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時代100年是種怎樣的體驗
首發(fā)于公眾號“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長
作者:探長
轉載請注明出處
有些電影,有時會領先觀眾幾十年。
1926年的最后一天,一部萬眾矚目的喜劇上映。
它其中一個鏡頭實景拍攝,號稱耗費42000美元(約27萬人民幣),是那個時代最昂貴的鏡頭。
然而影片血本無歸,導演搭進去自己的一生。
29年后,有人在導演舊豪宅發(fā)現被遺忘的拷貝。
影片重映,火遍歐洲。
又過了5年,導演被授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74年后,2000年。
AFI(美國電影學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評選影史最偉大的100部電影,這部電影名列第18。
直到今天,許多影迷看完之后都獻上自己的膝蓋。
如今92年過去,它依舊震撼人心,這部電影就是《將軍號》。
The General
1926.12.31
豆瓣評分高達9.0,將近六成的人打了5星。
探長也對默片有偏見。
但自從看過一遍之后,每年的12月探長都會忍不住跟它過一晚。
影片中許多橋段都太超前,以至于90多年后的現在看才合適。
作為一部默片,它不僅不無聊,反而節(jié)奏緊張、扣人心弦。
其中的梗更是被后世抄了一遍又一遍。
在《將軍號》中,你會找到許多電影的源頭。
作為一部超越時代的片子,近百年來,它被致敬和模仿了無數遍。
影片改編自發(fā)生在1862年的真實事件(改編自William Pittenger的回憶錄《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Locomotive Chase)。
主演是和查理·卓別林齊名的喜劇大師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同時他也是編劇和導演。
“將軍號”The General,是一列火車的名字。
男主強尼是一名火車工程師,說白了他就是個火車司機。
他身材矮小,面無表情,但很機靈。
他一生有兩個摯愛:一個是火車引擎,另一個是他女友。
他居住的小鎮(zhèn)卷入南北戰(zhàn)爭。
女友的父親和哥哥都參了軍,他卻因為“更適合開火車”而被拒絕。
女友以為他撒謊,撂下狠話:除非你穿上軍裝,否則我不會跟你在一起。
就這樣,男主渾渾噩噩度過一年。
他郁郁寡歡、魂不守舍的坐在車輪上的鏡頭成為影史經典,而這個鏡頭可能隨時要了他的命!
一年后,在火車停車,乘客就餐時,他駕駛的將軍號被北方間諜劫走。
他女友也正好在火車上被綁架。
隨后,影片開啟了前后兩段對仗敘事。
前半段是男主對將軍號的追逐。
后半段是男主帶著女友開著將軍號的逃亡。
《將軍號》故事簡單,但笑料百出,被譽為默片時代最偉大的喜劇之一。
它的笑料跟當時喜劇演員跌跌撞撞賣慘不同,基頓賣的是命。
在那個沒有電腦特效的年代,所有鏡頭都是實拍!
在高速行駛的火車上爬來爬去都是最不危險的鏡頭。
動不動就是火車追尾,火車追人。
一不留神,演員就可能被卷入車底。
基頓拒絕使用替身。
再危險鏡頭也都是他親自上陣。
搞笑之余每一秒都驚險刺激,因為很多鏡頭都是臨場發(fā)揮。
什么摔一跤,手滑沒抓緊都是真實的突發(fā)狀況。
讓人驚嘆的是,在在這么危險的情況下,基頓還能制造出自然又真實的笑料。
每次遭遇危險,他都能化險為夷。
許多鏡頭都像歐·亨利的小說,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
許多影迷看完不禁感嘆:半個世紀之前,基頓就已經把火車開出賽車的感覺。
全片看下來你會忍俊不禁,同時又手心冒汗。
沒有綠幕,沒有威亞,最高時速60英里/小時(約96.5km/h),這才是真正的速度與激情。
搞笑又驚險的《將軍號》上映之初反響平平,直到幾十年后人們才開始重新審視這部片子。
而它也被評價為巴斯特·基頓最好的電影。
2000之前后,它開始在各種榜單上頻頻上榜。
提到導演巴斯特·基頓,他的另一個名字更響亮——冷面笑匠(The Stone Face)。
你可能只是見過這張著名的照片,但他對電影的影響,已經深入到百年來的電影史中。
周星馳、成龍等人的表演中都不乏他的影子。
看了他的電影才知道,原來被星爺用成爆款的梗是基頓發(fā)明的。
也許你會覺得這些梗不足為奇。
但你要知道,即使接吻千萬遍,初吻一定會被記一輩子。
而成龍模仿的更加明顯,以至于網友戲稱巴斯特·基頓是成龍的祖師爺。
不用替身,臨場發(fā)揮,上躥下跳的表演方式完全就是基頓的復刻。
網上流傳著一個梗。
說外國人看成龍?zhí)S樓頂的鏡頭,問成龍:這個鏡頭到底是咋拍出來的?
