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菲洛梅娜:A面小說,B面電影
要比較小說《菲洛梅娜》和電影《菲洛梅娜》的優(yōu)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與一般的小說改編電影的延展與濃縮不同,電影《菲洛梅娜》與小說相比,幾乎是從磁帶的B面講述了同一個故事,完全不同的角度,與小說拼成一個完整的圓弧。電影像是小說的紀(jì)錄片、旁白者、注解師,不同的解讀,甚至不同的觀點,讓看完小說的讀者能從全新的角度欣賞同一個故事??赐晷≌f和電影,讀者會驚異于一件事情可以從這么多不同的角度去講述和解讀,雖然不比《羅生門》是完全相反的觀點,可是完全是不同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小說《菲洛梅娜》由前英國記者M(jìn)artin Sixsmith寫成,講述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在天主教高壓的愛爾蘭社會中,未婚先孕的女子不能保有自己的孩子,只能被送到修道院做苦工,醫(yī)療和生活條件極其惡劣。而他們的孩子,以“領(lǐng)養(yǎng)”的名義幾乎是“出售”給有錢的美國人。兩千美元,天主教家庭,就可以“領(lǐng)養(yǎng)”到一個健康的愛爾蘭裔兒童。經(jīng)歷了與自己兒子生離的姑娘菲洛梅娜,與經(jīng)歷了在懵懂之中就被迫與母親分離的安東尼,在新大陸的生活,與養(yǎng)父家庭的不和、對自己來歷的苦究,對自身性向的疑惑,在上層社會共和黨中的體面工作與內(nèi)心世界中途的掙扎……跌宕起伏的人生,如戲一般。而安東尼把所有的這一切都?xì)w咎于他生母的“拋棄”:如果連親生媽媽都不要自己了,那誰還會愛你呢?帶著這樣的疑惑,他踏上了漫漫的了解身世之路……
小說是線性敘事,從1950年代娓娓道來,細(xì)致描述主人公在成長道路上的每個關(guān)口、每個戲劇化的場面,每個悲傷的結(jié)局。而電影呢?相比你也猜到了,是從母親的角度出發(fā)的。影片甫一開始就到了二十一世紀(jì),從修道院出來之后又在人間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菲洛梅娜此時已經(jīng)是老婦了。她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當(dāng)年被迫和自己的親生骨肉分離的悲慟和遺憾總是縈繞在腦中揮之不去。恰好,她遇到了Martin,一個剛剛被迫辭職的前BBC記者,典型的勞動階級、虔誠教徒菲洛梅娜和知識分子、憤世嫉俗的Martin之間充滿張力的互動,在尋子之路上發(fā)生的點點滴滴,成了這部電影筆力最重的地方,是安東尼故事的反面,也是傳奇的補(bǔ)寫——看,在你傳奇的人生之后,這是所有一切的根源。
一個孩子,從三歲起就和生母分離,被帶到了完全陌生的家庭,開始全新的生活,應(yīng)該是對過去的生活毫無知覺的。他被培養(yǎng)成美國的精英階層,上了最好的私立大學(xué)之一,成了律師,去了華府工作,才華橫溢,天賦異稟,成為他母親口中的“大人物”。而菲洛梅娜呢?她一直居住在鄉(xiāng)下,藍(lán)領(lǐng)工作,愛看“霸道總裁愛上我”一類的愛情小說,舉止粗俗,記者M(jìn)artin一開始是看不起她卻又無可奈何的。但是,這是一個母親啊。這是一個被迫簽下永遠(yuǎn)放棄撫養(yǎng)權(quán)的母親,在五十年后對自己孩子執(zhí)著的尋找,當(dāng)他知道兒子的成就時,她的自豪感和所有的母親是一模一樣的:“他竟然是共和黨的律師!