春,始發(fā)。小和尚虐待小動物并非要展示人性之惡,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善惡觀,一切皆有他的心性而起。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我一直堅定的認為人性本無,人的心性的本初是空靈的,它可被環(huán)境無限的塑造,通俗的說就是人是社會性的。小和尚虐待小動物非善非惡,緣而已。緣聚,事物就自然而然的發(fā)生。至于老和尚教育小和尚,只是為了告訴他“眾生平等”。 夏,躁動。小和尚與姑娘之間的故事,我還得說,緣而已,事情就自然而然的發(fā)生了。老和尚從來沒有否定過他倆的行為,只是告誡小和尚,情欲之后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欲望,包括占有欲(對物的欲望)。欲望本身也并無善惡,但是欲望將周遭物化了。禪宗說的是諸法空象,不生不滅。通俗的講,它要做的就是修到人的原點,回到最空靈的狀態(tài),剝離物質(zhì)的實我,留下精神的空我。最后小和尚搬走佛像,其實就是精神的我從小和尚中分離出來,留下了物欲的我。 秋,寂滅。個人很喜歡影片中的秋天,一個從狂躁復(fù)歸安靜的季節(jié)。小和尚將佛像復(fù)位,也象征著他重新拾回精神的我的開始,用盡氣力刻完《心經(jīng)》才使他心性平靜了下來。最后山不轉(zhuǎn)寺轉(zhuǎn),寺轉(zhuǎn)山不轉(zhuǎn)的靈動非常非常的美。這個境是老和尚的。這些年老和尚的牽掛只有小和尚,此時這段塵緣已盡。一切的景象都由心而動。老和尚真正進入了精神的我的境界。緣盡,圓寂。 冬,新生。種種跡象表明這個和尚是曾經(jīng)殺妻坐牢的小和尚。為什么長相不一樣?諸法空象,物質(zhì)的我不重要。它可以是和尚甲,可以是和尚乙,可以是青蛙,還可以是一尊佛像。只要精神的我存在即可。而精神的我可以在天地之間的任何角落,在山頭遙望湖中寺的佛像便是我。其實全片幾個姑娘也都是物欲的一種表象。對和尚來說無論是景還是人都是物質(zhì)的外表,無關(guān)緊要,那么此時蒙面女的面龐在剝離的物質(zhì)外表后,就露出了精神我的佛面。這一切都是站在和尚的角度。最后和尚完成了剝離物質(zhì)我,留下精神我的升華過程。 又一春。對于小和尚是又一新的旅程,輪回。對于中年和尚,所謂四季,不過心生之境。 最后附上《心經(jīng)》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這是我有生以來寫的第一篇長影評,在此之前不寫的原因,大致是因為我總擔(dān)心自己寫的不夠好的緣故,盡管之前看了不少電影,但總不敢去寫長的影評。今天總算鼓起勇氣動起手來了。這部電影是一星期前學(xué)校編導(dǎo)課老師給我們看的,是在眾多電影中唯一一部我之前沒有聽說或看過的。
之前看過三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領(lǐng)略了少年派迷失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不斷尋找希望,獨自在海上漂泊求生了7個月,最終能夠得救生還。他經(jīng)歷了很多殘酷的事情:殺害并吃掉了同一條船上的廚子,原因是廚子先后殺害并吃掉了受傷的水手和派的母親。即便自己之前是信仰宗教而不吃肉的,但在海上仍然殺魚生吃。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派幾乎看不到任何得救的可能,但他還是一直心存希望。在經(jīng)歷了人性和獸性的沖突后,派得到了真正的救贖。正是派心中的信仰帶領(lǐng)他走出了內(nèi)心的黑暗。有人認為派做了這么多可怖的事情,在余生該怎么度過呢?我想:他大概早在內(nèi)心深處與自己和解了吧,為了接下來好好生活的每一天。也看過不知多少遍《肖申克的救贖》,每次看完心中都是震撼和充滿力量。安迪說的“希望永遠是件好事”我永遠都無法忘記。是啊,“真正向往自由的鳥兒是永遠都不會被牢籠囚禁的”。我也永遠都渴望像安迪一樣能夠得到靈魂的救贖。
