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Woodstock什么的最討厭了
六十、七十年代,美國有嬉皮士,中國有紅衛(wèi)兵。美國有Bob Dylan,中國有MAOISM。美國有凱魯亞克、艾倫·金斯堡、Woodstock音樂節(jié),中國有樣板戲、滿火車的青年、人潮涌動的地安門廣場……想來二戰(zhàn)以后出生的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命運是有著極大的不同的,一邊是自由,一邊也是自由,只是中國人的自由與思考、探索等全不相干。
李安拍《制造伍德斯托克》,沒有從正面展現(xiàn)音樂節(jié)的場景,卻選擇了一個家庭的變化作為敘事的主體——似乎有點避實就虛。但既然是“TAKE”,那是個動詞,便少不了將“人”作為影片的核心了,況且那還是李安大叔所擅長的。伍德斯托克好比是中國的WG,是那個年代人們所做的一場夢,不管夢里的諸般景象是否撼人心魄,也總算是在世界上留下了一筆。
主人公埃利奧特生于一個普通的猶太人家庭,有一個吝嗇鬼的母親和一個無所作為的父親。在伍德斯托克“被制造”以前,他們的生活平淡如水,埃利奧特一點也不嬉皮,白湖那個地方是個只有牧場和農(nóng)民的地兒,年輕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在伍德斯托克被制造以后,他看到了“宇宙的中心”,所以打點行裝,將要遠行。
搖滾樂當然不是這個世界的一切,但是這個世界的一切就是搖滾樂。數(shù)十萬人的激情在某個時刻被點燃,你認為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那不是大把大把的鈔票所帶來的,不是迷幻藥所帶來的,嬉皮們聽的根本不是搖滾,是他們自己發(fā)出的聲音。
埃利奧特的母親存了二十年的私房錢,在她躺在那些鈔票上,我倒覺得她像是個很傳統(tǒng)的中國人了,一個一輩子存錢,卻過著單調(diào)日子的老婦人。唯一的那次瘋狂是在雨中跳舞,老夫婦兩個攜著兒子的手,那一幕實在令人難忘。我就這樣被觸動了,于是心下思忖著什么時候自己的父母也可以那樣,他們和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一樣,從來都不茍言笑,總是過著精打細算的日子。
中國沒有伍德斯托克,但有著大大小小的音樂節(jié),迷笛草莓摩登天空,西湖熱波活力島,在那些地方,青年人也是充滿了熱情,也是奇裝異服,不同的是,在瘋狂以后,一切都像沒有發(fā)生過。該工作的工作,該抱怨的還是抱怨。
其實這個電影應(yīng)該是關(guān)于家庭的,我想再多的話也抵不過父親的那句“我愛她”吧。再平常的生活,沒有心是過不下去的。而至于伍德斯托克什么的,如果沒有心,那么在激情之后也只能剩得滿地狼籍,著實讓人不爽。
( 只幾句話而已,哪里就要審核了呢? )
2 ) 1969,音樂、和平與愛
■ 文藝補白
最新文藝片推薦
《制造伍德斯托克》
導(dǎo)演:李安
主演:迪米特利·馬丁
相比《斷背山》的人人叫好和《色|戒》的西方不亮東方亮,《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Woodstock)在戛納和北美放映后,李安遭遇了毀譽參半的評價。真的是好壞兩極截然分明,比號稱“生涯大失敗”的《綠巨人》(Hulk)還要慘。
叫好的認為他以埃利奧特(Elliot)的家庭為軸心,不停地轉(zhuǎn)動圓盤,把周圍的人全部裹挾了進去。李安用自己的方式去拍攝籌備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的過程,最后回到了個人成長和家庭真相的母題上,一出原汁原味的李安輕喜劇。對這部分人來說,伍德斯托克是個無法重現(xiàn)的盛會。要想回味重溫,只需翻出紀錄片《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1969》(Woodstock)再看一遍就行。
對另一部分人來說,正因為伍德斯托克過去四十周年,這處精神圣地不僅特殊而且太過重要。他們無法接受李安的不痛不癢,從頭到尾只給出一個音樂會的畫面不說,而且居然還是在嗑藥后的迷幻中出現(xiàn)的。對他們來說,整部影片缺乏鋒利尖銳的地方,看起來就像人走一空的會場,留下了滿地的垃圾跟爛泥。
