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初,在愛爾蘭都柏林,手拿《柏林諜影》劇本的伯頓,一臉憂郁,心事重重地走在泰勒身邊。
伯頓此時的憂郁其實是在入戲。他在63年告訴肯尼思泰南,他演什么角色,就會提前進(jìn)入狀態(tài),在戲外時時刻刻都以這個角色的身份來生活,他會根據(jù)不同的角色,讓自己在拍攝期間完完全全變成不同的人,或暴躁或憂愁或活潑,完全不再是他自己。
《柏林諜影》的原著里寫,“利瑪斯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在他想像的世界里獲得認(rèn)同。因此他表現(xiàn)給費德勒看的那些特征:躁動的不安、掩飾羞愧的孤傲,都幾乎成了他的本性流露,包括很多細(xì)節(jié):走路拖沓、不注意個人形象、對食物好壞無所謂,以及不斷增加的煙癮酒癮。
即使在他一人獨處的時候,他也保持這些習(xí)慣。有時候他還會演點戲,自言自語地抱怨以前工作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只有在很少情況下,他臨睡前會讓自己清醒一會兒,讓自己認(rèn)識到這一切都是在演戲?!?/p>
利馬斯雖是間諜,卻是一個隱秘戰(zhàn)線的演員,和伯頓一樣。伯頓扮演利馬斯,也讓自己時時刻刻以利馬斯的身份生活與思考,吸煙與酗酒,頹喪與憂郁。 伯頓是天賦型演員,沒有接受過任何表演訓(xùn)練,全靠自己琢磨,自己在戲外就一直保持進(jìn)入角色,這樣正式表演時就非常省力,隨時進(jìn)入劇情。
用他剛出道時的一位評論家的說法就是,“他有上鏡的美貌,有用最小的努力就能達(dá)到最佳效果的技巧和頭腦?!?/p>
確實,他演戲駕輕就熟,根本不費勁兒,在和他合作過的導(dǎo)演們眼里,他相當(dāng)專業(yè),根本不用他們操心費力。他覺得方法派演員每次表演前先醞釀半天怪好笑的,他完全不需要醞釀。
只是伯頓這種沉入角色式的做法,對他的精神傷害不小。
他在65年接連演了《柏林諜影》和《靈欲春宵》這兩個戲里的悲劇角色,尤其是后者,因為在片場他總是被泰勒打罵,又根據(jù)劇情需要目睹泰勒出軌,他把自己折磨到了肝腸寸斷的地步,導(dǎo)演說他每一天都在絕望,這讓他的抑郁癥加重了。
到了67年拍攝《孽海游龍》期間,他的抑郁癥反復(fù)發(fā)作,即使不再有意讓自己入戲,他也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因為這是病,他只能用酒精來壓。他婚后幾年色衰很快,和酗酒脫不開干系。
二戰(zhàn)是確定的=要么你死要么我活! 冷戰(zhàn)是不確定的=核籠罩沒有未來。 本片的陰暗氣氛,確實很適合抵擋現(xiàn)在的熱浪。
要說演員,那個時代確實出彩。理查德·伯頓 在1小時18分的鏡頭,端起酒杯的瞬間,身體前傾,手臂平舉,嘴唇翕動,眼神死死盯住手中的玻璃杯。
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證手里的酒杯端穩(wěn)!
端穩(wěn)為何?就是不讓一滴酒灑出去!
為何這樣?十足的酒鬼??!
演得不僅活靈活現(xiàn),我認(rèn)為太具有生活本質(zhì),演員太具有解讀能力了!
當(dāng)然,之所以演得這么傳神,是因為 “1972年理查德·伯頓的狀態(tài)不是很好,因為酗酒,麗茲經(jīng)常和他鬧矛盾。 ”--------原來是本色??!
因此,普通人要做特工是絕無可能的,而真的特工,他所飾演的社會角色,肯定就是其生活中的本色!
