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極好,里面展現了少數移民族裔和在西方世界里掌握話語權的白人精英這兩方的斗爭。暗線其實是種族文化歧視這些。電影里面的黑人女警察和小賈的妻子,小賈本人以及片中法官痛恨的男同移民以及導演本身也是“少數派”。電影中涂鴉這種形式和男主一直表現的反抗,雖然男主的行為可能有時候看起來會比較幼稚,不切合實際,但是他這種反抗的精神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像他們最后涂鴉上面寫的是我曾來過那就表明如果抗爭的精神一直在,證明自己來過,這就已經是巨大的進步。片中法官父親的情人應該就是被拘禁的那個。但我覺得可以討論的是法官本人可能也是男同性戀。
今天聊聊英國電影《我曾來過》。
片名I Came By (2022),別名到此一游。
《我曾來過》是一部節(jié)奏緩慢略有后勁的驚悚電影,故事中的某一個點能夠給人帶來驚喜,整體都處于中規(guī)中矩的節(jié)奏,總是來說是一部樸實無華的小品級驚悚電影。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還在他的推特賬戶上推薦過這部電影。
影片包含犯罪題材電影該有的各個元素,揭示了一個隱藏在社會高層下的病態(tài)精英,敘事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打破傳統敘事結構,但在最后臨門一腳時又顯得前功盡棄。
托比和杰伊是一對一直廝混在一起的死黨,他們倆喜歡趁著夜幕,闖進有錢有勢的人家里,在他們墻上涂鴉“到此一游”(I Came By),以此表達他們對社會的抗議。
杰伊在女友懷孕后,決定不再搞這種惡作劇,而托比則要繼續(xù)進行他的抗議活動,這次他瞄準的目標是前法官赫克托·布萊克爵士。
托比在赫克托·布萊克爵士的房子里發(fā)現了不得了的東西。這個黑暗恐怖的秘密吞噬了托比,也吞噬了托比周圍的人。
在《驚魂記》(Psycho ,1960)、《屏住呼吸》(Don't Breathe ,2016),《亦正亦邪》(Bad Samaritan ,2018)一類電影中,都喜歡設置社會地位低的角色闖入一個未知危險領域,結果遇到了真正帶來危險的怪物。
影片將觀眾帶入闖入者視角,試圖揭開一個存在已久的秘密。這個秘密總是伴隨著神秘色彩和驚悚元素。
影片主要環(huán)節(jié)按照三段式設置,在一些細節(jié)上則有著獨特想法。
年輕的小伙子犯著B級片里常見的錯誤,執(zhí)意硬闖神秘危險、充滿未知的領域,而且還拉著身邊親友一起以身涉險。
有趣的是,他們組隊卻不成團,喜歡一個一個送人頭。爺爺,我來啦!他們就像葫蘆娃救爺爺一樣,排好隊送上門,生怕一起上會累著敵人……
《我曾來過》憑借強大的演員陣容和偶有突破常規(guī)的流程,打造了一個令人沮喪的氛圍。
赫克托·布萊克爵士即便被捕,頂多能夠定罪的內容就是非法拘禁,而其他案子都是無憑無據,想定謀殺罪那就別想了。
影片不會將某個角色固定為單一主角,演員們都有屬于自己的表現時間。
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敘事方式,也是本片的一個特色。
美中不足的是影片結尾。勝券在握的赫克托·布萊克爵士突然向警察挑釁,讓自己瞬間成了警察眼中的可疑分子。實際上,他完全可以假裝無辜,在毫無破綻的掩蓋下維持自己的人設,塑造出一個全新的精英反社會分子。
赫克托·布萊克爵士無疑是一個具有反社會特質的怪物,同時也頗具魅力。
他單人承擔著殯葬一條龍服務,個人能力十分全面,社會地位更是他的天然保護傘,他的行為除了令人發(fā)指的變態(tài)外,還顯露出一種若隱若現的利他主義。