對我個人來說,伍德斯托克更多存在于被引述的言語文字中,它見證了一個最好跟最壞的時代,好似烏托邦。埃利奧特這個角色就像李安一樣謙遜溫和,他太過安靜,無論打電話、跟人打交道乃至同志間的熱吻,從表情上基本看不出他有反叛和激進的氣息——— 這恰恰是那個時代年輕人特有的面貌。然而這并不表示主人公橫空出世,沒有根底可談。他用一系列選擇決定,促成了伍德斯托克的順利召開,家庭生活也因而漸趨正常。
《制造伍德斯托克》有很傳統(tǒng)的地方,李安反復(fù)采用了多幀畫面來推進敘事,影像分割后可以同時交代平行發(fā)展的事件,節(jié)奏快、時間短、信息量大。還有模仿老式攝像機的拍攝風(fēng)格,制造細碎的復(fù)古氣息,這些都是好萊塢老電影里常用的手段。如果強調(diào)觀影感受,影片也有細膩之處,埃利奧特和父親在湖邊看一堆人裸泳,感受到難以言表的歡樂;一陣風(fēng)吹過,音樂會開始——— 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非常貼切。埃利奧特在車內(nèi)吃迷幻藥,色彩斑斕,五光十色,人也跟著飛翔。紫色的銀河系邊緣涌起波浪,明亮的中心綻放出絢麗的光芒,埃利奧特興奮得淚流滿面。對不曾親眼目睹過現(xiàn)場的人來說,這不失為一處大膽想象,實乃無以倫比的美麗。搞笑的地方,那個脫褲谷倉劇團、易裝癖保鏢還有加入歡樂陣營的警察,在屬于音樂與和平的伍德斯托克,大家都輕而易舉被周圍人感染,收獲樂趣奉獻出愛。
回憶是美妙也是殘酷的,伍德斯托克之后,藥劑暴力丑聞不斷,搖滾樂走入低谷,要做愛不要戰(zhàn)爭的年輕人也跟著變老。伍德斯托克只屬于上世紀60時代,但總有一些東西是可以不死的。這里只有一個答案,沒有解釋?!灸戏蕉际袌?
http://gcontent.nddaily.com/2/a2/2a27b8144ac02f67/Blog/dc6/cb1830.html】
李安捕捉了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準備過程中的隨性、歡樂和怪異?!狾wen Gleiberman(《娛樂周刊》)
3 )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音樂之外。并無新事。
文/馮凝
Taking Woodstock,重點在Taking。與之前在文藝青年群體內(nèi)大火的《海盜電臺》,甚至《幾近成名》相比,這部與音樂關(guān)系密切的電影并不那么具有音樂電影的特質(zhì),甚至全片沒有出現(xiàn)任何一段超過1分鐘的音樂演奏段落,伍德斯托克也僅僅被弱化為一個敘事背景,不知李安導(dǎo)演是難于拾起操控這種純美國式的音樂電影的勇氣,還是刻意選取其他角度投射他內(nèi)心的另外一些欲望,但可以確定的是,戛納對影片的反應(yīng)可謂不溫不火。在歷史事件下聚焦個體人物,隨之發(fā)展衍生出關(guān)于人性的主旨,似乎是李安近來創(chuàng)作的典型模式,也許這在威尼斯很吃香——《斷背山》《色戒》都憑借這樣的設(shè)定摘取金獅——但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的胃口。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唯一真正的背離“李安模式”在于全片都平穩(wěn)的潛伏在一條溫順的劇情線上下,沒有劇烈的波動和沖突。之前的電影常常在影片的高潮和結(jié)局階段設(shè)置的那種具有震撼性的當頭一棒,在本片中了無蹤跡:我們在《冰風(fēng)暴》《色戒》《斷背山》里不斷經(jīng)歷著死亡的洗禮,即使是處女作《推手》,也有郞雄扮演的父親以太極拳對峙餐廳員工的場景,而《制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中李安牢牢地將敘事高潮抑制在遠離爆發(fā)的邊緣,極其內(nèi)斂地將一個家庭的破裂與重生以對話形式呈現(xiàn),破壞了他作為標準的紐約大學(xué)電影系學(xué)生應(yīng)該遵守的好萊塢敘事法則,這種滿足導(dǎo)演藝術(shù)創(chuàng)新(單就李安這樣一位導(dǎo)演而言)突破的結(jié)果,自然是一種代價。
即使如此,影片依舊能夠按照典型的好萊塢敘事手法分割為四部分,其中開端部分是開場直到第23分鐘,從23分鐘到第61分鐘是鋪墊,這同時也是最長的一部分,占據(jù)了38分鐘,再到第94分鐘完成了影片的發(fā)展階段,時長33分鐘,最后的25分鐘是高潮和結(jié)局。
開場:“Who’s paying for all that ?”