如果他和我生活在一起,可能他也就能當(dāng)個鎮(zhèn)上的律師吧!”這樣的話從一個教育、階級都不高的母親嘴里說出來,除了滿滿的母愛,還有什么呢?菲洛梅娜知道安東尼是一個同性戀時,這個天主教徒一點都不稀奇:“我有預(yù)感,他一直就是個敏感的孩子……”她和他在一起才呆了三年?。“矕|尼以后走得那么遠(yuǎn),那么高,但在母親的腦海中,他一直是那個單純敏感、母親哭泣時能用稚嫩的手幫她擦去眼淚的孩子。她幻想他的一生,用最樸素天真的她的視野去想象美國的生活:“要是他流落街頭怎么辦?”“要是他沒工作怎么辦?”“要是他變成一個胖子怎么辦?”“為什么會變成胖子?”記者奇怪地問。“因為美國的菜量實在太大了??!”看,這是每個母親心里的擔(dān)憂,無論這個孩子是否在她身邊,甚至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一面。
而在安東尼這邊,他承受了更大的壓力。他能記起他的故鄉(xiāng)山川,知道自己來自愛爾蘭,也知道母親“拋棄”了自己。他循規(guī)蹈矩,在學(xué)校里各方面都表現(xiàn)出色,因為他對自己的不自信,就必須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來讓別人接受自己??墒?,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總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你是被拋棄的孩子,你是沒有人愛的孩子。他覺得自己永遠(yuǎn)不配得到幸福,因而自虐式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毀滅自己的感情:不論異性還是同性,他的愛情結(jié)局永遠(yuǎn)是戲劇性地悲慘。他向神父坦白:“我的原罪就在于,我愛的是男人?!比欢姓鎼劢蹬R時,他又不愿意面對。他對自己的初戀情人談起自己的故鄉(xiāng):“那好像一首歌,你還記得聽到它的時候美好的感覺,可是,你已經(jīng)永遠(yuǎn)忘記了它的旋律……”
他三次到自己的出生地——愛爾蘭的一座天主修道院尋找自己的生母。修女們從始至終都拒絕了他的請求。最后一次,他得知自己罹患艾滋時,最后一次請求修女幫他找到他的出生資料。修女仍然拒絕了他。
小說和電影都是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沒有替換。正如記者在電影所說:“不能改名,這正是這個故事的意義?!蔽铱吹臅?,有安東尼三歲前在修道院的照片,有他參加成人儀式的照片,有大學(xué)畢業(yè)的照片,有當(dāng)律師的職業(yè)照片,也有他回到愛爾蘭修道院的照片。最后一張,是他的母親站在他墓地前的照片。
五十年的尋尋覓覓,不過換來一抔黃土。當(dāng)母子終于相見時,生離變成了死別。
最后一次受到修女拒絕時,他提出了最后的請求。他把他的財產(chǎn)捐給修道院,只求葬在出生的地方。他的伴侶跟他的養(yǎng)父大吵一架,把他帶回了愛爾蘭。最后的答案在電影里:母親欣慰地發(fā)現(xiàn),兒子還記得她,記得自己的故鄉(xiāng)。
小說和電影里有宗教、有人倫、有道德、有自我的矛盾與沖突。小說里的照片,在電影里變成了錄像。菲洛梅娜看著一幀幀安東尼逐漸長大的畫面,感受著五十年來的母愛全部浮現(xiàn)在屏幕上,那是渴求卻不可得的遺憾,時空交錯中永遠(yuǎn)不能彌補(bǔ)的失落。再沒有什么能比一個母親失去自己的孩子更令人難受的了:而菲洛梅娜能對當(dāng)年拒絕她尋找兒子的修女說聲:“我原諒你了”,也讓記者震驚,從而深思他與菲洛梅娜不同的價值觀。他憤世嫉俗,以眼還眼;她受到如此多的不公正待遇,卻仍然篤信上帝,善待自己。這是宗教間的沖突,在我看來,更是階級間的沖突。大多數(shù)觀眾可能會站在記者的角度看問題,而菲洛梅娜最后與記者的融洽,說明這些價值觀其實是殊途同歸的:人與自己命運的妥協(xié)。
