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看這個IP有兩大后遺癥,一是容易看餓,二是可能會看哭。
不知道為啥,我既沒看哭也沒有看餓,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深夜食堂》迄今播出了四季,有兩部衍生的電影,以療愈的食物和淡淡的人情味俘獲了成千上萬文藝青年和夜貓子的心。
梁家輝這次嘗試翻拍也不是第一次吃螃蟹。很多人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說過豆瓣2.8分的黃磊版《深夜食堂》。
這部電影版,比起黃磊的電視劇版,當然要出色不少。
首先作為一部從外國改編而來的電影,這部《深夜食堂》還算挺接地氣的。 食堂坐落在上海的弄堂里,的確有著很多夜歸人。 你要是在上海的弄堂里遇到這么一間食堂,一定不會覺得突兀。
出現(xiàn)的食物也看得出來挺用心地改動過,沒有鬧出老壇酸菜面那種笑話,而是換成了炒蜆子、餛飩、雞蛋餅等有中國特色的小吃,看起來一點也不違和。
再就是對食物的鏡頭,處理得相當誘人。 尤其是做糖藕和炒蜆子的兩處鏡頭,甚至給了我在看《舌尖》的錯覺,總覺得唾液腺在垂垂欲動。
優(yōu)點的確有,但缺點也很明顯。
其一是導演講故事的欲望太強,食物還是不可避免地淪為了配角,之前提到的驚艷的食物鏡頭屈指可數(shù)。 而且外景也切得過多,留給食堂的鏡頭反而少了。
這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你管它叫《深夜食堂》也可以,叫它《上海愛情故事》或者《大上海的日與夜》,好像也沒啥毛病。 《深夜食堂》的形和神,它都沒學到位。
再看故事本身,其實沿用的都是劇里原來的故事,尤其鄧超和焦俊艷的那個故事,基本照搬了第一季的第二集。
每個故事本身都沒啥問題,但在整體的編排上卻很成問題。
日本也拍過兩部《深夜食堂》電影,雖然也是由幾個小故事串聯(lián)成的,但第一部有救助少女的主線,第二部的所有故事都對應著死亡的主題,所以這兩部電影都是散而不亂的。
梁家輝拍的這版《深夜食堂》,幾個故事都沒有明顯的聯(lián)系,主題上也不相通,就像一組包含了親情友情愛情的排比句,很難給人情感上的沖擊,感動那更是不可能的了。
第二個缺點就是演員的表現(xiàn),實在是很難讓人滿意。 整場電影我覺得演技最好的,不是梁家輝鄧超蔣雯麗,而是那個只出現(xiàn)了一次的小男孩。
他演的是童年時的開源(成年版開源由楊祐寧飾演),開源的媽媽蓮嬸被丈夫拋棄之后,帶著開源到海邊想要投海,但兒子的一句“我餓了”打消了她輕生的想法,于是帶著兒子去吃了一盤炒蜆子。
面對熱氣騰騰的炒蜆子,小男孩忍著燙抓起蜆子,一口一口地吮進嘴里,甚至顧不上旁邊的媽媽。 這種演繹才是真切自然能打動人的。
我承認,《深夜食堂》對演員的要求還是挺高的,既要準備地傳達出感情,又要把食物的美味表現(xiàn)出來。 不過好幾個演員只是很機械地在表演吃飯,盡管食物很誘人,但演員的演繹根本沒饞到我。
《白鹿原》里張嘉譯吃油潑面,《長安十二時辰》里雷佳音吃水盆羊肉、火晶柿子,都很饞人,沒那份饞人怎么能叫《深夜食堂》,怎么把食物的幸福感傳遞給觀眾?
不過其實我覺得《深夜食堂》最大的問題,不是演員和故事,而是沒想明白:
“深夜食堂”真的適合中國嗎?
