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電影『英雄鄭成功』
2018/4/27/22.41
小時候就覺得這片子很好看,但那時候并不知道鄭成功母親是日本人,所以那時候也并不覺得這個女演員有什么不同。
這段歌曲哪里尋得
琵琶傳信
小時候只是看熱鬧,完全不知這其中的家國情懷啊。今天朝韓首腦舉行歷史性會見。
趙文卓紅袍中袖這件衣服十幾年了,畫面還記得很清楚
鄭成功帶兵打臺灣時睡著了
2 ) 海上馬車夫首嘗敗績
收復臺灣,澤被后世啊,直接導致外敵入侵延緩了兩百多年。有幾點要說說,一是那個臺灣民主國的藍底老虎旗幟,歷史上確實是那樣的,電影基本還原了歷史。二是關于那個萬民請命表,清軍就那么看著那個女的一把奪走了,太輕松了吧,想不明白導演怎么搞的。三是如果想了解我們不太熟悉的臺灣,可以順序看,紀錄片《過臺灣》描寫1945年之前的臺灣歷史,然后紀錄片《臺灣1945》這個時間剛好接上過臺灣的,電影《英雄鄭成功》,電影《賽德克巴萊》,電影《臺灣1895》,最后買一套原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的祖父連橫寫的《臺灣通史》。這樣下來,臺灣歷史過往就基本清楚了,起碼不會人云亦云了。最后說一句,希望在我有生之年,我們叫它臺灣??!
3 ) 海峽之輕
海峽之輕
壹
子夜已至。卻無法入眠,倚在枕上,夜空的繁星猶如鑲嵌在鄭成功鳥龍船上的寶石,眨著冰冷的鬼眼,將神界與人間連成了一片……
一個荷蘭水手端坐在雕花的茶幾前,挺直腰板,虔敬地向延平王鄭成功敘述航游世界的感受,這個中日混血的延平王眼睛半睜半閉,聽到開心處,僵硬的咬肌倏忽松馳了,但稍縱即逝。俯視眾生的王者英氣,從這名俘虜?shù)乃{瞳飛掣而入,穿透骨髓,讓他倒吸一口涼氣,脊背上也寒風凜凜。隨后,鄭成功如炬的慧眼從他的臉上移開,穿過云層,投向蟄伏在盛夏躁動中的臺灣城,炯炯之目,像刺破蒼穹的青鍔光帶,凌空而下讓整個城池為之膽顫心驚。
遠行廈門的小行囊放在床前,室內(nèi)一片寂靜,可聞時鐘之舞的匆忙腳步,已經(jīng)是清晨2時了,仍無睡意。順手摸了一張唱片放到唱機里,頓時,夾帶著濤聲涌來的是殷秀梅那優(yōu)美的吟唱——《鼓浪嶼之波》:“鼓浪嶼海波在日夜唱,唱不盡骨肉情長,舀不干海峽的思鄉(xiāng)水,思鄉(xiāng)水鼓波浪,思鄉(xiāng)思鄉(xiāng)啊思鄉(xiāng)……”深沉的臺灣海峽在詞作者張黎和紅曙的筆下或如飛揚的羽毛,或如滿天飛舞的蒲公英,輕淺至極。
輕羽如鴻,透明的雙翼馱我上青云。迷失在美麗的臺灣島上: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北向東海,西海岸沙灘平緩,多海水浴場,而東海岸斷崖陡峭,奇石怪巖。流連在阡陌閭巷里,沉醉在燈火闌珊處,一隊頭戴戰(zhàn)盔的兵士疾風馳過,蹄聲踏得石板路一片清脆。千家萬戶的門窗上高懸著紅燈籠,高山族王公們的小姐少爺緩緩從大衢小巷穿行而過,殘留著烏龍茶的清香和木棍琴的脆鳴……
尖嘯的鈴聲將我從半睡半醒之中驚起,一看時針恰好指向清晨6點30分,赴廈門采訪出發(fā)的時辰到了。匆匆洗漱,奪門而出,鉆進轎車便直奔機場。
天色晴好,登臨廈門云頂巖,想來應如鄭成功當年身披戰(zhàn)甲的衛(wèi)士,戰(zhàn)盔在晌午的烈日中飄揚,旋轉一道道光怪陸離的虹,令一雙雙濃睡未醒的眼睛一陣眩暈,軍人身份的認同感,突然在這和煦清風中有了威風凜凜的揮發(fā),神思隨著身體飄了起來,懸在空中。而臺灣似乎早已不是幾百年前的琉球,初來廈門的我竟辨不出金門的位置。延平王坐在天庭之上龍顏大怒,王杖從天庭之上劃下,砸在了不孝子孫的戰(zhàn)盔上,一個找不到城池方位的水兵何以言勇?何以為戰(zhàn)?怒視著軍帽下我那雙迷茫的眼睛,鄭成功終于閉上了王者之眸。