電影繞過了安東尼的一生,著重點在菲洛梅娜尋找自己的孩子身上。避重就輕,卻用敏銳的筆觸闡明了這一主題。朱迪?鄧奇與Steve Coogan之間的互動有趣極了,兩位精湛的演技能用一個眼神就把觀眾逗得忍俊不禁。小說則更充滿戲劇性,很多地方能看出來是作者添油加醋的,我不太喜歡這種借著真人真事煽作者自己情的寫作方式,然而作者筆力頗深,帶著記者的客觀與冷靜,多用短句,每句常用“He”開頭,像是旁觀者在講述不屬于自己的故事。
2 ) 菲洛梅娜
在電腦里放了有快一年因為斷網(wǎng)才想起來看它。
本來覺得是個很慢節(jié)奏的片子,而事實上也確實是。
菲洛梅娜是一個失去了孩子的母親,孩子也許是被迫從身邊被帶走的。
菲洛梅娜在孩子52歲的那一年,終于開始了漫漫的尋子之旅。
雖然還是沒有見到孩子一面,但是通過認(rèn)識孩子的各色人等了解到了孩子的生活,也許她也還是滿足的。
其實修道院的做法也無可厚非,唯一的問題就是合同都是被迫簽訂的。
但是孩子既然已經(jīng)送到了寄養(yǎng)家庭,還是不要再尋找了。到此為止吧。
3 ) 誰也不能評價你 除了你自己
自從《社交網(wǎng)絡(luò)》輸給《國王的演講》后,對奧斯卡頒獎結(jié)果這事兒就無大所謂,你指望一幫白人老頭替你肯定自己的觀影品味,純屬緣木求魚。事實上,任何單一標(biāo)準(zhǔn)去評判電影的優(yōu)劣都有失公平,只有一個準(zhǔn)則別人很難左右——你自己內(nèi)心的好惡。
今年奧斯卡季的影片看了七七八八,偏愛《Her》不用多說,另一部則是《菲洛梅娜》,準(zhǔn)確地說,是大愛女主演朱迪丹奇,《藍(lán)色茉莉》里的凱特布蘭切特和她比起來的差距,就是人生閱歷多少的差距。專業(yè)的事兒說不好,從光影效果上來講,英式小品電影大多給我一種畫面清冷,攝影不夠講究的電視電影感,但演員細(xì)膩沉著的表演,又總能把它們挽回到莎士比亞戲劇的經(jīng)典水準(zhǔn)。
電影《菲洛梅娜》改編自 BBC 記者馬丁·斯克斯史密斯的紀(jì)實作品《菲諾梅娜遺失的孩子》,影片片名進(jìn)香港院線時被翻做了《千里伴我尋》,這對普通觀眾來說就清楚明白得多。故事講的是名叫菲洛梅娜的老太太年輕時未婚先孕,接受懲罰被關(guān)進(jìn)修道院,與幼子天各一方。時隔五十年后,她將這一秘密告訴了失意的前BBC記者馬丁,在馬丁的陪伴下開始了萬里尋子之路。
對歐美電影來說,挑戰(zhàn)性、嘲諷政治,都不算什么大事兒,唯有宗教題材絕對敏感而難以駕馭。這些年來,宗教對世俗社會的約束力日漸靡淡,不斷被揭發(fā)的孌童丑聞加深了人們對教會制度的否定和懷疑。和《不良教育》等片一樣,《菲洛梅娜》在揭露修道院保守、腐朽和殘忍上毫不留情,片中那些寡欲的老修女,和她們背后陰森的修道院一樣,帶著腐敗的尸氣。但《菲洛梅娜》杰出的地方在于,它不止于控訴和鞭笞,它借菲洛梅娜本人,傳遞了信仰本身的寬厚和仁慈。
影片的故事主線是馬丁和菲洛梅娜的尋子之旅,在真相大白之際,我想觀眾中的大多數(shù)都耿耿于懷為何菲洛梅娜不選擇馬丁那樣憤怒和抗?fàn)?,只淡淡說了一句“我原諒了你”。其實,這一切在此前車中的馬丁和菲洛梅娜的車中對話,已給出答案:菲洛梅娜委婉地點明馬丁幫她的條件本來就是“追逐新聞效應(yīng)”,媒體倡導(dǎo)公平與公正,出發(fā)點是眼球經(jīng)濟(jì)的最大化,“消費隱私”和“剝奪母愛”,在道德上的優(yōu)劣之分又有多少呢?以公理和正義自居裁決修女,與修女們以上帝之名懲罰少女媽媽,又有什么本質(zhì)的區(qū)別呢?
