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河瀨直美電影的一次安氏奇遇
由于美國公路交通的發(fā)達和汽車的普及,所以公路電影這一特殊類型也就應運而生了,當然人在旅途,除了以汽車作為交通工具,還有飛機、輪船和火車等,借鑒公路電影的定義,飛機旅行可以叫作天路電影,輪船旅行可稱作水路電影,火車旅行就叫鐵路電影。影片《沙羅雙樹》中,河瀨直美用搖晃而不安分的鏡頭帶著觀眾完成一次心的旅行(這個旅行不一定是歡愉的),同理與于公路電影,我們不妨給這樣的電影類型下個定義,稱其為心路電影,但那些強感官刺激的電影不應歸入這個范疇,因為那不是心的自由旅行而是被脅迫。河瀨直美絕不是心路電影的開創(chuàng)者,但《沙羅雙樹》可以看作是這個定義的完善者。
影片開頭,一個晃動的長鏡頭緩緩地穿廊跨院,畫外空間傳來兩個男孩不甚清晰的聲音,這猶如我們真實的生活,眼前的生活場景和視力范圍外聲音重疊在一起,看到的一切并不像那些精致的電影一樣提前為我們做好構(gòu)圖及打光,雖然我們自己作為自己電影的主角,卻忘記給自己設計美妙的光環(huán),影片第一個鏡頭就有了一種神奇的魔力,它不僅還原了視覺無意識下的生活場景,而且把我們吸在了鏡頭后面,這個過程不是被動的,而是自身能動地心甘情愿,宛如親身經(jīng)歷了鏡頭所經(jīng)歷的一切,這是一部對電影本質(zhì)的完美詮釋的影片,因為不止影像本身是活動的,它還真正地調(diào)動了觀眾的神經(jīng),讓影像運動帶動觀眾也活動起來。鏡頭如旁觀者的目光隨著兄弟兩人房前屋后的嬉鬧,有時也落在別處,當目光回到他們時,發(fā)現(xiàn)只有俊在茫然地左顧右盼,接著他自己一人跑到了母親的面前,告訴母親圭不見了,鏡頭給了母親錯愕的表情,還有父親疑惑地向后攏著自己的長發(fā),然后鏡頭仿佛就躲藏了起來,它沒有帶著我們的目光,讓我們看到他們一家人失去圭后那撕心裂肺的悲痛,影片也如安東尼奧尼的《奇遇》一樣,女子的消失就如我們身邊的過客,她本身并不是故事的必須,但事件的介入已然不被察覺地改變了生活的結(jié)構(gòu),生活只不過不是每一件事都給出答案或結(jié)果,那么《沙羅雙樹》中圭的消失這樣戲劇點并沒有被導演放大利用,他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雖然圭不在的世界已完全改變,但這種改變本質(zhì)上不顯性的呈現(xiàn),所以生活卻還是一如局外人所看到的一樣似乎未發(fā)生任何改變。仿效希區(qū)柯克電影中的麥格芬,我們也不妨把這樣的消失戲劇點定義為“安氏奇遇”,這個安氏奇遇隱性地推動敘事而觀眾難感知。影片中圭消失幾年以后的一天,俊飛快地騎著自行車,而他青梅竹馬的好友夕手扶著俊的雙肩雙腳站在自行車的后踏板上,晃動的鏡頭一直跟著俊和夕,穿越起伏的街道和縱橫交錯的小巷,那一刻仿佛我們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變成了他們,隨著車子的顛簸而上下起伏,同時感受著路邊飛快倒退的房屋,臉上有著風拂過的感覺,轉(zhuǎn)彎處也會有怕撞到行人的擔心,影像內(nèi)運動的神奇使我們竟能全身心地感到騎行的快樂,這也是電影最美妙之處。除了這一段導演鏡頭全程無間斷地跟著他們的自行車,還有后面聽說母親要臨盆,俊拉著夕飛快地往家奔跑,還是一樣沒有剪輯完整地展示,我們自己也仿佛氣喘吁吁地奔跑著。河瀨直美的鏡頭在所有的戲劇點應該出現(xiàn)情緒高潮時卻都戛然而止,如前面聽聞圭的消失而沒有了下文,還有當聽到圭的訊息后,并沒有警察局認人的過程呈現(xiàn),反而那些生活中看似乏味和枯燥的場景,她卻絲毫不吝惜鏡頭,如騎自行車的穿街過巷,夕與母親在木屐店關于木屐鞋的談話,即使俊和夕身世的揭曉也是如此的波瀾不驚。這實際上還原了我們自己和生活的本質(zhì),現(xiàn)實世界中定義我們自己的不是那些戲劇或閃光的時刻,而是那些余下的看似毫無意義的生活過程。
