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法國小說《刺蝟的優(yōu)雅》改編的同名電影,突然覺得同時間的其他電影都不好看了。之前頗為期待的『一頁臺北』和我生活中的臺北相差甚遠,雖然有誠品有全家有師大夜市有熟悉的臺北場景,也有幽默浪漫與趣味元素,但卻少了整個城市最重要的:人的靈魂。我想不是我過於挑剔,而是我看不到一點身在其中的影子,感覺電影是電影,我是我,臺北是臺北。 連疏離都沒有的臺北,彷彿我從來不曾去過。 而場景遠在巴黎的『刺蝟的優(yōu)雅』,反倒不偏不倚的正中我心。看了兩次仍意猶未盡,從第一次的強烈震撼到第二次的深刻停留,我感覺心中某個不為人知的部分,亦在其中找到了溫暖的慰藉。電影沒有刻意說什麼,僅是表達一種生存的狀態(tài),在我不熟悉的城市卻能如此緊密的貼近我心。 我不在巴黎,巴黎卻一直這裡;我不認識荷妮與芭洛瑪,但也許她們就是我的某部分,也可能是你的。 【制式化的世界中,如實存在的孤獨感】 人皆生來孤獨,有人深切感受,有人若無其事,有人不知所措,有人難以釋懷。孤獨,不是身邊沒有人,而是沒有人能真正與自己對話,沒有人能到達內(nèi)心深處那片汪洋。於是,只好把自己武裝成難以親近的刺蝟。刺蝟,是一種看似懶散,其貌不揚的動物,總是孤僻地活在自我世界,沒有人知道牠究竟是享受孤獨?還是恐懼孤獨?又或者牠只是想逃離眾聲喧嘩的世界,找一個能藏身的小角落,不被打擾的靜靜生活。 牠擅於偽裝,只因這個世界總是:太吵雜。 吵雜聲來自充滿偏見的人們。 巴黎高級住宅區(qū)內(nèi),沒有人會注意到五十四歲的矮胖門房太太荷妮,其實是個博學多聞深藏不露的思想家,雖然她從來沒上過學,但密室裡的滿屋藏書已填滿她的靈魂深處。別人以為她一貧如洗,可她的心靈卻無比富足。出身富裕家庭的十一歲天才少女芭洛瑪,在家人眼中是個不折不扣的小怪咖,不愛說話,只愛喃喃自語拿著攝影機到處拍攝??此坪敛幌嚓P的兩人卻有一個共通點:她們都有著不被看見的孤獨感。人們只知道荷妮像隻不起眼的刺蝟,卻看不見她優(yōu)雅的內(nèi)心深處;家人只看見芭洛瑪?shù)墓澎`精怪,卻無法理解她對”活著”這件事的深層困惑。 也許,我們都太習慣”制式化”的看待一個人了。 門房要有門房的樣子。(不愛唸書,成天看沒營養(yǎng)的電視,其貌不揚,言語粗鄙,外加脾氣暴躁);十一歲女孩要有小女孩的樣子(個性天真活潑,不會想東想西,快快樂樂長大)。所以,當門房變成氣質(zhì)優(yōu)雅嗜書如命的思想家,當十一歲女孩變成語出驚人思想深刻的哲學家,她們的與眾不同和人們對她們的認知格格不入,面對這個刻板且不友善的世界,她們一個想躲,一個想死。 想盡辦法逃離與棄絕一切而去,背後突顯的都是對這世界的無奈與失望。 【造一座橋,通往隱密卻相通的內(nèi)心世界】 我們活在一個重視表象的世界,人的價值往往取決於”看起來的樣子”,活得好與壞似乎也有個既定模式。所謂”孤獨”是因為:你不那麼想,但卻寂寞地發(fā)現(xiàn)沒有人和你一樣,沒有人真正明瞭你眼中所看見的美好,也沒有人真心理解你內(nèi)心的深邃。你是你,沒有人看見,沒有人在乎,在人與人往來頻繁的世界,內(nèi)心深處卻空無一人,這才是孤獨的緣由。 所幸故事給了荷妮和芭洛瑪一座通往彼此心間的橋樑:日本來的小津先生。小津先生帶著日本文化細緻的精髓來到巴黎,也來到荷妮與芭洛瑪細膩的內(nèi)心世界。