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從形式上來看,在中國,夜里沒有繁盛的風俗業(yè),當然也不會有深夜食堂這樣的居酒屋文化。 不少非一二線的城市,到不了十二點,就已經(jīng)漆黑一片了。
有些城市,別說深夜食堂了,可能連酒吧、24小時的便利店都沒有。 但每座城市深夜里一定都有的,是一座又一座夜宵攤。
夜宵攤不像深夜食堂那樣,一人獨食,靜靜的療愈靈魂,而是幾個人推杯換盞,滿嘴油花子,幾杯酒下肚,不是笑了就是哭了。 盡管聽著不怎么高大上,但不得不承認,這種粗獷原始的夜生活,要比日式的精致更加容易讓國人接受。
難怪很多人在看《人生一串》的時候由衷感嘆,這才是中國的《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好歸好,但和中國的夜宵文化始終是背道而馳的,導演演員再怎么變,始終傳達不出那份好吃與感動。
說實話,梁家輝要是沉下心來做一個香港大排檔的故事,會比《深夜食堂》更加動人。
再就是深夜食堂雖然療愈,但和中國人的心還是連不到一塊去。
《深夜食堂》最常見的,就是和老板素昧平生的客人聞香而來,幾口飯下肚,就開始和老板訴人生談理想。
這種陌生人之間的溫情,看著是挺讓人羨慕的,但真不適合中國人。
能讓中國人深夜走出家門的,除了餓和饞,更多的是一肚子憋屈。 對中年男人來說,工作的壓力未必能和老婆聊。而在外打拼的兒女,辛酸苦楚也不想對父母講。深陷情網(wǎng)的癡男怨女,滿腹牢騷也不能說給對方。
不過苦水不是見誰都能倒,大家肯定更愿意找上三五好友,也不拘吃點什么,反正最后哭了醉了,就行了。
真要讓你對著陌生人,你真的能說得出口嗎?他的安慰又真的能說到你心坎里嗎?
這也是《深夜食堂》水土不服的另一大原因。
前一次黃磊的《深夜食堂》2.8分,這一次梁家輝版的5.6,當然有著導演演員方方面面的問題。
但我認為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深夜食堂》壓根就不適合中國。中國人的深夜食堂,始終是那些個蒼蠅館子、餛飩車子、燒烤攤子。
我相信,在每個深夜里,在咱們的大地上,都有成百上千個和《深夜食堂》一樣精彩的故事。 要是導演們都死盯著《深夜食堂》不放,卻不愿意講中國人自己的故事,那就太可悲了。
我期待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深夜食堂》。
這部電影完美的體現(xiàn)了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讓人體會到人間點滴的溫暖,同時因為緣分而感動,因為努力生活而感動,我們要知道努力過后一定會迎來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論是人還是事)。但是可能是自己太小了,沒見過什么世面,感覺影片里部分內(nèi)容有些虛假,我覺得不可能每個人都結(jié)局都是好的,或者是真的在不盡如人意時遇見投緣的人,或者是真的存在這種又小又溫馨的食堂和這么溫暖的大叔。不管怎么說,電影想要告訴大家的很多,真的挺治愈的,雖然不一定真實,但是還是很溫暖
《深夜食堂》這部電影我也是上周看的,影片最大的看點莫過于可以在不到兩小時內(nèi)看到各位明星陸續(xù)登場亮相,以及美食的誘惑和暖心的治愈。
▲梁家輝版《深夜食堂》劇照
不瞞你說,這部電影我倒不是因為《深夜食堂》這個題材去看的,中國版的《深夜食堂》似乎很難拍出日本原版的那種細膩入微的味道,如果真的想拍這類題材的電影,倒不如將深夜食堂改成深夜大排檔更加地接地氣。
▲黃磊版《深夜食堂》劇照
此前,黃磊版的《深夜食堂》就是一個失敗的案例。原以為黃磊作為一個大廚,來拍這樣題材的劇集會很合適,但沒想到,劇集基本是照搬,畫虎不成反類犬,豆瓣上的評分也只有2.7分,可以說是非常慘了。
▲黃磊版《深夜食堂》部分網(wǎng)友評論
網(wǎng)友對這部劇的評價也是一針見血。
其實翻拍失敗的不止是中國版,韓版的表現(xiàn)也很一般。
▲韓版《深夜食堂》劇照
所以我對《深夜食堂》這個題材改編的影視劇沒什么興趣,主要還是沖著梁家輝的,沒想到他還是導演,當然徐克在其中應該也幫了很大忙。
01
梁家輝在片中飾演大廚,也被食客叫大叔,基本都是以他的視角來講發(fā)生在食堂的幾個小故事。
這幾個小故事就像是片中那首《交叉的光亮》一樣相互交叉,綻放著治愈溫暖的光亮。
你可以看到鄧超跟焦俊艷在音樂上的執(zhí)著;
你可以看到魏晨跟張藝上在月亮和城市的選擇;
你可以看到金世佳跟楊祐寧在拳擊臺上的進攻和防守;
你可以看到酷愛健身的彭于晏;
你可以看到堅強的媽媽劉濤;
你還可以看到依然保持老牌紳士的馮淬帆。
他們的故事可能羸弱,可能狗血,可能無聊,但湊在一起卻有另一種魔力的光芒。不得不說,梁家輝的號召力還是有的。
