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哈姆雷特》的劇本時,一個人便很難不被莎士比亞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所深深吸引。而如今在觀看戲劇之后,這部劇的魅力,早已不再局限于“生存還是毀滅”這樣一句膾炙人口的經典臺詞,也超越了“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一種廣為傳頌的觀念。這部劇留給世人的思考意義和文學、社會價值,已然遠遠超越了我貧瘠語言所能表達的一切。
初賞話劇,首先被它的戲景所驚艷。優(yōu)質的演出排場、具有沖擊力的舞臺場景,總是能更好地為表現劇情而服務,因此,這場話劇中的舞美光影,非常成功地在一初始便帶領我迅速進入了莎士比亞構筑的文學世界。
無論是哈姆雷特初遇亡靈時那束垂直映照出亡靈深邃恐怖五官的錐形光,還是哈姆雷特站在樓上對著克勞迪斯獨白時投射在墻上的放大的黑影,亦或是奧菲利亞走向幕后的象征死亡的那一圈白亮的光暈…雖然戲劇的整體環(huán)境偏向陰暗沉重的基調,但是這些光影的巧妙點綴,卻越發(fā)凸顯出人物或惶恐或憤懣或悲戚的內心世界。
此外,在全劇中,光影的閃動幾乎貫穿全劇,發(fā)揮著各異的作用。第一幕中哈姆雷特會見亡父靈魂時慘淡藍光營造出電閃雷鳴感,表現主角內心的掙扎痛苦;第二幕哈姆雷特裝瘋賣傻將波洛涅斯嚇走之后的光影的明滅,象征人物由外在言語到內心獨白的轉變;第三幕場景更迭時伴隨巨響的閃動光線,期間夾雜人物的狂奔腳步聲,則預示著局面的突變與轉折…在詭秘的、變幻莫測的光影的交迭中,戲劇的雙重性也得以體現:哈姆雷特、雷歐提斯、奧菲利亞…賦予表現力的行動和語言,輔以如此獨特的光影效果,一個個人物即刻被賦予靈魂,真正地隨著劇本情節(jié)的緩緩鋪展,“立”在了舞臺上。演員精湛純熟的表演技藝、劇本臺詞的精巧設定、富有無限延展感的空間舞臺設計,這一切使得哈姆雷特巧妙處理了文學性與舞臺性二者的融合,也讓觀眾的思維馳騁在更為廣闊無垠的藝術天地。
相比全然古典化的舞臺布景,主演的服化道卻時常令觀者感到出戲??梢钥吹?,哈姆雷特、霍拉旭、奧菲利亞的服裝扮相幾乎無一不呈現較為顯著的當代風格(汗衫、運動褲、便服等),這在清一色的以古典造型出現的其他角色之中,也顯得頗為突兀。雖然根據《京華時報》的評論,“現代與古典的交錯融合”是這版《哈姆雷特》最為顯著的構思之一,然而這樣的“創(chuàng)新”是否產生舍本逐末、適得其反的效果以至影響了觀眾的觀感,或許各人持有的意見也大相徑庭。但是即便如此,這場話劇的演繹依然完美體現了史詩的客觀性原則與抒情詩主體性原則的統(tǒng)一,我依然自始至終地,深深沉浸在哈姆雷特與一干王室貴胄的情仇愛恨糾葛之中。
談到戲劇的情節(jié)和結構,哈姆雷特的“情節(jié)核”相當分明——那就是“復仇”。正如第一幕第五場結束時哈姆雷特所感嘆的一樣:“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身為丹麥前王之子,哈姆雷特見證了自己父親被兄長謀殺、母親迅速改嫁等一系列變故,而這一切也早早在他心底埋下了復仇的種子。全劇圍繞這一悲壯的復仇主題展開,從哈姆雷特決意裝瘋復仇、設計排演戲劇試探克勞迪斯的心理,到同母親亢奮對質、被迫放逐至英國,到數月后的回國、與雷歐提斯決斗,一系列事件雖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跨度,即搭建在發(fā)散的鋪展型結構框架之下,并產生相對頻繁的地點場景變更,但是敘事的緊湊性在一定程度上讓觀眾忽略了時間的推移,由此保持了哈姆雷特等主要角色人格的鮮明和復仇悲劇性主題的突出,使得戲劇在精彩絕倫的層層遞進過程中,攥緊觀眾的心。
而從戲劇的情節(jié)構成來看,其作為一部多幕劇,雖然由五幕組成,但總體上或更傾向于四段法敘事,即結局緊接高潮而至:劇中,哈姆雷特、雷歐提斯二人決斗和哈姆雷特與仇敵同歸于盡,二者似乎同時發(fā)生在一片喧囂混亂、電光火石之間,看似猝不及防,仔細品味,卻是前四幕鋪墊的自然合理結果。倘若沒有前期蘊藉蟄伏的開端、曲折迂回的遞進,哈姆雷特的情感爆發(fā)便會顯得虛浮無力,故哈姆雷特裝瘋賣傻、上演戲中戲等看似累贅冗長的片段,卻是充分兼顧話劇情節(jié)結構和精神內涵的表現,也使整部劇逾越了表面的熱鬧喧囂,而在有機的生命中、在矛盾的合理推進中,一步步攀向爆發(fā)的頂峰。
