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犧牲前的那一段歷史在之前了解得很少,很多歷史情節(jié)在課本上也都沒閱讀到過。這部電影形象地給我們展示了李大釗先生犧牲前最后的時光以及李大釗為了革命理想不斷奮斗的歷史故事。是一部非常催淚的影片,它不光光是一部人物傳記類的影片,更多希望我們后輩們永遠將這種不畏犧牲的精神傳承下去。我們生活在當下,應(yīng)永遠銘記和緬懷革命先烈們,我們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是他們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
不說這是李大釗,我還以為是民國白蓮花外傳,夠圣母夠純情就是不夠革命。
看完最大的感覺就是一旦所有幫忙的人不在,主角就立刻束手無策,啥都不會干。比如煤礦事件,本來倒敘就看得人一頭霧水,然后主角幾句話就煽動工人反抗,這就罷了,結(jié)果反抗的方式是躺鐵軌?我看不懂,這是在賭洋人心善不敢往人身上碾嗎?工人躺鐵軌的時候主角去了哪里?合著就煽動別人鬧事自己躲在后面唄?后面的三一八慘案中也是類似。對面軍警明明有槍,結(jié)果偏偏無腦上前沖,真就賭對方不敢開槍?好,你說熱血青年悍不畏死,要的就是賭命,那為什么軍警開槍的時候主角不在現(xiàn)場?要知道,雖然當時主角被打到頭后為人所救,但軍警開槍的時候他已經(jīng)站起來了,說明他其實是可以行動的,但他就是站在窗邊看著進步學(xué)生一個個死在軍警槍下,一點表示都沒有。面對槍林彈雨,學(xué)生們還在反抗,還在自救,但凡主角能表現(xiàn)激動一點,不說撲上去救人,哪怕喊幾句快跑也行啊!但沒有,一點都沒有,主角就這樣冷靜地站在邊上看一地死傷,然后得出結(jié)論革命必須要有武裝。說實話,醫(yī)院里任何一個學(xué)生都傷得比主角重,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個主角只負責嘴炮輸出,全無半點策略,對學(xué)生用完即棄,沒有一點人性情感,整個人物猶如空中樓閣,讓人怎么共情?起碼陳獨秀還知道冒著坐牢的風險親自去撒傳單,這主角做什么了?說要深入群眾,就是穿得干干凈凈地去搭草棚?學(xué)農(nóng)下鄉(xiāng)都比這辛苦吧?確定不是去給農(nóng)民兄弟添亂的?然后莫名其妙就在鄉(xiāng)下宣傳干革命,舉紅旗,還一呼百應(yīng),好歹給個像徐阿晨一樣的由頭吧?那個年代目不識丁麻木的中國人要真這么容易被人煽動的話,革命會這么辛苦嗎?真的,太奇怪了,感覺就是兩嘴皮子一碰鬧革命,而最關(guān)鍵的最能體現(xiàn)主角氣節(jié)的被捕的段落卻沒有。審訊審了個啥?看著也沒怎么被用刑???最后赴死的時候每個人看起來都比主角糟,尤其還有個女同志,看著讓人揪心。本來還以為她至少會有個名字,以體現(xiàn)勝利是由千千萬萬的革命者用生命換來的,結(jié)果愣是沒有。主角的回憶里明明是兩個女兒兩個兒子,為什么片頭是三個兒子?小兒子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嗎?
主角真是人生處處皆外掛。孫中山、陳獨秀、二十八畫生等自不必提,每個人都在傾盡全力配合主角做事,為主角的夢想付出自己的一切。就說李慶天,看完全場也沒發(fā)現(xiàn)主角帶給他什么影響。你說兩個人有前緣,但澡堂那段不是也什么都沒發(fā)生嗎?就是慶子送了碗餃子,兩個人嘮上了。難道慶子是因為看出此人與其他乞丐不同,所以故意來攀高枝?本來人物一開始登場的時候還以為是個真反派,結(jié)果特寫一拉近,嚯,這圓潤貌美的側(cè)臉,壓根和其他看守不是一路的,革命者無疑了,所以美貌果然就是正義啊!另外還有白客演的小偷,初登場是三一八慘案,你說被主角的演說激勵去救人也就罷了,但他怎么又半路殺出來一段偷藥的回憶呢?看不懂??!這是什么很重要的人物嗎?