可是《春夏秋冬又一春》和兩者都不一樣,最開始看時,我被影片中春天大自然美麗的風(fēng)景深深吸引了:清澈見底的流水,陽光溫和地照在被風(fēng)輕輕吹拂的湖面,四面的山環(huán)繞著廟,樹林和草是碧綠的,偶爾也會聽見幾聲鳥叫聲,蟲鳴聲,流水聲,太悠閑自在了,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寺廟映入眼簾。多么美麗的景色啊,我不禁感嘆,這種隱居山水,悠閑自在的生活是多少人無時無刻不渴望著的。小和尚隨著師父一清早起來的第一件事便是拜佛,師父先起,小徒弟后起,也照著師父的樣子跪在一尊小佛像前拜。之后就是劃槳,師父劃,小和尚坐著看師傅,從那小和尚笑容燦爛的表情中,我看到了孩童的天真無邪和稚嫩,也看到了小和尚對師傅的愛。師父應(yīng)當(dāng)也是很愛小和尚的,即使他們之間說的話不多。師父每天到路地山林上去砍柴,小和尚就跟著,有時無聊了,就跑到四周玩玩。日落時回去,小狗在廟前搖著尾巴等候他們。兩個人就這樣相依為命,過著清閑簡單的生活。一天,小和尚無聊了,就自己偷偷劃船到岸邊石頭旁,把小魚,青蛙,蛇,抓起來,給它們身上綁上繩子,在繩子另一端套上石頭。小和尚對這些感到十分好玩??蛇@些都被師父發(fā)現(xiàn)了,就在小和尚晚上睡著時在他身上同樣綁了一塊大石頭。第二天早上當(dāng)小和尚問起時,師父說:這就是魚兒,青蛙和蛇的感受。現(xiàn)在你必須把它們的繩子解下,如果它們其中有一個死了,那么你心中便永遠綁著一塊石頭。當(dāng)小和尚去救它們時,才發(fā)現(xiàn)魚兒和蛇都已經(jīng)死了,他心中很傷心愧疚,就嚎啕大哭起來,這也被師父看在了眼底。我想:師父是一個很懂得教育的人,他會教育孩子從小就對生命珍視,愛護保護動物,他也應(yīng)當(dāng)是對生活看得很透徹的人。而小和尚呢,則是一個無知天真的孩童形象,他心中有善惡是非,但是也會有人性本身的野性,可我相信叢那以后,他一定會改過自新,通過師父的悉心教育,他將來一定會成長為一個善良并懂得明辨是非的人。
夏天,一對母女來了,小和尚去岸邊接,大概是事先聯(lián)系好的,這時候小和尚已經(jīng)長大了,大概有十七八歲的樣子,已經(jīng)是大人模樣了,沒有了孩童的稚氣,多的是成熟,他之前看到蛇在交配,臉上露出溫柔的笑,讓我放了不少心。女兒和他差不多大,是要來寺廟修行一段時間的。小和尚帶他們上了船,劃到一棵水中的大樹邊,夏天的水更加清澈了。女兒大概是因為有病吧,母親說小和尚看起來如此健康時,小和尚點點頭微笑地回答道:這課樹就像你女兒一樣,一定會越生長越堅強,我相信你女兒的病一定會好的。這時我更加相信小和尚的善良了。女兒見過師父后,師父立馬就指出:女兒所得的病是心病。送別母親后,寺廟里便多了一個女子。晚上睡覺時,小和尚和師父睡一個地上(當(dāng)然,不是那種普通的地,雖然我也不知道叫什么,暫且叫地席吧)女孩睡在旁邊的地席上。(中間隔著兩扇小門,不知道有啥用)。一天早上,小和尚進門,碰巧看到女孩在換衣服,女孩也碰巧看見了她,場面頓時尷尬,小和尚見狀馬上羞澀地跑掉。這大概是小和尚第一次見女人的身體吧。后來又一次,女孩在廟里拜佛,一不小心躺在地上睡著了,小和尚又碰巧進來了,看到女孩熟睡的樣子,小和尚不忍心叫起,便找了個被子給她蓋上。之后,小和尚實在太按捺不住了,就偷偷把手伸進女孩的衣服里摸一摸??膳⒉磺尚褋?,一上去就是一巴掌。小和尚也給嚇傻了,不過緩過神來,才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罪過,連忙跪到佛像前不停地拜,請求得到寬恕與慰藉??吹叫『蜕写裘鹊臉幼?,女孩也原諒了他。從這里我仍然能看出小和尚是比較善良的,但是又有人性對欲望的渴望,在那一剎那,他做出了邪惡的事情,但我也把它想成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對愛情的渴望,因為之后小和尚同女孩和好了,也就再不計較這事,他們倆坐在船上,小和尚靦腆的樣子,女孩微微一笑。一天,女孩坐在廟前發(fā)呆,小和尚在船上劃槳。突然船一翻,小和尚掉水里了,女孩很著急,到岸邊焦急地看,一瞬間小和尚從她面前的水里蹦出,一把把女孩拉進水里,帶她上到了船上。女孩剛開始是害怕激動的,后來也就很開心了。我想,小和尚雖然之前對女孩犯下了錯,但是還是心中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原意和女孩成為朋友,幫助她解放天性,在自然中尋找樂趣,他們的關(guān)系也越來越好了,兩人在船上,都露出了發(fā)自肺腑的笑容。可又是一瞬的,畫面一轉(zhuǎn),變不忍直視。四條腿展現(xiàn)在畫面間。原諒我當(dāng)時前五秒還未看懂,正想著他倆接下來都要在山林里怎樣一起聊心事,玩耍。畫面持續(xù)了漫長的一分鐘,也很真實。最后兩人累得趟在石頭上,女孩把頭靠在小和尚的肩膀上。后來,他們的關(guān)系一直持續(xù)的上升,從小和尚讓女孩坐石獅子,到晚上趁師父睡著偷偷爬到女孩被窩里親熱,再最終到夜晚兩人偷溜到船上歡愛。