作為話劇的核心人物,哈姆雷特的內心世界、精神狀態(tài),是作者最希望向世人所披露展示的。以悲劇注重對個性而非共性的刻畫、對典型人物的塑造這樣的特征觀之,戲劇勾勒出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形象,表現出淡薄的新興階級與傳統(tǒng)封建抗爭的決心和勇氣。在此基礎上,莎士比亞還賦予了哈姆雷特以思考型的人格,即時常陷入內心的斗爭和無休無止的思維風暴,以至于他時常沉浸在精神的世界中而對現實的復仇行為有所延宕正如哈姆雷特在劇中自我剖析的那般,“父親被慘殺,母親被玷污,我的理智和情感被這種不共戴天的大仇所激動,我卻因循隱忍,一切聽其自然?!备璧乱舱J為哈姆雷特“沒有堅強的精力使他成為英雄,卻在一個重擔下毀滅了,這重擔他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或許這種善感多慮的性格,在某種程度上催生了他最終的悲劇結局。
而正是這種內向思考式的人物形象,也在無形中促進了舞臺語言形式比重的調整。話劇以多元的獨白、潛臺詞來呈現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在空曠的舞臺上,哈姆雷特一人來回徘徊、激動時手舞足蹈,語調時而高亢、時而低落,節(jié)奏時而緊湊、時而舒緩,獨自經歷著飛快交替的復雜情感,這樣的場面或許怪異,但在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同時,又像一個旋渦將人深深吸引。
此外,莎士比亞對臺詞的拿捏使得舞臺效果在呈現上更具有藝術美感。雖然話劇相較原作在語言風格上已經進行了簡化,但是很多韻腳一致到令人震撼的詩化語言,在演員全情投入的詮釋之下,竟有著意料之外的酣暢淋漓之感。“為了博取一個空虛的名聲,視死如歸地走下他們的墳墓里去?!薄耙粋€人既然在離開世界的時候只能一無所有,那么早早地脫身而去不是更好嗎?”由此,莎士比亞在劇本中鮮少使用行為動作之外的“提示語言”的原因似乎也有了答案。具有感染力的臺詞本身便傳遞出一種情緒和能量,而演員的體會、對強弱語氣、疾緩節(jié)奏的把握,已經能夠完整而全面地塑造出他小心謹慎又有些許分裂的人物形象、他感到有責任去整治這個社會卻無能為力的矛盾心理。
在語言、表演和環(huán)境的多方作用下,哈姆雷特和眾多角色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呈現。在結尾,哈姆雷特預見自己結局卻依然奔赴之的決絕,也同樣在人心中激起蕩氣回腸巨響。正如他本人所說:“一只雀的死生,都是命運預先注定的。”在時代與命運的洪流中,或許他濃縮了千萬個人的原型,而最終也不過是被裹挾著踉蹌奔走又悄然隕落的千萬顆石子之一。站在戲劇文學的角度上,現實性與史詩性的高度調和,使得這部劇達到至高的成就地位;而站在人文道德的角度上,縱然冥冥中的判決無法預見,意外的屠戮難以避免,縱然借刀殺人的狡計層出不窮,陷入自害的結局令人扼腕,然而追逐真相的腳步從不會停止,在反常悖理的奸淫殘殺中,總有人愿意執(zhí)一捧火苗,在冷酷的人間傳播美善。
看見分這么高懷疑我看了場假話劇……
改得這么差,最大的鍋肯定甩給導演。
首先服裝道具都偏現代化,包括奧菲利亞的相機,后來霍拉旭遞給哈姆雷特的槍,都感覺年代設定應該是近50年內的事……如果導演想把劇本時間線拉近,讓觀眾覺得更親近,直接設定成現代故事不行嗎,弄個上世紀這樣的大背景感覺很迷……
另外,很多細節(jié)都被刪掉,導致劇情bug和人設平面化。
記憶最深的就是最后一幕,皇后莫名其妙喝下毒酒……完全!沒有!鋪墊!作為觀眾只看見就在兒子和雷歐提斯戰(zhàn)況激烈的時候,皇后三步并作兩步,莫名其妙跑到侍女面前把酒喝了?作為一個皇后,難道不是坐在凳子上,優(yōu)雅地等著侍女把酒遞過來?再說她是有多無聊,悄悄地自個兒把皇帝對哈姆雷特的獎賞給喝了?