觀眾可以通過他的自白了解他所做一切的動機,在移民潮沖擊下,原本白人主導的社會被外來人大肆搶占。而他作為憂國憂民的精英階層,自然覺得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是他親力親為,開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保持社會的“純凈”。影片試圖通過赫克托·布萊克爵士表達對英國階級制度的抨擊,對極端民粹主義的反思,但有關財富、階級和白人特權等過多雜亂想法融合在一起后,形成了一個略顯嘈雜的大雜燴。
爺爺我們來啦,
別急人人有份。
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
故事根絕略顯無趣,夢想成為羅賓漢的少年,在“萬物皆虛,萬事皆允”的人生格言下,逐漸迷失了自我,力所不逮,逞強冒進,最終萬劫不復。
有意義嗎,個人感覺完全超出了見義勇為的范疇。
說起來,故事開始,只是倆少年,喜歡闖入富豪家中涂鴉惡搞。
可是,在媒體的發(fā)酵下,少年貌似自我感覺良好,小小的惡搞,已經滿足不了自己的虛榮。
沒想到,事情也就這么巧了,“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這天,少年終于闖入了不該闖的地方。
對方是個位高權重的法官,因為看不慣某些不公平,宣布辭職。
網上風評好得很。
可是,少年堅決認為,這個人,是個“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偽君子。
有時候,直覺就是這么有效。
這法官,確實是個問題人物。
不過,少年大概忽略了,這個法官,首先是個“位高權重”的人物。
當一切通過正常途徑都被法官輕描淡寫的化解時,少年有沒有好好考慮考慮,自己究竟能不能挑戰(zhàn)這樣的人物。
說起來,如果少年真的“正義感爆棚”,為什么和家人的關系會處理成那樣?
老媽身為心理專家,在外輔導別人的心理,也對自家這寶貝兒子束手無策。
說來說去,無非是兒子想要老爸的遺產實現財務自由(可是,這兒子要錢干什么,感覺自己根本沒想清楚),而老媽就是不給(無非是兒子根本沒能力動用這筆錢,事實證明老媽也是對的),可惜的是,倆人整天為這個爭吵到不行,兒子每每偷遙控器,老媽每每要兒子洗碗。
這家庭關系,完全不知所謂。
倒是少年的死黨,是個經歷過生活的人。
女朋友有了,自己不被丈母娘待見,決定踏踏實實做人,以前的惡搞,到此為止吧,好好生活,賺錢養(yǎng)家,不香嗎?
可惜,前有死黨西斯底里,后有老媽要求報恩,身為一個黑人,在社會上掙扎有多困難,這對奇葩母子,能不能替別人考慮一點點?
說起來,這倆少年闖入別人家中也異常簡單。
先打工獲得無線密碼,然后就可以隨便關閉富豪家的監(jiān)控了。
這種手段,竟然也能暢通無阻,也是沒誰了。
等遇到反偵察意識相當強的法官,抓瞎了不是。
不過,由于事后黑人小伙要絕地反擊,所以法官也是智商急劇下線。
那么多證據都毀了,偏偏還留下一個,等黑人小伙來拿,也是醉了。
最后,說說老外的地鐵站吧,有點意思。
站臺播報的,本站不鼓勵乞討行為,也提倡大家不要助長乞討行為。
當時的少年,很巧妙的進行了反抗。
面對不公,面對不滿,量力而行。
封面圖片上的“白色代碼”,一定要注意是大寫+數字,全匹配。實在沒看懂的,請移步《本公眾號獲取資源方法》。最近發(fā)現微信后臺有時會刪除設定的自動回復,如有后臺消息后未自動回復的,煩請告知,謝謝!
挺有意思,導演在框架內“反套路”;
小白這個白人傻叉,一般來說死在第一次,居然死在第二次闖入;
本以為小黑會前仆后繼掉入陷阱,結果單親老母孤身偵查;
能感覺到導演盡力將劇情真實化的前提下的反套路;
當然,黑人重視家庭這個沒親眼目睹,不知是否太刻意?
最慫的是黑人大兄弟,理由也很充分!
兄弟情?不存在的,老子可是路過富人區(qū)就會被盯上的黑人!
