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再起時》是直接集結(jié)了五位影帝,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港片,而且所呈現(xiàn)出來的內(nèi)容還是20世紀中葉的香港,但是所給我們呈現(xiàn)出來的卻又與印象當中那種充滿血腥的權(quán)力斗爭不同,更多的是讓我們看到了兩個風云人物的成長,從一開始的兄弟結(jié)識到最后反目成仇的這一系列過程,都讓我們看到了梟雄人物的成長,而在這一系列的經(jīng)歷過程當中又不乏缺失情懷所在,相信這樣一部充滿年代歲月感的港片,能夠讓大家對于香港是有更多的認識。 這部影片當中的畫質(zhì)和光影的運用把這種香港的史詩氣質(zhì)也是直接呈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還原出了六七十年代香港的街道景區(qū),服裝搭配上也很有韻味,復古的濃郁氣息也制作的剛剛好,這些質(zhì)感的內(nèi)容都值得我們?nèi)ゼ毤毜钠肺?,甚至能夠讓人直接感受到當時那個年代人物的真實感。音樂和畫面的完美配合加上演員動情的出色,能夠充分調(diào)動觀眾觀影時的情緒,更是有一種別具一格的觀看體驗,風云香港時產(chǎn)生的風云人物給我們內(nèi)心帶來的觸動也是非常的強烈,對于他們的成長更多的是佩服。
等了五年。
終于一睹電影《風再起時》的真容。
總體來講,電影脈絡(luò)是清晰的,有一種回溯時光的感受,與任何同類題材作品都不相同。
但這部電影卻存在劇情缺失的情況,致使觀眾需要自行彌補前后境況。
這確實是意料之外的情況。
而主要的劇情消失,都發(fā)生在第一主角磊樂身上。
這造成了一種奇怪的情況。
磊樂戲份不少,但常常語焉不詳、一觸即收。
實在頗為費解。
首先是雙雄探長的發(fā)跡史。
二人先后亮相,關(guān)于兩位探長在警界底層的日子都一觸即收。
但起碼給了南江一場槍戰(zhàn)動作戲和流利的英文戲去突出其“紳士而有勇有謀”的性格,磊樂的出場就顯得有點草率了,只剩下痞賴的表象,甚至早前鋪墊的那些年輕時的正直秉性都不復存在。
但這只是開始。
關(guān)于戀愛的那一段。
彈琴跳舞都沒什么問題,張揚的磊樂獲得美人心也情理之中。
但接下來的百老匯歌舞劇和舞臺感的戲份,創(chuàng)意和想法當然很好,郭富城的“舞王”身份嫁接過來也毫無問題,問題在于,需要那么倉促嗎,而且一跳就“跳過四季”?
不是郭富城的歌迷,可能不知道,他在1997年發(fā)行的音樂專輯《誰會記得我》中有一首歌曲《分享愛》,整個MV就是歌舞劇形式的,追逐、等待、迷惘、錯過與失落、相遇,不到4分鐘時間,就娓娓道盡一場街區(qū)戀愛故事。
反觀電影里的情節(jié),卻只余下倉促。
這明顯與導演的能力不相符,所以大膽假設(shè),可能是為了服務(wù)于其他劇情,這個部分被大幅刪減。
結(jié)果是浪費了演員與創(chuàng)意。
再談?wù)劺跇返纳衔弧?/p>
他走得比同時期的任何華人都更高。
但從電影里面,我們只看到一個“坐享其成”的華人總探長,他的升遷,背后是他的妻子和好兄弟南江的鋪路。
這就很費解了。
一個“吃軟飯”的磊樂,怎么有底氣令一眾警員和黑道俯首?
他沒有義氣、不敢沖鋒陷陣,能有“胖子韓”和一眾兄弟對他死心塌地?能讓嚴洪、南江在他面前噤若寒蟬?能讓那些警界高官生出忌憚之心?
我們卻僅能從南江與他人的對話中,瞥見只鱗片爪。
所以很顯然,磊樂這個部分的戲份也“消失”了,就像那頭驚鴻一瞥的黑豹,確實很有猛獸的血性與氣場,但連爪牙都沒法露出來,其兇悍也就只存在于想象中,缺少真正的沖擊力。
而這又是為了服務(wù)于什么地方的需要?
