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無邪

臺灣劇臺灣2021

主演:張得中、蟻大點

導演:內(nèi)詳

播放地址

 劇照

無邪 劇照 NO.1無邪 劇照 NO.2無邪 劇照 NO.3無邪 劇照 NO.4無邪 劇照 NO.5無邪 劇照 NO.6無邪 劇照 NO.13無邪 劇照 NO.14無邪 劇照 NO.15無邪 劇照 NO.16無邪 劇照 NO.17無邪 劇照 NO.18無邪 劇照 NO.19無邪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5-02-22 08:01

詳細劇情

 長篇影評

 1 ) 在拍電影要坐牢的國度,拍一部人殺人的電影

“在早期電影中,我使用隱喻性的語言來繞過審查制度,避免與政府的鎮(zhèn)壓力量直接對抗。現(xiàn)在,我決定超越這種表達?!?

編輯| 空山

文 |Chu

人殺人的國度

赫斯瑪特已經(jīng)禿頂了,他每天早晨下班,睡覺、接老婆孩子、取存款、逛超市,帶女兒妻子去吃披薩,幫鄰居救貓咪,偶爾盯著某處放空自己。

等到夜深人靜,他從床上起來,獨自開車去單位,在一個狹小的房間里,他按了一下按鈕,殺了6個人。

這是伊朗電影《無邪》中的第一個故事,在今年的柏林電影節(jié)上,斬獲了最高榮譽金熊獎,成為繼《內(nèi)達和西敏:一次別離》(2011)和《出租車》(2015)之后,伊朗第三部獲得柏林最佳影片獎的電影。

《無邪》由四個故事組成,聚焦于伊朗的死刑制度。

伊朗依然是世界上處決死刑犯最多的國家之一,根據(jù)一項數(shù)據(jù)統(tǒng)計,2019年全球處決人數(shù)約657人,分布于20個國家。其中伊朗至少處決251人,占全球總數(shù)的近40%。

伊朗也是全球少數(shù)幾個仍然對少年犯實施死刑的國家,這意味著他們的暴力機關(guān)可以合法殺掉孩子,完全違背了《公民權(quán)利和政治權(quán)利國際公約》和《兒童權(quán)利公約》。

在21世紀,在現(xiàn)代化社會,伊朗甚至會進行公開處決。2013年1月,兩個不到25歲的年輕男子,在大庭廣眾之下被吊死在警車上特制安裝的鉤子上。地點在德黑蘭市中心的一座藝術(shù)家公園,據(jù)說此舉是為了震懾作家和音樂人。

一個Facebook用戶發(fā)問:“你能保證你的孩子在這個年紀看到如此暴力的場面不會出現(xiàn)精神障礙,甚至有一天成為罪犯嗎?”

在伊朗,被判定為死刑犯的罪名有很多,除了暴力重罪,還包括政治異見,甚至“敵對真主”和“地上作惡”這種語焉不詳?shù)淖镄?。假如你是一個同性戀,也有可能被處死。

這是一個保守、專制的國家,不僅體現(xiàn)在轉(zhuǎn)播體育賽事,給女運動員打馬賽克的笑談上。伊朗人民生存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影響,《無邪》中體現(xiàn)的強制服兵役,就是另一重枷鎖。

一位伊朗男性如果拒絕服兵役,就拿不到護照,不能出國,不能工作,不能享受本就有限的社會福利,甚至無法考駕照。他們強迫每一個成年男性進入系統(tǒng),服從命令,接受塑造。

而在服兵役的過程中,許多軍人都有可能面臨一個任務——處決他人。假如你愿意殺掉一個人,那你可以用別人的這條命,換來3天假期。

服役士兵和他將處決的陌生人

拍電影要坐牢的國度

《無邪》的導演默罕默德·拉索羅夫,沒有出席今年金熊獎的頒獎典禮。在記者會上,柏林官方給他留出了一個空座位,拉索羅夫最終只能通過視頻通話和現(xiàn)場記者交流。

在頒獎禮上,《無邪》的演員們登臺,替他接過了獎杯。影片的制片人之一法爾扎德·帕克致辭,他說演員們“將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險之中”——在秘密組建卡司的過程中,很多演員拒絕了這部電影。

違法拍片,可能是許多伊朗導演、演員的必經(jīng)之路。

早在2010年,《無邪》導演拉索羅夫和前輩賈法·帕納西就因為“無許可拍片”被伊朗政府逮捕,雙雙判刑,罪名包括“危害國家安全”和“進行反體制宣傳”。

但兩人都沒有放棄拍電影。2015年,賈法·帕納西僅靠著一輛車、一些非專業(yè)演員和一個放在駕駛座前的小型攝影機,就拍出了德黑蘭浮世繪一般的《出租車》。這部電影在柏林拿下金熊獎時,伊朗政府給帕納西下達的20年拍片禁令才過了5年。

《出租車》

拉索羅夫的轉(zhuǎn)變更大。2012年,他與妻子和女兒一起離開伊朗,定居德國。2017年,在戛納參加完《謊言》(批判官商勾結(jié))的首映禮之后,拉索羅夫返回伊朗,幾乎立刻被沒收護照,并判處一年徒刑,還被終生禁止拍電影。

拉索羅夫

從那時開始,拉索羅夫一直留在伊朗,這更激發(fā)了他的斗志,改變了他的表達。

在接受Film Comment的采訪時,拉索羅夫批評了曾經(jīng)的自己:“在早期電影中,我使用隱喻性語言來繞過審查制度,避免與政府的鎮(zhèn)壓力量直接對抗?,F(xiàn)在,我不想拍一部受限于暴政的電影。我決定超越這種表達和唯美主義。

我知道,很多人認為《白草地》是我最好的電影。然而,我對自己曾經(jīng)的觀點提出深刻的批評,今天我認為《白草地》的觀點是對專制權(quán)力的接受?!?/span>

《白草地》豆瓣評分8.6,以極其克制隱晦的手法批判伊朗的諸多問題

《無邪》是拉索羅夫一次旗幟鮮明的控訴,他在惡劣的條件下召集了一個劇組。用4個短片故事講述主題,縮小制作規(guī)模,縮短拍攝時間,以“打游擊”的方式繞過伊朗政府的注意。

拍這部電影,他沒有辦法在伊朗市場賺到一毛錢。伊朗觀眾只能通過地下交易的盜版DVD和網(wǎng)絡資源觀看這些“禁片”。

這是一個斗智斗勇的過程,拉索羅夫甚至將其視為一場危險游戲:“審訊和法庭審訊已成為我生活中的日常工作。我們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案,可以將我的電影劇本署以化名發(fā)送給審查機構(gòu)。并且我編寫了一些獲得批準的電影劇本,這些電影的字幕中都沒有提到我的名字。繞過審查制度就像一個有趣的,刺激的游戲?!?/p>

僅僅是這份勇氣和堅持,就值得全世界電影人敬佩。

到底無邪還是有邪?

