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子是伯頓70年代的幾部好片子之一,很精彩,懸疑也制造得很好,值得一看。
我覺得與其說是“美杜莎的觸摸”,更應該翻譯成“美杜莎的凝視”。因為本片的主角穆勒先生具有一種超能力,他想要誰死,只要用眼睛凝視對方,動用他的超能力,就可以做到。片名叫美杜莎,顯然是與美杜莎的神話有關,被雅典娜施了詛咒變成蛇發(fā)女妖之后,凡是和她對視的男人,都會化成石頭。
穆勒先生是一名律師,童年生活在長期冷暴力的家庭里,讓他漸漸覺醒了這種詛咒成真的超能力。
他先是牛刀小試,殺死了他憎恨的父母,后來在教會學校里又殺死了欺凌他的老師,結(jié)婚后又殺死了對他不忠的妻子,殺死了故意為難他的法官,殺死了每天吵架在公寓樓上制造巨大噪音吵得他頭快要炸開的鄰居。
這個時候他的超能力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不需要面對面凝視,直接用腦內(nèi)的念力就能殺人的地步了。
電影里他突然放下鋼筆,抬眼大喊道:“For god's sake woman,jump!”那一刻雙眼殺氣騰騰,凌厲至極。
果然,下一刻那位正在拼命尖叫的鄰家惡婦就如他的詛咒,鬼使神差地爬上窗臺跳了下去。
看到這一幕我突然有種神清氣爽大仇得報的感覺,果然我對鄰家噪音也是怨念深重的嗎?
再后來,他的超能力突飛猛進,到了可以制造任何災難的地步了。他自己認為自己有精神障礙,跑去看心理醫(yī)生,心理醫(yī)生認為他描述的情況都是他精神異常之下的狂想,一直沒有相信,甚至開始對他很不耐煩了。
直到某一個夜晚,他讓她當場見識他的超能力,于是他當著他的面,用念力遙控一架民航飛機撞向了一棟大廈。
這一次心理醫(yī)生終于信了,然而她對此無能為力。
穆勒先生越來越變態(tài)了,最后打電話告訴她,叫她來看他如何使美國登月行動失敗,他可以用他的超能力干擾和攪亂地面控制中心的所有相關電子設備。
這一次她不敢再當他是胡說夢話了,急匆匆地趕來,此時他正對著正在現(xiàn)場直播登月情況的電視機,果然,控制中心的人發(fā)現(xiàn)了突發(fā)的嚴重問題,開始明顯地手忙腳亂,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了……
好吧,不再劇透了,說說這部戲里的理查德伯頓吧。
本片和《野鵝敢死隊》是同一年拍的,奇怪的是同樣是五十三歲,為什么《野鵝敢死隊》里他看起來像六十歲的老頭子,在本片里卻是完全符合他真實年齡的樣子呢?
臺詞功底這種事,哪怕是同臺競技也未必能精確分出高下的,尤其是兩個都是經(jīng)過嚴格訓練的英國古典戲劇演員出身的人。
但有一種戲,就可以精確區(qū)分了,比如律政戲,這兩個演員都是扮演律師,在庭上有大段大段辯護臺詞的時候,臺詞功底稍弱的一方就會落于下風了。
以前看二號男神演律師,有人說他的庭辯戲稍弱,我還沒覺得。直到我看了伯頓演律師,看到了他的庭辯戲,瞬間有五體投地的沖動。
不需要同臺競技,只要對比庭辯戲,二號的臺詞功底就被秒成渣了,雖然他穿上律師服戴上羊毛卷假發(fā)套要比伯頓帥很多,但這個時候我還是更注重臺詞的。沒辦法,不得不服伯頓這尊大神啊。
特別喜歡伯頓說“My Lord”時候的發(fā)音,還有鏗鏘有力又不失那種禮貌而冷漠的英式優(yōu)雅,極精準的抑揚頓挫,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十五歲時還不會說英語,十九歲剛到牛津大學時還帶著一口濃重的威爾士口音的人,得經(jīng)過多長久多嚴格的訓練才能把英語說成這樣啊。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出戲同樣是很有爆發(fā)力的,但他的肢體語言已經(jīng)完全褪去了年輕時在電影里頗為夸張的戲劇味兒了。
