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蘭(提穆爾·艾達貝科夫 Timur Aidarbekov 飾)是一位心思細膩的13歲男孩,在一次體檢中,他不幸在全班同學面前鬧了笑話,這給阿斯蘭的精神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崩潰之中的阿斯蘭爆發(fā)出了隱藏多年的潛在人格,搖身一變成為了控制狂。
一直以來,阿斯蘭和祖母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他精神方面的障礙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博拉特(阿斯蘭·阿納巴耶夫 Aslan Anarbayev 飾)是當?shù)氐膼喊?,阿斯蘭的同學們都要上繳保護費才能夠免于被他凌辱的厄運。阿斯蘭沒有錢,自然成為了博拉特重點霸凌的對象,在一次又一次愈演愈烈的欺辱之中,阿斯蘭咬緊牙關,隨時都在爆發(fā)的邊緣。
極具北歐風格的構圖方式,卻像女孩頭上的一層紗,把一切都蒙在了霧里
可能大部分人對于哈薩克斯坦電影的印象并不深,《受傷的天使》(2016年)、《斯佐的愛》(2004年)等,都算是佳片。這部電影是哈薩克斯坦導演埃米爾·拜加津的首部處女作,節(jié)奏把握的很不錯,內容處理妥當,不風騷略顯低沉。內容關乎校園霸凌,亦可上升哲學。
【宰羊、抓蜥蜴、電蟑螂】
點里面,我最喜歡“電蟑螂”這個橋段,因為這和男主的夢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經歷了一系列警察的酷刑后,男主的夢境里出現(xiàn)了之前自己制作的電椅,并在夢境里讓自己坐上了電椅,這里和之前男主強迫蟑螂坐上電椅并把它截肢可以說是頗為相似,這個時候我才恍然明白,原來男主的形象更像是蟑螂,而不是吃蟑螂的蜥蜴。原本一切都在玻璃缸里蜥蜴的掌控中,卻大差不差的變成了可憐的爬蟲,這難道不是弱肉強食帶來的效應嗎?蜥蜴吃了蟑螂,蜥蜴又吃了蜥蜴,一層一層不斷疊加在一起,沒有所謂的強者,只有不斷擔驚受怕的弱者。這樣一來,整個框架就變成了一個動物世界。其實男主和那個城里來的男配就是這個關系,很多人貌似不懂為什么男主自殺還要嫁禍男配?這很明顯,男主想要做這個動物世界的上層人,但是當他已經殺了那個霸凌的人和男配后,他才真正懂得,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上層人。再來說羊的這個橋段,羊以宰殺為開篇,又以幻象為結束,兩者必然的聯(lián)系就在于誰生誰死?開頭的羊我們暫且理解為是被迫死去的,而結束的那只羊就一定是被迫死后所看到美好世界的真實寫照。這其實也是男主的真實寫照。全片在男主嫁禍男配死亡后色調變得明亮些許,也可見豐富的顏色,和一望無垠的湖泊,對面站著校霸和男配,水中央是奔馳過的羊。這結局的畫面是那么美好,完全是給全片一個強有力的交代,至于羊,不管從哪個角度分析,他都是男主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
【課程】
在電影里,課程的表面解釋占了很大一部分:物理課程、數(shù)學課程、歷史課程、政治(宗教)課程、實踐課程、生物課程。我列舉了在電影里出現(xiàn)的所有課程,這些課程在我看來并不是都一無是處和主線沒有關聯(lián),而是對于主線起到一個強有力的烘托作用。因為喝下了那杯水所以惡心玻璃杯就在生物課上吐了;激起了高潮的來臨。制造手槍所要用到的鋪墊包括物理課、數(shù)學課、實驗課都成了主線里必不可少的要素。至于那堂歷史課和宗教課的用處最大。前面的課程可以說是為了主線發(fā)展所遺留的一些小細節(jié),但這里的歷史課和宗教課卻給電影重重的加上了導演的主觀色彩。那就是對于霸凌問題的升華,也就是對于愛與和平的一個詮釋。我們看到的這種愛不單單是電影所要告訴我們的,更像是每一部這種題材的電影都在告訴我們的東西,換句話說,這不就是當我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想這部電影的男主是對還是錯的時候,我們此時的這個想法就會顯得虛無和空洞,因為在這部電影的第一認知里,愛已經可以去化解一切。電影名稱中的‘課程’二字也正是這個含義。
