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看臺灣的新生代佳作,就感覺特別分裂。從“宏觀”上,希望“回來”,因為“系統(tǒng)”啊“生態(tài)”啊等等敏感詞再怎么分道揚鑣,畢竟同宗同祖血脈相連。 從“微觀”上,則希望堅守相對的自由,畢竟經歷過和我們差不多的恐怖時代,但從陰霾中走出后逐漸找到了華人世界的另一片天空,碩果僅存的一方新鮮空氣。 從文學、音樂到電影,從三毛、白先勇到林奕含、郭強勝;從鄧麗君、羅大佑到周杰倫、五月天;從侯孝賢、楊德昌到鐘孟宏、黃信堯…… 想了想東南那塊曾經瑰麗明珠的現狀……像不像你曾經暗戀的?;ㄐ2萑珉娪爸械牧实埂?/p>
想想賈科長、婁公子的“時運不濟,命運多舛”,看看鐘孟宏、黃信堯的“承上啟下,蓄勢待發(fā)”…
黃信堯的上一部片子大佛塑造了一些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居無定所的社會邊緣人,挖掘了他們的人物弧光,讓每個邊緣人都變得有價值而能被共情,雖然社會沒有給他們一絲公義。同學麥娜絲里的人高了一個階層,是真正的打工人,是社會的中堅力量。這些中年人平實而普通的生活,拍出來幾乎沒有亮點,他們生活工作之外,殘存的那點同學情誼就顯得彌足珍貴。
同學麥娜絲并沒有講麥娜絲的故事,麥娜絲也不是主角,主角其實是“同學”兩個字。同學麥娜絲是罐頭從青春懵懂期就開始暗戀意淫的女神。罐頭偶然發(fā)現他的女神已經淪落風塵。女神掉下神壇讓罐頭黯然神傷,神傷更多的是憐憫,不是歧視她的職業(yè)。罐頭決定去會一下女神,在女神的紅燈房里,罐頭喊了女神的學名麥娜絲,女神心頭一震,回過神卻仍然只是以職業(yè)態(tài)度對罐頭說:我去準備一下。罐頭如受暴擊暴走街頭。給罐頭最后暴擊的,不是接受不了女神跌落風塵,而是他“表白”后,女神并沒有情感回應,麥娜絲仍然把他當做客戶,沒有出現他想象中的麥娜絲對他同學相認訴衷腸。他有機會可以得到女神了,和他夢中的一樣的得到,但他真正的渴望卻是得到麥娜絲以同學身份的回應,哪怕麥娜絲現在是風塵女也沒關系,但是沒有,罐頭只是她的客戶。 黃信堯的旁白會讓觀眾誤以為罐頭是因為接受不了女神淪落風塵跌落神壇而暴走逃離,這反而引起混淆。其實自身落魄的罐頭能有什么資格歧視風塵女,讓罐頭一下暴走街頭是女神最終決定以職業(yè)態(tài)度對待罐頭,不摻雜同學情誼,這才讓他奔潰。 “職業(yè)態(tài)度”是“同學情誼”的對立面。保險公司員工電風,一直以同學的情感對待上司“沒一元”,但沒一元在真正的沖突中,并沒有幫電風哪怕一句話,這讓電風徹底認清了沒一元一直以來真只是上司,以職業(yè)態(tài)度對待自己,并沒有當他是同學。電風撕掉沒一元“同學”的偽裝后怒懟了對方,緊接著他穿著職業(yè)裝去河里面涼快了一下。 添仔在婚禮和喪禮上,直接把自己的同學身份搞丟掉了,很職業(yè)的落實自己的政客身份和工作,以參選人的職業(yè)態(tài)度對待同學的葬禮。剛遭遇沒一元不講同學情誼的電風心頭火起,暴打了添仔。遭遇麥娜絲同學情誼幻滅的罐頭,更是憤恨的飛踹了變得不講同學情誼的添仔。當然還有導演。他們嘴里還不停的念叨:你這像同學嗎?你同學在哪里?……算是點題了。 罐頭、電風、添仔三位同學都充滿了中年人的各種負能量,眉頭緊鎖面如死灰,只有閉結善良、樂觀、積極,有夢想,有追求,有寄托、為他人著想、真心對待同學,即使他是個為喪事扎紙人的結巴。豪華紙屋里有他超越生活之上的人物弧光。而世事無常,美好比唬糊更脆弱,竟就此猝然飄散。 另外黃信堯似乎完全不會拍情感相關的戲,四位同學都給配了女主,甚至給添仔配了倆。但四個男人在電影里都完全沒有為女生付出情感,連以正面形象塑造的閉結也沒有,只看到阿月為他付出。是他們只懂兄弟同學情,還是黃信堯不懂拍女人?