當(dāng)你凝視深淵,會被深淵吞噬,當(dāng)你棒打猛虎,會成為比猛虎更兇猛的野獸。復(fù)仇的快感消解于復(fù)仇成功的剎那,復(fù)仇的意義也在同時化為烏有。
對這樣一個艱澀主題,真實事件提供了情感基礎(chǔ),劇本強(qiáng)化了人物性格,而朱迪丹奇的表演則飽蘸濃情充滿層次,她追問馬丁回憶與自己兒子見面那一段,真是教科書級別的表演。影片最讓人動容的部分,是菲洛梅娜在告誡室放棄告誡,摒棄宗教儀式走出教堂之時。她并沒有放棄信仰,她對上帝的虔誠、對善的維護(hù)并未改變,而是不再假借他人評判自己,不再依靠教會的“規(guī)矩”來束縛自己,菲洛梅娜在不斷自省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對自己的評定,她甚至敢于敞開心扉去回憶性的美好,打破了折磨她一生的精神枷鎖。
“我原諒了你”。
這是菲洛梅娜和她的信仰里最光輝的部分無比接近的時刻,讓人心潮澎湃。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慨,或多或少因為最近在看一本書——《人的宗教》。在幾乎所有宗教中,制度和宗教組織都是規(guī)范行為,而頓悟超脫則有賴信者自察。宗教和宗教組織本身是兩個概念,但我們常常把內(nèi)容和形式混為一談,好比談?wù)撈降?,就會等同“少?shù)服從多數(shù)”,可“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對“少數(shù)”的那些就是真正的平等?人們對于內(nèi)容其實少有異議,分歧多在形式,為了消除分歧,于是人們就開始了互相評判與裁決,仰仗的并非真理,而是權(quán)力。人能被征服,但哪里會被外力改變呢?
我雖然是無神論者,但我相信人一生積極的使命,是追求更完美的人格,追求人格實現(xiàn)的過程絕不靠他人的評判——誰也不能評判你,除了你自己。不管在哪套價值體系里,他律者皆淪為奴隸,唯自察者雖然困惑糾結(jié),但讓我們與猛虎和深淵區(qū)別開來。
微信公眾賬號:mydunhe
4 ) 彩蛋
這題目絕對不是為了騙粉,一會兒我就會扣題的……
就說一點,中途菲洛梅娜對信仰是有過放棄的,最起碼也是有過動搖,就是她想去教堂懺悔,卻什么都沒說只是在懺悔室外哭了一聲那次,從教堂出來時也沒碰圣水池的水。
但后來卻用那篇憋屈的“我原諒你”理論及她兒子墓前的小耶穌回歸宗教了,讓我覺得有點突兀,不知道這確實是菲洛梅娜的真實心路歷程還是制片方不想激怒任何人。
其實我倒能理解這種突兀的轉(zhuǎn)折,就像我工作這么多年,單位一直在給上社保,然后辭職了,明知道這東西根本信不過,但還是在自己上社保一樣,我們總會干一些自虐的事,只為了看看我都這么難受了,你還不給我點獎勵?
也可以說是對彩蛋的期待,讓我扣一下題吧……
比如那個終身禁欲的老修女,一輩子不破功不就是覺得最后能上天堂嗎?
菲洛梅娜大概也覺得上帝這老小子折磨了自己這么久,自己都沒放棄他,現(xiàn)在眼看半截入土,算了,還跟他混吧,說不定最后能拿到年終獎呢?
