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幕德家的一夜》觀影感
就像偷窺了幾個法國人的日常生活,生活在云端上的法國人,侯麥誠不我欺。簡單的形式下更能關注到一些微妙的趣味,沒有鏡頭語言 配樂的幫助理解,慢慢察覺的觀影感更加有趣。
《慕德家的一夜》看的我舒服放松又充滿興致,這部電影更適合在家看,很多對話需要時間琢磨,并且對帕斯卡爾的不了解導致我實在難以融入話題,也導致進入慕德家之前的二十多分鐘困到懷疑人生。雖然但是,也依然能察覺到三人之間氛圍的微妙流動,男主前后對慕德態(tài)度的變化,男主面對慕德和心儀女孩的區(qū)別,男人的道德困境只出現(xiàn)在確認關系前,侯麥太他媽了解人了。雖然說伍迪艾倫式話癆讓我更容易產(chǎn)生認同感,但我更喜歡侯麥式話嘮,很容易讓人陷入自我掙扎里難受又快樂,他的段位高在,讓你感受不到鏡頭背后涌出來的沾沾自喜和自以為是。
至于道德困境,解決不了的,當然是選擇忘了它。
2 ) 《幕德家的一夜》中幾個沒能在看片時當即理解的問題。
片中有幾個地方,在看片當時沒能馬上理解,或者說領會。這里所說的理解,并非指對情節(jié)本身的理解,而是關于片中角色行為動機的理解。
問題一、Louis送Fran?oise回家之后的次日早晨,兩人在教堂中并排坐著,為什么兩人分別會出現(xiàn)那種不安的表情?特別是Fran?oise。
問題二、Louis和Fran?oise碰見Vidal后,為什么Fran?oise突然行為古怪起來?在雪中的對話里,為什么Louis要說“I have another confession: The very morning we met, I'd just left a girl's place. I'd ***slept with her***.”?而事實上他并未“slept with her”。
問題三、Louis和Fran?oise碰見Maud后,在沙灘上,Louis說:“when I met you, I'd just come from her place”, Louis內(nèi)心獨白:“but - I was about to say, But nothing happened”。為什么他沒說“nothing happened”,卻改說“she was my last fling”?為什么Fran?oise聽到他的這個答案后,反而散去愁眉,解脫開來?
上述3個問題便是我看完此片后問自己的問題,而且簡單想了片刻還是不得圓滿解釋,最后不得不重看某些片段對話,以捕獲更多的細微之處。
有兩點需要先說明一下。首先,我看片時,有幾處按了快進,比如那段小提琴和在教堂中牧師宣講時。特別是跳過后者,直接導致了我無法很好的解釋第一個問題。
其次,我使用的英文字幕,某些關鍵的細微之處,不知是否有翻譯的偏差。后來,又把這些關鍵處,參看了中文字幕。不過,估計中文字幕并非從法文直接翻譯,而是由英文轉譯,有些很明顯的錯誤,甚至影響對影片的理解。故下文凡字幕處,皆引用英文字幕,如果哪位朋友有法文字幕,并且發(fā)現(xiàn)英文字幕中的翻譯偏差,歡迎指出。
下面,我試著以個人的理解,提供一種解釋的可能性。
問題一:Louis和Fran?oise在教堂中并坐時,牧師宣講的主題可歸納為“faith”,雖然講的是對上帝的“faith”,但這肯定會激起兩人對世俗中“faith”的思考,對他們自己是否“faithful”的思考,正是這思考鞭打了他們的心靈,帶來了他們臉上的不安。
把兩人分開來解釋。
先說Louis:
00:56:46,136 --> 00:56:53,771
Purity of heart is the important thing. If you're really in love with one girl, you don't want to sleep with another.
01:18:53,038 --> 01:18:59,667
One shouldn't be obliged to forget. One should love one girl and no other, not even platonically.
上文出自Louis所述,可算作他的信條,但他實際上又是怎么做的呢?他對Fran?oise的愛,是那種看見后就知道她會成為自己老婆的愛。
00:11:33,726 --> 00:11:39,596
I suddenly knew, without a doubt,that Fran?oise would be my wife.
而對Maud的感情,或者說一種曖昧的愛,是一種傾訴的愛、朋友的愛,雖然也是一見如故,但和對Fran?oise的愛不同。不過,在最開始他自己仿佛也處于一種迷糊狀態(tài),好像能分清,好像又不能。例如,Louis和Maud在爬山后,Louis主動摟住Maud,并主動親吻Maud,這明顯超越了朋友,不過如Maud所言“Your lips are cold”,并非“熱”吻。Maud作為敏感的女性,從那晚的對話中一直察覺到Louis心中有個金發(fā)偶像。吻后,Louis說“That was a strictly friendly kiss”,你能說他沒有認識到嗎?但后來他又親昵的摟住Maud,并到Maud家中。
01:16:39,571 --> 01:16:42,870
Maud: Will you come with me? We can have dinner afterwards.
01:16:43,074 --> 01:16:47,670
Louis: - I have to leave by 10:00. 9:30. I need my sleep.
Maud的邀請和Louis的同意并強調(diào)“I have to leave”,雙方都沒有表明什么,但也沒有拒絕某種可能性。事實上,他在什么都未發(fā)生后離去??梢哉f,他對Fran?oise的愛——當時對他而言,F(xiàn)ran?oise不過是一個愛的影子——占了上峰,但也僅僅只是占了上峰而已,他說過他們也許永遠見不到,或見面的機會極少后,最終又問了一句“Shall we talk on the phone?” 哈哈,Louis心中的那桿秤盡管始終向Fran?oise偏,但一直都在晃動。
他和Fran?oise并坐在教堂里,當時的他是否“faithful”?不,準確說,不完全,雖然這時他對Fran?oise的情感上升了一個高度,但依然有雜質(zhì),哪怕這雜質(zhì)只有一點。如同對上帝的愛,不容絲毫雜質(zhì),否則便不算“faithful”。他做完禮拜后,馬上給Maud打電話,就是想把對Maud的曖昧之情降為朋友之情,以實現(xiàn)自己的faithful。
不過這又引出一個新問題,為什么后來他并沒有給Maud打電話呢?而且至少有兩次可能。
1、從教堂出來,他給Maud打電話,Maud不在,但他得知她會在周五回來。
2、Louis和Fran?oise在櫥窗前碰見Vidal,得知Maud將要離去,Louis問Vidal“Is she at home tonight? I'll give her a call.”
但從Louis一家三口碰見Maud后的對話中,可知他后來并未給Maud打過一次電話。為什么?