中間一段基督教和佛道三合一場景配上解說有被笑到。
政客需要打動他的老百姓選民,誠懇的或偽善的笑臉,民主負責制真的很可愛,羨慕。
在最后要吐槽一下旁白。電影《大佛普拉斯》的旁白很成功,這部同學的旁白卻成了減分項,太嘮叨,導演急于總結升華,還是要留點空間給觀眾吧。電影里旁白、演員導演對話、導演入畫等等技法都只起了額外的戲謔效果,和結尾房地產廣告彩蛋一樣,沒有起到疏離或改變電影結構的作用。打破第四堵墻什么的那都是扯淡,和阿莫多瓦痛苦與榮耀結尾畫幅拉開漏出攝像機帶出戲中戲劇情震撼效果比,還是差遠了。
1、敘事“距離”過短,整體扁平乏味 《大佛普拉斯》是全知敘事,上帝視角,說的是門衛(wèi)菜埔和他收垃圾的朋友肚財的故事,導演阿堯和這個群體本身有距離,讓他在創(chuàng)作上有足夠的空間發(fā)揮,但這次,故事的主角換成了同學,變成了自知敘事,相當于手里的攝像機突然從長焦(保持距離才能成像)變成了微距(距離消失),如此熟悉的同學,該怎么搬上電影?從成片效果上看,阿堯沒有處理好這種熟悉感帶來的負擔,創(chuàng)作空間變窄,《大佛》里俏皮而富有哲思的插科打諢到《同學》這里直接降落為畫外音對白,阿堯不甘于現實主義,但卻再也調侃不起來。那種敘事上的輕巧和間離消失了,因此整部電影的質感純度大打折扣。 2、角色油膩,失去文學光環(huán) 這些中年同學,全是錯位人生:電風賣保險卻保不住人生基本道路;罐頭查戶口卻成為情感畸零人;閉結賣往生用品卻來不及給自己準備來生財物;添仔是導演卻淪為受人調度的工具人。中年生活如同麥娜絲,可望不可及。劇作本身是有巧思的,只是中年人的世界實在是太乏味了,再把四個角色的人生變成了片段化,雞肋至極。如果把麥娜絲作為主要敘事視角也許更有意思,“失足”婦女和她的同學們。 3、配樂是災難 不能說《同學麥娜絲》配樂本身有什么問題,這種油膩題材和這么油膩的音樂是絕配,只是到最后分不清到底是電影拖累了配樂還是配樂拖累了電影,這是音樂和電影罕見的雙輸。也怪《大佛》里林生祥創(chuàng)作的配樂已無法超越。 4、空間和時間單薄 《大佛》里有車里車外、廠里廠外、階層上下、官民對照、甚至有神奇的“佛里佛外”,空間維度更豐富,菜埔的世界是黑白的,老板的世界是彩色的,這種富有文本深度的巧思在《同學》里消失不見了,《同學》里的空間是社畜格子間、紙扎屋工作坊、公務辦公室、私人按摩發(fā)廊,每個空間都毫無影像質感。而時間維度,《大佛》里有門衛(wèi)菜埔無以打發(fā)的時間,因此他靠偷看老板行車記錄儀消磨,行車記錄儀作為“上流”階層時間的一種客觀記錄,讓大佛的視聽體驗多了一個完美層次,觀眾經由偷窺這種原始欲望產生極強代入感。而《同學》的時間線單薄如流水賬,沒有留下任何余韻。
1980年生人的金總名下兩套房,燕郊那套老人住,百子灣一居室為孩子北京上學占個名額,每月還貸加公司房租支出差不多三萬左右,2020年因疫情公司業(yè)務發(fā)展不好,員工減半,客戶也和他本就稀疏毛發(fā)一樣所剩無幾,為減少家庭不必要矛盾,他選擇每天步行下班回家,嚴格控制與媳婦相處時間。
年中呢,大學同學老汪聯(lián)系金總,老汪一直在做旅游,往年市場火熱,搞搞線下展會能拉不少叔叔阿姨,今年卻異常蕭條,投奔金總也屬無奈。畢竟自個通州房子要還房貸,媳婦也才剛失業(yè)。金總一見到同樣發(fā)量的老同學很快親切如昨,仗義收了老汪做銷售,不過無底薪,老汪猶豫片刻還是勉強接受了。
老汪這一來就帶來了當年金總暗戀的班花陳姐離婚的消息,金總一聽就走不動道了,放佛少年那股勁又回來了。話說當年追班花的人不少,金總個子不高,班花到畢業(yè)也沒記住他。班花很快就從保定到北京了,幾人吃了飯,金總就帶班花來公司轉了轉,為此之前還特意重新裝修了辦公室,哎,男人??!當下金總擲地有聲的給了承諾,表示重金留班花上班!這挺直了腰板把他給高興的啊,當天回到家講話都不自覺大聲了起來,媳婦也奇了怪了。最終呢,還是沒能如愿留住班花,因為同一時間另一個來自天津的男同學開出更高條件,班花連招呼都沒打就坐上了京津城際高鐵。不知是巧合還是心灰意冷,隔天金總在回家的路上狠狠摔了一跤,之后一周都沒來公司。
眼見公司業(yè)務一日不如一日,去年金總就萌發(fā)了合租辦公的想法,將辦公室工位挨個出租,減少房租開銷。很快做手機業(yè)務的魏總入駐了進來,魏總是搞實體店面的,有大品牌代理權,今年因為特殊原因,實體店鋪也空前的難做,跟著企業(yè)家老丈人參加了幾次大佬團拜會后,在高人指點下準備進軍電子煙市場,一時間斗志高昂,幾番折騰后發(fā)現,品牌該入駐該代理的區(qū)域已經被人占的全全的,留的市場份額極小,再一次陷入了創(chuàng)業(yè)的迷茫中,先天性鼻炎似乎也更嚴重了,只是愛開會的毛病并沒有減少,只是他不斷打著噴嚏,底下員工不斷捏緊口罩。