電影中,東方人熱愛的茶道取代了西方的咖啡文化:荷妮醒來的第一件事是煮茶而非煮咖啡,並隨心情變化更換不同種類的茶。我喜歡小說中一段關於東方茶道的敘述: 『茶道是絲毫不差地重演相同的動作,和重複相同的品嘗,茶道能讓人體會到既簡單又真實、又文雅的感受,茶道以最微小的消費,讓每個人獲得解放,變成品味上的貴族,因為茶是富人的飲料,但也是窮人的飲料。茶道的特殊優(yōu)點,就是替我們荒謬的生命帶來一股寧靜的和諧?!? 與其當定義上的貴族,不如當品味上的貴族。日本人凡事重視細節(jié)的纖細心性剛好與觀察入微的荷妮和芭洛瑪不謀而合,三人一拍即合,小津先生的出現(xiàn),巧妙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曾經(jīng)各自孤獨的小世界變得越來越寬闊。 當一向習慣隱藏自己真實情緒的荷妮在芭洛瑪面前失控大哭時,我也跟著紅了眼眶。她是別人眼中平凡庸俗的門房,卻有著如女貴族般深邃優(yōu)雅的內(nèi)心世界,她心中不時存在著兩種極端的情緒:既驕傲又自卑,既渴望又抗拒。她雖極力隱藏自己的獨特,卻又渴望有人能真正走進她的內(nèi)心。然而,美好一旦成真,又恐懼一切只是如夢一場,深怕難以承受夢醒的失落。小小的芭洛瑪沒多說什麼,只是靠近荷妮,給她一個深深的擁抱,那個擁抱是真心的瞭解,更是力量的給予,令我非常感動! 那個真心的擁抱也彷彿讓她們看見鏡中對自己微笑的另一個「我」。她知道妳不是別人看起來的樣子,她知道妳的與眾不同只是與生俱來的敏銳,她喜歡妳不是因為妳能給她什麼,而是妳同時讓她看見她看不見的自己。她們是彼此靈魂的另一半,她們擁抱了彼此內(nèi)心深處的孤獨,而這意謂深長的擁抱,同時終結(jié)了彼此心中的壞念頭。雖然世界依然傲慢如故,但她們心中已盈滿能量。荷妮也讓一心想死的小芭洛瑪明白了最珍貴的一件事:人生唯有且行且珍惜,才能創(chuàng)造出結(jié)局之外的番外篇,這個可能連上帝都不清楚的番外篇,說不定就是人生最大的驚喜!唯有好好活下去,才有看見的機會。 【在跳動的世界裡找相通的頻率】 這世上最奇妙的地方在於:人往往因不被人了解而深感孤獨,但唯一的解藥還是在「人」身上。我想,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待自己的世界:當我們的身邊完全被不了解的人包圍時,不一定要像在魚缸裡坐困愁城的金魚,有時不妨冒一點險,即便被沖入未知的世界,只要那個地方有水,希望就會源源不絕,原以為會一成不變的人生,或許就能活出另一種可能。 重點是:你得好好活著,改變才有意義。 我們都是孤獨的刺蝟,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nèi)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優(yōu)雅。我相信這世上一定有一個能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戀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就像電影中的忘年之交:荷妮與芭洛瑪。在偌大的世界中,我們會因為這份珍貴的懂得而不再孤獨。
不懂為什么這部09年的小眾法國電影《刺猬的優(yōu)雅》突然在今年火了起來?
或許是在某音、某站被捧火的?