其實,在Louis眼中,他和Maud的關系本來就是一種以朋友為主的曖昧關系,從他以前和Maud的對話中不斷強調(diào)朋友、友誼便可推出。而Maud也并沒把他們之間的關系上升到愛人關系。所以,根本就沒有必要打電話去澄清什么,只要洗去自己心中那些雜質(zhì)既可,這樣即是做到了“faithful”。
再論Fran?oise:
首先,插一個人進來,此人便是Maud的前夫,也即Fran?oise曾經(jīng)愛過的有婦之夫,為討論方便,命名為Mr.X吧。
再來考慮一下Fran?oise的信條,或者說對事物的觀念,這方面的信息較少,但我們可以從Louis和Maud的對話中猜出幾分。
這里有個假設,Maud是否了解Fran?oise?我的答案是“是”。在沙灘下坡時相遇的一段對話很好玩。
01:45:49,986 --> 01:45:51,886
Louis: Do you know my wife?
01:45:52,088 --> 01:45:54,454
Maud: Yes. I mean, by sight.
呵呵,Maud這句話有意思。比較一下Maud和Louis的對話中,Maud怎樣描述她前夫的情人,即Fran?oise。
01:00:13,185 --> 01:00:25,422
and my husband had a mistress.
Curiously enough, she was your type:
Very upstanding, very Catholic.
Not hypocritical or calculating. Very sincere.
01:00:46,852 --> 01:00:56,491
I don't think she would have married him.
That's why I was amused when you spoke of insurmountable circumstances.
I suspect she thought the same way.
如果Maud了解Fran?oise這一假設成立,如果Maud那敏銳的感知力沒錯的話,我們便可作如下猜想:Louis的信條極接近Fran?oise的,Louis對事物的觀念可以近似的看作Fran?oise的觀念。
除去上文中提到的那些,還有什么呢?其中對婚姻中的“faith”的看法尤為關鍵。
00:57:59,819 --> 00:58:51,526
Maud: you'd marry her on the spot and swear eternal fidelity.
Louis: Absolutely.
Maud: - You sure you'd be faithful?
Louis: - Of course.
Maud: - What if she was unfaithful?
Louis: - If she loved me, she'd be faithful.
Maud: - Love isn't eternal.
Louis: - My sort of love is.
Maud: If there's one thing I can't understand, it's infidelity.
Louis: If only out of self-regard, I couldn't go back on my word.
Louis: When I take a wife, my love will stand the test of time.
Louis: If I stopped loving her. I'd despise myself.
Maud: - You're right. That's self-regard.
Louis: - I said it might be.
Maud: Not "might be." It is. So you don't allow for divorce?
Maud: So you damn me outright.
Louis: Not at all. You're not a Catholic.
正是如此的觀念,使Fran?oise陷入一種兩難境界之中,迫使她從矛盾到后來作出了斷。什么了斷?和她的有婦之夫情人——Mr.X分手。
在這里,另一個重要問題顯現(xiàn):Fran?oise和Mr.X的關系發(fā)展到底基于怎樣的時間線?猜測如下:
1、相識。3年前至1年前這個時段都有可能,但不超過4年,不短于1年。(假設,F(xiàn)ran?oise當時讀書的學制年限為4年)
因為,F(xiàn)ran?oise目前22歲,還在讀書,Mr.X即是醫(yī)生也是教授(從Louis與Vidal在餐館的對話中可得出),F(xiàn)ran?oise與Mr.X應該是在學校相識的,故不超過4年。而Maud的前情人因車禍死亡“It's been a year now”,又由于Maud對其前夫“crazy about him”,幾乎可以肯定她前夫應先于她出軌,從而得知時間也不會短于1年。
2、Maud與Mr.X離婚。
按照Maud的說法:“I tried everything to break it up. It was my one good deed.”
不過,到底是Maud提出離婚還是Mr.X提出,無法推出較明確的結論,只能把復雜性和可能性擺在這里。
Louis送Fran?oise回家后,兩人談話中,Louis舉了一個關于選擇的例子,下面是Fran?oise的回答。
01:31:35,533 --> 01:31:40,061
Choices don't have to be agonizing, but they can be.
01:32:32,957 --> 01:32:40,724
But if she'd had a husband and children and wanted to leave them for you, then you'd have had to choose.
上面這兩段話在下文中依然重要,因為這關系到“選擇”。
3、Fran?oise提出與Mr.X分手。
奇怪,Mr.X與妻子離婚,沒能促進與Fran?oise的感情,反而加速了兩人的分手?
這里我們回到開始討論的Fran?oise的信條,和她心中的“faith”。她和有婦之夫的處境,本來就使得她處于一種道德的劣勢。而Mr.X與妻子離婚更加大了她的兩難局面,是她和Mr.X分手的導火索。
就Fran?oise而言,是她導致了Mr.X對他妻子、家庭的“unfaithful”;就Mr.X而言,成就了對Fran?oise的“faith”,便破壞了對妻子、家庭的“faith”。Fran?oise和Louis一樣,認為結婚后便要“faithful”到永遠,否則就應遭到鄙視。而現(xiàn)在Mr.X的離婚便使得他成為Fran?oise信條中鄙視的人,正是Mr.X對Fran?oise的“faith”,使得Fran?oise認為他是一個不“faithful”的人,而Fran?oise自己便是使愛人變得“unfaithful”之罪人。好了,進入死循環(huán),真是個conundrum呀!如果Fran?oise不放棄這種信條、不放棄這樣的信仰,矛盾就永遠無法調(diào)合。信條和信仰是無法放棄的,那就只好選擇分手,即使她依然愛著Mr.X。
至于是否為Fran?oise提出分手,我并不能完全肯定,只能說這種可能性極大。
01:42:56,880 --> 01:42:59,246
Louis: Did he leave you?
01:42:59,449 --> 01:43:01,747
Fran?oise: No, it's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寫到這里,又一個問題跑出來,既然Fran?oise已經(jīng)和Mr.X分手,那為什么會在教堂里顯得不安?她不是已經(jīng)和Mr.X分手,忠于她的信條了嗎?那就要問她兩天前的晚上——平安夜——在哪里?和誰在一起?
4、Mr.X平安夜去找Fran?oise,他們兩人共度了平安夜。
本來,Mr.X平時在Montpellier(從Louis與Vidal在餐館的對話中可得知),而平安夜當日回來與Maud處理了一些財務問題,看女兒。處理完財務問題后,Maud累了,回去睡覺了,而Mr.X便去完成他此行的第3個目的。
Fran?oise和Louis一樣,都是“faithful”的教徒,她在異地讀書,平安夜不可能和家人過,而平安夜的午夜彌撒也不見蹤影,只能解釋為她和Mr.X在一起,和她的愛人在一起。
01:43:36,720 --> 01:43:39,280
Fran?oise: I saw him just before you and I met.