【男主——阿斯蘭】
我很喜歡阿斯蘭陰郁的性格和頗帶點的古靈精怪,不難看出,導演在塑造阿斯蘭的形象時比男配的形象用心的多。還記得男主不斷做的那個測試平衡的動作嗎?也許這是插入阿斯蘭內心的第一把刀。全片并沒有展現(xiàn)阿斯蘭的背景,我想應該是導演省略了,我們只能說阿斯蘭的身邊只有奶奶,但奶奶并不作為阿斯蘭的精神支柱,這就變成了阿斯蘭心中原本就有的那把刀。換句話說,無父母的關愛,奶奶的漠然本就是這個孩子內心的暗處再加上學校老師的不負責、同學的霸凌、喜歡的人的無視,都成為了插入這個孩子內心的一把把刀。所以他選擇殺了那個霸凌他的頭目,用最直接了當?shù)姆椒ê妥畎踩粺o恙的姿態(tài)完成了這個看起來都不像高潮的高潮。而選擇殺死這個和自己一起背鍋的男配,我想是因為男配的愚笨,還記得兩次男配被打后,阿斯蘭的反應嗎?那根本不是同情和憐憫,是一種上等人看下等人的姿態(tài)。這么腹黑的小男孩,他有愛嗎?他當然有!那份愛就是喂養(yǎng)想成為同類的蜥蜴去吃了蟑螂,那份愛就是最后好似人生贏家的去看看被搶了耐克鞋的同學,那份愛就是對自己生存的完美保護。在我看來,他什么都沒有做錯。這樣人格的產生,只不過是他對于自己負責的表現(xiàn)罷了。但一切都結束后,拿到那張卡片時的空虛也一定是有的,只不過,不能確定這份空虛到底有幾分。
【和諧課程】
這個詞一定是動詞,被和諧的課程。你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名詞,一門優(yōu)秀的人生課程。但怎么說,都是對某種東西的一個解讀,那就是生存和生活,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我想,這個問題可以找來菲力普·克洛岱爾在2005年出版的小說《林先生的小孫女》(La petite fille de MonsieurLinh 2015)讀一讀。但在這部電影,我想,生活已千瘡百孔,生存就必然重要。這不是一個因果關系,這是一個共生關系,我們怎么樣去生存,這當然是我們可以選擇的,但我們怎么樣去生活,這就必然是人生注定的。不管怎樣,如果我們都為了生存而生活,是不是就可以看到藍藍的天空倒映在清澈的湖泊里,我躺在湖旁,享受著片刻的寧靜呢?
“和諧”這個詞曾是前兩年媒體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聽得多了再對照著現(xiàn)實便知道它有多么諷刺。本片片名“和諧課程”對于影片來說同樣如此,現(xiàn)在我凡是看到和“和諧”相關的詞組就知道這是一個巨大的反諷。 對于學生來說學校是個講規(guī)則的地方,影片中的和諧其實指的是一種秩序和規(guī)則。而這種規(guī)則分為顯規(guī)則和潛規(guī)則。顯規(guī)則很簡單,就是學校及社會的原有秩序。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所熟知的描繪殘酷青春的影片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學校和社會的原有秩序失控下導致的潛規(guī)則盛行。而這種潛規(guī)則往往是橫行霸道般的弱肉強食。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原有的社會規(guī)則處于真空和失控的狀態(tài),學生們在這種失控的狀態(tài)中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個小團體。這種小團體和小幫派靠地域或階層模糊劃分,而幫派的形成其實是原有社會秩序的延伸和補充,所以他們同樣有其內在的規(guī)則?!蛾柟鉅N爛的日子》中的幫派是靠階層形成的地域劃分的,軍隊大院子弟在那個特殊歷史時期本身就屬于社會中較高的階層。