她們兩個是很幸福的樣子,小和尚也對女孩很好,總是照顧著她也就有了小和尚“我離開你就無法活下去”和女孩“我永遠都不會離開你”之類的話。我認為這便是年輕的愛情吧??稍诖虾蟮牡诙煸缟希麄z忘記回去了,師父看到在船上的二人后,便用綁住繩子的雞放到船上,再把船和雞一起拉回來(這時狗已經(jīng)換掉了)。這時他們居然還沒醒,師父就把船的進水槽打開,讓水流到船里,當(dāng)小和尚感到全身冰涼時才醒過來。之后便是殘酷的道別了。信佛的人是不能擁有愛情的。師父認為女孩的心病在于缺少愛情,現(xiàn)在得到了,也就是病好的時候了,他必須把女孩送過去。無論小和尚和女孩再怎樣哭哭央求,師父都一概不理,看著女孩被師父送走的背影,小和尚痛心萬分。師父教導(dǎo)小和尚:這也是不可避免的,人總有欲望,欲望就會產(chǎn)生執(zhí)念,執(zhí)念就會產(chǎn)生殺心??尚『蜕心穆牭枚敲炊唷K睦镏挥心莻€女孩。他不接受師父的做法。便在第二天偷偷溜走了,離別前,把那尊小石佛也帶上了。師父其實并沒睡著,但也未阻止小和尚。
秋天,樹葉都變紅變黃了,廟的四周都還是一片詩情畫意的景色。當(dāng)然,已經(jīng)不知道往后多少年了。老和尚還是和往常一樣出去砍柴,回來拜那個已經(jīng)沒有的佛。被著新的寵物小貓回來,吃著外面買的米糕,看著報紙,才察覺到報紙上竟然有小和尚!之后小和尚居然回來了(雖然已經(jīng)不小了)。這時的他已經(jīng)又長大了不少,一副成熟的面貌,頭發(fā)很亂,胡子也很久沒刮了,很頹廢的樣子。師父乘船把他接上廟后,也沒有任何喜悅或憤怒的表情,只是很平淡地說:你回來了啊,看上去比以前成熟了不少。小和尚沒有理會,只是一副很煩悶的樣子,看來他已經(jīng)不對師父有尊敬之意了。當(dāng)師父問起外面的世界怎么樣時,小和尚回答道“太難了!我一直放不下那個女孩,但發(fā)現(xiàn)她已經(jīng)又找了另一個男人,當(dāng)初說好的永遠和我在一起呢?”說罷便痛哭流涕。師父說:人間的情欲本身就是這樣的。小和尚卻讓他不要再說了。后來,小和尚試圖自殺卻被師父及時制止了,為了讓他反省,師父把他捆起來綁在繩子上在半空中吊著,只有當(dāng)烤繩子的火把繩子烤斷他才能掉下去。小和尚之后冷靜了下來,把自己的頭發(fā)用刀砍了下來。出門看到師父在外面用貓咪的尾巴當(dāng)做筆墨來寫字,師父讓小和尚用刀來把這些字刻在地上,用來平靜內(nèi)心,這時小和尚也冷靜下了,便聽從了師父的話刻字。字是很難刻的,必須用盡全身的力量,有時還會劃破手,露出鮮血。但小和尚并沒有停下,師父一邊寫,他一邊刻。小和尚大概也希望能夠得到心靈的慰藉吧。這時警察來了,要把小和尚帶走,原因是他殺了人。原來之前的報紙上寫的是他是一名逃犯,小和尚因為不忍心看到女孩何那個男人在一起,就把男人殺了。到這里,我便明白了小和尚的罪過:一個善良的人,居然也會因為自己愛的女人,或因為欲望而殺人。好人和壞人往往都是在一瞬間改變的。這也印證了師父之前所說的話,充分的證明了師父是一位智者。警察正要帶走小和尚,師父制止了他們,讓警察等他第二天凌晨刻好了靜心字再走。警察不得已同意了,也看出了師父在外人們心中的地位之高。小和尚刻了一整天,鮮血都流到了他手上,但他從沒有停下手里的刀,而是用盡全身力氣去刻。警察無聊了,就用槍去打水中的罐子。開了很多槍,都未打中。師父只是瞟了一眼,就用石頭飛快地砸去,很輕松得就打到了罐子。這回師父又裝了一次逼,但也對他以前修煉修行的路途增添了神秘感??掏曜?,已經(jīng)是凌晨了,小和尚累得睡去了。通過他的刻字,我看到了人的罪過應(yīng)當(dāng)是可以被寬恕的,人也上可以實現(xiàn)救贖的,從最初用來殺人的刀變成了靜下身心來自我救贖的刻字刀。警察也被他的自我救贖打動了,便決心幫老和尚一起用彩色的筆墨填進這些字坑里。所有字跡都完工了,便是小和尚走的時候,當(dāng)要帶小和尚走時,一名警察建議不要給小和尚戴鎖拷了??梢娝麄円矊π『蜕斜硎咀鹬?,罪過也應(yīng)確是在一定程度之下可以被寬恕的。雞也和他們仨一起上了船離開,老和尚又是孤身一人了。突然的,一天,他在船上點了火,坐在船上,臉上貼了自殺用的紙,火熊熊地燃燒著,紙上浸濕了眼淚。這大概是一種超脫吧,人到達了一種境界就會看透生死,其他的就一點都不重要了??吹竭@里時我是這么認為的。