總之本片各處都是奇奇怪怪的地方,看得出導(dǎo)演要去突出主角的高大上,但就是感覺哪里怪怪的。當然,本片也并非全無亮點。首先徐阿晨事件在所有段落里拍得還算比較理想。雖然主視角來自于唇紅齒白軟萌可愛的張醬(?),但因為起承轉(zhuǎn)合相對完整,實屬唯一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觀感迅速提升。至少工人協(xié)會聯(lián)合起來罷工請愿的片段堪稱一大淚點,果然人民才是最大的。其次就是韓庚演的反派。盡管電影里看不出反派反對兩黨聯(lián)合的動機,讓反派和主角的無腦賭博顯得很突兀,但那種陰鷙詭譎似笑非笑的冷漠還是讓人眼前一亮。起碼一個能給正派帶來巨大死傷的反派就應(yīng)該是這樣殘忍的。
總而言之,兩顆星不能更多了。我可以接受原創(chuàng)革命電影,但和李大釗這個人物應(yīng)該沒有太大關(guān)系。
在影廳坐下,翻翻簡介,是蕎麥瘋長的導(dǎo)演,就心呼不妙。 果然和1921一樣,大型MV。對文藝青年也不能要求過高,網(wǎng)友王胭脂表示:陳建斌?怒斥學(xué)生,你們都是辣雞,建議在全國藝術(shù)學(xué)院食堂公屏滾動播放… 看到奇葩的張氏父子,真是中國現(xiàn)代史的攪屎棍,前朝余孽,然而握有重兵,就像阿米巴一樣本能驅(qū)動,在歷史的關(guān)鍵點制造戲劇的效果。 張作霖完全沒有必要殺大釗老師。就算昧于天下大勢,基于軍閥的游戲規(guī)則,考慮到將來與常公的博弈,他反對什么,我就贊成什么,每與操反。 進而想到一個問題,在1910、1920年代這一關(guān)鍵的轉(zhuǎn)折期,東北是缺席的?少有自己的聲音?蕭紅的文藝是特例。 實際上自安史之亂到清軍入關(guān),這一千余年,東北是第二關(guān)中。這二十年的缺席是一個異數(shù),有必要研究下。
剛好趕上了點映。在我心里可以給到4.5的。但是介于豆瓣就是不給我打半星的權(quán)利,算了。首先鏡頭語言非常的好,開篇挖出黑泥里的碑,掃去泥土,以紅描字,雨化作血淚。革命者的鮮血,寫下的是歷史。雖然也有一些央視紀錄片愛用的集體喊口號PPT轉(zhuǎn)場和中間那段機械表轉(zhuǎn)歷史齒輪轉(zhuǎn)動的隱喻。最喜歡的還是倒敘式的,每一個人與李大釗先生的故事而鏈接起來的以小見大。孫浠倫的報童看上去雖然不像12歲,可是守常先生抱著他哭的那段回憶穿插和苦痛,讓人第一次落下淚來。蔣中正那段戲中戲中戲中戲的鏡頭非常好。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搭建絞刑架的過程。那種冰冷的獻祭感和儀式感,是又諷刺又銳利的。在獄中倚著墻壁的那幾個鏡頭,燈光構(gòu)成的光影,雙手做囚鳥和自由地飛。哼著的國際歌和友誼地久天長。以及等了好久的秦昊老師的陳獨秀,有點不功不過的。一定是因為發(fā)際線讓我出戲了,戴上帽子就好很多。但總歸比坤的獨秀好一些。再有就是在醫(yī)院里倚在夫人肩頭脆弱地念了三遍,他們有槍。委屈苦痛并作五味雜陳,卻是非常好的臺詞。大家一起剃頭發(fā)的臨終一笑,是志同道合的人的戰(zhàn)歌。先生一步步走上臺階,問他的,您最后還有什么要說的嗎。那一段戲,從自然聽不見聲音的到擲地有聲的轉(zhuǎn)換。他說你們要相信。那些說著我相信的人的臉,讓我感到符號化和無動于衷,但是張頌文老師說,你們要相信的時候,我真的相信,他是篤定的,他是真的以身殉道的那個人。年輕的理想主義者總是揮灑熱血,可是這一位李大釗先生,他從歷史里沉甸甸地穿透了屏幕,他真的有滾燙的熱血。他說要看見紅旗插滿神州大地,那個鏡頭的轉(zhuǎn)換是,你心里有預(yù)料但依然會被擊中。而且剛剛好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紅旗飄著。至少不是為了完成作業(yè)獻禮而獻禮片,而是成熟的電影工業(yè)下打磨的關(guān)于李大釗先生與他背后那一個時代的二三事。而這個李大釗要遠好于1921的李大釗,并且可以與覺醒年代里的李大釗先生一脈相承的對接。點映的映后談,一個學(xué)電影的小哥除了說了說管虎之外,首尾都哽咽著感嘆了兩句,張頌文老師真的好。也是我的心聲。另外就是一位與劇里李大釗先生女兒差不多大的小姑娘,看劇時抹了眼淚被點名問感想,說了一句我喜歡的,“那個年代的歷史,也是有黑暗的一面的?!本妥屓藭囊恍Γ匀皇怯刑嗪诎档囊幻?,光與暗從來都是伴生,不要裝作看不見它,就已經(jīng)是澄明的第一步。