還有一場“無厘頭”的戲碼。
蔡真去找南江,南江對她說,「你能為磊樂做到什么程度?」
結(jié)果是蔡真解去衣衫,與南江的紳士與正直。
緣由是什么?
當然必然是因為磊樂與南江的反目與火拼,所以蔡真前去求南江放過磊樂,但在電影中看來,磊樂又沒有山窮水盡,蔡真何至于此?
這里當然又可能會有大幅劇情刪減。
此前官方曾經(jīng)放出一段預(yù)告,磊樂被吊起來,遭受酷刑毒打。
據(jù)說這場戲連續(xù)拍了四個小時, 郭富城被吊起來七次,躲避了43次迎面飛過去的鐵錘,這場戲拍完,整個人汗?jié)褚律馈?/p>
這場戲及延展劇情被刪掉,或許也算合理推測。
林林總總。
包括情人小燕之死、只手遮天和萌生退意,都顯得缺少鋪墊和輕描淡寫,致使磊樂在“情”之一面淺薄化并表現(xiàn)出只有匹夫之勇,甚至連這一點都描寫不足的情狀,人物性格和形象因之而扁平化。
甚至連片末交代二人僑居國外的尾聲,關(guān)于磊樂的描述同樣輕忽而空洞。
反過來看,電影的慢鏡細語,大多給了梁朝偉飾演的南江,所以有人講,兩位男主演技皆屬強悍,但磊樂的角色描寫空洞,而南江雖然戲份更少,卻寫得很豐富。
誠如斯言。
說到這里,想再聊一下兩位男主角。
梁朝偉的表演能力不需說,早在《花樣年華》就抵達巔峰,也奠定了“內(nèi)斂”的表演風格,其后基本就以角色“周慕云”為基礎(chǔ)做加減法,雖然被詬病表演手段一成不變,但一直頗受業(yè)內(nèi)推崇。
在這部電影里,如上言,角色寫得很豐富,也有頗多特意著墨,多謀、善斷、深情兼毫無野心,導演給了他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袒露內(nèi)心和做戲,但請恕直言,這個年齡的梁朝偉,有老戲骨的舉重若輕,卻早已沒有了《花樣年華》那年的姿容神韻。
另外一個層面來講,南江的故事,其實并不具有那個年代的真正代表性,所以很難以他的視角,去升華整個劇情主題。
反而是出身底層、經(jīng)歷生死磨練和竭盡全力打拼的磊樂,應(yīng)該大書特書。
同時郭富城其實并不是這么用的。
論及情緒的層次、情感的深度與爆發(fā)能力,他甚至較梁朝偉有過之而無不及。
經(jīng)過多年打磨之后,在表演的尺度與力度上,他早已不帶一絲煙火氣,而《最愛》中的憊懶與悲情、《道士下山》中的內(nèi)斂與氣度、《無雙》中的凌厲與多變,都是絕佳范例。
反觀磊樂,氣場與皮相俱佳,表演亦轉(zhuǎn)圜自如、無可挑剔,卻就前述,猶如那頭悍勇的黑豹,根本連露出爪牙的機會都不給,一場傳奇成空。
而電影就這么顛倒了詳略。
如之奈何?
