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講述了在保加利亞越來越多人民對國家感到失望并移居國外、底層人民生活貧苦并感受不到幸福感、國內法律制度腐敗的歷史背景下,幾位出租車司機與乘客發(fā)生的不同故事。這些故事大都指向一個內核,即不同階級人民在這個國家的不同現狀以及因社會道德體系逐漸崩塌下人民的不同選擇。 一個國家如果連人民的基本生存都保證不了,且有明顯的階級劃分與過大的貧富差距,那么人民的幸福感就得不到保證,人民逐漸積蓄的不滿情緒也會有爆發(fā)的一天,并因此滋生出暴力行為甚至發(fā)展成社會動亂。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國家需要有一個指向人民美好未來的明確方向,人民也更需要在迷茫的大環(huán)境中找到自身的前進方向。國家的方向是很明確的——國家最需要考慮的是人民。而對于人民而言,不同人有不同的方向,但這些方向都應該有一個共同點——方向不是停留在口頭的祈禱,而應該是落到實處的行動。 另外,影片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點就是,整部電影大多是由長鏡頭組成的,且里面的近景長鏡頭能讓人感到提著攝像機的攝影師正在跟著電影中的人物活動,有很強的寫實感。
開頭激烈的沖突先聲奪人
但導演野心太大,想把保加利亞的社會問題說個遍:政府的官僚作風和腐?。ㄣy行職員以及電臺聽眾的激烈反應)、共產黨執(zhí)政時期的影響(女司機的身世)、歐洲價值觀和國家認同(有手段的人紛紛移民,外科醫(yī)生、尿褲子的還有失業(yè)面包師的兒子)、宗教觀(神父司機)、青年狀態(tài)(17歲學生雞和3個小混混)等等,然后用出租車聯系起來,但幾個故事編排有些生硬,多數臺詞流于說教(特別是貫穿全片的電臺聽眾),倒是和《后會無期》很像,但前者演員的表演更勝一籌
導演和編劇似乎也在為避免臺詞上的說教味兒而花了一點功夫,例如跳橋一段的對話就頗為精彩,這位喜歡吹牛扯皮的司機也是全片最出彩的角色。
喪子老頭喂狗時的大段獨白是一大敗筆
剪輯方面,已接近《撞車》和《通天塔》的水準,沒有大的邏輯BUG
結尾的懸念,大膽猜一個,開頭的司機女兒被女司機收養(yǎng)了
幾個長的晃動鏡頭看的頭暈
P.S. 保加利亞,需不需要來一發(fā)社會主義的洗禮?
保加利亞優(yōu)秀影片《方向》,類似于《天注定》和《出租車司機》。影片通過六名出租車司機和他們顧客的遭遇,來反映保加利亞的社會現狀,反映各個階層的腐敗和迷茫,也反映了對國家未來走向的擔憂。 第一個出租車司機是中年男司機,原來開了一個店,因資金緊張關閉,向銀行貸款,被貸款顧問勒索,被威脅不給賄賂就不給他貸款,讓他流落街頭。他選擇開槍擊斃貨款顧問,并自殺。 第一個司機的顧客是女兒學校的女學生,謊稱奶奶有病去醫(yī)院,而實際是趕去酒店賣淫。第一個司機得知真相后,不顧她反對,選擇把她拉回學校。 第二個司機是中年女司機,30年前大學畢業(yè)打算移民意大利,因為官二代的從中作梗而泡湯。30年后,當她再次見到官二代,她舉起了槍,卻并沒有開槍。 第二個司機有兩個顧客。 她的第一個顧客是做心臟移植手術的醫(yī)生,做完最后一個手術就要移民奧地利。