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小四和我們.
看完牯嶺街的時候,已經(jīng)是早上10點。過了好幾天,也是好久,只有黑夜的日子,久違的清晨陽光在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刺痛眼睛??赐瓯愕诡^睡去,大概是眼睛盯著屏幕看了太久,大概是感動于且不適應(yīng)久違的陽光,閉上眼睛之后竟發(fā)覺眼角濕潤。于是打算醒來的時候,抒發(fā)一下對電影的感想。
這幾天通過一些臺灣電影大概了解了下臺灣的近代歷史。49年后的臺灣,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經(jīng)歷了政權(quán)更替,經(jīng)濟衰退,社會動蕩,政治打壓和屠殺。日據(jù)時代結(jié)束但文化影響無法抽離,大量外省人又操著各地的口音從大陸逃亡到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矛盾激化,不同的文化族群之間越發(fā)疏離。新官僚階級的腐敗也使得社會風(fēng)氣惡化,人心惶惶。 這一切都讓那時候生活在臺灣的人對自我身份的確認產(chǎn)生疑惑,也對未來的生活前景感到迷茫和不安全。 亂世總是孕育理想主義,可悲劇的是,亂世之下的現(xiàn)實又往往輕易擊碎理想主義。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就通過影片里的幾個人物和他們的故事,講述了60年代的臺灣年輕人的理想主義的生和死。
影片里處處都是“現(xiàn)實”和“理想”的沖突。一開頭,小四父親就帶著兒子取去查考卷,他是怎么都不相信兒子因為語文考了50幾分而落榜名牌高中的.未果。父親和母親分別代表了兩種生活哲學(xué):父親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安分守己,堅守自己的處世準則,剛開始的時候還對社會上的不公平據(jù)理力爭,是個理想主義的堅守者;母親則處世圓滑,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只圖個平穩(wěn)安康的生活,大事化而小,小事化了,是信條,孩子吃飯上學(xué)是人生目標。大姐為了撫養(yǎng)弟妹,打算放棄留學(xué),三姐倒是一門心思地信奉基督教,二哥則混跡于流氓群體間。小明是過于早熟的女孩子,諳熟世事于心,頻繁換著男友只圖生存,是被現(xiàn)實完全同化了的孩子;但她只愛Honey,一個理想主義的集中化身,曇花一現(xiàn)的中心人物。這所有的矛盾人物都對小四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父親,Honey,還有小明。父親是理想主義的啟蒙, Honey讓小四的理想主義熱情達到最高點,而小明則最后代表現(xiàn)實完全摧毀了他的理想主義。
父親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嘴巴里說得最多的話就是:這不公平嘛。然而他是被現(xiàn)實擊垮的第一個理想主義者,也是那個年代成人世界淪陷的縮影。一場政治風(fēng)波和友人的背叛擊碎了他堅守社會正義的準則。從據(jù)理力爭到唯唯諾諾,兩次前往學(xué)校為小四求情的對比,非常犀利。父親的垮掉是小四對理想主義世界的一個大失望與大打擊。于是他狠狠打了不公正的教務(wù)主任,也和父親立志說要憑實力考上日間部。他努力用自己的理想主義去拯救著父親的信念。
Honey是整部電影里最不現(xiàn)實的人物。導(dǎo)演讓他在明亮到浪漫的小公園冰室以背影登場,一身大哥派頭,回過頭來發(fā)現(xiàn)還是全片最帥的人物。因為小四上的是初中夜間部,影片大多數(shù)都是黑夜的景,使整部影片的色調(diào)都是灰暗不清的。只有Honey登場的時候,強光用到給人虛幻的感覺,完全不符合整部電影寫實風(fēng)格,很明顯,Honey是所有年輕人理想主義的集合體:他鄙視弟兄們開始只想著趴錢,他自始至終一身帥氣的海軍裝,他待小四寬厚盡管知道小四和小明的曖昧,他知道弟弟愛表現(xiàn)要開演唱會就取消砸場的打算,他讀了那么多書,只記得 戰(zhàn)爭與和平 里的一個老頭孤身去擋拿破侖的大炮,他單挑整個眷村幫派,實踐著孤膽英雄夢……從出場到最后遭暗算而死,他都處處體現(xiàn)著少年理想主義里的正義和美好。他的最后一句臺詞是,我猜想你就是那種不要臉的人。然后便被不要臉的山東推于車輪之下。Honey是小四的偶像,他讓小四看到理想主義的光芒,他實現(xiàn)了小四很多力不從心的,或者沒有勇氣去實踐的愿望。如果我13,14歲,Honey也會是我的偶像。
小明則是無情現(xiàn)實下的完美作品。 父親早逝,母親多病,寄人籬下。她長得清新可人,笑起來純潔無比。但是又明白那么多世情冷暖,行為“水性楊花”,男人于她大概只是為了生存。投靠小滑頭,因為小滑頭掌了權(quán),投靠校醫(yī),因為校醫(yī)可以為母親免費治病,投靠小馬,因為小馬有錢。但是你不會鄙視她,你很容易懂她,你或許還會同情她。她懂得Honey,愛慕他的正義感和“老實”,但她無能為力地掙扎于現(xiàn)實中。她是整個電影里最堅強的人物,一點情緒上的大起大落都沒有,這樣的沉著里透著麻木和冷酷。當她天使的外表一點點在小四面前被撕開,她現(xiàn)實的本質(zhì)袒露在小四面前的時候,小四的理想主義被狠狠地打了一個耳光。他還是企圖拯救她,和她說:你不能活得被人看不起。但是小明的一句話點了電影的主旨:“我就好像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 父親垮了,Honey死了,小明則完完全全否定了小四的理想主義,于是他的世界分崩離析。他給冷酷現(xiàn)實的最后一擊就是刺死小明的那好幾刀,他不要讓骯臟的現(xiàn)實繼續(xù)腐蝕他心目中的她。
小四的理想主義從生到滅都沒有被自己所主宰,處處被身邊的人的沉伏,世界的明暗所影響著。但是他卻諷刺地一心一意地要去改變別人和世界。這是理想主義的核心。他要拯救父親,他要保護小明,他想要為Honey報仇去殺山東。然而失敗了,都失敗了。一個少年的全部理想全部崩潰于現(xiàn)實前。原來他一直沒能改變別人改變世界。太失望了。
但是影片的最后還是給了我一點點希望。又是在一個晴天, 小貓王給獄中的小四送來一盒卡帶,告訴他他寄給貓王的錄音,貓王居然收到了。還給他回了信送了他戒指。小貓王的夢想居然真的實現(xiàn)了。影片最后理想主義的落腳點居然那個小不點。
------------------------------------------------------------------------------------
其實那么有感于這部電影,大概是我心里還有那么一點理想主義的火花。忘了誰說的,青春是一種狀態(tài),而青春的支柱,在我眼里就是理想主義。如若一個人對實現(xiàn)美好理想的的信念也沒有了,那么才是真的老了。 其實我明白為什么我的一個好朋友在看到UP開頭,老頭在妻子離開后翻開那本載著共同理想的相冊時,會流下淚來。我笑他煽情,心里卻也為之所動。
其實不止是60年代社會動蕩下的臺灣少年,也不止一戰(zhàn)后的美國迷茫的一代,每一代人都或多或少經(jīng)歷過理想和現(xiàn)實的沖突,理想主義的變遷,遺忘,或而實現(xiàn)。
現(xiàn)實生活的真面目其實是資源的爭奪。資源的有限和人類生存能力的局限性直接或間接地不可避免地會阻礙理想的實現(xiàn)。理想或大或小,或和三五好友建立烏托邦,或反腐救人濟貧除暴,都不得不和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我相信每個人在成長的某一個時刻都對現(xiàn)實不滿,都有改變現(xiàn)實的沖動。如若談不上理想,那至少是一些蠢蠢欲動的念頭,對于許多人,他們揮之不去,于是乎成了理想。我和我的那個朋友都是心中理想主義未滅的人,可是環(huán)顧四周,照照鏡子再眺望一下不遠的未來,卻又真的發(fā)現(xiàn)自己處在理想的荒漠,現(xiàn)實的泥潭里。我們并沒有老,但是也不青春了。大概就是這種尷尬的處境讓牯嶺街這部電影里,小四的自我摧毀和小明的沉淪都那么震撼和讓人自省。我們不甘像之前的那么多代人一樣臣服于現(xiàn)實,我們也沒有自信可以用一點點理想的火苗抵過之前那么多代人都臣服的現(xiàn)實,我們更沒有勇氣爆炸自己,用生命的高貴換來對世界的一點鄙視。每一代人的理想主義都在一次次的不甘和不敢中變得無力,空留其殼。你還有理想么?我有。你還堅信你能改變世界實現(xiàn)理想么? 我不知道。 什么時候?qū)崿F(xiàn)呢? 日后吧。青春之前我們不懂什么叫轟轟烈烈,青春之后我們還是不理解什么是轟轟烈烈。
我還是會在深夜看到一些社會的不公平而憤憤不平,會為有多少兒童失學(xué)有多少人每天餓死或因得不到基本的衛(wèi)生醫(yī)療而病死而困擾,會為自己偶爾“戲子”的行為所懊惱和鄙視……但是我一打開門,走在路上,打開電視,看著新聞,又被淹沒在現(xiàn)實的無奈里。迷茫的不是一代,是一代代?;蛟S不“垮掉”已經(jīng)是最好的情形了。
我喜歡楊導(dǎo)演的作品,我也討厭楊導(dǎo)演的作品。我喜愛他 因為他的作品時常從少年的角度來詮釋一些困擾所有人類的深刻的問題。每個人都有過少年和青春.我們小時候什么道理都不懂,沒有很多理性元素來合理化我們的想法。所有的愿望和想法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原始的,純真的。正是如此,那些關(guān)乎生命意義和理性主義的話題才變得越發(fā)沉重和深刻,因為連最純真的孩子也無法逃過,也經(jīng)歷著,感受著。我同樣討厭這樣的角度,它讓我無處可逃。如果說 一一 里導(dǎo)演從一個老人的角度和我說:你知道嗎?人生就是無止境的循環(huán),在不知不覺里你就老了,生命不過如此。我可能會僥幸地想,我才二十歲,我還有機會用精彩的生活改變你這個悲觀的想法。但是洋洋的一句:我也老了,則徹底地打擊了我。原來我已經(jīng)逃不掉了。牯嶺街也是一樣。電影里那些我也經(jīng)歷過的年歲和想法,目睹過的丑惡和無法,都告訴我原來我很早就被困擾于這些沉重的問題里。既然已經(jīng)躲不過了,那么是否逃得掉呢?