影片不同于導演的處女作《萌之朱雀》的靜謐與溫馨,河瀨直美沒有墨守陳規(guī)地延續(xù)成功處女作的風格,而是以一個比較粗糙和質(zhì)樸影像讓我們肆意奔跑并側(cè)目斜視自己枯燥的生活,發(fā)現(xiàn)那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生活中的原始美并接受生活的折磨。開始一幕他們在餐桌上討論沙羅節(jié)時,鏡頭不停的游走,即使找到了一個短暫的落腳點,也還是不時地失焦和晃動,鏡頭復制了我們的眼睛,正如現(xiàn)實世界,我們的視線也是不停的變動,選擇我們感興趣的點并自主地決定停留的時間。如果說影片的還有高潮的話,那可能就是后面慶祝沙羅節(jié)的舞蹈一幕了,一襲黃衣,頭扎絲帶的夕,鏗鏘有力的舞姿,極富節(jié)奏的唱和,這場舞蹈并沒有帶給我們節(jié)日的歡樂,更多的是心中積聚已久郁悶的宣泄,一次傾盆大雨讓情緒達到了至高點,但奇怪的是我們也沒有如釋重負地看到了前面光燦燦的希望而是覺得生活一如往常。結(jié)尾處鏡頭從一家人看著新生兒的喜悅中徐徐退出,跨越了時空回到那個圭消失的下午,然后徐徐地上升來俯瞰整個奈良的小城任時空流轉(zhuǎn)。
2 ) 此片有種看見大海的感覺
特別喜歡河瀨直美對生命細微敏銳的觀察及尊重情感,對于死亡與重生、肉體與神靈,在她緩慢流動的鏡頭下呈現(xiàn)出寬宏感恩的東方禪意,亦如詩境。如幽靈般默默窺視的鏡頭與俊的互動,突出了俊的心中無法釋懷的不安與傷痛;嬰兒出生后構(gòu)成輪回式的結(jié)構(gòu)與俯瞰畫面,表現(xiàn)出特有的生者精神的解脫及神靈對生命的庇護。真希望鏡頭技術(shù)能夠早日接近人類視覺,在晃動的形式下,只可感到內(nèi)心的焦慮,而非身體的不適。此片實在是讓我有看見大海的感覺——暈船啊。
3 ) 沙羅雙樹
沙羅雙樹,正名為娑羅雙樹,又名桫欏,因讀音而被通譯作沙羅雙樹。 正是由于有這種心念,也就是一種禪喻,暗示乃為“阿賴耶識”。在最后的雙樹園歸去的時候的四個字和達到8感,全依靠這個“菩提之心”。
佛經(jīng)有云:學佛修道者欲成就『佛道』,首先須發(fā)『菩提心』,進而修『菩薩道』,悲智雙運至福慧圓滿,方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學佛修道者發(fā)菩提心后,于其阿賴耶識(又名第八識)中,即種下『四菩提種』。
世尊釋迦牟尼當年在拘尸那城娑羅雙樹之間入滅,東西南北,各有雙樹,每一面的兩株樹都是一榮一枯,稱之為‘四枯四榮’,據(jù)佛經(jīng)中言道:東方雙樹意為‘常與無?!?,南方雙樹意為‘樂與無樂’,西方雙樹意為‘我與無我’,北方雙樹意為‘凈與無凈’。茂盛榮華之樹意示涅般本相:常、樂、我、凈;枯萎凋殘之樹顯示世相:無常、無樂、無我、無凈。如來佛在這八境界之間入滅,意為非枯非榮,非假非空。佛陀在拘尸那拉城的沙羅雙樹間涅盤。這種樹的葉子是叢生的,葉長圓形,開花時期,花蕊繽紛而下,鋪滿地上。佛祖釋迦牟尼晚年居住在王舍城。