說說主角吧,雖然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本尼這版全程憤怒的哈姆雷特也是刷新我的認知了。
作為一個受百姓愛戴的王子,他的聰慧和優(yōu)雅,我反正一點都沒看出來。他裝傻和正常的時候,有區(qū)別嗎?都是瘋瘋癲癲的樣子。
再說哈姆雷特最核心的to be or not to be,有表現?我只看見了憤怒。本來很期待的他和母親深夜會面的那幕戲,結果呈現出來的只有,哈姆雷特:你不配當我媽+全程怒吼。皇后:我錯了+全程嚎啕大哭。
哈姆雷特本來那么那么那么復雜的內心世界,被本尼詮釋得像個智障中二青少年。
哦對了,還有他誤殺了奧菲利亞老爸的時候,拜托,你殺了的是你情人和你好友的爸爸??!哈姆雷特居然冷漠得像只是死了只螞蟻。
哇,想吐槽的簡直太多了!
奧菲利亞,雖然演員演技其實還不錯,但是,一開始選角就有大問題啊!原著里美麗純潔善良天真可愛的少女,到這里就變成了一個有魚尾紋和眼袋整張臉都寫滿故事的女人,再加上演員脖前傾問題嚴重,小腿粗壯……這讓觀眾怎么有代入感?
還有,她和哈姆雷特的感情戲也是……非常神奇。導演對他們感情的描繪和對哈姆雷特受百姓愛戴這點描繪的處理方式一模一樣,觀眾如何得知他們二人相愛?全靠聽其他演員的臺詞。明明幾句對手戲就能體現的東西,導演偏不讓他們演。
我們只看見她哥哥雷歐提斯勸她不要陷入王子的愛情,她父親波洛涅斯也讓她拒絕王子的情書。然而奧菲利亞自己,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沒有一絲羞澀,沒有一絲愛而不得的難過。所以觀眾完全get不到奧菲利亞對王子的情感。
另外我還想吐槽雷歐提斯。不是我對膚色本身有什么意見,只不過波洛涅斯和奧菲利亞都是白人,而一家人里的哥哥,是個黑人……我可能能腦補一萬個青青草原的故事……
再說雷歐提斯身為一個翩翩貴族少年,演員能不能有點貴族氣質?那雙眼睛瞪得溜溜圓我以為是非洲王寶強,簡直憨態(tài)可掬。
最后點名批評的主角是皇后。同行一起的妹子一直給我吐槽這導演可能對皇后有什么意見,我深以為然……皇后戲份不算少,但看到結尾我也不知道這個皇后有什么特點……人物塑造得宛如一個群演,更不要說展現她可恨又可憐的一面。
配樂打光這些專業(yè)問題我不懂就不說了,反正這部劇,作為一個業(yè)余觀眾,就覺得,除了布景不錯,好像就沒優(yōu)點了……
看過勞倫斯的、國內大導演的、烏鎮(zhèn)戲劇節(jié)等等幾個版本。鑒于卷福的臺詞功底,這個版本一直想看,但中間劇場實在是太遠了。不過現在覺得中間的條件是最好的,里外都算上。北京劇院的行間距我想象不出坐滿了人的話腿放哪兒。
開場哈姆雷特坐在地上聽著唱片,熟悉的旋律出來的時候心里一震,這不是電影《紅磨坊》的開場以及終曲嗎?一直很喜歡的歌??吹焦防滋卣酒饋淼臅r候又一驚,T恤上的頭像不是大衛(wèi)鮑依嗎?而正是鮑爺唱了《紅磨坊》的主題曲Nature boy。這首歌的原創(chuàng)是上世紀50年代的嬉皮士Eden Ahbez。歌曲曾在48年大熱。雖然不知道是卷福還是編劇抑或導演對鮑爺的愛有了這么多巧合。但這首歌應該是理解卷福版哈姆雷特的一把鑰匙。
Nature Boy
There was a boy 曾有個男孩
A very strange enchanted boy 一個非常古怪的被施了魔咒的男孩
They say he wandered very far, very far 他們說他浪跡天涯
Over land and sea 跋山涉水
A little shy and sad of eye 他眼神羞怯憂傷
But very wise was he 卻極富智慧