這種現實感太多了,包括小gay被抓回去的過程;
至于原生家庭陰影這個話題,沒啥意思
什么女權我是真沒感覺到,畢竟這個黑人大媽警察也沒起大用
總結:一部反類型片的電影,真實到有些乏味
sp:寫到這,忽然覺得,導演設置了各種花里胡哨的元素:種族、“運動”等等,卻是以一種無比真實的劇情推進,大概想表達:無論何種不同,我們終究都是一樣的人類,不要被那些“刻板”印像洗腦。(有些矯情啊,就這樣吧)
因為有會員,所以養(yǎng)成習慣系統推啥看啥,連預告片都不看,只看制作水準決定要不要看下去。所以一開始看還以為是個《戲夢巴黎》或者《這就是英格蘭》那樣的片子(姜文的《陽光其實也是,但是刪減太多了,如果你看的是完整版,就能明白我為啥把這三個放在一起說)展現當下激進一代的面貌的片子,結果影片后半段突然變成了驚悚,結果就是略顯俗套,正義的黑人女警察,臉譜化的恐同老白男,可憐的移民被欺壓奮起反抗…這么多元素疊加你覺得真的有意思嗎?一旦實錘帕丁頓熊他爹是壞人,我就已經猜到結局了,說實話真挺無聊的,嚇人都靠技術手段,而不是情節(jié)本身,就說明壞人是誰和能做什么都已經定死了,玩不出花了。比如說托比他媽被黑人小哥嚇一跳,伊朗小受喝了安眠藥之后的抽幀黑屏,嚇人是嚇人,但就是太低級,就好像一出喜劇本身一個笑點沒有,最后喜劇演員只能靠擠眉弄眼夸張扮丑掉凳逼你樂一樣,是黔驢技窮的表現。
比較逗的就是伊朗小受明顯感覺到惡意了還敢喝水,還專門多喝了幾口,你但凡看過一集柯南也做不出這樣的事啊,還是吃了沒看過柯南的虧了。就這智商放柯南里死好幾回了。
托比的人設比較接近于烏合之眾和狂熱份子里對畸零人的描述,因為人生失敗不得不給自己找一個虛假的更大的人生目標來安慰自己,最后陷入到反社會盲動和無政府主義里,看到富人就認為對方是帝國主義者,比抓反革命都熱情。最可怕的是,當下的中國也是一樣,網絡上的粉紅五毛們到處抓“資本家”和“美國特務”,司馬南和柳傳志某種程度上都是這種民粹主義的利用者和受益者,結果在當下竟然都遭到了反噬,也算是大快人心。聯想靠著所謂民族良心和民族品牌的名號賺了那么多錢壟斷政府采購訂單多年,結果現在也成了“美國特務”,屬實把我笑到了。中國各級政府的電腦都是聯想,如果柳傳志是特務,那中國政府已經沒秘密可言了,用腦子想就知道不可能,但是粉紅們真的會信。
這樣的片子說實話我覺得也盡量少拍吧,真的很容易鼓動一群傻逼。美國Qanon真的騙了不少傻子,覺得民主黨在披薩店地窖里藏了孌童基地,這樣的電影幾乎加深了這樣的刻板印象,所有富人地下室都關著移民,這樣的輿論導向真的好嗎?包括瑞克和莫蒂里討論的,都是莫迪,但是因為分工不同,資本家和工人的工資就不一樣,這是對真實世界的簡化,可是也遮蔽了對更有價值問題的追問,那就是社會財富到底是怎么創(chuàng)造的,我們有沒有可能不要現代社會的一切社會安排卻還能過上現代生活?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只傳播如此淺薄的階級對立思想真的好嗎?
