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他比我自己更像我
片中臺詞甚少,僅選取兩段。
<一>
少年Cathy蜷縮在爐火邊,低頭啜泣,她向傭人Nelly訴說了她已經(jīng)答應(yīng)Edgar的求婚,但自己內(nèi)心十分痛苦,她祈求Nelly為她保守一個秘密——
Nelly:"Why you are so unhappy?"
Cathy:"Here and here (Cathy指了指自己的頭和心).
Wherever soul lives, I feel I'm wrong.
If only Hindley didn't treat Heathcliff so low,
I wouldn't even think of marrying Edgar.
But now it would be degrade to marry Heathcliff.
And he will never know how much I love him.
Not because he's a good-looking man,
Because he's more like me than I am."
躲在角落的Heathcilff偷聽到了這段對話,悄悄地溜出房間,在大雨夜,沒有告別,離開了Cathy。
<二>
時隔多年,成年Heathcliff衣錦歸來。只為再次見到Cathy。
片中,導(dǎo)演將他們這次見面安排在花園里,片中唯一色彩明亮艷麗的地方。已經(jīng)身為人妻的Cathy出現(xiàn)在逆光中,微笑不語。手拿鏡頭恍惚間露出Heathcilff的背影。背景聲是Heathcliff緊張、激動的急促的喘息聲。沒有臺詞。
兩人進屋落座后,Cathy低頭不語,Heathcilff轉(zhuǎn)過頭望著她——
"My plan was, to see you in face,
get revenge on Hindley
and then kill myself.
But I've changed my mind
I'll never leave you ever again.
My life has been better since I last heard your voice.
I kept going only for you."
這段深情告白,讓Cathy動容,但是已無法改變。
Heathcliff的二次離開,讓Cathy最終一病不起。
似乎所有的悲劇愛情,都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遇到了對的人。而這“對的人”,也因為種種客觀,變成了“錯誤的人”。
似乎所有的大愛,都要不免俗套地敗倒在最狹隘的事情上,讓人扼腕。
后記:
切勿遵循原著來觀賞此片。
請務(wù)必以超高清來觀賞此片。
影片大量使用了手拿鏡頭進行人物近景拍攝,飄忽不定,但很有韻味。
在場景的切換中,多數(shù)使用了大地景觀的拍攝,停留數(shù)秒,沒有任何修飾,風(fēng)景迷人。
同時,影片保留了自然原聲,風(fēng)聲、雨聲、動物聲、喘息聲、跑步聲等等,甚少配樂,片尾曲讓人耳前一亮。
值得收藏。
2 ) 女導(dǎo)演不是放棄敘事的擋箭牌
我總懷疑是否讀過《呼嘯山莊》的女生,都相當(dāng)于被植入了“剩女”的基因,但從不懷疑《呼嘯山莊》是部偉大的愛情小說。艾米利勃朗特對人世深邃的感知力,顯然是獨樹一幟的。
“I'm Heathcliff!”當(dāng)凱瑟琳恩肖在暴風(fēng)雨夜說出這句話,當(dāng)時十幾歲的我對著書頁想,我這輩子不需要寫愛情小說了。不管這位在言情史上被愛慕得令人費解的殘暴扭曲的男士是被譯為希克厲、希刺克厲夫,還是希斯克利夫,不管是由魅力偶像派勞倫斯奧利佛還是印度菩薩頭黑鬼來飾演,都沒有稀釋過這種在英國北部陰濕而凜冽的荒原上,只有生死的力量可與之抗衡的愛情帶給我的震撼。
我也不懷疑新版的《呼嘯山莊》電影拍攝,是來自一個女性的視角。對臉龐、毛發(fā)、植被、流竄的小動物以及荒原上的霧氣能作到如此細致、完整、不厭其煩且深深陶醉的觀察和表達的,多半該是心思能在針眼里信步徜徉的女性。阿德里安阿諾德對《呼嘯山莊》的翻拍,在直到Heathcliff出走,我都深信這是一部極為用情、秉承原著神髓,能夠超越好萊塢敘事偶像劇的杰作,然而后半部的拙劣,令我對前半部建立起來的好感,消失殆盡。
女性對情感體察力的細膩和深邃,是多數(shù)男人無法企及的;同樣的,女導(dǎo)演對描摹追溯情感的偏執(zhí),也是多數(shù)男導(dǎo)演無法企及的。不能評價這種偏執(zhí)本身是好是壞,正如不能評價一些導(dǎo)演對謎宮敘事結(jié)構(gòu)的迷戀是好是壞,但這構(gòu)成了一種群體風(fēng)格。如果沒有阿涅斯瓦爾達,應(yīng)該仍然會有法國電影的新浪潮運動,但如果沒有簡坎皮恩,會有男導(dǎo)演為啞女艾達運來鋼琴又沉沒鋼琴嗎?