1960年代冷戰(zhàn)期間,英國間諜阿列克·利馬斯長年駐守在西柏林從事間諜業(yè)務(wù)。然而在目睹了潛伏在東德的同事被東德邊防軍射殺后,阿列克回到了英國秘密情報局總部,接受機密的終極任務(wù)。為了混入東德,阿列克故意暴露出自己的弱點,甚至是墮落的一面,以便離間東德情報機構(gòu)的頭目穆恩特與手下菲德勒的關(guān)系,瓦解其勢力。然而在撲朔迷離的雙面間諜面具下,阿列克漸漸發(fā)現(xiàn)自己不過是一枚微不足道的棋子,內(nèi)心的道德審判和日漸模糊的善惡之分也讓阿列克備受折磨!
開場,柏林墻附近。英國的特工在等待利馬特。出現(xiàn)的人在通過關(guān)卡后被射殺。
男主被帶去與control談話,貌似行動失敗后,要被撤職。男主不服不甘,control的讓男主在cold中多帶些時日。
男主意志消沉,從政府領(lǐng)取一份半救濟性質(zhì)的工作,進(jìn)到一個小型圖書館,邂逅了女主,開啟了loveline。
女主是個黨員,這是一個關(guān)鍵線索。
男主因為酒后傷人被抓,釋放后,出現(xiàn)了被男主成為“queer”的一個人,意圖策反他。
Queer帶著男主去一個脫衣舞俱樂部見了一個人,那人把queer趕走后,跟男主談起了計劃。貌似這人和男主其實是認(rèn)識的,或者說,queer是敵方的人,而酒吧這個人,是自己人。
之后男主去和control接頭,出現(xiàn)了一個叫smilely的人,篇幅不多。此時發(fā)現(xiàn)之前的頹廢和沉淪不過是在演戲,男主故意裝成郁郁不得志的樣子,來引獵物上鉤。下一步行動就是將計就計,control讓男主假裝投敵,并通過提供線索,讓敵方自相殘殺,借猶太人的刀,殺掉他們的叛徒蒙特。Control問了男主對蒙特的看法,男主恨之入骨。
一切進(jìn)行順利,男主被帶到了荷蘭。這時smilely也出現(xiàn)了,在機場的擺渡車上還露出了詭異的一笑。這里我有點沒看明白,他是去確認(rèn)男主已經(jīng)到了荷蘭嗎?
男主在荷蘭跟接頭人“匯報工作”時,秘書拿來報紙,上面刊登了尋男主啟示,此時鏡頭在男主臉上停留了很長時間,顯然是在暗示此舉是完全在他意料之外的。因為沒太想明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猜測:原計劃是男主以個人身份投敵,目的是為了換取money。所以他到荷蘭時,海關(guān)人員提醒他護照只有兩周時間,他覺得完全在掌控之中,可以完成任務(wù)并安全返回英國。而在他看到自己被“通緝”之后,顯然意識到發(fā)生了不由他掌控的事情,自己已經(jīng)無法按原計劃返回英國了。
因為護照問題,他被轉(zhuǎn)移到了東德,就是敵人的大本營。猶太人費德勒出現(xiàn)后,開始按照男主的原計劃開展—他給猶太人信息,猶太人自己拼湊,意圖“陷害”蒙特后上位。
期間,smilely去找了女主,沒有展開具體的內(nèi)容。第二天女主跟領(lǐng)導(dǎo)請假,想去東德參加黨支部的活動。此處又埋下了一個伏筆。
男主和猶太人外出返回后,發(fā)現(xiàn)蒙特殺了回來。蒙特掌握了大權(quán),甚至把猶太人都抓了起來。
蒙特對男主動粗后,正在審判他,猶太人突然闖進(jìn)來,從此開始了一個正式的庭審,旨在指控蒙特的間諜身份。開始由猶太人先來陳述,一切都是按照男主原定的計劃進(jìn)行,男主雖然出庭作證,但是并沒有指控蒙特,更是中了猶太人的下懷。
輪到蒙特方申辯,律師傳喚了女主,一臉懵逼的女主,又傻又天真,該說的不該說的,全都說了。最后蒙特被洗白,猶太人反而偷雞不成蝕把米。男女主也都被關(guān)了起來。
男主在被囚禁的時候,聽到牢房門被偷偷地打開,于是他從地牢跑出來,發(fā)現(xiàn)蒙特在等他。此時真相大白,蒙特其實是英國人安排在東德的間諜,其實聰明的猶太人說得都對,就是后來沒有人相信他了。當(dāng)然,都是control的安排。
男主什么時候知道蒙特是隊友的,我不得而知。是一見面?蒙特提審他的時候,給了他一杯威士忌來暗示他?庭審結(jié)束后的顏色交流?還是最后出逃的時候?還是一直都知道?我覺得一開始應(yīng)該是不知道的。
結(jié)尾為什么要射殺女主,我的理解是,她知道的太多了,她已經(jīng)失去作用了。所以,女人啊,愛情,不值得!
