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是70年代的東西了。很多理念,手法已為今人所感到陌生了。
1972年,是美國直接出兵越南的第4年(越南戰(zhàn)爭從1955年開始到1975年結(jié)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長,雖然前期都是代理人戰(zhàn)爭)。林中漂流,這是什么?越戰(zhàn)片啊!
劉易斯和艾德的河中談話,即是中產(chǎn)階級對這場打了4年而毫無希望的局部戰(zhàn)爭的困惑。難道越南不是一個國家,有文明的國家?越南人(山里人)究竟是不是全都是茹毛飲血的禽獸,魔鬼?美國介入的這場戰(zhàn)爭究竟意味著什么?美國能夠給他們帶去文明,民主和法律嗎?四個城市文明人為了什么來到這條河流?為了征服?“你無法征服這條河”。這么明顯的表示真的好嗎?
和越戰(zhàn)的結(jié)果一樣,影片的結(jié)局也是死傷慘重屁滾尿流。這就是為什么今天我們看不出這片子的含義和本質(zhì)。因為歷史已經(jīng)過去。70后們無法想象越戰(zhàn)是什么,直到反恐戰(zhàn)爭開始,各種各樣的PTSD又讓這一代人想到了殘酷,野蠻和殺戮。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啊。這讓人想起《兄弟連》結(jié)尾溫斯特的原型說的話,“我只想找塊農(nóng)場,安靜地度過每一天……”沒有什么新鮮的,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戰(zhàn)爭的陰影。
PS:河岸上的雞奸劇情是什么意思?當然不是描述山民的變態(tài)。事實上這些山里人淳樸的很——不,是文化沖突的不可理喻。亨廷頓不知道是不是喜歡這片但核心就是按照他的思想展開的。城市vs鄉(xiāng)下(美國vs越南),完全不可調(diào)和,暴力就是真理;暴力可以為所欲為。就這么簡單。
那么,作為一個映射戰(zhàn)爭的寓言片。它的作用實在是有限——70后的人已經(jīng)無法理解漂流的意味了,也不能體會艾德的掙扎和脫變。物是人非,除非他們?nèi)ゼ{杰夫、去阿富汗,敘利亞,去殺人并被人殺。
因此,對戰(zhàn)爭的反思,遠不如對戰(zhàn)爭反思的反思更重要。為什么一再犯錯?為什么要再三去征服那條河流?至于說答案,反正我是悲觀的。
三顆星,星星都有理由:
1、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的惡,所以不必躲不必逃,也無處可逃。
2、 現(xiàn)在的好萊塢爭先恐后制作出來的東西要不就是以日新月異的科技刺激觀眾的視聽器官,要不就是以速食重咸的劇情刺激觀眾的感情器官,——不像以前的電影,演員的內(nèi)心戲拍得真TM細膩,導演真心沉得住氣。
3、 Jon Voight 居然是 Angelina Jolie 的老爸,OMG!
PS:整部片子的觀影氛圍頗壓抑。如果這就是導演要的效果,那就是了。
要是考慮當時的越戰(zhàn)背景,這片相當有意思。開頭入山一段介紹四個人的性格特征利落干凈。長鏡頭減少了類型片即視感,顯得更厚重。Ed和Lewis真·基情四射,也算是部隱·基片。Voight跟AJ長得真像(廢話!)PS:Adam在采訪里用這部電影類比他跟村夫的情趣小游戲真·無法直視!
高山大河,激流探險,自然主義背后影片彌散的詭異情緒,沿河一帶破敗情緒市鎮(zhèn)、人群,才值得玩味,那個彈班卓琴的小孩兒,怎么看怎么陰慘,還有那些隨處可見的、腐爛的汽車軀殼。
7/10 no system, no law, only survival.