只見海峽上波濤洶涌,鄭成功的航跡模糊了。
貳
永歷十五年,鄭成功的軍帳拂來陣陣海風。
夕陽西斜地照了下來,猶如媽祖溫濕的舌尖,舔舐著軍帳頂上那顆紅潤的櫻桃,一抹洇紅從轅門潛入虎帳之中。鄭成功看著案頭的澎臺地圖,輕輕地捋了一把胡須,犀利的目光投向海峽的盡頭。他目光凝望之處,這片大海已經(jīng)沉寂了近半個世紀,驀然之間醒來,悄然地等待,靜靜地啼聽,啼聽巨炮的轟然聲響,等待殖民者萬劫不復的末日:“臺灣非我親征不可!”“王爺親征,如何破敵?”文武官員的瞳瞳之目直逼鄭成功。
鄭成功自信一笑,拔劍指向地圖:1627年荷軍曾在北線尾島北端建有熱堡,1656年在一次臺風中倒塌后便不再派軍防守。每月初一、十六兩日大潮時,鹿耳門水位要比平時高五六尺,此時從澎湖進發(fā),沖破風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取赤嵌城,并以赤嵌城為基地進逼臺灣城,蠻夷軍隊定會不戰(zhàn)自亂。那時千余蠻夷的頭顱都會滾落在南明水師的戰(zhàn)刀之下。
眾人擊掌,拍案叫絕。光復臺灣,非鄭成功親征不可。
臺灣海峽怒吼了。一輪杏黃圓月掛在將軍帳上,龍船破浪行,直搗蠻夷穴,那里是三國時的夷洲,抑或隋朝的琉求,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日復一日,滄海改易,桑田變遷,今夜的臺灣海峽仍是舊時模樣,不同的是金門島上一簇簇篝火點燃,月亮的倩影在火中獨舞,空曠的沙地隨之狂歡,一場隆重的祭旗儀式落下帷幕。行將展開的一場大仗過后,在長矛和洋槍的灰燼中,海峽上將再次升騰起龍的氣息。
叁
來到鼓浪嶼的日光巖。在日光寺后半山腰上有一道門,是當年鄭成功在山上屯兵時遺留的寨門,門旁大石上鑿有圓孔,乃當年南明兵士用以架梁搭屋的梁洞。巨石之頂,是鄭成功水操臺遺址,巖壁上刻著“閩海雄風”四個大字。右前側另一塊石上,刻著鄭成功手書的一首五絕:“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笔贪唏g,鮮有參觀者,興許歷史早就淡忘了這海峽之上的一場大戰(zhàn),滾滾波濤早就淹沒了為江山版圖劈波斬浪的南明水師。
不曾回憶,但禾寮港三個字卻像一束電光閃動的銀針扎在記憶的痛穴上,激活萬千往事。
臺灣城上。荷軍主帥揆一夜醉古堡,不見群狐輕靈地跳躍,卻摟著媚狐樣的女人在帳中尋歡作樂。揆一認為,憑臺灣海峽之“天險”,只要用艦船封鎖南航道???,與臺灣城、赤嵌城的炮臺相配合,就可阻止南明水師登陸。他斷定南明水師必從南航道駛入,而他的鐵艦巨炮正張著饕餮大口,等著吞噬這支南明水師,決勝的天平在想像中已經(jīng)偏向了荷軍。
一只嗜血的戰(zhàn)爭怪獸蟄伏月下,雄睨著臺灣城,末日之門悄然打開。揆一飛揚想象的翅膀,怎么也想不到鄭成功的艦隊會從鹿耳門長驅(qū)直入,并在禾寮港登陸。
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門海潮大漲,鄭成功立即命令眾將士按圖迂回而進。南明大小戰(zhàn)艦順利通過鹿耳門后,立即兵分兩路:一路登上北線尾,一路駛入臺江,在禾寮港登陸。
鄭成功拔劍一指,兩萬五千南明龍虎之師撲向了荷軍。
攻城。
嚎叫。
槍炮隆隆。
碧血沖天。
如雨的蹄聲,如雷的喊聲,南明水師一涌而下。臺灣島上,硝煙裊裊。荷軍的赤嵌城和臺灣城被鄭成功圍困,首尾難顧,左右難援,兵敗如山倒,最終只得棄城投降。1662年陰歷二月一日,荷蘭駐臺灣長官揆一簽字投降:“愿罷兵約降,請乞歸國”。
肆
從觀測所的高倍望遠鏡可以清楚地看到金門島,巖岸沙岸交錯構成了金門多變的海岸景觀。金門島上的居民,也是一樣的黑頭發(fā),一樣的黃皮膚,畢竟都是中國人。
