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年,終于又重看了一遍。
這是一部不適合中國人看的電影,我這論調恐怕跟大多數(shù)人想的不一樣。其實不用看也知道豆瓣“最受歡迎評論”都是些什么內容,我就還是只能說些不一樣的話。為什么說這部電影不適合中國人看呢?因為中國人相比較外國人更不容易看懂,更不幸的是,他們看過后覺得比外國人看的更懂。大體上分兩種情況,男孩和女孩(歲數(shù)大的不在我討論范圍之內),男孩呢,基本上腦子記住的全是結尾部分日軍殺人一直到最后結局(或者還記住了開頭),然后就把對日本的憤恨更加深了一層,并無比“敬佩”姜文;女孩呢,基本上記住的都是前半部分的幽默鏡頭和臺詞,后面較嚴肅的部分會體驗的比男孩們程度輕很多的傷感,并很快忘掉或不加思考。大部分表現(xiàn)基本如此,所以結果就是,男孩們咬牙切齒告訴我這是一部抗日影片,女孩們告訴我姜文挺逗的。
這是我們時代的一種悲哀。
有些人已經知道,本片獲得了評委會大獎,這個幾乎并列于金棕櫚獎的重要獎項(當年金棕櫚由另一部出色的影片"Dancer in the Dark"獲得),也有些人已經知道,它最終在中國被禁播了(有關禁播原因請參考
http://www.douban.com/review/1523403/),這有多荒謬我就不浪費時間說了。姜文本人似乎也曾經對本片作過一些解釋(請參考
http://www.douban.com/review/1266247/),并得到了很多中國男青年們的追捧。在我看來,我寧肯相信這是姜文出于對自己藝術前景的擔心而說了一些討好有關單位的違心的話。我在《尋槍》的評論里曾經對姜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現(xiàn)在我仍然相信他。我的理由很簡單,一部由全世界的最頂尖的電影藝術家而不是某個國家的所謂電影"academy"所肯定的電影,最可能的獲獎的原因只有一個——藝術,最不可能的原因也只有一個——政治。如果有人認為姜文是為了反日而搞出一部作品,并被一群外國人所欣然接受了,那就無可救藥了。
現(xiàn)在轉入正題,我斗膽談一下自己對于這部電影的感受。首先,在技術和手法上,姜文繼續(xù)向世界展示著自己的才華。選擇用黑白膠片拍攝,不同人群風格的準確把握和表現(xiàn),不可損益的無比精彩的對白,精煉的剪接,鏡頭運用,尤其是結尾部分選用手扛拍攝,等等吧,加上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圈里人預料到中國又出現(xiàn)了一位大師級別的藝術家。
然后主要我想說一下本片的意義部分。我認為這是成就了這一部完美之作的最最重要的原因,甚至某種程度上超過了Dancer in the Dark,因為立意上來說本片要更加含蓄深刻,并且具有世界性的受眾范圍,這根本就不是一部什么“抗日”片。我看到很多豆瓣網友給本片加了“人性”標簽,這還算是比較接近的,沒錯,本片的“主角”就是人性。魚兒完全不加思索的為花屋治傷,馬大三為了不敢殺花屋和董漢臣精神上受盡了折磨,花屋不知不覺地被他倆的善良所感動并成為同群,這都是最真實最美麗的人性善良一面的平平淡淡的自然的體現(xiàn)。這個,跟國籍民族有關系么?
