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扯幾句
其實觀影之前,看它的劇照已經(jīng)可以隱約嗅出一絲《春風化雨》(《死亡詩社》)的氣息來。一群頑劣成性的學生,一位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教師,再加上一個或幾個頑固不化,粗暴專制的學校領導——這樣的人物組合幾乎已經(jīng)形成了教育題材電影的一個固定的內(nèi)在結構——所以有人說這電影“古典”、“傳統(tǒng)”。但是導演出色地運用了音樂來作為影片的主要表現(xiàn)手段,從而使法國人特有的優(yōu)雅浪漫,在這樣一部幾乎完全遵循傳統(tǒng)套路的、中規(guī)中矩的電影中,依然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如果說《春風化雨》帶給觀眾的第一感受是心靈的震撼,那么我以為《放牛班的春天》給人的第一感受則是心靈的沉醉:孩子們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聲合唱,以及悠揚的歌聲中放飛的童心、夢想、感激、懷念……這一切無不美得令人動容。
此外,非常有趣的是,由于這個學期開始上教育心理學,我在影片中看到了如果是放在從前,自己絕不會注意的一點:那就是行為主義者與人本主義者的對立:)以中文系學生的眼光來看,可能只會看到校長習慣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與Clement Mathieu學監(jiān)的溫和詼諧、善良寬容這兩種作風、兩種人格的鮮明對比,但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這實際上還反應了兩種教育理念、兩種心理學流派的對立。以“行動——反應”為口號的校長自然代表著刻板冷酷的行為主義者,頻繁而花樣繁多的懲罰措施便是他的強化手段。為了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反應,這種強化是非常及時而有力度的——校長在懲罰犯錯的學生時,其態(tài)度可說是雷厲風行、不遺余力。刺激-反應的聯(lián)結當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結果表現(xiàn)出來就是學生在校長面前噤若寒蟬,規(guī)規(guī)矩矩仿佛機器人,而在校長背后則是放肆搗蛋無所不為;并且,當面被壓抑得越厲害,轉過身來作為一種報復,也就更加地恣意妄為。行為主義者的做法之弊端也在這一生動的案例中暴露無遺,那就是將人視為動物,僅僅進行簡單的、刻板的行為訓練,而無視人豐富的內(nèi)心活動和情感因素。話說回來,僅以行為主義的標準來衡量的話,校長的教育手段也頗多可指摘之處,最大的問題在于他的強化只著重于負面懲戒而忽視正面鼓勵,永遠只把眼睛釘在學生所犯的錯誤上,對他們的淘氣頑劣行為極度敏感,而對他們的正確反應熟視無睹,更遑論及時加以引導,促使其轉化為積極反應。學生們無時無刻不被告誡著不許這樣做,不許那樣做,卻沒有人來告訴他們應該做什么、怎樣做。所以,即使是典型的行為主義者,肯定也會對這個校長的教育方法大搖其頭的,因為他太缺乏建設性精神了。當然了,影片本來也就是要把他塑造成一個庸碌小人來做Clement Mathieu學監(jiān)的陪襯,我們不必對他抱太高期望。
相比之下,Clement Mathieu學監(jiān)便是春風化雨的人本主義者了:)他與校長的最大區(qū)別在哪里呢?我想主要還在于他將學生當成同自己一樣的,有血有肉有尊嚴的活生生的人來看待,會在滿足學生作為正常人類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對他們進行適當?shù)囊龑Ы逃?。讓我們來看看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七大基本需要中,Clement Mathieu幫助學生實現(xiàn)了哪幾點。首先是安全需要:雖不能說他將學生完全從校長的淫威下解脫出來——某種程度上他自己也是這種淫威的受害者——但至少他在心理上總是站在學生一邊,并竭力為犯錯的學生尋求庇護,保護他們不受傷害:因此,他首先是一個能給予學生安全感的老師。歸屬與愛的需要:他給予弱小而無依無靠的Pépinot更多的關愛,到最后幾乎完全充當了父親的角色。尊重的需要:當發(fā)現(xiàn)校長的十萬法郎是Corbin所偷時,他詢問了原因;想要一只熱氣球的愿望是意料之外的天真和單純,為此他不忍心打碎這個孩子的人生夢想,于是又一次成為了包庇窩藏“壞孩子”的“同謀”。審美需要:這無需拿什么特別的例子來多說,整部電影的核心事件——成立合唱團——足以凸現(xiàn)這一點。最后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集中體現(xiàn)在那個有著“天使臉孔”的音樂天才Pierre Morhange身上,可以說,完全是Clement Mathieu的慧眼識珠,為Pierre Morhange一生輝煌的音樂事業(yè)奠定了基礎,搭好了階梯,令他實現(xiàn)了原本無法想象的人生價值。