女司機問他,為什么不給這個國家換個心臟,他說這個國家無藥可救。這個國家只剩下樂觀的人,因為悲觀的人要么走了,要么死了。 她的第二個顧客就是當年的官二代。這個官二代移民到了奧地利,可是還是要經?;貋碜錾鈷曜鎳腻X。在他眼里這個國家的窮人,之所以窮,全是因為懶。當第二司機拿起槍質問他30年傷害自己的行為時,他嚇尿了褲子。第二個司機說不殺你也行,去單杠上做15個引力向上。當年是運動員的官二代,如今,一個引力向上也做不了。第二個司機沒殺他,而選擇開車離去。 第三個出租車司機是個老人。上帝敲錯了門,帶走了他的兒子,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當他看到街上有條流浪狗時,他將自己的披薩分給了狗,并向它訴說自己的事。 第三個司機有兩撥顧客。 第一撥是兩個偷情的男女,沒有禮貌也沒道德。 第二撥顧客是三個尋歡作樂的男孩子,同樣,沒有禮貌也沒有道德。 第四個司機是個中年男人。本片最正能量的人。 他的第一個顧客,是個女演員,他調戲女演員,女演員下車前問多少錢,他說一個吻,看起來有點壞。 他的第二個顧客,是一個要自殺的老師,其實也不算他的顧客,這個老師并沒叫車。老師橋上要自殺,跟他沒有任何關系,他卻調轉車頭,選擇去救下輕生的老師。這個老師,巴黎大學博士畢業(yè),會七國語言,只能在一個高中教哲學,交不起暖氣費。 第五個司機,應該是個非法移民,不但偷調計價器,還向顧客推銷死人衣服、鞋子。 他的顧客是一名律師,平常都是他勒索別人,卻被這個司機勒索,情急之下,拿石頭砸死了司機。一個律師,不能用法律保護自己,卻只能用暴力保護自己,蠻諷刺的。 第六個司機是個中年男司機,白天做神父,晚上做兼職出租車司機。 他的顧客是一個需要心臟移植的面包師,他的心臟來源是第一個出租車司機。他看到神父說,我不信你,天天說上帝,當我們遭遇各種不幸時,上帝到底在哪呢? 影片在一片雪地的場景下結束,白茫茫一片真干凈,好像什么都沒發(fā)生過。 當遭遇不公時,第一個司機選擇開槍,第二個司機選擇不開槍,不同的選擇,能改變方向嗎? 第一個司機開槍后,他的女兒將幼年喪父。與第三個司機老年喪子一樣,是不是都是悲?。康谝粋€司機死后,他的女兒會不會像她同學一樣淪為妓女? 第一個司機的心臟移植到第六個司機的客人身上,能不能改變那個客人的人生走向? 醫(yī)生、官二代都是精英階層,他們選擇了移民,這個國家怎么辦?
出租車司機 一種跟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職業(yè) 從這樣一個隨處可見又常常忽視的群體出發(fā) 窺探著這個國家的病癥
從被逼殺死銀行家的司機 到為了快錢的未成年應招女 從逃離國家的高收入群體 到不得不沉淪于現實的女司機 從貪圖于一時之享的衣冠禽獸 到懷念逝子對狗訴衷腸的古稀老人 從過失殺人的律師 到心懷不善而一命嗚呼的憤怒司機 從因生活如履薄冰且被學生羞辱而欲自殺的高中老師 到風情萬種卻心地善良地年輕司機 從對世事失望而拒絕信教的等待換心的中年男子 到為了補貼而開夜車的牧師
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出現在畫面上 而且 導演特別愛用長鏡頭 手持攝影鏡頭會有些抖 一種不是特別舒服但真實的感覺