冬天格外的冷,湖面都結(jié)成冰了,萬物都是白色的樣子,即使這樣,景色還十分美麗,這個地方未免也太過吸引人。又是相隔很多年了,小和尚已經(jīng)大概到了四十的不惑之年了吧。他從獄中釋放,又來到了曾經(jīng)從這里長大的寺廟。這時已經(jīng)不需要船了,可以直接徒步走進廟里??吹降膮s是空無一人的屋子,只有蛇蜷在地上師父的整齊的衣物上。他出門,才看到河里沉了的船,可也在那時,他似乎也能理解師父的做法了,也就只是很陳靜地離開了。他在房里搜尋著師父可能留下的東西,這時找到了一本經(jīng)書,里面畫的是各種練功的動作圖畫,就像人們對待《圣經(jīng)》一樣,他也把這本輸當(dāng)做了救贖之路。每天,光著身子在寒冷的冬天里鍛煉武功,強身健體。在凍結(jié)的溪邊,他把冰鑿成了一個佛像。一個下雪天,一個母親帶著小嬰兒來到了廟里,她沒有說太多的話,蒙著面紗,只是滿臉哭泣地把孩子交給了小和尚,便離開了,可是路上一個不小心,掉進了被小和尚之前鑿開的洞,淹死了。第二天小和尚起來,才發(fā)現(xiàn)女子的尸體。他為了像師父一樣超脫,用繩子捆著,背著沉重的石頭一步步走向山頂,路上不論磕破跌倒,他都堅持下去。背上背著佛像,只是爬山時一不小心從半山腰掉下去了,他只得再去撿。登上山頂,俯瞰萬物,他把石佛放在邊上,也做出了和佛像一樣的姿態(tài),這大概就是救贖了吧。
又一個春天,孩子長大了,長成了和小和尚剛開始時差不多大,就連樣貌也十分驚人的相似。小和尚也整天帶著孩子,就如以往老和尚帶著小和尚一樣,孩子那天真無邪的笑,也真的同小和尚小時候的笑非常雷同,這便是導(dǎo)演刻意而為之吧。一天,孩子無聊了,就背著小和尚偷偷溜出去。在同樣的地方,抓了小魚,青蛙,蛇,給他們嘴里塞上了石頭。孩子笑得開心極了。
影片最后,是那個之前被小和尚放在山頂?shù)姆鹣窳⒃谀抢?,俯瞰四周,包括那座被山水包圍的寺廟。
看完之后,我的第一感想就是它的主旨是人生,我對老師說:每個人一生都會經(jīng)歷從無知,到明了視物。從經(jīng)歷愛情到遭遇分別的迷茫,失去的痛苦,再到犯下罪過,控制不住欲望,到后面的自我救贖,完成心靈的解放,從而超脫于世俗,看透生死。就像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jié)一樣,都是不斷的更替交換,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不斷地輪回,這就是生命。
聽完我對電影的感受,老師只是笑而不語。當(dāng)其他同學(xué)回答完感受后,老師說:我不對這部電影有任何評判,因為它有很深刻的含義,就連很多大學(xué)教授都不能對它有完全正確的理解,網(wǎng)上的影評無論再寫的怎樣長,都無法完全貼合到影片真正的內(nèi)涵。
回到家后,我看了些影評,才發(fā)現(xiàn)自己很多地方錯了,總覺著就是差一點,但其實差了很多很多。老和尚為什么自殺?是因為他超脫世俗了嗎?不是,從他的眼淚看出,他心中是悔恨的,悔恨于他自己的徒弟變成了殺人犯,他想要逃離這個世界,或是他自己認為的想要超脫,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發(fā)現(xiàn)是不可能的。他有多大的智慧啊,而且一生都信仰佛教,最后還是和我們一樣,畏懼死亡罷了。他教育小和尚愛護動物,卻自己用貓尾巴寫字。本以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是積極的,其實它是悲觀的。小和尚真的完成救贖了嗎?不知道,他只是想通過搬石頭,也就是小時候犯下的罪過來贖罪,他把佛一直帶在身邊,其實就是想讓佛給予他心靈的慰藉,而不讓他生活在恐懼痛苦、和黑暗之中。他挖的洞,卻一不小心又葬送了一條生命。很多人認為這部電影用了太多看似高深的隱喻,實則卻是主題空洞,其實并不是。導(dǎo)演的目的大概也在于此,用佛像這些最高深的東西,來側(cè)面反映出人性最本真的黑暗。我有那么一瞬間,都差點以為自然才是影片想表達的了,因為那高山流水,實在如詩如畫一般,而拍攝的光線,也都是光鮮亮麗的,音樂也是平穩(wěn)緩和,又帶有悠閑情調(diào)的。其實人性二字,才是最貼合的主題。
可是人性究竟是黑暗還是光明呢?兩者其實是合二為一的。人性是復(fù)雜的,在這一刻也許你是一個善良的人,下一秒,也許你就變成了一個嗜血的怪物。人性的復(fù)雜,也是主題之一,小和尚從殺死小動物時就開始懂得要珍愛生命,可是到后來卻殺死了自己的情敵。他心中有善良的心,卻也有來自本性的欲望。
這是一部環(huán)形電影,開頭和結(jié)尾便是無限的循環(huán)。有人說,人本身就是有原罪的,即生下來就犯有罪過,只有通過后天的救贖才能彌補??墒侨绻覀兪冀K都無法真正的自我救贖,那生的意義在于什么呢?