-------------------------------------------------------------------------------
這些想法已經(jīng)不是我剛看完電影時的原始的感動。又是被理性化后的造作文字。人連表達思想的時候都有延時,有了延時就有外界的不純凈可有機可乘,他們混入我的骨髓里,真感情,假面具我也不分不清楚??磥砦覀冋媸且粺o所有了。
2 ) 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楊德昌導(dǎo)演是臺灣新電影的領(lǐng)軍人物,華語電影巨匠,他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的大師,人稱“臺灣社會的手術(shù)刀”,大部分電影都是,以影片同時代的臺北都市為背景,但1991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卻是一個例外,講的是1959年前后的故事。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根據(jù)真實的案件改編,這個謀殺事件可以看作一個點,主角小四怎么認識女主小明,以及為什么殺了她是一條主線,其他的還有小四的家庭生活,父親遭受政治迫害是另外一條線, “小公園幫”和“217幫”的幫派斗爭也是一條線,眾多線索和一大幫人物,組成了一個錯綜復(fù)雜的社會格局,看起來就像一個長達4小時的紀錄片。如果不能理解導(dǎo)演為什么這么拍,大概率會看不下去,即使勉強看完了,也可能不知道導(dǎo)演到底要表達什么。
壹戈十幾年前看這部電影,是分幾次看完的,開始只是覺得主角小四的生活,和自己的青春歲月有像似之處,但看著看著就迷失了,不明白電影里面人物的動機和抉擇。后來隨著對中國近代史的了解,尤其臺灣的一些歷史,才慢慢的看懂了一些,然后是看了楊德昌導(dǎo)演的朋友,臺灣電影大師焦雄屏的解讀,才對這部電影有了比較全面的認知。
先理一條主線出來
民國48年也就是1959年,是國民黨政府逃往臺灣的第10年。1949年有兩百多萬人一同逃往臺灣,他們的后代也逐漸長大進入青少年期,全新的一代人,生活在一個奇特的歷史和地理環(huán)境之下。兩百多萬人來自中國不同的地方,各種奇奇怪怪的方言,巨大的文化沖突,讓他們無所適從。
小四一家是從上海遷往臺灣的,但父親是廣東人,一激動就說粵語。父親是政府公務(wù)員,母親是小學(xué)老師,家庭收入不高。小四名叫張震,用的就是演員的名字,上面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姐姐,下面還有一個妹妹,一家7口人住在一個不大的日式平房里,小四和哥哥老二就只能睡壁櫥。
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小四的學(xué)習(xí)成績本來不錯,但小升初的考試,語文分數(shù)意外很低,父親要求查閱試卷沒有成功,小四就只能去建中夜間部讀書。這個學(xué)校風(fēng)氣很差,學(xué)生們慣常逃學(xué)打架混幫派,小四的朋友小貓王就是“小公園幫”的成員。
建中夜間部對面有一個拍電影的片場,小四和小貓王在片場偷看拍片,被發(fā)現(xiàn)驅(qū)趕,順手偷了片場保安的手電筒,當作自己狹窄壁櫥里的照明燈。可能是經(jīng)常在光線不好的地方讀書,小四的視力不好,家里沒錢給他配眼鏡,也懷疑是不是假性近視,就讓小四經(jīng)常去學(xué)校醫(yī)務(wù)室打針,由此認識了同年級的女同學(xué)小明。
小明其實是一個可憐的孩子,父親早逝,母親有哮喘病,在別人家做傭人。母親把生活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尚未成年的小明身上,讓小明的心理負擔很重,也顯得早熟。她有意無意間總在尋找依靠,經(jīng)常換男朋友。據(jù)說小公園的幫主Honey就是為了她,才和217的前任幫主紅毛決斗,Honey殺了紅毛跑路了。
兩個幫派的人都緊緊的盯著小明,小四和小明交往就難免惹火上身。先是因為無意中看到了,小明和小公園的滑頭在一起,被滑頭報復(fù),導(dǎo)致記了一次大過。
后來小四帶著小明在軍訓(xùn)靶場玩,被217成員看見,小四第一次為了小明和217打架,以一對四毫不退讓。再后來被217報復(fù),圍堵在學(xué)校,幸虧新來的同學(xué)小馬給他解了圍,小馬是馬司令的兒子,兩人因此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小明的前男友,小公園的幫主Honey回來了,正碰上小明和小四在一起,但Honey并沒有為難小四。Honey隨后被217的幫主山東害死,小明因此大病一場。
小公園幫為了給Honey報仇,聯(lián)合臺客幫血洗217,殺了山東。小四參與了行動,雖然沒敢動手,但目睹了全過程。這件事情之后,那些平常欺負他的人反而對他很客氣。
小四的父親被人陷害,遭受政治審查,工作職位丟了,家庭生活更加拮據(jù),人也變得很神經(jīng)質(zhì)。
后來小四因為小明的關(guān)系,在醫(yī)務(wù)室和醫(yī)生護士大鬧,被學(xué)校教官抓到又要記大過,父親到學(xué)校低聲下氣的請求教導(dǎo)員從輕發(fā)落,被教導(dǎo)員羞辱。小四當場發(fā)作,用棒球棍攻擊了教導(dǎo)員,然后被退學(xué)。這里鏡頭是擊碎了一只燈泡,但后來的對話小四說是攻擊了教導(dǎo)員。
后來小四帶著小明去小馬家玩,因此讓小明認識了官二代小馬,隨后小明說服了馬家雇她的母親當傭人,就住進了馬家,小明又和小馬搞到一起了。
小四又為了小明和小馬翻臉,帶著刀去學(xué)校門口堵小馬,正好遇見了小明。小四勸小明不要這樣經(jīng)常換男朋友,會被人瞧不起。小明反而說小四自私,說她就和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改變的,憤怒的小四捅了小明七刀,一邊捅一邊罵她不要臉、沒出息,直到小明倒地死去。
這只是一條主線,單看這一條線會以為,不過是一幫不懂事的小孩瞎胡鬧,但其實小四的暴力轉(zhuǎn)變,家庭和幫派的斗爭都有影響。
幫派斗爭
所謂“小公園幫”是以冰果室為聚集點的一個幫派,他們的成員大多數(shù)都是像小四一樣的孩子,是政府公務(wù)員的家庭,住在日本人留下的平房里。臺灣在抗戰(zhàn)前就被日本統(tǒng)治了幾十年,這段歷史參考一下電影《賽德克·巴萊》。像小四這樣的家庭有很多,條件有好有壞,但整體來說,比217還是要好一點。
所謂217是軍部對數(shù)字的叫法,217幫都是眷村子弟,眷村是為大陸逃往臺灣的軍人家屬,集中建設(shè)的房屋,在這里居住的大多數(shù)是普通士兵的家庭,人員背景復(fù)雜、文化多樣,生活也更加艱難。眷村是臺灣獨有的文化,楊德昌本人就在眷村生活過,臺灣政界和演藝圈很多名人都出自眷村。
217也都是些半大孩子,兩個幫派的爭斗無非就是為了爭地盤,說到底就是為了掙錢,電影里面的核心事件就是在中山堂開演唱會,為了門票錢引起的利益紛爭。但這些血氣方剛的小伙子聚集在一起,總避免不了為女人和面子大打出手,小公園幫Honey和217幫的恩怨,就是因為小明引起的。
無論是小公園還是217,其實都是不成氣候的小混混,但后來血洗217的主力,本省“臺客幫”是成人幫派,他們才是真正的黑幫恐怖分子。
小四倒霉地進了建中夜間部這個垃圾學(xué)校,認識了小明,卷入了幫派斗爭,很明顯的是“近墨者黑”。他的眼睛不好可能是個隱喻,包括他偷手電筒,都是一種渴望,想要看清楚現(xiàn)實,但就是很多事情鬧不明白。
黑幫的打打殺殺對小四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他家庭情況糟糕,被學(xué)校退學(xué)前途渺茫,情竇初開又無力為女朋友提供資源,這一切的壓力都轉(zhuǎn)變成為一股無名的怒火,最終釀成了大禍。
再來說說家庭的影響
家庭就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像小公園和217的這些孩子,之所以混社會,都是因為成人世界的無序和混亂,這才是最為重要的根本因素。
楊德昌在電影DVD的導(dǎo)演音軌里說,創(chuàng)作這部電影的動機,是他對于中學(xué)課本里學(xué)到的歷史表示懷疑,原因就是和自己看到的不一樣。他小心翼翼的把眾多的歷史真實編織在電影里面,沒有批判沒有控訴,讓觀眾自己去感受。
國民黨政府在逃往臺灣之后,幾百萬人需要安置,要組織生產(chǎn)維持生活,還要時刻提防著大陸這邊解放臺灣。他們還曾經(jīng)妄想著反攻大陸,但十年過去之后,無論是政府還是普通民眾基本都明白,那已經(jīng)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臺灣的出路在哪里,誰也不知道,這是一個整體的迷茫。
二戰(zhàn)之后最強勢的美國文化,對全世界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很多人都向往美國,比如小四父親的朋友汪狗,就經(jīng)常感嘆美國各種好,小四的大姐也夢想著移民美國,這都是典型的逃亡派思維。少年們在電影院看著美國西部片,在書攤上看美國大兵扔掉的《花花公子》雜志,來自美國的搖滾樂,本來也是美國新青年反叛社會的產(chǎn)物,迅速在臺灣掀起了狂潮。
電影里面小貓王這個人物也是根據(jù)真實的事情改編。當時有一個搖滾樂團叫電星合唱團,主唱徐慶復(fù)以模仿貓王的聲音出名,后來他把自己的演唱錄音帶寄給貓王,貓王竟然寄了一枚戒指給他,說“沒想到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島上也有我的歌迷”。電影最后小貓王去看望被判了刑的張震,沒有見到人,錄音帶也被扔進了垃圾桶。
小四的父親是清廉正直的讀書人,不懂得變通,也不愿參與官商勾結(jié),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資本主義初級階段,所造成的道德困境。汪狗卻是很能變通的那種人,他為小四父親升官,為的是拉幫結(jié)派,方便自己撈錢。他不止一次的暗示,小四轉(zhuǎn)日間部的事情,他可能有辦法,條件就是小四父親要批準他的官商勾結(jié)計劃。小四父親就是沒轉(zhuǎn)過這個彎來,他覺得一碼歸一碼,你幫我是因為我們幾十年的老朋友,但違反章程的事情我不干。
到后來,汪狗為了掃清障礙舉報了小四父親,讓他遭受了很長時間的政治審查,導(dǎo)致工作職位也丟了,這一段是對應(yīng)了臺灣的“白色恐怖”歷史。臺灣的戒嚴令一直到1987年才解除,大陸和臺灣兩邊才可以探親訪友,之前一直對政治問題非常的敏感,稍微有點蛛絲馬跡絕不放過。根據(jù)歷史記載,臺灣“白色恐怖”有接近20萬人,遭受過不同程度的迫害,幾乎是去往臺灣人口的十分之一。
小四的父母和夏老師關(guān)系很好,夏老師一家去往臺灣之后,夏老師又單獨回上海去接人,結(jié)果上海解放了,夏老師和夫人就只能隔海相望,當時像這樣的事情是很多的,但這就成了小四父親的理污點。大陸這邊情況也差不多,只要哪家有個臺灣親戚,成分基本就好不了。
也幸虧是小四父親并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問題,最后還是放出來了,但這件事情徹底改變了他父親。母親猜測可能是汪狗為了掃清障礙舉報了他,但父親聽到這話卻大發(fā)雷霆,打死也不愿相信多年的老朋友會這樣陷害他。他說:“我們已經(jīng)夠辛苦了,我只剩下你和孩子,不要再嚇我!”,然后夫妻兩人抱頭痛哭。意思就是說如果人心變得這么壞,那這世界還有什么希望。
那時的人不可能知道,資本主義萌芽之后的道德滑坡,是不可阻擋的潮流,這個在楊德昌的《恐怖分子》和《麻將》里面,也包括2000年的《一一》,都有著深刻的批判。后來臺灣經(jīng)濟騰飛了,成了亞洲四小龍之一,但整個社會的道德問題卻更加的嚴重,楊德昌用電影形容每個人都是“恐怖分子”。
電影里有兩次小四和父親推著自行車的長鏡頭。第一次是小四被滑頭欺負反而被記大過,父親在學(xué)校和教導(dǎo)員據(jù)理力爭之后,說人不可能為了自己還沒犯過的錯去道歉,讀書就是要明白一個做人的道理。第二次是他被審查之后,小四這次是真的大罵醫(yī)生被教官抓了現(xiàn)行,然后父親只會低聲下氣的哀求,小四反而爆發(fā)用棒球棍打碎了吊燈,然后被退學(xué)?;貋淼穆飞?,小四提起父親之前說過的話,父親卻心不在焉的說,如果自己戒煙就可省下錢來給小四配一副近視眼鏡,什么公平正義、詩和遠方都敵不過眼前的茍且。
小四說這樣的學(xué)校不上也罷,自己再努力考插班生進比較好的日間部,他是對學(xué)校的那些老師和和教官深深的失望了。
這里有幾個典型的場景。一個是在課堂上,老師吐槽英文不如中文簡潔,比如“山”這個字,英文單詞mountain就太麻煩了,小貓王就問老師,那“我”這個字又怎么說呢,明顯的單詞“I”要比中文“我”簡單,老師罰小貓王在黑板上寫100個“我”。這里不能簡單的理解為老師混蛋,他這是在糾結(jié)文化入侵,不愿意放棄博大精深的中文轉(zhuǎn)而去學(xué)習(xí)英文。
另外一個典型人物是軍訓(xùn)教官,他和任何人的對話都可以瞬間拉扯到大陸,他說他來自青島,
青島好啊,那是德國人建的,尤其下水道很寬大,無論下多大的雨地面從來不積水,而臺北只要下雨就會積水。
這個人物的情緒,代表了遷往臺灣的那些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基本已經(jīng)到了病態(tài)的程度。
這些都是當時的社會問題,成年人的世界全都是貧苦和窮困。中文里的“貧”和“窮”是兩個概念,貧是貧苦,是物質(zhì)和金錢的匱乏;而窮是窮困,是精神世界的問題,不知道這種貧窮的日子什么時候是個盡頭,不知道未來有什么希望。
導(dǎo)演是不厭其煩的反復(fù)渲染貧窮,比如小四家最小的妹妹,每一次出鏡都是在糾結(jié)她的衣服小了,扣子扣不上,得用別針別上。大姐到了大學(xué)畢業(yè)的時候,沒錢買新衣服,自己按照雜志上的樣子做了一套。母親總是為了工作和薪水的事情和父親拌嘴,家里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師母當年送的手表。老二打臺球被217坑了,曾經(jīng)把那個手表當了,大姐又給錢讓他贖回來。小四后來心情煩悶又賣了手表去泡小翠,就是想忘掉小明,回家之后正遇上父親暴打老二。
老二知道是小四拿了手表,去217的臺球廳贏了很多錢回來,是準備讓小四贖回手表的,沒想到被小妹提前舉報了,老二一句都沒辯解,父親一邊打一邊大罵“不要臉,沒出息”,小四后來殺小明的時候,就不斷的重復(fù)這句話。
小四唯一救贖的機會是二姐對他的教導(dǎo),二姐是虔誠的基督徒,她在小四殺人的前一天還勸小四和牧師談一談,而小四放棄了,他去了片場歸還了之前偷的手電筒。這也可以看做是一個隱喻,小四已經(jīng)不想再看清這個混亂的世界,他已經(jīng)看得夠多了,全都是骯臟和黑暗。偏偏小明還在他面前唱衰,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當小四聽到這句話之后,就再也壓不住心中的怨恨。
小四或許是喜歡小明,但他并不理解小明的痛苦和抉擇??梢钥闯鰜硇∶鲗oney是有真感情的,她曾經(jīng)對小四說,其實Honey和小四很像,內(nèi)心都很老實,外表憂郁平靜,只是看不慣周圍的一些人和事。Honey死后小明挺過來了,也可能真的是喜歡小四的,但她的心里清楚的知道,喜歡一個人和現(xiàn)實的生活壓力是兩回事。她勾引小醫(yī)生,無非就是為了給媽媽看病,她們家付不起醫(yī)療費。她后來住到小馬家和小馬鬼混,當然還是為了母親的工作,和自己的生活,同樣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連一個正常的家庭都沒有,其他人又有什么理由指責(zé)她呢?