影片以一組固定鏡頭開場,交代了生活在白湖的艾略特一家經(jīng)營的旅館周圍的環(huán)境,可以看出這里遠離塵囂,樹草蔥郁,為之后音樂節(jié)的贊助商對地點的首肯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這組鏡頭中,第一個出場的重要人物是艾略特的父親,他正在旅店屋頂上進行著修繕工作,而他的妻子正接待第一個前來住店的旅客,而后便步入房間收看電視。電視的內(nèi)容無非是世界各地的戰(zhàn)爭,交火,騷動和美國的登月行動,這暗示著美國時局和經(jīng)濟蕭條。
事實上,整部電影的開場段落的目的是為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被臨時遷至此地制造條件,此外交代男主角一家的家庭狀況,這兩條線索具有映射性的相輔相成,構(gòu)成了《制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所有的敘事:李安的野心并不在于將一個歷史性事件的始末事無巨細的完整呈現(xiàn),史詩《色戒》造成的身心俱疲幾乎決定了這部作品的輕松基調(diào),李安僅僅是借用了“伍德斯托克”這個具有反戰(zhàn)、民主、自由等一系列嬉皮士特點的幌子,講述了一個家庭的否定之否定的發(fā)展歷程,最終渴望自由的父子會沖破那個守財奴母親的束縛,獲得心靈上的無拘無束。那么開場段落的兩條主線以這樣的方式呈現(xiàn),相當合情合理。
守財奴母親對待顧客,銀行追貸員,甚至父親女兒的態(tài)度,被戲劇性地刻畫為不輸葛朗臺的吝嗇鬼一般,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殊時期市井小民的心理和生存狀態(tài),也是電影終極主題實現(xiàn)的第一道障礙:她既是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得以舉辦的具有否決權(quán)的人,也是丈夫兒子能在本次事件中獲得新生的最大禁錮。顯然,這個人物在抽象層面上的意義要更大于作為敘事元素的設(shè)定意義,因為究其根源,艾略特母親的性格是守舊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正因為時局紛爭,百姓對攢在手中的生活極度不安,對破產(chǎn)的恐懼侵蝕著他們的內(nèi)心,而此時,才需要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這樣的自由盛宴去解放思想。
為了進一步塑造母親的形象,李安設(shè)定了三個段落,一是反襯,二是例證,三是證詞。艾略特與姐姐的對話是借她之口再次對母親的吝嗇進行嘲弄,而艾略特所承擔(dān)的商會負責(zé)人一職召開的會議,更是將市民們?nèi)缤赣H一般的嘴臉刻畫的淋漓盡致,同時,借居在艾略特家倉庫中的先鋒戲劇表演團更是那個在母親這個女王壓榨下茍延殘喘的群像寫照,他們口中寄托著藝術(shù)被認可,填補肉體和精神饑荒的渴望。至此,李安基本完成了對白湖周遭市民們的塑造,也使得這樣一個山窮水盡的地界舉辦無人接手的“燙山芋”——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成為可能。
作為男主人公的艾略特,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被所謂的責(zé)任束縛,無法天高任鳥飛的形象,對于那些曾經(jīng)的朋友漂游全國,追尋夢想的事跡,他總是一面渴望保持聯(lián)系,一面委婉的拒絕他們同行的請求,而且不得不把自己的工資用于母親的還貸事業(yè),這樣一個生命金錢全權(quán)由母親霸占的男孩,李安為他設(shè)計的結(jié)局,正是將他的本性釋放,完成一次從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涅槃行動,而此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方才成為契機,被引入整部影片的敘事結(jié)構(gòu)之中。由此可見,影片名稱的題眼在于“Taking”而非“Woodstock”。在眾目睽睽之下,艾略特撥通音樂節(jié)負責(zé)人的電話的鏡頭,結(jié)束了影片的開場部分,此時,艾略特已經(jīng)決定用自己的行動開始拯救這個強權(quán)的壓迫的剝削的地盤。
鋪墊:“Looks like we can work with this.”