《無邪》的靈感源于拉索羅夫的親身經(jīng)歷。

他看到曾經(jīng)審問他的官員從銀行走出來,于是跟上了對方。沒多久拉索羅夫就意識到,這位審問官只是一個在監(jiān)獄賺錢養(yǎng)家的普通人。電影的名字《無邪》由此而來。

不論是親手按下開關(guān)的執(zhí)刑者,還是監(jiān)獄里折磨過同胞的審問官,都不是因為內(nèi)心充滿邪惡,而是作為極權(quán)社會的一份子,他們難以反抗整個系統(tǒng)強加的壓力。

無處不在的禁忌

“他們都是罪犯”,電影里的士兵這樣自我安慰,可是他們親手殺死的,有可能是無辜的人。每個行刑者都承受著或多或少的良心不安。

電影中的角色尖銳地問那位不愿自己沾上鮮血,試圖花錢讓同僚去替他完成任務的年輕士兵:“你以為你這樣,就比我們更善良?”

被質(zhì)問的年輕人驚惶如困獸,給不出答案。影片外的我們也忍不住想:就算我不去,也會有別人去,那現(xiàn)在的服從,應該不能算是一種作惡吧?

當然是作惡,禿頂?shù)暮账宫斕?,做劊子手已?jīng)很多年,但他從來不親自取薪水,每次都派妻子去拿。這是他能做出的最大反抗。

導演拉索羅夫在采訪中說:“遵守法律被認為是一種社會美德,但在極權(quán)國家中,法律成為壓制人民的工具,而遵守其中一些法律顯然與人的價值觀相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我關(guān)心遵守和不遵守之間的區(qū)別?!?/p>

遵守極權(quán)規(guī)則的赫斯瑪特,沉默寡言,鏡頭逼近他的面孔,他生活在城市之中,堵在路上,在車里、狹窄的房間里活動,被困在盒子里。

反抗規(guī)則的那個年輕士兵,逃出軍營,他和女友驅(qū)車行駛在空無一人的馬路上,打開車窗高歌。

電影中最自由的畫面

影片的前兩個故事,展示了兩種不同的選擇。隨后,又用兩個故事呈現(xiàn)兩種選擇的最終結(jié)果。

無論遵守惡法,還是不遵守惡法,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打破這一切,似乎只有一種辦法,這可能也是伊朗政府禁映電影的原因。

拉索羅夫在媒體見面會上說:“我想討論的是那些把責任從自己身上推開,并且說這些選擇是由更高的力量來做的人。但其實這些普通人擁有說‘不’的力量。

沉默的順從已經(jīng)令我們成為了某種邪惡的幫兇。影片結(jié)尾,拉索羅夫決定留白處理,讓觀眾回答:“你會怎么做?”

而拉索羅夫自己的觀點已經(jīng)十分明顯:多一個人做出正確的選擇,總比少一個人好。

當有一天反抗系統(tǒng)的人足夠多了,那么系統(tǒng)就不再是系統(tǒng)了。

 2 ) 被囚禁的金熊獎導演

回想2015年的第65屆柏林電影節(jié),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憑借《出租車》獲得了金熊獎,

卻因為被伊朗政府軟禁而無法出席頒獎典禮和記者發(fā)布會,只得由妻子和侄女代領獎項。

賈法·帕納西的侄女代領金熊獎

五年過后,這一幕在2月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重現(xiàn),伊朗導演穆罕默德·拉索羅夫憑借新作《無邪》摘得金熊獎,

且同樣因為被伊朗政府限制出境而無法到場,最后是他的女兒Baran Rasoulof替代父親捧起了金熊獎杯。

穆罕默德·拉索羅夫視頻出席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發(fā)布會

加上這部《無邪》,拉索羅夫的“誹謗當局之作”也算湊足了份量。

早在2011年,拉索羅夫就已因為《再見》而被判處6年監(jiān)禁以及為期20年的禁拍令,但這并未影響其繼續(xù)創(chuàng)作的步伐,接下來的《手稿不會燃燒》依然延續(xù)了氣味濃烈的政治性。

但在2017年,拉索羅夫憑借《謊言》獲得了第70屆戛納電影節(jié)的一種關(guān)注大獎,影片仍然意在批判伊朗政府,這致使他在回到伊朗之后被當局吊銷了護照,徹底失去了人身自由。

穆罕默德·拉索羅夫憑借《謊言》獲得第70屆戛納電影節(jié)一種關(guān)注大獎

從《謊言》到《無邪》這近兩年半的時間里,拉索羅夫面臨著嚴苛的審查機構(gòu)以及其它不可言說的限制,

在這種情況下,能做的事只有寫作,導演找到了一個比較刺激的解決方案,他化名成其它作者,把寫下的劇本送到審查機構(gòu),于是有很多并沒有署名拉索羅夫的作品不僅合法投入制作,甚至已經(jīng)上映。

穆罕默德·拉索羅夫

這種與審查制度周旋的“小聰明”非常實用,也是《無邪》能夠拍攝出來的關(guān)鍵。

《無邪》是由四部內(nèi)核相同的短片拼接而成的長片作品,于是他們登記了四部電影制作人的四部短片作品,而這些人剛好都是《無邪》的助理導演,也正因為伊朗政府不太重視短片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審核很快通過。

《無邪》劇照

但拍攝過程卻并不容易,拉索羅夫是不被允許在公共場所工作的,但四個故事卻發(fā)生在完全不同的地方,這意味著《無邪》需要更多“沒有被限制人身自由”的電影人參與完成。

幾乎是可預見的,這個項目本身具有連坐的危險,《無邪》近乎一個把槍口懟在伊朗政府臉上的抗議口號,

它所探討的死刑話題直接掛鉤伊朗自1988年大清洗以來“處決政治犯”的血腥浪潮,即便是在今天,仍有許多“政治犯”在遭遇不公正審判之后被殘忍處決。

《無邪》劇照

毫無疑問,《無邪》就是在挑戰(zhàn)禁忌中的禁忌。

盡管如此,仍有演員帶著熱情參與進來,他們毫不畏懼地扮演角色,并愿意在影片中露臉,對拉索羅夫來說,同意成為這部電影的一部分已然等同于曝光自己的立場,只有敢對審查制度說不的人,只有不認同死刑制度的人,才會有膽量加入《無邪》。

穆罕默德·拉索羅夫憑借《無邪》獲得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獎

《無邪》圍繞著同一主題串聯(lián)了四個非常獨立的故事,其中的四個男主角都曾是服役軍人,在伊朗,服兵役是義務,為期兩年,在此期間,他們必須完成政府強制施加的所有任務,唯一的宗旨是“服從”。

諷刺的是,這兩年兵役剛好處在年輕人思想的塑造期,這段時間里接受了怎樣的思想將決定他們?nèi)绾卫斫庾杂梢庵竞蛷姍?quán)之下的公平正義。

《無邪》劇照

《無邪》的每個小故事都有一個很別致的標題,它們分別是「無邪」「她說:你能做到的」「生日」和「吻我」,縱觀四個故事,這些角色均因執(zhí)行“處決犯人”而陷入了泥沼一般的道德困境。

第一個故事聚焦了普通的伊朗家庭,他們是工作穩(wěn)定的夫妻和聰明調(diào)皮的女兒,夫妻倆的日常是工作、領薪水、還貸款、照顧老人和養(yǎng)育孩子,總之是日復一日的瑣碎,

但正是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家庭反襯出了結(jié)尾的殘酷,因為男主人的工作是一個操縱按鈕,從“犯人”腳下撤走矮凳的現(xiàn)代劊子手,他與犯人隔著墻板,就像用吊車處理垃圾的工人。