當下的票房情況相當凄慘。
惟余一聲嘆息。
五年期待,卻似乎將見證一場“大片之死”。
但其實電影值回票價。
也仍然相信翁子光導演的能力。
憑直覺,不認為劇本層面應(yīng)該有如此多的缺失與詳略的失當。
或有諸多原因掣肘。
方致使電影出現(xiàn)了“劇情的缺失”。
而如果有導演剪輯完整版。
定當一睹為快。
給個滿分,致敬難以復現(xiàn)的陣容。
看完有點唏噓和惆悵,香港往事是真的動蕩不安和波瀾壯闊啊。
磊樂和南江的一生既是一代梟雄的發(fā)展史,也是20世紀中葉香港歷史的濃縮,他們從小警員成長到手握香江黑白兩道的大佬,有時勢造梟雄的幸運,也有個人命運在時代洪流中微不足道的悲哀,他們跟蔡真、小燕等人一樣,都只是其中代表。
電影差不多橫跨三十年,主要人物也經(jīng)歷了幾個重要的人生階段,從毛頭小子到中年得勢再到老年孤寂,導演選到了很適合的男演員,郭富城演出了中年得勢后的傲慢和年老后的深沉。不過我更喜歡梁朝偉和許冠文,他倆太契合這個題材了,梁生是穩(wěn)中有變化,許sri是莊重有力的好。
可能會有很多人聊磊樂跟南江在事業(yè)上的雙雄對峙,但我覺得他們之前的情感糾葛也挺值得說說的。
就像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寫的,“也許每一個男人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就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則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p>
磊樂的白月光是小瑜,而發(fā)妻蔡真成了蚊子血。
但在南江那里,蔡真是永遠的朱砂痣,娶回家的Cora是那粒飯黏子。
蔡真成了維續(xù)他們之間微妙平衡的特殊存在。
電影最開始沒有交代磊樂跟小瑜的就故事,先講了兩男追一女的段落,比較經(jīng)典的一幕是舞會上南江彈鋼琴,磊樂跳踢踏舞,兩人各憑本事吸引蔡真的注意力。上海來的大小姐,大抵是見過許多像南江這樣紳士,沒有探究和靠近的欲望,反而覺得直來直去的磊樂更讓人感覺輕松自在,所以選擇了雙人舞。
這段郭富城跳得很好,梁生琴彈得也不錯,后面看一些采訪才知道,梁朝偉為了拍這段戲,那三個月里每天苦練八到是個小時,一度因壓力太大而崩潰,每次練完都會打電話給導演“訴苦”。這挺梁朝偉的。
而磊樂追蔡真出發(fā)點不是一見鐘情,是覺得她如紅玫瑰般明艷動人,她的家世背景也幫到自己。
導演將熱戀戲拍得再浪漫也無法遮蓋這一點,反而能襯托出磊樂跟小瑜那段短暫的相處是多么的樸素真摯。
蔡真也明白活人是爭不過死人的,所以她能容得下被金屋藏嬌的小燕,卻會在情緒失控時質(zhì)問磊樂念瑜這個名字的含義。
愛情不講道理,她就是比磊樂愛得多一些,所以心甘情愿地付出,“有些事當著你的路,你不必管,也不必知道”可以看作蔡真的告白。
像她這樣聰明的女人,自然知道磊樂與南江的明爭暗斗,也明白南江對自己的愛慕,她從不說透,只在關(guān)鍵時利用。
南江也在Cora面前表現(xiàn)出過他愛的人是蔡真,當初蔡真中槍,他明知道磊樂會沖過去,還是不顧Cora拉著自己的手,想查看心愛之人的情況。這是想按也按不住的本能。
所以啊,白玫瑰贏不了朱砂痣,紅玫瑰抹不去白月光。
假如蔡真嫁給了家境富裕、智計無雙的南江,應(yīng)該不必在婚宴結(jié)束后累的獨自揉捏小腿,也不必費心費力替丈夫籌謀權(quán)勢。
命運偏偏不按照這樣的劇本走,磊樂和南江都吃過了愛而不得的苦,也都對相伴一生的妻子日久生情。
或許是習慣了對方陪伴,或許是出于夫妻的責任和義務(wù),總之蚊子血和飯黏子皆恢復成紅玫瑰和白玫瑰的原貌,分明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男人,卻有種殊途同歸的荒謬感。
假如只拍男人之間的背叛和爭斗,沒有這幾條錯綜復雜的情感線,電影可能會失去一些味道?,F(xiàn)在這樣處理還挺好的。