成龍說:直接跳啊。
然而基頓的不要命的“斷子絕孫跳”,早了成龍72年。
在拍攝《三個時代》時,基頓跳躍樓頂失誤,攝影師按照基頓“攝影機不能?!?/span>的要求記錄下這一切。
和基頓工作過的人都形容基頓“每次拍完電影他能活下來就是奇跡”。
基頓的藝名“巴斯特Buster”是他小時候的昵稱,18個月的時候嬰兒基頓從樓梯上摔下,他沒有受傷,還自己站了起來,于是他被稱為壯娃buster(搗蛋鬼,茁壯的孩子的意思)。
基頓能夠影響到中國的演員,說明他在世界上都影響深遠。
你看到的許多腦洞鏡頭,都是他半個世紀前的發(fā)明。
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電影界,巴斯特·基頓就是這么一個巨人。
如今再看《將軍號》以及基頓的電影,你會發(fā)現他的喜劇仍然高級。
在他的電影中你看不到低俗的屎尿操,卻能激發(fā)你內心的愉悅感。
基頓對制造笑料有自己的一套理論。
早期的時候他的笑料也是“卡通式的”(cartoon gag),夸張但不現實。
這種笑料能讓孩子笑得前仰后合,但他發(fā)現成年人會覺得“假”和“幼稚”。
經過不斷的摸索,基頓總結出,最好的笑料一定是自然的、真實的和可信可行的(natural gag)。
一切靠剪輯、特效特意做出來的“假”笑料,都不會激發(fā)觀眾發(fā)自內心的笑。
所以他的所有鏡頭都是拒絕剪輯的連貫實拍,一鏡到底。
如果鏡頭無法在自然狀態(tài)下完成,那就說明這個梗不合格。
看基頓的片子,你會感受到發(fā)自內心的歡樂。
因為他早已通過實驗掌握了逗觀眾發(fā)笑的心理學原理:釋放人內心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每次基頓在大銀幕上都能化險為夷,不僅給人帶來“虛驚一場”的快感,還給觀眾帶來逢兇化吉的錦鯉體驗。
在《戲夢巴黎》中導演借角色之口說出了對卓別林和基頓的評價。
片中馬修說:他們兩個人無法相比較。
雷奧說:是因為卓別林無與倫比么?
馬修說:不,是因為基頓無與倫比。
在默片時代,基頓也和其他喜劇演員一樣無數次地摔倒,四腳朝天。
但基頓總會想出許多前不見古人的神來之筆。
他不僅在笑料上領先時代,還在故事結構上超越觀眾的欣賞水平。
《將軍號》是以南北戰(zhàn)爭為背景的喜劇片,但片中展現戰(zhàn)爭的鏡頭非常少。
其中一幕是基頓為了給火車加速而奮力劈柴,他絲毫沒有注意到身后浩浩蕩蕩行進的軍隊。
這一個鏡頭不僅呈現了戰(zhàn)爭場面,更制造出莫名的笑點。
同時,時代的洪流卻成為一個小人物命運的背景板。
男主雖然改變不了歷史的進程,但他還在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戰(zhàn)爭進行時,真正的將軍騎在馬上發(fā)號施令,基頓也拿個軍劍指點江山。
基頓最后不僅拯救了美人,還拯救了南方的軍隊。
他成為英雄,而他本是個連軍服都沒有的無名之輩。
在今天,對于一個跟“英雄”兩字搭不上邊的小人物成為英雄的故事。
我們稱之為“反英雄”或“反套路”。
在他的時代,喜劇片中幾乎不會死人。
但在《將軍號》里,雖然看不到血,但人真得死去。
這也是當時的觀眾無法接受《將軍號》的原因之一。
如今,這種混雜了荒誕、悲劇、死亡和痛苦的幽默我們稱之為“黑色幽默”。
然而,這部超越了觀眾和時代的電影成為基頓生涯的轉折點。
1926年,成本75000美元的《將軍號》票房慘敗。
1928年,基頓的工作室已無力運轉,他選擇和米高梅公司簽約。
后來基頓稱“這是自己最錯誤的決定”。
從前,在工作室獨立制作影片時,場務、道具、編劇、導演和演員他都一手抓,很多靈光乍現都是他臨場發(fā)揮。
而且有朋友投資,成本不用管。
但大制片廠嚴格的管理制度讓他無所適從,他由自由創(chuàng)作變成了被安排角色(后降為顧問,每周工資只有100美元)。
而他后來的形象也淪為和其他普通喜劇演員一樣的貨色。
飽受作品失意和婚姻的困擾,基頓開始酗酒,再沒有20年代的風光。
直到幾十年后,人們才開始漸漸理解并學習他的作品。
1965年的威尼斯電影節(jié),基頓受邀參加,一些記者在他將要抵達的港口徹夜排隊等候。
