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小說與作者雖如雷貫耳,但并沒有看過,看完電影之后卻產生濃厚的興趣想拿來翻一翻了。 有點驚訝評分竟然如此之低,故事確實有不少缺陷,節(jié)奏差強人意,后半段處理平淡,有流水賬之嫌,太多細節(jié)省略,情節(jié)又跳躍,往往給人點到即止的感覺,缺少回味和省思的空間,但無論如何都比那些寶萊塢無腦歌舞片強多了吧。畫面幾乎幀幀都跟明信片一樣精致,色彩醇郁但不艷俗,至于穿插片中偶爾輕淺現(xiàn)身的印度小調,就像是個在干家務的年輕少婦不經意間的哼唱,反倒更悠揚動人而生活化,比之標準化的勁歌熱舞美多了。 大多評論不好看的人似乎分兩種,一種是和原著比較覺得差太多,我無法置評;另一種就是覺得沒看懂,領會不到電影要傳達的信息,大概都是因為對印度現(xiàn)代史所知甚少,所以片中種種符號象征都顯得晦澀難懂。 記得上亞洲神學的時候,教授讓我們底下一班香港內地的學生到黑板上畫個亞洲地圖,所有的人都順利地勾出中國傲人的海岸線,安上個臺灣島,海南島,然后再加個朝鮮半島;畫到日本的時候,不少人能勉強畫對樣子和位置,再等到白板筆往西面跟南面走的時候,所有人都開始凌亂了,有人胡亂畫幾條曲線,意思意思南亞次大陸算數(shù),有人不知所云畫的跟狗啃一樣,也有人索性大筆揮出個大土豆了事。來自韓國的教授說,雖然我們都是亞洲人,但卻很少意識到這個身份,對我們所屬的這個大洲,其實根本不了解。 是的,我們可能對美國的政治歷史評論得頭頭是道,對歐洲的文化,無論是古典的還是流行的,主流的還是邊緣的都如數(shù)家珍,但對于與我們有領土接壤的國家,卻可能一無所知,只會嘲笑下阿三的火車和“干了這碗恒河水”。從這點上來說,這個世界仍是西方主導,我們并沒有完全走出后殖民主義的陰影。就好比無論是哪個國家制作拍攝的從個人歷史角度敘述本國現(xiàn)代史的影片,總會有人說,“哎呀好像阿甘正傳”,就好像這部美國主旋律大片是此類電影的標尺一樣,包括這部在內。 如果不談形式,就內涵而言,阿甘正傳那個傻小子眼中的美國,跟Saleem眼中的印度,幾乎并無任何相似之處。那種整部影片中如影隨形的孤獨、茫然而混亂的疼痛感,或許還是我們這些亞洲人會更有共鳴,因為我們都曾是Occident眼中的Orient,受過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被揮之不去的后殖民主義所纏繞,為國土的獨立完整而抗爭,為維系一個在古老文明的廢墟上匆匆搭建起來的現(xiàn)代國家而不斷痙攣。 就好像片中1947年8月15日的凌晨,印度獨立日,舉國狂熱。這是一個古老的印度,承載著歷史遺留的重擔,種姓制度,貧富差距,男女不平等……千年以來從未被解決;這又是一個全新的印度,這塊次大陸從未成為有過大一統(tǒng)的經驗,全拜英國殖民勢力的蠶食擴張,如今這片土地上不同的種族、信仰族群,無論是穆斯林、印度教徒、錫克教徒、泰米爾人……都被硬生生糅合在了一起。 把這片與《甘地傳》放在一塊,總感覺兩部影片中說的印度獨立完全像是兩碼事,一邊是理想主義和人性與民族的光輝,而另一邊更像是一群精英在玩的游戲,富人們的博弈,窮人們依舊受著不平等的命運的折磨,煙花再燦爛都與他們毫無干系。《甘地傳》里的英國人被甘地的人格魅力搞得無可奈何,而在這里,還在母腹里的印度就被日不落帝國的子民狠狠地敲詐了一筆,殖民者的挑撥使得尚未獨立的印度就因為宗教紛爭而分裂流起了自己人的血。那個老道的英國人(讓泰溫大人來扮演實在是太正確了,完全演出了老奸巨猾的感覺!)就像是英國的化身,雖然失去了殖民地,卻依舊撈盡好處,帶著勝利者的姿態(tài)高傲退場,留下一灘渾水由印度人自個兒去折騰。 