大概是像這季節(jié)一樣,不斷更替,不斷地重復(fù)著成長著,在這看似不一樣的人生里吧。
這貌似不是影評,而是觀后感哈,但我希望大家可以給我指出意見和建議以及我的不足之處,從而讓我以后慢慢進步,謝謝大家!
主持人:@松野空松
助理主持人:@我們敏熙
場刊嘉賓:@Not Here、@Her Majesty、@Joeyside、@心是孤獨的獵手
特邀嘉賓:@子夜無人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第23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主競賽場刊圓桌的第8天第2場,我是主持人@松野空松,第2場我們討論的電影是金基德導(dǎo)演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在深入之前,請各位嘉賓先基于自己的場刊打分聊聊打這個分數(shù)的原因,簡單說說自己對這個電影的感想吧!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我給了×。這是一部典型的“點子電影”和“解謎電影”。
場刊嘉賓 心是孤獨的獵手
4星,我覺得很完美,屬于看了就知道會是好電影的電影,只不過《春夏秋冬又一春》屬于這個范疇下還算看得懂的那部分。電影和宗教聯(lián)系的比較緊,講究循環(huán)往復(fù),但是最后的硬性循環(huán)還是讓我有點不喜歡的,可以處理的更加圓潤一些。整個電影很干凈,人少,景色好,可以看的東西很多,臺詞少又讓觀眾有足夠的時間在某個時機去神游,思考一番回來還能接上,我覺得很不錯。
場刊嘉賓 Nothere
四星,特別喜歡這一部,感覺很舒服,雖然循環(huán)的做法似乎有些老套了。片子像是關(guān)于人生的,也是關(guān)于教育的,但是最終學(xué)到最多的還是關(guān)于平靜的心態(tài)的,不爭不搶,安靜如水。
場刊嘉賓 Joeyside
X,金基德用103分鐘的時間像我們證明了什么是偉大的垃圾,著里的偉大特指后半段導(dǎo)演親自上臺為大家表演少林功夫,我想如果把靈隱寺里的講解員主持拉來的話他不僅會對這種三招兩式嗤之以鼻,還會對于這樣的故事露出「xx今天又往功德箱里投了幾百」的神秘玩笑,然后和施主說罪過。
場刊嘉賓 心是孤獨的獵手
尤其是男女交媾時沒有刻畫的很激情,反而加大了環(huán)境音(流水風(fēng)聲),降低了褻瀆程度,又反過來使得我在看這部分的時候覺得更加刺激,不知道怎么回事,金基德還是高明的。
第一個問題是,這部電影對你們勾引了你們哪些比較負面的東西,與電影的畫面干凈相比較而言。比如@心是孤獨的獵手 說,他感到刺激。又或者類似于《此房是我造》那種剪鴨腳的沖動。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嚴格地說,《春夏秋冬又一春》還是厭女的,女性角色是男性角色腦海中欲望的化身,而非完整的人。這個比較負面。
場刊嘉賓 Nothere
我覺得比較負面的感受就是關(guān)于人性本惡的意識,讓人有些難過。
場刊嘉賓 心是孤獨的獵手
中間可能有一些負面思考,但結(jié)尾的時候我沒有任何反差的反應(yīng),一定程度上說明,金的佛法造詣不如電影造詣。電影是好看的,但是他勾勒的佛法循環(huán)世界是膚淺的,即使這樣,我也要給4星。
場刊嘉賓 Joeyside
他展現(xiàn)的人性是一種幼稚的人性,即使人物經(jīng)歷了生老病死從小到大的轉(zhuǎn)變,內(nèi)在所蘊含的惡意卻依舊不變,或者來說更低劣,我覺得金基德老師覺得自己可以活得越活越年輕?
主持人 松野空松
你們觀看是否有類似于負面,原罪的沖動,而這又是為什么?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沒有,因為僅止于觀看。小孩子給小動物吞石頭、綁石頭,本身就不是正常人吧。
場刊嘉賓 Nothere
我覺得小孩子這樣其實挺多的唉,特別是有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做表,特別容易做這種事。
既然,小孩的作為在兩個輪回幾乎無異,并且不難預(yù)料到新的小孩未來會犯色戒,殺戒,你們?nèi)绾慰创谶@個佛教中的基督原罪(或者說人性本惡)問題?你們?nèi)绾慰创谶@個佛教禪意故事中安插一個人性本惡的線索?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前面我說過了,這是一部解謎電影。金基德安插這個線索就是想讓觀眾解謎,解得人性本惡的智慧。不過這個智慧我們也早就知道了,金基德也沒講出啥花來。人性本惡,其實也與佛教中的修行有切合之處。要修行自己,脫離低級趣味,脫離作惡的可能。
場刊嘉賓 Nothere
人性本惡其實我覺得是對的,人本身是一種動物,動物完了活下去就是要殺戮、淫欲、自私。人即使已經(jīng)脫離了自然斗爭(其實也不一定),但是這些東西其實不可能去除。
助理主持人 我們敏熙
冬篇章真的蠻瘋的,練武術(shù),拖石頭苦行僧,基督教故事會是另一種拍法。
場刊嘉賓 心是孤獨的獵手
他只是用一個類似于寓言故事的技法,里面包含著東方的佛家思想,而我又恰好是一個東方思維環(huán)境下成長的人,所以我會給4,如果他要講一個純基督教故事,那我大概率會給0
場刊嘉賓 Joeyside
因為生來就有邪念,所以到死都逃不過邪念。
請們你們?yōu)楹斡X得這里具有佛家思想?體現(xiàn)在哪里?