至于男主最后的選擇,算是人性的光輝吧?還是他覺得他其實和女主一樣,都是被control掌握的棋子,回去后其實也是死路一條?他有可能不是射殺女主的那個年輕人開的槍,而是東德巡邏的人。也有可能是年輕人,因為覺得他落到敵人手里,會導(dǎo)致最終一切的敗露。
上面是對劇情的梳理,自己也慢慢搞清楚了來龍去脈。之前沒想明白的,通過寫出來好像也都清晰了。片子的高明之處,應(yīng)該是諜中諜的設(shè)定。音樂和攝影也都很棒,但是更深層次的、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東西,我是分析不出來的。
譯自邁克爾穆恩的《理查德伯頓:花花王子》
伯頓一家大部分時間都住在瑞士的滑雪勝地格茨塔德,1965年1月,他就是從那里飛往倫敦,與導(dǎo)演馬丁里特會面,討論在都柏林拍攝的電影《柏林諜影》的。
這與當(dāng)時任何一部詹姆斯邦德類型的間諜電影都不同,這是一部冰冷驚悚的黑白片。與里特共進(jìn)午餐的是女主角克萊爾布魯姆,她飾演的圖書管理員愛上了伯頓。
在理查德早年生活的所有情人當(dāng)中,伊麗莎白是最恨克萊爾的,至少有人這么說。在伊麗莎白之前,克萊爾被認(rèn)為是唯一一個能把理查德從希比爾身邊搶走的女人。
克萊爾可能是那個能把里奇從伊麗莎白身邊奪走的人。但到那時,這段戀情已經(jīng)結(jié)束,克萊爾已經(jīng)下定決心不再和里奇有任何瓜葛了。至于理查德,他說,“克萊爾非常適合這個角色,這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 羅德斯泰格爾告訴我:
“我敢肯定,當(dāng)理查德同意讓她出演時,克萊爾一定很驚訝,因為他本可以讓她從那部電影里消失,他是大明星,有否決權(quán),但他沒有動用。她很擔(dān)心我對她和伯頓合作的看法,我告訴她,她必須這么做,她想要那個角色,沒有理由讓她放棄,無論她曾經(jīng)和他發(fā)生過什么,那都是過去的了。
但是伊麗莎白,天啊,她很討厭克萊爾和理查德在一起。當(dāng)然,伊麗莎白會一直在片場,無論他在做什么,無論他在哪里,只要她需要他,她就會尖聲叫道,‘理查德!’這聲音能傳出好幾英里遠(yuǎn),每次他都會跑過來??巳R爾會對伊麗莎白泰勒喊出的‘理查德’做出絕妙的模仿?!?/p>
克萊爾說,理查德仍然喝得很兇,早上他的手一直抖到9點左右,這時他就會喝一杯不只是咖啡的咖啡——杯子里還摻有更烈的東西。
在《柏林諜影》中,里奇上演了他最精彩的一出戲,但他自始至終都沉浸在一種深深的抑郁中,或者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種深不可測的憂郁感”。
這有很多可能的原因。一開始,里特讓理查德淡化他的角色,以保持這個間諜角色的低調(diào),里奇覺得這讓他沒有機會鍛煉他的表演肌肉,特別是他的聲音,他覺得他只是在走個過場,沒有興趣或熱情。
另一個原因在于劇本,理查德覺得對話很沉悶??巳R爾布魯姆的出現(xiàn)并沒有讓里奇失望,但卻讓伊麗莎白失望,她幾乎不讓理查德離開她的視線,因為,羅德斯泰格爾說,克萊爾現(xiàn)在被認(rèn)為是唯一一個可以把理查德從伊麗莎白身邊帶走的女人。