《無邪》劇照

拉索羅夫曾說“這個人的生活是一個牢籠,一種惡性循環(huán)?!?/p>

但作為需要穩(wěn)定生活和供養(yǎng)家庭的一份子,他毫不猶豫地成為了伊朗政府的一枚齒輪,他不會調(diào)動屬于自己的道德感,只把“執(zhí)刑行為”換算成工作和薪水。

在第二個故事中,一個士兵被強行安排了“處決犯人”的任務,他在宿舍里軟弱退縮,因為不敢殺人而哭哭啼啼,隨后他和舍友對法律正當性展開辯論,比如作為一個劊子手,親手殺死一個罪不致死的犯人到底是履行職責還是成為了罪惡的同謀。

《無邪》劇照

不過故事很快從冗長的辯論轉(zhuǎn)移到充滿張力的“逃獄情節(jié)”,為了不殺人,他持槍威脅警察沖破了監(jiān)獄的層層封禁,并與在外面等待他的女友驅(qū)車開往城市最邊緣。

《無邪》劇照

第三個故事追隨了一個趁休假探望未婚妻娜娜的士兵賈瓦德,這一天是娜娜的生日,他準備好了戒指向她求婚,卻發(fā)現(xiàn)未婚妻一家正在悼念一個剛剛死在獄中的男人凱文,賈瓦德無法融入他們的悼念氛圍,直到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親手為凱文行刑的警官。

賈瓦德本是一個“回避政治”并合理化極權(quán)制度的人,但在他親證自己的行為對未婚妻一家產(chǎn)生了毀滅性的影響之后,他的世界崩塌了,并開始懷疑自己的雙手是否沾滿鮮血。

《無邪》劇照

而最后這個跨越了兩代人的故事充滿嘆息,因為它接續(xù)著第二個故事展示了一個為了“堅守良心”而因此違反法律的人將面臨著怎樣的代價和悲慘生活。

這是一對自我流放的夫婦,他們無法生活在城市,這次他們的侄女從德國來到伊朗拜訪他們,而且女孩正是男主人的親生女兒。

他的女兒在和平國度里長大,獲取了天真又很完美主義的道德標準,且不必親歷需要付出代價的道德困境,但是他的父親卻仍在為當年做出的選擇而承擔代價,疾病、前途的葬送、與女兒分離……

《無邪》劇照

其實這四個故事非常不同,每一個都有獨特的氛圍、節(jié)奏和敘述方式,拉索羅夫本可以施以特定形式讓四個故事在視覺和主題上更加連貫,但他最終還是決定讓每個篇章都強調(diào)一個視角,他想釋放解讀的多樣性,并用更加無形的線索將這些片段連接在一起。

而最終所呈現(xiàn)的效果正是如此,這些故事像是從立體模型的不同側(cè)面脫落下來的,所質(zhì)問的對象均不相同。

《無邪》劇照

穆罕默德·拉索羅夫說,與他過去的電影相比,《無邪》更加直接地批評了政府,因為影片直接與伊朗政府批準殺害持不同政見者有關(guān)。

但在藝術(shù)層面同樣具備挑戰(zhàn),寓言風格根植于伊朗文化,伊朗的詩歌藝術(shù)傳統(tǒng)讓藝術(shù)家更青睞間接表達,而在拉索羅夫的早期電影中,他更樂于熟練借助隱喻性表達來繞過審查制度,避免與政府進行直接對抗。

《無邪》劇照

很多人認為《白草地》是他最好的電影,但拉索羅夫卻展開了自我批判,他認為《白草地》這部影片中的唯美主義雖然讓作品富有詩意,卻代表著對暴政的接受。

他想打破這種局面,而《無邪》是個很好的證明,這部電影的反抗極其直白,它拒絕服從,立場明晰。

《無邪》劇照

拉索羅夫說,他每次看到納爾吉斯·穆罕默迪和納西林·索托德赫的照片,都會自問這些人到底擁有怎樣的力量,才會為了理想和信念去忍受生活中的種種磨難,她們本可以享受一種更為輕松的生活。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納西林·索托德赫,她是伊朗的人權(quán)女律師以及女性平權(quán)運動的倡導者,索托德赫在2019年被正式逮捕,被判處38年監(jiān)禁,并在多個場合被處以鞭刑,有些觀眾是知道她的,她就是曾在《出租車》里亮相的伊朗女律師和活動家。

《出租車》劇照

如果將《無邪》概括成兩個字,大概就是“拷問”。

極權(quán)之下,與之抗爭還是臣服于它的意志?穆罕默德·拉索羅夫并沒有提供標準答案,但是他從四個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把目光對準那些消極接受被系統(tǒng)分配角色的人,這些人屈服于小小的謊言和虛偽,并以為無需對執(zhí)行一件錯誤的事情負責。

《無邪》劇照

縱使這是系統(tǒng)性的罪惡,卻不代表個體可以免責,拉索羅夫認為,如若世界上存在邪惡,或者自己正生存于一種不公的制度之中,

那么如果不表明立場,就會被其腐蝕,更多的人們會把專制政權(quán)想象成一個嗜血恐怖的怪物,并認為這種政權(quán)是不能觸碰的,這也是正常人的防御機制,人們會合理化自己的恐懼并最終與殘酷的體制共謀,成為幫兇。

《無邪》一面挖掘出了“服從于極權(quán)”的道德負擔,第一個故事和第三個故事尤其如此,另一面則呈現(xiàn)了“說不的代價”,這些人失去了許多,但也會得到更重要的東西,比如自我價值。

《無邪》劇照

而回到現(xiàn)實,除了審查、限制和迫害,獨立電影人在伊朗也沒有什么生存空間,整個伊朗電影市場都被政府宣傳片和低俗喜劇所壟斷,這些影片有著巨額預算,而且無法真正盈利,卻有無限的政府扶持。

而此時穆罕默德·拉索羅夫的所有電影都在伊朗被禁,但這些影片仍會通過地下DVD商販流通,想方設法抵達觀眾手中,無論情況多么糟糕,即使面臨死亡的威脅,人們也有著屬于自己的拒絕方式,這或許就是《無邪》的主題。

在電影中“Bella Ciao”這首經(jīng)典老歌出現(xiàn)了兩次,分別在第二個故事和第四個故事。

《無邪》劇照

導演說之所以用這首歌是為了表現(xiàn)堅守良知的人的浪漫情懷和叛逆本性,或許一切都能回到漢娜·阿倫特的觀點,在她看來,遵守國家法律并不能免除責任,因為法律可能是不公正的,那么遵守它本身就是錯誤的。

阿倫特也在 《黑暗時代的人們》一書中寫道“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代中,我們也有權(quán)去期待一種啟明?!?/p>

而《無邪》便是展現(xiàn)了這種期待具有怎樣的偉大力量。

 3 ) 獲獎、判刑,這部電影觸怒了誰?