這是題外話,再說回金總。
休息期間,金總幫做醫(yī)美的小姨子解決了一大麻煩。怎么說呢,小姨子當年和妹夫是金總介紹成的,去年離婚了,鬧過一陣消停了,不想事情才剛開始,離婚后,妹妹很快結識了一位做金融的年下男,兩人火速熱戀,火速領證,這搞金融的呢自然腦子好使,忽悠著妹妹婚后燕郊貸了款買了房買了車,這愛情的新鮮勁一過啊,年下男就露出了家暴的跡象,等妹妹反應過來已經鼻青臉腫了,這不又鬧著離婚嘛,叫來了金總和創(chuàng)業(yè)失敗在開網約車的前夫一起,好說歹說才算有點結果,與年下男達成和離。
這金總雖然技術出身,可嘴確實厲害,一來二去與年下男混成了朋友,七月的一天,年下男說有個企業(yè)家會,花重金給金總報了名,金總一聽有潛在客戶眼睛立馬亮了,提前準備好了PPT和名片資料。
會議現場是個可容納百人的廳,前臺簽到處禮儀在特別高大上的彈著古箏,時間一到,大門兩旁站的身著漢服小姐姐搖起了課鈴,進場關門后燈光就著禪樂暗了下來,一位道士出現在主屏下,接著大廳四周點起了檀香,在一片云里霧里金總聽了四個小時道家學說,剛想結束,一位和尚再次登臺,又過去四個小時,最后上來一位占卜師,一對一現場算卦,如此折騰了一夜。
你要猜了,這到底是什么會呢?
是的,沒有懸念,這是賣墓地的會銷。
一陣疲憊后,金總順道回了趟燕郊的家見了爸媽,一出小區(qū)準備掃健康碼,咦?怎么變紅色了?!問完小區(qū)工作人員才得知,自當天開始燕郊受疫情影響,所有人員需在家隔離,無必要不建議返京,心想,得嘞,這次還回不去了!正巧媳婦發(fā)語音來了,讓金總記得聯(lián)系上次來家的英語外教,金總氣到忍不住回了個電話,還沒開始罵,媳婦先將一軍,說,等會,先等會,我正在搶薇婭直播間面膜呢,掛了掛了。
此時,門衛(wèi)遞給金總一根煙,不抽煙的金總絕望的抬頭看了看,天,突然就下起雪來。
以上情節(jié),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作者: 曾英俊
時隔三年,導演黃信堯把他的新片《同學麥娜絲》帶到了觀眾面前。
前作《大佛普拉斯》的驚艷亮相讓人記住了臺式黑色幽默,第54屆金馬獎上10提5中的高光時刻仿佛才過去不久,這一次《同學麥娜絲》的故事不只辛辣也更加現實。
在第57屆金馬影展上,這部新片以9項提名領跑,最終拿下了最佳男配及最佳音效獎。在上線Netflix之后,等待了許久的觀眾終于可以嘗鮮。
丟掉那些由前作所帶來的額外期待,你會發(fā)現這部關于臺灣中青年尋找人生出路的故事片,在抽絲剝繭地展現鏡頭之外的真實感。
電影的靈感來自于導演黃信堯2005年的紀錄片《唬爛三小》,一則關于臺客兄弟人生如何成長的故事。搬到長片電影中,擴寫成為了4個高中同學人生艱難的現實際遇。
從「普拉斯」到「麥娜絲」,不只是音譯上「plus」與「minus」的區(qū)別,也是從黑白到彩色的溫度,從加法到減法的敘事差異,從殘酷底層物語過渡到殘酷中年物語的階級變化??傊?,除去黑色幽默還有更豐富的眾生百態(tài)。
如若列舉相同之處,那就是「導演旁白」依舊貫穿影片,從頭至尾時不時跳出,甚至與劇中人物對話,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式的表現方式。
另外是黃信堯始終關注的多重人物命運,在不起眼的社會小人物身上探究真相,關于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相以及生活本質的真相。
盡管直到落幕都沒有給出答案,但不同的回答早已顯現在故事之中。
四位主角,四段不同的人生際遇,四個個體命運分隔而又交織,在影片中隨著故事走向去摸清每個人物背后的唏噓惆悵——中年男人是怎樣囿于困境之中,又怎樣四處尋找出路。
電影試圖去解釋那種掙扎感,又將這種感覺傳遞給了看故事的人。
戶口普查員罐頭在失敗的人生中橫行許久。他試過不同的方法改變現實,甚至想要結束人生。
來到戶政所工作后,罐頭繼續(xù)著無意義的過活。轉折點是他在戶口普查中遇見了昔日同學麥娜絲。這給他的生活點亮了一絲微光,因為麥娜絲曾是他一直暗戀的對象。
如今女神的職業(yè)不算光彩。罐頭在麥娜絲快要投入懷抱時選擇了戛然而止,一如叩響現實的旁白所說:
「失去了距離,便也失去了幻想的美妙?!?/span>
保險業(yè)務員電風活得最憋屈。
普通的工作給了他稍顯安穩(wěn)的生活,但他仍因負擔不了房貸而居無定所。辦公室政治也讓他無緣課長職務,無望的前路累積了太多幽怨在心頭。