里奇說:“也許有那么一段時間,克萊爾可能就是我的真命天子。但我從來沒有,也永遠(yuǎn)不會對伊麗莎白不忠。”
然而,伊麗莎白并不愿意冒任何風(fēng)險,因為這很難讓他們的婚姻變得幸福。
邁克爾霍登,理查德眾多的演員朋友之一,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他的電影中,包括《柏林諜影》。
這個人對我說:“他們確實喝得很多,吵得很多。他們住在格雷沙姆酒店,每個房間之間都有對講機,所以不管他們在套房的哪個地方,他們都可以繼續(xù)戰(zhàn)斗。當(dāng)你去拜訪他們時,你會聽到他們通過對講機大喊。我還聽到了扇耳光的聲音,但抽耳光的不是理查德。”
我問霍登他是否能確定這一點。他說:“理查德是那個側(cè)臉通紅的人?!? 然而,理查德的銀幕表演仍然很出色,這讓他很困惑,“我不明白我怎么會這樣?!钡_實出色,而且還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提名。
《綜藝》雜志指出,這部間諜片“完全克制,輕描淡寫”,完全不像20世紀(jì)60年代的間諜片那樣充滿噱頭。文章指出,“伯頓非常適合扮演這個顯然已經(jīng)精疲力竭的英國特工的角色。”
里奇是真的很疲倦,他經(jīng)常喝醉和感到無聊,這也許正是導(dǎo)演馬丁里特想要的角色。里特告訴我,“我需要理查德伯頓的疲憊不堪,而不是一個實干家。我要的是與詹姆斯邦德正好相反的間諜。他想讓我放開他,但我緊緊抓住韁繩不放。他說我把他惹毛了,就算我真的惹毛了他,他的表現(xiàn)也很不錯?!?/p>
這是理查德典型的表演方式,他沒有試圖創(chuàng)造一個角色,只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像他的角色,就像他當(dāng)時的樣子。
《柏林諜影》和《春風(fēng)無限恨》的成功讓理查德再次躋身十大票房明星之列?!栋亓终櫽啊返某晒ΜF(xiàn)在證實了公眾肯定會去看伯頓而不是去看泰勒。 利馬斯這個角色讓伯頓獲得了第四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并成為英國電影學(xué)會獎的影帝
原來《柏林諜影》里這段戲伯頓喝的是真的威士忌!這段戲是伯頓扮演的利馬斯和羅伯特哈迪扮演的東德間諜在酒吧里談判,伯頓被要求喝威士忌。為了體現(xiàn)利馬斯的酒鬼形象,所以要求他用一口悶的方式喝純酒。
道具部帶來了電影中常用的蘇格蘭威士忌的替代品——姜汁汽水,但伯頓揮手叫他們拿走汽水,“這只是一個短暫的場景,不需要幾個鏡頭就能拍完,給我來點真正的威士忌?!苯Y(jié)果這段戲一共拍了47次,于是伯頓喝了47杯威士忌。
從這段鏡頭看來,他確實是一口悶,喝得干干凈凈的。
我注意看了,他和哈迪的酒杯里都是剛好半杯的酒。這酒杯目測是190毫升的,半杯就是95毫升。一般威士忌以750毫升一瓶居多,那么一瓶可以倒8杯。他喝了47杯,那就是6瓶威士忌。
這酒量生生地嚇?biāo)牢?,可破吉尼斯世界紀(jì)錄了吧?