另外,人性卻遠不止善良這一面。
總的來講,我認為這個作品最成功的一點,在于完整并升華了原著的天才般的隱喻和指代。通過一個看似虛構卻真實感極強的故事和敏感的背景,為我們展示了“鬼 ”來了之后的一番景象。其實英文名字已經為我們理解電影給了很大幫助,這個“鬼子”,說的是日軍嗎?根本不是,而就是“devils”。那究竟是什么呢?就象征了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瘋狂凌駕于人性之上的一切荒唐的東西,簡單說就是條條框框,復雜說就是政治、民族、信仰、制度。。。。被人們習以為常的一切。它,或者說它們來了,已經逼近到了door step,我們無處可逃,于是各種角色便開始展露出了自己的一面。董漢臣作為最重要的配角之一,連同唱書的兩個土藝人,代表了如今時代中國很大一部分的群眾——投機分子,他們服從于權力,對制度表現(xiàn)出了極好的“適應性”,沒有原則,或者說原則就是自己的利益,以這個原則來背叛其他任何別人覺得寶貴的東西,比如信任、自尊、以及人性。影片或者說原著用一個理想化的樂觀的安排,預言(或者說希望更好,雖然有些無奈)這類精神最終走向了自我滅亡。花屋作為另一個最重要的配角,則代表了另一大類——糊涂分子,在政客們的愚民政策和傳統(tǒng)道德制度下(每個國家都一樣),以條條框框們做了自己的主,民族、國家、信仰、“ 道德”這些東西一經接受,不假思索的變成了生命中的條件反射。但總有一天會發(fā)現(xiàn)問題,那就是與“人性”會產生沖突,一經沖突,在掙扎著固執(zhí)一番之后偶爾會通過自相矛盾而窺見事物的真諦。本片卻給了一個現(xiàn)實的悲觀的安排,最終還是“鬼”有驚無險的贏了,占領了靈魂,讓本人在荒唐之中一步步遠離天堂,邁向地獄之門。以酒冢隊長為首的日軍,以及高某人為首的美軍,則代表了“鬼”,權力和政治的化身,毫不猶豫地用他們的各種“真理”來“說服”你。四表姐夫和劉一刀代表了生活騙子,從不誠實,從不認真,但輕松的游離于鬼和人性之外,不趨名利卻也沒有信仰。以五舅姥爺為首的普通老百姓,代表了沒有受過教育的最底層人民,或者說人性的相對丑惡一面,或者說相對真實和普遍的一面。面對董和花屋,開始時他們會說“你們也都是孩子啊”,到了關系到自己的時候,便一致主張殺死他們。自私、懦弱、愚昧、虛榮、仇恨、并且對于“鬼”的無所認知,甚至在被壓迫的狀態(tài)下臣服于權力,并無法容忍挑戰(zhàn)權力的行徑。例如私底下二脖子的母親對日本人放肆叫罵,當自己的驢騎上日軍的馬時,大家又都無比羞憤的懲罰著驢。正是這種形象,才會有這些次要配角們的各種性格,才會有片尾看熱鬧的群眾們的令人作嘔的笑聲。片子給出的答案也相對悲觀,沒有與“鬼”沖突的時候,就愚昧的生存著,一旦沖突,結局是垂死掙扎后的灰飛煙滅。馬大三和魚兒是本片真正的主角,毫無疑問他們代表了人性的善良和誠實,在人性的丑惡一面包圍下,仍然堅韌的活著,從始至終兩人都較少把自己當作至高無上,反而處處體現(xiàn)出對生命和群體的關愛,以及對于天性的尊重和對教條的反抗。但在他們當中也有區(qū)別,馬大三出于保護自己的目的,欺騙村人說“會要了全村人的命”,而自己不敢動手殺人,卻盡力找人借刀,魚兒的表現(xiàn)就相對純潔了很多,不顧辛勞的照料著花屋和董,并且堅決地反對處死他們的決定。而片中的結局也很特殊,馬大三在與鬼的沖突中,頑強抗爭后仍然極盡無奈的被吞噬掉,影片無比精彩的結尾中,馬大三人頭落地,最后合眼的瞬間那個微笑,傳遞的更是一份解脫和醒悟。另外魚兒卻沒有交代,不得不讓人聯(lián)想到,也許作者仍然不無樂觀的保留了對于善良的希望。而最耐人尋味的就是“我”,沒能找到很確切的解釋,個人理解似乎就像是我們每個人身處的世界,或者說上帝,近乎強迫的把鬼送到人性的身邊,無時無刻陪伴著,不斷給你希望卻從不兌現(xiàn),像旁觀者一樣看著一個個悲慘的故事上演。每當鬼來,它們想踐踏的目標就只有人性,于是真正的美好就要開始遭殃了。
這樣的原著和《尋槍記》等,讓我知道了原來還有這么多不為人知的文學藝術高手在民間,用這樣巧妙的方式來給我們講一個受益終生的道理,這也正是“藝術”二字的精髓所在。這樣看來,我們應該明白了為什么嘎納會把評委會大獎頒給它,也應該明白了我為什么說它是一部不適合中國人來看的電影了吧。我之所以對藝術感興趣,原因就是藝術是我們老百姓用來關心“人”本身的,我之所以對電影感興趣,原因就是它是最全面的一種綜合表達方式的藝術。只要你能夠專注于表象之下的 “人”和“道理”,也就能輕易地看出那些逼到門口的“鬼”們都是虛無的。到那時候,是不是可以幸免于難呢?