如果你是在“幾分鐘看完XXX”里把這部電影“看”完的話,請右上角叉出不送。
一心求死的11歲少女,是不是很奇怪?是不是有錢人的矯情?是不是被影片最后的臺詞感動到了?
11歲、天才少女、有錢人,但是想死,是矯情嗎?為什么會有如此想法?
其實,是因為她——怕死。
嗯?怕死卻想自殺,這不是很矛盾嗎?
不,這不矛盾。
讓我們先放下“怕死”這個概念,來看看女孩對人生的描述——
這里她提到的“人生的荒誕性”,內(nèi)核其實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作家加繆的《西西弗斯神話》相同。
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被懲罰將一塊巨石推上山,而石頭到山頂后會翻滾回原處,他將永遠重復著推石頭的行為。
西西弗斯的處境,正是對人日復一日活著,卻不知為何而活的隱喻。
既然終有一死,人活著,成長、工作、生育、社交、創(chuàng)作……意義何在?
女主角帕洛瑪正是看到了這種人生的荒謬性,決定用自殺來反抗其荒謬。
為什么她認為自殺能反抗人生的荒謬性?
因為,當人開始思考既然凡人皆有一死,為什么還必須活著,生命的意義何在時,就會產(chǎn)生“人生何其荒誕”的感受。
而選擇自殺,會給人一種極強的掌控感,讓人覺得死亡似乎是能由自己控制的。
這就解釋了,為何帕洛瑪執(zhí)念于要在某個特定的日子——她的12歲生日當天——去死。
嗯?但是,11歲的兒童,會怕死嗎?這時候不是還是玩泥巴的年紀嗎?
美國精神醫(yī)生和教育專家格雷戈里·羅克林(Gregory Rochlin)的研究表明,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死亡,并且會用語言或行動拒斥死亡,表達自己對死亡的恐懼。
而帕洛瑪選擇“完成一部電影”的行動也恰好佐證了她對死亡的深層次恐懼。
從普通人對名利的追求、生育繁衍的欲望到藝術(shù)家保持創(chuàng)作、作家保持寫作,都是對不朽的追求,是對死亡的抗拒。
而片中門房角色:芮妮,同樣也意識到人生荒謬性,而她的選擇是退縮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以大量的閱讀打發(fā)漫長人生。
她對死亡的理解,從她最愛的《安娜·卡列寧娜》和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贊》可見一斑。
書中安娜雖然以跳軌終結(jié)生命,她卻有過滾燙的愛情;谷崎潤一郎對陰翳的贊美,則展現(xiàn)了東方文化中的死亡哲學:
生死相依,正如明暗相隨,懂得欣賞陰影,才能真正享受光明;
老子的“出生入死”、莊子的“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等論點都展現(xiàn)了這種死亡觀。
而德國哲學家、存在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海德格爾提出“向死而生”的觀念,
也是在說,要正視死亡,才能激發(fā)生命的真正活力,尋找到人生的意義。
等等。
之前不是說人生很荒誕、沒有意義嗎?
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在其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講道:
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含義。
這也就是電影中帕洛瑪所說的“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那一刻你在干什么”
而最受觀眾歡迎的片尾臺詞,則是借帕洛瑪之口賦予門房芮妮人生意義。
正好,弗蘭克爾推薦了三種發(fā)現(xiàn)生命意義的方法: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刺猬的優(yōu)雅》中推崇的是第二種方法——通過體驗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說去愛某個人。
帕洛瑪則是在電影里收尾呼應的自問自答中,破解了生命意義的密碼。
12歲不到就GET此道理的帕洛瑪是幸運的。
很多人,年過不惑甚至終其一生都沒能開悟。
真正理解死亡的人,懂得為生命負責、為人生賦能。
這不是說要追求功名利祿或是創(chuàng)造不朽之作,
而是在面對毫無意義的宇宙和荒謬的人生時,
仍然保有愛的能力,
仍然承認生命的珍貴,
仍然選擇滾燙地活著……
縱然平凡普通如你我,
也能享受一段不如意十之八九 ,
卻依然精彩絕倫、不容錯過的人生旅程。
為什么人們只愿接受自認為配得起的愛情呢?