今天跑去看了同為建黨100周年獻禮影片《革命者》,我的最直觀看法是:比隔壁《1921》要好,《革命者》從電影角度上真的感染到了我,私以為,這是近十年來,明星云集類的主旋律影片中,最好的一部。
過去類似的明星云集主旋律影片,最大的問題其實并非演員驅(qū)動大于角色驅(qū)動,致使故事亂如麻,有一遭沒一遭,而是那些電影們幾乎沒有想清楚,究竟想要表達什么,以怎樣的方式去表達,最終僅僅是完成了任務(wù)一般,讓一部電影淪為一段歷史走馬觀花般介紹PPT了。
電影《革命者》中的參與明星也不少,甚至也有些演員浮于角色之上,但整體對劇情對故事的影響甚微,在能夠接受范圍之內(nèi)。我看《革命者》最大的驚喜是什么呢?是它的不一樣,它真正是作為一部電影出發(fā)的,有自己的核心表達,講述邏輯,整部片子有取有舍,最后也能夠通過故事的講述,讓觀眾的情緒提振起來,當真是不容易的。
故事始終以革命者李大釗為題眼,電影核心分為兩條線,一條線以38歲的李大釗被北洋政府抓捕,最后處以絞刑為正序講述,一條線則經(jīng)由正敘講述里的幾個核心節(jié)點,而輔以幾則篇章,補充了以李大釗同志為核心的相關(guān)革命事件及關(guān)鍵人物等,最終兩條線交織,交待結(jié)局,電影以這樣的講述方式,非常立體的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個偉大的革命者李大釗同志,同時也展現(xiàn)了那個年代革命先驅(qū)與黑暗年代斗爭的艱難縮影。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走上絞刑臺,慷慨就義,時年38歲。歷史課本里短短一句話,背后是這位推動中國歷史進程的偉大先驅(qū)的一生。
我愿以幾個關(guān)鍵詞概括電影《革命者》中的幾則篇章,而這概乎也是影片想要傳遞給觀眾的核心價值。其一:良心,這一部分主要經(jīng)由彭昱暢所飾演的張學(xué)良視角,講述了一段李大釗的往事,1917年,俄國暴徒在租界槍殺中國報童,少年血性的張學(xué)良全程目睹,看著李大釗聯(lián)合社會各界勞工力量,共同吶喊施壓,在租界與俄國人據(jù)理力爭,最終得到正義,此一段是李大釗其人身上為民請命的良心。其二:信念,這一部分則主要描述了蔣介石與李大釗的對立,1927年,正是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人,直接導(dǎo)致了李大釗慷慨赴死的結(jié)局,通過蔣介石的視角,電影回顧了1923年到1924年李大釗極力推動國共兩黨合作的事宜,兩相對比之下,更顯李大釗心中革命的信念。其三:斗爭,電影在這一段里著重講述了318慘案,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眾五千余人,在天安門集會抗議,要求拒絕八國通牒,李大釗負責主持工作,引導(dǎo)斗爭,北洋政府下令開槍,死傷數(shù)百人。其四:同志,這一段描寫的是李大釗與陳獨秀兩人深厚的革命情誼,彰顯的是共產(chǎn)黨人盟友、同志的精神。其五:傳承,電影在這一段里,則主要展現(xiàn)了李大釗與毛澤東二人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毛澤東總有問題請教李大釗,李大釗總能從毛澤東身上看見希望,他們二人,是革命精神的傳承,是共產(chǎn)主義斗爭的傳承。最后則是相信二字,李大釗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相信終有一天革命將功成,同樣,工人、農(nóng)民、士兵,無論出身如何,那些電影里所展現(xiàn)的革命者群像們也都相信。