從知道這部電影,到我真正把它看完,其間經歷了五年。我無數(shù)次的把光盤塞進光驅又無數(shù)次把它拿出來,就像一個考試考的不怎么樣的小學生面對成績單時的那種心情。作為一個民族沙文主義者,我害怕電影中的畫面,盡管我知道它們是那么接近真相。
姜文的電影我總共就看過兩部,一部是《鬼子來了》,還有一部是《陽光燦爛的日子》??础蛾柟鉅N爛的日子》的時候我也是千千萬萬個馬小軍里面默默無聞的一個。我也經歷了馬小軍的時期,也曾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面一路走來。電影的第一句話:整個北京城都空了。帶來無盡的滄桑。每個年代的馬小軍們都有一段猩紅色的歲月,我們謂之青春期。只是我們與電影里不同——北京城早就過飽和了。而馬小軍劉憶苦他們沒有上邊。在革命時期,他們就是北京城的主人。
以上只是試圖說明姜文在喚起共鳴方面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如果說《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我們父輩那一代人的青春寫真,那《鬼子來了》喚起的就不僅僅是我們上一代人的記憶了,它揭開的是整個中華民族最痛至骨髓的那道傷疤。我遲遲不忍把這部電影看完,就是害怕那道極深的傷疤被重新殘忍的撕裂。
這又是一部在國內不允許公映在國外獲獎無數(shù)的電影。這類影片在國內太多了,賈樟柯除了《世界》,其他電影都屬被禁之列。有些人說中國的導演酷愛以民族的不幸作為賣點賺取外國人的贊賞,大有丑化中國人以博外國評委一笑之嫌。我說這純屬放屁。至少在評價《鬼子來了》這部電影的時候,這樣的措辭著實讓人惱火。這就像一個相貌丑陋之人,面對鏡中自己的映像大發(fā)其火一樣可笑。
尤鳳偉的小說《生存》寫得好,姜文拍的好,顧長衛(wèi)的鏡頭更好。讓我感到難受的只是那段歷史,還有我們同胞的善良和愚昧。中國人的不幸來自我們的善良和軟弱。為什么兩個日本兵就可以屠殺整個村子?這樣的事情在1945年以前并不少見。倭寇用以屠殺中國人的不是鋒利的刺刀,是一顆比野獸還兇殘比石頭還堅硬的心。電影里面有個情節(jié)安排的非常好,就是那兩個街頭藝人的說唱。在日本投降之前與投降之后,唱詞的內容天翻地覆。當國君趾高氣揚的開進掛甲臺時,人們的表情沒有絲毫變化。對于掛甲臺的農民而言,這個國家是誰領導都沒有關系,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生存。這種想法沒有錯,但我又覺得哪里隱約有些不對頭。華盛頓說:別問你的國家給了你什么,問問你給了你的國家什么。我說憑什么呀?當我的國家給予我足夠多的時候,我才有力量還給我的祖國一些東西。我所說的國家給予國民的,并非單單是糧食,我所說的是啟迪民智,教化國民。當然,還有糧食。
在上述國家給予國民的東西沒有保障的情況下,什么負隅頑抗,什么鐵血丹心,什么民族大義,什么國家尊嚴,統(tǒng)統(tǒng)都是扯淡。你不能怪掛甲臺的村民愚昧——在私藏白面是死罪,在小孩子得管侵略者要糖吃的年代,我倒想知道什么才叫民族大義。民族大義填不飽肚子,填不飽肚子就會餓死,死人對誰接管這個國家是不會感興趣的。
電影中飾花屋小三郎的香川照之的表演可圈可點,把一個經過軍國主義思想洗腦的喪失人性的日本兵骨子里的獸性演繹得淋漓盡致。當他僅存的人性被善良的村民喚醒時,他求生的欲念被點燃了。掛甲臺不會想到,這被激起的僅存的人性竟是為茍且偷生而對恩人的大開殺戒。日本戰(zhàn)犯不是人,甚至不是畜牲。它們是一臺臺高速運轉的戰(zhàn)爭機器。一個國家,把自己的國民弄成一臺臺機器,機器中唯一的程序就是對天皇的無限忠誠。一個心甘情愿被效忠思想俘虜并且認為無上榮耀的民族,與一個思想真空毫無所見的民族,一樣愚蠢;但不一樣的是,一個民族是殘忍的侵略者,另一個是麻木的亡國徒。
至于國民應該從執(zhí)政者那得到什么樣的啟迪,這是整個問題中最關鍵的部分。宗教,似乎是個不錯的辦法——行之有效并且一勞永逸??晌铱傄詾槿酥詾槿?,是因為他有自己決定善惡觀自己規(guī)劃自己生活意義的權利和能力——當然,你可以說我是拾薩特之牙慧,但我抱定這個想法不離不棄。你沒法左右我的想法,正如同我無法左右你的想法一樣。
影片最后,馬大三手持利斧沖進戰(zhàn)俘營。這是一個民族的覺醒。在影片的最后,我看到了希望。但這希望是微觀的。國軍處斬馬大三的時候,村民人山人海爭相目睹,他們渴望這個帶著血腥色彩的處決事件給他們沒有沒鹽的日子增添點兒新鮮。臨終的馬大三對空長嘯,面無懼色。臨死之前像譚嗣同一樣,“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來點豪言壯語,豈不壯觀?但是姜文沒有這么拍。在我看來這是整個電影中最殘酷的地方。它比日本兵血洗掛甲臺時的猩紅場景要殘酷一百倍。馬大三只是發(fā)出震耳欲聾的嚎叫,但這叫聲被國軍的高連長解釋為“學驢叫”……伴隨著高連長濃重的港臺腔(高連長是吳大維演的)和村民的訕笑,馬大三人頭落地。在那顆終于覺醒的頭顱滾落到耕耘了一輩子的黃土地上時,他朝著劊子手——花屋小三郎眨了三次眼。馬大三是否感謝花屋送了自己最后一程?