今年3月,第70屆柏林電影節(jié)上,評審團主席杰里米·艾恩斯宣布:《無邪》獲得最佳影片金熊獎。

臺下一片歡呼。

人群中,幾個中東面孔相擁而泣。

眾人注視下,一個戴黑色頭巾的女孩登臺領獎。

她是導演穆罕默德·拉索羅夫的女兒。

而此時的拉索羅夫正遠在伊朗,因為政府禁令,無法來到現(xiàn)場。

獲獎僅3天后,拉索羅夫即被伊朗當局判處一年監(jiān)禁。

不僅因為他違禁拍片,更因為《無邪》這部電影再次戳中了伊朗政府的痛處。

站在電影角度,《無邪》不算出色。

但它的得獎再次重申了電影的另一層意義。

它不止于娛樂,不單是藝術(shù),更是劈向冰山的巨斧,是治愈沉疴的良藥。

所以今天,必須聊它。

01

《無邪》長達兩個半小時,由四部短片組成。

太長?

沒關(guān)系。

你大可只看第一部短片。

不夸張地講,它是我近年來看過的短片里最震撼的一部。

它看似波瀾不驚,講一個男人的一天。

但實際上,它用了一種不算新穎但絕對奏效的敘事策略。

前面三十多分鐘,始終在積蓄能量,直到最后幾秒才瞬間釋放。

它有一種摧毀人心的力度。

帶你看最后一根稻草落下,駱駝轟然倒地的時刻。

男人叫赫斯馬特,謝頂,微胖。

他有個三口之家。

他為人老實,善良。

導演用一個經(jīng)典的“救貓咪”情節(jié),讓我們快速對他產(chǎn)生共情。

接下來,都是日常瑣事。

男人下晚班回到家,洗澡,窩在沙發(fā)里看電視,接老婆下班,到銀行取工資,接上孩子去超市購物,回母親家,給行動不便的母親洗澡,一家人共進晚餐。最后回到自己家,在不知不覺中睡去。

一切就這么發(fā)生著。

沒有意外,沒有戲劇沖突,只有最平常的生活。

但平常里,又有一絲不安。

那種不安隱藏在一種顏色里。

影片中的大量細節(jié)透露,男人對“綠色”格外敏感。

他會盯著路旁綠色的廣告牌出神,他會看著妻子綠色的禮服發(fā)呆,他會把車停在路口,看紅燈變綠又變紅……

綠色,意味著什么?

直到影片的最后幾秒,答案終于揭曉。

凌晨三點,鬧鐘響起,男人梳洗完畢,著裝整齊,再次來到工作的地點。

那是一間狹小而封閉的房間。

東西還算齊全。

有洗漱臺,掛衣架,有鏡子,桌椅,桌上擺著咖啡壺、收音機,一臺老舊的電視懸在天花板一角。

赫然醒目的,是正面墻上的兩排指示燈。

一排紅色,一排綠色。

突然,毫無征兆地,紅燈亮了起來。

提示音也隨之響起。

男人順著小窗看了一眼里面的暗房,像是在確認什么。

短暫等待后,綠燈驟然亮起。

一切就緒。

男人的手摸向一個黑色按鈕,冷冷地按了下去。

接下來的一幕,就是那摧毀人心的幾秒。

是什么?

請原諒我保留這個懸念,待你自己去看。

我只想說,這一幕有著千鈞重量。

它揭露了一個殘忍的事實,同時拋出一個兩難的問題:當一個普通人被賦予正當權(quán)力剝奪他人生命時,他能否免于良知的審判?

導演穆罕穆德·拉索羅夫的提問,擲地有聲。

它雖只短短幾秒,卻經(jīng)久不息。

02

《無邪》的主題,準而狠,關(guān)于一個敏感話題:死刑。

而且它瞄準的對象不是死刑犯,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官,而是一場死刑中最容易被忽視的角色:行刑人。

它試圖探討的是行刑人的道德困境。

而四部短片就像桌子的四條腿,支撐著導演的表達。

它們代表了行刑人的兩種態(tài)度:服從或拒絕。

其中短片1和3代表著“服從”。

1中的中年男人,做了半輩子的行刑人。

處決犯人對他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可他依然會感到惶恐。

那惶恐就體現(xiàn)在每一次“綠色”出現(xiàn)的時刻。

綠色,原本代表著健康、安全。

但對他來說卻是一道殘酷的命令,命令他果斷下手,置人死地。

于是綠色成了他的夢魘。

短片3的主角,是個剛服兵役的年輕人。

他被派去做行刑人。

這也是伊朗軍隊的慣例,新兵蛋子輪流當值。

而“福利”是:做一次,放三天假。

男孩想念女友,處決了犯人,卻不想這一決定,徹底毀掉了他的生活。

服從,是容易的選擇。

特別是服從于“命令”,服從于“上級”,服從于“職業(yè)要求”。

正如《殺戮的艱難》這本書揭露的:所有行刑人都以某種方式將自己“工具化”,以尋求心理安慰。

“是警察抓的他,是法官判的刑,而我只是個工具而已。”

這樣似乎可以心安理得。

但現(xiàn)實卻極其殘忍。

它總在心安理得的間隙,插進一把把無聲的刀,瞬間戳穿你的所有自欺。

那么,拒絕會好一點嗎?

短片2和4給出了答案。

其中,短片2是四部短片中最像類型片的。

它講述的是一個拒絕行刑的士兵成功越獄的故事。

把這部短片拆成兩半看,也很有意思。

前半段是一場思想交鋒。

宿舍里,士兵們就“死刑”展開爭論:

“你是士兵,不管上面怎么說,你都要照辦?!?/p>

“這是你的職責,你別無選擇?!?/p>

“你下不去手,我們就能嗎?你以為我們是天生的殺手嗎?”

后半段則是一場真實越獄。

一個細節(jié),勝過千言萬語。

死刑犯走出來,主角與他沉默對視。

那一刻我們明白,在面對真實的殺戮時,哪怕舉著無比正義的旗幟,也終會手軟。

于是主角搶過看守的槍,闖過重重阻礙,成功逃離。

這前后兩半,剛好是兩重困境。

一重“心理”,一重“現(xiàn)實”,加起來,共同構(gòu)成“拒絕”所要面臨的挑戰(zhàn)。

最終,女友開車接上主角,兩人消失在夜色里。

《Bella Ciao》激昂的歌聲不停唱著:“我們失去了青春,但總有一天,我們所有人都會在自由中工作。

那也是全片唯一令人欣慰的時刻。

但你以為,結(jié)局會好嗎?

并不會。

在短片4中,我們將看到更遙遠的結(jié)局。

一位老人,因為年輕時拒絕做劊子手,一輩子隱姓埋名,住在偏僻鄉(xiāng)村。

他怕牽連女兒,于是將女兒寄養(yǎng),直到臨死,才肯相認。

這或許才是短片2真正的結(jié)局。

越獄之后,是更大的監(jiān)獄。

不信你聽,《Bella Ciao》的樂聲再次響起,只不過是以悲傷的語調(diào)。

無論怎么選,無論服從或拒絕,都是悲劇。

那么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認為:這不是“選擇”的錯,而是置人于兩難境地的規(guī)則出了問題。

這才是導演真正要批判的核心:道德困境源于非人之法。

那便是,死刑。

03

從這個角度講,《無邪》其實很像一部關(guān)于“廢死”的公益宣傳片。

它通過呈現(xiàn)“死刑”造成的種種活人的悲劇,喚起人們對于刑法本身的反思。

可是,受害者呢?

我知道,很多人一定有此疑問。

影片展示了行刑人的困境,這個我們理解,可它回避了受害者的損失,這是不是一種避重就輕或有意誤導呢?