小四刺向小明的屠刀,并不是單純的少年的情感困惑,而是對整個社會的反抗。少年殺人事件,其實是成人世界的混亂所造成的結(jié)果,這就是歷史,楊德昌通過電影重構(gòu)了一段歷史,焦雄屏大師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定位,是深刻的史詩片。
楊德昌說這部電影是送給父輩的電影:
“他們吃了很多苦,就是為了讓我們少吃苦”。
楊德昌杰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_嗶哩嗶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3 ) 從牯嶺街少年到儒者楊德昌
只用一部電影就可以讓人喜歡上楊德昌。我看了4部,但仍然不敢理直氣壯地談?wù)撍退碾娪?。因為在我看來,只有當你真正領(lǐng)會一部作品時,才有資格去評論它。否則,任何觀點都是膚淺甚至粗鄙的。對于楊德昌的電影,我依然認為自己還缺乏理解它所需要的生活閱歷。因此,即便有所感悟也不敢亂下結(jié)論。
但也許是職業(yè)原因,我最經(jīng)總是想起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部91年的老片子。有同事說,《牯嶺街》的敘事方式很值得新聞寫作的借鑒。而我也慢慢覺得,原來很多新聞事件的發(fā)生機理都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不少相似之處。影像作品與文字作品,似乎有了很多的相通點。
但我認為,影像的表現(xiàn)力要遠遠強于文字。因為直觀的畫面和生動的細節(jié)更容易激起受眾的某種情愫,從而超出作者原本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巧合的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正是改編自一則短小的新聞,而它的價值卻遠遠超出了這個微不足道的新聞事件。
孤獨的青春記憶
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在“小四”身上找到自己年少時的影子,正統(tǒng)的家教、不錯的學(xué)業(yè)、沉默的性格、敏感的心靈……當張震那張稚嫩而羞澀的臉出現(xiàn)在鏡頭前時,我忽然有一種親切感,那種神情像極了多年前的我。
《牯嶺街》是張震的第一部電影,那時他只有15歲。沒有經(jīng)驗,反而更適合表現(xiàn)小四的青澀。在后來的《麻將》中,張震已經(jīng)有了些許“風(fēng)塵氣”。而經(jīng)過侯孝賢的“調(diào)教”,他才徹底轉(zhuǎn)變成一個文藝青年。
在楊德昌冗長的鏡頭下,“小四”多以沉默、老實的形象出現(xiàn),甚至很少見到他笑。即使在“山東”被honey的朋友砍倒后,“小四”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去收尾時,也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與其他孩子不同,他無法真正與外界相融,他比別人多的,是對這個世界的觀察與思考。但同時,他也必須恪守自己的準則,做一個老實的孩子,可靠的伙伴。
但千萬不要被他的表面所迷惑。沒有人能夠真正了解一個人在想什么,對于一個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小四”的內(nèi)心世界并不復(fù)雜。知識分子的父親給了他正統(tǒng)的家庭教育,但現(xiàn)實卻遠不是那套冠冕堂皇的“仁義道德”。鄰居蠻不講理、幸災(zāi)樂禍;學(xué)校則惟利是圖、師德敗壞,“小四”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他困惑,他沉默。
他有朋友。但小貓是個人小鬼大、頗有江湖義氣的早熟少年;飛機老實、木訥,不足為謀;小馬具有俠義心腸卻養(yǎng)尊處優(yōu)、以自我為中心。在這些朋友中,他也無法找到共同點。“小四”的孤獨也許正在于此,他要承受經(jīng)驗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反差,又無法從朋友身上得到感同身受的共鳴。
“小四”說話并不多,但他的臺詞都隱藏在那雙沉默的眼睛里。他要成長,要面對太多超出自己生活經(jīng)驗的事情,他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膽怯、好奇與不知所措,只能低垂著頭,眼睛里若有所思。有時,你甚至不忍直視那雙眼睛,因為它表現(xiàn)了殘酷現(xiàn)實對一顆純潔心靈的侵襲與污染,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與掙扎。但“小四”究竟領(lǐng)悟了什么?你只能猜測,卻不會知道,只有“小四”才知道。
即使在小明面前,那雙眼睛仍然是沉默的。但這種沉默中,已經(jīng)有了故作沉穩(wěn)的一面。感情是對小四最好的撫慰,然而無論在經(jīng)濟還是所謂的“輿論”上,小明都處于弱勢。這與小四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弱勢沒有兩樣。
在小明身上,小四清楚地看到了自己。他要小明獨立,是因為他自己不夠獨立;他要保護小明,是因為他自己也需要保護。他把對自己的各種復(fù)雜情感都投射到小明身上,即使是刺向小明的那一刀也是如此。
盡管小四殺人還有著更多的深層原因,但那一刀無疑是對過去的自己的否定。在面對成長中完全不同的環(huán)境時,小四不知所措,他不愿承認卻又無法改變這一點。因此,他對慢慢倒下的小明說,“你站起來啊,快點站起來?。 毙∶鬟€是倒下了,小四的心理支柱也坍塌了。
在我看來,每個少年身上都有小四的痕跡。因為在我們的成長中,總有一段揮之不去的孤獨與無所適從,在我們向外界尋求認同的背后,必然存在著內(nèi)心的自我否定。因此,小四殺掉了小明,也殺掉了“過去的自己”。
但即便如此,現(xiàn)實也不會因小明的死和小四的入獄而改變。影片的結(jié)尾,當小貓把自己錄音帶帶給監(jiān)獄里的小四時,獄警在擺弄了一番后還是很不屑地扔進了垃圾箱。這個細節(jié)正道出了現(xiàn)實對他人價值的漠視。我想,這不僅是悲劇的根源,也許也是楊德昌的無奈吧。
故事與背景
如果單純地評價一件事情,我們會很容易得出結(jié)論;但如果結(jié)合背景的話,故事往往就不是那么簡單了。
類似于“少年殺人事件”的新聞在都市類報紙的社會版中比比皆是,只是人們往往只關(guān)注事情本身而忽略了它的背后。如果對每個類似的新聞事件都做一番剖析,就很容易得出不同版本的“少年殺人事件”。在媒體的報道中,“馬加爵案”如此,“楊佳襲警案”如此,借鑒了該片敘事手法的《少年殺母事件》也是如此。
任何一個事件的發(fā)生都不是偶然的,在一個看似極端的故事背后,必然有著復(fù)雜的個人、家庭、社會,甚至歷史因素。相比各種微小的誘因,一個清晰的時代背景顯得更加重要。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發(fā)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那時,大陸正在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臺灣則處在國民黨的窒息統(tǒng)治中,但那時的臺灣已經(jīng)有了開放之風(fēng)。“小貓”只是一個夠不著話筒的小孩,卻因?qū)ω埻醺枨木恃堇[而在酒吧里小有名氣,足見“舶來品”的受歡迎程度。
社會開放,對物質(zhì)與虛榮的追逐也隨之而來?!靶∷摹弊罱?jīng)常去的地方,除了家和學(xué)校,就是小貓駐場的酒吧,酒吧是燈紅酒綠、醉生夢死的場所,不但沒有對青少年說不,反而千方百計吸引他們消費。即便是學(xué)校,也已變成一個依附權(quán)貴、師德淪喪的地方,在電影中,老師的形象是很模糊的,除了對學(xué)生的訓(xùn)斥與辱罵,他們沒有任何為人師表的表現(xiàn),而校長更是冷漠、自私、蠻不講理。與之相對應(yīng)的是,恪守著傳統(tǒng)道德標準的父親,生活和事業(yè)卻屢屢受挫,不僅被政治運動牽連,也被朋友出賣。
在這些并不宏大的時代背景的背后,還有更深層的社會和歷史因素。大陸移民與臺灣原住民的隔閡、陰晴不定的政治環(huán)境、幫派斗爭的雛形,等等,在楊德昌的長鏡頭下可見一斑。
放在這些背景下,“小四殺人”的動機似乎就不難理解了。盡管作為一名少年,小四還無法對外界的種種擁有一個清晰的意識,但這種現(xiàn)實對一顆脆弱心靈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在如此解剖這個事件時,小四的形象慢慢鮮活起來,他不再是新聞報道中冷酷無情的殺人犯,而是一個被社會摧殘的悲劇少年。
更重要的是,楊德昌為小四的形象注入了濃厚的知識分子情懷。在看到那篇短小的新聞時,楊德昌也許并不了解主人翁的成長經(jīng)歷。但在編劇時,他必須對故事進行充實。因此,在楊德昌的筆下,小四有了一個籍貫廣東的知識分子父親,有了一個哥哥、兩個姐姐和一個妹妹,有了一群講義氣卻無法交心的“哥們”,有了敏感沉默的性格。我更愿意相信這段經(jīng)歷取材于楊德昌本人,不僅因為自身的經(jīng)歷可以使故事顯得更真實,還因為,小四若有所思的神態(tài)使他很像一個“思想者”,而在楊德昌善于擺弄的長鏡頭中,處處都是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
把一則微不足道的新聞改編成一部教科書般的現(xiàn)實主義影片,可見楊德昌的深厚功力。其實,楊德昌并沒有對故事本身做太多改變,而是花了大量筆墨讓故事的背景變得清晰。因此,當我再回味這部長達四小時的電影時,感到的是厚重而不是冗長。這也為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不要孤立地看待一件事情,放在它原來的背景下,故事的面目就會有很大不同。
在很多新聞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類似的借鑒。記者們更傾向于通過小說的筆法挖掘主人公的成長經(jīng)歷和性格來源,以使文章更加生動。盡管這種方式還存在爭議,但毫無疑問的是,讀者很喜歡。
我曾經(jīng)認為,在新聞寫作中,任何一個獨立的事件都可以用不超過3000字的篇幅講清楚。但現(xiàn)在開始覺得,3000字所承載的內(nèi)容是很有限的,要真正還原一個新聞事件的本來面目,甚至用一篇小說都不為過。然而,新聞報道的特點決定了它往往無法花費大量筆墨去渲染背景,而只能描述事件本身。
相應(yīng)地,讀者似乎也麻木到只會從單薄的新聞報道中尋找故事離奇而庸俗的一面,而不是關(guān)注它背后的現(xiàn)實。從某種意義上說,記者和讀者構(gòu)成的大眾漠視了新聞故事的主角,就像電影中被漠視的小四一樣。
儒者楊德昌
我的本意是想說“楊德昌更懂中國人”,因為他的敘事背景通常是東方文化。在東方文化的背景下,楊德昌把中國人的孤獨、不安、冷漠甚至爾虞我詐表現(xiàn)得如此自然,這一點讓我驚訝。更讓人驚訝的是,這種描述竟然由一個臺灣導(dǎo)演來完成,而不是大陸導(dǎo)演。
是楊德昌更懂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嗎?不盡然。大陸的文化傳統(tǒng)顯然比臺灣更加深厚,相比同時期的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受過正統(tǒng)文化教育的大陸“第五代”導(dǎo)演,楊德昌不見得更懂中國文化,況且他還有多年留學(xué)美國的背景。
但也許正是這段“留洋”的經(jīng)歷,使得他更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而可以從更新的角度看待中國人和中國文化。這顯然影響到了他的敘述方式。