我是反對貝托魯奇那樣的導演的,無論是末代皇帝表現出來的給溥儀翻案還是戲夢巴黎里回避社會現實丑化68一代的態(tài)度,包括很多人沒看過的,他拍的意大利法西斯化之前的社會主義運動嘗試,叫《十月》還是之類的,都對左翼運動持否定態(tài)度,我認為這也不好,任何思想都有社會背景,故意淡化社會背景就會讓思想顯得荒謬,這是明顯的春秋筆法。同樣的,我也不喜歡現在政治正確這一派的創(chuàng)作路線,底層和黑人就是好,富人和白人就是壞,有點動物農場里“四條腿好,兩條腿壞”的感覺了(原文里,農場里的雞鴨鵝表示反對,所以標語最后還加一句長羽毛的次等好)。這種無視現實,只想兜售民粹思想的作品在我看來是非常淺薄的,越是想要表達,越暴露導演大腦空空,尤其是作品一開頭,劇本和導演是一個人,我就知道他是個有表達欲的人,這種導演一般是為了醋包餃子,作者風格明顯,所以我還在IMDB上搜了一下,一看以往作品果然是個驚悚cult專業(yè)戶。作者導演的問題就在于導演的認知上限就決定了作品的上限,這種小而美的點子型電影,網大合適,正經電影就顯得淺薄了。
回歸電影本身,在一眾大魔王和前男友的圍攻下(明顯看谷阿莫長大的孩子)竟然殺出了一條驚悚片的新路,真的是不錯的創(chuàng)新嘗試,影片完成度很高,處理不拖泥帶水,制作水準在線,思想雖然淺薄,但也算很好的融入了影片,基本上做到了處處有隱喻,隱喻也玩的恰到好處。所以總體而言我認為是不錯的電影,但是創(chuàng)作路線我覺得真的應該糾正,我現在看到激進民粹就腿軟,真的害怕這群無政府主義暴徒,天知道他們能干出什么,唉…
很驚艷啊,猜不到下一步。你以為的主角一個接一個地消失,讓人想起「The hunt」。四星的電影,但是是最近看得最有新意的一部了,五星來。2022/8/31大森家
真正的英雄都不干正事,永遠猜不到結局的片子QWQ只有你和你孩子一樣的處境,才會理解你孩子在做什么。很高興在我最需要心靈藥劑的時候看了這部片子…我一下子就釋懷了,什么狗屁錢權…英雄永遠是被當成廢物的那個,好人永遠都不會有好日子。希望所有惡人都被到此一游!涂鴉精神太帥了!一部沒鬼的片子看得心驚肉跳的,原來世界上有個分類叫做驚悚片,謝了我今天才懂。至于老頭為什么老要害某些人,以及種族歧視,估計就是和他童年陰影有關系,有沒有做內啥的事情推理不出來。唉,再次感嘆,這個世界毀尸滅跡真簡單。
出乎意料的情節(jié)設置,全程緊湊很有緊張感。
自家?guī)讍试岱眨瑓柡?/p>
you dont look like a 23 to me ??
無政府主義涂鴉藝術撞正衣冠禽獸退休法官,馬桶骨灰,特權赦罪,親子代溝,銷聲匿跡;前面干凈利落有一丟丟《美國精神病人》X《狼溪》的感覺,結局真是還能再隨便點嗎?還比不上導演前作《Wounds》
“黑”是夠“黑”,但故事既老套也不驚悚。
Netflix,《屏住呼吸》+《閃靈》+《好鄰居》,模版電影,重點是海報跟《好鄰居》也很像...
拍的躲躲閃閃,自始至蹤也沒說明白為啥要囚禁人?那個人又是誰?看個電影還得猜來猜去的,差評
“我不喜歡道德高尚的人,我只喜歡有底線的人”—突然之間覺得這句話用在這部電影的觀影體驗上真的太實稱了
對George Mackay的好感度越來越差,不好好發(fā)展事業(yè),接這些臭屁小子的角色…
敘事有新意。對你以為的主角非常利落的安排展現很務實的世界觀,魯莽和天真就是會死人的。
所以被關在密室那個男的到底和兇手啥關系發(fā)現人都死完了他還沒死正義團一個個單打獨斗的去送死關鍵還那么蠢也是沒誰了最后還是靠年輕人體力壓制所以前面有啥用干就完了
年輕黑人小哥差點沒打過一個剛被人從夢中驚醒的老白男。這不合適吧?。。。讨芜~凱為什么會接這種片子?。?!
退休富豪法官x涂鴉藝術家的親友們,還挺刺激的,全自動送葬流程震撼了。
年度最蠢滑倒。
5.5/10 你這莫名其妙摔一跤是怎么回事…?
總結:好奇心害死貓 蕎麥打醬油四十分鐘后再無戲份 整個片冗長到讓人覺得脫肛 適合某個無聊的周末慢慢殺時間 導演想表達的東西很多看懂了但是就不能拍的精簡么= = (后半段借他人之口將爵士比作維克多·弗蘭克 funny
感覺哪里不對,但又說不出來。。。也許可以更精彩>_<
略俗套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