這篇文字不是一篇影評,也不是什么戰(zhàn)斗檄文。至于它到底是什么,這是我整個思考過程中最不重要的一點。我說過,我是一個民族沙文主義者。但作為一個寫字的,我自有我的良心,也就是說,我無意煽動憤怒。把時光回溯五年,當時我是個對暴力有著無限向往的十六歲的中學生。我很慶幸我沒有在五年前看這部電影。那時我的高中有一批東京來的交換生。倘若我十六歲時看到《鬼子來了》,我當然不會像馬大三那樣舉著斧子追著日本人狂砍,但在日本學生耳朵跟前高唱《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總是在所難免;我雖不至于絞盡腦汁要了侵略者的命,可在他們的飯食里下點臟東西和瀉藥總還不難辦到。這樣做的后果顯而易見——我倒是不會比馬大三更倒霉,但是被開除學籍恐怕是有可能的。所幸我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已經成年,所以我什么都沒有做,只是寫下了這篇文字。
筆者行文至此就擬結束。因為我馬上要搭乘晚上的火車回家過暑假,再啰嗦下去就有誤掉火車的危險。我接受高等教育的這座城市是個三十萬慘死倭寇刺刀之下的冤魂呻吟呼嘯的城市,我的故鄉(xiāng)是個經歷了八國聯(lián)軍沉重的靴子的踐踏,遭受了他們長滿長毛的雙手的掠奪的城市。在我北上的路上,我又將經過多少像掛甲臺這樣被侵略者骯臟的爪子蹂躪過被他們無恥的鐵蹄污辱過的地方?
在你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發(fā)出“中國人懦弱、愚蠢、不可救藥”這樣的感嘆時,請不要忘記你就是這懦弱、愚蠢、不可救藥的中國人中的一個。
馬大三是個憨厚的農民,跟我從小到大見過的那些叔叔伯伯們一樣,普普通通,天大的男子氣概那肯定沒有,正氣么卻又有那么點,尤其是幾兩白酒一下肚,在酒桌上侃起來的時候,那好家伙,個個都是愛國愛家的錚錚鐵漢。當然,酒醒了基本上也就慫了,老婆招呼著往東,屁股就得對西邊撅著,還要腆著一張臉,作出討好的姿態(tài)來。待外人多半是老實忠厚,年長些的便會擺出威嚴的架勢,但在怎么裝樣子,小農的奸猾和狡黠自然也是有的,滿肚子的心眼都藏著呢,也就是在自家的晚飯桌上,吃著媳婦端上來熱乎乎的飯菜,心滿意足之余,那股骨子里的狡猾才會從眼角眉梢里竄出來。
片子開始的幾個小片段幾句臺詞一出來,我心里就叫了個好,姜文對人物的拿捏實在是太到位了,幾分鐘的鏡頭一掠過,馬大三這么個既老實又狡猾,既膽小怕事卻又有幾分膽氣的小農形象立馬直勾勾活在屏幕上了。
《鬼子來了》自誕生后,就波折不斷,到現(xiàn)在仍然全面禁映,而看過該片的中國人,尤其是一些民族情緒比較強的人,對片中的中國人形象非常反感。在日本倒是上映過,據說也是引起一片混亂,畢竟片中日本人的形象殘暴而冷酷,令人發(fā)指。其實這事情挺怪的,按說這種講中日抗戰(zhàn)的電影,要么站在中國人立場上講話日本人聽不入耳,要么就相反。何以姜文的這部,兩邊都不討好呢。
說白了也很簡單,我們被洗腦太多年了。上輩人的故事就不提了,被紅色風暴席卷過來的一代會有什么樣的思想可想而知。就連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無數(shù)英雄故事中成長起來的,小時候就學賴寧雷鋒劉胡蘭,稍微大些是焦裕祿王進喜時傳祥,我們從紅領巾到共青團到Party,沒有一刻能逃離這些無邊無盡的控制。課本上怎么講中國人的?勤勞、善良、勇敢。我們的戰(zhàn)士怎么對待敵人的?頑強、偉大、犧牲、不屈不撓。紅領巾為什么是紅色的?被烈士的鮮血染紅的!MLGBD,騙了我好多年,還納悶說為啥紅領巾上的鮮血洗不掉呢,難道烈士的鮮血跟我自己的血成分不一樣?為此一度很羞愧自己不是烈士的料。