楊德昌喜歡把鏡頭架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冷冷地窺視人們的生活,鏡頭里,人的動作和表情如此自然,仿佛不是在表演而是生活。這種類似于紀錄片的表現(xiàn)方式容易讓人覺得乏味,但仔細看時卻又意味深遠?!兑灰弧分?,敏敏對昏迷的婆婆敘說每天發(fā)生的事情,但很快,她就無法接受生活中表面忙碌下的空虛,“我怎么這么少?我為什么會這么少?”敏敏哭著反問自己的鏡頭成為影片最具沖擊力的畫面之一。那么,當我們也每天反省自己的生活時,會不會一樣被這種空虛打擊得淚流滿面?這是楊德昌不動聲色的質(zhì)問。
楊德昌像旁觀者一樣敘述每一個故事,他講得完整而細致,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因此你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讀。
也許是受國產(chǎn)電影的太多影響,我更習(xí)慣于在電影中得到一個完整的故事,獲得一個明確的道理,并擁有和其他人相同的觀影體驗。因為大陸導(dǎo)演更傾向于把情感投射到主角身上,并圍繞他構(gòu)建故事,這種故事的主線往往很清晰,觀眾也很容易揣摩出導(dǎo)演的意思。因此,當我第一次看楊德昌的電影時,對這種“散”、“慢”的敘述方式頗不習(xí)慣,在觀看《一一》時尤其如此。在這部被稱為臺灣最好的電影中,我試圖揣摩出楊德昌到底要說什么。最后卻發(fā)現(xiàn)他什么都想說又似乎什么也沒說,他只是把生活的片段剪切后又重新拼接起來,組成不同的形狀,讓你自己去想。
其實,所謂的“好電影”只是一種感覺而已。如果非要說出個一二,反而失去了那種韻味。但在電影中,導(dǎo)演的影子清晰可見。在我看來,導(dǎo)演對電影的駕馭應(yīng)該體現(xiàn)在故事的維護而不是干涉,如果故事中有太多的巧合和偶然,讓你“看到開頭就能想到結(jié)尾”,那必然不是一部好電影。一個好導(dǎo)演的作用應(yīng)該像一個優(yōu)秀的足球裁判一樣,維持比賽的流暢與精彩,讓觀眾欣賞比賽而不是討論自己。
楊德昌個優(yōu)秀的講述者,但并不是一個徹底的“局外人”,他將自己的某些特質(zhì)投射到電影人物身上,從而完成與電影的互動。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小四、《麻將》中的倫倫、《獨立時代》中的小明和《一一》中的簡南俊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個儒者的影子。這就是楊德昌。
這并不奇怪,反而證明導(dǎo)演與電影已經(jīng)融為一體。楊德昌并不是想通過這些人的命運變化來說明什么,而是通過他們的困惑表達自己的困惑,通過他們的思考表現(xiàn)自己的思考。生活中,楊德昌就是一個儒者,自然有著自己的思索與感悟,不同的是,他的職業(yè)決定了自己對生活的體察更加細致,于是,他會很自然地把自己的體驗融入到電影中。像《麻將》中的倫倫和《獨立時代》中的小明,就是楊德昌在電影中的代言人,盡管不是主角,但他們的思考卻貫穿了整部影片。
最后要說的是“說教”。我謹慎地贊同“楊德昌是一個說教者”的看法,這從兩部電影的結(jié)尾中可以看出?!堵閷ⅰ返慕Y(jié)尾,臺北的晚上,倫倫出去找馬提娜,經(jīng)過一番找尋,兩人終于遇見并在街頭忘情地接吻……我一直認為,這個結(jié)尾有刻意設(shè)計的痕跡,“倫倫在沒有找到馬提娜的蹤影后失望地回家”應(yīng)該是更合理的結(jié)果。但楊德昌似乎不想對倫倫太殘酷,在失去了朋友之后,楊德昌“慷慨”地給予他愛情,也為他的生活帶來一絲亮色。
《獨立時代》的最后,小明和琪琪分手后的瞬間又雙雙有所領(lǐng)悟,最終相約“去喝咖啡”。這同樣是個讓我意外的結(jié)果。按照楊德昌一貫的犀利,他是不可能為電影設(shè)置一個完美結(jié)局的,這兩部電影卻偏偏如此。是楊德昌真正解開了自己的困惑并對生活充滿信心?我懷疑。我更愿意相信,是他太仁慈,不想給觀眾蒙上“現(xiàn)實殘酷”的陰影,而巧合的是,《麻將》和《獨立時代》正是兩部以少年和青年為主題的電影。也許悲觀的楊德昌對年輕一代仍抱有希望吧。
相比之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一一》的結(jié)尾則是不著痕跡,渾然天成,讓人回味悠遠?!蛾魩X街少年殺人事件》雖是以少年犯罪為主題,卻旨在表達對社會的批判,而《一一》更是將目光投向人們的精神層面,在這兩個更為宏觀的主題上,楊德昌表現(xiàn)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這并不是說《麻將》和《獨立時代》中的楊德昌是不真實的,對結(jié)尾的“溫馨”處理恰恰體現(xiàn)了楊德昌作為儒者的仁愛之心。但我想,在這個過程中,他是痛苦的,像《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小四一樣,真實的痛苦。
4 ) 我只希望你能說一些粗俗的往事使我快樂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臺灣導(dǎo)演楊德昌1991年的作品。本片獲1991年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評判團大獎及影評人大獎,法國三大洲影展最佳導(dǎo)演獎,新加坡影展最佳導(dǎo)演獎,臺灣第28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第36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楊德昌,廣東梅縣人。1969年畢業(yè)于臺北交大控制工程系,1972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xué)獲電腦碩士學(xué)位,又去南加州大學(xué)電影研究所學(xué)習(xí)一年。這又是一位理工科出身的現(xiàn)代藝術(shù)家。而理工科的學(xué)習(xí)經(jīng)歷,讓楊德昌總是能用他理性的手術(shù)刀深深切入社會的胸腔,展示其殘酷鮮血淋漓的橫截面,并在風(fēng)格上保持著一種冷酷的現(xiàn)實感和銳利的現(xiàn)代感。
這是一部根據(jù)臺北發(fā)生的真實案件改編的影片。60年代初,楊德昌就讀的學(xué)校夜間部初二的男生茅武因女友移情,在牯嶺街殺死了女友,當時震驚臺灣社會,也給楊德昌留下深刻印象——那一年楊德昌14歲……
多年以后,步入中年的楊德昌重新追溯那段少年時空的現(xiàn)實,參與編劇并導(dǎo)演了這部電影?;蛟S是因為這個故事混雜著導(dǎo)演本人過去中學(xué)階段的真實成長經(jīng)驗與時代抑郁體驗,故在影片中交織呈現(xiàn)出比從前作品更復(fù)雜的情感關(guān)系。全片因拍片需要,共有92個需要修改、重建的場景,一大批十三四歲的年輕演員,還有上百個角色綿密交織的復(fù)雜網(wǎng)絡(luò),資金從預(yù)算的1300萬擴充到2700萬,影片更是長達4個小時。在楊德昌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很少有如此龐大的制作架構(gòu)。尤其是對年代寫實性微小細節(jié)的雕琢,都處處流露著創(chuàng)作者對自身成長經(jīng)驗的虔敬感情。而且這部作品在保持他一貫的內(nèi)省風(fēng)格同時,同從前作品相當不一樣地彌漫著一股特殊的有著些許溫暖意味的情感,雖然這種情感表現(xiàn)得很克制……
在楊德昌其它作品里,如《恐怖分子》、《獨立時代》、《麻將》,楊德昌刻意表現(xiàn)了在臺北社會中飄蕩著的人際冷漠感,在其中即使是青少年的身上,也有著一種異化的病態(tài)或邪惡。但在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卻出現(xiàn)一大批純真但不冷漠的少年,藉著逝去的60年代,楊德昌投射出對過往不可復(fù)見的純潔性的追懷。
楊德昌是那種有野心勃勃的藝術(shù)家,抒情短詩式的作品是沒法滿足他的藝術(shù)野心的。而他身兼的社會分析學(xué)家的身份,更是讓他在這部表現(xiàn)少年成長的電影中,勾勒出了當時臺北社會眾生的群像,使之成為了一部擁有巴爾扎克式宏大視角的臺灣60年代的哀傷史詩——他用攝像機和膠片再現(xiàn)了那段壓抑絕望、惶惶不安的年代,也傳達了他本人對那段灰暗錯亂的歷史的看法。
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對歷史課中學(xué)到的東西一直存疑,原因是它與我個人所目睹的狀況不相同。幾百年來人們就在這種真相不明的狀態(tài)下過活,多可怕。所幸的是,許多有智慧的人在他們的藝術(shù)、建筑、音樂、文學(xué)中留下足夠的線索,讓他們的后代能多少重建事實,以及恢復(fù)對人性的信心。電影也應(yīng)對后代有相同作用?!?
電影中的主要角色小四由臺灣演員張震飾演,有趣的是,片中小四這個角色的名字也是叫張震。類似情形我們在王家衛(wèi)的《春光乍瀉》中也曾見過,張國榮和梁朝偉在電影中飾演的角色的名字,竟是電影劇組中的兩個工作人員的名字。當電影結(jié)束后的字幕泄露這一秘密時,著實讓人忍俊不禁。
關(guān)于張震,大多數(shù)人知道他,或許是因為他在我們熟悉的《春光乍瀉》、《臥虎藏龍》等影片中飾演過角色。在十年前的1991年,他還是一個青澀稚嫩的少年,但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卻有著淋漓盡致的出色表演,他將那個沉默倔強的,有著絕望純美的理想主義色彩的少年角色塑造得極具表現(xiàn)力。
先談一下關(guān)于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正如我們所知,國民黨1949年的失敗,使臺灣經(jīng)歷了中國近代史上難得一見的歷史大遷徙,不同省籍、不同背景的人士,或自愿或被迫隨國民黨來到這個孤島上。十年過去,他們的下一代逐漸出生、成長,反攻大陸的希望漸成泡影;物質(zhì)的匱乏,長期的戰(zhàn)亂流離后第一次的茍安;恐共心理尚未退潮的歇斯底里情緒導(dǎo)致的政治高壓;省籍的歧見,日本文化影響的消退,美國文化影響的增強,這一切都使60年代的臺灣成為彌漫著晦暗絕望的奇異時空。
在這樣的灰暗壓抑的環(huán)境中,成年人大多都在自己的圈子里蠅營狗茍、卑微無望地生活著,并將全部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那么他們的下一代又是怎樣呢?
電影主人公小四是臺北建國中學(xué)夜間部初二的學(xué)生,影片中還有許多和他年紀相仿的男孩兒和女孩兒。而小四無疑是屬于這其中的好學(xué)生,并不像身邊的一些男孩兒那樣卷入少年幫派的暴力活動中,而更多的是處于旁觀狀態(tài)。
一次在校醫(yī)務(wù)室的偶遇,讓小四結(jié)識了眷村的少女小明,并漸漸喜歡上了這個看上去清純文靜如天使的女孩兒。
可小明實際卻并不是如她外表那樣單純簡單。她是一個單親的女孩兒,只有一個多病的母親,反倒時常需要她的照顧。小明和她的母親甚至連固定住所都沒有,只能是當母親為某家做傭人時寄居于別人家。又多因她母親的體弱多病而被解雇。每每此時她們只能搬到小明的舅父家,卻要忍受境況同樣艱難的舅父的冷言冷語。而小明的母親更是早早將希望寄托于還在念初中的小明的身上,讓她快快長大。在這樣的現(xiàn)實生活的重壓下,小明在本該無憂的年紀里喪失了作為一個女孩兒的快樂,而過早成為了一個女人。
我們該如何定義一個女人呢?忘記叔本華的那些刻薄的關(guān)于女人的言說,我們亦可得知女人不同于女孩兒的另一種生物,她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并知道靠什么技巧或什么樣的面目來攫取那些東西。人們常會迷戀這樣一位風(fēng)情萬種的女人,雖然她們的心冷若冰霜甚至狠如蛇蝎??赡切﹪L遍人生苦痛的男人還是希望遇見這樣一個女人,來拯救他們平淡無奇或骯臟猥瑣的命運。就像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在提到自己的詩《自懲者》時說的如下這段話所描述的女人:
