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被忽視的杰作--風格化的史詩劇
這部電影也叫《希臘血仇》,在眾多的史詩電影里,歷史電影里,這部影片格外顯得標新立異,不同凡響。臺詞不多,如果有也是話劇味道很濃,有點莎劇痕跡。多數情況下,視覺的展現占據主要地位,攝影出色,既有宏大背景又有個人局部的特寫,群山溝壑石墻的黑白影調也是令人稱道。初看被導演的視覺經營吸引,再看有話劇的調度與詠嘆,不是舞臺勝似舞臺。
這部電影根據獨幕歌劇《厄勒克特拉》改變,霍夫曼斯塔爾編劇,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譜曲,1909年1月25日在德國德累斯頓歌劇院首次公演。此劇是理查·施特勞斯與霍夫曼斯塔爾密切合作的開端。
7/10 為什么神要讓你這樣做……因為他就是想坑你們家族啊………
派一撥群眾占領空間并表現空間,似乎是一種希臘戲劇傳統(tǒng)。原以為它是安哲羅普洛斯場景調度的特色,但其實更早的希臘導演也喜歡這么干。安哲只是將空間進行了擴展,手段也更豐富巧妙
冷門佳作
父親要殺女兒,妻子殺害丈夫,兒子弒殺母親,好一出悲劇。厄勒克特拉無疑是希臘悲劇三部曲中質量最高的一部
因為做字幕校對看了這片子??赐暧X得……簡直太它喵的好看了啊啊啊啊啊啊啊。我看著他們殺母那段,也跟著難受的緊。差點……都做不下去了…………
這玩意看了就特別哲學
神話總是派著流竄的正義牌,惡毒的流落下神諭,進入了角色的人完成狂熱后消逝于虛無之中……又及 黑袍女人們組成的歌隊形式真是太靈啦!?。?/p>
母親是小女孩又愛又恨的人 每天都在折磨著她 仇恨有時候會吞沒一切
依舊是逃不掉的命運悲劇,這部不如《伊菲革涅亞》,也可能是Elektra人格魅力不如Iphigenia?(另,Irene Papas在這部里演Elektra,在《伊菲革涅亞》里演母親Clytemnestra,也是挺有意思!
改編自歐里庇得斯的希臘悲劇,國王阿伽門農的子女在成年之后為報童年時期的父仇而弒殺生母及其情夫。影片在保留室外劇場風格的前提下將原著大量對白作強烈的無聲影像化處理,利用演員肢體語言、古風配樂、暗示性剪輯和貧瘠自然風光強調角色的不可抗命運,同時通過持續(xù)在場的歌隊悲嘆與警告作情節(jié)評價。
有穿幫鏡頭啊,輸送電源的架子都瞧見了。
像舞臺劇一樣的電影,眼神和光線讓人想到黑澤明的羅生門,整體的表演和音樂則像他的蜘蛛巢城,很有意思
攝影調度太精彩。那些黑衣婦女的設置簡直是神來之筆,她們既是歌隊,又是片中群眾角色,還為電影空間的表現做出了結構性的貢獻。
這部以Elektra命名的電影,除她以外的角色沒有自己的人格,或以她的人格出現,或以情節(jié)所展現.三個環(huán)節(jié)值得留意:勸說弟弟復仇時的那聲驚雷,對篡位情夫尸體的談話,和母后之間互相控訴.我雖然深受浪漫主義影響,但由于骨子里是悲觀主義者,更傾向于古典主義所投射出的靜穆簡潔純粹以及強大的生命力.
演員選的好,像是古希臘雕塑復活
7.8/10。導演誕辰百年補。其希臘悲劇三部曲第一彈 & 唯一黑白作。簡潔、古樸。中近景精致走位構圖,寥寥幾筆就勾出人物與關系(跳動眼皮、拂去的手、身明面暗、七人縱列、含情一視、眼部光束)。阿伽門農凱旋始十年不晚終,兩起命案一明快一間敘,單刀直入的隔閡與恨意。人之高貴不在身,逆境之中無朋友。未及神人大審判(悲劇起源未做更深入探討)。母親辯白有翻案意但終究扮作白臉。其實整個復仇鏈既有權力結構也有性別結構,完全是父權社會寓言。厄勒克特拉之悲劇性與其說在于宿命,更似父權養(yǎng)成下對女性本體的自仇與反噬。
舞臺劇風格太強烈了,肢體語言和表情動作都十分夸張,但是放在這個悲劇故事里面卻顯得十分的恰當。兩場復仇都沒有直接表現,特別是第二場弒母戲,完全通過快速剪輯、環(huán)境和旁觀者的強烈反應來烘托氣氛,跟Psycho的浴室謀殺戲一樣精彩。
戲本與影像結合的精彩呈現,歌隊的陣型,厄對命運不屈的神情。
在古希臘神話中弒父很常見,但弒母就成了悲劇
mother k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