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之日,也只能是一念天堂了。事實上,男女主角二人并非身處天堂,假如那是天堂,那么天堂不過只是美麗的謊言罷了。不過,通過攝影師對《天堂之日》的塑造,這片農(nóng)場真的有那么一會像是一個天堂,但是依舊不能改變地獄的本質(zhì)。
《天堂之日》的開篇用黑白照片播放的方式呈獻給觀眾,看似簡單粗暴的操作實際上既交代了背景,又暗示了社會現(xiàn)實,一箭雙雕。緊接著,大量的暖色充斥著我們的眼睛,是男主工作的工廠,大量的紅色看起來十分炎熱。不過出了工廠,觀眾們的視野就來到了金黃色的麥田與農(nóng)場里。雖然同屬暖色系,但比起讓人煩躁不安的工廠里的紅色,看到金黃色的麥田反而讓觀眾們有了一種心靜的感覺。而火燒蝗蟲鬧火災(zāi)的片段,整整5分鐘左右以紅色為主色調(diào),逆光的人們只能看到試圖撲火的動作和身影,滿場的顏色只有紅色,象征著莊園的沒落與男主、年輕農(nóng)場主未來的血光之災(zāi)。
男女主角帶著妹妹來到了農(nóng)場給農(nóng)場主打工,早出晚歸,十分辛苦。這一片段的完美詮釋真的是歸功于攝影師高超的攝影技巧了。黃昏之中,攝影師抓住短短的“魔幻時刻”將時間用藝術(shù)的方式精確地傳達給觀眾。我們的工作時長正常都是早八點到下午三點,而給農(nóng)場主打工的農(nóng)工們卻要堅持到“魔幻時刻”?!澳Щ脮r刻”真的很美,導(dǎo)演用大量的全景鏡頭拍攝身處“魔幻時刻”還艱苦勞作的農(nóng)工們,無不體現(xiàn)了他們的辛苦,當(dāng)代社會的殘酷與農(nóng)場主的貪婪。
但農(nóng)工勞作時的“魔幻時刻”并非全片最美的“魔幻時刻”。在電影進程到大概五分之四的時候,蝗災(zāi)襲擊農(nóng)場的片段,有那么幾幀,農(nóng)場里的人們有的兩人一伙有的單獨遠望站在蝗蟲泛濫的麥田里,男主則是低頭冥想。攝影師以住宅為中心構(gòu)圖,男主一人側(cè)面對著鏡頭,并且給到了一點人工光以便觀眾看清男主。其他人的逆光鏡頭,只見其影,在“魔幻時刻”前有著別樣的風(fēng)景。雖然黃昏并不是轟轟烈烈的,但是這一幕淡淡的“魔幻時刻”伴隨著漫天的蝗蟲與逆光的人群,別具一番風(fēng)味,全景景框內(nèi)的景色屬實魔幻了。
唯一讓我印象深刻的配樂當(dāng)屬開頭工廠后女孩獨白時的吉他配樂了。剛剛男主打過仗被開除了,被迫與女友和小女孩要去給農(nóng)場主打工,本是一件悲涼的事卻因為歡快的吉他聲伴隨著美麗的鄉(xiāng)村風(fēng)景,又是令人十分的心情愉悅。并且這段配樂首尾呼應(yīng),結(jié)尾依舊運用吉他的歡快旋律,但真的值得我們歡快嗎?男主被開除我們不應(yīng)該覺得歡快,男主被槍射死,我們更不該覺得歡快。但正是這種歡快的旋律,給影片形成了強烈的諷刺意味。畢竟這是一個狗血的愛情故事,一個關(guān)于為了錢讓女友嫁給霸道總裁結(jié)果女友真的愛上霸道總裁然后男主殺掉霸道總裁結(jié)果最后被殺的狗血故事,太諷刺了,諷刺著那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諷刺著這個狗血愛情故事。
真的是天堂之日嗎?天堂亦或是地獄,一念之差罷了。淪陷在錢與愛情忘記本心,天堂就是地獄。而真正的地獄,或是說地獄的根本,應(yīng)該是那殘酷沒有人道的社會現(xiàn)實。畢竟,沒有壓迫就不會有投機取巧的悲慘故事。
但是說句實話,我還是喜歡下圖。
一、 窮人的尊嚴(yán)與苦難——無法逃離的死循環(huán)
快樂其實很簡單。每天,落日的余暉籠罩在比爾和艾比身邊;在無人的傍晚,他們可以像正常的情侶一樣在池塘里戲水;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在高高的麥叢中你追我趕。當(dāng)他們除了彼此一無所有的時候,雖然時常眺望著可望不可及的孤立在一隅的別墅,卻可以感受到著自然贈予他們的瑰麗以及向彼此汲取的溫暖。那棟別墅,就像它的主人一樣,高高在上卻不勝寒涼。而他們,像一望無際的荒野上飛翔的鳥兒,坦蕩而自由。 窮人的世界,雖然物質(zhì)貧瘠,但是精神充盈。人們在為數(shù)不多的閑暇時光,用歌舞釋放著自己的才華和情緒。在某些瞬間,他們比孤獨孱弱的富人更加令人羨慕。