姜文很灑脫地大手一扯,把紅色的遮羞布全都扯去了。他一邊用黑白的畫面講真實,一邊添一些荒誕和諷刺的調料進去,讓你看看,中國人不止分成英雄和漢奸兩種,他們中有很多,為了生存需要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瞧見那個一臉正氣的八嬸子沒,馬大三上門討白面的時候,她歪個頭,沒有,就是沒有,誒,你是不是要當漢奸???馬大三沒殺死倆俘虜?shù)氖虑楸话l(fā)現(xiàn)后,她也是跳起來指責。最后日本人送糧食過來了,軍民大聯(lián)歡的時候,她也笑得很歡。
不光是八嬸子,二脖子、一刀劉、五舅姥爺、瘋七爺都差不多,就是頂普通的中國人,根子上都是一樣的,都屬于既要做婊子也要立牌坊的類型。不管在什么時候都要把自己放在一個正確的立場上,哪怕事情做的是錯了,也得貼上個漂亮光鮮的標簽以顯得自己有face。這么說倒不是要一棒子把中國人打死,誰也不能否認這種古老的民族所擁有的種種優(yōu)點,比如勤勞,智慧,堅韌,強大的忍耐力等等。但柏楊也說了,好的東西就是好,就是放在臺面上的,老拿它說什么事。不能看見壞的,就無法變得更好。姜文看見了好處,也看了壞處,并且大喇喇地明目張膽地把它們公告天下,所以才會有中國小孩追著日本軍官要糖吃的畫面,也怪不得那些民族自尊心過剩的人看了反感。
說到這些,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一個近年來很火的名詞,“集體無意識”。同樣是這群懦弱混沌的中國人,如果放在其他那些武裝斗爭正在如火如荼展開的地區(qū),很難說這些人會不會變成另一個董存瑞。集體無意識是種普遍的群體心理現(xiàn)象,只有個別的人,會成為冰山冒出水面的部分,從而以自己的意識支配其余的人,成為群眾運動的導向者。但即便是形成了群眾運動,也只能說是個體意識所主導的集體運動,稱不上集體有意識。
八嬸子這樣一群人,在敵偽區(qū)里生活的時候,一方面需要和日軍和平相處,一方面又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惹惱了溫和的吃人惡魔。長期的壓抑更是加重了思想上的集體無意識形態(tài),而敵偽區(qū)的社會結構決定了這群人在意識上的奴性,每個人只為了生存而生存,日軍送上糧食時大家都歡天喜地感恩戴德,看日軍行刑的時候放聲大笑。這根本就是群體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癥。
埃里克?霍弗在《狂熱分子》一書說,不管處境有多么可憐兮兮,那些對周遭環(huán)境又敬又畏的人不會想要去改變現(xiàn)狀。當我們的生活朝不保夕,完全無力控制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時,就會執(zhí)著于熟悉的生活方式。我們通過把生活模式固定化去對抗深深的不安全感。借此我們給自己制造了一種幻象:不可預測性已為我們所馴服。需要看天吃飯的漁夫、牧民和農人,以及敬畏大自然的原始人,全都是害怕改變的人。在他們眼中,世界就像操有生殺大權的法官。赤貧的人也一樣,他們因為害怕周遭世界,所以害怕改變?!?br>