尤其是當我看到馮淬帆出現(xiàn),驚喜之余就是滿滿的感動,能夠在大熒幕前看到他就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
我們每年都在跟熟悉的港星告別,所以有老港星的作品還是且看且珍惜。
▲《奇謀妙計五福星》馮淬帆
作為從小看港片長大的人,也許你不知道馮淬帆,但你一定知道他演了什么電影。比較耳熟能詳?shù)挠懈鞣N“星”系列,比如《夏日福星》、《福星高照》、《奇謀妙計五福星》等。
▲年輕時的馮淬帆
還有警察系列如胡慧中主演的《霸王花》等,他總是飾演一些紳士或試圖保持紳士風度的角色登場。
02
梁家輝版《深夜食堂》在美食方面雖然都保有中國特色食材,但這些食材在表現(xiàn)方面卻沒有想象中那么喧兵奪主,呃,都挺普通的。
▲梁家輝版《深夜食堂》
那天我還是餓了肚子看的電影,現(xiàn)在想來對自己真是夠殘酷的,值得慶幸的是,影片中的食物沒有那么美味,至少拍起來沒有那么地誘人。
而且,我感覺梁家輝不像是很會做飯的人,講人生大道理還可以。
雖然梁家輝說自己是日版《深夜食堂》的粉絲,還跟里面那位大叔小林薰主頗有淵源,甚至曾經(jīng)還為其電影配過音。
▲日版《深夜食堂》里的美食
但我還是想說,對于只想通過這部電影解解饞的吃貨朋友們,你們或許走錯門了。
不過或許正如梁家輝在里面所說的,普通的食物也有特別的味道。
03
《深夜食堂》雖然美食不太行,但還是挺暖心的,治愈效果也不錯。
那天我是一個人去看的電影,看完之后走出來,影廳的服務員小哥似乎有些哽咽地問我電影如何,我苦笑了一下,挺感動的。
▲《食神》周星馳
我想小哥可能也是被這部電影所感動到了,他可能想家了,因為他跟著我看完片尾的那段生活在大城市真人真事的采訪。
看完電影后,我的真實想法是,電影還有很多改進的地方,像片中有很多的劇情銜接過于突兀,不夠自然,也不夠符合邏輯,但是影片所選取的角度還是能夠令觀眾感動的,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為理想而奮斗的那些人,戳中他們的痛點,也戳中他們的淚點。當然,可能你覺得這樣的方式會過于煽情,販賣焦慮。
所以,《深夜食堂》或許不夠美味,但人味倒是挺足的。
04
像《深夜食堂》這樣以美食來表達故事的電影其實挺多的。
▲日版《深夜食堂》劇照
《飲食男女》講的是臺灣大廚跟他三個女兒的故事,這部片里的美食片段為很多人津津樂道,每個烹飪鏡頭都是那么地細膩,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該片里所有的菜肴李安導演都會做。
▲《飲食男女》美食
而像周星馳的《食神》則劍走偏鋒,除了那碗叉燒飯還有彈感十足的牛肉丸外,還加入很多喜劇元素,比較另類和無厘頭,尤其是在表現(xiàn)品嘗的時候十分夸張,但最感人的部分依然還是周星馳和莫文蔚溫情的底色。
▲《食神》周星馳
當然還有像《壽司之神》這樣極致地追求美食細節(jié)的紀錄片,人生或許就是一次次做壽司的過程吧。
▲《壽司之神》經(jīng)典臺詞
《深夜食堂》跟上面所提到的電影最大的不同是,它關(guān)注的是陌生人當下的一個個小故事,食堂就像是一個樹洞,收走你的不良情緒,以美味治愈脆弱的心。
■往期回顧:
《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雙森表現(xiàn)差強人意,賽車變拯救地球
周迅這部電影拖了三年才上映,但現(xiàn)在看來還是沒能在沉默中爆發(fā)
《送我上青云》:姚晨還是演獨立女性,可惜這次她只能自我安慰了
關(guān)注「電影觀后感」,一個記錄個人觀影的地方,可能如實,也許主觀,但一定不是影評。
文/夢里詩書
梁家輝把自己的首部執(zhí)導電影給了《深夜食堂》,作為一部在日本有口皆碑的作品,它的共鳴奠基在于深植于日本的居酒屋文化,而梁家輝此次改編,雖然總算沒拿泡面來愚弄觀眾的智商,但沒有大刀闊斧對原作進行改動的勇氣,其實仍舊無力去逆轉(zhuǎn)電影的不倫不類。
為什么梁家輝要去翻拍一部已經(jīng)被證明水土不服的電影?這并不是因為他有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其實梁家輝版的《深夜食堂》早在2017年便拍攝完成,這就是一部跟風之作,只不過當時黃磊版的《深夜食堂》口碑糜爛,電影隨才一再后延,而從成片來看,雖然電影沒有再拿泡面讓人大跌眼鏡的橋段,但也著實說不上有多么的出眾,它同電視劇版其實本質(zhì)一樣,都不過是對原作照葫蘆畫瓢的臨摹,二者的區(qū)別只是前者畫的慘不忍睹,而后者至少還能找到點瓢的影子。
不可否認《深夜食堂》本身是一個非常出眾的藍本,它以食物為媒介所締結(jié)的溫情,絲絲入扣,暖人心房。然而為什么我們花錢買了版權(quán),卻不能真正把故事嫁接到本土化的餐廳,一定要把一座居酒屋搬到中國,為什么梁家輝都自導自演了,還一定要穿上日式的工裝頭巾,臉上還必須加上那道疤,難道一定要湊足這些裝飾,一定要把主人公原封不動的套搬過來,才能開辦起一座食堂?才能彰顯主人公的滄桑老練?