分手的情人——她愛的人也是她信條、原則鄙視的人——又來找她,她并未拒絕,或許是未能成功拒絕,并和他同度平安夜,再次背叛她的信條。
至此,F(xiàn)ran?oise為什么會在教堂上出現(xiàn)不安的表情已經(jīng)解決。
5、Fran?oise在不安之后,醒悟,決定永不再見Mr.X,并忘記他。
看片時,我就納悶,兩人禮拜后沒有一起出來,而是Louis匆忙去打電話?,F(xiàn)在看來,兩顆不安的心都忙于解決當時最重要的問題——“faith”。
問題二:沒想到解釋一個問題需這么長的篇幅,后兩個問題,準備講粗一點,點到為止吧,而且我懷疑有多少人會讀這種長文。
Louis和Fran?oise碰見Vidal后,為什么Fran?oise突然行為古怪起來?
因為Fran?oise見到Vidal,使她又想起Mr.X,一個她忘記的人突然又在她心中復活。
01:43:30,280 --> 01:43:36,079
I could say I've forgotten him, but you can't ever really forget someone you've loved.
而這種復活使她再次產(chǎn)生矛盾。
01:42:19,443 --> 01:42:45,634
Fran?oise: I have a lover.
Louis: You have a lover... now?
Fran?oise: I mean, I did until recently.
Louis: You love him?
Fran?oise: I did.
注意,F(xiàn)ran?oise最開始的措辭竟是用的“have”而不是“had”,然后才變?yōu)椤癲id”,而且用了幾次,這個變化很有趣。此時的Fran?oise已把Louis當作她的“the one”,困繞她的問題又回到了“faith”。她既然已經(jīng)傾心于Louis,就不能再容下Mr.X,她認為念起Mr.X心中澎湃,對Louis的愛夾雜入對Mr.X的愛,而且她分不清對Mr.X的愛是過去的愛還是現(xiàn)在的愛,便不能算作“faithful”。從“have”變成“had”、“did”來看,她后來仿佛分清了。但即使夾雜的對Mr.X的愛是過去的愛,那她對Louis能算“faithful”嗎?這正是她的困惑所在。
而且,F(xiàn)ran?oise和Louis交往的近一個月中(可以從Maud將要離去等信息中推出),Louis肯定向她宣揚了他那套對“faith”的觀念,更強化了她的觀念,而Louis又是一個非常“faithful”的人。感到自己不夠“faithful”的Fran?oise面對“faithful”的Louis,她當然不讓他吻,她認為自己不值得他吻。
而Louis察覺到了Fran?oise的困惑,他要幫助她走出困惑,證明過去的愛并不影響現(xiàn)在的愛,過去的讓它過去,現(xiàn)在依然可以做到完全“faithful”。然后他自曝情史、以身說法,讓她明白這種可能性,并使其感覺兩人的平等。
01:44:38,315 --> 01:44:45,513
I've had affairs, some of them long-lasting. This way we're even.
不過Fran?oise依然有道德上的不平等感,她說:
01:44:46,756 --> 01:44:52,190
- But they weren't married. And it was far away, in America.
見此狀,Louis亮出了殺手锏,“I have another confession: The very morning we met, I'd just left a girl's place.”為了讓Fran?oise獲得更徹底的解脫,感覺徹底平等,他編了個謊話,補了一句“I'd slept with her.”
插一段,這里有個好玩的對比,當雙方相互坦白情史時,Louis聽到后“I felt a bit conscience-stricken myself”,而Fran?oise聽到后,屏幕慢慢黑下來,只聽到Fran?oise說:“Let's never bring the subject up again. Okay? Let's never talk about it again”。等屏幕再次亮起,已是幾年后的場景。
關于Louis為什么要編此謊言,上述的解釋還不夠充分,他完全可以不加這一句。雖然,此謊言讓Fran?oise最終解脫并獲得平等感,但也損壞了Louis名義上的德行。從那夜和Maud的談話中,可看出Louis是一個注重自己德行的人,而現(xiàn)在Louis的行為,應該基于他對“善”、“德行”的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正是這導致他做出以前他不會做的行為。這里就不具體分析了。
如果行小惡是為了去大惡,可行小惡;如果成全心靈上的善需要肉體上的惡,可行肉體的惡。Louis犧牲了自己名義上的德行,實際上成全了更大的德行。
問題三:先看看Louis與Maud相遇后,Maud問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
01:46:52,449 --> 01:47:05,524
Has she mentioned me?
You're just as secretive as ever.
Well, let's not stir up those cold ashes. That was all long ago.
01:47:32,522 --> 01:47:41,786
It's nice to see you again... even if it was to find out - Enough. I'm boring you with all this.
要解決問題三,首先需要解決下面這個問題:
為什么雖然Maud話到嘴邊,但最終還是沒把那層紙——Fran?oise是Maud前夫的舊情人——戳穿?
上面的對話本身顯現(xiàn)了一些,但更隱含的原因還需我們來揭露。
Maud問“Has she mentioned me?”,從Louis當時的角度考慮,F(xiàn)ran?oise認識Vidal,但不熟,而Vidal是Maud的男友,F(xiàn)ran?oise和Maud也就是一般認識。他很自然的回答“不”,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不過Maud反而說他“You're just as secretive as ever.”,這句話對他后來完全醒悟是有幫助的。
從這里,再次看出Maud的聰明和靈性,她通過“Has she mentioned me?”含蓄的試探“Has she mentioned Mr.X?”,她也從這個否定的回答中知道Fran?oise沒有告訴Louis——她與Mr.X、Fran?oise三者間的關系。至少她可以想到,F(xiàn)ran?oise不想Louis知道,這也算一個原因。
還有,Louis和Maud過去特殊的曖昧關系——她和Louis是那種差點就成但最終沒成的關系——也是她最終沒說的原因之一。Maud和Louis的關系越親密,事實的揭露就越尷尬。正是這種過去曖昧關系可能導致的尷尬,使得她欲說卻未說。恰到好處呀。
好,最后一個問題:
為什么Louis沒說“nothing happened”,而改說“she was my last fling”?為什么Fran?oise聽到他的這個答案后,反而散去愁眉,解脫開來?