相傳,他曾多次召集住在那里的僧人,向他們講了有關保持僧團不衰的原則,要求他們“依法而不依他處”,然后離開王舍城北行,開始了他最后的游化。他帶領弟子們,經(jīng)過那爛陀、波吒厘弗多羅,渡恒河,到達吠舍離,受到當時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羅)的供奉。以后便來到吠舍離附近的貝魚伐那村(竹林村)。時值雨季,釋迦牟尼決定在那里安居,留阿難陀一人隨從,其余弟子均分散到各處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過后,又繼續(xù)起程,向西北地區(qū)巡游講說。到了南末羅國的波伐城(亦譯“婆瓦村”),駐錫鐵匠純陀的芒果林中,并吃了他供獻的食物。食后,釋迦牟尼中毒腹瀉,病情轉(zhuǎn)重。行至離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聯(lián)合聯(lián)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或譯阿利羅跋提、阿恃多伐底)河邊的娑羅林,在兩棵沙羅樹之間,右脅而臥,半夜入滅。 臨終前,他告誡弟子要依法精進修行。又為求見的婆羅門須跋陀羅說法,使他成為最后一個弟子。終年80歲。而后,沙羅樹成為佛教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象征,也代表著對人生的大徹大悟與一種超然的境界。
4 ) 在翠綠的森林中。
在片子里,父親曾經(jīng)在哥哥離去以後,用毛筆在紙上寫下了一個 [隱] 字。
這也正代表了河瀨直美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作為深受日本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導演,也許她更願意相信,那些離去和消失的親人,僅僅是 [神隱] 一般,被神怪或者精靈隱藏起來。
他們在常人無法知曉的另外一個世界里,或者在這個世界的另外的角落里,有著不一樣的生活。
可是,無論如何,我們都只能懷念他們,而不能永遠沉湎在此中。
飽受傷痛的人們,最需要做的,從來都是重置自己的記憶,給自己另外一次機會。觀看河瀨直美的映像,也許是給鏡頭外的觀看者,提供一次重置自己記憶的機會。
如果,你曾經(jīng)有過關於 [失去] 的生命體驗,那麼,至少在奈良的古意中,在翠綠的森林中,也許可以嘗試慢慢放下,感受被風吹過的夏天。
5 ) 沙羅雙樹
河瀨直美似乎很擅長把抽象的記憶概念用現(xiàn)實的紀錄片手段表現(xiàn) 當然那往往是稍縱即逝的現(xiàn)實 在處理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微妙變化也有一手 這種功力同樣植根于日本人的待人處世的文化 是一種忠實的還原和升華 本片與《萌動的朱雀》故事有一定承接 情感也更豐富 河瀨確實是奈良文化的熱心人 甚至攝影機的運動都是符合文化含義的。
6 ) 沙羅雙樹
文/大發(fā)淫威
生得如植物一般
夏天寂靜的走到了尾聲,再過不久,學鐘也將宣告孩子們的快樂已經(jīng)被透支到了頭。喧囂的年復一年的夏天,最后留在回憶中的,往往只是記得人在西斜的陽光里,一邊喝著涼茶,一邊有一搭沒一搭的翻著《隨園食單》。盡管夏天的胃口向來差強人意,但光是對著那些文言菜單意淫一番,就已經(jīng)能讓自己獲得客客氣氣的官能刺激了。