所以在總經理梅益源辦公室里,他把積壓已久的窩囊氣一股腦傾倒。這位所謂的經理同學在規(guī)則之內把電風壓得死死的,在共體時艱的時候自己偷偷享樂,踢開別人就像踢皮球一般隨意。失敗的個體始終是孤獨無依。
經營著殯葬紙糊店的閉結是一個結巴。他不僅要靠小本生意活著,還要照顧年邁體弱的奶奶。
躺在病榻上的奶奶需要一樁喜事來沖喜,于是閉結走上了相親之路。幸運之神眷顧了他,他遇到了王小姐。
懂自己的人,是不需要開口就可以明白你心思的另一半。結巴的閉結每次只要說幾個字王小姐就能立刻明白心意,這何嘗不是一種浪漫。
明天和意外哪個來得更快?這是閉結無法預料的。加油站的悲劇或許早就注定,原來小人物的尋常之路都可能只是奢望。
從不入流的導演到競選立法委員,添仔看似抓到了機遇,但一樣在被機遇玩弄。
雖然懷才不遇,但至少他心中有電影夢。老婆一直相信他會成為下一個李安,可近在咫尺的參政機會他無法不抓緊。
雖是資本集團捧出來的參政工具,但添仔至少比以往更有話語權。迷失自己是一條必經之路,政治訴求已經漸漸成為了添仔的人生追求。
吳銘添是添仔的本名,這個充滿戲謔味道的名字反倒成了宣傳標語——「明天會更好」。這句話是否呼應了添仔的姓名早已不再重要,電影夢已成他的昨天,而明天是未知數,也是陌生一片。
四人的命運以相似的方式開場,卻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走向落幕。
落寞的仍然落寞不堪,風光的也就風光一時。唏噓人生早就被寫在了劇本里,原本應該搭上臺灣經濟末班車的那些失意中年,就這樣掉了隊,再也跟不上時代步伐了。
既然掉隊了為何不加快跟上?有時候盡管步伐匆忙,卻也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去路。工作毫無前途、感情虛無縹緲、住所居無定處、錢包空空如也,人生愈加凄慘。
黃信堯用四段不同的故事寫出了臺灣當下中青年群體的焦慮——除了抱團取暖,還能如何掙扎?
《同學麥娜絲》是形式上的減法,也是寫意上的減法。
一場喜宴和一場喪禮把頹喪的現實氛圍一點點表露,敘事上在穿插交織中排列規(guī)整。四個角色之間的差異其實大體上具有統(tǒng)一性,都是某個群體的現實哀歌。
同樣是喜劇的外殼,從黑色喜劇到現實喜劇,從拼命自嘲到戲謔自省,「落土八分命」是底層階級注定了的悲劇,「人生好難呀」是中年群體的內心呼喊。
每個人都有需要面對的生活苦水,鏡頭對準的是已過四十歲年紀的中青年,而在鏡頭之外的,更是數不清的群體迷茫。
「明天會更好」不過是政客空泛的宣傳口號,而有「更好」,就會有「更差」。那些擁有同樣年紀、同樣一事無成、同樣落寞人生的你我他,在無法跨越的階級鴻溝中,繼續(xù)玩命生活,繼續(xù)屈服現狀。
與其說黃信堯是故事的創(chuàng)作者,不如說他是現實的說書人。
如同紀錄片《唬爛三小》里的故事,跨越六七年的時間長度,記錄了同學的庸庸碌碌與雄心壯志。電影里的橋段來源于生活中的真實,這不再是一出黑色幽默的戲碼,而是藏在喜劇背后的悲情,那些情理之中與意料之外,都是大部分人所經歷的來時路。
《大佛普拉斯》結尾的意味深長,在《同學麥娜絲》里變得直白。跳出攝影機的導演參與了劇中人的打斗,情緒拉扯之下,這看似荒誕的一幕一點兒也不突兀。
打破了第四面墻之后,設計的巧妙不再服務于合理的劇情。鏡頭之內的導演代表著看故事的觀眾,當憤怒難以忍受,那就肆意發(fā)泄。
我們的人生一直在尋求答案:罐頭在尋求到來的愛情,電風在尋求美好的未來,閉結在尋求安穩(wěn)的生活,添仔在尋求變化的人生?;撕芏鄷r間去做人生的加法,到頭來卻發(fā)覺人生并沒有答案,又或者說,答案本就混沌不清。
不要在《同學麥娜絲》中去尋找人生哲理,因為哲理不在電影中,而在你的生活里。
繼前作《大佛普拉斯》之后睽違三年,黃信堯導演的最新劇情長片《同學麥娜絲》終于順利面世,雖然口碑褒貶不一,卻也不乏一批擁躉。本片曾在去年入圍第57屆金馬九項大獎,包括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等;最終,納豆還憑借本片拿到了金馬最佳男配角。
時隔數月,《同學麥娜絲》正式登陸Netflix,得以與全球影迷觀眾見面。不同于《大佛普拉斯》企圖貼近難以見光的社會底層人物,這次啊堯導演將創(chuàng)作焦點轉向四位生活在臺灣中南部的中年男子,以及藏身鏡頭后方的自己。
同樣由黑色幽默旁白貫串的電影敘事,濃縮了黃信堯導演對周遭同輩和社會脈動的實況觀察,以及他對個人生命狀態(tài)的關照與省視:這里有夢境、有地氣,有荒謬、有現實,有笑鬧、有情義,有憤怒、還有悲涼,個中奧秘其來有自,且聽啊堯真情告白、白、白、白、白??