先解釋一下“fling”,這個詞很關鍵,中文字幕意譯為“羅曼史”,不夠準確。英文中,“fling”的解釋有這樣一條:“a short and not very serious sexual relationship”。
此時,F(xiàn)ran?oise很緊張,她怎么猜Maud在Louis心中的位置?
Louis的老朋友Vidal的情人?這點可以肯定。
Maud和Louis也有曖昧關系。她不肯定。她也就聽到Maud對Louis說:“You deserted me shamelessly.”
Fran?oise無法判斷這只是玩笑話還是另有他意。
Fran?oise此時真正關心的是Maud是否會把那層紙捅破,而Maud與Louis的關系如何,直接決定了前者發(fā)生的可能性。
當Fran?oise聽到Louis說“she was my last fling”后,愁眉散去。因為Maud極有可能沒有說破,如果說破了,Louis再來給她說“she was my last fling”,就會出現(xiàn)那種Maud同樣不愿面對的尷尬,而Louis卻坦露了這樣的“事實”。
解決掉這個問題,“為什么Louis沒說‘nothing happened’,而改說‘she was my last fling’”也就同樣解決了。
實際上,在Louis內(nèi)心獨白時,他遙望遠方,眼珠子一動,已全然明了。
3 ) 路易斯,帕斯卡和冉森派——對《在莫德家一夜》幾個話題的簡單梳理
要特別說明,此番梳理只是想嘗試著探討一下影片討論所涉及的背景,
探討一下幾位角色在談論帕斯卡和冉森派時,表達了怎樣的神學/哲學觀點。
而非要闡釋影片本身要表達的意涵。
學術水平不高,若有錯誤請多多指教。
----------------------------------------
1)
帕斯卡的上帝之賭用來說服人的關鍵步驟中有這兩步:
1)只有概率(possiblity)才是我們所能把握的命定(destination)。
這也是理智所唯一能把握的命定。
2)理智對于概率的把握不能導向信仰,
必須進行實際行動(選擇),
哪怕選擇時心中的理智把握的只是概率,而非真正的確定無疑。
某種程度上說,這種選擇是拋棄理性的。
然而只有進行這種選擇,實踐一種宗教生活后,才有產(chǎn)生真正的信仰。
Louis在影片剛開始時候
在書店翻閱的那段Pascal講的正是第二點:
“-選擇信仰,讓自己像畜生或嬰兒那樣去相信,去領圣水,去會餐?!?br>“-可這正是我所害怕的?!?br>“-為什么害怕,你有什么可以喪失的?你只會喪失激情/情感,而這正是你最大的阻礙?!?br>
Louis對Pascal的所有拒斥是從這段話開始的。
"他沒有說出什么東西"“并且與我對天主教的看法不符。”
對Louis來說,領圣水,去會餐,在肉體上保持貞潔等等,
這些行為對于真正的信仰來說并不是關鍵。
虔誠的天主教徒依然可以享受一切令人愉悅的世間事物。
對葡萄酒的熱愛,與某些女人的交歡,等等。
在這個意義上,他反對Pascal。
因為Pascal勸導的基本是一種禁欲主義式的修行式生活。
他勸導人們放棄自己的激情,嗜好和驕傲(甚至連“對數(shù)學的熱愛”也包括在內(nèi)),
回到最接近上帝的“畜生般”的純真狀態(tài)中。
然而,Louis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認同這種禁欲主義傾向。
覺得天主教徒確實要保持一種高的道德標準。
(當問及他是否愿意和女人有一夜情,他回答說以前有,現(xiàn)在皈依后就不會了。)
但是關鍵在于,他始終不愿踐行禁欲主義,不承認它和真正的信仰有關。
他既支持一種帕斯卡爾式的苦行態(tài)度。
又支持一種反帕斯卡爾式的享樂態(tài)度。
(Vidal感受到這種搖擺不定,他一會兒玩笑般地說Louis的“皈依”很虛偽,
一會兒又認真的說“其實你比我更像一個Pascal主義者”。
Maud更直接地表示“我覺得你一直在逃避問題”,
“你既以基督徒為恥,又以唐璜為恥”。)
對Pascal的這種復雜態(tài)度在Louis對于自己過去的感情生活的描述中體現(xiàn)了出來:
“對我來說,每個女人都提升我的道德感”
“我對具體的行為的好壞并不介意,我對我整個生命的好壞介意?!?br>“我成不了圣人,我沒有那個資質(zhì)?!?br>對于與女人的風流韻事他始終含糊不清:
他究竟認為“徹底的禁欲主義這種做法是錯的,追求世間的快樂本身就是好的”,
還是“禁欲主義是對的,但是我永遠不可能做到的,我總免不了產(chǎn)生激情欲望”?
無論是哪一種,結果都是一樣的:
他就是不愿踏出那一步,不愿像Pascal說的那樣“賭上一切”。
對此他自己的辯解是,他和Pascal對天主教信仰的理解不一樣:
他對信仰的理解總結一下就是:
“做了什么不重要,內(nèi)心是否虔誠才重要”。
是不是享受世間的快樂和是不是虔誠沒有直接關系。
一個享受俗世生活的快樂和誘惑的人仍然可以是一個好的天主教徒。
自我的道德約束確實是教徒應該履行的。
但這種約束的重點是在內(nèi)心信仰,而非外在實踐。
因此,和女人發(fā)生風流韻事可能是不道德,
但是主要這能幫助自己提升自己內(nèi)心的信仰,就依然是好的。
2)
這引發(fā)了另一個重要的主題:如何理解“命定”?
這關涉到Pascal信仰之賭的第一點,即概率與命定的問題。
在Maud家里,Louis和Vidal基于Pascal的文本進行過一次爭論。
表面上來看,這個爭論是純數(shù)學的。
Louis分析說,Pascal的信仰之賭的數(shù)學前提在于無限大(∞):
∞*a=∞(a≠0)為信仰提供了支持:
既然上帝存在意味無限大的收益,
那么無論上帝存在的概率有多小,都應該放棄一切來獲得真正的信仰。
然而,這里有一個特殊情況是,∞*0=0
若無神論者內(nèi)心堅信拯救機率為零,他依然不會去信仰。
但接著Vidal馬上問道,“你又不是無神論者,你為何不放棄一切呢?”