因為這幾段感情對磊樂和南江的人生選擇其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小瑜的死讓磊樂想做個好人,可惜社會現(xiàn)實將他推向了腐敗,蔡真的出現(xiàn)讓他抓住了階級躍升的機會,也真的幫他掃清了很多障礙。
見過了人生無常的南江,面對愛情時有些矛盾想過爭取又期待兩情相悅,處于對蔡真的愛,他總會不自覺地關(guān)注磊樂,外表謙讓,內(nèi)藏鋒芒,也算促成了雙雄對峙的局面吧。
野心勃勃的人總有各種各樣的欲望,他們的身上從來不缺故事。磊樂和南江都是如此。
(by Mr. Infamous,原載于虹膜公眾號)
《風再起時》,也是許冠文電影生涯的「風再起時」。
作為「冷面笑匠」,自九十年代減產(chǎn)后走到這部電影,許冠文其實早就不笑,不逗了,徹底剩了一副「冷面」,也才展示出他擁有令人驚嘆的角色跨度與表演層次。
他演七十年代剛成立時的廉政公署主將李子超,從直接駁斥「禮尚往來」為「禮崩樂壞」,到影片最后,面對相互勾結(jié)、袒護的貪腐利益各方,平靜但慷慨地作出一番演說,把對本土現(xiàn)狀的痛心疾首以及滿腹深情,融入到腔調(diào)里的暗涌中,成了電影點睛的華彩。
可謂是,面冷,心熱。
導演翁子光在接受「后浪電影」采訪時說,那段話,重點不在于深度,在于概括性,而其實概括性本來并不需要,畢竟電影已有隱隱表達,但是許冠文的表演,沒有辦法抗拒,甚至沒有辦法評價。
許冠文是他父親的第一位偶像,在他心里,這位演員承載著香港電影美好的回憶和想象,令人一想起就無比親切。
那親切,哪怕不在香港,也有香港,或者說本土的、原生的親切,即便之于香港以外的觀眾。
好比說他在臺灣拍的電影《一路順風》,導演鐘孟宏就是他的影迷。
許冠文在片中飾演一位留在那邊二十五年的香港人,以開出租車維持生計。車子很老,就跟主人一樣,被生活與年月磨掉了光澤,那為了免遭客人嫌棄,老許就選擇夜班,大燈一照,先把破敗老態(tài)藏匿片刻,人被「騙」上車了,也不好意思下去。
是這樣的草根狀態(tài),窘迫,困頓,比《風再起時》稍微多出的一些笑料,源自角色本身令人回想得起七八十年代升斗市民的狡黠、計較,以及更大層面的無奈、悲戚。
整體來看,即便不是完全脫離喜劇色彩的表演,也起碼是在趨近。因此聽他講故事,就有這么一種感覺,哪怕再淡,再輕,一字一句都會摻著玻璃渣子,讓人咽下去,連水都不帶一口。
尤其是意外見證殺戮事件后,他在車尾箱驚魂未定地跟納豆說起自己那天生日,帶妻兒岳母去嘗心心念念的好吃的小籠包,結(jié)果車子并不好停,等到終于趕去餐館會合時,卻得到兩個女人的冷嘲熱諷,非但沒有給他打包,反而說要打車走。
「我是開計程車的嘛?!?/p>
不可置信的悲哀被艷俗的紅綠燈光晃著,有了一些怪誕的況味。聽他感謝納豆,因為這經(jīng)歷讓他決定了,今天要是還活著,明天就去吃小籠包,那到電影結(jié)尾,真的出現(xiàn)了小籠包,而故事也停在了恍然的那一刻,老許的故事,就格外地動人、感傷起來。
他像極了每個人難免秋涼時的自己,拼死拼活,每天帶回家兩百多塊,賺不到,就再補貼上去,動作成了常規(guī),但以為成了家,定了居,擁有的會越來越多,沒想到正好相反,可此時此地,就連失意,都不知該往哪里失。
空空然的心境被他演繹出來,完全沒有信服度方面的問題。在許冠文后期,即現(xiàn)下的職業(yè)生涯里,跳脫喜劇的表演,成就了另一種出色。
我們知道,許冠文最被認可的是喜劇,所謂「喜劇大師」,自然不是浪得虛名。只不過他之所以能演好喜劇,也跟他的喜劇風格有關(guān),即他走的并非特別夸張的路線,甚至如今一反搞笑常態(tài),板正、荒唐、皮笑肉不笑。他自己是覺得不搞笑的,但是觀眾笑了。
可笑完之后,就會嘆息,會作痛,因為那些反差笑料背后,沒有任何一個包袱是堪稱「搞笑」的。不是效果設(shè)置不佳,而是那都戳著生活殘酷的本質(zhì),也就是說,他幾乎是在底層本身的痛苦上進行觀察和表演,要用共鳴來換取一些突破尋常喜劇的豁口。
于是這么多年以來,我們習慣了從許冠文的表演,或者說,從他戲里戲外「難分真與假」的故事里,對照自己在涼薄現(xiàn)狀里的位置。