影片的鋪墊部分開始于一場直升機的降落——在艾略特母親經(jīng)營的汽車旅館前的空地上,艾略特用母親最為寶貴的床單鋪成十字形,讓前來勘探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場地的邁克一行能夠降落,顯然這觸犯了艾略特母親的“天規(guī)”,而之后那些裸體的先鋒劇團演員的出現(xiàn),更是讓那個吝嗇鬼崩潰。這時,自由與封建雙方的對峙開始了第一次的抗爭,衣不附體的人們對著降臨的直升機如同膜拜偶像一樣進行著宗教儀式一般的跪拜行動,而從直升機上走下的人們,正是之后即將引發(fā)音樂節(jié)的中堅力量,艾略特母親注視下的這個握手,暗示著年輕人即將聯(lián)手抵制世界的霸權(quán)。
新運動的舉辦必須有經(jīng)濟基礎(chǔ)和組織基礎(chǔ),影片的鋪墊部分基本上就是圍繞著這兩方面展開,事實上,整部電影關(guān)于自由主題的言說,是在鋪墊部分的結(jié)尾,也就是全片的中間部分,才由男主角艾略特面對參加新聞發(fā)布會的記者們說出。
兩方面基礎(chǔ)的展開自然也必須圍繞關(guān)于反傳統(tǒng)、反守舊的基調(diào)展開,以邁克爾為首的新勢力,在艾略特為中軸的調(diào)和下,開始對白湖進行著辭舊迎新的大改造,他們輸入資金,輸出宣傳,從各方面包圍曾在開端部分被一一交代的白湖市民們,以半騙半哄的方式,促使當?shù)鼐用駨牡钟|到信任再到歡迎的心理變更——歷史驚人相似,這像極了53年至56年我國探索一化三改造活動中的舉措。談判的最終結(jié)果是雙贏,李安在設(shè)計這些段落的時候,充分利用了影片本身的喜劇基調(diào),以極小的段落組合拼貼,以小見大的完成了真正相關(guān)與“制造”的宏觀敘述。
在積極講述第一條敘事線索的同時,李安自然不忘對其進行穿插,交錯敘述艾略特一家的歷程。此時,在開始段落永遠默默無聞的父親,已經(jīng)學(xué)會在這場新式民主運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在獲得存在感的同時也收獲了歸屬感,父子聯(lián)手反母的行動取得了進展。然而李安并沒有將那個母親極端臉譜化符號化,父子對待母親依然具有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關(guān)愛和將心比心的照念——在自家房屋被畫上納粹標志的時候,兩人商量的是如何不讓母親知道——因為母親一直拿自己是納粹屠殺中幸存的猶太人說事。
更為有趣的是,開場一組鏡頭過后出現(xiàn)的電視機,此時又扮演了雙重作用——傳遞時間概念和隱喻主題元素。在這場內(nèi)景夜戲中,父親母親在關(guān)注著電視中直播的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歷史時刻,而畫外音一直傳遞著一小步,一小步的話語,顯然是為了照應(yīng)現(xiàn)實中伍德斯托克一點一滴的發(fā)展的重大史實,李安是極為擅長利用這類元素進行點撥的導(dǎo)演,就如同法斯賓德在《瑪麗蓮.布萊恩的婚姻》結(jié)尾處播放的世界杯足球賽廣播聲一樣。
鋪墊階段是全片最長的段落,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開始之前花如此長的篇幅交代籌備的過程,自然是為了在發(fā)展階段中積聚足夠的能量。影片不斷設(shè)置一些伏筆使這個巨型音樂會以一種無與倫比的方式向前發(fā)展與推進,并進一步構(gòu)建即將到來的事件。在這個相當長的段落中,有無數(shù)的量變貫穿著母親那種貪婪與吝嗇的發(fā)揮,艾略特漸漸無法忍受那種束縛,他的情緒在這種耳濡目染和成為音樂節(jié)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興奮中發(fā)生著強烈的化學(xué)反應(yīng),結(jié)果必定導(dǎo)致質(zhì)變。最終,記者招待會上,艾略特西裝筆挺的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一來這是他們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得到巨大改善的標志之一,二來,也是昭示著艾略特已經(jīng)長大成人。他在會上關(guān)于自由的一番演說,是他寄居在母親獨裁淫威之下的一次大爆發(fā),當然,也促成了音樂節(jié)規(guī)模的無限擴大,他說“Freedom is often considered , to be , just another word for being free”。
發(fā)展:“Let’s go swimming!”