所以從一開始這個故事的基調注定就是沉重的,就像這午夜時分,正是長夜漫漫白晝未現(xiàn)的時刻;就像這群午夜之子,新生命的誕生伴隨著的是母親撕裂的疼痛,精疲力竭和死亡的陰影。 在獨立運動中,為了激發(fā)人民對祖國的熱愛與自豪,當時的獨立運動領導人借用印度宗教中的概念,將印度的國家概念神化,賦予其“mother earth”的意義,而大地之母正受著英國殖民者的蹂躪,她的孩子們自然應當發(fā)起“圣戰(zhàn)”保護他們的母親,將她從惡魔手中拯救出來。因此在影片中,將祖國視作母親是個再恰當不過的比喻。 一個新的民族國家的誕生,就如同母親產子一般,新生的欣喜雖是巨大,但鮮血淋漓也是現(xiàn)實。而在這群午夜之子,正是形形色色的印度母親的孩子們。 Saleem是印度之子之一,一個印度人與英國人的混血,這或許代表的是現(xiàn)代印度一個重要的群體與階層。作為老牌殖民地,印度已被英化太多,連他們國家最熱門的體育運動都是板球。這些精英雖是印度人,卻受過完整的英式教育,從事醫(yī)生、律師或商人這些高尚職業(yè),在歐美大手筆置業(yè),生活方式也已完全英國化,而這些黝黑皮膚的“英國紳士”卻成了20世紀轟轟烈烈的印度獨立運動的推手。 但作者想象中的午夜之子并不僅僅是這群在上層玩文弄墨的精英,他們中有生活在貧民窟中的女巫,有原住民,有印度教徒,有穆斯林,也有活在仇恨中憤怒的流浪漢。Saleem有召喚他們的能力,大概因為Saleem所代表的精英群體建立起了現(xiàn)代印度國家,建國之初,縱然暗流洶涌,但總體而言還算是頗有凝聚力,眾人都向往著同一個目標理想中的印度,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暗藏的問題接連暴露,就算分立兩國,印度與巴基斯坦除了邊界沖突,國內宗教多數(shù)派與少數(shù)派仍沖突不斷,巴基斯坦政變軍政府上臺,克什米爾邊界戰(zhàn)爭,東巴基斯坦獨立,印度出手攙和,又是一場血腥內戰(zhàn),但貧窮與社會不公卻從未被正視解決。Saleem看到午夜之子各自有著不同的命運,不同的性格與使命,也都有著不同的天賦異稟,他知道應當將他們的天賦都使用起來,卻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只能任由自己與他們隨命運之波漂流,于是他的號召力也就隨之消失,仇恨暴戾的Shiva憑借戰(zhàn)亂不斷得勢的同時,Saleem卻失去一切淪落到貧民窟中。 影片中說,只有戰(zhàn)爭才能造成這樣命運戲劇性的突變。然而在這個故事中,命運的改變不僅僅只有依靠戰(zhàn)亂,在故事的一開始,一個小小的舉動便改變了兩個孩子的命運,它體現(xiàn)的不僅是社會階層的流動,更是將不同階層、種姓、血緣與宗教的壁壘打破,一個是流浪漢,一個是富商;一個是印度教徒,一個是穆斯林,徹底挑戰(zhàn)印度最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而將此付諸實現(xiàn)的卻是置身事外的一個天主教徒。我不知道作者的用意是想表達命運的荒謬性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還是天主教在印度獨立的混戰(zhàn)中也有段故事,不過天主教在印度人數(shù)雖不多但歷史久遠,有所聲音與影響也難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Mary的愛人投身革命的時候,說雖然這事與天主教沒太大關系,但是事關自由,事關公義,所有的人都有責任參與。