如果說在拍戲階段的早期,他抬高了香港喜劇甚至喜劇本身的標準,那么在后期,他已經(jīng)可以游刃有余地用非喜劇,來呼應(yīng)喜劇的本質(zhì)。
而這悲劇性,可以數(shù)算到他捉襟見肘的童年。
一直到念大三,因為長期兼顧家庭補貼,學費實在交不起了,正巧那時候TVB開辦,弟弟許冠杰就幫他牽了總經(jīng)理科林·本德爾的線,對方給他六個月時間策劃中學校際問答比賽,結(jié)果當天晚上,他就找了后來成為太太的同學鄭潔英幫忙打字,第二天就提交了,換來六十年代末3000元的高薪,也得到了入行機會。
實際上,做演員,許冠文的父親并不認同,因為覺得,那就是當「戲子佬」,接近于當妓女,是頂下作的。
所以哪怕被《歡樂今宵》賞識,做起了采訪、翻譯,許冠文對于參演當中頗感興趣的趣劇,就很猶豫。但一直給節(jié)目想段子,很被稱道,到頭來,臺內(nèi)的梁淑儀就以漲工資為由,哄他跟許冠杰合作節(jié)目《雙星報喜》。
火了一把過后,因為原定演員護照問題,李翰祥想找他頂替出演《大軍閥》,說是他長相鬼馬,不如剃頭試試。許冠文是不答應(yīng)的,覺得自己好歹是個知識分子,而且那時還算斯文靚仔,還得邵逸夫上來勸說,頭發(fā)還能長,但機不可失,再問老媽,也這么說,這才有了銀幕首秀。
電影很成功,接著又有三部片約,但都是三級片,許冠文起初也不樂意,覺得一介書生,讓人買票不是因為藝術(shù),而是靠女人脫衣服,那還不如實實在在地去做龜公。
正巧,本來要捧許冠杰做當家小生的嘉禾,轉(zhuǎn)投半路殺出的李小龍,許冠文于是找上他跟許冠英,成立許氏兄弟電影公司,跟嘉禾合作。
延續(xù)《雙星報喜》模式,許冠文自編自導自演《鬼馬雙星》,加上之后的《半斤八兩》《摩登保鏢》等片,在1974年到1981年間,拿下香港年度票房冠軍五次,打破華語電影票房記錄三次,自己也成為香港首位金像影帝。
回看這段傳奇,哪怕當事人也有忍俊不禁的時候。
這也很「喜劇」,即事態(tài)發(fā)展,本身是擰巴的:亟需擺脫被金錢束縛的日子,就不得不先曲線救國,半推半就甚至委曲求全之后,又反而別有洞天,最終成就對照當年思慮,顯出了命運本身的玩笑。
當中考量,充滿彼時在時代巨變下平民格外把不住方向的彷徨,一切都是瞬息萬變的,充滿計較跟爭搶??此拇碜鳎龑懕榱舜蚬ぷ械目嗬?,而他又不吝扮演刻薄老板、老大、老千,很能找對時代癥候與民眾痛點。
很多臺詞放到今日,也是犀利的、貼切的。譬如《鬼馬雙星》里說,「勤力就能發(fā)財么?你應(yīng)該去看看鄉(xiāng)村的牛。發(fā)財?shù)娜讼衲九家粯幼?,什么也不用做?!怪鹄髣菹聦覍乙会樢娧?,直到如今香港票房總冠軍《毒舌律師》,依舊在說這病態(tài)社會的不公不義。
這人心所向,多為故事里人情味的發(fā)酵。等到1990年,日本媒體趁著《雞同鴨講》推出,把他奉為「人情喜劇王」。飽嘗人情冷暖的許冠文自然十分眷戀人情二字,得以滋養(yǎng),也得以釋懷。
表達人情,則不一定需要用喜劇,所以有《一路順風》《風再起時》,但不管是什么電影,許冠文之所以是許冠文,就一定是要有人情的牽動。他鐘情喜劇,原因在此,而他在后期,試著繼續(xù)跟新主創(chuàng)碰撞出新火花,也是沖著人情在另一塊土壤上的發(fā)芽。
那么,從與草根角色、生活對應(yīng)的草根經(jīng)歷出發(fā),打造出香港那時獨一無二的市井喜劇,到后來是在別人喜劇里插科打諢,或走不那么香港喜劇的風格,成就曾與香港扣得很緊而漸漸具有更多放射性的代表符號,許冠文這一路,歡笑在表,悲憫在內(nèi),人情當頭,針砭在后。
可以說,最偉大的笑匠,往往是最悲涼的凡人,多了那層旁人不敢直面的落魄,更有娛樂大家過后的巨大疲憊乃至空虛。這樣的人來演正劇,往往格外痛悲。
許冠文如此,吳孟達也是。周星馳是承接了喜劇天王的招牌,以無厘頭招式開辟另一種以喜寫悲的模式,而吳孟達在這段歷程中,被喜劇黃金綠葉框定,直至離世前十幾年,通過《人間·小團圓》《導火新聞線》等非喜劇中的表現(xiàn),帶來某種溫良下更多一分的慈悲或疲沓。?