Louis當場沒有直接回答,只是辯解說,
天主教信仰并不意味著“放棄一切塵世樂趣”。
然而從后來他和Maud的單獨談話中可以發(fā)現(xiàn),
他的理由在于:我不用主動去做什么,上帝已經(jīng)將一切安排好了。
自然而然一切都會發(fā)生,我的道德會一點點提升,信仰會一點點加強。
如果說葡萄酒和女人是世俗之物,包含著不確定性,只能用概率來計算,
那么是否得到拯救,則是上帝之預定,完全在人的掌控之外。
世人根本無需去為命定的事做選擇,一切都是上帝借由世人之手讓它發(fā)生。
Pascal通過信仰之賭,將概率和命定聯(lián)系在一起。
所謂的命定不過就是關于無限大的概率計算。
然而對于Louis來說,概率僅僅是生活世界的數(shù)學可能性。
而另一方面上帝以人所不知道的方式預定了一切。
于是,概率是概率,命定是命定,
人可以計算未來事件有多少概率發(fā)生,
但是最后是否發(fā)生全靠上帝之安排。
于是在Louis看來Pascal勸導的信仰之賭就沒有意義。
人不需要自己去賭什么,因為上帝預定了了一切。
不去選擇,不去“下注”,對信仰沒有影響。
正是基于這一點,Vidal和Maud才會覺得Louis像是冉森派:
冉森教派持強烈的預定論,
堅持人無向善的自由意志,無法靠自己的力量皈依上帝。
必須由上帝施予恩典,才能脫離罪惡。
而向哪些人施予恩典(grace),完全都由上帝預定好。
然而Louis本人卻極力反對這個頭銜。
他覺得冉森派的觀點和Pascal的禁欲主義一樣難以接受。
這首先是因為Pascal本人就被看作冉森派的代表,
但更重要的在于,冉森派的預定論會導致一個推論:
即我們沒有辦法用任何世間的標準,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被上帝選中。
但Louis卻模糊地覺得一個像他自己那樣
“擁有越來越強的內(nèi)心信仰和道德感”
本身就是被上帝選中的標志。
Louis關于預定論的復雜態(tài)度和他對于禁欲主義的復雜態(tài)度如出一轍:
他既不喜歡拯救完全由上帝預定的觀點,又不喜歡拯救完全靠人自己努力的觀點。
有趣的是,在后來的談話中,Louis反說Fran?oise是冉森派。
因為Fran?oise恰恰反對Louis,堅持恩典與人的內(nèi)心信仰的狀態(tài)無關。
在Fran?oise看來,我內(nèi)心是否平靜,是否沒有欲念,是否信仰堅定,
和我是不是得救沒有關系。
但是Fran?oise也反駁說她不是冉森主義者。
因為她不相信命定,而是認為人有自由意志和選擇權。
(于是Louis和Fran?oise非常有趣的,
各自保留了冉森派的一部分觀點,并拒斥了另一部分。
兩個人的觀點正好相反,卻又都僅接受一部分的預定論。)
當Louis和Fran?oise爭論恩典的時候。
Louis將話說得更清楚了。
他堅持自己是“好運”的,哪怕他運氣不佳的時候。
因為發(fā)生的一切就總體來說,沒有需要他特別“選擇”的,
他只是接受發(fā)生的一切,使之有助于自己的內(nèi)心提升,信仰的加強。
Louis將他的這種生活狀態(tài)近似地看作“恩典”。
于是Louis這種信仰的逐步加強,以及“最終一切會是好的”,
當然完全與Pascal所要求的當下立判的上帝之賭相悖。
而另一方面,對于Fran?oise來說,
恩典并不建立在世人的善行或者是善意之上。
因此Louis的觀點解決不了她的困境。
她覺得自己的選擇和決斷是重要的。
人的自由意志能夠影響事件。
Fran?oise和Louis不同的宗教觀念,
決定了在于后來兩人相遇以后的一系列事件中,
(唯有在相遇這件事情上,Louis是一個主動的行動者。)
Fran?oise如自己所期許的,是那個主動選擇,并促成事件的人。
而Louis也如他自己所期許的,用內(nèi)心的善好動機改變了突發(fā)事件的屬性。
4 ) 《幕德家的一夜》:偏執(zhí)如影隨形
我們不可能真正愛上一個人,愛上的只是人的屬性。這是帕斯卡爾的一句話。也是在幕德的一夜中,被反復提到的帕斯卡爾。
帕斯卡爾是法國人,也是一位思想家。侯麥在這部電影中對帕斯卡爾的一再提及,自然使得這部電影具有了一種哲學上的內(nèi)涵。
看起來也如此。因為愛上的不是個體的人,而是人的屬性。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在天主教堂里看到的金發(fā)女郎,會比活色生香的幕德更被男主角認定。即使是幕德首先進入他的生活,并極具吸引力,但屬性大于人,幕德既然不具備男主角早就設定好的屬性,自然也就沒了機會。
我們愛上的屬性,又是些什么呢?無外乎真善美吧,可它是否還如外表那般的光鮮亮麗呢?還是僅不過是幾個空洞的詞匯。我們每個人都喜歡的那些個東西,是不是真的表里如一,鮮活至今呢?
幕德很直接,明顯富于挑逗意味的那一夜,雖相安無事,卻在早上,差點被幕德給男主角的一個擁抱而致前功盡棄。幕德的挑逗沒有結束的時候,從晚上到早晨。男主角的可笑,在幕德輕輕的一推中,昭然若揭。
信天主教的金發(fā)女郎,對他忠誠,有了這幾條才是男主角的理想妻子??墒窃缟袭斈坏?lián)肀臅r候,他好像什么都忘了。
因為,如帕斯卡爾所言,生活中充滿了偶然。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男主角所謂留給未來妻子的貞潔,也差點在幕德的一個擁抱中被毀滅。
在偶然所組成的時間之環(huán)中,我們被一廂情愿的偏執(zhí)所左右,卻看不到自身的可笑之處。而我們所認定的東西,無非是一些偏見。人對偏見所偏執(zhí)尋覓的過程,到最終不過是鏡花水月。
幕德儼然一個禪師,對男主角進行點化。而男主角依然我行我素。他對自己的信仰深信不疑,他對自己戀慕的金發(fā)天主教女孩同樣抱有不移的信心。他信奉著必然。他如愿的娶到了她,卻在多年后,與幕德的一次相遇中,弄清楚原來自己的金發(fā)妻子就是幕德的情敵,破壞她家庭的一個小三罷了。
他是一個普通的男人,所以常被楚楚可憐的、柔弱純潔的金發(fā)女郎所迷惑。這就是人們的偏見之一。如同這個社會上很多的規(guī)則。規(guī)則制定之后,我們常忘記了本心。被規(guī)則所左右,到最終只有自己扇自己的耳光罷了。這也就是白馬非馬的荒謬之處了。
男主角意識到自己被自己的盲目所玩弄,也沒有別的辦法,只有撒謊說幕德是自己的情婦,以此寬慰自己那在他看來良心有所不安的妻子,其實誰又知道呢。
給妻子面子不過是給自己一個面子罷了。他的規(guī)則并沒有把他想要的給他。侯麥叫他以謊言守住了自己的偏執(zhí)。是啊,人的可笑又豈是可以如此輕易就改變呢?