私以為故事的核心還是從底層人的視角來看待這個社會怎么了 加入歐盟卻沒有經濟飛速發(fā)展 努力工作的人的工資水平也很低 有能力的人想著要離開 移民問題嚴重 正如開篇所講 國家要消亡了
滿滿長夜發(fā)生了這么多故事 希望我的夜晚還是安寧吧
@美嘉三里屯
電影藝術的人文關懷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有希望的,另一種是絕望的。
前一種電影,能讓你看到解決問題的希望。后一種電影,同樣是描寫社會底層的苦難,卻像是一盆冷水潑下,讓你從頭涼到腳。
《方向》就是一部讓人感到徹骨絕望的保加利亞電影。
聊這部電影之前,先要了解一下保加利亞這個國家。
保加利亞在東歐劇變后,一直被稱為“歐洲幸福感最低的國家”,首都索菲亞的GDP水平,也就相當于中國的三四線城市。因為經濟不景氣和治安混亂,保加利亞的富人和中產紛紛選擇移民,導致這個國家近幾十年的人口一直是負增長。
影片中有一句臺詞形容了保加利亞的人口流失:“上帝已經離開這個國家很久了,和那三分之一的人口一起離開了?!?/span>
本片的主人公是6名保加利亞的出租車司機,導演用分段式的敘事方法,講述了他們在工作時的所見所聞,并且以兩條暗線將時間巧妙的限制在24小時內。
伴隨著出租車的游蕩,我們可以看到城市中破敗的街道、撿垃圾的流浪漢、想要跳橋的自殺者,而這座城市正是保加利亞的首都。
那個想要跳橋的自殺者,身份是一名高中哲學課教師。他擁有巴黎大學的博士學位,精通7國語言,然而卻在這個國家付不起暖氣費,買不起衣服,還要受到學生的嘲笑。
一位好心的出租車司機把他救了下來,并且說這是他今年遇到的第15個自殺者。巧合的是,救他的司機也是一名教師,因為教師的工資太少了,他只能白天上課,晚上開出租掙錢。
可以看出,如果一個國家不尊重知識,不重視教育,顯然這個國家就是沒有希望的。
那些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保加利亞青年,在影片中也有體現。他們沉迷于酒精和性,沒有道德感和同理心,完全就是一群地痞流氓。
在導演的鏡頭下,這座城市顯得非常破敗,再加上保加利亞語和俄語非常相似,很容易讓我聯想到《危樓愚夫》,那部電影里的俄羅斯同樣破敗不堪,底層人民同樣麻木不仁。
本片中第一個登場的出租車司機,是一名被銀行家和腐敗官員勒索的小商販,因為店鋪破產不得不開出租貼補家用。他寫檢舉信曝光腐敗官員,卻遭到了更嚴重的勒索,甚至被沒收了房子。
走投無路之下,他在光天化日之下槍殺了銀行家,隨后飲彈自盡。
這一事件引起輿論的熱議,也成為影片的一條暗線,當其他出租車司機收聽廣播時,廣播的內容就是聽眾對這起案件的不同看法。
死者的尸體送到醫(yī)院,心臟被用于一場移植手術,這場手術是影片的第二條暗線,實施手術的醫(yī)生、接受心臟的病人,又分別遇到其他出租車司機,引出他們的故事。
實施手術的醫(yī)生,屬于社會的精英階層,已經做好移民德國的準備;
接送病人的出粗車司機,也是在做兼職,他白天的身份是教堂神父;
威脅沒收死者房產的律師,打車遇到的司機疑似是非法移民,不僅用“跳跳表”宰客,還向他推銷走私的二手衣物;
痛失愛子的孤寡老人,本該安享晚年卻要開出租掙錢,而陪伴他的只有一條狗......