這也是我們互相厭惡的父母忍耐至今不分手、明知道寫出來沒人要的稿子還是要把它寫完……等等等等人類神秘sm事件的終極奧義。
人生有始有終,所以即便你是個標(biāo)榜自己總是半途而廢的廢柴,其實你也在為“終身半途而廢”這個偉大征程能夠有始有終而努力著。
不管如何,我還是決定從這個月開始就不交社保了,反正社保又不能讓我上天堂。
5 ) 《千里伴我尋》:母親的罪.愛
英國小品《千里伴我尋》(Philomena)是一部滲透著回憶、歷史、親情與溫情的電影。這部作品的妙處出於在處理罪與罰、過去與現(xiàn)在、正義與邪惡身上。看這部電影不是要質(zhì)疑誰是誰非,而是透過尋親塑造過去一段無知且不光彩的歷史?!肚Ю锇槲覍ぁ返木手幵陟对趧∏榈耐苿优c觀感上,也沒有呈現(xiàn)一種輸打嬴要,爭取公義的手法。而是用上了軟性、人性化的角度帶出寬恕、帶出信仰上的愛,同時也帶出了陌生人之間的同理心與互助精神。
真人真事的電影並不容易拍攝,一不小心就會寫得煽情、定位不正確就會站錯邊。比較妥善的方法是帶出問題,把接下來一系列誰是誰非、道德判決的問題帶到觀眾身上。過去曾經(jīng)有不少「尋親」、「尋秘密」的類型片,加拿大的《母親的告白》(Incendies)就是一部從子女的角度出發(fā),找尋母親的身份,做到追本溯源,奈何電影帶有黑色的色彩,相當(dāng)?shù)膲阂?,看完電影後也承載了包袱。相對《千里伴我找尋》來說雖不至於陽光,但在面對過去與現(xiàn)在時,主人公都能夠有一顆從容的心,當(dāng)真相揭開之時讓人感到溫暖與欣慰。
當(dāng)五十年前,女權(quán)主義未完全興起時,有些地方埋藏著一些不光彩的事情。而這件描寫的事情通過BBC記者的Martin的手裡記錄下來,然後就有了這部改編而成的電影。女主人公Philomena曾經(jīng)是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因著一個「錯誤」與陌生男子發(fā)生一夜情而誕下嬰兒。在當(dāng)時的社會對墮胎存有禁忌,且女主角一家是信天主教的。在現(xiàn)代教義來說,有一些規(guī)條是很荒謬的、包括是不準(zhǔn)用避孕套,不準(zhǔn)婚前性行為。在當(dāng)時Philomena只好遵循家裡的訓(xùn)示,走進(jìn)修道院「贖罪」。結(jié)果,修道院的經(jīng)營背後收藏著驚天的交易,自此與兒子相隔多年。
事情過去了五十年,尋人有如大海撈針,但仍一試。誰知道真相竟然在起點,走過半個地球,方才發(fā)現(xiàn)最愛的在身旁。通過電影的對立與矛盾,呈現(xiàn)了宗教世界那種唯我獨尊的一面。雖然電影不志在批評任何宗教,但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辦事背離教義,講一套做一套。第二是,記者的道德問題,傳媒在報導(dǎo)上會否有越界、影響到當(dāng)事人的行為。當(dāng)記者的為了追尋新聞?wù)嫦啵瑫襁`背初衷,反成為了傷害者。在電影裡,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有很多未解決的問題,但不同崗位的人最終只要透過關(guān)心與愛也會成為朋友。一切的問題,彷彿也不重要。
從多方面去看《千里伴我尋》會發(fā)現(xiàn)到一些普世的問題,比如說是同性戀、愛滋病與政治,還有的少不了是媒體與信仰,各種議題共冶一爐。雖沒有特別的特究,但大致把當(dāng)代世界裡被邊緣化的事物呈現(xiàn)出來,有一種反傳統(tǒng)、反常規(guī)的感覺。當(dāng)下覺悟,得知一直尋找的兒子原來是同性戀者,那一刻女主人公的反應(yīng)異常平靜,在觸碰想像與現(xiàn)實的空間裡看到人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即使天主教裡不容許女性發(fā)生不道德的性行為,但女主角卻視這次性興奮為人生的驕傲。與所謂的道德價值完全是相反,在處理宗教信仰上女主角比起修女們更為厚道,更懂信仰的意義,起碼她是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在待人接物方面較為親和。相對電影裡的修女從頭到尾給人的感覺是自私、偏激,與女主角的仁慈相比實在無法比。至於記者的角色,在電影裡就是事件的第三者,用局外人的目光試圖了解這件事,他的角色反映了觀眾的觀感,面對此等荒謬的事情,採取不原諒的態(tài)度,有種替感到氣憤的觀眾出氣的意思。
電影提出了很多問題,但沒有每個解釋,相反是它將這些帶到觀眾身上。把問題加以的融合,就像是一個球一樣的把問題包裹著。不代表不關(guān)心,只是世上有很多東西解決不了,再加上不能夠在短時間改變他人的價值觀。電影可以做的並不是說教,並不是旨意灌輸大愛的價值,而是要做到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達(dá)至和而不同的環(huán)境?!肚Ю锇槲覍ぁ纷畲蟮囊饬x是在於坦誠面對自己,做一個誠實的人,本著自己的信念做人就是了。那管它什麼罪與不罪,那根本是人訂出來的。聖經(jīng)裡記載「不可論斷人」,其實很多時候都不過是當(dāng)局者迷的把戲。
文/Dorothy
6 ) 經(jīng)典臺詞
Philomena: And after I had the sex, I thought anything that feels so lovely must be wrong.