真好。喜歡。頭發(fā)纏進眼鏡的細節(jié)非常好。Sometimes I like a hedgehog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干什么,而她那時候只是剛準備好去愛。★★★★
當勒妮決定去愛的時候意外死了,當帕珞瑪決定去死的時候意外想去愛了,這是兩只刺猬好不容易相遇之后最后留給對方的東西,刺猬的優(yōu)雅只呈現(xiàn)給另一只刺猬。
荷妮那個隱秘的書房,正如我們體內(nèi)那隱秘的組成部分,我們從來不曾想過這部分還會得到慰藉,還會有人共鳴。并且相信它會一直不為人所知下去。直到出現(xiàn)了一個人,他摁對了你的密碼,內(nèi)心那深邃的城堡分崩離析,于是在死之前,你終于知道,除卻孤獨,你還能準備去愛。
中學時,我的夢想是做一個圖書管理員。大學時,我的夢想是退休后做一個圖書館看門的大媽。
“她幻想著遠山迷霧 眺望著愛與起初”
作為導演處女作是及格的,作為文學改編是迎合大眾口味(保守)的。把小蘿莉?qū)懫婀值娜沼浉某膳碾娪笆橇咙c。而恰恰是改編中丟掉了原著最有趣和最重要的雙視點結(jié)構(gòu),并通過中產(chǎn)之家小蘿莉的兒童視點來消解原著具有的批判性,把米歇爾太太的形象從犬儒主義民間知識分子改成了Loser的YY……
今天在電影院看了,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跟著眼淚流個不停,直到電影結(jié)束、直到現(xiàn)在想到依舊會鼻酸,電影中的每個片段一直在腦中盤旋,我愛死這部電影了
極有味道的文青童話
“你不是一個普通的門房。你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藏身之處?!?橡樹、貓咪、巧克力;茶、金魚、清酒;日本映畫、俄國小說和東方哲學。不起眼的刺猬們回到各自優(yōu)雅的小窩里,在死的那天前,仍懷抱秘密的心愿希冀知音相遇。
這個電影看完,一沖動想打5星。然后慢慢感覺其實門房很幸運,有生之年干著自己喜歡的事,還能遇見喜歡自己的有共同愛好的紳士,最后懷著戀愛的心情死去。真童話的
拍的好看。但是充滿了知識分子的自以為是,事件和情感多半是意淫,缺乏力量。
(2021年8月1日,又看了一遍)
貌似波瀾不驚,卻肆意著詭譎的人生。法式的優(yōu)雅與日式的精致相得益彰。故事在平坦的鏡頭中將哲學的迷思和文學的泰然繾綣。小金魚游離出荷妮和芭洛瑪?shù)耐?,列夫的貓鋪陳出小津和荷妮的黃昏之戀。要相信,這個世界終會有人來和你看一本書,吃一碗面。刺猬又如何,優(yōu)雅即可。死亡又如何,愛過即可。
重要的是你死的時候在做什么,而她準備好要愛了
《刺猬的優(yōu)雅》里的小女孩真是精靈一般。畫小畫拍短片想像自殺。童年總有獨處時候也總想躲藏起來想要安靜。電影很好,推薦。
處心積慮的死亡終究比不上突如其來的噩耗震撼。太久沒愛了,對愛情會感覺遲鈍的。幸福大抵相似,不幸各不相同。這個調(diào)調(diào)看著很舒服。
“要做追逐星辰的人,不要做魚缸中的金魚?!?如果追逐的代價是成為一個門房,請務必優(yōu)雅。
我們可以做朋友,甚至所有我們想做的事。外表全身都是刺、防守嚴密,內(nèi)在卻跟刺蝟一樣細緻,喜歡偽裝成懶散的模樣,特別愛好孤獨,而且非常非常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