這些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服裝背景,從成片來看反成為了電影最大的敗筆,中國人的宵夜不是穿著整整齊齊的服裝深夜正經(jīng)危坐在一家居酒屋,吃著日式擺盤的中國食物。這種胡編亂造的偽精致,所直接導致的問題就是縱使梁家輝有著不錯的演技,電影里明明做出的是中國菜,卻讓人找不到一絲的共鳴,因為這樣的一家餐廳,這樣的老板,這樣的食客,縱然找遍中國,你也不一定能尋覓到蹤跡。
再來看電影的故事,從“蜆子”的母子情勵志到“包子”體現(xiàn)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自己,再到身患絕癥的歌手和懷揣明星夢的異鄉(xiāng)人,這些故事其實并不差,但當這些本自夢想的故事被裹挾在一座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上,梁家輝雖有著對日式執(zhí)導風格的仿效,但支離破碎的故事卻醞釀不出治愈人心的情愫,反而只是使電影顯得越發(fā)冗長瑣碎,空有其形卻全無神韻的改編,平庸至極。
如同一夜開遍全城卻又迅速衰敗的網(wǎng)紅泡面館,當本自淳樸溫情的深夜食堂變成了爭相仿效的網(wǎng)紅對象,被搬運而來的“食堂”其實早已失去了靈魂,又怎么可能做的出慰籍孤獨,治愈心里的美食呢?
從《舌尖上的味道》到《深夜食堂》,從美食到故事,從烹調(diào)方式到人生百味,和“美食”相關(guān)的影像不斷充實著內(nèi)容,在傳達美食意義的同時,也在透過美食來觀察形形色色的城市夜生活和一個個走進深夜的人。
飲食和飲食文化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有重合之處,但細細比較起來,飲食針對的是僅僅是人們的口腹之欲,而飲食文化則包含了人生百態(tài)、喜怒哀樂甚至生死倫常。
看過港版的《深夜食堂》之后總有這樣一種感覺,所有的東西都似曾相識,可所有的東西都有些錯位。
港版的《深夜食堂》和日版的《深夜食堂》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從美食開始,逐漸將鏡頭轉(zhuǎn)向普通人的生活,透過美食的視角來觀察城市的生活和情感。
但港版的《深夜食堂》和日版的《深夜食堂》也有很大的不同,而這些不同則是港版的《深夜食堂》“尷尬”的原因。
美食是城市文化的外延,內(nèi)里的氣質(zhì)則是城市美學,其中包括了人們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情感表達等。一個國家和一座城市的美學氣質(zhì)本身就是一種核心文化,它決定了一座城市的屬性,也決定了建立在這座城市基礎(chǔ)之上的所有藝術(shù)。
在日本文化中,居酒屋是一個圖騰般的存在,那是他們的精神原鄉(xiāng)。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深夜食堂》,它不僅是日本生活圖鑒,也是日本文化的展現(xiàn)。比如,日本文化中的素、雅、忍等,反映在食物上就是原汁原味、簡約而不簡單。這就使得《深夜食堂》中的美食也格外清爽迷人。
日版《深夜食堂》中介紹了很多美食,這些美食其實就是一座城市的美學氣質(zhì)。每一種美食都包含了一些簡單而深刻的哲學道理,表現(xiàn)在電影中,則是充滿治愈人心力量的臺詞。
日本的美食類電影只有兩類,一類是以食物為主,將食物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作為核心的《深夜食堂》等作品,另一類則是以烹調(diào)為主的,將食物作為一種媒介的《孤獨的美食家》等作品。
雖然重點不同,但兩類電影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那就是美食的溫度代表了人間的溫度,食物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永遠是相互溫存,相互依賴。
食物擁有治愈的力量,可以治愈每個受過傷害得人。而那些被治愈的人讓食物更有意義,讓那些熱氣騰騰的美食有了傳承的價值。
反觀港版的《深夜食堂》。
如果沖著美食去看這部電影,估計會大失所望。這不過是一部以“深夜食堂”為幌子的雞湯電影,故事缺乏真誠,美食缺乏溫度,整部電影尷尬又做作。
電影雖然邀請了很多明星助陣,可效果并沒有想象中的好。如果作品本身缺乏誠意,演員的表演只能空洞虛假。