Mary實踐的方法并不高明,她一直活在自己的罪咎當中,但你不得不承認,她不過是出于愛,出于一個極其簡單的信念“窮人變富人,富人變窮人”,卻造成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影片中的Shiva果真像是印度教的濕婆(他孩子的母親Parvati就是神話中雪山神女的名字),當推土機在貧民窟肆意橫行碾壓的時候,他襯著明亮冰冷的月光騎著機車高高在上的背影,像極了跳著坦達瓦之舞的毀滅之神,而在他摧毀的世界的廢墟之下,他的兒子——一個新的生命,新的創(chuàng)造卻已經誕生,悄無聲息地與毀滅共成長。 所以故事的最后仍是充滿希望的,這并不是西方式的對光明未來的樂觀憧憬。所有印度的故事最終總是會回到他們那深深扎根于他們血液之中的悠久文明之上。在印度神話中,毀滅與創(chuàng)造總是同時發(fā)生,正如午夜,既是一日的終結,又正是另一日的開始,舊的時代總會被摧毀推翻,而這毀滅之舞正是新的時代的孕育與發(fā)生。 1977年8月14日零點,亞當,這基督教傳統(tǒng)中的第一個人類,喊出了平生第一聲父親。他的父親母親,是午夜之子,是印度之子,是喜馬拉雅山上毀滅與創(chuàng)生之神濕婆,是雪山女神Paravati;既是一個印度人的兒子,也是一個英國人的兒子;既是一個富商的兒子,也是一個流浪漢的兒子;既是一個印度教徒,也是一個穆斯林;既是善,也是惡;既是寬容,也是仇恨;既是毀滅與死亡,也是重生與新的生命。
印度近代史
想起來。如果先看甘地傳緊接著看午夜之子 不說能夠了解印度近代史了 感觀上就一定是個特別夢幻的體驗
開頭很吸引人。劇情簡介很有問題?。。√`導了!
名著改編成電影的難度可想而知,還好,本片其實是成功的,可惜篇幅小了一點,刪去了不少值得表達的內容。
相當平庸的照貓畫虎
魔幻現(xiàn)實主義講述印度次大陸的心酸歷史。劇本改編不算優(yōu)秀,盡管表演很有力,最終還是顯得倉促和凌亂??上?。
音樂不錯
看完之后連書都不想看了...
改編失敗。
這片子是個驚喜!雖然有種種缺陷,但是要鼓勵這樣的片子。。。
沖著拉什迪去的……時間線太長了,人物刻畫被輕輕帶過,顯得很單薄……不瞭解次大陸的歷史,看起來真的費勁的說。。。掃瑞啊= =
“讓窮人變富人,富人變窮人”就是這樣一句革命的口號,徹底改變了兩個家庭,一個印度窮人家剛出生的男孩和一個巴勒斯坦富人家剛出生的男孩,出生當天被調換了,從此他們的人生徹底變了樣子......
強烈期待?。?!
借盤手的故事。這幾年有很多合拍的中東或者東南亞電影都挺有想象力的,又接地氣,講政治宗教又通常會用比較輕松的方式
配樂畫面都好美 演Shiva的演員居然本科學的是數(shù)學專業(yè)
開頭贊!
不看原著或者對印度歷史不了解很難理解一些劇情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歷史,拍得非常忠實于原著,這也是改編的桎梏
...天 這豆瓣的惡評...送給印度朋友的圣誕禮物...很贊的一部電影...根據(jù)Salman Rushdie的小說改編...印度近代血淚史...
改編的和原著還是差很遠的~
1.非常忠實地還原了原著,改動的地方不多,但是問題就在于《午夜之子》的原著實在是太過于宏大,用不足150分鐘的電影來敘說,顯得故事過于緊湊,丟失了大量精彩的細節(jié),就好比是《冰與火之歌》這樣的史詩巨作,必須得用N季的劇集,才能真正讓觀眾,尤其是沒有讀過原著的觀眾得到共鳴,這部小說不拿來拍攝電視劇真的是糟蹋了2.我不是我父親的親生孩子,我也不是我兒子的親生父親,最后三代沒有血緣關系的人走到了一起,令人唏噓(PS:一定要去讀原著,簡直是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