因為人性本身是排斥危險的,就連經濟學中都會有專門的衡量風險的理論,將風險數(shù)值化進行權衡,以選擇利益最大值。既然人在本質上都抗拒風險追求安全,而革命恰恰是一種高風險的行當,那究竟什么人會投身革命之路呢?第一,有資本冒風險的中產階級,為追求更高的利益,第二,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退無可退,為生存而革命。真正意義上的農民階級,有房有田,有水有糧,靠體力和天象吃飯,圖的就是個安安穩(wěn)穩(wěn)八方太平。像馬大三他們這種世世代代的農民,骨子里就被打上了安身立命的烙印,只要還能活下去,不會被逼上絕路,他們是不會奮起反抗的。這種共有的根深蒂固的保守主義和自我保護模式,便是中國農民的集體無意識。
換個角度看,影片中的日本人,多半也是集體無意識的產物。只不過與馬大三他們懦弱自我的無意識相反,日本人是狂熱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集體無意識,教育和宣傳的雙重作用吞噬了他們作為人的本性,變成了戰(zhàn)爭中的機器?;舾ヒ仓v過,任何一種群眾運動,都必須打著宗教運動或是民族主義的旗幟,唯有這兩面旗幟,才有足夠的領導力量,煽起一場蓬勃群眾運動的火焰。而日本的軍國主義恰恰具有宗教和民族主義的雙重特性,同時又完美吻合了日本人民族性格中的極端和極致。說到這,提下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基本上獲得共識的是,這是個精神分裂的民族,從它的藝術產品中便可見一斑,溫情的溫情到極致,殘酷處令人不寒而栗。也因此,電影中日本人從其樂融融的熱情到舉起刺刀的屠殺之間的突然轉變,殘酷血腥之余,竟也顯得合情合理。
從集體無意識到個人意識的產生,勢必要經過顛覆性的沖擊覆滅式的巨變,才可能打破原有道德和生存體系的桎梏,對馬大三而言,全村人的被屠殺,構成了他反抗意識的覺醒。因此他沖進敵營,瘋子一般用斧頭劈死日本軍人,雖說是報復性的殺戮,最后也面臨著一個悲劇性的結尾,但這種轉變無疑是具有樂天派和浪漫主義色彩的。我想這大概就是姜文心中的“民族魂”了,那就是,不管整個國民群體是多么愚昧天真,那些無知的老百姓也好,不辨善惡的中國軍官也好,總還有一種力量,潛伏在中國人的背后,或者拋開中國人的界限,推廣到所有的人類身上,那就是人性中善和正義的力量。就算是那個俘虜花屋小三郎,哪怕他充當了最后的行刑者,但他在電影中間與中國人相處中所形成的善意依舊是不可抹殺的,一個人的善意微乎其微,但畢竟是火種,終會源源不斷地燃燒下去。
電影的基調是沉重的,哪怕其中有再多的調侃和諷刺,也改變不了它的內核。簡單地站在民族主義的角度上看待這部電影,是看低了它,也看低了姜文。姜文自己也說,他拍這部電影不是要宣揚愛國主義,他是想讓人們正確地看待和認知歷史,并產生自己的思考。他在我們頭上敲了一記警鐘,不要輕信。在影片中是不要輕信日本人,大而化之是不要輕信所有具有蒙蔽性的東西。我們無意識太久了,天真太久了,是時候摸摸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哪些是真實的自己,哪些是別人強加給你的。
就如魯迅先生說的,“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div>
6 ) 《鬼子來了》最值得一說的細節(jié)是什么?