影片的發(fā)展環(huán)節(jié)是全片最具有夢幻色彩的部分,一方面是因為男主角艾略特真正踏上了尋找自由的朝圣之旅,另一方面是李安試圖以夢幻來代替那個無可復(fù)制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在耀眼的煙花渲染下,艾略特淚流滿面。
從影片開場,李安就頻繁使用一些他在原來電影中從來不曾使用的段落,比如分屏處理同時不同地點的事件,比如利用故意做舊且還原4:3銀幕比例的鏡頭來拍攝某些場景,這種手法是李安追求紀實性的一種嘗試——復(fù)原那個文藝青年心中圣潔的年代,光靠美術(shù)似乎依舊欠缺一些力道,與以往李安電影的攝影風(fēng)格不同的是,這部影片中李安的鏡頭并沒有那么精準細致,似乎只有不斷晃動的手持攝影,然而這些場景仍然能夠與表現(xiàn)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現(xiàn)場絢爛至極的鏡頭相得益彰,李安把握觀眾心理節(jié)奏的能力可見一斑。
在裸體青年們溪中戲水一場,父親兒子在這幅如同伊甸園的場景面前,達成了從未有過的一致——這個看似平時極為沉默寡言屈服于母親淫威的父親鼓勵兒子親自去參加這場音樂盛會,似乎父親無法完成的心愿,將交給兒子達成。這場戲大部分鏡頭采用了剪影拍攝,突出人物在這一場景當中的宿命感和轉(zhuǎn)折的重要意義。
時至此間,李安才將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的真容讓觀眾窺得一斑,那些關(guān)于反戰(zhàn)的口號在一些標語和海報中被特寫鏡頭捕捉,但似乎這根本不是李安所聚焦的方面,故事依舊圍繞著男主角在這個一手策劃的活動中找到的那份自我而展開。在其中,世人皆兄弟的理想真正得到了實現(xiàn),路邊結(jié)實的男子女子從未互相了解便可以過夜,相擁在帳篷中的小鋪蓋中扭打成一團做愛,在人山人海的勝景之前淚流滿面,這一刻,艾略特真正體會到那種可以被稱為烏托邦世界的無拘無束,這份真實來臨的那么切膚,使他壓抑已久的欲望的到最大程度的宣泄。
李安以母子之間最劇烈的一次沖突結(jié)束了發(fā)展段落,艾略特終于在享受了片刻自由之后認清了生命和自我,面對母親的呵斥,他有禮有節(jié)的反駁,雖然即使如此影片依然不溫不火的前進,但顯然,這已經(jīng)是最大的矛盾激化的前兆了,隨著一場大雨的降臨,影片在第94分鐘的時候被帶入高潮階段。
高潮和結(jié)局:“It’s beautiful .”
影片的高潮部分依舊是由兩部分組成的,首先是交代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的結(jié)局——一場大雨導(dǎo)致現(xiàn)場一片狼藉,但參與者興奮異常;其次是這個家庭的結(jié)局,艾略特在認識到母親的本質(zhì)之后終于決定追尋自己的夢想。于是,這兩條線索的對位從一開始便交纏著直到影片的高潮和結(jié)局階段,都未曾脫離關(guān)系。
其中關(guān)于家庭“重生”的事件是這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情節(jié),在最后的背叛發(fā)生之前,導(dǎo)演設(shè)定了一場黑暗前的黎明,一家三口以從未有過的歡愉姿態(tài)面對著這場滂沱大雨,母親以幾乎令人不敢相信的動作表情傳達著一些信息。然而這正是最后崩盤的導(dǎo)火索,母親的醉酒行為導(dǎo)致她揭出了自己的老底——她瞞著父子自己籌措了一大筆美元,九萬七千美元。這個事實讓兒子最終下定決心離開母親——即使父親能夠大度的原諒妻子的一切。
李安從“父親三部曲”開始就擅長刻畫關(guān)于家庭的矛盾,但關(guān)于吝嗇這樣丑陋的主題確是第一次——雖然《冰風(fēng)暴》中的成人游戲也并不多么高尚,這個東方導(dǎo)演總能采取特有的含蓄手段瓦解一切,比如父子的最后一次對話,當艾略特問父親:你怎么能忍受著母親一切40多年?父親的回答是,我愛她。這場戲中,曾經(jīng)有隔閡的父子終究能敞開心扉,吐露胸中洶涌已久的一切,生命的力量煞那間成為他們繼續(xù)活著的勇氣,黑暗的鏡頭之下,李安總能尋找到那一絲溫暖。
最終人們離開了白湖離開了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李安沒有按照史實描寫主辦方虧損的200萬美元,而是以狼籍的現(xiàn)場做結(jié),即使劇中人對狼籍的定義為“amazing”。李安這樣改編的目的是為了讓男主角的自由顯得更為徹底,因為沒有牽絆的他,已經(jīng)將所有裝進了車中,在伍德斯托克之后,他將一往無前的追求自由。
4 ) just go and see
小時候人人都被灌輸了一大堆規(guī)則,成年以后會發(fā)現(xiàn)那些規(guī)則都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親手破壞掉。
我們一邊拒絕早睡早起,一邊心安理得的遺忘。一邊懷疑世界,一邊憧憬世界。