導演用出租車里的眾生相,為觀眾展示了一個失敗國家的典型樣本:富人移民,中產掙扎,窮人無家可歸。
影片名為《方向》,就是在拷問這個國家要何去何從,未來的方向到底在哪。
作為一部提名戛納的小眾影片,《方向》的立意很有深度,美中不足的是手持攝影的跟拍長鏡頭,總能讓人感覺到攝影師的存在,弱化了影片的代入感。
不過對于一部現實主義影片,導演的勇氣和社會責任感依然值得鼓勵。
本文為《暴走看啥片兒》特約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針。如需授權、轉載請聯系qichangxiong@baozou.com
出租車載著這些好壞參半的社會群像,一如裝下整個國家,徐徐往前,找尋方向。
出租車從來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
跑遍大街小巷的老司機是活地圖,不論地址多么復雜,總會準確達。
上面還有風土人情,不論乘客身份各異,總會留下形色的故事。
史帝芬·柯曼達瑞夫深諳其道。
[方向]中,他讓六臺出租車飛馳在保加利亞首都。
寒冬料峭,乘客和司機各懷心事。車內空調升溫,將一趟冰冷的行程,溫熱成一段故事。
卯足了馬力的出租車,穿梭在城市車流里,車轍之間,繪出整個保加利亞的畫卷。
說到底,出租車和私家車就差了個計價器。
于是,受節(jié)拍器啟發(fā),1875年,一位音樂老師發(fā)明了計價器,但那時汽車還沒普及,出租車是馬車。
二十多年后,汽車商業(yè)化,馬車逐漸退出市場,德國人戈特利布·戴姆勒將計價器改良裝在了汽車上,第一臺現代出租車出現。
鑒于汽車在當時還算奢侈品,出租車的出現,給平民提供了體驗機會,很快便風靡整個歐美。
那會,出租車里配備有真皮沙發(fā),空間高檔又私密,加上十分新潮,很快超越咖啡廳,成了年輕情侶幽會的好去處。
1908年,作曲家杰羅姆·科恩便在歌曲《出租車遇見她》中贊揚道:
“把她帶到一輛出租車里這才是該做的,她和你在一起。你可以用最溫柔的語氣說話。 如果你想要一個迷人的,興奮的約會,去坐雙人出租車吧!”
這歌后來被收錄到百老匯歌舞劇《蓬松褶邊》。
美國記者索菲·艾琳·羅伊比也曾盛贊道“出租車是輪子上的私人賓館”。
這或許是當代車震的源頭,但無論怎樣,誕生初期的出租車儼然成了高檔會所,誘惑著年輕男女們躍躍欲試。
除了談情說愛,還可為國爭光。
1914年,馬恩河第一次戰(zhàn)役,為把士兵送往前線,法國軍政長官約瑟夫·加利尼曾臨時調用六百輛巴黎出租車。
其也不負眾望,僅在2一天內便運送約6000名士兵,雖然這些士兵在正面戰(zhàn)場沒派上用場,但這次行動成了法國軍方和公民團結的象征,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至于出租車跑進銀幕里,是1932年的事了,這一年,一部關于出租車司機的黑幫電影[出租車!]上映。
多年過去,人們已失去剛開始的新奇,出租車恢復本質,成了常見的交通工具。
所以,[出租車!]里,即使銀幕上全是出租車,吸引觀眾的,還是黑幫故事。
電影里的出租車幾乎全是黃色。
即便1932年的[出租車!]是黑白電影,但里面的出租車實際仍是黃色。
因為,其在紐約拍攝。
而在1912年,只因妻子喜歡黃色,紐約一家出租車公司老板便把旗下所有出租車涂黃。
他妻子可能旺夫,在車流里,黃色最為顯眼,很快,他的出租車在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占據市場半壁江山。
消息傳開,后來者紛紛效仿,一時間,黃色出租車不止充滿紐約,更是流行全美。
甚至在1950年,還有了部單獨的電影[黃色出租車司機],盡管其還是部黑白片。
真正讓黃色出租車聞名世界的是1976年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車司機]。