70年代真是他的演技更上一層樓的時期,比起60年代的幾部奧提片子,70年代的片子里他似乎又換了另一種表演方式,以前常見的微表情或者習慣性的肢體動作在這里已經(jīng)看不到了。
因此我懷疑那些有特色的肢體動作其實并非他的習慣性動作,而是只有在表演時才會刻意做出來的。想改,隨時就可以改掉的。
最明顯的就是,他在50和60年代的電影里經(jīng)常做兩手交握的動作,一般是在他所演的人物心情緊張局促的時候,作出的一種自我保護的防御動作。到了70年代,這種動作就基本絕跡了。
當然,我覺得他不可能在電影鏡頭前真正緊張局促的,因為電影可以一遍遍重拍,直到滿意為止。
而登臺演出則不一樣,他在舞臺上沒有開始表演的時候偶爾會出現(xiàn)輕微的局促感,比如微微抿唇,能看得出他的情緒相當緊繃。但一旦開始表演,他的眼神可以一秒入戲,接下來一切都是行云流水輕松自如的,不會再有任何緊張感了。
愛做的事情,總是那么艱難。風險極大,收入?yún)s不成比例;不愛做的事情,總是那么輕松。沒有風險,輕輕松松賺幾十萬上百萬。
這兩種選擇擺在他面前,真是很容易左右搖擺啊。
奇怪的是,不知道怎么的簡中就流行起了一股“瘋批美人”熱,演員越是歇斯底里越是面目猙獰就越是“演技炸裂”,“教科書式發(fā)癲”,各種膜拜演技。
其實這和真實的精神病人沒有多大關系,只是符合人們臆想中的瘋子形象。伯頓每次演瘋子從不這樣,能看出怪,一個沉浸在自己的幻覺世界里的人,有時候會偏執(zhí),有時候會沖動,帶著明顯不正常的亢奮狂熱勁兒,卻并不會一臉的扭曲猙獰,滿眼的狠厲。
我看過一些精神病院的病人照片,和影視劇里的瘋子相去甚遠,更像是伯頓的表現(xiàn)形式。我覺得吧,演員在扮演瘋子之前可能需要去精神病院觀摩一下真正的病人什么樣。
這是伯頓在扮一個從重傷昏迷中突然醒來的瘋子,臉捂得嚴嚴實實的,看不出表情,只用眼睛就告訴你他是個瘋子。從閉眼到睜眼,三張照片三重變化,不過是兩秒鐘的事,我在電影里看到這一幕嚇一跳。雖然臉遮住了,但這一看就是他的眼睛,一看就知道是他。
伯頓演的這個瘋子總是很平靜,很少使用大的表情,正在發(fā)瘋時也不會歇斯底里。就是眼神怪,或者瘋狂,或者詭異,或者陰森,全在眼睛里,而不在表情上。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內(nèi)心的瘋狂自然會體現(xiàn)在眼神上,在大銀幕上,眼睛的表現(xiàn)力至關重要。他是一位真正用眼神演戲的大師,只是幾張照片就能體現(xiàn)出他舉重若輕的深厚功底。
舉重若輕,是嚴肅演員的必修課,但天賦不夠,就很難做到。48年時伯頓剛剛出道時的電影處女作,評論家就敏銳地指出了一個優(yōu)勢,也是他的天賦之一,“他的聰明才智,可以讓他用最小的努力,達到最佳的表演效果?!?/p>
80年時他在節(jié)目上告訴主持人,“努力做到讓觀眾看不出你在努力?!边@是一門精深的表演技術(shù),讓人看出你用力過猛,看出你在很努力地發(fā)瘋,終究還是差了一截,好演員和偉大演員的差距。
當心理醫(yī)生不相信莫爾特先生真的擁有他告訴她的,可以憑借大腦里的念力隨意制造任何災難的能力,想要找個借口逃離他時,他決定不需要再等到明天了,他現(xiàn)在就要證明給她看。
隨著他的走動,這張臉逐漸隱沒于黑暗,就像烏云緩緩遮住月輪。烏云散去之后并不是霽月光風,而是一場大災難的爆發(fā)。
這是一位戲劇大師的“眼”技,一雙擁有著毀天滅地般能量的眼睛。77年拍攝的《美杜莎的觸摸》,讓我們來看看,51歲的伯頓是如何用眼神演繹一場用超能力控制飛機撞大樓的驚悚畫面。