再說一點跟心理學有關的東西,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這個老題目。在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對自己心目中的“好學生”和“壞學生”,無意識流露的態(tài)度會有多大的反差。課上,小Pépinot因為答不出瑪麗莎內(nèi)是怎么死的而被罰抄答案一百遍。課下,校長和藹可親地給了他最喜歡的乖孩子Boniface餅干的獎勵,說:“你知道瑪麗莎內(nèi)是被槍決的吧?”Boniface自信地說:“是的,先生,就像拿破侖一樣?!毙iL十分尷尬。另一幕,Clement Mathieu在廁所里堵住了偷他樂譜的學生,剛好被學校的老師Chabert撞見。Clement Mathieu想要大事化了,謊稱是在教學生合唱。Chabert不相信,警告Mathieu不要總是袒護學生。Mathieu憤憤地說:“你真是看什么都覺得是壞事!”Chabert轉過身冷漠地說:“在這里嗎?沒錯!”如果一個老師認定自己的學生無藥可救,那么自然學生的一切行為都是壞事,哪怕他們什么都還沒有做,也很可能是在進行預謀策劃。這種防患于未然的心態(tài)一旦過了頭,勢必就要演變成羅森塔爾所說的“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梢韵胍?,在老師的偏見與歧視之下,再天性純良的孩子,也極有可能成長為心理扭曲的人。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當引以為戒。
2 ) 看到最后一幕會爆哭
第一次看這個電影還是在課上,老師放給我們看,當時沒覺得什么,就隨便看看,沒想到這個電影狠狠地震撼了我。
開篇其實很普通,一位新入職的音樂老師,來到了一個"差生"的班里,這些孩子自由,不服管,很多故事的標準開頭。
后面,故事走向變得不一樣了,音樂,就像一根繩索,牢牢的將整個電影串聯(lián)起來,而馬修一個小小的想法,改變了這個放牛班,也改變了這些孩子的一生。
韓國有個電影叫和聲,其實我覺得和這個故事的大致想法是差不多的,都是靠音樂安慰這些受傷的人。放牛班的春天看前面你可能會覺得平淡,可能會覺得雖然有溫暖卻沒有什么讓人提起勁兒的地方,請你一定要耐心看完,最后一幕的最后一句話,我回味過來的時候已經(jīng)淚流滿面。(也可能是因為我之前沒猜到?)
人的一生,多么有幸,才能遇到馬修這樣的老師,有想法,民主,全心全意地投入一件事情,并且能夠把它做好。我知道,這個放牛班合唱隊的"壽命"不長,卻足以改變他們的一生,而他們的故事,也足以感動我們這么久這么久。
我的腦海里仿佛又回響起了那美妙的歌聲。
3 ) 有關馬修老師和莫杭治的母親
馬修老師喜歡莫杭治母親這段戀情,可能大家都覺得有點可惜。其實影片一開始也暗示了一些東西的,不妨想想,莫杭治母親去世不久,佩皮諾就拜訪了莫杭治。佩皮諾是最后陪在馬修身邊的人,他的拜訪一定是接受了馬修的臨終前的托付,說明馬修也應該是剛離開人世不久。想到這里,多少有點心酸,其實莫杭治母親也是對馬修老師有好感的,兩人雖然沒能在一起,不過編劇卻安排了兩人離世時間相近,想必兩人在天堂能相遇吧。
4 ) 第三次看《放牛班》,覺得蒙丹并非我們以為的壞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看完第三遍了。其實這一次里,給我感受最深的不是馬修,也不是莫翰奇,而是蒙丹。
一直以來,我都對蒙丹這個孩子的存在意義感到奇怪,第一第二次看的時候,留給我的影響大概就是反面教材的壞孩子吧?甚至第一遍我沒看仔細,直到最后還以為是蒙丹偷了院長的錢。
直到第二遍,我知道了院長的錢不是他偷的,才在第三遍看的時候重新審視了這個人。
剛出場的時候,他就被送他來的人認定為“變態(tài)”,或者心理障礙。之后做的拉幫結派,包括和莫翰奇之間的小沖突也顯示他的確是個有著黑社會傾向的壞孩子。
不過,他對莫翰奇說的那句“你母親一定是妓女”,或是在課堂上說“我不想見家里那老家伙”,都讓我們基本猜到了他是怎樣的一家庭情況。
自從他脫離了課堂后,我們可以看見他不斷地遭受被院長關禁閉,或者是毆打的待遇。所以,他逃離了這個輔育所。結果由于院長的錢被另一個孩子偷了,他被抓了回來,遭到更加變本加厲的虐待。
讓我了解到蒙丹內(nèi)心的,是當他被院長送回管訓中心時,回頭對馬修老師笑了一下。我不禁開始思考,那個最后的笑容的意味。
在最后,蒙丹把輔育所一把火燒掉了,但是為什么會正好在馬修老師帶孩子們出去的時候才燒呢?我可以大膽地推測,蒙丹想要向院長報復,但是他并不想傷害馬修老師和孩子們,所以才一直等待到那一刻才放火。
所以,即使只有一點點,我還是看到了蒙丹的良心。也許他真的被馬修老師部分感化了也說不定,那個笑容,也許還是帶著祝福的意味在里面吧……
5 ) 池塘之底的救贖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網(wǎng)上諸多好評。而,或許正因如此,直到看完,期待中的感動卻仍并未到來。
關機。卻忽然覺得了一點好。
救贖。他終是無名無利的。一生,就那樣默默地過去。沒有家庭,沒有孩子,沒有……成就?