And then one day 然后有一天
A magic day he passed my way 在那神奇的一天他走過我的身邊
And while we spoke of many things 當時我們談及很多事
Fools and kings 愚者與王侯
This he said to me 他對我說了這句話
The greatest thing you'll ever learn 你能學到的最重要的事
Is just to love and be loved in return 只有去愛 與被愛
這首歌在劇中還被當作背景音樂放過一次。它明確地提示了哈姆雷特只是個年輕人。不知道為什么以往的王子都那么老(雖然現實中是有查爾斯這樣的王子╮(╯▽╰)╭),可尚未婚嫁的王子應該也就是十幾歲吧?而這部戲就還原了這個年齡的王子。有海報為證。
所以在逼問王后的那場戲里,哈姆雷特不再那么具有攻擊性,哦,有的評論說“不象其他年過40的演員一樣對母后有明顯的俄狄浦斯情結”。最初婚禮那場戲,編劇故意讓觀眾覺得更像是一個青春期少年不愿意寡母再嫁一樣鬧脾氣。其實這是符合不知道前王死因的情況的。除了婚禮和前王死去的時間間隔實在是太短了。(理工科處女座想不通的是叔父為什么要露這么大的馬腳給全國人民看,就算是沒亡魂,都會被老百姓“看”出冤魂的。)
所以哈姆雷特裝瘋那一段,推出城堡玩具,擺上紅色的士兵人偶,也不僅僅是為了搞笑,而是突出了他的孩子氣。
在和奧菲莉亞的愛情上,年輕的哈姆雷特不會承擔成年人對愛的責任,更像是父王冤死的沖擊在少年心里猛然蓋過了一切風花雪月,內心只剩下復仇的火焰。
而對比帶兵出征的挪威王子,哈姆雷特的自卑和自責更加重了心里僅有的仇恨。悲劇就象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所以在誤殺波羅涅斯的時候他并不會在意。因為他已經被施了魔咒。最終結局象歌里唱的那樣:王子的靈魂仍在世間游蕩,他勸誡著人們:“To love and be loved”才是最重要的事。對于哈姆雷特來說,這句話太讓人悲傷了。
雖然卷福在出演這個角色的時候已經39歲,可他身上的少年感還是挺強的。演出開始前的采訪中當被問及會怎樣說那句著名的臺詞的時候,他說這個不能隨便說,必須要有鋪墊1、2、3,啪地一下說出來?!暗綍r候你就知道了?!?說這個的時候他帶著一絲調皮的神色。
為了襯托哈姆雷特的年輕,叔父的角色故意選擇了非常有王者氣質的賽綸·希德,只要看過電視劇《羅馬》的人,都會對他飾演的凱撒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面對這樣的敵人,確實會讓人頭疼。
這部戲兩個男主演都很出色,大段的臺詞聽得非常過癮。唯一有一點點懷疑的,是卷福是不是少了一點點陰郁,作為一個有那樣母親的男孩子來說。
舞臺很美?;槎Y的花樹裝飾,下半場堆滿了泥土的宮殿如廢墟一般預示著死亡,很震撼。
放一個nature boy介紹的文章://dontforgetthesongs365.wordpress.com/2013/03/20/the-legend-of-eden-ahbez-david-bowie-and-massive-attacks-nature-boy/
現代元素加得莫名其妙。Hamlet開場的唱機,Ophelia的相機,Horatio的紋身,守衛(wèi)的獵槍,亮紅鮮綠的電話……感覺似乎想展示現代的什么,但符號底下是空的。古典的美感卻白白流失了。