菲洛米娜 :在我有性生活之后,我覺得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錯的。
Martin Sixsmith: Fucking Catholics.
馬?。翰偬熘鹘掏?。
又哭又笑的看完,上分鐘還揪心抹淚,下分鐘又被老太太拋出一個安.博琳的梗逗得吹起鼻泡。有的人在宗教庇護(hù)下以基督之名行使著恨,有的人在宗教迫害下籍著信仰修煉出純凈寬廣的心靈。無論I forgive u或I couldn't forgive u,都擲地有聲,都可以挺胸去到上帝跟前,而最卑賤的,恰是那至死冥頑的擲石者。
親情最讓人感動
在五十年后抵達(dá)另一片大陸收集她所缺席的那個人生留下的痕跡,哪怕對一句問候或一次握手的描述都能讓她幸福雀躍,愛爾蘭的雪也終于不再那么冰冷?!涸谒新贸痰慕K點,我們都會回到啟程之地,并第一次認(rèn)識那里』。讓人感動的并非面對惡之源時的『我原諒你』,而是至愛者藏匿的秘密從未逃過你的感應(yīng)。
人物塑造很飽滿,節(jié)奏起伏也很舒服。整體感覺還是略清淡了一些,留白的內(nèi)容和力度都不強(qiáng),致使形式本身的清淡僅僅停留在了清淡的表層。
喜劇與悲劇的交融通過宗教的善與惡來體現(xiàn):菲洛梅娜是宗教的善,是影片幽默笑料的來源;修道院扭曲宗教造成的偽善是惡,是故事的悲劇根源。片中懸念的轉(zhuǎn)換也很精彩,錄像帶一段是淚點的爆發(fā)。對于不信教的我們來說,看后估計只想一把火把修道院燒了吧。囧
相當(dāng)喜歡的英國電影,溫情感人,笑著笑著流出了眼淚 (q&a環(huán)節(jié)時Steve Coogan說預(yù)想到“philomena 寬恕那些修女”這個情節(jié)觀眾是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的角色特意加了一句“i wont forgive you”的臺詞,太貼心了<33333)
結(jié)尾眼睛酸酸的,非常感人,編劇把一個簡單的尋子故事寫得飽滿而精彩,小格局蘊含大思想,無論宗教信仰不同或是性取向不同,階級不同,國籍不同,電影意在贊美人與人之間理解和寬容的力量
對待宗教態(tài)度的選擇促成了悲喜劇,最難得是她能夠?qū)鹤拥男韵蚝退酪蛞暈檎#胍闹皇侵浪叭魏我稽c細(xì)節(jié)。在夾縫中沒有仇恨而是珍重的寬容。而對于觀眾,還好有記者這句:"I won't forgive you."