在娘胎中就浸泡著農(nóng)牧文化優(yōu)越感的中國人,自古以來,都視土地同性命,對大陸的土地更是有著深厚的情愫,甚至有人覺得只有大陸上的土地才算的上是真正的國土。
于是,成全了西方的殖民者。他們乘著巨大的鐵甲船,不辨東西南北地闖入臺灣,眼睛霍然一亮,被這座美麗的臺灣島驚詫了。那是看了一眼就會終身難忘的寶島:清澈的溪流從山間嘩嘩流淌,碧潭如鏡,搖著長漿的輕舟在碼頭前卸下一筐筐熱帶水果……
如今的臺灣海峽,沒有了車轔轔馬嘯嘯,也不再有槍炮隆隆,30年間再也沒有一縷硝煙。每段殘垣,每棵水草,每只蝦蟹,靜靜地守望著西沉的落日,著迷地冥想著自己杳然的日子。和平的氣氛好不溫煦,只怕這溫煦的氤氳浸銹了鄭成功的寶劍,風化了他的鳥龍船,怕他在這溫煦之中迷了雙眼,再也望不到臺灣。
臨別之際,熱情的廈門朋友準備了一種名為“八八坑道”的高粱酒為我餞行。據(jù)說,這酒產(chǎn)自金門的第八十八號坑道,此坑道現(xiàn)已建廠釀酒,所釀之酒即取坑道之名。此酒后勁很足,酒過數(shù)巡,朋友們已是多有醉意。醉眼雖朦朧,意識倒還清醒:我們這代年輕軍人,沒有經(jīng)歷過金門炮戰(zhàn),也沒有經(jīng)歷過八六海戰(zhàn),自然更沒見識過金門坑道打來的炮彈長啥樣子,可偏偏就被這金門坑道里釀的酒來了個當頭一棒,頓時眼冒金星,想來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遠眺臺灣海峽,逆光下一屢屢輪船的航跡,刺穿了海峽,閃著劍刃般的光帶,怒張地刺向海底,刺向落日,那是葬身的南明勇士喋血倒下時的最后一劍,在湛藍的大海上留下一道道傷痕。
海峽如此之輕。
4 ) 近松門左衛(wèi)門筆下的鄭成功
近松門左衛(wèi)門筆下的鄭成功
近松被稱為日本的莎士比亞,是日本戲劇作家的代表。他所描寫的世界可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描寫以歷史上的人物和武將為主人公的公家的世界,被稱為時代物(歷史?。灰徊糠质敲鑼懸詿o名的平民為主人公的私人的世界,被稱為世話物(世態(tài)?。?。代表世話物的四部作品,其中以描寫商人為主人公的是《曾根崎心中》、《冥途飛腳》、《情死天網(wǎng)島》,而描寫下級武士的是《槍矛權三》。這幾篇作品都是取當時社會中實際發(fā)生的事件為題材而編寫成的。 在日本民間文人中,最早通過文藝的形式表達侵華意念的是17世紀日本著名戲劇家近松門左衛(wèi)門,他在《國姓爺合戰(zhàn)》中讓日本人占領了南京。在他的劇本中,有一部 1715 年出籠的以中國為舞臺背景的戲,名為《國姓爺合戰(zhàn)》,是一部大型的歷史劇。《國姓爺合戰(zhàn)》就是以鄭成功抗清復明、攻打南京城為背景寫成的歷史劇。然而,該劇本卻嚴重歪曲歷史事實,其中最嚴重的是對鄭成功形象的歪曲和改造。在《國姓爺合戰(zhàn)》中,近松門左衛(wèi)門卻把歷史上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寫成了日本武士,說他是在日本長大,娶日本人為妻,二十幾歲以后才回到中國,還給他起了一個日文名字“和藤內(nèi)”。所謂“和”就是指日本(大和民族),“藤”字和當時日本稱呼中國的“唐”字在日本語中都讀作“とぅ” ,“內(nèi)”字讀音為“ない”與日語中的“不是”發(fā)音相同,所以“和藤內(nèi)”的是指“非和人非唐人”的意思。而“和”字在前、“藤”(唐)字在后,明顯具有突出強調(diào)鄭成功的日本人身份的意圖,“和藤內(nèi)”也許就是近松所謂的“國姓”的真正含義。