Ophelia帶崩Hamlet。前者不夠純美高潔,后者就顯得傻缺古怪甚至虛浮。名場面純靠演員發(fā)瘋頂上去,Hamlet行動的延宕變得像是因為他精神不正常,而非源于真摯的痛苦糾結和深沉的思索追問。本尼仰天長嘯時我看著白光照亮他粗壯如橡樹的頭頸,心想:thou art too strong for Hamlet…mentally and physically. Hamlet思想舉棋不定,習性受到王公貴族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他有Humanist的憂郁和柔弱,本質上還是一個人群中的人,一個擔負了偉大事業(yè)卻不能勝任的人(歌德語)。本尼詮釋出彩的角色通常有“非人”元素(智力超群/才華蓋世/特異功能/人格障礙/不是人的怪物/龍…)讓他演普通好人,感覺跳過了“在我的心里有一種戰(zhàn)爭”這個步驟,直接把“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范,國家矚目的一朵嬌花”抬上了愚人船。
Polonius挺出彩,喜劇元素一肩挑。Diversity沒有問題,但Laertes為什么和父親和妹妹膚色截然不同,實在突兀。Laertes和Hamlet的對照感也弱化了,加上劇本改編,重頭戲純靠演員爆發(fā)力,總覺得結構上有些毛毛刺刺的凌亂感。王后寢宮和奧菲莉亞之死這兩場尤其明顯,覺得斷裂了,江河該奔涌的地方沒接上。
To be or not to be那段是好的。采訪中記者說Hamlet是每一個成名演員都要鉆的火圈,看過這一段,覺得本尼以他獨特的風格順利鉆過去了。要是他這一段穿結尾場Fortinbras的衣服我會更喜歡。
衣服很怪。上半場丹麥王子裝滑稽多于肅穆,像丹麥曲奇附贈的Jack in the box。Hamlet的卡通T恤,Ophelia的姜黃上衣+皮帶+灰長褲,Horatio的黑框眼鏡+優(yōu)衣庫格子衫+登山包,這三套最奇怪,和其他格格不入的現代元素共同制造了一種古怪懸浮的氛圍。散場路上琢磨所謂現代化演繹(其實是期待落空有點失望努力找補)“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莫非哈姆雷特也可以被解讀為,一種“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
先看的AS版,很精彩,沒有過多的舞臺場景布置,讓觀眾更集中于演員的表演,場景設置中最騷的就是那個電子屏。全場人物感情飽滿,主配角都很不錯,覺得AS特別適合癲狂且病嬌的角色~~
本尼的NTLIVE版,反觀之下就讓人覺得沒期望中精彩了。除了舞臺布置更真實具體,道具更繁復精致外,總體表演略感疲乏,讓人看的有點想睡。說到場景,還是要不得不提AS版風騷的電子屏,在所有人觀看伶人表演那場戲就顯得特別精彩,電子屏投射出觀看者的表情,對劇情是一個很大的推動。這版則是所有人背對觀眾看表演,無法給出各人面部表情特寫,只能靠肢體動作,整體觀感上則略微遜色。
說回主角,本尼的臺詞功底和演技是毋庸置疑的,特別是演慣神經質天才,再演哈姆萊特這樣的神經質王子,應該是不在話下,實際表演中也確實如此,本尼很好表現了王子的“瘋”,發(fā)射彈似的語速和夸張的肢體動作,確實更好展現了王子幾近癲狂的“瘋”,但全場下來,給人感覺就是一直在爆發(fā)爆發(fā)爆發(fā),一直爆發(fā)其實不但演員累,觀眾看的也累,神經高度緊張就會導致神經疲乏。只要王子在場,就很少有“收”的時候,也完全看不出王子對奧菲利亞的愛,對母親愛恨交織的矛盾心理也沒有完全表現,只是一個純粹的一心想要復仇的外表裝瘋內心明鏡似的王子,但演到后面,倒讓人覺得王子是“真”瘋,而不是“裝”瘋,可能適當的“收一收”能更全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也說不定。