專訪《同學麥娜絲》導演黃信堯
首發(fā)|臺灣《放映周報》第680期
本文已獲授權轉載
問:能請啊堯導演跟我們聊聊,《同學麥娜絲》這部新片的創(chuàng)作緣起嗎?
黃信堯:在拍了《大佛普拉斯》之后,得到了一些回響,甚至還得了金馬獎,才有契機拍攝新的電影。然后,就有一些老同學開始對我有一些好奇和想象,像會以為我認識很多出現在熒光幕上的演員明星,但其實我根本沒有什么認識的人。
這種轉變我覺得很有趣,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生命的轉折。如果我今天沒有拍過《大佛普拉斯》會是什么樣子?我在三十歲前后會拍出《唬爛三小》,想想其實也是差不多的原因,都是在省視自己。因為一位朋友的過世,從而看到其他同學的處境,然后再去看到自己的處境。
現在,到了四十幾歲,我就覺得這剛好又是一個重新省視自己的機會。所以就花了滿長的時間去盡力寫好劇本,經過反覆的刪減修改,最后才把它拍出來。
問:啊堯導演,您如何看待《唬爛三小》和《同學麥娜絲》這兩部創(chuàng)作的關系?
黃信堯:要說連結的話,兩部作品一樣都在探討人,男性也可以、人也可以?!痘€三小》是三十出頭,《同學麥娜絲》是四十幾,總之都是在談論這個年紀的當下所遇到的困境。
完成《唬爛三小》的時候是2005年,已經是十五年前了。這過程中遇到太多人,又發(fā)生那么多事情,還有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氛圍等等。寫劇本之前,我也沒有重看《唬爛三小》,因為已經記憶很深刻了。
對我來說,這次的劇情長片創(chuàng)作,我不是在把《唬爛三小》做延伸,只是其中一部分的人物或情節(jié)而已。我有從這部紀錄片中抽取精華,就像是有一些生活日常里的閑聊,我聽到你這句話很好,之后就寫進劇本里面這樣。在做《同學麥娜絲》的時候,我主要還是去書寫近年所觀察到的臺灣社會的人和現象。
問:和《大佛普拉斯》相比,第二部長片《同學麥娜絲》的創(chuàng)作模式有無不同?
黃信堯:《大佛普拉斯》在拍攝的時候,有不少是現場即興或實時修改劇本試出來的,我自己旁白的部分,也蠻多都是拍完后才改出來的,比較像各種條件限制下幸運try出來的成果。
事實上,我們能運用的電影制作費就這么多,我們的拍攝期程就這么長,如果事前能在劇本寫作期間就把它弄得更精準,拍攝工作出差錯的地方也就會越少。
這次《同學麥娜絲》拍攝的影像內容,包括我自己旁白要講什么等等,幾乎百分之九十都在劇本階段就確定了。開拍前,劇本花了蠻多時間調整修改,讓每個人物戲份都很平均,我覺得都沒有什么贅詞了才定案。所以,我們這次也要求演員直接把臺詞全部對得很清楚。
問:想請啊堯導演為我們介紹下四位主要人物的取材設計?特別是針對閉結(劉冠廷飾)和銘添(施名帥飾)這兩位相對而言更虛構,屬于在《唬爛三小》找不到原型的角色。
黃信堯:像罐頭(納豆飾)、電風(鄭人碩飾),主要就是我把《唬爛三小》里面現身的同學以及其他同學的故事打散再融合,其他兩個人物也是這樣。不過,每個人物的創(chuàng)作取材,都有再融入一些我自己后來的生活經驗,以及那些印象深刻的新聞時事等等。
關于閉結,我最初想把他形塑成這樣的人物:擁有某一種才華,可是一直被打壓、被否定。臺灣不就是這樣的社會嗎?例如說,如果你在一個升學取向的高中里面,擁有美術才華是沒有用的,甚至會干擾你念書。
有段電影后來沒拍出來的故事我大概是這樣寫的:高中老師要求同學回家作業(yè)以“我的家”為題自由創(chuàng)作,閉結就做了一個紙扎屋的房子。后來,他把作業(yè)交給老師,老師覺得觸霉頭就處罰他。他便捧著那個紙扎屋,一個人站在走廊上??