然而,盡管有短暫的快樂時光,但是對于尋求男性自尊的比爾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他無法忍受自己被呼來喝去的,無法忍受自己的女人被人欺負(fù)和打量,無法繼續(xù)像螻蟻一般卑微地活著。在1978年的美國社會,窮人的日子是難以忍受的,不管在城市還是農(nóng)村。最底層的人從來沒有人權(quán)可言。比爾雖然身份低賤,但是心氣卻傲。他不甘于這樣的生活,幻想自己有一天出人頭地,要求被平等對待。這樣的一種矛盾注定了他注定無法與這個利益至上的世界相容。因為尊嚴(yán),只有伴隨著財富而來。他們成了是這個世界可憐可悲的受害者,努力想要沖破這階級的荊棘。
只是一切努力在電影里都像是愚蠢的徒勞。整個故事就是一個窮人的死循環(huán)。故事的開頭,比爾在煉鐵的火爐旁意外殺死了上司,因此逃離芝加哥。而在結(jié)尾,他同樣在大火后殺死了農(nóng)場主。每一次都不是他的本意,但生活就是這樣一次次迫使他犯下難以原諒的罪行,最終無處可逃。結(jié)局的大火像是來自上帝的懲罰,要洗滅這一切的貪婪與罪惡。琳達說,善良的人可以逃脫大火,但上帝聽不見做壞事的人的呼喚。但這些罪孽從何而來?它們攀附著窮困和絕望而生長,它們扎根于被壓榨、蹂躪的痛苦的靈魂??嚯y的人們沒命地工作,卻永遠盼不到頭。
二、人性的貪婪與自私——物欲至上的殘酷社會
一年又一年,麥子又熟透了,窮人雇工走了又來。然而這一次,跟著比爾再一次回來的除了與艾比不明不白的曖昧,還有那自然派來的可怕的蝗災(zāi)。農(nóng)場主的男性自尊與財富一再受到挑戰(zhàn)和威脅,已經(jīng)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他把比爾看成蝗蟲那樣榨干他財產(chǎn)的低劣的生物,試圖像消滅獵物一樣消滅比爾。而比爾則終于如愿地有理由殺死了農(nóng)場主,將他的財富和女人據(jù)為己有。一切又仿佛回到原來計劃的軌道上,可是一切又都不一樣了。命運甚至要將他們原本擁有的東西都要當(dāng)作代價給剝奪走,比如自由、比如愛情,比如生命。當(dāng)他們帶著數(shù)不盡的金錢,以為可以開始他們新的理想生活的時候,上帝和他們開了一個殘忍的玩笑。
沒錯,他們愚蠢、貪婪、自私,然而吃不飽飯的苦難者又如何做到像圣人般高尚呢?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而他們的一舉一動同時也讓人心疼而無奈。我常常想起《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開篇:“ 我年紀(jì)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dǎo)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 ’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 并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yōu)越條件?!? 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做,也沒有人會幫助他們,他們只能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他們沒有受過教育,對于善惡不會有太明晰的分界;他們沒有經(jīng)受過誘惑,只要稍微得到一些好處,他們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了。他們的良心讓自己無法忍受傷害別人,但他們?nèi)找媾蛎浀挠烛?qū)使他們不斷攫取,不舍得放棄。面對自我制造的道德困境,他們自責(zé)、自我懲罰、自我放逐,想要徒然地彌補些罪惡。這就是真實的人??!他們想要的不過是品嘗一下生活的甘甜,觸碰一下那遠在天邊的夢想生活,而那種生活是他們通過合法渠道窮盡一輩子都不可能到達的地方。