后輩吳君如、鄭中基這些同樣靠喜劇被人賞識的演員,一旦走到正劇當中,也會有那種抹不掉的蒼涼在,反而添色。特別是《金雞》,可謂吳君如兩種風格的交融與過渡,對照一出,多少也唱響了同類演員的境遇。
時代,或者說更易被分心的環(huán)境,未必能夠再出一個許冠文,或者也不需要再出一個,那他與他們的淡出或轉(zhuǎn)軌,則成了另一種「喜劇」,苦笑而不自憐的喜劇,更有當下港味,也更像你我的人生。
《風再起時》這部影片讓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它不僅將傳統(tǒng)港片當中的韻味和氣質(zhì)都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而且同時還能夠讓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時代歲月感。導演的用心制作和畫面的安排都是一種極度的觀看體驗,尤其是正反兩派的激烈槍戰(zhàn)簡直是質(zhì)感十足獨具特色的香港味道。英雄之間的沖突對峙更是看得人內(nèi)心澎湃,在音樂和畫面的調(diào)配之下,能調(diào)動觀眾對香港的史詩情懷。雖然有著充滿激烈的對峙場面,但同時整體給我們的感覺卻是一種溫柔浪漫,對于人物的命運及其愛情故事更是感到可悲可嘆,以為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但卻經(jīng)歷的種種事件讓其早已無法做到真正自由。 那影片主要是讓我們看到了兩代梟雄的個人成長經(jīng)歷,但是在其背后,更是讓我們對于女性有了一個思考,在那個獨特的年代之下,那些能夠?qū)ψ约撼錆M主見思考的獨立女性讓人非常的佩服,更是能夠為愛奔赴為,雖然是為愛錯付,但是這一份勇氣卻是難能可貴。 整部影片當中,既有激烈的打斗場面,也有溫柔的情感歲月,看完之后給內(nèi)心帶來的感觸也是久久難以忘懷。
2017年在同一家影院看了同樣的題材《追龍》,那時候那部港片質(zhì)量好,觀賞性強,口碑好,但觀眾也并沒有那么爆,如此優(yōu)質(zhì)的港片在大陸市場已經(jīng)現(xiàn)出頹勢,今天再次觀影同樣題材的《風再起時》有點苦澀,人少的可憐,港片在大陸已經(jīng)回不到2013年開始的《澳門風云》橫掃春節(jié)檔的時候了,盡管每年都會有一部過硬港片在大陸上映,比如逆襲2018年十一黃金檔的《無雙》還有2019年疫情未來時《掃毒》2和2020年底的扛著疫情大熱《拆彈》2、2021年硬核憑實力的《怒火重案》票房一路高歌猛進,最后榮登純港片大陸票房第一名,但已經(jīng)沒有了轟動效應(yīng),也無法形成連續(xù)的態(tài)勢,終歸只是零敲碎打,2022年,已經(jīng)記不得大陸電影院是否上映過港片了,翻看記錄想起來看了一部《神探大戰(zhàn)》口碑不錯,票房一般。
說回來,這片子演員演技沒問題,老戲骨許冠文、吳耀漢、太保這都是從港片的發(fā)跡和頂峰一路扛過來的,只是導演把這個片子拍的過于文藝,沒有爆點,時長也過長了,國配不給力,粵語估計好看點,為了過審刪減了一些吧,張兆輝、張文慈都在哪兒,劉洵老師戲份很少啊,還有鳴謝了陳惠敏先生,。新一代大陸觀眾對香港那段歷史沒興趣,香港皇家警察、英式正步、綠軍裝、駐港英軍、ICAC、女王照片、14K、新義安,對于那些沒看過港片影碟的新一代觀眾都很陌生了,也許港片是該和大陸電影院說再見了,好久不見的粵語版不如不見吧。
開頭十分鐘我尋思這片怪不得有岑建勛,涉及到以前港片不會談及的英殖時期的各種政治和社會危機,還有點期待。結(jié)果后面140分鐘坐如針氈,人物莫名其妙、臺詞、編劇、女性角色都單薄無比。音樂cheesy到爆!以后贈票也不看港片了,再見??