射死第二個山地人的箭是從哪兒飛來的?看了兩次都沒看明白。
大量長鏡頭,張力豐厚,惡劣的環(huán)境與演員的勇氣相映成章,主題隱晦寓意豐富,一部杰出的冒險作品
算是把漂流冒險、山村暴殺與探案結(jié)合在一起了,強調(diào)生存和心理,男主手抖的狀態(tài)挺符合現(xiàn)實,戲劇點都來自于強弱對抗與偶然的生存因素。算是個先驅(qū)者,約翰保曼很會拍攝多人關系鏡頭,叢林+小工業(yè)村落與氛圍結(jié)合的非常好,漂流部分也經(jīng)常給正反打與關系鏡頭,穩(wěn)扎穩(wěn)打
看來玩漂流的時候不能隨便靠岸,不然會有被當?shù)厝吮栈ǖ奈kU~~~~
漂流部分很有趣,其他部分的故事,現(xiàn)在來看有點兒老套了,看這片,我居然想起斯蒂芬金的小說《尸體》,都是一次平淡的決定,最后的結(jié)局卻對每個人都影響很大。
絮絮叨叨4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時間和一大段一大段沒有說話的時間,體現(xiàn)出當年thriller不拘泥于持續(xù)吸引觀眾注意力的自主性,不過,這部的內(nèi)容并不是很吸引我,也不喜歡這類妖魔化阿帕拉契山民的反派設定(趕腳跟西部片妖魔化印第安人差不多)。四個朋友里都滅有很帥的也是一個問題(?),不過角色設定上Jon Voight后來居上當主角,展開不錯。印象最深的是最開始四人里戴眼鏡的Drew彈吉他和看似有些智障實則為班卓琴高手的山民男孩斗琴的一大段,非常精彩。
十星電影,太強了,看過的電影里可以進前五,太難言說,本來就是我特別喜歡的那種自然風光里的驚悚故事,覺得我最喜歡的另一部電影《狂野之河》可能靈感就是來自這個,而且又是七十年代電影,那種神秘主義,也有些迷幻的感覺,我特別喜歡七十年代電影討論人性的那種思想,有種拋棄人類的感覺,這個電影里也連帶著這種思想又重新審視了一番,回歸自然的同時回歸生命力的黑暗,確實整個大自然只有人類是害怕黑暗害怕尸體的,人永遠也不能和采石場對立,可能人類天生和自然就是對立面,反正太神了,觀點都特別浩瀚我只能這樣膚淺的概括一下。片子音效也特別到位,這個導演擅長實驗性質(zhì)的情緒感,情緒特別濃烈,有段夜景應該是后期調(diào)亮的,導致畫面特別迷幻,那里絕妙,反正特別棒的地方太多太多,這個片子太好。
【B+】太狠了。。極度痛苦的體驗,同時被鎖在影院動彈不得,被迫浸入在野性與暴力中。感覺在看部超高配哈內(nèi)克。
激流勇進確實驚險刺激,但窮山惡水勢必要加入更復雜的人性才更有看頭
只有劃船的部分好看。劇情莫名其妙——艾德抖得夸張的手,突然昏厥的德魯,憑空射死二號山賊的箭,殺完人不趕緊走原地開辯論賽。演員表演和表情不明所以——看波比被強暴艾德露出滿足表情,陶醉閉上眼抽起煙斗?波比被強暴完跟沒事兒人似的??OJZ 所有人都慢吞吞吐不出個完整句子,只會狂喊彼此名字。
7/10。好吧,據(jù)說是口碑很高的片子,那些驚險動作場面還是實拍的,但為什么我看著看著都覺得好無聊。。。主題轉(zhuǎn)換N多次,根本就不懂導演最終想表達什么,特別是后面有一個同伴死了,剩下三個人獲救后的心理戲都拍得太隱晦、太拖踏。
70年代的華納堪稱逼格最高的major studio。原作者James Dickey參與度相當高,因為改動劇本的事,在片場和導演干了一架。John Boorman被打斷了鼻子,還有四顆牙,但以不起訴為條件獲得了話事權(quán),最后還跟Dickey化敵為友。Sam Peckinpah也想接這個劇本,后來轉(zhuǎn)頭去拍了《稻草狗》,不知道換了他的話,能不能干贏這一架?
8.5/10。①四個好友去到一叢林探險游玩卻遭遇了各種非常嚴峻的危險,最終只有三人驚險生還。②通過置景于叢林的高水平攝影(對畫面亮度的控制很講究)+舒適的音響(蟲鳴鳥叫/流水聲等)營造了一種詭譎而迷幻的氛圍(正如主角們對叢林感到陌生與恐懼)。阿彼察邦后來的拿手絕技與這種做法極其相近。③動作戲均是實景拍攝,這使得②所說的氛圍更具真實質(zhì)感。④影像還有提升空間;作為傳統(tǒng)故事片(從表演方式、整體的剪輯【有一些非傳統(tǒng)故事片式的長鏡頭調(diào)度,但整體上還是傳統(tǒng)故事片那套】等可看出),敘事太拖沓。
JonVoight演技讓人眼前一亮,前CG時代的特技讓人懷念。就是,法治社會的人們對于犯罪的糾結(jié)很矯情
表演和氣氛都好啊,故事一根筋了
約翰·保曼是有多喜歡反硬漢啊,伯特·雷諾茲射出一箭后便負傷躺著演完全片,而即便覺醒的強·沃特自始至終仍是笨手笨腳,現(xiàn)實意味大大增強,沒有英雄,也因此讓本就已足夠驚險的實拍動作戲更加心驚肉跳,我們無法再用先前演員們的常規(guī)形象來嵌套這次的角色——開場不久他們就遭遇了性侵,而電影隨之迅速墜入超現(xiàn)實之中,開場精彩的斗琴不僅僅是外來者同本地人的接觸和交流,更是兩個文明,或者說兩個世界間的短暫互望,命運在此產(chǎn)生交集,小鎮(zhèn)即將被淹沒,激流之中的文明人,遭受到了自然意識和本土意志的報復,而更加可悲的是,當大水覆蓋一切后,誰也未曾知曉這段可怕的往事,但在文明演進的途中,這時常發(fā)生著,同時期韋斯·克雷文們的恐怖電影大概也是類似的道理,雷諾茲對沃特的關于文明消亡回到莽荒后如何生存的調(diào)侃,也是對觀眾說的,保持警惕。
心理素質(zhì)那么差就別整什么理想主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