一種更多體現(xiàn)在女性群體中的感性特質(zhì),在女導(dǎo)演的作品中被更充分地表達,是一件符合“以真境為美”的事。然而,所不符合美的,是局部表達與整體主題的沖突。
在阿諾德版《呼嘯山莊》前半部,所有的景物描繪,以及連綿不絕的風(fēng)聲,都構(gòu)成了一個獨立自足的北部荒原的世界,這個世界,也正是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的愛情之所以發(fā)生的背景和起源。粗陋的皮膚和寬大的布裙,連綿的植被和黝黑的泥地,這一切是順理成章而融洽的……可是直到發(fā)家的希斯克利夫回歸后,畫面中的風(fēng)聲停止了,農(nóng)莊從草木橫生變?yōu)轼B語花香,成年后的凱瑟琳的倩影由模糊至清晰,所見的卻是一張充滿城市味的倫敦姑娘臉,眼里并非舔舐傷口的小獸般的桀驁,卻是生澀的水蜜桃般甜美的叛逆,并非卡雅斯卡達里奧不美,只是錢塘蘇小又如何詮釋東北大姐……
這成年后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的碧園一會,之后的劇情也急轉(zhuǎn)直下,與生俱來擁有陰郁蠻荒美感、身負復(fù)仇使命的希斯克利夫成了慈眉善目癡心絕對的黑臉努達海,凱瑟琳倒是徹底成了不安分的小蹄子,只是那血液中摻有的冷峻巖石,被弱化成了小兒女的爭風(fēng)吃醋。
清人周濟嘗云:“初學(xué)詞求空,空則靈氣往來。既成格調(diào),求實,實則精力彌滿。”童年時代只需描寫在狂風(fēng)山崗飛鳥走獸中的兩小無猜,阿諾德便已勝卻巖井俊二無數(shù)。但成年后的人生,可算“既成格調(diào)”,便已不是眉來眼去可以服人的了。說俗一點,好比年輕時女生喜歡陽光下帥氣打籃球的男仔,長大后則必然對處世為人行事有所要求,可不再是依靠希斯克利夫那兩瓣厚唇和風(fēng)卷殘云般的吻技可以搞定的了。而新版《呼嘯山莊》對成年希斯克利夫的故事幾無描寫,仍絕大部分篇幅著墨在“畫屏金鷓鴣”上,令我著實對這個接吻技術(shù)斗毆技術(shù)都很差的男人沒了興致。即便是劇情狗血到掘墳奸尸遺世咆哮,那難道不是想挑戰(zhàn)馬景濤的招牌么?
話說回來,以前半部的調(diào)性來改編原著的后半部確實非常難。文學(xué)名著的思想深度要借用影像傳達,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托翁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幾番改編,何嘗獲過交口。影像探討哲學(xué)的,大概得有圣三位一體那樣的勇氣。然而,我以為依然不能為本片開脫的是,女導(dǎo)演阿諾德顯然滿足于風(fēng)物和眉眼的攝影,而在后半部幾乎放棄了敘事,使得全片空有“象”,卻遺漏了“意”。本來至情至性的原野之愛,格局完全變窄小了。
而再以同樣女導(dǎo)演作品《鋼琴課》為例,簡坎皮恩并沒有犯用情緒來撐足全場而遺漏敘事和主題的弊病,恰相反主人公的經(jīng)歷和結(jié)局是統(tǒng)一的,并在最后達成了意旨的升華。
因此,感性和細膩固然是女性導(dǎo)演的優(yōu)勢,但不代表可以用一種表達偏好來蓋過作品的主旨。每個有單反的小清新都可以用移軸拍攝出經(jīng)典構(gòu)圖的靜物,但他們中有幾人可稱的上“攝影者”呢?