該片不僅揭示了越戰(zhàn)后美國社會的迷茫,更將紐約街頭的黃色出租開進了觀眾心里。
留著莫西干頭,身穿飛行夾克,當特拉維斯開著那輛標志性黃色出租,迷不迷惘不再重要,帥就夠了。
當然,不能忘了[虎膽龍威3]。
布魯斯·威利斯扮演的警長帶塞繆爾·杰克遜穿越中央公園,硬是把黃色出租車開成了超跑,仿佛低配的[速度與激情]。
布魯斯·威利斯或許是美國電影里最會開出租車的人,兩年后,他不僅將出租車開到了未來,更開上了天,[第五元素]里,出租車雖然不走陸路,但依舊是黃色。
保加利亞的出租車顯然深受美國影響,[方向]里索非亞街頭的出租車,清一色的黃。
畢竟,據2017年一項調查表明,黃色出租車因為醒目,事故率比非黃色出租至少要低9%。
黃色安全,辨識度高,盡管全世界的出租車五顏六色,而銀幕上,只有那一抹艷麗的黃。
跑的越遠,見識越廣
出租車司機最了解城市的文化生態(tài)。
國內有句行話:“想要迅速了解一個城市的夜生活,就去打一輛出租車。”
雖出入聲色犬馬,但終究只是過客,杯水車薪加上日夜兼程,司機們工作壓力可見一斑。
盡管1930年,摩托羅拉公司發(fā)明了車載收音機,但比起聽廣播,他們最喜歡的排壓方式還是和乘客互動。
乘客的故事與司機的見聞,讓逼仄的車內成了都市的情感驛站。
2011年的電影[帶我回家]里,出租車司機是工作失意被房東掃地出門的青年,乘客是剛得知丈夫出軌的女人。
車上兩個失落靈魂少不了碰撞,旅程結束后,所有悲傷都在車內消解。
還有柳飄飄,尹天仇家過完夜,出來聽到那席話,不敢面前流露,只能躲在出租車里放肆地哭。
情感宣泄之下生長出故事,接地氣的故事多了,出租車不再只是情感驛站,也成了一幅蕓蕓眾生浮世繪。
1991年,吉姆·賈木許的[地球之夜],五個國家,五輛出租,五個故事。
同樣的夜,不一樣的故事,而故事講完,乘客司機仍是寂寞,如同夜色。
多年后,阿根廷人模仿賈木許的午夜出租車,拍了[出租車上的遭遇],行駛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頭的出租車,拉了一晚上的客。
每一位乘客在車上吐露衷腸,構成了城市的秘密。
2015年,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則充當了那個出租車司機,行駛在德黑蘭的街道上,乘客來者不拒。
互動式的提問和粗糙的攝影,打破電影[出租車]的虛實邊界,觀眾也如同上了車。而乘客的答案中,藏著伊朗的精神風貌。
而[方向]里,人們看到了這樣的故事。
六輛出租車上,有暗調計價器的司機、背叛妻子偷腥的有錢人、未成年的援交女生,腐敗的律師。
也有為寒風中的狗而停車的失孤老人,挽救自殺教師的司機,勸誡援交少女的中年男子,為病患祈禱的牧師。
出租車載著這些好壞參半的社會群像,一如裝下整個國家,徐徐往前,找尋方向。
保加利亞夜色灰蒙,出租車鮮黃刺眼,街頭還是很冷,車內依然熾熱。
-
作者/夭夭酒
本屆歐盟展最喜歡的片子,散場時有個打扮考究的中年女人說沒看懂。生活優(yōu)越、舒適的富裕階層感受不到貧窮帶來的崩潰,因為他們處處看到的是社會的另一副面孔,尊重甚至恭順。被歧視、羞辱、踐踏、剝奪生存權利不會出現在他們的人生中。出租司機勸說自殺者、老人對流浪狗的傾訴,絕望中還有些許溫情。
這是一群需要心臟的人民,這是一個失去方向的國家。車水馬龍的夜色里,人們因為口角大打出手、因為舊怨持槍威嚇;東歐劇變的時代后,國家系統(tǒng)積弊已久,基礎設施凋敗落后。廣播里人們議論白天的殺人案,為謀殺拍手稱快;橋頭上人們偏愛選擇這里,了結無味的人生。不知出租車接下來會載上誰,找到方向。
簡直以為就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太壓抑太現實了。特別是第三個男司機跟女顧客抱怨又索吻(遭拒絕)之后又去橋上救了一個要跳橋自殺的老師,很復雜的人性但太真實了
最后質問神父那段是《局外人》吧。#2017北京歐盟