良心,信念,斗爭,同志,傳承,相信,電影看似混亂,故事的講述里,又是插敘,又是回憶里夾雜回憶,年代時間也飄忽不定,相信總有一部分觀眾會看到云里霧里,但其實這部電影的結(jié)構(gòu)無比工整、妥帖,都在這六個詞里,電影以六大段落講述故事,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有血有肉極為立體的李大釗其人其形象,以及以李大釗為代表的革命者精神。因為有良心,所以有信念,因為有信念,所以要斗爭,因為同斗爭,所以有同志,因為有同志,所以能傳承,因為能傳承,所以愿相信。
片子當然也不是毫無毛病,《革命者》讓我最不喜歡的,就是通篇情緒都太滿了,配樂幾乎從未間斷,電影結(jié)局時,拉情緒的段落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有些月滿則虧過猶不及了。但不管如何,《革命者》都是到目前為止,我所認為近年來最好的主旋律電影了,比隔壁的《1921》好太多了。
題圖:《革命者》海報
你還可以: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點贊贊賞轉(zhuǎn)發(fā)到朋友圈,你的鼓勵是我的動力,你的沉默會讓我也沉默。
永遠年輕,永遠要對世界發(fā)問,如果你有問題,
請點擊:所有人問所有人
原文來自我的個人公眾號:突突 isTukTuk
首發(fā)于公眾號“影探”
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長
作者:香蕉姐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覺醒年代》的豆瓣頁面,有一句經(jīng)常被引用的短評: “今天的大多數(shù)青年根本無法想象,他們在政治課上死記硬背的那些他們自己根本不相信的東西,曾經(jīng)真的被一群人當作畢生的理想信念去奮斗和犧牲?!?/span>
課本上的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領(lǐng)導(dǎo)五四運動,后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寥寥數(shù)語,和一張謝頂?shù)恼掌?/p>
與李大釗有關(guān)的記憶,是近代史必考題。 答案是《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歷史,已離我們太遙遠。 如果沒有影視劇的演繹,他們可能只是一個個生硬的名字,一些考點,幾道考題。 陳獨秀,能引無數(shù)同好競相追隨,一定是個魅力無邊的人。 《覺醒年代》于和偉將其演繹了出來。 李大釗呢? 他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怎么能沒有一部傳記電影致敬他呢——
2021.7.1(大陸上映)
拍偉人傳記片也不算什么稀罕事。 以亞伯拉罕·林肯為傳主的《林肯》,丘吉爾為傳主的《至暗時刻》,撒切爾夫人《鐵娘子·堅固柔情》。 拍人物傳記,對演員來說挑戰(zhàn)和機遇并存。 三位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加里·奧德曼、梅麗爾·斯特里普,都憑此獲得了奧斯卡影帝/后。
《革命者》的傳主李大釗,由演技派張頌文挑大梁。 此前,李大釗唯一影像曝光,你別說跟張頌文的扮相還真有點像。
張頌文演技厲害自不用說,除此之外他還有個特長,換角度思維。 他總是不斷地想,100年前的守常先生是怎樣的? 怎么走路,怎么吃飯,怎么說話,直至把自己溶化了,讓人物借助他的軀體還了魂。 他的表演方式讓他尤其適合人物傳記片,大男主演得好,能激活整部電影,張頌文做到了。