七宗罪里摩根弗里曼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但這個世界,至少值得我們奮斗。
狄更斯寫雙城記的時候沒有料到吧。
關(guān)于青春。媒體都說李安老了,中年危機所以搞了個色戒出來。這次拍制造伍德斯托克的時候,更是揪住女演員的體毛不放,就怕少掉一個細節(jié)不能挖出導(dǎo)演的隱秘生活和怪癖來。
與過去相比,這一次更動情,更冷靜,就是一個少年的心靈史,那一代年輕人的青春群像。
無關(guān)音樂,有關(guān)記憶。
我一直覺得嬉皮士傻透了,說什么平等、自由、博愛,
你看后來多少邪教打著類似的旗號干些坑蒙拐騙的勾當。
你要做什么去做啊,身體力行的去做啊。
光是叫囂著要打到什么對抗什么,結(jié)果是拿自己短暫的青春去填了時間一個巨大的缺口。
DH里gaby質(zhì)問女兒的校長:這是肖申克學(xué)校嗎?
面對這個面無表情的世界,是被同化還是選擇異化好呢。誰會在乎?
每一個選擇都指向內(nèi)心深刻的自我懷疑,假設(shè)你還保留自我意識的前提下。
放棄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我們都是柔軟的動物,體制下,只能這樣生存。
達爾文教導(dǎo)我們物競天擇,我們沒辦法內(nèi)褲外穿就當超人,外衣還沒錐形成麥當娜就得扣上有傷風(fēng)化的責(zé)難。
我們的常識讓我們沒得選擇,或者自動選擇無害的選擇。
常識就是遵守,常識是不傷害自己為前提。
意識。當歷史讓我們無法用經(jīng)驗的眼光來打量的時候,當所有人都忘記應(yīng)該用什么樣的速度和方式成長的時候,
一些人選擇憤怒,一些人選擇理智。
一些人選擇斗爭,一些人選擇自由。
“Freedom's just another word for nothing left to loose. Nothing ain't worth nothing, but it's free”。--Janis Joplin<Me And Bobby McGee>
活著但是不知道為什么而活,你選擇直到厭惡選擇,山背后可能還是山。
但是你非要為自己尋求理由。意志的悲劇。
自由即一無所有。
記得有一個嬉皮士,流浪了若干年以后回到學(xué)校當高齡學(xué)生,后來做了教授。
他說人生里總有一段時間需要給自己留白。
印象很深,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這樣坦然的接受自己,更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會拍桌子怒目而視。
這里是中國。
我們只好師夷長技以制夷。以此為借口享受盜版打開的窗口,那個世界就像許多年前的美國夢。
許多人心里神往的青春,就像同時住著蒼井優(yōu)和蒼井空。什么國仇家恨的都抵不過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
世界大同的理想,往往被文藝的用語言用音樂用繪畫來掩蓋了。
又青春又滄桑,又清純又嫵媚。
你不能躲在樹上,你不能遠遠望著這個繁華世界,你不能拒絕你內(nèi)心的渴望。
你知道,欲望太多,你無法一一抵制。
男主角有一對瘋狂的爸媽,而他冷靜理智壓抑。
看著滿山丘的男女老少,突然開竅,說我不想這么過了。
他老爸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去吧,go and see。
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不就是這樣,不需要像凱撒那樣征服它,把它踩在腳下。
僅僅是告訴自己,我來過了,看過了。我將無悔。
常識,放棄常識的時候,自由,獲得人生。
奧古斯丁說我憎恨沒有陷阱的道路,渴望罪惡。
我開始理解那些愛與和平的年輕人,他們不過是選擇一條看似比較輕松的路。
永遠年輕,彼此相愛。他們渴望的是一種超出常識以外的生活,當整個世界在戰(zhàn)爭中無法安靜,
他們希望選擇的不過就是和平的革命,有人歌頌理想,有人歌頌愛情,有人歌頌自由。
但是你知道,文藝青年的宿命就是過于理想,不夠激烈,于是他們的革命就是慢慢投降。
塞林格才會把一個憤怒的小瘋子變成一個回歸主流世界的浪子。
而你一直走,未必騎單車革命。
行過去,只為看一看,來過這個世界,
盛開的希望海洋中,那一朵關(guān)于愛、自由、平等的一切美好事物。
僅僅懷著想象,在路上,微笑前行。
因此,這個世界總有希望,不至于絕望。
5 ) 去宇宙的中心看看是怎么樣的吧
我不了解音樂節(jié)文化,就是簡單的當做電影來看。這也不是影評,更像是觀后日記。
如果有一輛小巴,我也會找一個我愛的人去環(huán)球旅行。關(guān)掉所有的電子設(shè)備,準備好干糧,酒,飛行物,然后就上路。要去好多有趣的地方,偏遠的地方。遇到氣場相合的人,就叫他加入我們,分享我們的食物,分享我們的地盤,分享我們的精神。最后還可以弄一個二次造訪,途中給想念的朋友寄明信片或者寫信。
見到保安,要真誠微笑的對他說,PEACE,MAN!