再說其他角色,這版給人感覺各角色之間有點陌生,默契度不夠是怎么回事。王和王后看不出恩愛,王子對奧菲利亞也根本無愛, 雷歐提斯居然是個黑人,同一個爹啊,一黑一白,那干脆讓奧菲利亞也讓黑人來演得了,真是很出戲啊有沒有!后面王讓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握手言和,一黑一白兩個人握著手的場景真是讓人很想笑,好尬的感覺。再說奧菲利亞,我覺得是全場演的最糟糕的一個角色,完全沒有少女和貴族氣質,流于表面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瘋瘋癲癲,看她說詞表演不太舒服,奧菲利亞是要有少女的純真和對王子的愛,這里找不到,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永遠苦大仇深的表情,你可是貴族少女啊,一直那么苦大仇深是怎么回事?同樣的,其他角色也沒有特別突出的感覺~
當然,作為老莎經典劇,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無論怎么略微改動,總體靈魂都在就行了,藝術也需要緊跟時代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流傳,總之還是要感謝演員給我們帶來的經典劇體驗~
真是華章。那種繁復與華麗的古典美,竟能由中英文交相輝映地吞吐出來。字句當年都看過,聽英倫腔轟炸幾小時,還是酣暢。卷福也說,哈姆雷特適合每個演員演。而每個演員進階時,也該在這劇中泡一回。這一版,除了雷歐提斯,基本上每個人都演得張弛有度,尤其老戲骨??藙诘宜梗ň谷皇菣嘤卫锏娜庵酰┑难b束格外氣派,對應《獅子王》的刀疤,倒是生動得很。卷福穿得相對嬉皮,加上那相機與槍支,整部劇滲了點怪誕的現代性進去。上半場那個仿佛魔法降臨的收尾太驚艷,本就一片荒蕪的下半場幾乎攀不上去。三星半。
宅在家里,時間大把,就把舞劇、音樂劇、話劇看個遍吧!現在有了網絡、4G、5G,許多國外著名的舞臺演出都可以在家里看到,不用去劇場,對我這樣的老年人來說真是大好事!搜到這個卷福(中國觀眾給因演出電視劇福爾摩斯而聞名世界的這位好演員起的名)2015年在英國國家劇院演出的這個新版(漢姆萊特),投到電視大屏幕上,分兩天看完了它,很過癮!據說去年中國藝術電影聯(lián)盟舉辦的外國戲劇影院放映也有這一部,高清晰度版在影院大銀幕上看,一定更好。導演最大的創(chuàng)造是把故事放到了現代,人物衣著、道具、環(huán)境全改為當代,舞臺設計調度很有創(chuàng)意;演員純正的口音,念著沙翁文采飛揚、抑揚頓挫的臺詞,真是個享受。豆瓣上有不少中國觀眾的留言,褒貶參半,讀著也很有趣。我還是滿喜歡和享受的。
第一次在電影院看舞臺劇。布景美輪美奐,不知道為什么要部分現代裝示人,看起來出戲十分!二缺的演技太好了!??!奧菲利亞太瘋瘋癲癲不喜歡,和想象中的不一樣。原來演員竟然是《神夏》里演夏洛克妹妹的Sian Brooke?。。√炝藝M耆珱]認出來?。?!一直還懷疑是不是Mary Elizabeth Winstead,笑死了![7.23看的]
最膾炙人口的莎翁悲劇重新演繹,現代與古典交錯融合,年輕與年老、正義與野心逶迤對抗,所有人被to be or not to be的困境所纏繞,在生死抉擇時舉步維艱。最終華麗宮殿覆之以渣滓,家國秩序崩塌,所有人走向毀滅。密不透風的臺詞,瘋狂入骨的表演,哈姆雷特是檢驗演技的試金石,本尼將這面大旗扛得很穩(wěn)。
我覺得本尼好激動......從頭激動到尾就沒意思了......