這個問題非常好。

它一針見血地戳中了影片的軟肋。

但我想說,這恰恰也是導演的高明之處。

而且,正是這種選擇使得影片在“廢死”這一議題上,具備了更有力的表達。

為什么這么說?

這就涉及到“廢死”的理由。

關(guān)于“廢死”,常見理由有這么幾種。

有算倫理賬的。

以正義之名殺人,能實現(xiàn)正義嗎?

有算概率賬的。

出了冤案怎么辦?人死不能復生,冤案也無法昭雪,豈不是二次殺人?

還有算效果賬的。

死刑能威懾犯罪嗎?

很難。

你想,對于那些蓄意殺人者,鐵了心要作案的,你威懾不了。

而對于那些沖動殺人者,也威懾不了,因為人在沖動時是喪失理性的。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

但又都沒找準要害。

因為說來說去,它們終究會敗給一句話:殺人償命,天經(jīng)地義。

天下還有比這更正義的事兒嗎?

沒了。

所以哪還有那么多說的,該殺就得殺。

而《無邪》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它跳開了這個問題,給出了不同角度的答案。

它關(guān)注的是“行刑人”。

這是些什么人?

是國家機器上的一顆顆螺絲釘。

這些人樸素、善良,卻被迫坐上了劊子手的位置。

影片透過這些螺絲釘,透過他們的掙扎和遭遇,實際讓我們隱隱看到了一個無形而巨大的威脅。

那便是藏在后面的那一臺高速運轉(zhuǎn)的國家機器。

這臺壟斷了暴力的機器,一旦失控,將是所有人的災難。

它可能將無辜之人送上絞刑架。

它可能讓那些拒絕行刑的人坐上電椅。

它更可能,像短片3所揭露的那樣:將一個正直而受愛戴的人處死,只因他的言論冒犯了自己的權(quán)威。

于是我們明白,廢除死刑的真正意義無關(guān)其他,只關(guān)于“限制政府的權(quán)力”。

其實,也不光是死刑,實際整個刑法都建立于此。

有人說,不對吧。

刑法的存在,不是為了保證民眾的財產(chǎn)和生命安全嗎?

是的。

但這只是衍生出的效果。

試想,假如沒有刑法,就不能實施保護了嗎?

也是可以的。

極端點說,只要把壞人都抓起來,通通槍斃,也能達到效果。

但問題是,我們不能這么做。

我們不能輕易地把生存的權(quán)利讓渡出去,將所有人都置于可能的危險境地。

所以,要有刑法,要有正當程序,要有量刑制度。

唯有如此,才能把權(quán)力關(guān)進籠子,免其作惡。

正是從這個角度,《無邪》完成了關(guān)于“廢死”的有力論證。

其實“無邪”的翻譯并不準確。

英文名,顯然更好:There is no evil——沒有邪惡。

真的沒有嗎?

表面上沒有。

至少影片里沒有出現(xiàn)。

那可能的“邪惡”正藏在看不見的地方,虎視眈眈。

而影片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畫了個圓,將那個潛在的“邪惡”狠狠地圈入靶心。

04

《無邪》不是導演拉索羅夫第一次冒犯伊朗政府。

早在11年前,2009年,他因拍攝《白草地》暗喻社會問題,被伊朗政府下達禁令,20年不準拍片。

但這并沒有阻擋住拉索羅夫表達的沖動。

而且鋒利程度絲毫不減,每一部都直指伊朗社會的弊病。

2011年,《再見》,關(guān)于維權(quán)律師的抗爭。

2013年,《手稿不會燃燒》,關(guān)于政府暗殺知識分子事件。

2017年,《謊言》,關(guān)于底層工人對抗強權(quán)。

期間他輾轉(zhuǎn)德國,回國后護照被扣。

可拉索羅夫始終沒有停止創(chuàng)作。

這次拍攝《無邪》,同樣冒了極大的風險。

為繞過政府的審查,他將影片拆分成四部短片,并交由不同制作人送審。

拍攝時為掩人耳目,他只拍室內(nèi)戲和邊遠的鄉(xiāng)村戲,而城市中的室外戲一律交予助理導演拍攝。

接受采訪時,拉索羅夫說道:“我的電影在伊朗并不存在。

他在用“隱形”的方式繼續(xù)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

正如《無邪》中的那句對白:“你的力量,來自于‘說不’。

對無理要求說不,對奴役說不,對傲慢的強權(quán)說不。

拉索羅夫說,他的下一部電影正在醞釀中。

沒有人能讓他停下。


歡迎關(guān)注我的公眾號:子戈說電影

只寫不一樣的深度影評。

 4 ) 誰才是真正的惡魔?

今年柏林電影節(jié)最高榮譽金熊獎頒給了伊朗電影《無邪》,最意外的一幕是導演拉索羅夫沒有來到現(xiàn)場,只能通過手機連線發(fā)表感言,并由其女兒兼劇中女主角代替領獎。誠然,這種場面并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了,相信記憶好的影迷不會忘記在2015年的頒獎禮上,《出租車》一舉獲得金熊獎,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同樣沒能出席,也只能讓其侄女上臺代為領取,場面令人感動。本片導演穆罕默德·拉索羅夫(Mohammad Rasoulof)一向拍攝揭露社會陰暗面和批評伊朗政府的題材而聞名,2017年的《謊言》在戛納獲獎,回國后被伊朗政府沒收護照,被禁止離開伊朗,并在2019年被判處1年監(jiān)禁。

在如此極端的情況下,拉索羅夫依然排除萬難拍出這部新片來,確實令人萬分敬佩。據(jù)說是導演用不同的化名寫了四個短片劇本送審,然后順利通過當局的審查。在此交待影片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非偏袒其政治性而忽略藝術(shù)性,這種題材如此敏感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在伊朗一直都備受“關(guān)注”,伊朗電影人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向來充滿了嚴苛的限制和無情的壓抑,但一部接一部精彩的作品在國際上獲獎也是不爭的事實。事實上,歐洲三大電影節(jié),尤其是柏林電影節(jié)給予伊朗電影最無私的包容、鼓勵和扶持,從《一次別離》《出租車》,再到這部《無邪》,伊朗電影每一次拿下最高的榮譽,無不宣示了電影節(jié)對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和表達自由的支持,而且這些獲獎的作品在藝術(shù)質(zhì)量同樣配得上這份榮譽。

▲過著行尸走肉生活的現(xiàn)代行刑人

盡管這部《無邪》今年初在柏林首映后的評價兩極分化,但就其表現(xiàn)手法來看,依然有創(chuàng)新和引人深思之處。導演拉索羅夫用四種不同的電影類型探討死刑與人性道德的沖突,深刻反思伊朗兵役制度的影響。第一個故事無疑是全片最佳,劇本用平平無奇的現(xiàn)實筆觸描繪一個男人下班后的生活細節(jié),從接送太太女兒,到照顧家中老人,一家三口在外聚餐等,都似乎與平常人無異,卻又在敘事中埋下不起眼的伏筆,直到最后一個驚悚的鏡頭讓觀眾倒吸一口涼氣。導演用這種反差驚人的劇作和影像引發(fā)觀眾對現(xiàn)代行刑人的思考:究竟是什么令這個男人成為了冷漠的暴力機器?他憑這份工作換取到的生活幸福嗎?他內(nèi)心有否在一直在承受道德的煎熬?