“讓我在愛情中休息?!墒?,不行——愛情是不會讓我休息的。——天真和善良是令人厭惡的。如果你要使我歡喜,恢復(fù)我的情欲,那就殘酷吧,謊騙吧,放蕩吧,荒淫吧,偷竊吧!如果你不愿如此,我就要毫不發(fā)怒地痛打你。因為我是冷嘲的真正代表,我的病是絕對治不好的。”
如果小四讀過這段話,讀過《惡之花》中的那些邪惡的情詩,也許他就不會去殺死自己心愛的小明了?我知道這樣的假設(shè)著實讓人厭惡,因為在少年小四的純美內(nèi)心里,波德萊爾的教誨無異于魔鬼的詛咒。
和《壞孩子的天空》中的新志一樣,少年小四也是另一個美麗世界的美麗生物……
說回到小明的話題,小明就這樣早早喪失了純真,而選擇了與其年齡不符的成熟。正如無論我們做什么總要為之付出代價一樣,少女小明過早成熟的代價是本該屬于她的那些歡樂。小明的愛情方式是在她無論漂到任何地方,總要依附于她認為最能給她安全感及保障的那些人身上。而在小四遇見她時,小明正同時周旋于幾個男生之間,而小四身處的“小公園”的老大Honey更是為了小明爭風(fēng)斗狠殺人而逃亡臺南。
Honey是另一個讓人難忘的角色,雖然他在電影中戲不多,但卻是楊德昌電影中不多見的,一個同樣被附上理想主義色彩的人物。即使是他還未在電影中出場,楊德昌已經(jīng)為我們勾勒出了Honey兇狠且不怕死的形象。而在Honey從臺南忽然歸來出場亮相后,我們卻會發(fā)現(xiàn)這是個浪漫到極致的人物,浪漫到近乎幼稚。這在下面的這段臺詞和他后來的所作所為可以得到印證。
“……我在臺南,無聊得要命,每天可以看幾本武俠小說。后來我叫他們?nèi)臀易庾詈竦男≌f來看。其實以前的人,跟我們現(xiàn)在出來混的人真的很像。有一個老包,大家都以為他吃錯藥,我記得,好像全城的人都蹺頭了,而且到處都被放火。他一個人要去堵拿破侖,后來還是被條子抓到了?!畱?zhàn)爭與和平’,其它的武俠書名都不記得了,我只記得這一本……”
而后,他同那個俄羅斯“老包”一樣,孤身一人去和“217”眷村幫的老大“山東”談判。卻在一片鐵軌旁的黑暗樹林中,被“山東”暗算而死……
可以說Honey是一個對小四影響至深的一個人,而某種意義上Honey也并沒有死。因為小四已默默將Honey的精神繼承下來,并像Honey一樣,繼續(xù)同這個丑陋世界爭奪著小明。
或許是Honey觸動了小四,小四也漸漸卷入了幫派間的斗爭,并在后來參與了為Honey復(fù)仇的活動,親眼目睹了害死Honey的“山東”的死前的慘狀。
而此時小四的父親因為政治問題被隔離審查,小四自己也因為頂撞學(xué)校而被開除。身邊發(fā)生的種種事件,讓小四也日漸迷惘,他第一次看到這個世界虛榮、丑陋、殘暴的那一面。他有些不知所措的內(nèi)心深處認定他愛著的小明是他唯一也是最后的希望,而他也認為自己也同樣是小明的希望??删驮谶@時,他聽說小明現(xiàn)在已經(jīng)投入了他的那位有錢有勢的好朋友的懷抱,這讓小四陷入了絕望和崩潰的邊緣。
在牯嶺街的舊書市與小明相遇后,小四再次向小明表白心跡,可遭到了小明的斷然拒絕。
“……原來你跟他們一樣,對我好就是想改變我。你好可笑啊,你以為你是誰?。课液瓦@個世界一樣是不可改變的……”
這時小四拔出了那把日本女人用來自殺的短刀,狠狠地刺向小明的身體,又似乎是在刺向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世界的內(nèi)臟。小明當場死去,只剩下小四在她的尸體旁徒然呼喚:“小明你站起來啊,小明你站起來啊……”
小四和Honey,這兩個電影里的少年,都有著理想化了的純美內(nèi)心世界。雖然電影都有著強烈的寫實風(fēng)格,可這些理想化的藝術(shù)勾勒,卻沒有給人不真實的感覺。
這或許是由于這個世界的一些少年有著天然的優(yōu)美品質(zhì),雖然這些品質(zhì)在日后可能會在時間中消失。那些品質(zhì)正如 Eric Burdon 在《在我年少的時候》中所唱的:“……在我年少的時候,信念是如此的強大。對朋友的友情充滿堅定,我是如此的成熟,在我年少的時候。”
我想這首歌詞中少年的成熟,完全不同于成人世界的那種所謂的成熟。后者更擅長的是一種壓抑的經(jīng)驗,并將冷漠當作保護衣。
而少年的成熟品質(zhì)就像尼采所說的精神的三次變形中的最后一種,他們是“天真與遺忘,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游戲,一個自轉(zhuǎn)的輪,一個原始的動作,一個神圣的肯定?!?正因為如此,他們比很多成年人更了解幸福,也更能體驗到幸福。
“愛里總有瘋狂的成分……在我這愛生命者看來,我覺得蝴蝶,肥皂泡和一切在人間的與它們相似之物,最了解幸福。
當查拉斯圖拉看見這些輕狂、美麗而好動的小靈魂,他便要流淚而歌唱起來?!?那些有著天然優(yōu)美品質(zhì)的少年,那些另一個美麗世界的美麗生物,正像尼采所說的這些美麗好動的小靈魂一樣,只會信仰一個會跳舞的上帝。他們是人類完美類型的一種,可完美本身就意味著瘋狂,就像愛也意味著瘋狂一樣,在完美的瞬間他們只能是在另一個美麗的世界,就像法國詩人蘭波所說的那樣:生活在別處。
王爾德曾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shù)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
而就在他們或是粗暴,或是和藹,或是歇斯底里,或是語重心長地奪走那些讓我們愉快的事物時,他們總會不忘附加這樣一句:這樣做是為了你好。而這真的是一句帶有說服性的辯詞,它會在最后使我們也同意毀滅自己。
當然他們可能還會說自己更有經(jīng)驗,他們吃的鹽比我們吃的米還多,他們過的橋比我們走的路還多。而且他們總會把他們自己思考很久的東西就當作正確的,而有些東西他們甚至根本就沒有思考過,只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父母和老師就是對他們那么說的,只是因為電視里是那樣演的,報紙上也是那樣寫的。
而對于那些在他們自己的少年時代里,曾困擾他們的難題,他們從未真正解決其中的任何一個,他們只是生存得比那些問題更久一些,這給了他們已經(jīng)解決了那些問題的一種假象,就像那些不可能恢復(fù)性能力的人,不會再為性而苦惱一樣。
而對于那么多的來自成人經(jīng)驗世界的限制,我們能做的或是默默順從,或是去做那些他們認為不正確的事。于是我們第一次逃課;我們第一次在街上用暴力維護自己的尊嚴;我們第一次燃起一支香煙然后學(xué)會吐第一個煙圈;我們第一次愛上某一個人;我們第一次在黑暗中小心翼翼地手淫……
而在日后當人們嘗盡人生的悲喜和冷暖,這些記憶似乎都變得那樣珍貴而迷人,而其它那些曾苦苦追求的東西則變成可怕的虛妄。就像某位法國作家所說:“我在臨終時,會對來訪的客人說:我不需要你的同情,我只是希望你能說一些粗俗的往事使我快樂……”
(幾年前寫的東東,其中的一部分發(fā)表在一份電影雜志中。剛剛在電腦里看到它,就貼到這里了,很長的一坨,那時真能寫。同時也緬懷一下永遠的大師...)
5 ) 臺灣“聯(lián)合報”當年關(guān)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真實版本的新聞報道
來源:網(wǎng)絡(luò)
不良少年情殺命案少女移情別戀 可憐死于亂刀年僅十五六闖下塌天禍
本報訊
十五曰晚十時十分許,本市牯嶺街七巷底,發(fā)生不良少年情殺案,現(xiàn)年十六歲的「璧玉幫」老么茅武,因醋海興波竟持利刃將芳齡十五的少女劉敏連殺五刀致死,疑兇于殺人后并未逃逸,且偽稱是被害者的哥哥,但為七分局刑警陳漢英看出破綻,旋即將其捕獲偵辦。
被害人劉敏(小玉),十五歲,山東人,住基隆路二段時三巷四六弄卅三號,為建國補習(xí)班學(xué)生。
疑兇茅武(鐘璧),十六歲,浙江人,住南港舊莊路中央研究院外宿舍十六號,為建國補習(xí)班開除的學(xué)生。
據(jù)疑兇茅武在警局說:他是「璧玉幫」太保組織的「老么」,專門負責(zé)處理與別幫太保的打斗事項,「老大」任群,「掌法」李天民,及黨羽孔瑜、陳次候等多人。他說他與劉敏于去年三月廿八曰在○東路公車上邂逅,彼此結(jié)了不解之緣,海誓山盟,表示愛心不移,不久前并已發(fā)生超友誼關(guān)系。不料在十幾天前,劉女竟與「海盜幫」太保馬積伸往來,他因愛她而想占有她,曾多次勸她不要與別人交友,但她不聽,昨晚十時約她在美國新聞處前見面,后來走至牯嶺街七巷底談判,劉女不肯順從他,他就拔出童軍刀給劉女連殺五刀,一刀穿入胸部,兩刀刺在背部,一刀殺在額部,一刀砍在肩膀,致劉女在慘叫聲中倒臥血泊,所著童軍服全為鮮血染遍。
由于兇殺現(xiàn)場就在七分局后面不遠處,值曰巡佐胡文澤及刑警陳漢英立即馳赴現(xiàn)場,見茅武抱住劉女不放,他并偽裝是劉女的哥哥,陳刑警乃即雇車送往臺大醫(yī)院,到醫(yī)院已十時廿分許,未及掛號即告死亡。茅武泣不成聲,機智的陳刑警看苗頭不對,茅問與劉女究竟是甚么關(guān)系,他答以:「是哥哥,也司說是未婚夫,」刑警再追問「她是你殺的嗎?」茅答:「是我殺掉的!」此話說出,刑警已給他手銬加身,將他押回分局偵辦。
據(jù)茅武說:他與劉敏為了愛心不移,她取名「小玉」,他取名「鐘璧」,意即表示他對鏈情璧玉,組織「璧玉幫」也是為了對付情敵,他說他曾寫信忠告小玉,不要與別的男友交往,原信如下:「我抱歉昨天打了你,昨晚我一夜沒睡,我真想殺了馬積伸,但后來我一想不值得。如果我殺了他,你也不會再愛我,而且殺了他反而覺得我沒用,何況還得償命。但我一定要阻止你和馬積伸來往,因為他在某校有兩個女友,一個叫曾××,一個叫什么,我記不清楚了。我希望你能信任我,無論如何,我茅鐘璧是不會欺騙你的,因為我永愛你的。玉妹,玉妹,我的玉妹,我也不必寫了,因為我只少跟你說了多少話,我倆四百零八曰的友情,就完了嗎?但愿你能回到我的懷抱里,我不多寫了。我的心意你是知道的,我對你的愛也是任何人所共知的,好玉妹,最后祝你安康,好好用功,別再交男朋友!永屬你的斷腸人上」
市警七分局長戴良川以這件情殺血案的男女主角,都是尚未成年的少男少女,兩人竟然大談戀愛,發(fā)生超友誼 關(guān)系,男的并是不良少年組織的核心人物,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社會問題,希望家長、學(xué)校加強教育,藉以防止此類案件的重演。【1961-06-16/聯(lián)合報/03版/】
茅家深表遺憾 愿養(yǎng)劉女寡母
南港訊
不良少年茅武情殺案,消息傳至,家長深表震驚,為彌補此憾事,茅武之家長表示——愿意撫養(yǎng)死者劉敏之寡母,藉辱死者在天之靈。據(jù)疑兇茅武之二姊茅鐘琳告記者稱:「她全家對她弟弟所作之不幸事件,自應(yīng)遵守法律之公正裁判,并愿對死者之寡母陳慶華撫養(yǎng)終年,不管陳家提出任何要求,只要在她家能力范圍內(nèi),決不推諉」。茅武的母親,是位中年(四七歲)的賢淑婦人,她對她兒子所造成的不幸事件,表示一切罪過都應(yīng)由她負賣,是她平曰沒有盡到做母親的責(zé)任。茅武的爸爸現(xiàn)就職中央研究院,他有三個兄弟,三個姊妹,他居第五,大哥二哥均就讀臺大,大姊已為人師表,二姊就讀一女中,六妹也將在下學(xué)期考中學(xué),他有一個美滿的家庭。
北縣南港鎮(zhèn)彌勒內(nèi)院廣元、清月兩位法師,于昨曰下午五時前往市警七分局要求接見茅武,經(jīng)戴良川分局長特準接見。據(jù)兩位法師說:茅武殺死劉敏的消息使他們大感驚異,茅武平曰常去廟內(nèi)補習(xí)功課,看他文質(zhì)彬彬,是個很有教養(yǎng)的孩子,茅武還想皈依佛教,兩位法師也答允收為門徒,不料他靜做了情殺的兇手,法師勉勵茅武要深知懺悔與反省,臨別時并合十連念「阿彌陀佛!」【1961-06-17/聯(lián)合報/03版/】
北市不良少年情殺案檢察官昨偵訊疑兇 茅武冀求改過自新所用兇刀取自另一同學(xué) 璧玉幫全體昨同受偵訊
本報訊
「璧玉幫」不良少年茅武妒殺女友劉敏案,死者劉敏之尸體經(jīng)臺北法院檢察官張庚清偕法醫(yī)高坤玉檢驗,認系他殺致死,全身被殺七刀,胸部一刀為致命傷,尸體驗畢移置市立殯儀館。
昨曰中午張檢察官在七分局偵訊嫌兇茅武,與疑兇之父茅澤霖,死者之寡母陳慶華,及「璧玉幫」不良少年孔瑜,和幸免死于刀下的所謂「情敵」馬積申等多人,對本案發(fā)生的前因后果偵訊甚詳。死者之母陳慶華為國軍遺眷,劉敏是她的獨生女兒,她昨晨獲悉死訊曾吞金自殺未遂,昨午在七分局應(yīng)檢察官偵訊時,她泣不成聲。