不管是單位分配的生活物質,還是院內的集體設施,亦或是大院內所能享受到的文藝活動,都要遠遠高于社會上的其他孩子。在影片中我們看到孩子們不但經常可以看到《列寧在1918》還可以看到大院外的人無法想象的內參片。于是從軍隊大院的孩子中所形成的幫派天然地區(qū)別于大院外的小團體,他們延續(xù)了父輩的社會結構和生存哲學,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秩序,在這個秩序中其實是社會秩序的放大和孩子出身社會之前的一次生存預演。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表現(xiàn)殘酷青春的最好的影片,在四個小時的時間里,影片幾乎是全方位的為觀眾描繪了原有社會秩序的崩壞而因此所形成的少年社會。這些少年幫派的形成同樣是原有社會秩序的崩塌所造成,而這些幫派又因為各種利益和現(xiàn)實處境呈現(xiàn)出一種犬牙交錯的復雜局面。他們的幫派表面上是靠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區(qū)域屬性來劃分,但他們又因為生活區(qū)域和學校的混雜構成了幫派成分的復雜。小公園幫和眷村幫,本省人和外省人,各幫派看上去各成體系,其實因為利益及生存的趨使互有往來。 相對于這兩部描繪殘酷青春的影片來說,《和諧課程》顯得過于簡單。在這部以哈薩克斯坦為背景的影片中,我們并沒有看到明顯的社會崩壞,或者說影片有意回避了這一重要母題,而對原有社會描繪的缺失就造成了影片中的學生幫派看上去簡單而程式化,不接地氣,沒有生氣,就如一場封閉的行為實驗。再加上影片陰冷的色調,干凈整齊的布景和道具更增加了影片實驗的味道。感覺就如你隔著玻璃瓶在看一群動物的纏斗,沒有原因,沒有結果,就如一個生活片斷,看上去精彩,其實毫無意義,當然也缺少價值。影片前半部分將主要場景放置于學校當中,將每一個學生的社會屬性簡單化,除了學生我們對他們的其他社會屬性無從得知。而影片的男主角阿斯蘭算是影片中社會屬性最為全面的一個,但他沒有父母,家中只有一個祖母,而這個祖母的角色也是極其簡單。所以看這種影片如果不加以腦補,這種學校內部的幫派之爭實在是寡淡無味的。影片后半部分的監(jiān)獄戲似乎在告訴我們社會體制的崩壞是造成學校秩序的主因,當然我只有如此腦補了,但監(jiān)獄這段戲在情節(jié)和視覺上又割裂于前半部分,以此說明社會的崩壞在影片中并不具有說服力。相比之下對于成年人的社會病態(tài)所造成的少年人的成長之痛,影片對此點的描畫甚至還不如商業(yè)片《大逃殺》。 影片導演大概無力演繹孩子們的社會屬性,于是將影片簡約化,反而給人一種高格調的藝術片的感覺。但這樣的影片不可避免地處于一種信息缺失,而可笑的是,導演為了補足這一社會鏈條的缺失,就用社會達爾文主義來補充。影片將鏡頭對準蟑螂、晰蜴等動物,試圖說明人類社會猶如一個殘酷的動物世界,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是一種習慣性的聰明的表達方式,也是半調子藝術片導演的貫用技倆。 對于這部不管是人物還是情節(jié)都力求簡約的影片來說,導演又偏偏安排了一個模糊的結尾。人到底是不是阿斯蘭殺的影片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對于我來說,阿斯蘭是否真的殺人其實意味著他是否逃離于學校這種弱肉強食的生物鏈體系的問題。他若沒殺人,便還是個好人,在學校受人欺辱,在監(jiān)獄的刑訊逼供并沒有將他變成一頭野獸;而他若真殺了人,說明他已被環(huán)境所同化,變成了社會達爾文主義下的一分子。影片將殺人結果模糊化,也就失去了它對此事的態(tài)度甚至失去了表達的價值。而影片最后的超現(xiàn)實主義情節(jié),只不過是導演預將影片藝術化的表演而已。 影片對人物生存背景的表達缺失讓觀眾暴露于純粹的感官刺激之下,可影片又不同于其他商業(yè)片。如果我們在看商業(yè)大片,便可以忽略其中人物的背景和社會屬性,影片也可以將人物簡單化標準化,但觀眾知道他們看的是打斗和飚車。但本片在將人物背景簡單化的同時又沒有給我們一種暴力的感官刺激。所以整個成片上看起來,不但具有商業(yè)片人物的簡單化,還具有藝術片典型的單調高冷氣質。導演似乎在有模有樣地學習藝術片速成大法,至使整個影片流于形式。本片將商業(yè)片和藝術片所具有的兩大天然缺點相結合居然創(chuàng)作出了在電影節(jié)如此受捧的電影怪胎。