生活拒絕被定義。既沒有一成不變的善,也沒有一目了然的惡。自己被自己束縛住手腳的人類,徒增可笑罷了。
偏執(zhí)如影隨形,正是人類的一種常態(tài)。
5 ) 帕斯卡爾命題引出的道德困境
侯麥六部曲最佳
影片母題關于道德和信仰的討論,基本建立在開篇Louis在餐廳里和好友Vidal引出的帕斯卡爾命題之上:決定選擇的永遠不是概率大小,而是?收益。在帕斯卡爾眼里收益是完全的禁欲主義,以此得到永恒救贖,在Louis眼中是生活的意義:在享樂的堂皇中提升自我道德來皈依信仰。因此Vidal在雪夜離開,讓好友與情人共度夜晚,一方面想讓自己放棄情人Maud,一方面驗證對Louis的辯駁:若你不是無神論者,又為何不放棄一切。
事實證明Louis是虛偽且矛盾的,他把禁欲看成是錯的,于是追求世間快樂、激情欲望,又把禁欲看成是對的,自我道德約束是天主教徒的必要履行。同時,他把恩典之降臨看作冉森派的定命,又抗拒完全的上帝意志,這便直接影響了他在道德困境中的選擇結果——
他放棄選擇Maud,即使他與她一見如故,他將那一夜情看成提升信仰忠誠的風流韻事,同時把Maud置于自己信守的道德觀和宗教觀的他者地位。而對做彌撒遇見的Francoise,她出場順序的先到攻陷Louis的道德上峰,同時又把數(shù)次小概率的相遇歸為是上帝光環(huán)下預先的定命,特別是離開Maud家后直接的相遇伴隨告白的成功,更堅定了自己被上帝選中。在山頭知道F是M前夫的情人時,L把和M的一夜情也和盤托出,于是雙方都被置于相互選擇的概率危機之上,又通過彼此坦白獲得了平等和救贖,進而荒謬的走向了婚姻
侯麥將帕斯卡爾數(shù)學公式引入哲思,又把哲思作為道德困境的選擇標準,他的精英意識灌輸于冗長的討論對白中,拒絕了和大眾的簡單會面。
6 ) 那是一個怎樣的夜晚呀
法國雪夜的某一晚,一對尤物男女獨處一室,似乎本應發(fā)生點什么,最終卻什么也沒發(fā)生。用我們中國古話說是“發(fā)乎情而止乎禮”,這個“禮”,終歸是天主教的“禮”。“禮”背后是暗然涌動的情欲,彼此相互較衡著,博弈著,半推半就著——過程本身足夠精彩,結果自然就不重要了。
《慕德家一夜》是《六個道德故事》中最為著名及廣受好評的一部。侯麥的電影中幾乎沒有一本正經(jīng)的大主題,沒有價值判斷和道德譴責,亦沒有涇渭分明的你是我非,劇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立場模糊,搖擺不定,心猿意馬的。宗教與人性,道德與欲望,紀德筆下反復嚴肅描摹的主題,被侯麥輕輕松松溫溫和和搬上銀幕,觀眾付之一笑。
我頗為著迷于“侯麥式”的愛情,輕靈而無常。男也罷女也罷,可以若即若離,來去自如,纏綿而不粘滯,愛得死去活來苦大仇深是絕對沒有的——在東方式的愛情觀看來,這簡直難以想象。中西文明的異質(zhì),決定了我們要在各式各樣的審美經(jīng)驗中不斷地遭遇文化“他者”——如若不然,外來文明又如何能持續(xù)地吸引和誘惑著我們呢?
回到正題,我很喜愛本片中的男主角(louis)與女主角(Maud),他們都是那么可愛的人兒,真實如你我。不管結局如何令人啼笑皆非,這就是生活——生活可不是教義。
7 ) 過分道德即是沒有道德
影片的結尾,Louis和Maud在海灘上再次相遇時,雖然此時Maud正承受著感情的創(chuàng)痛,但她曬黑了的肌膚以及裸露出雙臂并顯出優(yōu)美身形的裙衫卻只不過是襯托出她愈加的風情萬種,她依然機智,甚至洞悉,更加自信,卻又不乏悲憐。而Fran?oise呢,在最初大教堂空廣深遼下的美好剪影已褪化為包扎著頭巾的普通婦女,她是金發(fā),注定要為人妻,慈母,等待著被拯救,就像Louis看到她時那樣。
這部影片頗令我困擾。它可同《萊昂莫林神甫》對照著看。雖然此片更倡導著所謂的人性及宗教的世俗化,在其中也有宥恕和天命,但我卻對Louis怎么也喜歡不起來,甚至在看完片后的第一直覺是這是個虛偽的人,在后來仔細細想時也覺得并非那么可惡,或許這跟侯麥的演繹方式有關,因為急迫著要讓觀者了解他所要闡發(fā)的觀點,而這些觀點則是影片立足的根本,但總之又講的不是那么透徹,對于一點不了解背景的人來說更會是云里霧里。Louis表現(xiàn)出的姿態(tài)——優(yōu)越,這種男性優(yōu)越在侯麥的幾部道德系列中也一以貫之,并且附加上知識分子的矯情和自視甚高,不管“道德”會呈現(xiàn)出多么紊亂或悖亂的狀態(tài),仿佛這只是人性的附屬而非自主的選擇,表面的不動聲色之下卻是意識的問題;及他的“不選擇”,實則這種結局在一開始即是注定的,他劃了一道線,F(xiàn)ran?oise即是這條線要束縛住的獵物,因為“她命中注定將成為我的妻子”,因為她篤信,金發(fā),似乎純潔、溫柔,而那時他們根本就不相識,而Maud雖也令他糾葛,但那不過是選擇之外的游戲罷了。
在得知Fran?oise的過往后,Louis也自降身份地自暴“丑事”,甚至編出一段和Maud的關系來寬慰Fran?oise,他堅持了起始的目標,在平衡中不自覺地采取了精明的算計,卻將Maud置于隱忍和可隨意犧牲的地位。我始終覺得他不是很愛Fran?oise,他更關注的是他自己,在那一段孤寂難捱的日子里他需要一個女人,一個伴侶,F(xiàn)ran?oise在一開始看上去似乎更容易駕御;他愛的是一個幻象,一種虛擬的圣潔和凈化,這種雌雄同體的偶像罩住了他,并逐漸顯示出他自己的面目。在感召并打動Fran?oise的過程中,他獲取的是自身的優(yōu)越,而Maud并不需要他來拯救,來召喚,她明確的拒絕會使他的優(yōu)越處于不尷不尬的地位,并且,她斷言:她不喜歡不夠坦誠的人。Louis厭棄帕斯卡爾的過分理智,但他自己呢?連帕斯卡爾提倡的所謂的可能性都取消了,在這一點上,Louis是個連自己的內(nèi)心都審視不清的人。
多虧還有上帝,它不僅承擔一切榮耀,也承擔一切罪責。
8 ) 餐廳的談話(臺詞,非影評)
因為太喜歡這一幕了,所以直接花了幾個小時對著屏幕把臺詞敲了出來。
*標記為讓路易,其他為維塔爾。
*你在大學教書?