疑兇的父親茅澤霖,以其子茅武闖下如此大禍,深感愧疚,遇及親友,低頭不語,自覺無臉見人。他與疑兇之母在警局相逢,彼此心如刀割,半向說不出話來,恰是一幅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寫照。茅武用此殺死劉敏的兇刀,經(jīng)警調(diào)查系孫德雄所有,孫說是茅武到他家偷去的,因為他聽茅武說:馬積申將用武士刀對付茅武,茅武為先發(fā)制人,所以偷取他的尖刀防身。另據(jù)孔瑜說:馬積申認識劉敏,還是由于他的間接介紹,他曾向劉敏借一本地理書,馬在該書里寫了幾行字,劉敏看了卻不高興,但經(jīng)他們道歉后,又和好如初了。據(jù)他所知劉敏很喜歡馬積申,馬是臺與她有「愛情」,他表示不知,唯馬沒有參加不良少年組織。茅武曾警告他不要他與劉敏接近,命案發(fā)生前夕,茅武曾約馬積申到南昌街冰店談判,兇案發(fā)生之夜,茅又馬到美新處門前相見,欲威脅馬與劉敏斷絕往來,否則就要殺馬,馬獲悉后,不敢與茅見面,就將單車棄置美新處前。茅武經(jīng)過一曰拘留后,他已后悔他行為的魯莽,他說他已變成為人不齒的「狗熊」,不該殺了心愛的人,使家門蒙羞,他說他愿接受法律的判裁,冀求改過自新。 【1961-06-17/聯(lián)合報/03版/】
茅武殺人 移送法辦
本報訊
懷疑女友移情別戀而醋海興波,于十五曰晚間在本市牯嶺街五巷內(nèi),欲殺「情敵」馬積申未果,竟將女友劉敏連殺七刀致死的「璧玉幫」不良少年茅武,經(jīng)市警七分局連曰偵查,他已坦承妒殺劉敏不諱,并痛下決心在獄中反省思過,出獄后重新做人,警七分局于昨曰上午依殺人罪嫌將全案移送臺北法院偵辦。
對于「璧玉幫」不良少年組織,另由市警局刑警少年組,予以澈底取締。【1961-06-18/聯(lián)合報/03版/】
殺死小情人 茅武被起訴生性殘暴惡性重大 要求刑庭從重科刑
本報訊
轟動社會的不良步茅武刀殺小情人劉敏一案,昨經(jīng)合北地檢處檢察官張庚清偵查終結(jié),被告茅武被依刑法二百七十一條第一項殺人罪嫌提起公訴。
檢察官在起訴書中指出:被告茅武系一不良少年,僅因女及不順從其意,竟拔刀連讀猛刺女友七刀,生性殘暴,惡性重大,應(yīng)請刑庭從重科刑,以昭炯戒。被告茅武,十五歲,住南港鎮(zhèn)中央研究院外宿舍十六號,在押。起訴書中說;茅武原系建國中學(xué)補班二年級學(xué)生,素不良,本年五月間,因組織璧玉幫為該校開除。在校讀書時,結(jié)識該校女同學(xué)劉敏,兩小無猜,感情親密,惟自茅武退學(xué)后,彼此接觸機會減少,劉敏則漸漸與其他同學(xué)交往,茅武疑其另交男友馬積申,懷恨在心,乃預(yù)約馬積申于本年六月十五曰晚上十時十分,在本市美國新聞處門前決斗,惟馬積申畏懼未去。適劉敏放學(xué),途經(jīng)該處與之相遇,茅武遂偕其走至本市牯嶺街七巷內(nèi)理論,并要求海誓山盟,以示愛心不移。因遭劉敏拒絕,頓起殺意,抽出隨身所帶之短刀一把連續(xù)在其胸部,背部,額部及肩部猛刺七刀,當場倒臥血泊中。市警七分局刑警陳漢英、胡文澤二人據(jù)報后,立即馳赴現(xiàn)場;當場將茅武逮捕,并將被害人劉敏送往臺大醫(yī)院急救,奈因流血過多,不治身死,案經(jīng)臺北市警局第七分局移送偵辦。【1961-07-12/聯(lián)合報/03版/】
茅武殺人案 今開調(diào)查庭將傳多人到庭作證
本報訊
轟動社會的小情人血案,殺害十五歲女友劉敏的疑兇茅武,臺北地方法院刑庭推事葛義才,定今曰上午九時假該院第二法庭開庭調(diào)查,除提在押被告茅武到庭應(yīng)訊,并傳證人多人作證?!?961-07-31/聯(lián)合報/03版/】
茅武殺害劉敏命案一庭辯論終結(jié)劉母提出附帶民事賠償 庭諭本月七曰宣判
本報訊
「碧玉幫」十六歲不良少年茅武殺死十四歲女友劉敏一案,昨(卅一)曰經(jīng)臺北地院刑庭推事葛義才開庭調(diào)查,并接開辯論庭。本案一庭終結(jié),定八月七曰下午四時宣判。 調(diào)查庭于昨曰上午九時三十分在該院第二法庭進行,檢察官方正婉,公設(shè)辯護人周長久到庭執(zhí)行職務(wù),除提訊在押被告茅武外,并傳證人馬積申(茅武的「情敵」)孔諭、孫德雄及七分局刑警陳漢英,巡佐胡文澤,被害人劉敏之母陳慶華到庭作證。被害人劉敏之母陳慶華,請求庭上判處茅武重刑。陳慶華向庭上哭訴說:劉敏尸骨已寒,但被告方面并無絲毫賠償損害表示。她向庭上提出附帶民訴,判令被告賠償損害四十一二萬二千九百四十五元。被告茅武在庭訊中,承認因「愛」而殺害劉敏,但茅武否認與劉敏有超友誼關(guān)系,只說是普通朋友,感情很好。本案在庭訊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即此一命案之造成,替茅武與馬積申傳話的孔諭,因傳話不實,故弄玄虛,有以致之。原來茅武與馬積申約晤時并未帶刀,請孔諭傳話馬積申時,孔對馬說茅武帶刀,致馬說「我也去借刀來」,孔輸旋又回去告訴茅武:「馬積申帶了刀,你要小心」,茅武乃向?qū)O德雄處借了尖刀,不料兩人決斗未成,茅武竟拿劉敏作了犧牲品?!?961-08-01/聯(lián)合報/03版/】
茅武刀殺人情人案判徒刑十五年 被害人之母聞判哭失聲 附帶民事賠償移送民庭
本報訊
十五歲不良少年茅武刀殺小情人劉敏一案,昨經(jīng)臺北地院刑庭審結(jié),依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褫奪公權(quán)八年。承辦本案的推事葛義才指出:被告茅武系未滿十八歲之人,可教而不可誅,依刑法第六十三條第一項之規(guī)定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惟被告稍不順意,操刀殺人,連刺死者七刀之多,手段兇狠,居心殘忍,影響社會風(fēng)氣至鉅,故仍于法定刑內(nèi)處以最重之刑,并依犯罪性質(zhì)宣告褫奪公權(quán)八年,以懲殺風(fēng)。
臺北地院刑庭于昨曰下午四時假第二法庭宣判,法庭內(nèi)擠滿了關(guān)心此案的市民,死者劉敏之母陳慶華及被告茅武的父母均到庭聆判。劉母在數(shù)位親戚的攙扶之下,在法庭內(nèi)哭訴說:「去年今曰我的女兒做生曰,今年今曰我的女兒沒有了。我要跟茅武拼,我不想活下去了?!姑┪浔惶岬酵r穿黃卡其學(xué)生服,黑色短襪,皮拖鞋,神情木然,承辦推事葛義才升庭后,即宣讀判決主文:「茅武投人,處有期徒刑十五年,褫奪公權(quán)八年」。劉母陳慶華請求的四十三萬元民事賠償,亦經(jīng)庭上裁決,移送民庭審理。
茲志判決理由如下: 被告茅武,原就讀于本市建國中學(xué)夜間部初中二年級丙班,因在校外打架,曾受記過處分。本年四月十二曰又因攜帶彈簧刀,為該校發(fā)覺勒令退學(xué),有該校所送操行成績證明書可證。其在校讀書時,結(jié)識同級甲班女同學(xué)劉敏,倆相戀愛,感情頗好,亦有往來之信件可憑。惟自被告退學(xué)后,接觸機會漸少,被告懷疑劉敏愛情不堅,另交男友馬積申,心殊妒恨,乃于本年六月十五曰晚間,托同學(xué)孔瑜約馬積申在本市南海路美國新聞處前談判。后聞孔瑜傳說,謂馬積申將帶武士刀前來,乃折往孫德雄家取得紅白相間木短刀乙把,備于左邊腰間,復(fù)去美國新聞處前等候。馬因受孔瑜勸告畏懼不去,取道校后門回家。適逢被害人放學(xué),途經(jīng)該處,與被告相遇,偕同走至牯嶺街五巷十號后門處,被告即謂:「不喜歡你與馬積申在一起」,劉敏回答:「你管不著」。于是發(fā)生爭執(zhí)!被告未能稱意,乃氣憤起意殺害。隨即拔出所帶短刀,直刺劉敏胸口、頭部、肩部等處,劉敏倒地,復(fù)于背部連刺三處,業(yè)據(jù)被告及有關(guān)證人孔瑜、馬積申、孫德雄在審理時歷歷陳明,無稍諱飾,并有扣案之兇刀乙把及染有血跡之衣服參件,可資佐證?!?961-08-08/聯(lián)合報/03版/】
茅武殺女友民事部份 定期宣判
本報訊
不良少年茅武殺死女友劉敏案,死者劉敏之母陳慶華向臺北地院刑庭附帶民訴要求判決茅武賠償四十三萬二千九百四十五元一案,地院民庭張澤涵推事于昨曰上午開庭調(diào)查后并已辯論終結(jié),定于本月廿六旦下午五時宣判。昨曰庭訊時,劉敏之母陳慶華,與被告茅武及其父親茅澤霖均到庭答辯,庭上規(guī)勸雙方和解。但茅武之父認為:這筆數(shù)字太大,茅武本身并無不動產(chǎn),他以無法負而拒絕。劉敏之母表示:乃女之死是茅武一手造成,故應(yīng)負全部賠償費用,并請求庭上依法執(zhí)行其父親之財產(chǎn)。因茅武尚未滿法定年齡,故應(yīng)由其父負賠償責(zé)任。但茅武方面卻予以拒絕。【1961-09-22/聯(lián)合報/03版/】
茅武殺死少女案 民事賠償十三萬
本報訊
不良少年茅武殺死女友劉敏案民事部份,臺北地方法院民庭于昨曰下午宣判,判決被告茅武之父茅澤霖應(yīng)付給被害者劉敏之母劉陳慶華民事賠償十二萬九千五百二十三元(內(nèi)殮葬費一、三四一元,慰藉費十萬元,撫養(yǎng)費二八、一八一元),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原告陳慶華請求生命損害賠償五十四萬元,于法無據(jù),駁回。【1961-09-27/聯(lián)合報/03版/】
茅武殺女友 處刑十五年高等法院昨曰判決
本報訊
十五歲的少年茅武殺死十四歲的女友劉敏案,經(jīng)高等法院昨(廿三)曰判決:仍處有期徒刑十五年。 被告茅武因其女友劉敏與其他男同學(xué)來往,乃妒忌于心,于本年六月十五曰晚,持刀跟蹤劉女,至北市牯嶺街五巷十號后門,即要求劉女與其他男友斷絕往來,劉女予拒絕,茅武即拔刀將劉女殺傷于送至臺大醫(yī)院后死亡。【1961-12-24/聯(lián)合報/03版/】
殺人不良少年 深為劣行懺悔俞耀華等三人致函魯俊 寄語少年勿蹈他們覆轍
本報訊
因殺人案被判刑的不良少年俞耀華、茅武、侯湘琳等三人,最近從獄中分別寫信給臺北市警察局刑警隊少年組組長魯俊,表示他們的懺悔,希望所有的少年們引為殷監(jiān)。俞耀華是為了女友殺死才立民,在一、二兩審判決,均被處死刑,現(xiàn)仍在上訴中。他寄給魯組長的信中說:我在這一年的牢獄生活中非常后悔以前所作所為,希望步我后塵的同學(xué)以我為例,勿重蹈覆轍。茅武系「璧玉幫」老么,因女友劉敏移情別戀,于去年六月十五曰將她殺死,現(xiàn)被判刑十五年,他在信內(nèi)說:我在監(jiān)獄里過著無比痛苦的曰子,我后海,我失眠,我深覺我自己已是沒有希望的人,但我卻將希望寄于別人,我希望我的伙伴們以及想混太保的人,以我為一面鏡子。侯湘琳,他是「海盜幫」的老大,因爭地盤將「金輪幫」的葉富雄殺死,現(xiàn)被處刑十二年。他在信中稱魯組長為恩師,他說:在這漫長的八個月中,我體會到別人的犯罪都是因為家庭或是環(huán)境迫使他們做下那愚蠢的事,而我呢?為了什么?我痛很我自己為什么不能夠忍耐一時的忿怒和為了保持那些毫無意義的「聲勢」而與人格斗,如今我才明白真正的榮譽,是謙和,是學(xué)識?!?962-02-20/聯(lián)合報/03版/第三版】
茅武殺人案 獲改判七年以其年紀尚輕 故予更新之機
本報訊
刀殺女友致死的中學(xué)生茅武,昨經(jīng)臺灣高等法院刑庭更審終結(jié),獲改判有期徒刑七年。 該案原經(jīng)高院判決有期徒刑十五年,茅武不服上訴最高法院,經(jīng)發(fā)回高院更審,審判長以茅武年紀尚輕,予以更新之機,乃予減處其刑改判有期徒刑七年?!?962-08-23/聯(lián)合報/03版/第三版】
茅武殺人案 處刑十年 高院更審宣刊
本報訊
殺死小情人的不良少年茅武,昨(廿二)曰被高等法院依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年。 本案系發(fā)生于五十年六月十五曰,十五歲的茅武因懷疑其十四歲的小情人劉敏移情別戀,乃在北市牯嶺街守候,待劉敏放學(xué)經(jīng)過時向她質(zhì)問,因一言不合,茅武即拔刀將劉女殺死,事后茅武非常后海,抱住劉女尸體痛哭,并向警員承認是他行兇。本案經(jīng)地院判處茅武有期徒刑十五年,上訴高院后減為七年,但檢察官不服上訴,由最高法院發(fā)回更審,乃改判為十年。