今天我們接著聊一聊姜文電影《鬼子來了》,之前已經介紹過這部電影,但是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是值得反復觀看的,看多了也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難以發(fā)現(xiàn)的東西,然后可能就會明白經典為什么會是經典。
因荷而得藕
我們從一副對聯(lián)開始聊起。馬大三進門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了一副對聯(lián),有點殘破,但從字面上應該可以猜出來,是“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需梅”。
這副對聯(lián)有個典故:明代禮部侍郎程敏政自幼聰慧過人,名聲在外,宰相李賢想招他做女婿,就請他吃飯,指著桌上的菜出了一個上聯(lián)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程敏政對出下聯(lián)“有杏不需梅(有幸不需媒)”。
這副對聯(lián)印證了馬大三和魚兒的關系,他們是“自由戀愛”,沒有媒人,魚兒是個年輕寡婦,有一個幾歲大的孩子小碌碌,馬大三和魚兒廝混應該是不合理法的,但是鄉(xiāng)親們幾乎默認了,瘋七爺罵魚兒:“我不是你爹,不要臉的養(yǎng)漢婆娘”。五舅姥爺說:“你兒媳婦和大三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說不定這副對聯(lián)就是五舅姥爺寫的。
我估計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副對聯(lián),那么我挖這個坑是想說,劇組在這種細節(jié)上做得是如此的認真細致,把優(yōu)雅藏在身后令人佩服,這就是電影能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不管觀眾看不看得出來,有些細節(jié)導演是做給自己看的,這是一種態(tài)度。
說起對聯(lián),姜文作為演員成名的電影《芙蓉鎮(zhèn)》,里面也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lián)。
“一對黑夫妻,兩個狗男女”,橫批:“鬼窩”。《芙蓉鎮(zhèn)》是謝晉導演的大作,23歲的姜文和比他大12歲的劉曉慶扮演一對夫妻。兩人想要結婚,因為成分不好,姜文飾演的秦書田請求領導批示,領導就讓人寫一副白對聯(lián),秦書田還親手貼上了。這部電影有一句很有名的臺詞:“活下去,像牲口一樣的活下去”,想必這個細節(jié),姜文會終生難忘。
大膽的畜生
接下來我們就聊一聊《鬼子來了》里面的牲口。姜文經常會使用一些莫名其妙的“低俗”鏡頭,而且是穿插在非常重要的情節(jié)里面。如果能夠迅速理解了,就會明白什么是“驚喜”,如果不理解,可能就倒了胃口。
馬大三等人送花屋小三郎回了日本軍營,日軍隊長有點懵了,馬大三的驢子騎上了皇軍的馬。
這個鏡頭曾經被官方建議修改,理由就是低俗。
在一副可有可無的對聯(lián)上都認真細致的導演,怎么可能隨意拍個低俗的鏡頭呢?他當然是故意要這么干,不管是對人還是畜生,姜文都很樂意展現(xiàn)一些特別荒誕的情節(jié)。
這里映射的其實是日軍小隊長酒冢豬吉的心理活動?;ㄎ菪∪墒秦i吉隊長的同鄉(xiāng),花屋已經失蹤半年,日軍確認其死亡,名字已經刻在“靖國神社”里了,哪知道他又回來了,而且是在皇軍的炮樓子下面被關押了半年,豬吉隊長當時的心情就是“日了狗了”?;受姷鸟R被農民的驢子上了,就是說皇軍的尊嚴被農民侮辱了。
豬吉當時已經是“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一刀砍死馬大三也不奇怪,但他忍了,他有一個更大的計劃,花屋丟掉的尊嚴不是他個人的,而是皇軍的尊嚴,得由花屋自己找回來。所以他要獎勵更多的糧食,來一場陸軍海軍大聯(lián)歡,豬吉這么做,也有責備海軍隊長野野村洞察不明的意思。
因此在掛甲臺村的聯(lián)歡會上,豬吉才一次次的忍受 喝醉酒的六旺勾肩搭背拍腦袋,他以這樣的方式來刺激被村民養(yǎng)活了大半年的花屋,直到花屋重新找回日軍的獸性,持刀砍死了六旺,豬吉一下子就亢奮了,大喊著“一個都別放過”。然后還要刺激一下野野村,他因為經常給小孩子們糖吃,小碌碌才會跑到他背后躲著,豬吉嘲諷野野村和農民混在一起太久了,野野村因此拔刀殺死了小碌碌。
因為這樣的一些細節(jié)描寫,讓日本人在電影里的形象很立體,思想和行為也能說得通,所以日本人才承認這部電影,是“日本人拍不出來的日本人”。有人或許會說,道理我都明白,為什么一定要用驢子上馬的鏡頭呢?姜文親自答:“知不道”!