沒有呼吸感的影像,精美但令人疲憊,每一分每一秒都按著觀眾的頭“看,我的調(diào)度多牛逼!”“看,我勾勒的時代多恢弘!”
有大製作的幾個通病 但是癡咗線? 我第一次覺得兒女情長這麼好看?? 也是結(jié)結(jié)實實地嗑到了? 同人文都不敢這麼寫! 偉仔喊咗幾次我就喊咗幾次?? 性別意識是差的但是鏡頭表達是好看的(雖然有幾段真是頂唔L順) 在想的是李/杜/曾的角色在本地的女演員群裡就當真沒有合適的人選嗎?我覺得顯然不是的 都只是因為「男人戲」功能化了女演員 男主的人格有多豐富女主就有多功能化 仲有 這麼多「??闯P隆沟膶Π渍娴目吹眯娜?和一些「唔好俾我知呢段配樂係邊個唱」的時刻 all in all 我竟然會想再看(雖然能預(yù)見到結(jié)果是受不了男性自信的外現(xiàn)) 為了氣氛加半星 雖然郭富城的毛孔 巨大無比(對不起 字幕都錯到離譜 credits也是
拍得挺好以后別拍了。(全程想搞死郭富城,我不李姐,but許冠文yyds?。?/p>
點映,我應(yīng)該是大陸最早一批看到這電影的人了,倆小時的片子像兩個世紀一樣漫長,看的我直敲太陽穴。故事講的不明不白,兩位男主的對抗戲拍的若即若離、云里霧里,讓我一頭霧水;女主的感情戲更是匪夷所思,當賢內(nèi)助也就罷了,渣男都出軌吸鴉片了,還不離不棄,何苦自己剝削自己,“電影可以還原歷史,但是是拍給現(xiàn)在的人看的,要服務(wù)于當今的時代觀念?!?。有人說電影遇到了嚴苛的審核,所以導致成片不佳,我確實在里面看到了不少敏感的東西:性愛、國黨、吸毒……影片里沒有一個好人,而一紙?zhí)厣饷馊チ怂麄兯械淖镄校詈笮腋=K老,演職員名單前也沒加幾行小字,這種敘事我還是從來沒有在影院見過,他標志著一種新的可能性。但有敏感內(nèi)容便是好嘛?是無奈妥協(xié)還是噱頭恐怕只有導演知道,反正我沒覺得這些情節(jié)起到了應(yīng)有的功用。
4星。兩個多小時想展現(xiàn)香港歷史,劇情真的好趕,還有點子莫名其妙,又想花樣年華又想無間道的…但是演員配樂真的很棒!
這是踢踏舞純情少男養(yǎng)成記?臟活老婆干,還搞個燕燕類愉的狗血初戀和情人的替身文學,談著戀愛突然印度跳舞進雨中曲,然后又花樣年華和春光乍泄,給郭富城床戲時候的大肚子好幾個特寫,是覺得自己特化很牛炫耀一下?主角的三角戀太離譜!郭富城梁朝偉開槍互射那里真的笑出聲,那個腳丫子踩臉的鏡頭要表達啥?槍火下的純真?看得我如坐針氈如芒在背如鯁在喉,這么好的卡司就搞出這么垃圾的電影,唯一一個優(yōu)點就是年輕演員長得很像郭富城,流水賬的劇情2個多小時的片長,太難熬了。
珍貴的映像,極致的浪漫。男人致死是少年。人這一生,忘不掉的,留不住的。一個白月光,一個朱砂痣。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百年際遇,過眼云煙。
#HKIFF46 終于在電影節(jié)上首映,估計離正式上映不遠了,但應(yīng)該都要降低期待值了。翁子光恐怕太喜歡王家衛(wèi),這部電影處處可見模仿痕跡,可這么一個雙雄故事變調(diào)成《春光乍泄》和《花樣年華》就不太著調(diào)了。故事沒好好說就一頓擺姿勢擺鏡頭玩調(diào)度,美是美的,但細想就是浪費時間……電影的“戲點”在郭富城,但著墨較少、藏在背后的梁朝偉顯然更迷人,而這部由兩位影帝+杜鵑參演的電影,本該呈現(xiàn)得比現(xiàn)在好很多。
有很多值得吐槽的地方,比如四不像的類型、混亂的敘事甚至糟糕的人物設(shè)定,你永遠無法理解為啥梟雄片也可以拍成三角戀。看得出翁子光想用《一代宗師》的方式以幾個人物串聯(lián)起香港幾十年的歷史,可惜只學到了浪漫的外形,卻沒能學到墨鏡王見眾生的魂魄,所以電影的人物總是和背景游離。但導演太懂得利用兩位影帝的個人魅力了,偉仔彈琴城城跳舞,這比拍他倆槍戰(zhàn)要好看太多,從這一點上他又做的很對。原來四大探長的傳奇都是幌子,導演想拍的風從來不是腥風血雨,而是風流夢,他對香港真的愛的深沉。
郭富城和杜鵑跳舞那一整段,也太像德芙巧克力廣告了吧??