第二個故事同樣有著鮮明凌厲的風格,講述一名士兵被安排處決犯人的任務,在一籌莫展的情況下向女友求助,同時也跟舍友展開冗長的辯論。之后突然畫風一轉(zhuǎn),進入到一場心驚膽戰(zhàn)的驚險逃脫情節(jié)里,最后士兵成功逃脫,與女友一起獲得自由。這段類型化的處理相當出色,將密不透風的懸念感融入到同樣是前后反差的情節(jié)里,整個逃脫的過程極具戲劇張力,扣人心弦的節(jié)奏感堪稱一絕。這個主人公跟第一個截然不同,他大膽地拒絕了行刑的職責,但是他就此能換取到幸福自由的生活嗎?

▲女人和處決自己親朋的男友如何相處?

第三個故事算是四個里面最羸弱的一個,講述一名士兵休假為女友慶祝生日,來到她家發(fā)現(xiàn)她的一位長輩好友去世,最后得知這位死者正是他不久前親手處決的政治犯。這個以愛情線索貫穿的故事有點另辟蹊徑的意味,但感覺無法落到重點上,批判力有所削弱。同樣的不足也繼續(xù)出現(xiàn)在第四個故事里,這段講述死刑執(zhí)行者做出抗拒的抉擇后,如何經(jīng)歷人生巨變,以及修補親情關(guān)系。

細心的觀眾也許會發(fā)現(xiàn),第一和第三、第二和第四個故事各自有暗中的關(guān)聯(lián)。第三個故事似乎解答了第一個故事中觀眾的疑惑,執(zhí)行死刑的劊子手并非沒有承受道德的煎熬,往往是屈服于生活的壓力而過上了麻木不仁的生活。而第四段的老男人更像是第二段里那個年輕士兵多年后的模樣,盡管當年擺脫了淪為暴力機器的幫兇,卻不得不承受要與子女斷絕關(guān)系的悲劇命運。

▲驚險逃脫的士兵

由此可見,這四個段落并不是胡亂拼湊,其內(nèi)在由一定的邏輯和情感的脈絡貫通連結(jié)。在導演看來,伊朗的兵役制度剝奪了士兵的知情權(quán)和自愿選擇權(quán),無論是否成為死刑的執(zhí)行者,最終都難逃暴力機器對生活和命運的無情碾壓。

盡管《無邪》的四種風格類型并沒能給人統(tǒng)一連貫性,后兩段更有透過教條的臺詞直接表達政治控訴的嫌疑,但是每個篇章卻能使人對死刑和人性道德的沖突有不同角度的理解。相比起《一次別離》和《出租車》,這部作品沒有高度化的戲劇情節(jié),也沒有苦中作樂的幽默色彩,卻無法不令人對導演報以崇高的敬意。在伊朗拍攝這種敏感題材,無異于將自己的前途生涯壓上了極高的風險賭注。

 5 ) 平庸之惡,距離我們有多遠?

片名:There is no evil / 無邪

推薦指數(shù):??????????

這是一部獲得2020年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的大片,導演穆罕默德·拉索羅夫卻被限制出國領獎,甚至獲獎后被伊朗政府拘禁一年。而這個電影,只是講述了4個伊朗的普通人故事。為什么這部電影會有那么大的影響呢?為什么會刺激到伊朗政府的神經(jīng)呢?

首先,電影要揭示的主題是“平庸之惡”, 指的是面對極權(quán)下,不加思考缺乏個人判斷力的罪惡。如果沒有自己的判斷力,作惡的人并非臉譜化的惡魔,也可以是身邊的每一個普通人。這不僅僅發(fā)生上個世紀在法西斯主義的德國,也發(fā)生在今時今日。

伊朗是一個青年要強制服兵役的國家,而且死刑多由這些十幾二十歲的青年執(zhí)行。電影的四個故事都涉及到同樣的一個道德困境:當被選中成為執(zhí)行死刑的劊子手,該服從權(quán)威嗎?

這些故事雖然發(fā)生在伊朗,但是這樣的道德困局其實是世界性的,影片說的是伊朗的故事,但是其他國家的人看到也會代入思考。

——————————————————————————————————————————————————

以下涉及劇透:

第1個故事,鏡頭對準一位從外形到行為都是老好人的中年大叔的一天,他憨憨的話不多,有一位幫他打點一切的妻子和很可愛的女兒,他會接妻子下班默默地聽著她訴說,會很呵護自己年邁的媽媽,會帶女兒去吃想吃的雪糕和快餐,還會幫鄰居救下可愛的小貓咪。但是,畫面語言總地讓人覺得有些悚然和不適,他半夜開車到了工作的地方,和我們上班的日常一樣在辦公間削點水果,直到紅燈亮起,他平靜地按下按鈕,抽走了一排人腳下的凳子。

這是最殘忍的一個故事,也是個人認為編排最深刻的一個。

第2個故事對準了一個被選中去執(zhí)行死刑的士兵,,這個任務迫在眉睫,他焦慮地如鍋上的螞蟻,反反復復想盡辦法如何可以不殺人。這個士兵的形象是4個故事里看起來最慫的,但確實是最勇敢的。這個故事還探討了一個點是,如果讓別人替自己去行型,這是否就是道德的呢?

第3個故事是畫面最美的,這是一個愛情故事。男主是一位服兵役的青年,為了給女友慶生,他從軍營里請假出來,穿過山野河流,來到了女主家,希望在她生日這天像她求婚。男主的形象陽光健康, 穿白襯衫特別好看。當他去到女孩家,才發(fā)現(xiàn)女孩的家人正在為失去了一位世交叔叔而傷心。這位叔叔因為政治見解不一樣被處以死刑。在喪禮那天,男主看到了這位叔叔的照片,崩潰地沖出去…

第4個故事,這個故事可以看作是故事2主角的后半生,故事的敘事和音樂都點出了關(guān)聯(lián)。一個女孩在假期去見自己的叔叔,這位叔叔藏匿于人煙稀少的村子里,是一個鄉(xiāng)野醫(yī)生。在假期的尾聲,叔叔病重,女孩才被告知原來自己是這位叔叔的女兒。二十年前,因為逃離成為劊子手的命運,他講女兒托付給了朋友,犧牲了自己的小家…

雖然4個故事,同樣的困局會讓人覺得有些單調(diào)和雷同,但是關(guān)于這個選擇的層次討論得很豐富。平庸地行惡卻維護普通而溫馨的家庭,逃離制度的孤勇卻犧牲了陪伴至親的可能。影片力圖去探討道德和惡行的層次,但不是沒有立場的,正如故事3的一對恩愛的情侶因為這種惡分開一樣,選擇平庸和選擇勇敢的人會成為涇渭分明的河流,而生而為理智有思考的人,應如女孩媽媽對男孩說的那句話一樣“你最大的能力,是在于勇敢地說不要。”

 6 ) 在伊朗運動半年後看《無邪》

因緣際會,才看到這部港譯《惡與他們的距離》,在伊朗抗爭運動半年之後看,更加佩服導演的預見性。如果這只是一部講述「平庸之惡」的電影,未免落入陳詞濫調(diào),難得的是各個短片看似互相獨立卻大大拓展了命題的不同面相和歷史縱深。