坐在他對面的哈迪大概快崩潰了吧?哈迪喝的一定是姜汁汽水!但是,47杯姜汁汽水他要快要喝炸了胃了吧?
我想他這段一定是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盡量演好自己的戲份,避免再次NG,要是因他的緣故NG,害得伯頓又多喝幾杯,他于心何忍啊,這可是他最好的朋友。
這段肯定是第47次的拍攝結(jié)果,導(dǎo)演馬丁里特覺得滿意了才結(jié)束的。
他第一次見到伯頓就非常地討厭伯頓,因為他滴酒不沾,伯頓不停地抽煙喝酒。
后來拍攝期間伯頓也不太聽話,表演理念和他發(fā)生分歧,經(jīng)常爭執(zhí),后來伯頓還一度罷演,直到制片人把原著作者約翰勒卡雷接來陪伯頓喝酒,這才恢復(fù)正常。
我現(xiàn)在有點懷疑,之所以NG這么多次,有可能是里特故意惡整他——你不是很能喝嗎?這回喝不死你。
他可能是想等伯頓實在喝不下了向他求饒,或者叫道具人員給他換回汽水。受到這個教訓(xùn)之后,伯頓就不敢托大了。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伯頓如此硬氣,絕不低頭,竟然真的一路喝下來了。 當(dāng)然,伯頓因為酗酒而被導(dǎo)演惡整也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51年,他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德劇院帶妝排練《亨利四世》時,有一次他在化妝間里喝了20瓶啤酒,因為全身盔甲,脫褲子不方便,所以他在上臺前沒有上廁所。
沒想到安東尼奎爾居然讓他們排練了4個小時。
他實在憋不住了,膀胱快炸了,忍不住求饒,哀求奎爾批準(zhǔn)他上廁所。
奎爾想給他一個教訓(xùn),堅決不準(zhǔn),要求大家繼續(xù)演。
最后伯頓站在他的位置上尿了一褲襠。尿順著褲管流下來,量太大了,最后從靴子里溢出來。
奎爾還沒有發(fā)現(xiàn),瀕臨崩潰的伯頓只能硬著頭皮繼續(xù)演。
隨著他走來走去,尿腳印弄得地板上到處都是,連木頭臺階上都是,所有演員都發(fā)現(xiàn)了,全部呆住了,演不下去了。
奎爾這才順著他們的視線注意到了舞臺上的尿漬。他無奈地?fù)u了搖頭,走下了舞臺,伯頓這才得救了。 比起酒量,更令我吃驚的是,伯頓是如何在喝了47杯威士忌之后仍然能演得精彩呢?完全看不出任何喝醉了的樣子。
圖五他喝完之后,皺著眉,臉上露出了痛苦的,難以下咽的表情,眼睛里也是水汪汪的。以至于去年我第一次看時就懷疑他喝的是真正的酒,否則喝汽水怎么會有這么逼真的效果呢。
看來我的猜測真沒錯。當(dāng)時我還和小伙伴討論說,要是NG次數(shù)多了豈不是要喝醉?只是沒想到竟然是47次這么駭人。
更厲害的是,他還能在這種情況下控制自己的眼神。
尤其是圖六,他的眼睛先是左右橫向地微微轉(zhuǎn)動,如果不是眼睛里的亮光在閃動,幾乎難以令人覺察。然后又小幅度地垂眼和抬眼,把主角的精于算計和多疑猜忌的一面通過眼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相比之下,圖七哈迪的眼睛雖然也很亮,但沒有他的靈活。眸色太深,虹膜和瞳孔幾乎融為一體,這樣就顯得單調(diào)了許多,沒有層次感,表達(dá)人物情緒的能力就弱了一些。
可見,淺眸色的演員在鏡頭前真的具有先天優(yōu)勢,瞳孔在淺色的虹膜環(huán)擁之下被襯得特別黑,特別幽深,是真正的心靈窗口。
生來就是一個表演天才已經(jīng)是稀有配置了,還有更加稀有的聲音,記憶力;更有這樣一張臉,這樣一雙眼睛,這么厲害的硬件。
再加上他的特殊成長經(jīng)歷和獨特的性格,這樣的人怎能不紅呢?