是的,教哲學
*我十月份以后一直在米歇林,我剛從南美回來
真奇怪咱們從沒撞見過彼此
*我夜里就直接回塞賴特的家了。我有時候出去吃,但我更喜歡自己做。外國的社交生活太忙亂,我需要靜一下。
我可以離開
*不,我只是說我不想結識新朋友
這里的人跟其他地方的人沒有什么兩樣
*但我很高興在這里遇到你
你還沒結婚吧?
*沒有,你呢?
我也沒有,我的意思是,我不急著結婚。但是在這個城市,單身漢的生活可沒什么樂趣。今晚有什么節(jié)目?
*沒什么,一起吃晚飯怎么樣?
我要去聽列奧納德·高干的獨奏會。跟我一起來吧,我有一張多余的票
*今晚我不想聽音樂。。。。(停頓)
所有的克萊蒙特人都會去,有不少漂亮女孩呢
*你的學生嗎?
這里漂亮女孩很多,但你不能常常見到她們。。。。我敢說她們會為你著迷的
*從沒有人為我著迷過。。。好吧,我跟你去,我會證明你是錯的。(侍者過來了)我要礦泉水,
給我一杯橘子水
*你經(jīng)常來這兒?
幾乎沒來過,你呢
*我從未來過
我們的道路在這兒交叉了,真是奇怪·
*恰恰相反,我們的日常道路從未相交過,就是說,交叉點常常發(fā)生在日常道路之外。我曾經(jīng)在業(yè)余時間搞過一點數(shù)學。算一下咱們在兩個月內(nèi)相遇的幾率倒是很有趣的
能算出來嗎?
*這是數(shù)據(jù)以及怎么算的問題,假定數(shù)據(jù)存在。很明顯,我不知道一個人住在何處,在何處工作,就無法算出偶遇他的幾率。你對數(shù)學感興趣嗎?
數(shù)學對哲學家越來越重要。比如說,語言學,甚至一些基本的事情都需要數(shù)學。帕斯卡的算術三角形來源于他的一次打賭,這讓帕斯卡顯得非同尋常的現(xiàn)代,數(shù)學家和哲學家其實是一回事。
*可憐的帕斯卡。。。(主角)
你覺得驚奇?
*真奇怪你也提到他,我正在重讀他的作品。
然后呢?
*我失望透了
繼續(xù)說,我很感興趣
*哦,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我感覺我很了解他,然而我什么也沒得到。他的作品似乎空無一物。我是天主教徒,至少我努力想成為一名天主教徒,但是帕斯卡的學說跟天主教義格格不入,正是因為我是天主教徒,所以他的嚴肅讓我不快,如果這就是宗教,那我就應該是無神論者。你仍然信仰馬克思主義嗎?
當然。對于共產(chǎn)主義者來說,帕斯卡的賭注跟今日的情況關系密切。就我個人來說,我很懷疑歷史有任何意義。但我打賭它有意義,這就讓我陷入跟帕斯卡一樣的境地。命題A,社會和政治毫無意義。命題B,歷史有意義。我一點都不確定,B命題比A命題正確的幾率大。事實可能恰恰相反。我們甚至可以假定B命題有10%的正確幾率,A命題是80%,然而,我別無選擇,只能選擇B,因為只有選擇相信歷史有意義,我才能繼續(xù)生存。假如我賭A命題正確,而實際上B命題是對的(盡管可能性很?。?,那我只能放棄我的生活。所以我只能選擇B,這樣我的生活和行為才顯得有意義。我有80%的幾率賭錯,但那沒關系
*用數(shù)學的眼光看,潛在的收益被概率瓜分。比如你的B命題,雖然可能性很小,但可能的收益是無限的。對你來說,這收益是生活的意義,對帕斯卡則是永恒的拯救。
不知是高爾基,列寧還是馬雅可夫斯基,談到過俄國革命,說當時的情形迫使他們?nèi)f中選一,因為選擇那個比選擇其他的,有更大成功的希望。
道德故事之三,開頭的教堂和“追車”,鏡頭異常地抖動,在寫人的矛盾這一點上,侯麥的這部幾乎無懈可擊,輕飄慢燉的敘事和小火花,冷嘲諷和真情感,文本上高超的同時更驚喜這部怎么想都是偏文學向的電影在視覺上也做到了極致,干練的鏡頭和微妙的光線點綴堪稱絕配,太喜歡。
為了道德,放棄生理。你信嗎?愛一個人,就不會想和別人睡。你信嗎?我發(fā)誓不會碰你,你信嗎?跟人曖昧,你還把他當備胎留有余地,而他早已提前把你刪除,連備胎都不考慮,投懷送抱于別人…又一部話嘮片,一晚上通宵聊天,聽八卦的那種感覺,被拍的太好了。
#CC?!赌降录乙灰埂防锎┎逯粋€神秘主題,即[偶然],在帕斯卡的思考論述中,換喻的偶然編織著整個謎團,這個主題在他一部探討[數(shù)學概率]的著作中初見端倪。他后來為解決賭博問題用到離散隨機變量[期望值]的概念也被侯麥加入慕德的餐桌談話中,以證明在某個地方,某種程度的宿命論。但只是慕德才是玩弄偶然游戲,即真正選擇游戲的人?!罢嬲牡赖聲靶Φ赖?;這就是說,判斷的道德——它是沒有規(guī)則的——是嘲笑精神的道德的?!迸了箍ㄔ凇端枷脘洝穼懙剑麖娬{(diào)人的根本動機就是獲得幸福,但一切社會規(guī)則都具有[虛假性],包括宗教的道德觀,這種[虛偽]總是無法戰(zhàn)勝[自私]的本性。但自私的本性這一說法也是表面的,應該是人的本性捉摸不透,是任性的。它們的[交叉點]發(fā)生在慕德的房間內(nèi),觀眾要像畫家那樣,有個距離,但不能太遠。
冊那,在穆德家那夜的情況真是之前情景再現(xiàn)...看得時候焦慮死了。侯麥電影里頭腦才是最重要的性器官 = =
侯麥最負盛名的作品,沒有之一,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及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提名。阿爾門德羅斯掌鏡,內(nèi)景精細,茫茫大雪和山下小鎮(zhèn)真好看。片中提出兩個命題:A社會和政治毫無意義,B歷史具有某種意義,這個命題延續(xù)到《三重間諜》。本片建立在帕斯卡哲學關于確定性的討論之上。侯麥長片自此全部看完。