雖然后來這段沒拍出來,但我們在電影里還是可以看到。閉結他家是隔代教養(yǎng),“閉結”這個綽號是從他的高中時期就留下來的,后來他的這一輩子,一直在幫人“做房子”維生,而他還有自己對于家的想象??
至于添仔,我不曉得你有沒有這種朋友?例如說,我有個朋友,每次遇到他都做不一樣的工作,他就常常一直換、一直換,我覺得他和吳銘添其實是類似的。
在臺灣,有很多念電影的人,都很想拍電影;很多不是念電影的,也很想拍電影,有各種電影夢;或者說,有很多人就有很多種夢想,像有人說他要開炸雞店、開燒烤店,研究醬汁。
我把這樣的概念,用在吳銘添身上:同樣都是夢,同樣是每天都在想那些有的沒有的,添仔這個人,始終如一,一直想要做導演,但卻一直沒有辦法實踐??我只是把他虛構成一個“電影夢”,讓大家覺得好像比較夸張一點,主要是想反映這個社會存在著這樣的人而已。
問:在創(chuàng)作這些人物和故事的時候,還有什么其他想法?
黃信堯:《大佛普拉斯》上映之后,有些觀眾反饋認為,這部電影對女性有一種物化。我自己覺得,我也不是刻意去物化女性,我就只是原本地呈現這些人物。像肚臍、菜脯他們想象的女性是什么樣子,就是把一些男性對女性的想象拍出來。我會好奇為什么大家沒法接受,有些男性對女性就是這種想象。
我也認為,這些擁有話語權、詮釋權的人,會用性別二分的角度去說男性壓迫女性。但像這樣只用性別二分法看事情,反而常常把經濟或社會脈絡去掉了;肚臍、菜脯這樣的人,他們完全不懂這些理論,甚至連什么叫社會公義都不懂,但他們天天都在面對自己眼前生活的關卡。
在我看來,四十幾歲的男性其實普遍活得很苦悶,卻大多被解讀為“中年油膩男子”,帶給人滿負面的印象;我覺得,其實他們某部份也是被壓迫的,而我想講這些故事??有群人總是在為生活奔波、有的時候也沒辦法考慮太多自己,《同學麥娜絲》大概就是這樣子的故事。
問:根據觀察,因為有涉及到“性”,就很容易會有“物化女性”的直覺反饋,啊堯導演您自身如何看待“性”呢?
黃信堯:對我來說,性是很生活化的,就是生活的一部份,只是大家覺得,它骯臟、或不能談、是禁忌,有的時候是想太多??很多宗教都一樣,不是都在講生死?他們通常還有個很重要的共同點,就是要戒性。所以性是不是很重要?性是不是跟生死一樣重要?性就存在在我們的生活里。而我這次,是用貼近臺灣中年男子生活的電影呈現它。
問:剛才聊到《同學麥娜絲》沒拍出來的閉結高中回憶,這部作品還有其他遺珠之憾嗎?
黃信堯:跟你們講,我們其實有埋一個梗,我們有想另一個故事,叫“一部吳銘添的電影”,說不定下一部會拍。我不曉得吳銘添后來有沒有選上立委,還沒開票我也不知道。如果他沒當選,有可能之后高委員就當他的監(jiān)制,他去拍電影,就拍一部吳銘添的電影。
在《同學麥娜絲》里有一段拍了但沒剪進去的畫面,是添仔在跟我談他的電影夢。因為這整段話我們足足講了五分鐘,但實在太長了,最后決定割舍。
其實電影剪掉了非常多東西,劇本也刪減了很多內容,都很可惜,但也不用覺得可惜。打個比方,你原本在餐廳點了一份牛小排,不就煎一煎、灑點鹽巴就好,只是看到桌上擺了很多調味醬料,又難免會覺得錢都付了不加有點可惜。
但如果真的加了很多醬料,吃到后來,你就根本不曉得到底是在吃牛肉、豬肉、還鴕鳥肉。所以,你就把醬料拿掉,留下鹽巴就好。沒有辦法,電影就是沒有辦法。什么叫好的畫面、精彩的畫面?剪得進去才是精彩的畫面。
問:最后想問的是,啊堯導演曾經以“南方的影像自耕農”自居,現在您如何看待自己的電影創(chuàng)作者身份?有想象自己可以成為什么樣的電影導演嗎?