第一章用傑出的視覺語言,盤旋地下「落入地獄」的長長通道,綠色的禮服,深夜馬路唯一久久停在綠燈前的家用轎車,顧家好男人麥格芬的最後揭曉,敘述了平庸之惡本惡。

第二章敘述普通人拒絕平庸之惡的驚險歷程,逃出生天後響起的伊朗本次抗爭中最廣為傳唱的歌曲Bella Ciao瞬間讓我眼濕濕。

第三章敘述普通人順服於平庸之惡的現(xiàn)世因果。如果止步於此,這隻是一部尚可的電影。

第四章,非常容易猜到的父女梗本來讓我覺得頗為冗長,但是最後男人獨自拉開蜂箱再次響起的悠長的Bella Ciao,喂肉麥格芬狐貍的現(xiàn)身,男人的獨白,才讓我恍然大悟這個人的真實身份。最後影片結(jié)束在那輛停止不前的汽車。光輝下是深重的哀愁。拒絕平庸之惡的自由之味,在一個極權(quán)社會裡,每一個追逐的普通人都要為此付出代價。自由是美好的,但它更是沉重的。

拉索羅夫不僅因這部電影被判入獄1年,今年7月又與《出租車》導演賈法帕納西因為公開支持抗爭一同被捕,因「反動宣傳」罪被判處6年徒刑。幾十年來拉索羅夫一直受到當局的種種禁拍,軟禁,監(jiān)禁種種騷擾。因此也可以理解拉索羅夫描述的「平庸之惡」不會停留在前三章。然而在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下這些創(chuàng)作者、導演包括5號剛剛被釋放的著名伊朗女演員阿里多斯締依然在堅持創(chuàng)作和發(fā)聲,這就是一個民族的希望,也是整個世界的寶藏。

 7 ) 柏林金熊,這部影片當不起嗎?

文:萬年

責編:金恒立

策劃:拋開書本編輯部


2020年,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將最高獎“金熊獎”頒發(fā)給了伊朗電影《無邪》。本片講述了四個短篇故事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討“死刑制度”給伊朗社會及人們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無邪》奪獎后在伊朗一如既往地受到封禁,導演本人也因為違規(guī)拍攝鋃鐺入獄。作為這么一部歷經(jīng)曲折卻金熊加身的電影,我在豆瓣上看到了如下對這部電影的有趣短評:


在影片的宣傳中,導演令人詫異的拍片方式(在獄中拍攝四部短片,并分別用四個假名登記后拼接而成),以及他受到的政治迫害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過這樣的強調(diào)似乎會使得人們對這部作品的心理期望值過高,以及帶偏觀眾對于這部作品本身應當給予的關(guān)注點。同時忽略其中最重要的——對于人性以及其中蘊含的伊朗民族精神的挖掘。

很多人無法想象處決死刑犯對于人心理上的影響是否真的有那么大,這里的煎熬似乎在情理上說不通。我們會覺得,他已經(jīng)是死刑犯了,你不去處決不代表他就不會死,只是換了個人去處決而已。

其根源在于:在一個崇尚物質(zhì)、唯物主義的社會,人們精神上是沒有寄托的,會習慣于把希望寄托在客觀物質(zhì)層面——“你實際上改變不了什么”、“這沒有區(qū)別”。

所以恐怕還是必須把自己代入到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的公民里面去理解導演的表達。

我們來看一下伊朗電影與宗教之間的歷史淵源:

“……公元637 年,阿拉伯的入侵結(jié)束了伊朗千年王朝統(tǒng)治。也正因這一轉(zhuǎn)折點成為了伊朗歷史的分水嶺:未被伊斯蘭化時期和伊斯蘭化以后的時期。阿拉伯人的統(tǒng)治對伊朗文化的影響無疑是深遠且長期的,幾乎徹底改變了伊朗整個文化進程。伊朗本土瑣羅亞斯德教逐漸被伊斯蘭教取代,阿拉伯語變?yōu)楣俜秸Z言,致使伊朗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民族藝術(shù)都發(fā)生了深刻變革,波斯文化從此被納入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這也正是影響伊朗第二次“新電影”浪潮發(fā)展的歷史淵源所在?!保ㄌK文《論伊朗第二次“新電影”浪潮 》)

我的建議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教徒。面臨這樣的困境,你選擇不讓自己的雙手沾滿鮮血,也不讓同伴的雙手沾染鮮血。代價是你放棄自己的一生,承擔下一切罪過,只為了自己能夠安心。就像耶穌,獨自一人背負全人類由于不完美而滋生的惡意。

【馬太福音18:12】:一個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羊走迷了路,你們的意思如何?他豈不撇下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嗎?

這樣的行為在一個唯物主義的社會里是無法被理解的,正如他女兒的看法——無法理解而且自私。在我看來這恰恰是偉大的,因為它暗含了宗教精神,那種犧牲自己以保全自己心中的信仰、信念,犧牲自己以拯救弱者的行為絕不是一個視金錢為“新偶像”的社會所能理解和接受的。人們的殘酷與自私、冷漠不允許人們有這樣的想法,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大多數(shù)人無法與片中主角產(chǎn)生共情。

我要說在一個沒有宗教文化與傳統(tǒng)(把宗教當成工具)的國度;在一個成績=金錢=社會地位,從而可以把品質(zhì)貶損得一文不值的國度,讓我們?nèi)ンw會《一次別離》里流產(chǎn)女傭最后的煎熬以及《無邪》里寧愿住在離群之地一生也拒絕處決他人的堅定是一種奢侈。因為他們本可以騙——騙根本不存在的真主安拉;騙自己“他們總是要死的,你改變不了什么”。但他們沒有,所以這就是一種特色,你也可以說是“奇觀”。

伊朗誕生這么多的電影大師絕非偶然,日本歷史上成為亞洲電影大國也絕非偶然——他們都善于準確而敏銳地發(fā)現(xiàn)自己國家的特點、傳統(tǒng),把一個民族幾乎每個人都在堅持的東西向全世界展現(xiàn)出來,這種民族精神可以是地方的,也可以成為世界的,因為其中所展現(xiàn)出的品質(zhì),那些人類永恒不變的品質(zhì)在里面閃光,熠熠生輝。

實際上,伊朗的民族電影和萬瑪才旦拍的藏族電影里蘊含的宗教主題都有一定類似。都是反反復復地抓住傳統(tǒng)宗教精神在現(xiàn)代社會、新的生活方式與社會觀念之下所受到的沖擊以及在面對強大的政府機器時所做出的選擇。然后嵌套以一個有著巧妙構(gòu)思與結(jié)構(gòu)的故事,亦或再加上導演個人的一些對于生命的形而上的看法……諸如此類。

事實上影片所討論的自始至終依然是強權(quán)政府對于普通民眾平靜生活的破壞,以及生理、心理上的迫害,而非流于表面的廢除死刑。

但有關(guān)于此,首先也應當明白一點:

“任何受過一點科學訓練的人都知道,這世界上簡直找不到什么不言而喻的事,所以這就叫做愚蠢?!保ㄍ跣〔ā冻聊拇蠖鄶?shù)》)

也就是說沒有什么事情是理所當然的,是否廢除死刑從來都應當被討論,而非有一個圣人出來一錘定音地決定是否保留死刑。 “你的能力在于拒絕?!?/p>

“Your power is in saying no.”