本片似乎也在試圖通過三個人之間的情感道德困境來影射更為宏觀的資本主義世界中自然與人的對立。富裕的農(nóng)場主壓榨底層的人民,依靠肥沃的土地來攫取巨量的物質(zhì)財富,與故事中窮人通過欺騙依附上有錢人,改變了自身階級地位和生活品質(zhì),從而欲望不斷擴大攀升的行為不謀而合,形成一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其實從本質(zhì)上來說土地和金錢都不是屬于我們的,但是我們理所當(dāng)然地占有、享用,最后承擔(dān)不起失去它的代價。比如說蝗災(zāi),本來只是一種隨機的自然現(xiàn)象,卻因為破壞了人類的“利益”而被當(dāng)成一種可怕的禍害。但我覺得,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不必過于苛責(zé),因為人的本性就是貪婪與自私的,這和自然現(xiàn)象一樣,也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后天通過教育和信仰而被自我和社會暫時約束了。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最終都無法逃離自己的本性。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從源頭上抨擊這無法改變的本性,而是努力改變這個社會的規(guī)則,使得人們可以有更加平等和多樣的渠道去滿足自我的欲望,或者讓人們意識到在物質(zhì)世界之外有更高的精神價值的追求意義。
三、孩子的成長與失落——亙古不變的告別儀式
作為整個故事的見證者和訴說者,女孩琳達有一雙無辜的、又帶著一絲陌生和警惕的眼睛打量著這個世界。她的嘴巴總是微翹,似乎展示著她的倔強。她的單純與無知,與成人的算計、背叛、痛苦形成鮮明的對比。琳達的世界里沒有那么多復(fù)雜的人和事,只有她的朋友和家人構(gòu)成了她的平凡生活。她在農(nóng)場里交到了朋友。平時沉默的她會對朋友喋喋不休。那是一個比她大一些的女孩,會教她一些大人世界的東西,比如她還一無所知的戀愛。只是每到換季的時候,她就要和被雇期結(jié)束的朋友說再見了。對于家,她也要的很簡單,不過是穩(wěn)定的生活,可以依靠的家人。有時候,那些人是不是她的血親甚至都并不重要,只要能帶給她安全感就好了。對于女孩來說,貧窮和富貴的生活好像都挺快樂的,只要她身邊有人陪伴,有人說話,她就會露出美麗的笑容。只要這個世界一直這樣下去,不要改變,就好了。她的眼睛這樣告訴我。
琳達偶爾流露出一些孩子的天真,但更多時候有著超乎孩童的成熟和冷靜。她默默觀察一切,學(xué)著大人的行為與習(xí)慣。她會像哥哥一根又一根地抽煙,來填補自己饑腸轆轆的身體;會和親密的人分享煙來獲得親近感。有時候她會如孩子般的淘氣地耍戲;會撲到哥哥的身上尋求關(guān)心;會在一群人面前大方跳踢踏舞;她笑起來的時候全世界都亮了。對于大人的所作所為,她看在眼里,雖然有些不太明白,但長期的習(xí)慣讓她不會多問,只會默默地跟在他們身后,共同承受一絲負(fù)罪感。她平靜不帶情感波瀾的述說透出骨子里的悲觀。也許是從前生活的重?fù)?dān)教會了她默默承受一切。甚至在哥哥死的那一刻,她也只是像小鹿一般驚慌失措,沒有嚎啕大哭,只有事后安靜的流淚。對于失去,女孩從來不會說些什么,仿佛她已經(jīng)習(xí)慣很久了。但是,她的神情還是會透露出一絲淡淡的失落。她在這個什么都不會為她停留的世界里,無力地想要抓住一些什么。就像她不斷地去追離她遠去的那些車、那些人,最終只能望著那些曾經(jīng)的美好消失在蒼茫的天地之間。
女孩最后擁有了富裕的生活,逃離了當(dāng)初苦難的一切,得到了比爾和艾比犧牲一切換來的物質(zhì)生活。但她依然還是那個渴望依靠,害怕孤獨的女孩。她依然無法逃離寂靜的深淵,無法逃離被留下的命運。結(jié)局里被留下來的女性們不約而同地選擇流浪,選擇自我放逐。也許她們天性無法忍受拘束;又或者她們潛意識中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安定的生活;也許她們在尋找著連自己都沒有弄清楚的一些東西。最后,女孩逃走了,沿著長長的軌道遠去。軌道會帶她去向何方呢?也許,她也許會像艾比一樣,遇到一個男人,經(jīng)歷一場愛情,落得和她一樣的結(jié)局,也可能不會。唯一可以肯定的事,生活依然不會對她有一絲憐憫的停留,她還會繼續(xù)她那不斷失去、不斷告別的人生......