Hamlet的角色本身不愧為優(yōu)秀演員的試金石。
哥特風!但想來哈姆雷特本來也是個很哥特的故事嘛。舞臺和燈光設計相當有feel,卷福辛苦了,這歇斯底里的三個小時啊……Ophelia讓人心都碎了,然而仍然感覺這是個基片==
舞美和卷福優(yōu)秀,卷福為了演哈姆雷特應該減了不少斤。但這一版改編確實不敢恭維。復仇前的痛苦與掙扎表現得并不深刻,很多處情節(jié)銜接得也生硬。奧菲利亞的演員肢體動作太差了,看得出戲。
看的NT LIVE版,布景音效都很用心,據說比現場看舞臺劇效果好。各演員的哭戲都演得很好。Benny情緒爆發(fā)了N次,真是身體內有小宇宙啊。然而看了30min后我就開始想,我這看的是哈姆雷特嗎?!莎士比亞的劇,我還是傾向古典版啊。。
重播去看的,一個電影院同時開四個廳還全部Sold Out,缺爺的號召力可見一斑。且本尼的演技和實力在那里擺著,三個多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但說特別震撼的話倒沒有,畢竟演過這出的戲骨太多,他們自己也說這是所有實力派晉級的必經之路,更多是看不同演員的各自解讀。另外缺爺最后號召給難民小孩捐款贊
3.5 視效和舞臺布景非常幫到劇情和心情,尤其喜歡上半場結束那場風暴,到下半場整個舞臺上都是黑色的碎屑,泥濘般的質感太贊!演繹并沒有太大驚喜,奧菲利亞不夠烈,感覺還是偏向于傻白甜。奧菲利亞我還是最喜歡OKT那版。4.23@廣州大劇院。字幕很多錯字。
@錄制 啊,Ciarán Hinds。滿場senior citizens,結束后還會鼓掌。慢動作有點帥氣,節(jié)奏剛好。映前貼SH特別篇預告,完全DW既視感……= =
加上采訪接近4個小時,太考驗觀眾的體力了,當然臺上演員更不用說,尤其是從頭到尾獨挑大梁的卷福。古今融合的舞臺風格很新穎,王子裝瘋賣傻那段我哈哈哈,上半場的表現力尤佳~
第一次坐在平均發(fā)色252的爆滿劇院里,感覺像是周圍坐著上百本人生百科全書
無懈可擊。雖然我們明白stage上有個黑人是重要的政治正確。。。但你能不能把兄妹都安排成黑人啊!這樣很難入戲?。?/p>
有些人就是為戲劇而生,為舞臺而生的。他的臉上因為敬業(yè)而布滿的汗水、因為入戲而布滿的淚水真真實實地令他璀璨奪目。英國人太有腔調了,口音太好聽了。有生之年想去看本尼的現場,什么劇都行。
#資料館留影#“卷?!钡腘TLive版,加入現代化視聽語言的古典話劇,的確有不一樣的化學反應,而演員現代人的衣著打扮,也模糊了時空的界限。個人以為,“卷?!钡墓防滋嘏c飾演奧菲利亞的女主角演得最贊,其余演員也很投入。其實只要有莎翁神一樣的經典劇本護航,無所謂保守或是創(chuàng)新,古典還是現代,無論怎么裁剪這出好戲,永遠是哈姆雷特的王子復仇記,永遠是人類無法擺脫的枷鎖與掙扎,to be or not to be。ps 謝幕時“卷?!爆F身呼吁為敘利亞難民捐款,以及朗誦的那首《家園》實在感動,堪稱“高光一幕”了。
舞臺美術棒呆!!上半場最後的那個效果不能更好!至於表演的部分除了Polonius&挖墓人以外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浮誇,Ophelia特別糟糕,對BC的哈姆雷特也蠻失望的。一正一負,7分:)
英國電影 名著改編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經典 NTLive 舞臺劇 威廉·莎士比亞 BenedictCumberbatch 足花了240大元看這個舞臺劇電影, 享受雙重感覺, 莎士加卷福, 電影+戲劇.....
奧菲莉亞有一種快樂大本營里面吳昕的既視感,從發(fā)型到瞪大的眼睛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