整部電影由四個故事構(gòu)成,單憑角色的身份設定就能將劇情猜測的八九不離十。電影將故事的背景選擇在上海,可從角色的身上絲毫看不出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和特點,甚至絲毫都感覺不到一座城市應有的美。
中國飲食和飲食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地方,菜系多而煩躁,味道包羅萬象。但是,真正能夠體現(xiàn)出“深夜”和“食堂”的則是那些夜晚才涌現(xiàn)出來的大排檔和燒烤攤。
在這樣的地方才能看見熱氣騰騰的生活和真實的情感。
在港版的《深夜食堂》結(jié)尾的花絮中可以看見很多不同行業(yè)的年輕人訴說生活的茍且,憧憬詩和遠方,但這毫無意義。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一味的迎合換來的只是假惺惺的“熱淚盈眶”。
其實,港版的《深夜食堂》并不是沒有可取之處,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只是這個視角還不太成熟。
文|伊文西
作者簡介:專職公文狗,兼職看電影。寫的都是觀后感。
1
有一家開在小巷里,面積不大,卻有“很多規(guī)矩”的店。
店里沒有菜單,能做什么,不做什么,看當天食材,也看老板心情。
老板是個不茍言笑的大叔,因為不愛笑,所以面相有點兇。
但如果你是???,會發(fā)現(xiàn)冷酷只是他的一面,那也只是個不善言談的尋常男人而已。
他的全部關(guān)切,只在食物上。
所有看似不近人情的規(guī)矩,只為專注料理。讓慕名而至的食客,不虛此行。
食客來自天南海北,各行各業(yè),在這一方天地里,大家都是平等的。
老板說:來我的店,都是我的客人。跟你的身份地位,社會階層,都沒有任何關(guān)系。
這家店的名字,叫作“柒本味”。
后來,這家店因為店長大叔帶瘡徒手作業(yè)兼無食品經(jīng)營許可證,被查封了。
一個網(wǎng)紅傳奇,就此破滅,并引發(fā)網(wǎng)絡群嘲。
過度造作且媚俗的營銷文案,遭遇蛋黃醬配壽司的慘淡真實,以及最后裝逼失敗的悲劇收場,或多或少成為了電影版《深夜食堂》的映射。
2
初當導演,梁家輝擺出了嚴肅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并沒有太多玩票或者商業(yè)投機的意思。從制作本身而言,電影版也算做到了硬件層面的扎實。
可壞就壞在這是太難改編的題材,卻偏偏又給人一種普世共情可以用之四方皆可的錯覺。安倍夜郎原著的精神內(nèi)核是日本文化所獨有的,居酒屋也好,深夜各色人物也好,甚至那些簡單至極的餐食,半冷不熱的玩笑,都離不開日本人的特質(zhì)。不大刀闊斧地改,注定水土不服。
有蔡岳勛搭檔黃磊的電視劇版《深夜食堂》折戟在前,豆瓣評分只有不堪的2.8,但這一慘痛失敗顯然沒有引起梁家輝足夠的警惕與反思。
中日文化看似同源,但在精神氣質(zhì)及外在呈現(xiàn)上卻截然不同。小而美,安靜而治愈的氣氛或許在日本理所當然,中國的宵夜多的是大火爆炒,火鍋燒烤,露天、光膀子、吹牛逼、對瓶兒吹。想安靜,想談情說愛的都去清吧了,可那里沒飯吃。
日本的宵夜文化是社畜緊繃了一天后的自我回歸,既喝也吃,讓壓抑的情緒得到適度放松;中國的宵夜更像遠走江湖的撒野,是徹底地反精致反高雅,幾張折疊桌支起,塑料椅天女散花一樣撒開。食客們呼朋喚友,喧嘩吵鬧,甚至一些上不得臺面的吃食,在夜色的掩護下匆忙上陣。這里沒有“心靈雞湯”的揮灑空間,所有的羅曼蒂克最后都會化作人間煙火氣。
一個理想的中國式深夜食堂老板,應該是穿著白色背心,略短的下擺將將遮擋肚臍眼,卻沒能蓋住已經(jīng)凸起的肚腩。下著是寬松肥大的短褲,有助于釋放中年日益強烈的前列腺壓迫感,同時也給人以視覺的松弛。
老板們并不在意自己的形象,更不會去綁什么頭巾。他們對自己外表最大的關(guān)照,無非是扒拉一下稀疏而凌亂的頭發(fā),讓它們更加均勻地遮蓋住反射著月光的頭皮。
他們說話粗聲大氣,無比粗魯,但內(nèi)心卻細如發(fā)絲,每桌的帳都悄悄算得清清楚楚。他們或許會大方地送你一盤殼很多但情意也不少的辣炒花甲,但你要摸著錢包一臉慘笑地說自己錢沒帶夠時,肯定換不回什么溫柔的眼神與回應,哪怕你是個很有前途的加籍華裔創(chuàng)作女歌手。
所以當電影依然決定把故事的場所放置在一個不倫不類的居酒屋里,梁家輝依然包著頭巾,雙手帶著花布護腕,一副潮流工裝打扮時,我便知道,這電影不成。
老板開片做的第一道菜,居然是“龍井蝦仁”,你大概也就知道這部電影是個什么調(diào)性,什么樣神經(jīng)質(zhì)的老克勒,會大半夜跑到小飯館吃這個?