轉(zhuǎn)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dd3040100esde.html 6 ) 年輕人的幻滅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年輕人理想的幻滅,激情的消失,梁啟超早就說過:『少年強則國強』那時他心目中有個少年中國在,年輕人是一個社會的未來,他們的精神就是10年20年后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可是,在某種制度的鐵籠下,年輕人又最容易幻滅。
我之所以特別喜歡《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并覺得它高過《陽光燦爛的日子》一大截,就是因為楊德昌冷靜細致的展示了一個少年人生理想幻滅的全部過程。
男人第一個偶像必是父親,就象小四一樣,他有一個形象高大有血性的父親,父親第一次被叫去辦公室見老師時,據(jù)理力爭,認為考試制度有問題,這時小四站在老爸背后,雖不言語,但心中充滿敬仰,回去的路上,父親告訴他『男人不可以沒春袋』(他是廣東人),要有骨氣,后來就開始戒嚴了,父親被叫去寫交代材料,一天天的寫,一個月過去,父親蒼老許多,再也沒有往日豪情,變得唯唯諾諾,沉默寡言,父親的形象倒塌了。
男人心目中的第二個偶像就是『兄弟』,是哥們義氣,水里水里游,火里火里去,這是他雖然喜歡小明,卻又敬佩哈尼的原因,哈尼是講義氣的好哥們兒,可是后來,哈尼那套江湖規(guī)矩已經(jīng)過時,最后死在眷村幫的陰謀中,這只正義之燈又熄滅了。
『失去全世界都不重要,只要和你在一起』,這是男人最喜歡講的愛情誓言,男人的第三個慰藉便是愛情,愛情是他勇氣和力量的來源,他用這勇氣來抗衡整個世界,所以,當最后小明口中說出:『我就象這個世界一樣不能改變』,小四心中的最后一盞燈也熄滅了,他再也找不到出口,找不到倚靠,從此開始飄搖。
他選擇了暴力、殺人,然后半生在監(jiān)獄里度過。
眷村幫早早適應(yīng)了充滿詭詐的社會,哈尼,因為堅持從《戰(zhàn)爭與和平》里悟出的做人之道,做了一名殉道者,而相對『政治冷感』熱愛藝術(shù)的小貓王們,依然為了自己喜歡的歌曲繼續(xù)活在難以忍受的社會中。
男人的一生大都要經(jīng)歷這個幻滅的過程,要作出自己的選擇,是堅持還是放棄,前進還是退縮,一輩子頂天立地不屈不撓還是一生唯唯諾諾變成一個成熟的中年人,這個課題是男人永恒的門檻。
年輕時,出于本能的嫉惡如仇愛憎分明轟轟烈烈,眼里不容一粒沙子,甚至認為存在的都是不合理的,要推翻它、破壞它,而遲早他要步入社會,真實總是比頭腦里的幻象殘酷,世界總沒有想像中完美,逐漸的會接受『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然后感受到無奈,更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原來除了爆一個啤酒瓶之外,實在是什么也改變不了,沉寂之后的選擇就是人一生的選擇也是三十而立的真正含義。
7 ) 我心目中最完美的電影
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簡單說,任何時候把這張碟片放入碟機時,我都感到異常莊重,也不是在看電影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研討會。
如果選出一個我最喜歡的導(dǎo)演,沒有之一,我一定會選楊德昌,他的作品一共八部半,我看過其中的七部,每一部我都喜歡,而且去年他離世了,杜絕了以后老眼昏花鬼迷心竅導(dǎo)出爛片的可能(這種可能已經(jīng)在陳凱歌張藝謀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因此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就此固定,永遠第一。
電影演完時,我特地留意了一下字幕,許多現(xiàn)在已經(jīng)非常熟悉的名字,但在那時,他們和楊德昌一樣,只是一群熱血青年而已,甚至蔡琴也出演了一個龍?zhí)捉巧?--汪狗的太太,整部戲里她沒有對白,只有一個旗袍的側(cè)影,跟隨丈夫汪狗拜訪張家時,在門口換鞋。張震、張國柱父子出演父子,甚至連名字都沒換,賴聲川的女兒賴梵耘演小妹,劇中的名字是張蕓,臺灣版《這一夜,Women說相聲》中的蕭艾演冰店老板娘,那時她還很年輕漂亮。
這次看又整理了一次情節(jié),理解也更加深入,同時也更加嘆服。
楊德昌用長達三個半小時的劇情完成了對青春的回眸和致敬,細針密線的解析了少年對逐漸對世界幻滅的過程。
這部電影在我心中是完美的,無可挑剔,因為它足夠豐富,又不覺得冗長,第一次看的時候我還覺得有點悶,后來知道了更多臺灣那個時期的歷史感觸就更深一些,我的老板的老板,每次去K歌,他都選一些很老的美國歌來K,推算他的年紀,在六十年代他和小貓王差不多大小,想必也經(jīng)歷了那個可怕又沉悶的時期吧。
一方面,楊德昌立足那個時期,取材真實案件,拍的足夠真實可信,這一點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也做到了;另一方面,楊德昌透過這個故事穿越時代,賦予這一群小孩宿命式的鮮明性格以及由性格而決定的命運,通過對不同的人命運的探討,折射出一絲夏日亮眼的陽光---那是人性之光的理想光芒。
Honey和小四加上后來的小馬,這三個人性格的共同之處就是對真理和正義的執(zhí)拗式的秉持,Honey從臺南回來后十分黯然又氣憤的說:到南部了半年,回來大家都忙著搞錢啦,他和小四講起他看了無數(shù)的武俠小說,都不記得名字了,只有一部《戰(zhàn)爭與和平》,『里面有個老包,全城的人都翹頭了,他一個人拿把刀去堵拿破侖。』,說這段話時,作為一個小混混頭目,他眼里是對現(xiàn)狀的無奈和一絲革命式的激情,他可以做老大,因為即便在小孩中間,真理和正義仍然是基本的底線,他回來時混混已經(jīng)在忙著搞錢了,像滑頭這樣軟欺硬怕的爛貨居然也一呼百應(yīng)的有人追隨,雖然還很年輕,但Honey已經(jīng)隱約感到他的時代過去了。他跑到紀念堂去找山東談,兩人走在黑暗的柏油路上,一輛輛的軍車呼嘯而過,Honey說:我只怕兩種人,一種是不要命的,一種是不要臉的,你是哪一種?我看你不是不要命哪一種吧。山東陰沉著臉,一言不發(fā),看準時機把Honey推向了疾馳而來的汽車。
時代真的變了,小四的性格沒變。
第一次記過,滑頭抄了他的試卷,他也要跟著受罰時,父親在教務(wù)處大聲斥責(zé)老師:我們把孩子交給你們,你們怎么這樣對待他?
雖然,父親強硬的性格,以及無條件的秉持內(nèi)心的正義原則導(dǎo)致小四記大過,但他很開心,在路上,這一對沉默的父子罕有的進行了一場心靈的談話。
父親甚至高興的說起了廣東話(在劇中他是從廣東赴上海讀大學(xué)然后從上海跑到臺灣)『冇春袋的男人,好麻煩o既』。
回到家他仍然信心滿滿的對太太解釋:就是在這種時候,要做出榜樣給孩子看,讓他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每次看這一段,我都熱血沸騰,言傳身教啊!做父母的。
而后來,同樣的情形下,父親卻銳氣盡失,低聲下氣的對訓(xùn)導(dǎo)主任陪笑講好話,小四終于忍不住抄起身邊的棒球棍擊碎了點燈。全辦公室的老師驚呆了。
同樣的一段路,同樣沉默的父子,父親卻再也沒有往日的豪情和雄風(fēng),小四卻越來越懂事了。
至死,他都終于自己的內(nèi)心,秉持自己的原則,他捅向小明時說的是:你不可以這樣被人瞧不起!
小馬雖說占老爸的勢力,但除了對待女人之外他秉持的做人原則和Honey和小四是一樣的,所以最后他在警局嚎啕大哭說:我只有小四這一個好朋友。
這三個將世界理想化的少年,收獲了同樣悲慘的命運,一個被小人暗算,一個斗不過這世界,走向自毀,另一個則將面對永恒的愧疚。
另外那些頭臉模糊的庸俗之輩則繼續(xù)過正常的生活---所謂能屈能伸。
除了三個少年之外,最豐富的一個角色就是小明,這也是我愿意一看再看的原因,小明的塑造最為成功,她一個接一個的依靠不同的帶頭大哥,終于了解了社會的全貌,她是最早熟的少女,以至于她對小醫(yī)生說出:『你不要娶她,她不適合你的』這樣的話,也不突兀。她喜歡Honey,喜歡小四,她愛的是她們身上有別于其它小孩的理想主義光芒,但她沒有選擇的權(quán)利,沒有愛的權(quán)利,她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生存,同樣是選擇這樣的方式(頻繁換男友),小翠就不同,小翠很開心,因為她誰都不愛,她只是尋開心而已。小四不了解小明,就像他對整個社會缺乏一個完整的了解一樣,他只看到了表面,小明如此的換男友,在他看來,會被人瞧不起,下賤等等。
他無法改變,父親形象倒塌后,他沒有聽姐姐的話去聽牧師的解勸,跟著是愛情和友情的幻滅----父親、朋友、女孩兒,這是一個青春期男孩生命的支柱,男人先是相信自己可以判斷世界改變世界,接著就相信自己可以判斷女人改變女人
如今一一的崩潰了,不能改變世界,也不能改變女人,他無法預(yù)見未來,更缺乏將日子捱下去的耐心和毅力,只能自毀,或者像狗一樣的活在人間----現(xiàn)在你該明白大話西游的結(jié)尾,為何會有一句:他好像條狗誒。
整部影片中所包含的信息以及傳達出的精神水乳交融,非常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這是一切偉大藝術(shù)作品的共性。
影片里的南腔北調(diào),學(xué)校里那些老師,教官,賣紅豆冰的本地女孩,在『少年殺人事件』發(fā)生的舞臺上,大人和小孩兒一樣歷經(jīng)著社會震蕩帶來的苦痛和掙扎,白色恐怖的社會背景若隱若現(xiàn)。
8 ) 4小時,7刀,1個被毀滅的世界
有一部電影,我一直不太敢寫,那就是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這部電影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字的局限性,它也讓我想起許鞍華說過的那句話:“有些東西,寫不出來,才要拍成電影?!?/p>
在《牯嶺街》的影像面前,文字似乎是多余的。因為它太豐富了、太龐雜了,光是寫劇本,楊德昌就用了三年的時間,后來拍攝,又用了近一年,最終的成片將近4個小時,片中出現(xiàn)的各色人物超過20個,支線繁多,彼此交叉……
可這,還不是最緊要的。
關(guān)鍵在于,可以進入這部電影的角度太多了,它就像是一個周身布滿入口的黑匣子,無論從哪里進去,都能觸及一部分核心。它具備廣闊的解讀空間,而每個角度又都能邏輯自洽,而不只是點到為止。
這就讓評論這部電影,顯得尤為困難??此圃趺磳懚伎梢?,但實際怎么寫,都會留下遺憾。
還記得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大二那年。從半夜看到清晨,看得昏天黑地,只模糊記得屏幕上黑壓壓的一片,夜景很多,白天很短;只記得小明的臉在夜色中,顯得分外蒼白;張震的少年英氣,也在昏黃的路燈下,氳成一抹陰郁的愁云。
那時眼中的《牯嶺街》,像是一首青春挽歌。
我看到的是小四的童真,失落在小明的現(xiàn)實世界里;看到的是一個純情少男,在一個早熟少女面前,驚慌失措的樣子。
他們是兩個世界,他們是兩種時間,他們是盛夏與凜冬,他們是天真與荒蕪…他們是毫無交集的另一個完整的對方,那樣決絕的一道裂痕,就匍匐在他們中間。
然而,他們又偏要遇見。
而遇見,是最殘忍的對決。
小四是家長眼中的乖孩子,學(xué)習(xí)好,沉默寡言,那時的學(xué)生都加入幫派尋求庇護,小四卻始終是個局外人。
可是,他一點也不軟弱。
當滑頭故意挑釁的時候,小四并不退卻,抄起球棒就要揮下去,幸而老師出來制止。那時,一旁的小貓王是這樣奉勸滑頭的,“你別看他是好學(xué)生,你要是跟他搞上的話,他跟你玩真的!”
這就是小四,碰見自己想要守護的東西,會不計后果地跟人拼命。無論那東西是尊嚴、是女孩、還是內(nèi)心的干凈……
他第一次打架,是為了小明。以一敵四,毫無懼色。
他被“兩幺拐”的混混兒們圍堵,是因為小明;被滑頭和手下們威脅,也是因為小明。
哈尼死后,他找到心灰意冷的小明,向她告白。
那一刻,軍樂團的演奏始終在響,由低徊到高昂,像是為這次告白助興,卻也淹沒了許多知心話。
就在音樂聲乍停的一刻,我們終于聽清了小四,他大聲地說:“我會做你一輩子的朋友,我會保護你!”