接受采訪時,他眼睛里含著淚水,他說:“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受邀參加電影節(jié),希望這不會是最后一次。”
3個月后,他在美國洛杉磯去世,享年71歲。
縱觀基頓的作品,可以發(fā)現這個冷面笑匠臉上也有焦慮、有不安、有憤怒或者興奮。
但唯一沒有的表情,是微笑。
巴斯特·基頓的電影至今還在重映,他的作品對世界的影響仍在繼續(xù)。
他不賣肉,不低俗,不玩屎尿,甚至不說話都能給觀眾帶來最高級的笑料。
他被認為是對世界電影史影響最大、最深遠的人之一。
如今互相抄襲,三觀盡毀的喜劇作者應該回頭看一看。
看一看巴斯特·基頓的作品和他留下的一句話:
一個喜劇演員做的是滑稽可笑的事,而一個好的喜劇演員是用有趣的方式來做事情。
文/探長
(更多原創(chuàng)影評,微信搜索ttyingtan,后臺回復片名,一起來看片兒~)
基頓的電影總是讓我回味很久,忍不住一再翻回頭看看自己可能遺漏的細節(jié)。
喜劇橋段的銜接非常自然,Johnnie偷了桌上的食物,而準備用餐的將領們剛好決定撤掉食物緊急商討作戰(zhàn)計劃;煙頭把桌布燙出了洞,而Johnnie剛好透過洞看到未婚妻被綁架;Johnnie想用包裹藏人,拆開一袋包裹,里面剛好是自己急需的鞋。
情節(jié)設計總是出人意料??紤]到是實拍而非電影特效,就更加讓人驚訝。坐在火車的搖桿上不知不覺被火車帶著前進,扔掉的障礙木剛好彈起另一根障礙木一起滾落到路邊,朝天發(fā)射的炮彈剛好炸斷水壩、河水滾滾而下把敵軍沖得人仰馬翻。
也許是因為特技都是親身上陣,又或者是基頓擅長即興表演,有些細節(jié)真實到你分不清究竟是精心設計的還是自然發(fā)生的。比如往車廂上扔木料那一段,一根沒扔上去,一根扔過了頭,還有一根導致車廂上堆積的木料像雪崩一樣嘩啦嘩啦滾落下來,這一切就發(fā)生在演員身后幾米的地方,細想令人心驚。但也正因為全程真實,叢林夜奔那場戲就顯得格外假,雖然光影運用得很巧妙,但道具的倉促更替、演員的忽閃忽現都有些莫名其妙。
這部電影里最為人稱道的應該是兩場對稱的火車追逐戲,前面敵軍小分隊給Johnnie制造的每一起障礙后面Johnnie都如法炮制地還給了他們。其實不止火車追逐戲,“將軍號”上的將軍,穿軍裝的承諾,這部電影埋下的每一處伏筆都沒有浪費,處處都在呼應。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Johnnie在己方撤退的洪流中孤身一人駛向敵軍陣地的場景。他不是高高在上左右大局的決策者,他只是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他最在乎的是他的“將軍號”、他的未婚妻。他對參軍懷有莫名的榮譽感,他下意識地認為自己有傳遞情報的責任。不是深謀遠慮,也非視死如歸,陰差陽錯地,他獨自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然而英雄的鎂光燈還是沒能照在他身上。被長官逼問時,他甚至頂著未婚妻探究的目光垂頭喪氣地交出了自己的軍服。
“將軍號”的故事是有歷史原型的,我想那原本應該是個英雄的故事,然而基頓的改編讓它有了市井氣,有了被捉弄的笑料卻沒降低它的格調?!癟here is only one man on that engine”,酷極了。
精彩的鐵路追逐,基頓靈巧的在火車上下跳躍,巧妙化解每一次危機。將軍號是他的雜技舞臺,仿佛所有物體都太過沉重跟不上他的腳步。
卓別林無非是多了點底層關懷和諷刺權貴的調調,論喜劇效果絕對被巴特斯基頓完爆。那個火車從斷橋上穩(wěn)穩(wěn)落地的場面是怎么拍出來的?不可思議。
#SIFF#2017年6月25日重看,4.5;經典的追逐戲,銷魂的眼線破壞王,憂郁冷面乃無辜表情包集合,想象和天賦領先百年足足有余,永遠最愛的喜劇之王;無特效的大片實拍,充分體現基頓的創(chuàng)造力,為電影的獻身精神也是令人敬佩;女主也甚是可愛。
挺樂的劇情和表演,巴斯特·基頓是一個很偉大很強大的喜劇演員,看到成龍等一些演員都是他的“學生”,一些人物動作和一些高難度的鏡頭在1926年便呈現在世人眼前實在是值得贊賞。