場刊嘉賓 Nothere
佛在教化,我是這么理解的。
場刊嘉賓 心是孤獨的獵手
循環(huán)往復(fù),片名,都和佛搭邊了,整個環(huán)境和我腦海里的“禪”都比較接近,就是有點王維詩中所寫的那種調(diào)了,他盡可能的處理的很干凈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金基德其實是一個理論知識不深的導(dǎo)演,他就是把想要表達的用本能去呈現(xiàn)了。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這是一部點子電影,也是一部解謎電影。
一個大點子——電影嚴格地分成五個季節(jié),場景依據(jù)季節(jié)發(fā)生變化。
幾個小點子——小和尚破戒到殺妻的故事(象征欲望對一個人的作用);小和尚虐待小動物的故事(象征宿命和人性本惡,或者通俗點講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和尚殺妻后回寺廟后,殺人的刀和刻字的刀是同一把(象征物之用途與人之心靈的辯證關(guān)系);寺廟里門的設(shè)置(象征欲望之門);第二個長相一模一樣的小和尚(象征輪回);金基德本人在電影里出現(xiàn)(金基德內(nèi)心os:我拍的是元電影,我在影像自反呢,牛逼不?)
助理主持人 我們敏熙
金基德不是一個技巧性導(dǎo)演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金基德肯定沒有這種os,喜歡說元電影、自反的是今天豆瓣的評論家們。他是一個理論知識很低的人,說白了就是沒文化。但正因為如此,反而沒有很多刻奇的東西。
助理主持人 我們敏熙
我絲毫不懷疑金基德的真誠,雖然他這個人挺可鄙。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純粹用經(jīng)驗和身體在拍電影的生猛導(dǎo)演,用納博科夫的話“就是不是用腦子,而是用脊椎” 拍電影,偶爾用用下體。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包括金基德的“厭女”,一定要說是厭女我覺得也不是不行,但更多是他不懂女人,可是他又對女人充滿好奇、充滿創(chuàng)作欲,這是有復(fù)雜性的。有更多導(dǎo)演終其一生老子就不拍女人,我的世界里沒有女人,就是男人戲,但反而從來沒人說他們厭女。我倒不是“人品和作品分開論”的支持者,我覺得分不開,但人不能被標簽化,因為他對女性的表達里其實有很復(fù)雜的東西,如果貼上“厭女”兩個字,很容易就看不到了。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我覺得這是一個偽命題,電影根本不是導(dǎo)演一個人的東西,導(dǎo)演拿電影捆綁在自己身上,其實是很狡猾的。
既然如此,那么老師傅在這里作為禪,佛的唯一權(quán)威,他作用是什么?他的存在是否弱化了佛教屬性?
場刊嘉賓 心是孤獨的獵手
沒有弱化,他的存在是為了讓我誤解,誤解這個老師傅的前半生和年輕人的此刻發(fā)生了一樣的故事,而這個誤解,正是金想要達到的效果。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我其實恰恰認為,老師傅的存在是反佛教的,可能金基德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助理主持人 我們敏熙
為什么,因為他教化失敗了嗎?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就夏天他是知道事情,卻只做看客。秋天,他的行為也并不是一種眾生平等的態(tài)度
助理主持人 我們敏熙
春拍得蠻那種教育小故事的感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是的,春天與其說是佛性,不如說是教育。
場刊嘉賓 心是孤獨的獵手
因為他告訴觀眾,注定是要循環(huán)往復(fù)的,人力無法勝天
場刊嘉賓 Nothere
宗教畢竟還是人創(chuàng)造的。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冬天最反佛?!搬屽饶δ嵝r候喜歡坐禪,冥思苦想。對王子身份不感冒,后來長大后出家尋道。先是覺得苦行能證道,結(jié)果身體摧殘了,變得消瘦,也沒得出什么結(jié)果,就放棄苦行,覺得苦行不能證道,改成自然修行。最后覺悟成佛陀。” 冬天,在這里,金基德反而用苦行。
場刊嘉賓 心是孤獨的獵手
所以你的意思是,金拍了一個邪教佛的故事嗎?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我認為他自認為的佛教,或者他理解的是很片面的。
場刊嘉賓 心是孤獨的獵手
就像我剛開始說的,他的佛法造詣不如電影造詣,這點毋庸置疑。
主持人 松野空松
佛教中,強調(diào)眾生皆善,任何人都可以普渡,基督教則不這么認為。在這里,反而更突出罪,甚至人的轉(zhuǎn)變還是通過苦行得到,并不是滲透自然,眾生得到。
助理主持人 我們敏熙
但這部電影基本是金基德意志的產(chǎn)物吧,這種導(dǎo)演對自己的電影有些絕對的影響力和控制力,而不是比如好萊塢那種劇本寫好隨便找個導(dǎo)演來拍拍。
場刊嘉賓 心是孤獨的獵手
佛有好幾個派別,有的就是要戮惡的,所以佛本身就是多樣的,這點不用深究。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所以,《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不可從佛教,禪意去理解,而是金基德借用佛教的假象,將其自己價值觀的投射。
場刊嘉賓 Nothere
也許他要參透的是人生,所以他不能用一般的方法?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一個借口?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其實觀眾從哪里理解都可以,只是作者自己未必有那么深,而且觀眾也有權(quán)力比作者想得更深。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這些小點子通過讓觀眾解謎,從而獲得解謎的快感。不過,解開了謎又怎么樣呢?觀眾這些解謎人解開了謎,就一定要去敬佩設(shè)謎人嗎?這些謎語又有什么高明之處嗎?