我從不認為邏輯是女性的弱項,雖然國際象棋曾有過性別大戰(zhàn),謝軍是四平二負惜敗卡爾波夫,但從社會現(xiàn)狀來看,起碼實現(xiàn)出生平等教育平等100年才好探究智能上的差異。然而所郁悶的是,女導(dǎo)演在發(fā)揮自己擅長領(lǐng)域之時,能否不要主動放棄敘事邏輯這些必備項呢?兩者并不是矛盾的。
當(dāng)然,吐槽了這么多,作為呼嘯山莊旁石楠花叢中的狗,我還是很喜愛影片的前半部的,此外,從龐大的基數(shù)來看,拍出爛片更多的,終歸還是男導(dǎo)演。
3 ) 荒野的風(fēng)、暴雨和呼嘯
電影版《呼嘯山莊》跟原著給我?guī)淼挠∠笙啾龋顒e還挺大的。
初見凱瑟琳?厄恩蕭,總覺得她的美貌應(yīng)更突出。少年希斯克利夫飾演者的形象倒沒有像書中那般偏執(zhí)孤僻。
電影中添加了一兩個希斯克利夫殺死綿羊、野兔的鏡頭,似乎向觀眾暗示一些他的性格特征。
與壓抑著的快樂相比,希斯克利夫的痛苦更加直觀:幾次憤懣撞向墻壁,勾著背跋涉…演員表演含蓄,未出走前的希斯克利夫仿佛有一種極度隱忍的個性。
也許一位未看過原著的觀眾,在凱瑟琳為希斯克利夫舔舐背上傷口時,鏡頭中他的一滴淚確會使人憐憫心驟起。但,你也能從他體態(tài)上看到復(fù)仇的潛質(zhì)。
有些出戲的時刻在腹誹,原來少年的臉龐稚嫩如他們的愛情。
成年希斯克利夫倒還像是從書中走出來似的,帶有陰翳氣質(zhì),刮胡子那個鏡頭使我更加肯定。接連著逆光款款幕入的林頓夫人,似乎她正是在婚姻的滋潤下脫胎換骨般長成了美麗婦人,從伊莎貝爾的出場開始的劇情證實了她的驕縱跋扈。
除此之外,影版所配的幾首民謠也有隱喻意味,“快去見我們的主人一面,倘若你的芳名叫芭芭拉?艾倫”“一個見異思遷的愛人,會讓我走向死亡”“黑,黑,黒,是我愛人的頭發(fā)顏色”…為接下來的情節(jié)做了預(yù)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眾人的約克郡口音幾次提醒我:不要誤以為傲慢是某個階層獨有的氣質(zhì)呀!