《沙羅雙樹》算得上是一部從頭到尾都為夏天而生的電影。就如同聽到《ULYSSES’ GAZE》的OST就會讓人禁不住回味嚴冬一樣,《沙羅雙樹》就仿佛一個偶爾起微風的酷熱下午,一段用來揮霍也可以,緬懷也可以的時光。
《沙羅雙樹》和《光明未來》作為日本國的參賽影片入圍2003年戛納電影節(jié),盡管最后都是鎩羽而歸,但關于《沙羅雙樹》的那段簡介還是讓我好奇得不行,看起來是如此的充滿神秘主義色彩,多年前一個孩子的突然失蹤,竟然在事過境遷后還能挖掘出什么秘密。夕的身世又是有著怎樣的曲折?這些留著大筆空白的詞句,幾乎可以把電影在我心中扭曲成了一部恐怖片或者懸疑片,散發(fā)著詭異的氣息。
直到真正的看到電影,才發(fā)現(xiàn)不是那么回事。遠沒有預計的驚險,清淡得如同二道茶一般。似乎女性導演大多數(shù)都更在乎對作品情緒的把握,而使情節(jié)相對的弱化了。這當然只是個風格問題,但是這種風格導向卻對導演在影片節(jié)奏的控制能力上有著很高的要求。是枝裕和應該是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的影片往往能找到很到位的平衡點,能把一些看起來生死攸關的故事講得波瀾不興的,而且也不會覺得沉悶,難得??上Ш訛|直美就缺乏這種舉重若輕的能耐,情緒倒是鋪墊得很細膩,但對于結(jié)構(gòu)的把握就顯得差強人意。很多的細節(jié)甚至細微到需要推敲一下才出來味道,自是花了一番心思,只是一來二去的人也就鬧乏了。圭的失蹤,只能是作為一條主線來鋪陳,并非如傳說的那么玄之又玄。從片名就可以大概猜得到,這是一部關于“生”和“重生”的影片,因為“沙羅雙樹”本身就代表了佛教一種徹悟后的智慧境界(當然也用沙羅雙樹一枯一榮的典故代表著孿生兄弟之一圭的失蹤)。
在這個世界里,大家盡管都有些不能回首的過去,但還是得在時光里亦步亦趨的到達明天。說起來也就是那么三言兩語就能交代的主題,卻因為摻雜著導演自己對故鄉(xiāng)的別樣的情懷,所以還能看出更多的風光。首先是很喜歡一直充斥在影片中那種青澀的情愫,也算是河瀨直美一直以來最有看頭的特色之一,總是在平淡里若隱若現(xiàn)的有一絲萌動的生機。只是這些雋永的趣味竟然還是得在綿密的氣息里品味出來,看起來實在是有些矛盾。影片中夕和俊的戀愛簡直就像初春時候兩棵挨近的樹,各自都在努力的發(fā)著芽,當春風起的時候若即若離的繾綣一下。這種愛情,新鮮得甚至能嗅到雨后泥土的芬芳,不自覺就懷念起那些有著傻乎乎的驕傲的歲月,任誰在那把年紀恐怕都有幾次無疾而終的動情體驗,多少年以后,那些感情里的記敘文三要素自己怕是一個都講不出來了,但曾經(jīng)小心翼翼的觸碰,緊張的試探,卻是怎么也忘不了。仿佛是在唱支老歌,歌聲好不好沒所謂,只想追溯歌里面歲月的聲音,昔日重現(xiàn)。果真是“恨不相逢未嫁時?!蔽幕赖拇笥暌院笏闶怯捌暮蟀雸觯@部分開始彰顯了一些力度,關于新生的主題很鮮活的跳出來,特別是分娩一段,很是調(diào)動情緒,感動莫名。
其次是關于影片一些硬件方面的話題。攝影算得上本片的另一個看點,從頭到尾的手搖鏡頭加上長鏡頭的大量使用,毫無意外的拍出了類似記錄片的真實感,但同時卻有著一種雨后初晴的清新美麗,這恐怕就只能理解成這位才女導演的靈氣和奈良浮動的古老空氣的化合作用吧。在影片開始圭和俊追逐一段,鏡頭隨著演員奔跑,看得人頭昏,一直到俊在穿越古剎樹林的一瞬間,鏡頭忽然放慢,而俊向著攝影機方向投來了意外的一瞥。
這個處理很是震撼,那從蒼翠的深林里忽然投射過來的目光,竟然讓人想到了身在時間長河里的孤獨,單是這一筆就值得加分了。以后的劇情里,畫面多少都能營造出濕潤的美感,實在是女性導演的手筆啊。