他瘋狂地自我摧殘,自我毀滅,其實于他的表演來說并不是壞事,他也因此被西方普遍認(rèn)為特別擅長刻畫高智商的厭世者形象。
這讓他更適合演藝術(shù)性很強的文藝片劇情片,讓他和那些商業(yè)片明星有著涇渭分明的區(qū)別,因此成為真正的表演巨匠。
原本是陷害鋤敵,到頭來成了補丁掩護。柏林墻下冤魂多啊
黑白攝影和音樂真的很漂亮,讓這個諜戰(zhàn)夾雜愛情的故事(噢,它同時可比007深刻多了。。。)雖然有可預(yù)料的發(fā)展,也能夠透出殘忍的凄美,多處場景令人印象深刻。理查德伯頓雖然老是板著臉,可不得不說他老適合這個角色了。。。
我這智力,看個間諜片都會被搞暈,便更不能勝任間諜這樣的職業(yè),我也沒有為各種主義站臺、奉獻(xiàn)的意愿。自由、散漫、崇尚個人,排斥群體。這個雙面間諜到后來也后悔了吧!
8/10。假裝被諜組嫌棄的“孤兒”引敵上鉤的謀劃發(fā)展成夾縫求生,女性不再像同時代的007作為炫耀肉體征服的物化花瓶而是可犧牲自我殉情的真愛。冷戰(zhàn)題材的主角從來不是展示高科技的鋼鐵之軀(007、碟中諜),他們會糾結(jié)于使命與良知的人性弱點被無限放大。開場斜式推軌、鐵絲網(wǎng)構(gòu)筑了冰冷云詭的柏林悲秋。
冗長沉悶。開頭邊界運動長鏡頭場景可能向威爾斯《Touch of Eveil》致敬。老白男迷之自戀:1)自命清高自以為超凡脫俗看破紅塵個人不過是各種邪惡機器的棋子毫無正義邪惡之分,因此犬儒與虛無 2)無論多一無是處,總有年輕美貌天真的女性飛蛾撲火不顧一切愛上他,此處是個幼稚的英國女共產(chǎn)黨員,被描寫得非常可笑。
真正的間諜活動,并不像視效大片那么高光,終生與秘密對抗騙局為伍,即使本性仁慈,也不得不比對手更無情,更不道德。開弓沒有回頭箭,茫然難以擺脫,拿適者生存慰藉自我,卻始終被骯臟折磨,宿命感讓人打寒顫。
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結(jié)尾的改編貌似另類的“大團圓”,"what is love"--"只叫人生死相許"
間諜工作真實的模樣,就是這么不近人情和相互利用,而最慘的莫過于當(dāng)間諜盡心盡力完成重要任務(wù)的時候,末了發(fā)現(xiàn)自己不過是另一個計劃里的小小棋子一枚,身不由己也無力抗?fàn)帯R恢庇X得黑白攝影非常適合勒卡雷筆下的故事,冷硬、克制、傷感、無力。
1.生銹的零件,破舊的棋子,也要殘忍地物盡其用。最真實的面具是一個人的本來面目,但個人情感在舞臺落幕后是不被允許的。間諜不是一份工作,而是絕癥晚期或終身殘疾,即便上了岸也只能任其荒廢銹駁的泊船。同伴和敵人隨時變換,對立的主義彼此同化共生,一樣的無恥陰險,活得久的適者皆為冷血的懦夫。2.諜戰(zhàn)陰謀的重點是讓主體對他們行為的主要及真實目的保持無知,不經(jīng)意間作為非意圖性結(jié)果創(chuàng)造出來。保護蒙特、扳倒菲德勒是主角以扳倒蒙特為目的的行動的副產(chǎn)品,意識形態(tài)態(tài)度一往無前的純粹形式又是這些行為更深層的副產(chǎn)品。這種邏輯放在自我操縱的層面便是科幻設(shè)定,如《全面回憶》和《死亡筆記》,主角為達(dá)目的不擇手段,乃至包括這樣的手段,即在一開始忘記那個最終的重要的目的,以其它目的驅(qū)動自己,才能迂回地接近最終的那個作為副產(chǎn)品的目的。