電影處處透著導演對大陸生活的隔閡,從食物到人物幾乎都透著想當然。這里餛飩皮是要現(xiàn)搟的,糖藕可以做成冰糖葫蘆一樣,還拉出蜂窩狀的絲,甚至在湖南生活了十幾年的我,還是頭回知道有蛋餅沾剁椒醬油這樣的古怪家鄉(xiāng)美食。
電影基本延續(xù)了原著一個個小故事的格局,本質(zhì)就是一部萬花筒式的知音體故事合集,它們分別是《單親娘喲,兒子為你屹立拳壇打下一片天》《孤單那么久,她的浪漫只剩一個“球”》《絕癥歌手泣血啼聲,一碗餛飩見證那場無疾而終的愛》《情人啊放心飛,我愿開著出租作你隱形的翅膀》。
各故事間的角色互有穿插,再衍生出一些不成體系的關(guān)聯(lián)劇情,構(gòu)建出一個以“深夜食堂”為中心的小小人情社會。這樣的結(jié)構(gòu)也方便各路明星來“友情客串”,營造出群星薈萃的局面。仔細想想,電影與此前張嘉佳搭檔王家衛(wèi)的《擺渡人》在氣質(zhì)與水準上竟也有七八分相似,只不過是把酒吧換成了飯店而已。
4
因為居于核心的“深夜食堂”不接地氣,所以整部電影的故事與人物都像沒有“根”一樣。劇情有沖突卻沒有感染力,角色們有性格但總欠真實,偏偏劇作的火候也不夠,枝蔓四溢,焦點模糊。
第一個故事,中心人物應該是以“蛤蜊”隱喻的母子情,又加了拳擊、友誼和愛情元素,時長就那么多,故事無法展開。金世佳的拳手基本變成了廢角色,而拳擊因為沒有任何訓練和磨礪的鋪墊,結(jié)果既不感人也不熱血。因為拳手之前所表現(xiàn)的一直就是在吃宵夜,戀愛以及和老媽拌嘴嘛,又沒有很刻苦很拼命,這么都贏了對對手公平嗎?
第二與第三個故事則是充分表現(xiàn)了電影是如何現(xiàn)學現(xiàn)賣國產(chǎn)愛情電視劇套路的,失戀了一定馬上要下雨,人生得意時暈倒自然絕癥免檢,臺詞更寫得生硬,還好演員的表演適當掩飾了尷尬。
可到了篇幅最長的第四個故事,整部電影終于支撐不住搖搖欲墜的架構(gòu),開始坍塌。整個故事看下來,總覺得編劇是既沒戀愛過,也沒看過網(wǎng)絡直播,更對內(nèi)地社會生態(tài)缺乏基本了解。
魏晨很努力,演得聲嘶力竭,兩眼通紅,是他之前那直男癌爆缸的狀態(tài)真把人給嚇傻了,對女友的直播職業(yè)冠之以販賣私生活,網(wǎng)上乞討的罪名,以向往平淡人生的態(tài)度掩蓋自己不思進取,操控欲極強,且情緒管理糟糕的本質(zhì),一個本該干干凈凈的愛情故事結(jié)果變得惡臭無比。
編劇似乎完全沒有搞清起碼的界限,你大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但是誰賦予了你去指責、否定、操控別人人生的權(quán)力,哪怕對方是你青梅竹馬的女朋友?