黃信堯: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我已經很久沒有提到那個身份。如果現在人家問我在干嘛,我都說我是在拍片的。他如果問說你在拍片怎么沒看過你,我就說我做幕后的。
拍了電影,就是導演,就這樣,不會對當導演的未來有什么期待,希望明天還可以見到太陽就好。這種東西就是,你把他當成夢的時候,有時候會變惡夢,不是嗎?你做那種夢只是讓自己感到難過而已,不如就慢慢走、慢慢走,朝著那個方向,如果有一天走到了,那就OK了。
PS.本文原標題:原味“中年油膩男子”,真情加量不加醬——《同學麥娜絲》導演黃信堯專訪
作者| 林秉君;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原載于《放映周報》第680期,已獲授權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注明出處
1.黃的表現手法充滿個性 大量的旁白,把畫面所表達的更深層次的東西道出來,遺憾的是并沒有最為巧妙,甚至會顯得多余和重復。 2.主題: 人生的答案,本身就是一片混沌。 這是電影后半段,電風在公司與經理發(fā)泄完后,跳入湖里之后的旁白。 這句話結束之后,閉結開著卡車,遠景中他透過車窗,隨著背景音樂歌唱著,也許那一刻他以為他終于可以不結巴了,陽光揮舞著,就像夢境一樣。當然只有我們知道,這是他死前的“回光返照”… 四個人,四段交錯的人生。 有人懷揣著電影夢,卻握著一張只差尾號數字“4”的彩票,以四號委員候選人的名分去拼了命地競選,誰都不知道他每天對著畫著馬桶的墻壁,到底是不是在苦想劇本。他的未來像名字一樣,向著“明天”,殊不知他姓“吳”。
有人愛慕著學生時代的女神,陰差陽錯與她在某時某刻相遇,用不一樣的眼神望著。卻因為女神成了“女郎”而痛苦?;璋档募t光下,他一瞬間消失在鏡頭中,殊不知他選擇離開,花了多久…
電影結尾,電影夢貫穿始終,女神也永遠地成了幻想,結巴終究是好了,一直努力,把結婚這件事絕對是做的很完美了。
混沌之后,不就是宇宙的開始嗎?
壯陽藥廣告視聽語言分析;演員三合一省工錢;廁所福地適合思考國家大事;加班失眠漫畫屋姻緣;紙糊新家富士山;婚禮麥霸搶選票;想用第一次不結巴的聲音為朋友無謂吶喊;我把你當老同學,你把我當消費者;導演分不清現實入畫揍演員;人生不過是《唬爛三小》點題致敬……很多地方感覺是閩南鄉(xiāng)土狗血劇的新拍法,加藤鷹啊丁字褲早餐啥的,本質內容和快手里的那些差不多,但勝在能將巧思用在更深入一些的社會人性關懷之上,還算真誠可愛
Minus剛好對應Plus。 人到中年,無奈二三事。黃信堯的電影總有種荒誕感和冷幽默,但他又總能處理得恰到好處。像這部電影,嬉笑怒罵與調侃的同時,卻又滿含人到中年的無奈。讓你笑過之后,又有些唏噓。好玩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突然不結巴的閉結,對吳銘添說過的話,當然是鬼話啦!
閉結的紙扎屋就像肚財的太空艙,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浪漫。
像送的小菜比正餐更好吃的料理店,導演的旁白和預告片都比正片更有趣。
非常松散,非常清涼,非常無厘頭,同樣語境,大概就是城鄉(xiāng)結合部三無網吧的熬夜大神的愛情,城中村角落撿煙屁股抽的流浪漢的奇遇,被卷入灰色產業(yè)的傀儡的鬧劇,連天網都拍不到的路人的獨唱情歌。那些城市文明遺忘的角落,整個華語電影世界,只有臺灣電影人認真而多情地記錄著。
勤勤勉勉被人欺夢中女神去做雞橫死街頭背鍋技婚禮葬禮找時機
看完這部電影才真的意識到以前看的大部分臺灣電影都太外省了
白天寫不出的劇本只能在夢境之中喊停,這是屬于衰爛導演的日光夜景。活著買不起的房子只能在死去之后買到,這是屬于悲哀中年的明天更好。把夢想的光圈縮到最小,卻還是不能看清欲望的真相。將女神的光環(huán)放到最大,卻還是無法接受現實的崩塌。如果一切注定不會改變,我們又為什么拼了命的在混沌里掙扎。鐘孟宏有《陽光普照》,黃信堯則是《回光返照》。四個人的人生都遭遇了人生中突如其來的好運,隨后又被不同程度上做了減法:無明天被人捧上位,卻是個花架子;電風結婚了,隨后又失業(yè);罐頭遇見女神,可女神是性工作者;閉結不再結巴,卻慘死街頭。導演在旁白中說:失去了距離,也就失去了幻想的美妙。仿佛一旦幸福來臨,又意味著某種不幸的開始。導演的視線從大佛移到了同學身上,向這紙糊的混沌人生,來了一記溫吞的扁踹,將所有散裝幸福都打回原形。