所有的人都和平相處,赤裸面對,隨時可以拉起陌生人的手,跟著音樂就跳舞。沒有負擔(dān),沒有煩惱,心中只一片和平和愛。
電影那一段我不禁流淚了,就和影片里的人一樣,看著綻放出花朵的舞臺,看著人潮涌動成河流,大家都只為了一個目的相聚在一起,這就是大愛啊,這就是自由啊,這就是和平啊。
6 ) 避孕藥之后,艾滋病之前
越是的得不到的越是可愛,緬懷從未生活過的時代的風(fēng)華,從來最有樂趣。69年的歐美,真是恰恰“聽起來很好”,用Dylan(此Dylan非彼Dylan,乃是愛爾蘭卷卷小黑Dylan)的話說叫:they got everything right。多少次了,多少次我也是那么想把劉海留長,燙起卷發(fā),梳個中分,穿上一身多彩而寬大的衣服,含著一片0.5cm2的紙片,真真切切的,為愛與和平哭TMD那么一回。
好可惜的是當我知道這部片子時,已經(jīng)過了上映日期。但還是非常匪夷所思,因為明明上映的那陣子我很常混跡電影院,心說這海報得做的多不顯眼我才能完全沒看見??傊e過了在大熒幕上看泥地裸奔的情節(jié)實在很扼腕,你看看,那個年代就這樣總是讓我扼腕。直至今天,才終于把它看了,于是我和同屋就開始一起扼腕。安李還是很靠譜的,自己縮的很靠后,把時代放的很靠前,除了講講Woodstock,還不忘幾次三番的提醒大家登月(再次因為沒看到而扼腕)和越戰(zhàn)。通篇總結(jié)下來,就是個偶然。回顧起那個年代,真的是太多偶然。那時的偶然,卻統(tǒng)統(tǒng)成就了現(xiàn)在的必然。
你看看,我真是看進去了,說話都變得如此故弄玄虛起來。說起來這種對白正是本片一大笑點,那些嬉皮們真是三句話不離宇宙,存在,和平與愛,形而上到那樣一個極端,真是很可愛。全世界都是詩人是什么樣子,就是那個樣子。詩其實是文學(xué)中最廉價的,就像性是男女關(guān)系中最廉價的,但最廉價的,總是最有快感。最有快感的,也自然最短。詩性的美好,幾個字就完了,性的美好,片刻就完了,Woodstock音樂節(jié),幾天就完了,那個時代也,嘩啦啦就完了。
如果不是后來的艾滋病,那個時代會怎樣做個了結(jié),是我很樂于知道的事。但這個如果一說出來,就覺得艾滋病的發(fā)生似乎是必然的事,如同那些教徒口中嚷嚷的天譴一般。
心中有座斷背山的安李,倒是很妙的緬懷了69年的那座山呢。果然是不見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高妙手法,臺灣全民嗜好的小清新,唯獨在安李這邊不做作而可愛。這部片子導(dǎo)演技法平淡到如同日本酒,但也清新到如同日本酒。通篇最妙的,就是那座云深處的山。
比起那個時代,片子到只是平平了,我看IMDB上給的6.9分,真是很公允,69,6.9,“69”,又是一連串偶然。
但總之謝謝安李老人家了,又讓我們這些后生意淫了一下那個夾在中間的好時代。
無論你是怎樣的靜穩(wěn),你心中都有那么一點小狂野;無論你是怎樣的狂野,你心中都有那么一點小靜穩(wěn)。這是屬于你的,不可或缺,不可多得的小禮物。
那是一個瘋狂的年代,從此以后不會再有了
沉浸在極其美好的情緒中,并伴著強吻男主Demetri Martin 的沖動,high了近兩個小時!如果張北氣候可以濕潤一些,當時我們也能有泥巴玩兒了!……
感覺李安再次代入了主角過了雙性戀的癮,分屏顯示讓你的眼睛看不過來,有紀錄片直觀展示這里只是呈現(xiàn)更加在場參與的感覺,他一直嘗試不同類型的影片很庫布里克。并不是熱愛而是制造的過程,初次看就大銀幕確實虛幻,音樂節(jié)結(jié)束一片狼藉影片結(jié)束回歸現(xiàn)實,一場夢一段歷史。資料館。