逆光,剪影,高光下的美國田園風(fēng)光簡直太美了。 這部電影同樣以一個聲音沙啞的女孩為講述人,講述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的感情故事。年輕的農(nóng)場主愛上了從芝加哥來到德州收割麥子的年輕女孩艾比。但他不知道艾比假稱為哥哥的比爾其實是她的戀人,農(nóng)場主與艾比結(jié)婚后,互相嫉妒彼此仇恨的兩個男人最終放火燒掉麥田,火光中愛恨交織比爾殺死農(nóng)場主后帶著艾比亡命天涯,最后他死于警察的槍口。如果說這部散文詩電影有瑕疵的話就是人物逆光面對鏡頭時,看不清楚人物的表情。
這部電影肯定也不是敘事性的電影,感覺形式上更偏表現(xiàn)主義,當(dāng)然我本人對這類電影也并不太感冒,那么我就隨便說說什么吧??赐耆娪?,在我腦子里停留最久的就是電影所展示的農(nóng)場風(fēng)景了,電影場景更多集中于農(nóng)場外,室內(nèi)場景并不占太多篇幅,看得出導(dǎo)演對農(nóng)場室外風(fēng)景的鐘情了,所以才會有畫面如詩的景象了吧。電影中的畫面也有著它的意喻。例如在土縫中暗自生長的小苗,不僅意味著農(nóng)場的生長季的到來,也似乎在告訴觀眾艾比與比爾衣食無憂的快樂日子的來臨。還有火,農(nóng)場雇工圍著火堆嬉鬧、聊天,度過短暫的閑暇時間。過度疲勞、身心俱疲到似乎靈魂出竅的時候也是圍著火堆。更別說影片后半段為滅蝗蟲而引起的大火,艾比對農(nóng)場主的欺騙和背叛與蝗蟲帶來的災(zāi)難使農(nóng)場主在大火中得到情緒的爆發(fā),但就像大火也無法消滅蝗蟲一樣,農(nóng)場主僅僅對艾比的指責(zé)并不能消滅這怒火的根源,于是在第二天結(jié)束在了與比爾的對峙中。比爾不是沒有天堂之日,他的天堂之日可以是進行計劃之前的四處漂泊的日子,但欲望膨脹,依靠欺騙換來的衣食無憂就像不經(jīng)戳的肥皂泡,短暫的色彩滿目之后就自行破滅了。
幾乎全部使用自然光的攝影美到讓人窒息,劇情雖然十分狗血,但劇情在攝影的襯托下已經(jīng)不重要了?片子太美了,馬利克的攝影都做到如此極致,在影院看真是非凡的享受。(壯觀的蝗蟲飛起的鏡頭是由上往下灑拍的然后倒放完成)
Nobody is perfect. You just got half devil and half angel in you. You only live on this world once. As long as you're around, you should have it nice. 天堂和地獄并不是大火過后的兩極所歸,善惡,愛恨,乃至生死也都不是解讀這世界運轉(zhuǎn)方式的答案所在。人自漂泊,生生不息。
馬力克電影里始終無法正常融入社會的主人公因為一場殺戮短暫遁入自然之后再次離散在社會中,幾乎與惡土相差無幾的平庸故事卻在神乎其神的攝影與美輪美奐的色調(diào)里煥發(fā)出了厚重的情懷,鏡頭剪接也似萬年不變的喃喃旁白如詩般自由散淡?;鹊溑c大火的場景實在是太過出彩,一片看盡無數(shù)個藍色日出與金色日落
畫面太美了!每一幕都美侖美奐。美國農(nóng)場的美麗盡在眼前,飽和潤澤細膩。能在放映廳看1080P藍光版太好了,感謝組織放映的朋友。故事其實挺平淡的。李察基爾那時候好年輕,但是作為一個流浪打工者服裝太考究了些,主角光環(huán)么?