70年代的伯頓總是看起來失魂落魄,虛弱無力的,但一旦出現(xiàn)在了電影里,這雙綠眼睛能把你的心都攫了去,層層疊疊、密密匝匝地裹住,讓你難以呼吸。
這一出戲下來,起承轉(zhuǎn)合,一氣呵成。
在大災難制造完畢之后,他似乎吁了一口氣,將災難的源頭,他的這雙綠眼睛重重閉闔。
眉頭皺起之后,漆黑的睫毛,細密的眼周皺紋,讓這張臉又恢復了它原本的悲劇味道。
這部電影最初在影院上映時,被評論家奚落為伯頓的又一部撈金之作。
然而當80年代它在電視上開始播放時,卻成為無數(shù)英美觀眾的驚悚噩夢。不少人專門打聽好了重播時間,專門用家庭設備把它錄制下來,留著反復重溫。
直到現(xiàn)在,仍然有不少觀眾說,這部電影讓他們印象最深刻的,最無法忘記的,就是伯頓那雙邪惡的眼睛。 美國演員約翰卡倫和伯頓從60年《卡米洛特》相遇,在百老匯幾次合作,直到83年的《私人生活》,他見證了伯頓由盛年到暮年的不同階段。
他說,“理查德就像一個上帝,或者一個魔鬼?!?/p>
“不知怎么的,理查德的死亡——這個瘋狂、美妙的人,向我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生命將會消逝,誰在乎你如何死去,重要的是你如何生活?!?/p>
“我意識到,理查德在完全按照他想要的方式生活。他對他的表演并不滿意,因此他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了一出戲劇?!?/p>
這樣的表演,他尚且不能對自己滿意;這樣的表演,業(yè)內(nèi)人士尚且要指責他把才華浪費在了電影里。我真不知道這世上有多少個演員,能夠做到他這樣的地步,卻仍然遭遇他所遭遇的那般指責和苛待的。
《柏林諜影》的導演馬丁里特總是在故意針對伯頓,在拍戲時經(jīng)常當眾痛罵他,折辱他。
里特對他的看法很極端,既欣賞他,又憎恨他。
里特曾經(jīng)說,“理查德伯頓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男性象征”,在他死后又說,“他對才華的浪費,是對神,對全人類的犯罪。”
哦,我喜歡他的這種“犯罪”。若他不去拍電影,一直留在舞臺上,我如何能從這畫質(zhì)模糊的舊電影里,看到這雙力量磅礴,動人心魄的眼睛呢?
擁有「意念操控」超能力的作家沒有「造福人類」卻用(至死不渝)極端行為來涂炭生靈以證明自己的「超人」地位,怪力亂神的想象和「意念墜機」看來荒誕不經(jīng),卻有非常深刻的政治隱喻,并且在21世紀中得到了驗證。
70年代就能拍出腦漿被打出來的活死人用意念操控飛機撞樓的故事 編劇一定也有超能力
瞪誰誰沒命,以伯頓的眼力,可以信吧!看文圖拉、伯頓、李雷米克這種咖位的人們一本正經(jīng)地投入到一個從偏執(zhí)與否思考命運的哥特范兒一晃變成B級范兒怪力亂神毀滅/保衛(wèi)壓迫的建制愚蠢的人類的劇本里,頗具WTF感,可惜末尾20分鐘災難片得一派主流風格又臭又長,丟掉了一些感覺。ps文圖拉英語演技不錯?。ú榱艘幌略瓉碛信湟?,那配得非常像原聲啊)
超能力雖然有些鬼扯 但故事結(jié)構(gòu)真的不錯,懸念保持的好 文圖拉全程英語對白,依舊是巴寶莉風衣,穿著西裝背著手斜著頭注視的形象太過經(jīng)典 萊米克真的漂亮
3.5;意念控制的概念很吸引人,未將“怪力亂神”引向各種科學解釋,實打?qū)嵉貝耗熨x附身,黑得非常徹底(絲毫不給人類任何機會),各種平行剪輯加劇懸疑。處理危機的過程,竟然和現(xiàn)時危機狀況有點相似,看來全人類在面對公共危機時的反應都大同小異。
腦電波意念控制與同期帕爾瑪?shù)摹稇嵟?,柯南伯格的《奪命兇靈》都有相似之處,只不過這個故事將重點放在回溯過往上,就顯得拖沓不少。有兩場戲印象深刻,一是用意念控制空難,還有結(jié)尾教堂坍塌事故,伯頓飾演的主角太棒了。