這段配樂是剪輯師陳博文一點一點剪進去的,他讓軍樂聲隨著人物的心情起伏,時而清晰,時而混沌,就像是小四與小明的關(guān)系,曖昧不清,若即若離,最終歸于沉默。
和小四不同,小明在同齡人里,顯得不合時宜,她成熟得太早,有很多人愛她,她也愛很多人,這是她的生存法則。
漸漸地,小四看清了小明不可救藥的“放蕩”本性,于是,在那個寧靜的傍晚,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他將刀狠狠刺進了小明的腹部。
一刀、兩刀、三刀……直至第七刀。每一刀,都將整個刀身沒進去,不留一絲余地。
那樣篤定,仿佛只要消滅她的肉體,就能戳穿美麗的幻象,毀掉那個虛偽的世界。
這就是年輕時候,我眼中的《牯嶺街》,可以看出年輕的生猛勁兒和虐戀的血腥味道。
后來第二次看,小四和小明的情感線已經(jīng)淡去了,我開始留意他們身邊的人。
比如哈尼。
如果說有“主角光環(huán)”這回事,那光環(huán)有一多半,都在哈尼的身上。
從南方避禍歸來的他,一身海軍服,披著風(fēng)衣,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簡直像是歸隱多年的俠客重出江湖一樣。
而他的精神氣質(zhì),也明顯與身邊那些蠅營狗茍的嘍啰們不同。
一個幫派的老大,往往是最先看淡一切的那個人,倒是身邊的小弟總不安分,鬧出很多事端。
哈尼,是小四的精神偶像,而小四,是年輕一點的哈尼。
他們接觸不多,話也不多,但心意相通的人,哪有那么多話可說呢。
那一次促膝長談,哈尼提起自己看《戰(zhàn)爭與和平》,其他都不記得,唯獨記得里面的老包,全城人都跑了,只有他要和拿破侖拼命,最后被警察抓走。
他把《戰(zhàn)爭與和平》歸為武俠小說,他敬重一個孤膽英雄。
最終,哈尼的選擇,也和老包一樣。他孤身一人,來到“兩幺拐”的地盤,一人對幾十人,最終慘死在車輪下。
哈尼的死,對小四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雖然影片并未過分渲染這次死亡留下的陰影,但是,我們還是能夠清晰的看到,這之前之后的小四,已判若兩人。
他變得更加沉默,更加決絕。
當小虎帶著手下從黑暗中走來時,身邊的人都在退卻,只有他拍著籃球,不屑地迎上去。
當兩個幫派的火拼結(jié)束后,他從尸體堆中辨認出了山東,他拾起一把刀,問那地上的人:“哈尼,是不是你殺死的?”
當從前那個拽拽的、到處和小四做對的滑頭,死里逃生后,竟變得乖順、懦弱,他向小四誠懇地道歉,但小四卻甩給他一記響亮的耳光。
因為在小四的眼里,“妥協(xié)”比“邪惡”更令人不齒。滑頭看似“從良”的改變,在小四看來,卻是最后一點尊嚴的喪失。
哈尼死后,小四成了哈尼,成了那個孤身犯險的老包。
他想要對抗的,是這個世界的茍且,是理想主義的覆滅,是所有被世界改變的人們。
所以,他把刀刺向了小明。
因為小明說,“傻瓜,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你以為你是誰???”
這句話,就像是整個現(xiàn)實世界,對小四發(fā)出的嘲諷,所以,他要刺死小明,那原本不是情殺,而是一次對現(xiàn)實世界的復(fù)仇。
最近,第三遍看,我看見了那些沉默的大人。
小四的父親張國柱,總是眉頭緊鎖,心事重重;母親總是喋喋不休,對什么都不滿意……
那是民國48年,正值臺灣的戒嚴時期,小四一家從大陸來到臺灣,生活在一種巨大的對未知的恐慌中,他們不知會在這里住上幾年,也不知怎么回去,更不知怎么安頓此刻。
對于那個肅殺的時代,楊德昌寥寥數(shù)筆,用不斷穿過街道的坦克,做了最好的詮釋。
即便如此,父親張國柱仍是那個堅守原則的人。
小四被冤枉作弊,他跑去和教導(dǎo)主任理論,據(jù)理力爭,導(dǎo)致小四被記了大過。
在回來的路上,他對小四說,“我希望這件事對你,不是打擊,反而是一種鼓勵!”
“讀那么多書,就是要在其中找出一個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頭來,還不能很勇敢地相信它的話,那做人還有什么意思?”
聽到這話,我覺得眼前的這個中年人,瞬間變得無比高大。
可是后來,因為受到大陸老師的牽連,張國柱被警備處叫去,審訊了一天一夜。
回來后,他徹底變了。
變得膽小怕事、唯唯諾諾,晚上睡覺會做噩夢,聽見一點響動,便叫起全家人一起抓賊。
他甚至抱著妻子痛哭,“我們已經(jīng)夠辛苦了,我只剩下你和幾個孩子,不要再嚇我了。”
這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殘酷現(xiàn)實面前的脆弱。
坦克已經(jīng)碾過來了,你可以選擇歡呼,可以選擇閃開,也可以選擇跨上馬、扛起長矛,一往無前。
就像是父親的朋友汪狗那樣,早早便決定做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可是小四,卻選擇,和這個堅硬的時代死磕。
這部電影的夜景非常多,異?;璋?,這也剛好是那個時代的顏色。
而小四,總是提著一個手電,在黑暗中摸索。那光雖然微弱,雖然不足以照亮一個世界,但是小四卻固執(zhí)地點亮它,那是他的希望。
可是,在那光亮中,他卻看到了和滑頭在一起鬼混的小明;看到了一輛輛冰冷駛過的坦克;看到了橫尸遍野的火拼現(xiàn)場;看到了大人們,從頂天立地的漢子,哭成了顫抖的孩子。
最終,小四把手電還給了劇組,他放下了這一絲光亮,也放下了所有的可能。
他拿起刀,走上街頭。
其實這個時候,殺誰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發(fā)泄,是把一個抽象的世界具象為一個人,為內(nèi)心的憤怒,找到一個實際的出口。
就這樣,小四在街角遇見了小明。
他狠狠地刺上去,一刀、兩刀、三刀……直至第七刀。
其實,殺一個人,一刀足矣。
可小四殺小明,卻足足捅了七刀。
我想,其中的一刀,應(yīng)該是刺向滑頭的,刺他的假仗義、真懦弱。
還有一刀,是刺向山東的,那是替死去的哈尼復(fù)仇。
一刀,是刺向小馬的,他本以為小馬是哈尼一樣的孤膽英雄,卻不想他只是個極度自戀的富家公子。
還有一刀,是刺向劇場導(dǎo)演的,那個導(dǎo)演曾經(jīng)稱贊來試鏡的小明,“說哭就哭,說笑就笑,特別自然?!毙∷幕厮骸白匀??你連真的假的都分不清,還當什么導(dǎo)演?。 ?/p>
或許還有一刀,是刺向父親一樣的大人,刺他們曾經(jīng)是好的榜樣,如今卻魂不守舍地活著。
最后,還有一刀,刺向誰呢?
不知道,答案就懸在空中,似乎可以隨風(fēng)飄到很遠的地方去。
又或許,重重落在原地,砸向當下的世界,被所有人聽到。
小四在殺人時,嘴里不停喊著:“沒出息!不要臉!”
這是父親在責(zé)罵二哥時,說的話。
現(xiàn)在,他把這話,回罵給了這個冥頑不化的世界。
它能被所有人聽到嗎?
或許能吧。
可每當想到這個問題,我又不斷想起影片的結(jié)尾。
小四被判死刑,后因未成年,改判為15年監(jiān)禁。
宣判后的一天,小貓王來看望小四,他想告訴四兒,他把自己錄的歌寄給了真的貓王,他還收到了回信,貓王在信中說,他的歌竟然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島上這么受歡迎,他很感動。
那首歌叫: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今晚,你寂寞嗎?
而小四的故事,就如同這個不知名的小島一樣,注定只是倉促時光里的一件小事。
當某一個夏日你伸出手想去擁抱她的時候,結(jié)果只抱住了風(fēng),青春就這樣散場。白衫黑裙的少女笑靨如花,卻無聲無息地倒下,校服沾染了一個時代的迷惘惆悵。曲終人散,那些年少曾路過的臺球桌、小公園、棒球場,會否記得外文的歌、懵懂的吻,還有無所事事的下午我們許過的諾。終于你改變不了的,才叫人生。
近四個小時的長片,我一直不入戲,張震也青澀得讓我無感,直到Honey的出現(xiàn),我才靜了下來。這個小混混里的前老大,竟然穿著海軍服,又帥又溫和,席地而坐說起他看過的最厚的一本武俠書,叫《戰(zhàn)爭與和平》,英雄主義浪漫至極致的悲壯。
弱者送給弱者的一刀
4個小時的片,中途睡著了
片子長 長到以為殺人的是自己 被捅的也是自己
那一霎那我什么也沒做,只是捅了你一刀?!霸瓉砟愀麄円粯?,對我好就是想改變我。你好可笑啊,你以為你是誰???我和這個世界一樣是不可改變的…”
手電筒無法把黑暗照亮,收音機傳來滋滋回響,短刀終于刺向所愛之人的胸膛。曾經(jīng)喜歡過兩個遭受男友暴力的女生,才終于明白,這個世界或許會變,但人是不會變的,永遠不要妄想去改變別人,別人未必痛苦,未必需要你所謂的幫助和救贖。小明和汪狗是一類人,他們是極端現(xiàn)實主義者,不論是非,只講利弊,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可以交換和利用一切資源;而小四和哈尼是一類人,他們是極端理想主義者,他們信奉自己的原則,不愿屈服和妥協(xié)??墒敲鎸Ω赣H形象的崩塌,友情和愛情的叛離,小四的世界終于轟然倒塌,正如尼采說的:“把理想主義者拖出他的天堂,他會再造出一個理想的地獄”,這不僅僅是幾個年輕人的悲劇,更是那個特殊時期臺灣社會的傷瘀。
「我就像這個世界,是不會改變的」大部分人,都是這樣選擇接受的;另一小部分人,則掏出了刀子,然后,從此沉默于黑暗
如果小四最后聽從姐姐而去了教堂,也許結(jié)局不是那么悲愴……
從那一刻起,我愛上所有類似張震的男子。
很多電影里都會殺人。只有在楊德昌的電影里,那不是殺人,那是整個世界的崩毀。他要你眼睜睜的看著,他用兩個多小時創(chuàng)造的世界,在少年捅下去的那一刀里,灰飛煙滅。
海那邊六十年代的生活跟海這邊八、九十年代差不太多,但tmd海南邊的學(xué)生憑什么人手一雙converse?憑tm什么?
太講究了,紅樓夢式的電影,巨細無遺,每一個人每一個細節(jié)都照顧到了,真是天才
四兒的爸爸說,我們讀這么多書,就是要在其中找出一個以后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頭來,還不能很勇敢地相信它的話,那做人有什么意思嘛。honey說,媽的,我還真想寫本小說嘞。干,給以后像我這種人看。太晚了,書又讀的不夠多。小明說,你怎么跟別人一樣,對我好,就是想要跟我交換我對你的感情,這樣你就安心了是不是?!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四兒那么相信爸爸的話,卻被各種人和事捶打到崩塌。媽啦!楊德昌到底要把這個世界講多透??!ps,下次要好好看看牯嶺街~
我在臺南,無聊的要命,每天可以看幾十本武俠小說。后來,我叫他們?nèi)臀易庾詈竦男≌f來看。其實以前的人,跟我們現(xiàn)在出來混的人,真的很像。《戰(zhàn)爭與和平》,其他的武俠書名都不記得了,只記得這一本。媽的,我還真想寫本小說咧,干,給以后像我這種人看。太晚了,書又讀的不夠多。
我警告你們別再欺負小四了,你信不信他拿刀捅死你?
楊德昌最好的作品,長鏡與敘事完美相結(jié)合的力作。
四小時冒油。五十年代臺北群像。十四歲的張震。發(fā)力的楊德昌。成長編年史。黑暗中閃光。再回首,青春的軌跡依然明晰到深深嵌入地表,但那種鮮明和深刻是根本由不得人再走一遍。每一個時代都有各自的悲哀和偉大,卑微的人彎著脊背,聆聽風(fēng)雷,勇敢而純潔的人拿身體和理想叩問蒼天,從內(nèi)部上升或隕落。
外國人一定覺得中國人長得都差不多。
這不是我的青春,也不覺得這是青春片,刀上是他的父輩、整個臺灣、近代日本和中國的債務(wù)。依然驚嘆于楊德昌的解釋力,他對于一樁犯罪的理解程度,可以達到史詩的厚度。有些電影就是希望它長一點再長一點,它替代并超過了你的人生。在改變世界的赤子之心被殺死之后,現(xiàn)代社會開始了。最愛的導(dǎo)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