問題還不僅僅是不合時宜的價值觀,整部電影出現(xiàn)了太多的無效鏡頭和拖沓段落,這是在動輒50、60集,特別擅長注水的國產(chǎn)劇里才有的景象,比如大段大段不換機位景別的口水對話,比如一個走出小巷的鏡頭不加節(jié)制地用了好幾組鏡頭,明明電影只有90分鐘,要講那么多故事,要出現(xiàn)那么多人物,卻還能這么浪費,不得不說梁家輝作為新人導演,業(yè)務能力也需要加強。
所有對美食,對人情味感興趣的國人,自然是更推薦《人生一串》《宵夜江湖》這樣的紀錄片,其中所展示的美味,復雜而真實的人生,遠比這部《深夜食堂》豐富而深刻得多。這部電影里,你既看不到對美食的熱愛,也很難被那些空洞的感情所打動。
有意思的是,在電影的某個鏡頭里,梁家輝站在小巷中,虛焦之外,停放著一輛賣涼皮拉面的手推車。這是無數(shù)中國城市宵夜攤都可以見到的外賣三輪推車,是寄托著一家生計的簡易吃食。它們沒有那么多溫柔,沒有那么多腔調(diào),但可能就是深夜一份飽食的慰藉,一份日常的心安。這樣的情感,沒有經(jīng)歷過煙火熏蒸的香港導演與編劇們,體會不到;仰視摩天大樓的人們,關(guān)注不到。所以電影的失敗,自鏡頭選擇性失焦的那一刻起,就已經(jīng)注定了。
編輯|浪浪
排版|透納
THE END
工作事宜請聯(lián)絡微信:paperbullet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 禁止轉(zhuǎn)載
這個企劃似乎從開始就是錯的,但也能看得出梁家輝的用心。主題扣住了“治愈”,選的職業(yè)很典型,都是高壓群體。用中國傳統(tǒng)小食調(diào)配出人間溫情,帶出療愈的力量。辣炒蜆子,靜默的陪伴;雞湯餛飩,人生的交錯;包子,因自卑而錯過的遺憾;蛋餅,靜水流深的等待。梁家輝是有積淀的,對于人情的把握很細膩,也能點到為止。最喜歡魏晨張藝上那段,百轉(zhuǎn)千回之后甘于平淡,情路曲折,這才是歸宿。魏晨的表演出乎意料得好。
還是那句話,深夜食堂這個產(chǎn)物就不適合安在咋們國家,我們普羅大眾的世界,心里憋屈的成年人,多是去大排檔吃吃燒烤喝幾瓶啤酒,或是回家點幾份外賣、買點鹵菜,抽著煙喝著酒嘆嘆氣……現(xiàn)在讓人半夜三更衣著光鮮走進一個精致的日式小店,矯情的與老板談人生談理想,這簡直比星巴克里擺拍的少女還小資,根本難以引起共鳴和入戲。最后還是支持梁家輝,希望以后嘗試更棒的題材!
5分。做菜的部分還是很不錯的,只可惜深夜食堂這種設定放在國內(nèi)總覺得很違和,梁家輝存在感也太弱。幾段故事沒有任何一個能吸引到我,都是簡單、無趣與灌雞湯。整體更是缺少勾連。另外,因為片中涉及直播的部分,覺得創(chuàng)作者對直播的理解太想當然了。首先,直播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情;其次,一個完全不會直播的人,首次開播就能獲得那么多的歡迎,基本是在白日做夢。雖然很多主播莫名其妙就成功了,但這不意味著,連基本直播方法都不會,隨便哭兩下就一群人來支持,刷錢,也太小看直播了。
不是把食物換成薺菜餛飩和蛋餅就叫本土化,文化語境都不一,改編版自然無法避免顯得矯情做作。單元劇似的一個個小故事,每一段一大碗雞湯,也著實狗血膩味。大托尼其實也不是很適合大叔這個角色。他給弟弟一個過肩摔的時候,我腦內(nèi)——深夜食堂=深夜和聯(lián)勝,隱居避世的大D無疑了。
夜深人靜的時刻,匆匆趕路的人們會來到深夜食堂,給自己點上一杯——蒙牛純甄酸牛奶……(黃磊:我這兒好歹還有老壇酸菜牛肉面哈)四個全是愛情故事,這還叫什么深夜食堂,這是人民廣場相親角吧……
本土化是用心了,幾個菜品的鏡頭感受到了在大銀幕上看《舌尖》的爽快。為了跟上年輕人的步伐,手機拍照、加微信看直播這些設定看得出是用心了,只是低谷期的拳手、需要發(fā)現(xiàn)自身美的胖丫頭、熬出頭卻又身患絕癥的創(chuàng)作歌手、有著明星夢的異鄉(xiāng)客...這些故事的內(nèi)核實在太老套了,影帝處女作的鏡頭設計也有點發(fā)力過猛,總的來說這部裝嫩的“網(wǎng)紅食堂”來都來了,就打個卡吧。
這食堂怕不是24h營業(yè)的吧?臺詞設計的不好,靠大量閃回熬制事業(yè)愛情雙豐收的麻辣燙。不得不說鄧超表演的氣質(zhì)才是最搭的,彈幕也很專業(yè)。
算是本土化改編比較不錯的一次嘗試,比起黃磊版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不過,話又說回來,外景的鏡頭太多了,尤其是魏晨那條線,恍惚間,以為自己在看“上海愛情故事”??梢愿?,但也值得鼓勵!