和佩恩的《內(nèi)布拉斯加》相似,一部關(guān)于父親,一部關(guān)于母親,但佩恩的立足點在于包容,本片則在于寬恕。朱迪丹奇與史蒂夫庫根一熱一冷,煽情幽默手到擒來?;氐皆c的環(huán)形結(jié)構(gòu)象征著人物的受難與修行,比起丑陋的權(quán)威,菲洛梅娜才是真正有資格說出“原諒”一詞的圣者。往事隨風(fēng),人間善惡,留后人評說。
一個大愛的女人,年長卻天真,在尋子途中帶給我們滿滿的感動與小小的歡樂。她用自己的方式凈化了所謂圣潔實則偽善的教堂,用自己的方式與天堂的兒子心心相映。兩位主演不遺余力的為我們送上了年度最感人的一次電影旅程,他們塑造的兩個人物讓我們在悲傷的故事里看到了歡樂,也在歡樂里體會了溫情脈脈
Philomena這個角色最精彩的一點就是我們同時在她身上看到了宗教的兩面性,正是宗教的偽善讓Phi一生與孩子天涯兩隔,也正是宗教的教化讓這個沒讀過艾略特的普通人擁有了寬容的勇氣。笑點淚點結(jié)合的非常好,后半部分的轉(zhuǎn)折帶著不能劇透的情緒感染力。缺點就是兩位主角的個別主動選擇過于簡單帶過了。
有些故事?lián)Q一個角度真的就不一樣了,在這個尋找的故事里,結(jié)果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遭遇的人生百態(tài)。宗教組織和信仰宗教的人,人的意志歪曲了很多東西,在冰冷刻板的宗教面前,人情沒了,懺悔和贖罪都不過是一句自我麻醉的空話。人間哪來那么的罪,是因為有了宗教,才有了罪。★★★★
故事并不復(fù)雜,親情感人
年度最愛!擁有我最喜歡的故事元素和模式:各自有獨特性格的一老一少踏上一次有目的的旅程,娓娓道來、抽絲剝繭后露出一個動人的真相。全片畫面猶如加lomo濾鏡一般,幽默都很classy。說是喜劇,卻溫情繚繞、催淚必殺!朱迪·丹奇演的這個老太實在太惹人愛!喜歡她的博愛和胸懷。
奧斯卡季過去半年再看,今年奧斯卡9部最佳影片的提名里,這部才是最好的。如何把所有復(fù)雜的道德宗教探討溶進(jìn)溫情主義的故事里,這部電影堪稱教科書。
五十年離散之痛刻畫的綿長深情,但等找到兒子后卻表現(xiàn)得很潦草,尤其是菲洛梅娜對于修女的態(tài)度,他們的信仰之爭都無疾而終,除了故事本身沒有更多可以回味的東西。同類還是“橙子與陽光”更好些。
分別五十年,可當(dāng)她看到兒子照片的第一眼,就知道他是gay。戰(zhàn)勝時間性的血濃于水。其實宗教和信仰只是一條路上暫時結(jié)伴的路人,真正的信仰總會掙脫宗教的束縛,追求內(nèi)心無垢的星空。真人真事,增加厚度。
這個故事并不復(fù)雜,但也能從很多面解讀,比如宗教,親情。不過最感動的仍是最表面、最直接的那一層,就是菲洛梅娜與兒子的感情,思念以及遺憾。這樣的故事會讓你堅信親情以及它的可貴。朱迪·丹奇與斯蒂夫·庫根都非常出色,性格的多樣性。影片在質(zhì)疑宗教偽善的同時,卻也讓你從菲洛梅娜身上看到了閃光
“你高高在上時,應(yīng)該對下面的人都好些。因為等你掉下來的時候,說不定還會遇到他們”關(guān)于母親,有時候他們老著,只是需要一點活著的念想。當(dāng)她最后聽到兒子要埋葬在自己的故鄉(xiāng)時,所有個人遺憾和旁人冷眼都那么不屑,眼角濕…贊配樂、攝影、故事、表演,及同性兒子的支線,今年最平凡而溫暖的電影。
1、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愛人親人都一樣;2、JudiDench和SteveCoogan的表演撐起了感情克制的溫情電影;3、人活著都有信仰,但那句I couldn't forgive you真痛快;4、腐國電影時刻不忘賤賤的冷笑話和基情;4、劇本母子情感部分比較感人,修女宗教信仰部分則很難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