啊……真覺得很多動人時刻是屬於直男的……
與《大佛普拉斯》互文。徹底粉上了導演黃信堯!麥娜絲是minus,是減法,是負值,是不爭氣的自己以及身邊的豬朋狗友。電風手動停車,還要安慰自己撿到了便宜。從事紙扎的閉結為自己打造了一座豪華新居,煞有介事地邀請朋友參觀打牌。剛遇到了知心愛人就死于非命。以為生活要好起來了,馬上跌落谷底。明天會更好嗎?不會的?!拔覀兓ê芏鄷r間 找尋人生的答案 但說不定 答案的本身就是一片混沌”
中年男性的苦悶生活,用幽默又喪的方式呈現出來,但真的沒多大意思哈(是說既不那么有趣能使人發(fā)笑,文本意涵上也淺?。?,尤其是作為苦悶生活呈現中介的女性形象,比如失意導演在其后默默支持面對出軌又歇斯底里的妻子(阿枝)、社會邊緣人的解語花女朋友(阿月)、宅男的女神(麥娜斯),實在是太陳舊又刻板了,而“她們”,也在直男男性的意淫中完全失聲。
不像前作《大佛普拉斯》那樣有若有若無的主線,今次就只是扯屁亂講,四個同學的生活隨便聊聊,導演還會突然旁白、突然亂入,但怎么說類,人生不就是唬爛三小,我還是好喜歡閉結做的超大紙扎屋,好喜歡去查戶口的罐頭,好喜歡電風在漫畫店愛上笑得大聲的女孩,好喜歡好喜歡好喜歡這個講述人生有點掉漆的故事
如果大佛是plus,這部真的就是minus
看完了,不大行啊,拍得非常小。黃信堯導演調度長片,感覺遠不如短片那么靈光。當然不能和《大佛普拉斯》比,無論是深度還是講述方式上。原先放在普拉斯里的那些小機靈,放在同學這里就顯得特別不搭,油膩生硬得很。
最善良的橫死街頭,最認真的放棄事業(yè),最有理想的最墮落,最沒正經的最純情、哎呀我說命運啊,你是不是太工整了一點
沖進畫框的導演和急于解釋劇情的旁白一樣,均顯得過于直白而刻意形式,與影片整體偏荒誕的黑色幽默基調有所游離,四線輻射的中下層社會圖景顯得松散;多次調侃導演行業(yè)以及暗cue前作,其實用多了會流于疲軟;其他元素如性、幽靈、政治黑幕,塞得較滿,強行聯(lián)結。印象最深的:1、一場婚禮+一場葬禮,政治選舉的滲入覆蓋了所謂同學情誼;2、閉結糊了一座鮮妍紙屋,和凄慘現實對應,最熱愛生活或人類的那個人卻最早遭遇無情,生活哪有道理可言,劉冠廷真太棒了。中年以后更有資格感嘆一句“世界混沌”,活著太難。
我在看《同學麥娜絲》時是在看什么?被大陸電影所遺忘的小鎮(zhèn)「中年」群體的生活狀態(tài)。無論是為照顧阿嫲錯過婚姻做紙扎屋的閉結,渴望帶領臺灣電影走向世界的添仔,自殺未遂后同女神重逢但怯懦的罐頭,亦或在臺北緊衣縮食地生活,卻因女友懷孕而被迫結婚的電風,他們是繁華都市無人注意路人,也是占據最廣泛群體的小鎮(zhèn)中年模樣。電影提供了遠離都市普通人生活的智慧和思考方式。罐頭媽媽評價添仔,當導演就是沒有工作的人;口吃的閉結和相親對象約會,對方總能猜到他在想什么,唯獨聽到「承諾」時假裝不明白;電風對于結婚很惆悵,被安慰道,兩個人認真在一起就會幸福啊。人生就是這樣,你不要想太多。喜歡朋友四人在閉結所造的紙房子里聊天,雖然不法到達彼此內心的宇宙,但紙屋像太空艙,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就很可愛的電影啊,看得很開心。
希望電影在1小時44分結束在閉結的歌聲里
坐進按摩房,神桌再也無人供奉。鉆進紙扎屋,結巴開始有人聽懂。跳進無名湖,車位似乎不會擁塞。坐進選舉車,發(fā)票仿佛得以兌現。男人終將親手掐滅青春的香火,敲碎人生的地磚,夢見索命的巫鬼,在錢包里塞滿符紙。曾經逆風尿一丈,以為離成功只差個尾數。后來順風滴到鞋,在宇宙爆炸里變成沾土的蘿卜。
鄭人碩在婚宴和阿堯對話那場戲真打到我心砍裡了,我當初也是處於這樣的心境在面對未來, 個人私心希望鄭人碩能夠得獎??????。 哈哈加藤鷹老師做為彩蛋客串有點意外?????? 還有史上第一位導戲導到一半跑進銀幕裡踹人的導演 都是很有趣的梗.. 因為該片很多故事都和現實情況接軌 這部是我今年最能感同深受也最喜歡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