影片以外,還對奈良這座古城產(chǎn)生了一些憧憬,似乎時間的腳步在這里都滯留了,今天還能嗅到昨天的味道。其次的特點要說到“聲音”。各種生活里的聲響逼仄的存在于影片里,木屐聲,寺院里的法器聲,樹木的響動,囈語般的呢喃,哪怕閉上眼睛光是聽一聽也是件有意思的事。這些很瑣碎的聲音其實并不雜亂,導演在制造真實感的同時,還是有些小聰明,取舍了一下,也因此才會有了這種“鳥鳴山更幽”的效果。
聲效上,河瀨直美制造了一次又短又淺的午睡體驗,現(xiàn)實的嘈雜和夢境揉碎了放在一起,身上微微出著汗,一邊找水灌進喉嚨解渴,一邊分辨剛才哪里是真哪里是幻覺,大概就是這樣子。而說到表演的話,河瀨直美自己演的孕婦實在是太假了,肚子里不知道塞的是團紙還是什么東西,反正奇形怪狀的就是不像個胎兒。老這么抱著,而且動作輕靈,實在是讓人為孕婦的性命擔憂。而且河瀨直美的表演找不到孕婦那種懶散滿足的感覺,腰板直直的,寧死不屈。好在一些嫻靜的氣質(zhì)為她加了點分,不至于看不下去。兩個年輕演員的表演相比之下倒沒什么太大的缺陷,很本色,所以也很青澀,水果般芳香。而生瀨勝久則讓人看到了搞笑天分以外他另外的一些張力,在影片中顯得很有厚度。
這樣的影片就和今年的夏天一起流淌過去了。時間如果回得去,大概有的事我們會策劃得更好,有的遺憾我們能夠抓得住,對于影片也如此,是否有的缺陷就能克服?只可惜不完美也罷了,都是記憶而已,討論記憶的完美與否大概沒什么意義,一段時光最后只是用來紀念的,而沒法衡量它的利害。電影也好,時間也好,就這么互為載體的成了雕刻,散發(fā)著遙遠的香氣。
河瀨直美最有生活氣息與影像生命的電影之一,將奈良古城的韻致拍得如此鮮活迷人。1.手持長鏡貫穿全片(但沒有達內(nèi)兄弟那么緊貼身體咄咄逼人),全程自然聲(零畫外配樂),氣調(diào)樸實清淡。2.幾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手持跟拍長鏡實為多鏡拼接而成,卻予人時時在場一氣呵成的感覺。開場往昔回望段落鏡頭運動如若魔法,又似游魂視角,這才是電影的終極魅惑之息!結(jié)尾更與此呼應,神隱的哥哥恍如回魂重生,抑或涅槃飛升。少年少女一起騎單車與奔跑穿街過巷的跟拍晃鏡涌溢著青春年華的激躍。3.全片表面恬靜沖淡,內(nèi)里卻心潮起伏,恰似生活的本來面目,甚少熾烈的爆發(fā),而是任憂傷苦痛漸漸融入心底。拒絕戲劇化處理,一如警察來訪只以畫外音暗示,哥哥下落悉數(shù)留白。4.沙羅節(jié)雨中狂舞&漫長分娩艱程。5.不斷復現(xiàn)的法事鈴聲,花草、屋檐、寺廟、貓咪。(8.5/10)
河瀨電影里的綠,連結(jié)生死。喜歡電影瑣屑的生活感,蟲鳴鳥叫、樹林里颯颯的風聲、木屐拍打路面的聲音,雨聲,聲音其實從未離場,卻又異常靜謐。喜歡電影里穿堂入室來去自如的長鏡頭。
戛納寵兒有點over the top,這些電影哪有那么好
“幽冥影像”是精準的描述:不以人,而以人化視角作為電影的核心。運動長鏡頭與自然主義的結(jié)合并不多見,其實兩者本是天作之合,可以做得更好:最后的鏡頭應當直接從窗口旋出去呀,斷了就差了口氣兒。
河瀨直美的日式鄉(xiāng)情,親人羈絆。開頭的奔跑長鏡頭太魔幻了。bd版出的話,值得回看。Bucketlist:去奈良住民宿
或許是部好電影.輕微感受到一點.可惜共鳴不大.發(fā)覺我不太喜歡過多的紀實長鏡頭.特別是那種晃得很不杜可風的手提拍攝.毫無美感可言.數(shù)年之後,有機會或要再看.