在《國姓爺合戰(zhàn)》中,“和藤內(nèi)”和父母一同去“大明國”,在大明國靠著日本武士的神威,打敗韃靼(清)兵,攻陷南京城,城內(nèi)明將與“和藤內(nèi)”合作,并擁戴“和藤內(nèi)”為“延平王”。在近松筆下,這位“國姓爺”——“和藤內(nèi)”完全是一個日本武士的化身,他口口聲聲自稱“我們?nèi)毡救恕?,他來中國的目的實際上也不是抗清扶明,而完全是為揚日本之國威,并圖謀在中國實施日本的統(tǒng)治。關于這一點,劇本中有露骨的描寫。在第二幕第一場戲中“和藤內(nèi)”在退潮的海灘上看到鷸蚌相爭的情景,不禁感慨道:“讓兩雄交兵,乘虛而攻之,此乃兵法奧秘。 …… 聽說在父親老一官的生國,大明和韃靼雙方正在戰(zhàn)斗,這豈不是鷸蚌相爭嗎?好!現(xiàn)在就到中國去,用方才領悟的兵法奧秘,攻其不備,大明和韃靼兩國的江山,豈不是唾手可得的嗎?”劇本特別注意表現(xiàn)這位被稱為“國姓爺”的和藤內(nèi)是作為日本人來與中國人打仗的。例如第二場中和藤內(nèi)對中國的殘兵敗將說道:“喂!縱然你們?nèi)硕鄤荼?,但也沒什么了不起的,我的生國是大日本?!焙吞賰?nèi)還摸著老虎的脊背說:“你們污蔑日本是小國,可是你們看看日本人的本領!連老虎都害怕我們,看到了嗎?”
這位“和藤內(nèi)”靠了母親從日本帶來的神符,靠了“天照大神的威德”,在中國耀武揚威,連猛虎遇到他都嚇得打哆嗦,更何況是中國的士兵,全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降伏。和藤內(nèi)命令中國的降兵敗將全都剃成日本式的月牙頭,穿上和服,并改換成日本式的姓名,然后接受他的檢閱和指揮。并對中國將領發(fā)令訓話:“你們看,這里請來了天照大神。本人以一介匹夫,卻攻下數(shù)城,現(xiàn)在成了諸侯之王,受你等的臣下之禮,這就是日本的神力!在竹林中收降的這些夷兵,已剃了日本頭,讓他們在前面宣傳日本的支持,韃靼兵素知日本的武威,他們一定聞風喪膽!”就這樣,和藤內(nèi)“國姓爺”終于攻下了南京城,驅(qū)逐了韃靼王,保住了“大明江山”。而實際上,這“大明江山”,已經(jīng)不是“大明的江山”,而成了“和藤內(nèi)”所代表的日本的江山了. 近松門左衛(wèi)門的《國姓爺合戰(zhàn)》是18世紀初日本對華侵略擴張思想的一次暴露。據(jù)日本文學史的記載,這出戲連續(xù)三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觀眾多達二十多萬人次。就受歡迎的程度和演出的盛況而言,在當時是空前的。后來他又陸續(xù)寫出了關于“國姓爺”的兩個劇本《國姓爺后來的戰(zhàn)斗》和《中國船帶來的當今國姓爺?shù)南ⅰ罚缓笕朔Q為《國姓爺三部曲》。這種情況充分說明,在豐臣秀吉的軍隊侵略朝鮮和中國的迷夢破滅一百多年后,許多日本人——當然包括在野的文化人及受其影響的庶民百姓,對于中國仍暗懷覬覦之心,禍華之心不死,有時還變得熾熱如火,只是由于種種原因,侵華難以付諸行動,于是就以文藝的形式加以表達和發(fā)泄??梢哉f《國姓爺合戰(zhàn)》的公演和大受歡迎,正是18世紀初許多日本人某種心態(tài)的暴露,這種心態(tài)在隨后的一百多年間漸漸轉化為日本文化的糟粕“軍國主義”思想,這種思想的最終目標就想是讓日本征服全世界?!坝日鞣澜绫叵日鞣袊笔嵌鄶?shù)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治名人的看法,于是又衍生出另一個思想——“侵華思想”,可以說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這種思想在日本達到了巔峰,上到天皇軍官文臣,下到普通平民百姓都沉溺于此思想中,而正因為有支持的基礎日本才敢于多次發(fā)動侵略他國的罪惡戰(zhàn)爭,不但使周邊多國深受其害,最終也使自己走向毀滅。