添加微信號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國影迷群

 短評

應直接譯作《這里沒有惡魔》,標題后是拉索洛夫?qū)覉@土地和人們深切的熱愛。比《手稿不會燃燒》更精煉,后兩段雖然比起前面遜色不少,但也正是兩段俗套的情節(jié)劇故事將這份熱愛體現(xiàn)得更為淋漓盡致。

4分鐘前
  • 字母君
  • 推薦

本屆柏林影展最適合金熊獎的電影

9分鐘前
  • JimmyLee
  • 力薦

太好了 應該是我在一次別離后看過最好的伊朗電影了 導演因為zz原因沒能來現(xiàn)場 不過全場在影后鼓掌快十分鐘是真的因為太感人了 最喜歡的應該是第三個故事 想在出源可以再看一遍

12分鐘前
  • Escalin
  • 力薦

雖有缺陷,仍配得上柏林金熊獎。聚焦伊朗的強制兵役、司法體系與死刑執(zhí)行問題,四個故事都關(guān)注處決者的內(nèi)心糾葛與道德抉擇,有麻木順從的,有堅決拒絕的,還有在接受后又恍然大悟后悔不迭的,也有為自己的抉擇隱忍憋屈一生的。第一個故事最有嚼頭,沉靜克制,看似瑣碎日常的生活段落,最后才在剎那間揭示真相,而結(jié)尾恰與片頭相銜接,構(gòu)成了“平庸惡者”的一天。第二個故事從爭論辯白突轉(zhuǎn)為犯罪逃亡類型片,夜幕下暫時的團圓結(jié)局太帶感。第三個故事深度不足,不過在樹林里的調(diào)度與構(gòu)圖可圈可點。第四個故事比較生硬狗血,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德國學醫(yī)的女兒,與父親間的對話常混雜德語,有些是下意識反應,還有些是故意以德語發(fā)出本來說不出口的想法。拉索羅夫的導演功力并不可小覷,影片的用色也頗為美妙。(8.0/10)

17分鐘前
  • 冰紅深藍
  • 推薦

在“邪惡”的專制統(tǒng)治之下,“不作惡”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四個短片,第一個最好!像馬三立說相聲的“抖包袱”,鋪墊了好久,醞釀情緒,最后一秒,“包袱”打開了!一切疑云豁然開朗。

21分鐘前
  • babudo
  • 推薦

伊朗洗白片,挺套路和平庸的,為什么能入選,因為它需要被看見。這也是電影和藝術(shù)的立場,一些電影的存在和它承載的意義要超越技術(shù)和藝術(shù)高度的考慮。首映結(jié)束后,因為導演在監(jiān)獄不被允許到場,全場站立對著一個空座位鼓掌,演員落淚,也挺震撼的。

22分鐘前
  • 一位真人
  • 還行

只是份工作而已,我也是個打工的。共青團小編揚起無邪的小臉,不管是晚上加班刪帖子,還是地安門清場后去洗地。只是份工作而已,我也是個打工的。況且單位還發(fā)了一包米呢。大家都在考公務員,聽說監(jiān)獄是好單位,如果能搞到編制,不要說按下按鈕,自愿加班踢凳子,就怕工作出點錯,最后變成臨時工

25分鐘前
  • 丁一
  • 還行

金熊實至名歸。1>4>2>3。

28分鐘前
  • 把噗
  • 推薦

berlinale 70 13 首映前后無法結(jié)束的掌聲,四星送給前兩個故事和現(xiàn)場氛圍,我就吃這套沒辦法……后面兩個沒法打動我了

30分鐘前
  • 開心拴柱張角角
  • 推薦

第一段最后幾秒沖擊很大 這才明白之前幾十分鐘到處的不安來自何處 殺或不殺 都是選擇 都有代價 都帶來了夢魘 兩次響起的Bella Ciao 不是沒有evil 而是沒被看見

34分鐘前
  • 吳邪
  • 還行

第二個故事請直接拿去柏林短片競賽,《朋友再見》的效果很好。第三和第四個故事居然以那樣幼稚的核心情節(jié)來構(gòu)建甚至以此設置懸念真的不尷尬嗎?最后的鏡頭好歹拉回一點點印象。

37分鐘前
  • 小易甫
  • 還行

逃跑能有什么壞心眼呢。

42分鐘前
  • 寒狐傳媒
  • 推薦

這部電影存在的價值高于其藝術(shù)價值

44分鐘前
  • Sceptile
  • 還行

導演用一種特別隱喻的方式,躲過了伊朗的審-查制度,前三個故事,每個人都可能在無意識情況下,成為正痔黑暗和邪惡的幫兇。最後一個故事是你知道自己不能做幫兇,你可能要面臨做出選擇和犧牲。

48分鐘前
  • 無邊無際
  • 推薦

【伊朗】四個道德困境,四次控訴與論證,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上莫名讓人想起《天注定》,也更因背后語境抱有額外好感。比之前作《謊言》的單人復仇故事,或是早前在《雅爾達》同樣看到的新人導演對伊朗死刑私刑的呼應,它可能有著更為野心的安排與訴求。但將故事拆開來看,也會發(fā)現(xiàn)每個部分都無比接近于《審訊室》、《德里罪案》…等等在Netflix走紅的一干罪案劇的單集,似乎這種不連貫更適合成為一個上佳的詩選劇。

53分鐘前
  • 基瑞爾
  • 推薦

There is no evil. There is only the banality of evil.

54分鐘前
  • 舌在足矣
  • 力薦

四個以伊朗男警察為主角的故事,四次不同原因的“處決”,四種與女性緊密相連的羈絆,伊朗的國家環(huán)境給想正常過活的普通人施加了多少壓力,在警察這個職業(yè)上集中體現(xiàn)。穆罕默德·拉索羅夫是個很會講故事的導演,最幸福的時刻永遠與痛苦的魔鬼共行。沒有人是真正的惡魔,卻全都被迫走在成為惡魔的路上。

55分鐘前
  • HarperDie
  • 推薦

我放棄了余生,做了逃兵,這也許不是符合國家意志的正確勇氣,但依然是勇氣。你我皆凡人,掌心翻覆間沒有萬千生命,為了人類自創(chuàng)的惡里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善,就已經(jīng)足夠一段人世的擔負?;钜淮危瑩碛心軌蜇瀼厥冀K的信仰,并能夠貫徹始終的執(zhí)行,不枉生命。重要臺詞“如果我回到服役的日子,假如我不得不再次處決某人,我將再次拔出我的武器對準警衛(wèi)然后逃跑”

57分鐘前
  • 阿基里斯之刃
  • 推薦

過山車式的觀感 神轉(zhuǎn)折 然后從Bella Ciao這歌出現(xiàn)開始水平極速下降 導演是沉浸在這歌里導致后面都沒沒好好剪??? 三星給前兩個故事吧

58分鐘前
  • 十二
  • 還行

7/10導演似乎表達欲望太過強烈,把明明更適合藏在故事中,讓觀眾自己發(fā)掘理解的內(nèi)涵,直接拿到臺面上來,借角色之口進行討論,使得整部電影太過直白,失去了很多魅力。但同時我又非常能理解導演這種想表達的欲望,對他來說,這部電影或許也已經(jīng)足夠克制了。電影里的伊朗,人民生活富足,一切看似美好,但實際上卻存在太多的問題,和我們實在太像了。

1小時前
  • 非合理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