全都是畜生
我們接著往下看,后面還有很多牲口出場。
馬大三砍殺了幾個日本兵之后被抓住公審,鏡頭突然切了個小驢子,湊到母驢的肚子下面,可能是想要吃奶,母驢子給了它一蹄子。
這個就是典型的“隱喻蒙太奇”,馬大三是中國人,日本人才是侵略者,日軍在獲知天皇投降詔書的情況下屠殺了掛甲臺村,才是真正的罪大惡極,馬大三這一幫農民就如同那只要吃奶的小驢子,他們需要保護,而國軍“這頭母驢”不但沒有保護,居然還要踢上一腳。
然后那只小驢子一直出現(xiàn)在馬大山的背后,國軍士兵拔掉塞口的布讓馬大三說話,他發(fā)出了一連串的驢叫聲。一旁的四表姐夫說,啥叫仰天長嘯,這就叫仰天長嘯。
接下來,國軍將領吳大維宣布對馬大三的判決,剛喊了豬吉隊長的名字,有個看熱鬧的閑人從高坡上掉來,灰頭灰臉的跑了,接著一頭豬進了場,這一連串的鏡頭都像是穿幫鏡頭一樣很不嚴肅,其實作者想要表達的就是,這場審判是毫無邏輯可言的,名字叫豬吉的未必是“豬”,那些道貌岸然的國軍將領才是真正的“豬”啊。
然后豬吉隊長聽說讓他來槍斃馬大三,他表示很吃驚,還加問了一句“真的”?豬吉在獲準用刀執(zhí)行的時候,又把刀交給了花屋小三郎,他因為之前被馬大三砍了一斧頭,手上有傷。就這樣,殺人的屠刀戲劇性的到了花屋手里,讓這個村民們一直不忍心、不敢殺的侵略者,一個厚顏無恥的強盜,砍死養(yǎng)活了他大半年的恩人。墻外的說書人感嘆這個故事真好,回去要寫一個“拿人的段子”。
啥叫經典,這就叫經典。
姜文電影或許有很深的內涵,但都是藏在身后的,你不去研究根本發(fā)現(xiàn)不了,又或許什么都沒有,只是我們自己想多了。一方面是霸氣外露的張揚,另一方面是把細膩的東西藏在背后,看起來有點矛盾,我的理解是那個時候姜文,還在努力想要展示自己的才華,沒想到的是用力過猛,在國外獲得一致好評的情況下,國內給禁了。
這部片子從頭到尾,唯一一個永遠正確的人是“瘋七爺”,那個高喊“我一手一個掐死兩”的老頭,也曾經大罵馬大三:“全村早晚死在你手里”,這句話也應驗了,日本人屠村的時候,這個殘廢的老頭放了唯一的一槍,還實現(xiàn)了“一手一個掐死兩”的諾言。為什么七爺是個殘廢瘋子?掌握真理的永遠是極少數(shù)人,他們在人群里肯定是個另類。
【MOMO拉片】006 《鬼子來了》優(yōu)雅與低俗_嗶哩嗶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一刀劉、二脖子、馬大三、四表姐夫、五舅姥爺、六旺、七爺、八嬸子、小碌碡...
從此,“大哥大嫂過年好” 在耳邊經久回蕩……
中國最好的電影。
大哥大嫂過年好~~~~AND 姜文這個人是個天分極高的家伙。
留口氣活著很重要,可有些事比活著留口氣重要
國產高峰,姜文是電影界的魯迅,面對國民的自私、愚昧、軟弱、天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巧妙將此融于荒誕可笑的表現(xiàn)手法中,各方勢力皆不能免于嘲弄。國外有《鋼琴師》《辛德勒》《美麗人生》,如果要用影像作品面對七十年前那場浩劫,我們只有這部能拿得出手了。已被“大哥大嫂過年好”洗腦。
中國農民是善良的,是好人。同時卻也是愚笨的,是軟弱的。軟弱往往導致善良變質成為受欺。
結尾那顆唯一上色的人頭
姜文:“我拍《鬼子來了》就是試圖讓觀眾明白,如果想避免我們大家都知道的那段不愉快的歷史,除了過嘴癮還有什么辦法。我不敢說這部電影給出了這個結論,事實上我一個導演和一部影片也做不到,最高的理想也就是有個方向吧!”結果,這是一部能在日本公映的內地禁片。我覺得這基本就說明一切了?!?9.2 二刷
大概姜文最后的一笑意思是“幸好我死了,這狗B的世界我可不想活著”
心中的點點悲涼,不能一語道盡……
就沖這片兒,姜叔你是中國最好的導演,沒有之一!
十部南京也抵不過一部鬼子來了。
太他媽深刻了
就讓我一手一個,掐吧死倆!
我有個朋友說他一共看了30多遍……
優(yōu)秀的如此遺憾. 仿若是黃皮膚的庫斯土里卡.大三背著豆子剛剛進入縣城時,姜老師用了一個跟拍的“巡禮”式長鏡頭為我們展示了一副日據時期小縣城的風貌圖。僅僅一個鏡頭 人物呈現(xiàn)之清晰 空間描摹之有力 為十余年來大陸電影之僅見也。
“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這輩份夠亂的
國產片最高境界!
“大哥大嫂過年好” 這是另外一種視角審視戰(zhàn)爭。姜文通過影片含而不露的揭示了人性的悲涼,黑白以及最后的那一抹彩色的處理都顯得別有用意。只有敢于去批判和自省的人,才會有前途,很可惜,我們只有這么一個姜文?!铩铩铩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