孩子們的合唱團并沒有成為奇跡。他并沒有從此功成名就。雖被冤枉但確實暴力的蒙丹或許依然會有晦暗的一生。那些留下來的孩子們也仍是那般無力,那些飛舞的紙飛機和一雙雙在窗口搖動的小手,更多的,或許也只是煽情的安慰罷……一如《凡高傳》中前來慰藉凡高的虛擬女子。而那追隨他而去的孩子,又能有著甚么樣的輝煌呢?
都只是普通人罷了。都只是普通一生罷了。
而,真正的救贖,或許便在此了。
不是奇跡。歌唱并不會帶來奇跡。即使他們被人夸贊。即使贊助人對他們印象良好。
他們?nèi)匀焕^續(xù)過那樣的生活。仍然是叛逆的孩子,然后慢慢長大,衰老。
如果是為了奇跡,那便不用做甚么了。因為奇跡是不存在的。
而歌唱,只是歌唱本身,仿佛黑夜中的星光,雖不能照徹黑暗,卻使生命增添了一絲光亮。
就在歌唱中行走罷。倘能一路唱來,此生,也非完全虛度了……
03-08-2005
6 ) 感動的不只是一首歌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是和大女兒一起看的,剛開始就覺得是一部非常一般的孩子和老師之間的瑣事,沒想到被他們的堅持和感情感動到了,再不起眼的人,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有夢想成真的那一天!
感動到我的不只是一首好聽的歌,還有人與人之間互相的信任與支持,收獲滿滿,熱淚盈眶的感覺,很久沒有過了??,希望看到更多很好的電影!
那一天剛好是星期六。他等到了他的爸爸
歌真好聽,為什么我上學內(nèi)會兒參加合唱隊唱的都是《黃河大合唱》之類的
馬修先生好可愛。
紙飛機+揮動的小手——那一刻,什么都值了
一位影評人:“不同于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夸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chuàng)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yè)元素的好電影成為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
一個孩子在啟蒙時期,能夠遇到一位好的老師,真的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結尾有淚點,教育可不簡簡單單是體罰那么簡單,可見一個表面愛搗蛋的孩子都有心中解不開的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永遠不要說永遠,凡事皆有可能。真是一部不錯的電影,感人肺腑,里面的音樂也非常不錯。要說遺憾就是那個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沒有被帶到正道上來,可憐了我的男中音。
那漫天飄揚的紙飛機是我對你最誠摯的敬意。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
我曾經(jīng)想成為這樣的老師。即使沒有做到,克萊門特老師依然在我心里樹立了一個真正的授業(yè)者的形象,不僅僅是功利的,他還教會你愛和美。
這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沒人生本向惡,只是無情的手把人推向了無盡的深淵。Morhange每一次天使般的獨唱,總讓我感動的渾身直起雞皮疙瘩,特別是那紙飛機從窗口飛出,“感謝、再見”的小手一揮,那份感動,不言而喻。而最重要的,看這部電影不僅是好“看”,天籟的童聲更是聽覺的享受。★★★★☆
問題孩子何其多,善良老師卻難覓,但是還好有你。紙飛機送別那一段哭了。
莫翰奇每一次獨唱我都熱淚盈眶.
星期六,貝貝抱著小熊跟馬修老師回家了!QwQ
所以我一直堅信最好的教育人才應該放在學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小學老師對孩子的未來產(chǎn)生的影響遠大于大學老師??涩F(xiàn)狀卻是,大批自己都沒學會怎么做人的人被隨隨便便扔到了小學、初中做老師,放縱霸凌,根據(jù)權勢財勢“因材施教”,懲罰性教育,把孩子逼上絕路就讓天性不良背鍋,呸。
體育和音樂是促進國家團結的要素??墒前扯疾粫?。
看到激動地直起雞皮疙瘩,看來總有那么一種類型的東西能感動本人
不知道為什么,沒多大感觸。
我最喜歡的片段是老師問那個偷錢的孩子為什么要偷錢,那個孩子說想用來買熱氣球,竟然是這么淳樸的理由…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壞孩子,需要的是理解他們的大人
不知為何描寫師生情的電影總能贏得人們更多的贊譽,每當片中即將產(chǎn)生一些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時,總會有一個“壞人”忽然間良心發(fā)現(xiàn),或者是出現(xiàn)一個意外事件,從而讓矛盾很輕易就化解了。一切都來得太過戲劇性,很機緣巧合,卻實在是很假很突兀,無法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