但電影本身的問題也不能避而不談。 非線性敘事,打亂時空的戲劇結(jié)構(gòu),革命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讓電影在視聽上耳目一新。 然而,優(yōu)點是它,缺陷也是它,目前豆瓣評分7.5分。
據(jù)本片監(jiān)制管虎介紹,《革命者》原本是一部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常規(guī)傳記片。 但李大釗的一生波瀾壯闊,常規(guī)敘事滿足不了,只得改弦更張,變成如今像一張思維導(dǎo)圖一般的敘事。 1927年4月26日,身在囚室的李大釗,距離被執(zhí)行絞刑,還剩38小時。
在倒計時38小時里。 囚房里發(fā)生的故事,通過相似元素的蒙太奇,閃回到囚室外的世界。 用一個個場景和片段串聯(lián)起李大釗一生的縮影。 基本上李大釗與五個人物的交集,張學(xué)良、李慶天、蔣介石、陳獨秀、毛澤東,組成了整飭的五部分。 不再是上帝視角的全景展示,上至首腦,下至平民,多角度去看他。
聽起來是不是很復(fù)雜? 想法創(chuàng)新,落地不容易,搞不好容易亂。 前十幾分鐘剪輯些許凌亂,看得人有點云里霧里,中間幾個鏡頭重復(fù)。 不知道是不是前面塞不下,后面顯得有些冗長,還有聲嘶力竭喊口號的嫌疑。 整體比較煽情,不帶紙巾不行。 但中間一個多小時,鏡頭和敘事的新穎、多義,還是給人帶來美感的。 如果你對鏡頭語言有比較高的要求,你可能會喜歡電影的敘事。 如果你比較看重故事的完整性,可能會有些失望。
近幾年,主旋律作品為了籠絡(luò)年輕受眾,多用革命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 比如《覺醒年代》。 基調(diào)昂揚高亢,有純粹的革命情懷,激情澎湃的理想堅守。 越來愈注重藝術(shù)表現(xiàn),油畫質(zhì)感的畫面,浪漫格調(diào)的配樂,鏡頭里豐富的隱喻與象征。
《革命者》在故事的流暢度,劇情的邏輯上差點意思,但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確值得一夸。 比如,陳獨秀在上海新世界,向市民游客拋撒傳單的戲。 屏幕上放著卓別林的《流浪漢》,傳單的影子投射在屏幕上,好像成了電影的一部分。 《流浪漢》卓別林針砭時弊,諷刺資本家和統(tǒng)治者;陳獨秀所撒傳單為《北京市民宣言》,施壓北洋政府,對其提出警告。 這個鏡頭達成奇妙的時空并置,意蘊豐富。
七一建黨節(jié)那天,“南陳北李破防了”上了熱搜。 于和偉和張桐在《覺醒年代》后,再次出現(xiàn)在舞臺上,觀眾控制不住淚水破防了。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故事,穿過100年的歷史長河走到了觀眾面前。 仲甫先生和守常先生,好似從課本上活了過來。 1933年5月,魯迅為《守常文集》作序。 魯迅先生十分喜歡這個“誠實、謙和、不多說話”的老戰(zhàn)友。 寫道: “他的遺文卻將永在,因為他是先驅(qū)者的遺產(chǎn),革命史上的豐碑”。 電影《革命者》的英文名“The Pioneer”,可譯為“先鋒”、“先驅(qū)”。 他在那個黑暗時代,像為人類“盜”取火種,帶去光明的“普羅米修斯”。 是先知,也是偉大的殉道者。 被捕入獄后,拒絕營救,他要用自己的死亡,喚醒麻木的民眾。 因為他早已悟到,革命不僅需要槍桿子,還需要流血,需要犧牲,那么他李大釗愿意做先驅(qū)者,愿做第一人。
行刑時,二十幾個人,李大釗第一個走上斷頭臺,吊了三次,才斷氣。 李大釗女兒李星華回憶道: 劊子手對別人只施刑二十分鐘,而對他(李大釗)施刑長達四十分鐘之久。 張頌文拍這段的時候,親自上陣,脖子也沒有戴護具,即使吊著威亞,快速下墜帶來的沖力,卡在喉嚨上也是十分難受的。 張頌文說,“我很害怕,但我要克服我的害怕,因為李大釗先生是不會害怕的!”