《國姓爺合戰(zhàn)》是繼《三國志》、《水滸傳》之后的又一部根據(jù)真實故事編寫的歷史電影作品。中國國內(nèi)將這部電影命名為《英雄鄭成功》,而《國姓爺合戰(zhàn)》是日本方面的稱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日本江戶時代前期一個著名的凈琉璃、歌舞伎、狂言作者名叫近松門左衛(wèi)門,他根據(jù)中國民族英雄鄭成功而創(chuàng)作了《國姓爺合戰(zhàn)》的凈琉璃戲劇。作為“國姓爺”,鄭成功繼續(xù)繼承父親志愿,高舉“反清復明”大旗,同當時的清朝進行徹底的斗爭。而且他還擊退盤踞在臺灣多年的荷蘭殖民者,使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也一舉成為了收復領土的中國民族英雄,以及拯救亞洲的日本英雄。
《國姓爺合戰(zhàn)》這部電影由中日兩國聯(lián)合組成強大的攝制隊伍制作而成。本片由與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陳凱歌齊名的第五代導演吳子牛執(zhí)導,著名演員趙文卓飾演鄭成功,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由杜志國飾演,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則由日本著名國際派演員島田楊子主演。另外張山飾演李衛(wèi),國內(nèi)的年輕演員蔣勤勤、徐敏等也共同出演。
不管怎樣,歷史上的鄭成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反清斗士,不管近松門左衛(wèi)門喜劇里怎么描寫鄭成功,他都是中國的民族英雄,成功收復了臺灣,是臺灣回到了當時中國的懷抱,值得中國人民世世代代懷念和稱頌。
5 ) 幾處讓我印象較深的細節(jié)
1 鄭芝龍的臺詞中“荷蘭彈丸小城如何連破葡萄牙西班牙變成一個強國?全靠大力發(fā)展海運,我們也要這么做”
2 薛良在仙霞關處用琵琶大曲《十面埋伏》來提醒鄭成功李衛(wèi)已經(jīng)設下了鴻門宴。
3 清軍凝視萬人折時,鄭夫人扔掉兵器把萬人折拿回來而數(shù)位清兵并沒阻攔擊殺。
4 明朝遺民在金門軍士與荷蘭船隊遭遇戰(zhàn)中受傷時救治傷兵的氣概和炮臺下停放的十數(shù)個棺材(這是我看電影多年第一次見這樣的細節(jié),如果制作方在大手一些 更好的表現(xiàn)軍民同仇敵愾的骨氣會更完美)
5 應該是受限于成本,所以戰(zhàn)爭場面都不會太久,但是最后攻入荷蘭城堡時的戰(zhàn)斗放在國內(nèi)外都可以算是上作,尤其是登墻戰(zhàn)的場面。
6 沖鋒船上的大鐵釘,這種在三國演義中就出現(xiàn)過的東西在國內(nèi)的粗制濫造的影視作品中依然罕見。
7 薛良在何斌回福建時候被扣押在水牢里,足見劇本是比較扎實的,不然對反派的刻畫必然如同抗日神劇里一般平面化,低智化。
8 鄭成功的蟒服有做舊處理吧?最后和荷蘭人簽協(xié)議的時候蟒服看起來有半舊的質(zhì)感,給人感覺是好好保存了十幾年的衣服。
9 蓋大印的一個仰拍鏡頭,應該是蓋在玻璃上拍攝的吧?視覺沖擊挺大的。
10 導演安排了愛新覺羅玄燁在鄭成功出兵的時候和群臣討論的鏡頭。
11 錢謙益此人只聞名不見面,他投降了代表晚明士族的落敗和明王朝武力雖然尚存但是精神上早已屈服于滿清。
12 荷蘭人在最后出現(xiàn)的戰(zhàn)船有點復原海上馬車夫的特色船型的感覺。
綜述,我認為《英雄鄭成功》算得上是制作精良劇本扎實的作品,如果手腳大一點,再多花點工夫去拍一下明民亡國后的情感還有荷蘭鬼子在臺灣的所為,已經(jīng)對鄭成功的刻畫不要太過刻意的話,那段歷史如果還能再次成片,真的就是一部史詩級的戰(zhàn)爭片了。