誰又不是曾今以為,搖滾樂改變?nèi)松?/p>
Peace & beautiful. 車廂里那段迷幻的描寫太美了,讓人不得不沉醉?!皻g迎來到宇宙的中心”
taking這個詞用得真是準確。3天對他們來說太短了,2個小時對我們來說也太短了,你以為什麼都沒發(fā)生,它就要結(jié)束了。
終于看到了 實話就是 很失望
最愛瞬間:人海波動,中心處的舞臺發(fā)出萬道光芒,整個世界都在漂浮,深深迷醉。
牛逼,淚流滿面。。。
《色,戒》之后的李安需要一個可以減輕壓力的避風(fēng)港,伍德斯托克就是這樣一個烏托邦天堂。李安對中西文化的認知高度可能沒有任何中國導(dǎo)演可以達達到了。布萊恩.德.帕爾瑪式的銀幕分割&半紀錄片手法,嗑迷幻藥那段太給力了。
在車里嗑藥的那一段,能不能再長一點?
我有多想去到伍德斯托克……我看得好開心啊,一直嘎嘎地樂。每一個毫不做作的小動作準確又自然的那么銷魂~我愛安叔,他好勇敢好豪邁好銷魂!我愛他我愛他這個電影真的很好看!
評分:B 【2009年】戛納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入圍 我覺得人生應(yīng)該有這么一段恣意妄為的存在狀態(tài)。去流浪。去嗑藥。去做愛。去相信陌生人。
李安越來越滋潤了,這回都基本上放棄敘事了。開頭十分鐘特別是前三分半鐘一定要抓住。"I'm the only one here, out of hundreds and hundreds an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ho's having breakfast with his parents!"
這個夏天白湖鎮(zhèn)仿佛經(jīng)歷了一場性高潮,從前戲的鳥語花香到高潮的山呼海嘯,以及事后的落寞寂寥。而一個男孩也在音樂節(jié)中告別童貞,實現(xiàn)成長的蛻變。上一次去紐約,這一次則要以自由名義征服世界。在分屏的鏡頭中,人們擁抱熱吻無懼冷雨澆漓;在宇宙的中心,伍德斯托克是一股熱浪,席卷一代迷惘的少年。
Hippie:自由、反戰(zhàn)、博愛。。。對于李安,我不知道還要說什么了:一路輕松詼諧卻精確把握其精神,看似隨意卻沒放過那些數(shù)不勝數(shù)的無價的細節(jié),紀錄片式的瑣碎真實的鏡頭,最精華的段子卻落在迷幻的那個夜晚、也是音樂節(jié)的高潮,手法太妙。除此之外,他居然還烙下自己的印記:家庭和成長的主題。
1老一輩的控制欲才是最強烈的傷害 2三天三夜以嗑藥濫交的狂歡,抵不上老叔叔一句“因為我愛她”更能代表和平與愛 3自我并不在于逼格,而在勇氣與突破,這個電影與音樂節(jié)其實無關(guān) 4抽雪茄的是我,旁邊的是我的摯愛,直到他中了狙擊手的子彈 5結(jié)尾甚妙啊
年輕人總是先拋棄世界,然后再打點行囊,找回世界。伍德斯托克情結(jié),欣賞,但不向往。
這是不是表現(xiàn)全球60年代最為溫吞的一部電影?李安習(xí)慣性的家庭視角、好學(xué)生視角在這個題材下顯得疲軟,除了那幕迷幻大地的特效,幾場本該帶勁兒的戲都有些過于克制。那時的青春不止是和父母的溫情決裂,也不止是用分隔畫面來堆砌的藥物和裸體,而是冒險,是解放,是那個狂歡過后策馬而來的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