停滯而暗涌,攝影調(diào)度場景各自協(xié)和恰到好處,共同打造人世間的烏托邦。象征上帝、突兀立于草原之上的別墅,耕作而無言的人們,經(jīng)過此地的列車上的大總統(tǒng)是偶爾進入的俗世之物卻無法窺見真容,各種各樣偌大與渺小皆沉默又陰柔,似乎此地一切與歷史上存在過的人類史保持從容的間離。天堂無關(guān)時間,只關(guān)記憶。
還不錯吧但是身為一個女性bill的行為我無法認(rèn)同
3.5。愛有羅生門,階級無流動。動態(tài)的米勒,恍如隔世的年代感——相比所謂散文詩,更像強文學(xué)性弱史詩感的另一種“《美國往事》”。上半部成于隨性,下半部敗于隨意;攝影神且靈(單拎出來給五星都嫌少),比故事境界高。
這個導(dǎo)演實在有些仙風(fēng)道骨的
雖然神煩馬力克新片和那些整天叨逼馬力克和海德格爾的金針菇君們。但是僅大火那場戲,確實永垂影史了吧。UGC opéra 觀影體驗很特別逼仄的放映廳,地鐵經(jīng)過的時候,有搖搖欲墜的感覺。只兩扇門就從電影世界里被甩到繁華的街口,也奇妙體驗。
劇情平庸,人物平板,攝影強大,調(diào)度靈活;女主嘴角像讓·莫羅,兩大帥哥玉石俱焚。
重看@filmoteca 被銀幕放大的不只是美到極致的景物,更是纏繞著奔跑流浪相愛告別的人們的憂傷,這種憂傷滲透進日升日落自然的光線,綿延的麥浪,破土的新芽,彌漫在漫天的火焰與心碎的沉默中,把觀眾也全裹了進去。故事散淡卻擁有豐滿潤澤的氣息,如同流動的散文詩。
至少要看過藍光才算看過這部電影,攝影美到無法言說的極致,雖然故事并無什么特殊,但那種散漫憂傷的調(diào)子很合我意。
一方面強調(diào)日常詩意和生活之流,另一方面又追求壯麗風(fēng)景——雖有外在技術(shù)的高超展示,但成功之處在于令觀者覺得那是某種內(nèi)心風(fēng)景的映射。而一般電影制作者和觀者最關(guān)心的情節(jié)線,反而被放在不重要的幕后,成為陪襯。最后的場景,沒有結(jié)束感,正像生活流本身,沒有終點。
VOGUE的田園大片看多了,對這樣金色調(diào)為主唯美的拍攝完全提不起興致了……幀幀油畫又如何?故事是個俗氣的三角戀,這也就算了~偏偏人設(shè)還是我最討厭的那類:欲望一堆,小情緒一堆,就是沒點做人的底線和改變的勇氣。真是很娘、很猥瑣、很懦弱的小文藝精品。
本片獲奧斯卡最佳攝影獎,并獲最佳服裝、最佳原聲等提名
風(fēng)輕云淡,好幾段起了雞皮疙瘩,節(jié)奏和連貫性上比《生命樹》要好。運動鏡頭時,攝影機無比輕盈,火車、麥田、流浪伴侶、孤獨農(nóng)場主,寥寥幾幕,感覺已經(jīng)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了。馬拉收割機、螺旋槳飛機,自然光和魔幻時刻。一切都會走向黑暗和毀滅,好在旁白小女孩仍有自由 ps.基爾居然穿風(fēng)衣在割麥子?
影片加進大量的空鏡頭,配上詩化的畫外音,臺詞上也惜墨如金,盡可能地淡化情節(jié),以非敘事的風(fēng)格,想拍出貝多芬交響樂式的電影。
泰倫斯·馬力克第二作,1979戛納最佳導(dǎo)演。1.史上攝影最美的電影之一,Néstor Almendros全程運用自然光,幾無人工補光,許多場景均拍攝于日出日落前后的“魔幻時刻”,莫里康內(nèi)的配樂亦功不可沒。2.秋日的麥穗,籠罩天空的積云,碧空紅霞與血色殘陽,人、火車、房屋與馬匹的剪影,夜晚的篝火與馬燈。3.以小妹妹的回溯性旁白貫穿影片,孩童的觀察視角所造成的間離感也契合于馬力克對現(xiàn)象學(xué)式電影的追求,內(nèi)心的情感被外在的直接感知所遮覆。4.從天而降的意大利馬戲團演員(想及費里尼)恍若天堂之日,而那場席卷一切的蝗災(zāi)與嚙噬所有的烈火則猶如地獄之夜。5.無盡的流浪與逃亡的愛侶恰似[惡土]變奏。6.理查·基爾與山姆·夏普德演得妙,兩人間的張力溢出了銀幕。7.麥苗在土里伸直長大的延時鏡頭。8.夜晚的小圓亭令我憶及[可愛的骨頭]。(9.5/10)
攝影一貫的美。那時候的理查·基爾也有點美到夸張。那場蝗災(zāi)火災(zāi)戲太震撼。在我眼里,馬力克再不濟,也依然是許多導(dǎo)演難以望其項背的高山。
補課泰老的名作,畫面美得一逼,簡直就是電影版的拾穗者嘛,在大屏幕上看絕對好。故事走淡了,并且故意弱化了矛盾啊心理啊之類的,把流水般的生命本身擺了出來,配樂有點過了。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