助理主持人 我們敏熙
我覺得是他自己理解的佛法吧,類似于逆練九陰真經(jīng)還有所成。有什么迷嗎,這部挺直給的吧。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也沒有設(shè)置什么謎語吧,這部電影不是非常淺顯直白嗎。包括佛教思想,其實他就覺得我放在寺院里就是佛教了,如果讓他拍基督教,他就放教堂了。
場刊嘉賓 心是孤獨的獵手
這部電影本來就沒什么好解讀的,尤其是對于咱們東方人來說,多少都對佛有自己的理解,對所有宗教又有一個理解,所以,無須解讀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所以說他連謎都設(shè)不好。
助理主持人 我們敏熙
為什么要設(shè)謎?導(dǎo)演有想設(shè)謎嗎?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就是給你個劇情,你猜猜我用了什么佛教思想。這就是設(shè)謎。
場刊嘉賓 心是孤獨的獵手
他沒想設(shè)謎,就是一個簡單的寓言故事,披了佛的衣服。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寓言不就是謎嗎?怎么說都行,我說他設(shè)謎是因為我找不到其他詞語了。
助理主持人 我們敏熙
但導(dǎo)演給的特別直,幾乎不需要去聯(lián)想,假設(shè)什么的呀,他自己的想法基本都給出了吧,又不是什么推理小說需要解密。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可能我的話語不準確吧。
助理主持人 我們敏熙
因為我個人認為,金基德屬于那種電影里所現(xiàn)便是其所想的一個導(dǎo)演。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其實文本本身就是拍一個人的歷程,當(dāng)然要往深看是可以,但深也深不到哪里,他后面《莫比烏斯》倒是走火入魔了,開始搞隱喻了,還有那個《人間,空間,時間和人》,他基本就是從《阿里郎》開始的,后期都開始戴面具了。因為我可能是本群唯一一個看完了金基德全部電影的人,所以感受很強烈,對他的“變化”。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從技法上來看,此片的鏡頭比較扎實,但是扎實就夠了嗎?我們從鏡頭里體驗到了禪意和詩意嗎?想要產(chǎn)生禪意,侯孝賢、蔡明亮和阿彼察邦的鏡頭語言也許能做到(我不是說只有他們的模式才能做到)。金基德的鏡頭說不上有多差,空間構(gòu)造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和禪意和詩意搭不上邊兒。也說不上很平庸,但是就是沒什么意思。
助理主持人 我們敏熙
首先,什么是禪意,這個就很曖昧了,禪意一定是很美好的東西嗎,或者能否展現(xiàn)出暗向的禪意?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以我的能力,我說不清。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如果你問金基德啥是禪意,他可能會說在寺廟里就是禪意。
場刊嘉賓 心是孤獨的獵手
我覺得環(huán)境來說,凡是有王維詩中感覺的,就有禪意,人先不論。
場刊嘉賓 Nothere
空間上有水的阻隔,水可以緩緩地通過。人在水面上可以變換一種心態(tài),冷靜下來。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他拍佛總得來點兒禪意吧,一點沒有說不過去吧。他肯定是想拍出來的,鏡頭沒有。
助理主持人 我們敏熙
對,但我覺得他拍的禪意不是我們普遍理解的那個禪意,我們是不是大多數(shù)覺得禪意聽起來感覺起來應(yīng)該是個很高貴,很仙的東西呀。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仙和佛還是不太一樣 ,也不能說高貴吧。
助理主持人 我們敏熙
我是指,仙氣兒,反正就是偏褒義的那種。但是金基德的影像里,隱藏的還是暴虐,但是佛一定都是慈悲的嗎,這個我不是很清楚。是不是有種是憤怒的佛呀?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終極的佛是要無情的,殺人不眨眼。入佛界易,入魔界難,川端康成說的。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禪意是指要有所保留嗎?欲參透未參透的狀態(tài)。
場刊嘉賓 Nothere
我感覺禪意就是比較空靈的一種感覺。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心靈似動非動。
場刊嘉賓 心是孤獨的獵手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句就是能讓我非常沉浸進去的禪意詩,一定要盡可能靜和幽。
助理主持人 我們敏熙
這個的禪意感覺偏詩意。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我覺得我們可以不欣賞一個導(dǎo)演一部電影,但不必指望他一定要怎樣怎樣去拍,他能做到就不是他了,而如果想看另一方面自然有對應(yīng)的導(dǎo)演可以去看。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這片子剪輯有點快了,鏡頭稍多,這是我覺得減弱禪意和詩意的地方,有點白給、直給的感覺。
助理主持人 我們敏熙
你是說留白嗎?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原來我剛剛(說禪意是有所保留)已經(jīng)touch到了。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包括這個嚴格分段,誰都知道,嚴格分段的電影是很好拍的。某些導(dǎo)演所有的毛病和平庸之處,都可以靠分段這個戲法來掩蓋住。(賈樟柯、賈木許別躲,說的就是你們。)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偶然與想象》呢?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三個小故事,不是分段。
主持人 松野空松
那洪尚秀、拉斯·馮·提爾、埃里克·侯麥呢?