從這部片可以看出,這些演員明星對普通人的生活有多么不了解,對普通人的悲喜理解得多么膚淺而輕佻。
豆瓣9.2的深夜食堂被黃磊翻拍成2.8之后,家輝大叔又補了一刀。一星給那盤炒蜆子,一星給彭于晏。中國的市井氣在燒烤攤大排檔,而不是這種操著臺灣口音的上海弄堂里,還移植日本的居酒屋文化。真是吃相難看。
大清早看《深夜食堂》,給又一位喜歡的家輝捧場,結(jié)果看完了還在想,十年前怎么會有純X奶哎……不說日式會如何清雅別致,但至少,味精不能多放。再尋常的勵志故事,都可以有入心的一刻,不過旁白、臺詞以及拙劣的回放,再加上一屋人卡通式地等著你自動曝光私生活,好嚇人。其他不對勁的地方不多說。比較喜歡看金燕玲與楊祐寧這對母子。
大叔衣服里到底藏炸彈了嗎?
能不能不要再消費這個IP了 市場反應一塌糊涂為啥還這么執(zhí)著 你就算換最一百次卡司依舊尬穿地心 因為這不符合國情 我們的夜宵文化壓根就不是這樣的 有些東西看著好吃但未必真香
2.9星。梁家輝晚節(jié)不保。群星客串一團糊。1.隔靴搔癢走馬觀花的溫情小品,縱然淚點低到胯下如我也無法被打動。2.想把這個IP本土化本身就難如登天,日本人的深夜食堂是一人食的自我療愈,中國人的深夜食堂是三五好友的“走一個!”3.既然要本土化為何老板依然是日系打扮,飯館依然是日系裝修,然后做中國菜?4.強塞的年輕演員演技一個爛過一個,還好爛不過兩年前的吳昕。5.幾個故事一個比一個崩,崩到外太空,強行煽情強行溫情強行發(fā)飆。6.梁家輝不僅帶來糟糕的導演作品,還帶來經(jīng)典的面癱中老年形象。7.酸奶植入讓電影雪上加霜。8.本片唯二亮點:彭于晏的臉和許美靜的歌。9.跟哥讀,鰻(蠻)魚飯。
格式上是變不了的,不用吐槽為什么不是中式大排檔這些,因為涉及到改編,日式居酒屋的設定是被版權(quán)方限定死的改不了。退一步說,故事也不算信服,各自太短難以展開,其實應該選1、2個故事為主,其余略寫或者干脆不要,會更好一些,結(jié)果這片5、6個故事平均分配,每次都是剛進入狀態(tài)就結(jié)束了,外加狗血,尤其魏晨那篇。整體的故事性還不如人生一串,如果照著后者拍未必如此,既可以規(guī)避版權(quán)又能解饞還能深扒市井,為啥非要買外國版權(quán)去拍本國故事呢?
第一次看這IP,還是在急性腸胃炎初愈被嚴控飲食因而極餓的情況下。被梁家輝炒菜鏡頭輕易撩撥起的食欲,卻被無聊無謂的食客延展故事立即磨滅。拳擊夢、音樂夢、模特夢、上海夢,一個個像減肥宣傳片一樣,平庸地遏制了食欲。
①魏晨讓人驚喜;②三個不認識的年輕人戲份尷尬;③整部電影配音和臺詞很奇怪;④日式元素水土不服
不太明白那些說看不下去的人心里有多浮躁,自己一個人去看得零點場,影廳里人不多,但是都沒玩手機啊。食物本土化做的很好,大銀幕上看著尤其誘人。情感處理的也很克制內(nèi)斂。想看大哭大笑的就別買票啊,這電影本身也不是走這一路子的。最后我要點贊梁家輝,就是無條件贊成!
抓準了深夜食堂的精神內(nèi)核 雖然幾個故事有流俗之嫌 但在考慮到大眾審美的基礎(chǔ)上 雖做不到大師水準 但本土化改編非常用心妥帖 整體完成度也絕對及格了 無奈有劇版拖累在先 即使壓了一段時間再上 也已經(jīng)錯過了熱度 加上現(xiàn)在國民過激浮躁的口味 遺憾沒有市場 也失去了最佳賞味期
前半段真的很好 上海 做飯 都是我很喜歡的元素 每一個小故事都有賺到我的眼淚。但是最后兩個故事 焦俊艷和鄧超 魏晨的故事 讓我開始覺得無趣 不太想看下去 故事沒有了新意。而且從純甄開始 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電影中混雜了這么多廣告.五星不足 三星有余 最起碼這版的食堂 做出了中國自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