90年代的蕭瑟感- -IFD的旅游宣傳都白做了233 Arena Mladost Imax馬克- -
在貧富差距日趨分裂的語境下平行的“方向”最終匯聚成了“對立”這一個。問題正如這部保加利亞電影分析的那樣:每一個在路上的人都主動將這場“社會價值觀危機”僅僅看做是一個極端且可以接受的個案。然而在這個意識形態(tài)當中知道踩剎車打《方向》的司機卻偏偏成了那個可忽略不計的主角,這是多么令人心疼的現實啊。
出租車司機提供了一個視點(只有這個群體能夠時刻感知到社會上發(fā)生的細微變化),而導演正是用這種視點審視這個國家的種種問題,槍殺后的一夜間,有人迎來新生,有人走向毀滅,有人直面孤獨,也有人將新仇舊恨一并了結。這樣的社會狀態(tài)有點像東歐劇變的前夕,盡管每個故事之間并無太大的聯系,但整體呈現出一種趨勢(趨向于混亂)。燈紅酒綠的夜店里人滿為患,無人注意的角落里垃圾遍地,上帝離開了這個國家,人民也失去了未來的方向。
質樸的現實主義浮世繪。誠懇地講故事,不炫技,但絲毫不會減弱片子透析的社會意義,就連的士每次晃過的街景細節(jié)都能領略到導演選景的用心良苦。把故事框架架設到出租車行列,匠心獨運,看似松散但通過第一個悲劇把所有故事涉及的人物關聯起來。全片基本由二十個左右的長鏡頭構成,這也是討喜的一點?!铩铩铩铩?/p>
社會主義國家的審美真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出租車經過的幾個小區(qū)都恍惚以為自己住過。
3.5。又一出「官逼民反,屁民史詩」,國家的概念,正在消亡?!短熳⒍ā烽_場,《地球之夜》結構,拍法很羅馬尼亞?!驓W盟電影展
援交女生離校趕工,的士佬怒刺銀行家;偷腥闊佬壞阿飛,老人與狗共pizza;演員生涯討一吻,跳橋叫車救一命;不愿黑車多十塊,纏斗腦殼碎大石;現實主義和悲觀主義都已移民,前黨委之子引體向上……保加利亞眾生相,和咱們太相像
2017.12.26歐盟電影展,這次歐盟影展看下來最大的感覺是歐洲要完。。
由幾個出租車司機的故事所串起來的保加利亞社會面面觀和現實眾生相,精心算計的臺詞苦口婆心地道出了對于整個民族未來發(fā)展方向迷失的擔憂,應接不暇的手持長鏡頭既捕捉到了索非亞光怪陸離的城市環(huán)境也記錄下了底層市民普通卻不平凡的遭遇,最終在看似絕望的語境下又滿懷了新的希望。(76)
過于簡單重復了
一種關注佳作。人才流失、階層分化、價值危機、共產遺毒、信仰崩塌、極右翼橫行……貌似跟賈法·帕納西的出租車很像,其實無論是結構、內涵還是拍攝手法都有很大區(qū)別。多線敘事巧妙,有一種藍白紅的感覺。導演在現場說這一部跟他之前拍攝所有電影都不一樣,大概是有感于國內停滯不前的現狀。
所以,我怕的不是北京四環(huán)以內的的哥不敢像當年那樣如《出租車司機》一樣云集響應。我怕的是多年以后他們會像本片一樣,丟出一句:艸,還他媽不如當年。
比「在世界轉角遇到愛」好,跟賈法帕納西的「出租車」是一個路子,雖然也聊了點保加利亞電影但比帕納西老師舒服多了。算是用數據庫敘事做了眾生相;長鏡頭對車窗外城市空間的展示很考調度和表演。就是絮絮叨叨控訴社會問題實在有點煩人(老頭與狗那段還是剪掉吧)。黑色幽默不錯(尤其最后神父那段)
@歐盟影展。這片兒有點意思,用幾組出租車司機與乘客的關系勾勒社會縮影。保加利亞和中國挺像,建筑什么的以及某些。還有那種噴薄而出的戾氣,和潛伏期間的溫情。感覺同一個世界,同一種社會主義。
長鏡頭和演員演技帶來的張力,感覺會拿獎。
又是一部貧窮小國揭社會傷疤的電影,保加利亞被稱為歐洲最窮、幸福感最低的國家之一,破敗的街道、隨處可見的流浪漢,有點像《危樓愚夫》里的俄羅斯。本片的劇情和立意都不錯,唯獨跟拍鏡頭是個敗筆,總能讓人感覺到攝影師的存在,弱化了影片的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