最大的問題是你感受不到這部電影的主題,好像只是用一種很漂亮的方式,把兩位主角的一生平鋪直敘地講了一遍,可是再漂亮也沒有靈魂,人物的軀殼里缺乏那個根源的、決定性的東西。追龍的故事拍了這么多遍,翁子光的貢獻是什么呢?只是慢鏡頭和漂亮的調(diào)度嗎?導演的女性觀念從《踏血尋梅》至今似乎也沒有任何改變。當他反復拍攝梁朝偉在辦公室里獨自跳舞的時候,這真是一個男性創(chuàng)作者的自我陶醉,他將無法得到的女人供上神壇,他所謂的愛情不過是一種對于權(quán)力的、懦弱的想象。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無名的劇情時間線是打亂的,但剪輯很順暢,而風再起時的時間線是順序的,剪輯卻很混亂。
HKIFF 46;有幸成為第一波兒在大銀幕上而且是IMAX看這部的觀眾。又一次在銀幕上看到托尼老師的表演,聽到熟悉的聲音獨白,很滿足。影片受到墨鏡的影響很明顯,杜鵑的形象設(shè)計和鏡頭處理很像《花樣年華》中的蘇麗珍,而托尼抽煙的狀態(tài)仿佛重演了周慕云。幾段文字插入,水壇,時代感的營造像是在看《一代宗師》??墒悄R的優(yōu)點在于把一個簡單的故事講的很充實,而不是把一個復雜故事講的碎片化。導演在本片的類型定位上較為模糊。流暢性不如《追龍》那樣緊湊,但好在制作更細膩精致。
這部電影讓我真切感受到,一個導演是怎么調(diào)動他自己所能調(diào)動的一切審美、記憶乃至是生命能量,掏心掏肺地、十分刻苦地以電影化的技巧去記錄和訴說“我城”的歷史和故事。這是屬于翁子光的“香港往事”,更是一顆彌足珍貴的時光膠囊。
想講一百件事兒,一百件都沒講好。其中不乏《春光乍泄》《雨中曲》《花樣年華》《美國往事》《羅曼蒂克消亡史》,繼音樂裁縫之后,頭次見電影裁縫。
散是滿天星(指細節(jié)),聚是一坨屎(指主線)
不拍梟雄拍時代,不是類型是造夢,格局打開,詩意澎湃。在史實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浪漫主義想象,試圖洞悉歷史的幽微。有意淡化呂、藍的梟雄色彩,集中于他們的發(fā)跡與羅曼史。避免了與九〇年代港產(chǎn)梟雄片的雷同,卻有王家衛(wèi)式風格的影調(diào)。篇幅雖有143分鐘,還是顯短,只能是浮光掠影,尤其年代的跳躍是要追劇情的,敘事有斷裂感,羅曼史倒可以慢下來稍作停留。鏡頭很貼演員,表演得到最大檢視。有些回憶、幻覺和睹物思人的戲,像各式各樣的夢,總會忘記,但那個瞬間會記得。許冠文的英文總結(jié)性陳詞很精彩,和《搶錢夫妻》那段一氣呵成的Last Tango異曲同工。
太像b站那些港風濾鏡的剪輯合集了
多一星給偉仔,救命,濫用的慢鏡頭造成的廉價mv感什么都救不了,date都吐槽杜鵑根本就不會演戲永遠都一個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