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樂亭人李大釗,便是這樣的悲壯英雄。 《革命者》有缺點,但因為李大釗和張頌文的緣故,還是值得看的。 我們歷來強調(diào)“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好像覺得不能被主流綁架,就要排斥主旋律片。 可是各個國家都有它的主旋律,我們很自然地接受英國拍丘吉爾,美國拍林肯,卻對推動自己國家進步的英雄人物,表示漠視。 事實卻是,所謂“自由”和“獨立”,恰恰是我們的英雄爭取來的。 80、90這一代,一出生就在和平、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中,一出生就有豐饒的物質(zhì)條件。 他們幾乎都不如自己的父輩對革命先烈感情深。 爺爺奶奶說從前有多艱苦時,聽得耳朵起繭子的年輕一輩,可能恨都不得掉頭就走。 說實話以前我也不理解,為什么可以為了信仰,命都不要?為什么一個個都那么堅定,堅信一定會勝利? 通過這些影視劇,我大概明白一些。 不是不怕死,而是民族已到危亡之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不是沒有懷疑和膽怯,而是勝利本就渺茫,血肉之軀怎敵得過槍炮子彈,只能依靠強大的信仰和革命樂觀精神,給肉體裝上堅固的鎧甲。 像魯迅先生說的: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骨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這樣的人,就是中國的脊梁?!?/span>
真的有這樣一心為民的人,每月180塊大洋的工資,花在學(xué)生運動和活動經(jīng)費上,花在對同事的資助上,家里卻經(jīng)常揭不開鍋。 蔡元培校長知道后,交代財務(wù)部每月發(fā)薪時,預(yù)先留下部分工資,直接交給李大釗的夫人。 臨死前,洋洋灑灑兩千七百字的《獄中自述》,還在保護被捕的愛國青年: 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獲罪戾,則釗實當負其全則。惟望當局對于此等愛國青年寬大處理,不事株連,則釗感且不盡矣!
李大釗在1916年發(fā)表在《新青年》上的《青春》一文,又何嘗不是他自己。 “吾愿吾親愛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文/香蕉姐
加入了藝術(shù)追求的類型片著實新鮮。導(dǎo)演對比前作我覺得有進步,故事節(jié)奏和剪輯點的創(chuàng)新其實更具代入感了,還挺聰明的。就是煽情部分此起彼伏密度大了點。
差點看哭了,整體基調(diào)比較悲壯,除了教員登場的時候是暖色調(diào),其他時候都是壓抑的冷色調(diào)為主。那段歷史是大革命失敗后的至暗時刻,越是這種時刻越考驗革命者的意志和靈魂。主演張頌文說自己在絞刑那場戲時看著繩子明顯感到恐懼,但歷史上李大釗吊了三次才斷氣。這是中國革命的悲情英雄,而悲情英雄往往更能打動人心。
導(dǎo)演功力不夠,各種轉(zhuǎn)場太過于依賴動畫。部分片段插入意義不明,對情節(jié)推動毫無作用。三星全給守常先生。
把李大釗刻畫的非常不立體,過于脫離生活。張頌文的表演并不出彩,把三十歲左右的守常先生塑造的老氣橫秋……白客、李九霄等這些角色,用的好就是點綴,用不好就是累贅……李易峰的微表情太差。
雖然對李大釗了解不多,但在銀幕前真坐不住,很想趕快回家自學(xué)歷史,甚至忍不住當場(偷偷)查起資料
全員演技在線,張頌文臺詞太強了。明知有些場面是故意煽情,但眼淚還是流了下來。