暴力下的殘酷青春
大概對哈薩克斯坦的陌生,導致對這部電影留下的印象混雜著各色殘酷青春電影的影子。它仍不失為生猛之作,昆蟲記的部分尤甚。但對比起純俄羅斯的《回歸》,以及相對原生哈薩克斯坦的《圖潘》,埃米爾 拜加津還有更多可能。
反高潮,敘事上故意隱去關鍵的情節(jié)點,以留出更多想象空間。處處是呼應與對比,很用心的片子。不過有點太模型了。
這部風格化的作品將校園欺凌、學霸不能惹的故事表現(xiàn)成另外一番況味。重復又稍有變化鏡頭,慢慢推進故事,導演有想法,完成的也很好。越來越覺得我看電影還真不在看故事,是在看導演怎么作電影的。導演風格更吸引我,多元的新鮮的電影元素才是刺激我觀影欲望最大的因素。
4.5年輕導演還是很有想法的,不管是影片開頭一個開放式的構圖后緊接一個景框構圖,還是羊、蜥蜴和蟑螂的隱喻都挺有看點的,形式上的留白也讓影片變得更加開放,腹黑的少年折射出國家機器、教育系統(tǒng)和人際之間的丑惡面貌,反抗的背后是一次自我的革命,一種犯罪與原罪的戰(zhàn)爭,殘酷又詩意
攝影果然是不錯~
男孩羸弱的身體里蘊含著弱肉強食的本能。施暴與受暴環(huán)環(huán)相扣,豈不就是一出和諧的達爾文課程?最后仿佛看到進化論淡漠矜持的一笑,畫面極盡工整切割之美~
青春期電影以及青春期影迷最愛電影,與《赫利》之流倒是成為了暴力影像的兩種極端。校園凌弱題材里面,無論憋屈狀況還是矯飾程度,這部長片首作好像有在玩點什么東西……
構圖好,題材吸睛,可全片洋溢著一股投機取巧的味道。
觀念陳舊了點。標放看完后,在衛(wèi)生間被幾個大媽問結尾究竟什么意思。
黑冷生活,在哈薩克斯坦。第276人看過。//2013-02-16想看。
1.前面處處可窺心機,隱喻穿插、刻意構圖和情節(jié)設置。羊、蟑螂、蜥蜴,弱化環(huán)境,強調阿斯蘭內心和暴力框架。2.直至審訊戲,才爆發(fā)導演功力;由個體延展到體制,從小暴力到集體囚籠。3.極簡超現(xiàn)實開放式結尾,留存念想空間。
9.5 經典之作!導演掌控力一流,教科書式的情節(jié)編排。前30分鐘甚至有些不知所云,但殊不知完全為了后面的情節(jié)做情感上的鋪墊。這個片子不拉片的話真的很難評論,各種呼應,信息量太大。
這種投機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和咱們天朝的科長很像,算計著什么樣的敘事文本和隱喻符號能到讓影評人和評委們盡可能的高潮,設計感的算計太多,到頭來玩的也都是主流電影節(jié)上藝術片導演玩過的類型元素。如果你是文藝掛的導演,想投機取巧快速補腦投電影節(jié)所好,這樣的生硬教程倒是不錯的科普素材?!铩铩铩?/p>
不要欺人太甚。小男孩可是在家里有各種科學訓練,實踐操作的。
前半部分的鏡頭用得好,看出導演的掌控力,后面好像就泄了。劇作不錯,集中在最后爆發(fā)??赐瓿壱钟?。
冷靜克制,暗藏洶涌。平地一聲雷,震醒全場驚愕之余膜拜不已。超現(xiàn)實結尾,更妙不可言!
拍這種錢少的片,一定要記住,色要冷少淡,這樣才能顯示逼格。
沒想到是校園黑幫片,有點意思啊。又是一出冷暴力,從頭到尾其實都是折磨觀眾的過程,但里面那個校園黑幫老大演技實在太差了,覺得他一直在憋笑,中和了我很多不適。。最后一幕挺美
攝影其實不足夠好,主要是風格不統(tǒng)一,無論固定長鏡還是老帕式的無景深構圖都沒有堅持下來,調色也是如此,布光更是糙。劇作不錯,層層深入。其實是個[莉莉周]或者[R先生]式的故事。強調生物本能。90分鐘之后片子終于變得牛逼起來,不光是對未成年人刑訊逼供,而且是夢境-幻象進入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