勃朗特是了不起的作家,無愧于伍爾夫?qū)λ湃A的評價。你會感受到她的生活體會,她的描述是鮮活的,給讀者帶來的視角也是豐富的。
作為一個拙劣的讀者,我看書時總會糾結(jié)于人物情感關(guān)系導(dǎo)致忘記階層背景,因此電影也是補足了我疏忽掉的細節(jié),讓這部小說從頭腦回到現(xiàn)實。
那些暴雨和呼嘯都可以如此真實。
4 ) 講講攝影
影片風(fēng)格化的攝影成就很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大量特寫,特別是有關(guān)動植物等自然景象的特寫,營造了蕭瑟、怪異的氛圍:
墻上的蝴蝶、蛾子,地上的昆蟲和疑似屎殼郎堆的球;
仰拍倒掛的野雞的嘴被馬撞倒時的變焦鏡頭;
希斯克利夫深夜逃離呼嘯山莊時駕馬疾馳的輪廓幾乎閃閃發(fā)光;
當(dāng)希斯克利夫扼死野兔時,兔子得到了一個與人同等待遇的特寫鏡頭——被摁在地上的兔子側(cè)對著攝影機,眼球暴凸。
片中有我能想象的最美的騎馬同游的鏡頭:
凱瑟琳騎馬載著希斯克利夫時,鏡頭許久地注視著凱瑟琳隨風(fēng)飄揚的長發(fā),和馬頭飛揚的鬃毛;
伴隨著希斯克利夫的呼吸,他的手在凱瑟琳腿邊的馬肚子上來回摩挲。
另外有一些攝影手法在名著影片中顯得十分大膽:
諸如希斯克利夫多次以頭撞墻時,鏡頭跟著他身體的擺動來回平移;
影調(diào)對比極大的轉(zhuǎn)場——上一個鏡頭希斯克利夫還在黑暗中逃離呼嘯山莊,下一幕刺眼的陽光就晃白了鏡頭。
5 ) 呼嘯山莊
從小說看,艾米麗勃朗特的內(nèi)心還是挺狂野的。這部電影擴大了原著羅曼蒂克的一面,直接砍掉了二代恩仇,到凱瑟琳死就完了,又添加了一些原始狂野的意象,看起來狂野且?guī)Ц小?/p>
它比較適合讀過原著的人去看,如果沒讀過原著看它,會覺得意識流+莫名其妙。讀過原著看它,就知道它著重的是西斯克利夫和凱瑟琳年少輕狂時的那段類似SM的感情,和重逢后愛而不能的癡狂。
在禁斷系少女心和虐戀情深的刻畫上,艾米麗勃朗特那是鼻祖。云荒的蘇摩和白櫻就類似西斯克利夫和凱瑟琳,奴隸愛上一起長大的公主,等翻身后來向拆散他們的世界復(fù)仇。由貴香織里的兄妹養(yǎng)成系,多多少少也有點西斯克利夫和凱瑟琳的影子。
凱瑟琳本身是一個相當(dāng)狂野任性,自我自私的姑娘,瑪麗蘇本蘇是也,死了還要做男主永恒的白月光,連二代都不得安生。
當(dāng)然,呼嘯山莊這部作品本身也不只是言情小說,它承載的內(nèi)容比言情還是有意思很多。
6 ) 殘酷的愛情or愛情的殘酷
看完幾乎感覺不到原著的影子,雖然原著是幾年前看過的,沒什么記憶了,本以為會從電影中回憶起情節(jié)來。最后看完了,幾乎沒找到原著的太多影子。納悶了...這是那個勃朗特三姐妹的驚世之作嗎!導(dǎo)演對于影片的情感有著極強的控制欲。沒有太多對白,用了大量的手持拍攝,超近的人物特寫,對于英倫鄉(xiāng)土大風(fēng)大雨花鳥昆蟲的偏愛,還有偶爾的空鏡頭,無限美好的逆光。這些畫面都拍攝的極為細膩,那是看著畫面似乎就能嗅出頭發(fā)的味道,原野的芳香的感覺。這是原著的味道,但是情節(jié)似乎被改得大相徑庭了。有時間得把書翻出來再看看??!