跟另外一部相比,以點帶面用李大釗帶出時代群像,更清晰與具感染力。張頌文演得好,踏實又深情。@環(huán)球港
我好久沒有在電影院看到“八一電影制片廠”這行字了~非常純熟大制作的黨建科普教育宣傳電影,感覺是高中歷史課本近代史知識點幻化成了聲畫影像和故事情節(jié)。影片質(zhì)量很好,的確如管虎導(dǎo)演所說,李大釗活了三十八歲,卻是普通人的三百八十年。采用交叉平行非純線性敘事,字幕輔助來清晰地講明白李大釗是誰做過什么,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
7.8,這個片子似乎在主旋律電影里找到了一種很特別表現(xiàn)方法,因為歷史已經(jīng)為人熟知,所以電影放棄了線性的敘事,反而使用倒敘和插敘,開篇是李大釗行刑前的生命倒計時,片段化地穿插表現(xiàn)李大釗人生不同階段遇到的人與事,大量的蒙太奇效果,而且也用到了慢鏡頭的打斗沖突和常速的演講交叉剪輯,而很多場景是十分寫意的,切的一些局部構(gòu)圖不錯,加上獨白的運用,解決了純歷史片平鋪直敘容易造成的疲乏感??傮w上說,這部是干脆選擇了浪漫主義,反而是其別致的地方所在。
整部片子都太滿了,情緒太外露,臺詞太直白生硬,配樂太多太煽情。開頭的破碎更是致命的。結(jié)構(gòu)上的新嘗試挺有意思,讓人耳目一新,但拼盤式的故事碎片最終也沒能拼合出一條完整、豐滿、流暢、連貫的主線,每個故事碎片都像是春晚里面經(jīng)常插播的那種小短片,畫面和臺詞都像。剪輯上玩了一些新花樣,但是未免太多也太濫,反而影響觀眾對影片的整體把握,這種花樣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B站影視區(qū),不該出現(xiàn)在正片里。
實話實說,有點失望。很多“勞動者”的臉上看不到歲月苦難的皴搜的痕跡,太過整潔光鮮。有很多鏡頭的儀式感很重,但真實感就降低了。整部劇的運鏡過于工整,貢獻了很多結(jié)構(gòu)唯美的分鏡,但時代山河破碎的悲壯感也喪失了。不停的倒敘插敘我不太適應(yīng),整體氛圍的渲染和感染力都不太夠。革命有血有肉,這部電影有些浮于表面了。
電影幸虧有了管虎的監(jiān)制,否則徐展雄的這部電影會步《蕎麥瘋長》的后塵。但電影的閃回旁白太多,剪輯也不夠流暢,兩個小時的時長中途會讓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覺
渲染方式還是古早的主旋律如英雄兒女、上甘嶺的那一套,偉光正人物配以朝霞滿天和紅太陽,敘事手法不斷倒敘加插敘,甚至重復(fù),導(dǎo)致節(jié)奏過于拖沓。張頌文和秦昊的表現(xiàn)沒什么問題,但出現(xiàn)在這個有些混亂凌亂的作品中,總是顯得很蒼白。
太碎了,剛進入一個情景馬上就被拉入下一個情景了,有的臺詞也沒感覺激動人心,反而有些尷尬
碎 我期待的激情澎湃并沒有澎湃起來 有點可惜
問:什么是電影語言?答:來看看《革命者》的敘事、畫面和聲音。
熱血,但太碎片
【我們有主義,但也要有槍】- 革命者
點映場。結(jié)構(gòu)簡潔清晰,但剪輯很亂。節(jié)奏緊張的片段戲劇性過強,反而削弱了情感表達;節(jié)奏舒緩的部分臺詞又太過隨意,處理的很不嚴肅。以及選角和原音都非常不貼臉!比如讓一個廣東人用原音演河北人,非常出戲??總之,精神可以領(lǐng)會,電影拍的不夠。
電影本身出來的效果是好的,但剪輯過于凌亂,每個故事串起來的銜接很尷尬,背景音樂不停切換也很出戲。另外,能感受到張頌文很用力的表演,確實演的不錯,很多煽情片段,但聲線和李大釗也是真的不太搭。不過我也想不出誰能演好李先生了。最后說一下韓庚演的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