6 ) 戰(zhàn)爭戲是國產(chǎn)電影共通的軟肋
這張日本版海報碉堡了!又是合戰(zhàn) 又是 水滸三國的?。?!讓人以為片中擁有《天國王朝》那樣波瀾壯闊的城堡攻防戰(zhàn)呢...... CCTV6播放過N遍,片子前中期還是不錯的,明朝的沒落、國姓爺誅殺降清的叛軍的那場戲也很有質(zhì)感,到了后期便因為國產(chǎn)電影共通的軟肋----戰(zhàn)爭戲的粗制亂造草草收場了。
PS 海報中提到的“拯救の日本英雄”??赡墚敃r很崇拜以唐朝開創(chuàng)的漢文化,所以把滿族這支異族看成欺負老祖中的蠻族,在清朝即將擊敗明朝的時候,日本人還想反攻大陸(或者以此為借口那個什么的),助力明朝,所以國姓爺就成了他們逆襲清朝的偶像~我甚至猜測侵華戰(zhàn)爭也有某種“恨鐵不成鋼”的可能。
死太早了 否則估計小朝廷就成了
清朝招降鄭芝龍也不過是看中掌握南明軍隊,投降過去沒了軍隊,還能有什么價值,只有死路一條??上аα家恍南胫貧w臺灣生活,卻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
電影頻道的時光= =
電影里清朝皇帝說什么鄭成功收復臺灣,就是我大清收復臺灣,還給了一堆亂七八糟的賞賜,實際上這完全是意淫出來的,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中華民族”的概念,只有華夷之辨。歷史上的滿清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不僅沒幫什么忙,甚至第二年還勾結荷蘭人打下了廈門和金門。
質(zhì)量上乘的片子,曾獲第七屆華表獎優(yōu)秀故事片獎,蔣勤勤也憑借其飾演的薛良一角榮獲第2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提名。說句題外話,但凡跟趙文卓合作,蔣勤勤總是逃不過狗帶的命運。
吳子?!餍?,臺詞教科書…
當時對趙的印象是為什么這個男的嘴這么大……
大英雄,國姓爺,趙文卓蔣勤勤。好似風云。
2020年3月18日,看過電影《英雄鄭成功》。所不能接受的——女性(薛良)最終還是成為了犧牲品。
蔣勤勤演的很賣力,還有一段沐浴戲,趙文卓造型很適合鄭成功
當蔣勤勤從城墻上跳下去的時候,沒由來的覺得頭皮發(fā)麻····
CCTV-6放的,順便看了看,畫面不像2000年的,到像是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的....
這部電影是看了趙文卓的戚繼光之后,重溫了一次他的鄭成功,很喜歡其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夏天作戰(zhàn)時也都穿得很清涼,不像有些戰(zhàn)爭片一年四季都一樣,看的時候竟然沒發(fā)現(xiàn),趙云的演員也在里面
當年你還在遙想千禧年的到來,如今已過15年之久,電影藝術也隨之改變,就像在講述一個很老離我們很遠的故事
充斥著臆想出的精致但浪費時間的古裝畫面。演的太干澀勉強,劇情既程式化,又有種生拉硬扯的感覺
看著那大鼻孔想了半天,原來是趙文卓。打戲還不錯吧,比現(xiàn)在商業(yè)電影的一些好多了-_-||或者是我覺得把對方抽死的打架才是真的打
其實趙文卓就是我心中在再難尋的民族英雄形象,整體歷史風味不錯,但許多處尤其女性角色處理上嚴肅不夠。戰(zhàn)爭場面更是一塌糊涂,可惜了這么大陣仗碰上吳子牛這種蹩腳導演??上Я酥挥?7分鐘的國姓爺。
吳子牛的東西啊,難怪。趙文卓太弱
所謂的主旋律影片,意外地感動到我。卓叔扮演的一代儒將,風神如玉,出手不凡,感人至深。
繼續(xù)小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