理查德·波頓的眼神、利諾·文圖拉的無助、杰瑞米·布雷特的俏皮……巨星云集的驚悚片,七十年代的災難系……
開頭謀殺案,警長到場偵破,像極本格偵探片,誰知尸體離奇復活,接下來各種奇異接連而至,把人完全帶進驚心動魄超自然領域。此片也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一撥超能恐怖風潮,還加入冷戰(zhàn)時期美蘇雙方的超能力實驗畫面,追求可信實感,提升驚駭指數(shù)。魔鬼橫行人間的主題跟早兩年年《兇兆》可為姐妹片,但威力明顯高了許多段位,無孔不入,無堅不摧,從心臟病發(fā)、指揮自殺、汽車失控,到建筑倒塌、飛機撞樓、自然災害、干擾登月,乃至最后破壞核電站直指文明末日,猶如神魔戲弄凡人,壓迫感令人窒息,相比之下《死神來了》就真的只是青春片。理查德·波頓飾演念力殺人制造災難的魔星,神經(jīng)質(zhì)的狀態(tài)、瘋狂可怖的眼神讓人毛骨悚然。隨著警長步步逼近真相,情勢越發(fā)緊繃,猶如烏云壓境暴雨將至,最后教堂營救和醫(yī)院攤牌,把災難絕望氣氛推向頂點。
我只記得探長那件Burberry風衣了...
一個超能力者報復社會的故事,前半段懸疑推理,后半段直接展示念力隔空殺人,甚至制造大災難,即使氧氣管子拔了、心電圖都拉直線依然能靠超能力把自己救回來,屬實夠資格進超級英雄電影里當反派。比較驚喜的是劇中一個便當配角是我小時候愛看的英劇《福爾摩斯探案》1984版里的主演,年輕時候真的是英氣逼人,當然中年時代的他更有紳士的優(yōu)雅和韻味。
這一路下來夠暗黑…難得最近一有部能讓我從頭看下來基本不分神的懸疑片。其實兇手并不難猜,但結(jié)尾部分的災難降臨看得人真是心驚膽戰(zhàn)。心疼想治愈病人,自己卻陷入崩潰的醫(yī)生,知曉真相卻無能為力,慘死教堂的中校,還有眼看著最終的黑暗到來的男主…我明明只是來看德爺演出版商的你干嘛給我整致郁啊喂!
懸疑制造得非常好,可惜下載到的是法語版的,聽不懂,只能看劇情靠猜的,但可以看懂。主角的魔力非常牛逼,誰得罪他誰死,他想操控什么災難就會發(fā)生什么災難,看他當著心理醫(yī)生的面用腦內(nèi)的魔力操控飛機撞大樓那段真是刺激極了。更沒想到的是他都昏迷在床了還能用腦電波控制心理醫(yī)生自殺和大教堂倒塌。
吾乃天選之子。。。伯頓在這部電影中的角色仿佛是兇兆中那個魔鬼之子長大了。。。表面看這種故事難免會讓人覺得太過不可思議但是三個明星演的那么一本正經(jīng)越到后面越讓觀眾覺得你不信都不行。。。PS文圖拉是鮑嘉之后穿風衣最帥的偵探。。。杰瑞米.布雷特的客串非常的出戲。。。
其他倒是還好,氣氛搭構(gòu)、演員演出,處處有意味深長的文學感。但是這結(jié)尾可真拖沓+無趣
很70年代……70年代的怪力亂神,70年代的social commentary。還是蠻好看的,個人對這種故事通常即使明知爛尾也沒什么抵抗力。
特別壓抑特別詭異 又特別耐人尋味
" I am the man with the power to create catastrophe. "
鏡頭內(nèi)組接、推拉鏡頭變焦。這部懸疑科幻的電影還是有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驚悚懸疑氣氛營造得還行,只是故事僅僅是為表現(xiàn)懸疑而懸疑,沒有解釋沒有結(jié)局,悲劇依舊在發(fā)生……Jeremy Brett在片中有三分鐘的露面,和Richard Burton演了段小小的“對手戲”
蠻喜歡這個結(jié)尾,顫抖吧凡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