看這些拍主角群的鏡頭,感覺越來越來越長,世界操控了他,只有攝影機關(guān)心了他。在這個孤獨的世界里,謊言和背叛紛至沓來,理查德伯頓表現(xiàn)的間諜阿列克利馬斯陰郁悲觀,他的表演和角色合二為一,因為間諜是一個戲中戲的角色類型,但他沒有刻意的演哪一面,而是在做我對于這樣的生活的一個反映,實則告訴了我們一個真實的活著的人,看人如何而活,不是看她積極的一面,而是看他處于被動時世界在他身上的反映,某方面來說,拋開間諜類型,這部電影也非常高超的表現(xiàn)了這一點。
沒有字幕,啃的生肉。攝影很行,但其他的實在是看不出什么好的地方。下個字幕后再看吧。
真·冷硬。比起后來通用的譯名《柏林諜影》,更喜歡早期的《寒風(fēng)孤諜》。
啊?。。。。。。。。∥倚亩妓榱?!你媽媽的!政治就是一場套一場的陰謀論!在權(quán)利和國家利益上沒有什么善良可言。在這個最高級別的游戲里你只不過是個棋子!整部影片相當(dāng)克制!冷硬到了極致!鏡頭調(diào)度真是沒話講!
竟然如此蒼涼,國之冷戰(zhàn),人之寒心。黑白影像與音效無一處不壓抑。他們的愛情——對他來說這愛情可能是臨死前的倉促追認(rèn),但畢竟也是愛情——在東德特工滿口馬列人民民主,和英國特工滿口自由仁義道德下,是僅存的微暗之火。有些價值恒久珍貴,可一旦沾上利益和爭斗,立刻顯出一種虛偽的殘忍。
媽的。真他媽的好極了啊。太有味道了。那攝影,黑白畫面...只想到大俗的“經(jīng)典”二字,至于故事,氛圍,音樂,Richard Burton,真是每項都把我拿住。結(jié)尾我又呼吸急促顫栗著聲淚俱下(有?。。?。這種味道是上白個007,碟中碟或十幾羅漢也抵不了的。(另,促使我看這片的原因是wes而不是tinker...)
原著也就那德性,電影也不會好到哪兒去。開場的兩分半長鏡頭,沒啥意思。Richard Burton右眼下的陰影很容易錯看成淚珠。愛情戲份占了三分之一,分明是劇本弱智。死賣力大叔形似但無神。
You are a pawn in the plot.....little men, drunkards, queers, henpecked husbands...
前半段人物塑造的戲很好,后邊的諜戰(zhàn)戲就太俗套了。政治是骯臟的,利用和毀滅很多美好的東西,但本片里的所有人物皆有立場,故他們的結(jié)局其實并沒有渲染的那么無辜和悲哀。
柏林諜影片中有云,間諜這個行當(dāng),充滿了叛徒,酒鬼,施虐狂和虛榮的傻瓜。那么既然小說作者約翰·勒·卡雷本人就曾經(jīng)是間諜,他自己是否也符合這樣的形象描述呢?“……這就是我的創(chuàng)作困境。間諜是我所專攻的類型。我努力想要使這個幽靈世界去神秘化和去浪漫化。但同時仍需將其裝配成為一個好故事。就像有人曾經(jīng)說過,天才的定義(當(dāng)然天才不是指我)就是能把兩種沖突理念集于同一主題之上,而這正是我的畢生追求。有時它被叫作模糊,我則稱之為——缺乏解決之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