“我回家了,我的愛人,冷酷的希斯克利夫,你讓我魂縈夢牽,你是我唯一的主人?!?ps攝影很美,男女豬腳的氣質(zhì)十分現(xiàn)代這不太貼合
真。的。不。好???。
勁!難怪哥會激賞。
空鏡頭太多,形式高于內(nèi)容。長長的兩個鐘頭只交代第一代的故事,還把房客戲給砍了。演員表演得過于現(xiàn)代,進不了情緒。除了大膽地把希刺設(shè)定為黑人外,導(dǎo)演的顛覆還表現(xiàn)在全然弱化凱西對耐利的坦白、本該風(fēng)雨交加夜的互訴衷腸變成了大白天草草幾句對白……這是個借了WH名稱的現(xiàn)代故事。
太難看了。連風(fēng)光片都算不上。
我的天哪真的好喜歡!攝影,攝影,攝影!導(dǎo)演把自己的情緒和能量全部寫進了每個鏡頭,完全打破傳統(tǒng)的名著改編英片,太喜歡了!且不說希斯克里夫是黑人演員來出演這一點就有多大膽了,每一段狂風(fēng)大作的鏡頭都在宣泄作品中深入骨髓的憤怒啊!凱西的演員很美
大膽且野心十足的作品。作品里充滿著各種打破傳統(tǒng)認知的東西,包括黑人男主角(威廉惠勒版可是勞倫斯奧列佛)。拍攝上并沒有使用常規(guī)拍攝英倫名著的方法,手持攝影、自然光,以及很多第一人稱的視角。注定毀譽參半,不過虐的精髓還是延續(xù)下來了。馬背上主觀鏡頭嗅著女主角的發(fā)香,帶你回到那個時代。
這位女導(dǎo)我始終是愛不起來啊,EFFY太失望了,還是少年戀霸氣,唯一好玩的就是大風(fēng)吹和小動物,奸尸也,導(dǎo)演每次都重口。
名著改編的作者最大風(fēng)格化,鏡頭的虛實調(diào)換靈動有力,運用手持特寫自如,空鏡頭與層次豐富的聲音設(shè)計,亦可打動人心。大膽的顛覆,意料之外,別出心裁。
Andrea Arnold真是太會用主觀鏡頭了,對人物心態(tài)情緒的刻畫絲絲入扣,動人心魄。盡管各個人物形象都與原著相聚甚遠,但組合一體卻深得小說精髓,陰冷瘋狂的氛圍被充分發(fā)揮。這是風(fēng)格化而有新意的翻拍。
作天作地之處在于,這個片子不需要用時間證明它的偉大,“我覺得好看”就行了。
love will never end till death tears us apart....【作為顏控,真心對黑人版希斯克厲夫接受無能〒▽〒 ....
這是我豆瓣記錄上所看過的第600部電影,是我最喜歡的英文小說之一,女演員Kaya也是我愛的美女……昨日我看得淚流滿面,因為我止不住地打哈欠……一個如此有激情的故事,居然能拍得跟白開水一樣,我只能說這真的只是一部York小清新式風(fēng)光大悶片兒
殘忍的愛
沒有抵抗力o(╯□╰)o
注定毀譽參半的神改編!從未見過如此真實細膩而又浪漫到動魄驚心的荒原景色。完全略去第二代的故事,情節(jié)、對白、配樂,甚至演員的表演都簡化至極。就像剝?nèi)ヒ磺幸?guī)矩禮教的文明外衣,只余下最赤裸原始的生命,最狂暴野蠻的愛欲。
改編可以,但不能改得面目全非,這完全是再創(chuàng)作啊。而且黑人男主設(shè)定的Heathcliff,手持攝像,那鏡頭晃得,故事悶得要死人了,看的時候心中不停地呼喊Oh my lady gaga, What the f...., You must be kidding me...沒看過原著的可以看看,起碼不會大跌眼鏡。
基本上,我不大在乎改編啊不忠于原著啊神馬的。但是這部不行!?。?/p>
一部作者性極強的電影,風(fēng)格十分大膽,骨子卻非常忠實原著,書中黑暗和野蠻的元素被很好的還原。電影在布景、服裝、道具等方面非常精致,但卻不像是一部古裝片了,攝影和導(dǎo)演風(fēng)格太現(xiàn)代了,古典和現(xiàn)實主義之間有種詭異的撕裂感。好電影就應(yīng)該如此,細節(jié)上制作精良,骨子里融入主創(chuàng)們的世界觀。★★★★
所有之前的版本,都沒有像安德里亞·阿諾德那樣把曠野中的風(fēng),塑造成為一個如此飽滿的角色,它所代表的不安、壓抑和粗暴的愛,使這部電影,超凡脫俗。多年之后,當(dāng)希斯克里夫和凱瑟琳在蘋果樹下重逢,凱瑟琳嘴角那稍縱即逝的一小下牽動,也足以將你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