喜歡侯麥,就是從這部《我與慕德的一夜》開始。他這種隨意簡約幾近真實生活的導演特點,令我忘記自己,似乎走進了別人家,看別人怎么生活。從這部電影開始懷疑法國人是不是對兩性關系真的很隨意,幾十年過去,到現(xiàn)在也沒有得到答案??傊?,經(jīng)典就是經(jīng)典。
我無法對這部電影作出評判。因為我承認電影牛逼,關于信仰的言語交鋒,道德與原欲博弈的暗流涌動,完美與真誠的情感卻被證明只是矯飾與欺騙的角力,堅守的信仰與道德在一朝一夕間就能輕易顛覆。但那又怎樣,我完全看不下去。
《幕德》中弗朗西斯的金發(fā)與讓·路易眼中此女的天使形象相一致,卻與幕德的黑發(fā)世故成熟女性形象構成反差。但影片結尾卻揭示她從幕德手中偷走了她的丈夫,也因此暴露了讓·路易的天真和他的主觀意愿遭受欺騙。這剛好闡釋了電影中金發(fā)女子的兩種操作方式:黑發(fā)女子的對立面,表現(xiàn)一個男人如何容易受騙。
映前:李洋說侯麥就是“一群資產(chǎn)階級的知識分子吃飽了撐著那那里磨牙扯皮” 笑死 一生灑脫談戀愛的法國人 云端的自由之魂
雖然我也覺得映前講四百擊也太不專業(yè)了不過一想到有可能和一個傻逼同場看整個周末還是像吃了屎一樣
久不看侯麥,順著道德故事往下看,看到了如此精彩的一個掙扎故事。關乎所謂的道德、性、誘惑等等,但其實故事真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對話和思考卻是一再深入,而結局,也更讓這個天主教徒以及觀眾閉不上嘴巴。所謂婚姻的真諦,其實隱藏著更多的秘密吧。
侯麥這部電影很奇妙,如果你的老友邀你去他情人家,讓你單獨和他情人過一夜,而那個美麗的女子還會時不時誘惑你,不巧你和那女子又很聊得來,最后會發(fā)生什么?你會堅守住原則和道德嗎?你還會繼續(xù)摯愛曾經(jīng)的夢中情人嗎?非常微妙的一夜,談話中暗藏機鋒,情欲與理智也在掙扎,這是最深刻的戲劇性,因為你自己也不知道事情會變成什么樣子。這是一個三男兩女的五角戀故事,雖有一人不在場,但存在感也是十足的,因為那個人牽動著兩個女人的情感。
一個看似狗血的四角戀關系竟然能侯麥包裝得如此微妙,實在是妙不可言。。。拋棄妻子的丈夫(也可以說是那個朋友角色),優(yōu)雅嫵媚的妻子,滿口哲學和宗教的男主,還有年輕美麗的情人,總之四個人,兩男兩女,形成一個完美的關系閉環(huán),互有牽連和瓜葛,剪不斷理還亂,直到最后一刻的旁白才點明一切。。一個絕妙的悖論:在喜歡的人面前,什么道德宗教哲學都是扯淡;在不喜歡的人面前,就要扯道德宗教哲學了。
1.女人會把自己的故事藏得很深,閉口不言,埋葬回憶;男人則是把過往的風流韻事放得很淺,輕易就會觸動;2.“不管怎樣,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們說過再也不談這事的。”3.女人容易原諒,男人難以釋懷;4.究竟何種情況才更致命呢?
如果我選擇了一個女人作為我妻子,那么我給她的愛,是足以對抗時光的。如果我停止愛她,那么我會鄙視我自己。 Si je choisis une femme pour ma femme, c'est que je l'aime dans un amour qui résiste le temps, et si je ne l'aimais plus, je me mépriserai
太喜歡這一部了!綿延不絕的對話引人入勝,沒有調(diào)情沒有猥瑣,卻無法自拔。在看對眼的美女面前,什么原則,什么立場,那都是幌子啦。如果一個男的能跟你扯宗教立場扯整晚那他肯定不夠喜歡你哈哈哈(性別反過來亦然)。兩個姑娘都好美??!
教徒型知識分子的西裝口袋里總是裝滿各種各樣的原則性問題,內(nèi)心永遠充滿道德困惑的壁壘,愛與性是最易觸犯的G點。在愛與愛誰之中焦慮,又抑或是做與不做之間躊躇
“六個道德故事”之三:混亂的男女影片開頭所營造的道德困境很容易將之與數(shù)學的概率論相關聯(lián),但將一個選A還是選B的問題一層層剖開,竟隱晦地展示出如此復雜的男女關系。結尾兩人各自心懷鬼胎、女主將沙子拋灑而出、一家人奔向了大?!绻赖孪萑肓穗y以打破的僵局,除了忘掉它,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整部影片唯一的旁白出現(xiàn)在結尾,對心理的把握之細膩之深刻,讓人拍案叫絕
1、男主表現(xiàn)虔誠也實打?qū)崗男牡鬃孕抛约候\,卻是片中唯一一個搖擺不定同時還看不見自身虛偽可笑之人。2、是幕德的拒絕而非自身堅定將他推向了弗朗索瓦絲,卻堂而皇之“女人總是幫助我道德進步”,shame!3、“沒有發(fā)生的一夜情”滿足了男主的道德幻想,最終卻要為了滿足弗朗索瓦絲的道德需求將其闡釋為“發(fā)生了”,導演的人間幽默。4、人總是給自己套上無盡的道德枷鎖,然后想盡一切辦法自洽來逃脫它的審判。難道否定自身的劣性就能使一個人變得更高貴嗎?止增笑耳。5、侯麥太有意思了,借人物之口說出來的,和沒說出來,都太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