場刊嘉賓 Her Majesty
洪尚秀又不是所有電影都分段,而且他每次都分的不一樣。
特邀嘉賓 子夜無人
兩個賈(賈樟柯、賈木許)也不是每次(都分段)惹。
#FIFF23#DAY8的場刊評分將于稍后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春是生死的負重,夏是情欲的勃發(fā),秋是因果的了斷,冬是自我的修行。水上浮廟宇,人間化禪境。如果是我身處如此勝景,恐怕早就欲念全消了吧?金基德果然是個只執(zhí)著于講自己故事的怪咖。
固定的景和漂泊的人,愛欲情仇與四季交替,本不連貫的春夏秋冬,成為生命輪回的標志驛站。恪守良久的無形房墻在月夜下被輕易撞破,獸欲驅(qū)動中,符號門便淪為無用,所謂與世隔絕以獨善其身,到頭來還不是不堪一擊的虛禪。歷盡紅塵方得歸空,俗世是一趟彎路,卻非走不可?!?018.7.24二刷。
四星半 作為人類,我們可以輕易地把弱小于自己的小生靈玩弄于鼓掌之間,而讓我們背負上命運之石的,又是什么?人之初,性本惡。在人的本性面前,佛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旁觀者。
太難看了。好好說話。
春之殺戒,夏之色戒,是因,秋之罪孽,是果。冬之修行,是救贖之道。又一春又是殺戒,是輪回??梢娊鸹逻€是個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難怪要瘋。
概念先行的電影做到這部是極品了吧。這是美工決定影片風(fēng)格的絕好例子。還是喜歡“夏”一段。至于“冬”一段,金基德確實瘋了……
金基德算是一個優(yōu)秀的二流導(dǎo)演,模仿能力很強,原創(chuàng)能力偏弱。他最好的作品都有出處,《春夏秋冬又一春》模仿裴鏞均的《達摩為何東渡》;《收件人不詳》模仿今村昌平的《豬與軍艦》;《空房間》模仿若松孝二的《無水之池》。
春天里的罪惡和懺悔,夏天里的欲望與情愛,秋天中的生與滅,冬季里的重生與不屈,再到春的又一次延續(xù),愛恨情仇、生離死別,人于世俗循環(huán)大約如此。8.2
arte觀賞之風(fēng)景片,輪回,頓悟,都說有禪意,那是裝的,個人不喜金基德,矯情。
不能再好了!
又一春里,童僧直接把石塊塞進小動物嘴里,從直接度和傷害度上說,都比往小動物身上綁石塊更嚴重,而且他比前一個春里的童僧從作惡中獲得了更大的樂趣——金基德強調(diào)了他的傻笑。此一細節(jié)足以揭示人類的無可救藥和惡之走向。
一個花和尚的輪回和救贖。
萬物蒼生沒變,心變了;眼鼻口耳閉了,心沒閉。你將你的佛放在哪?是隨手可觸的案臺上,是遙不可及的遠山上,還是你的心里?
畫面很好,精神卻沒有很好的領(lǐng)悟到~~
這無疑是金先生最好的一部電影。生的輪回,代價竟然如此沉重。有人說,金基德就像一個執(zhí)著的苦行僧,背負的東西太沉重。以至于走到頂點時,只剩下他一個人。老和尚自焚那一剎那瞬間升華一切。金基德最后自己上陣,在冰天雪地中拖著石磨前進,他到底是在拍電影,還是在拍他的人生?答案自在他心中。
金基德代表作,目前看過的最有禪意的電影。關(guān)于輪回、人性之惡、因果、救贖、覺悟。不入世怎能出世,不經(jīng)歷怎能領(lǐng)悟,不遭苦難怎能修行解脫。攝影和音樂美得讓人心碎。春夏秋冬,雞貓狗樹,魚蛙蛇龜,苦集滅道,水上孤寺,地上心經(jīng),無墻之門,無形之法,蘸水練字,負石致遠。(9.5/10)
“木盛則春,火盛則夏,金盛則秋,水盛則冬,四季交替,冬去春來。運命之石、輪回、業(yè)報、修行、頓悟、救贖。你將你的佛放在哪?是隨手可觸的案臺上,是遙不可及的遠山上,還是你的心里?”
里面有佛教“輪回”的概念。是否也說明人類劣根性的從不改變:殺戮,欲望。拍的很美麗,像水墨畫般幽靜雅麗。
每個人都會回到自己的起點……
金基德身體素質(zhì)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