為什么這部就是莫名覺得 不那么好笑… 比福爾摩斯二世還是要差上一截。
1傻的天真,笨的可愛,呆到深處自然萌,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默片越笨越有趣。2一小時十八分,精致的無可挑剔,愛情動作戰(zhàn)爭喜劇,所有元素融合十分完美。 3 平行對照敘事,火車上小格局也有超強張力。4 他的生命中有兩個最愛,一個是他的引擎,一個是他愛人 5 一個火車抵上三千士兵
火車的一百萬種使用方法。
《虹膜》問答討論比較巴頓和卓別林:卓別林的氣質就像小狗,想要親近觀眾的意圖都明明白白地寫在臉上。基頓的氣質則更像貓,他并不在乎你是否喜歡他,因為他總是陷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可自拔。于是我陷入了到底是喜歡貓還是狗的思維大戰(zhàn)。
20170623@影城1廳 #SIFF20 4K重看。 // 20140324:你能相信這是1926年的制作嗎?編導演一身+零替身的基頓Buster Keaton先生,您可真神!七分之六片長的火車追逐戲,那調度!最愛喜劇橋段不費言語也不消低俗的肢體賣弄,可我差點笑出了眼淚…… 而且這還是一部動作愛情戰(zhàn)爭片,這樣好嗎xDDD
我愛他勝過卓別林。
笑匠基頓的巔峰之作,默片時代的無上瑰寶。永不過時的笑點,爐火純青的視聽語言,大規(guī)模的場面調度,對愛情的不懈追求。兩場火車追逐戲刺激緊張,絲毫不顯冗長。男主角善良、憨厚、誠懇,專注于眼前事,對危險無所察覺。而觀眾總是喜愛和同情阿甘式的人物,為他所獲得的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拍手叫好。
雖不及[小福爾摩斯]那么驚艷,然則本片擁有默片史上最貴場景,火車追車甚為壯觀。本片影史地位在于極大提升動作喜劇的地位,敘事對于基頓電影有點多,然則也是對動作喜劇類型的擴充。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南方立場([與魔鬼共騎]什么的)。
帶著對20年代默片的偏見去看,震撼到合不攏嘴。火車追逐怎么拍的!上串下跳動作戲怎么拍的!前后對稱結構怎么那么完美!怎么天衣無縫的融入戰(zhàn)爭與愛情!豆瓣的5星根本不夠用。
我勒個去,1927,太厲害了,又追又逃的真過癮,電影過了一百來年還是這套路??!巴斯特基頓那個眼線。。。
影片場面宏大,布局精巧合理,該片將愛情、戰(zhàn)爭、冒險和喜劇等因素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諷刺了人們狹隘的英雄觀,是一部非常具有影響力的一部
全程高能,場面宏大,風趣惡搞,一來一回的兩次追逐,類型王中王。高潮段落的火車墜橋一擲千金,震撼感力壓《桂河大橋》。Cohen Film Collection的4K修復華麗,有幾段黑白瀑布光看呆了,還有伴隨女主的theme有股濃濃的二十世紀鄉(xiāng)愁。時代車輪滾滾,結尾忘情長吻,也算諧謔了那場荒誕可笑的戰(zhàn)爭。
看嗨了!完成度之高簡直無法相信這是部上世紀20年代的默片,人的身體與機械的運動以及鏡頭剪輯、故事敘述的流暢平滑,戰(zhàn)爭場面的駕馭,煙火效果、演員表演的精準生動,喜劇元素的運用自如…即使時代發(fā)展技術進步到21世紀的今天,用電腦CGI拍出的《丁丁歷險記》,在運動鏡頭方面的表現也未必比它卓越。
看了這個就覺得如今的電影拍那么長都拍什么呢。
好棒,太牛逼了。動作喜劇戰(zhàn)爭愛情,擁有一堆被后世炒了一邊又一遍的老梗。默片能做到這么流暢自然又有趣真是牛逼大發(fā)了。
將軍號的失與得,前后對仗工整,追逐片形式承載內戰(zhàn)圖景;類型大熔爐,解構英雄主義。交火場面夠闊氣,據說火車墜橋一個鏡頭就花了四萬二,于是虧得很慘,口碑一塌糊涂,首屆奧斯卡亦鼠目。幽默是件嚴肅的事情,“只要我一笑,觀眾就不會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