1.多年前一個慵懶的夏日午后,他的哥哥在一場追逐里,消失在他的前方,懵懂的他不明所以然,漸漸封閉了自己;2.沉默寡言的他,看著大家都在加油打勁,而他只是在一旁看著,等到新生命終于誕生,他安靜的流下淚水。
河瀨直美像是純粹的雕刻師,她用盡身體的每個細胞來說明人類世界情感的自然性,她的影像在翠綠之間飽含著對于生命的情感,她也時常缺乏解釋,這使得她的影像有些隔離,需要調(diào)動人的情感結(jié)構(gòu)并且去忽視那些與現(xiàn)實邏輯不符合的微小之處,意圖挖掘平凡人生背后隱藏的某種神秘性,是一種對于生命的直觀感受,卻又能將著眼點投入簡單現(xiàn)實背后復雜的深層結(jié)構(gòu),如果說是枝裕和的電影是關于生活的痕跡,那么河在瀨直美的電影中常常能看到生命的痕跡。
“沙羅雙樹的花朵,昭示著勝者必衰的道理”。奈良的古老小鎮(zhèn),很有風情。長鏡頭讓我頭暈目眩,從電影開始氣氛就一直壓抑著,直到最后,新生命的降臨才沖破這種窒息感,那樣的生產(chǎn)場面是日本特有的嗎?許多人圍坐著陪伴,一起呼吸,說鼓勵的話,故事的結(jié)尾,一如開始。
只看了節(jié)慶游行那完整的一段。河瀨直美壓根兒一點都不會講故事
和阿彼察邦很像從生活從逐漸挖掘出生命的律動,這部很悶的片子在河瀨直美以瑣碎現(xiàn)實為主添加了亦真亦幻的輔料后開始有了“神性”,兩點:一是沙羅節(jié)上震撼的舞蹈儼然民俗風情,醉心于雨中的舞動攝人心魄,二是眾人用共同的音律幫助生產(chǎn)見證新生命的誕生,俊在哥哥圭神隱后看到新生的弟弟流下了淚水
7.8/10。①奈良:哥哥圭意外死亡后一家人陷入了各種痛苦以及他們逐漸走出陰霾重新向前看。②充滿生活感的輕盈而有活力的詩意氛圍(正如同影片的小鎮(zhèn)的風貌與人情給人的感覺)的營造:樸素的影像質(zhì)感+實景拍攝+自然光;美而詩意的高水平攝影(光線/構(gòu)圖等);各種如幽靈般輕盈而詩意的高水平手持長鏡頭(圭作為幽靈的視角與運動);舒適的音響;零畫外配樂。③作為角色導向的主情緒電影本片敘事太散(角色太多,問題同質(zhì)于《不散》)太淺,本想扣2分,但由于敘事似乎也沒那么淺,故暫扣1.7分。
生子有些太長,畢竟但凡出現(xiàn)孕婦的電影,總有產(chǎn)子戲。慶典結(jié)束后的關于城市的講話也稍稍有些多余。我從前看的時候心想,如果我開了咖啡館,我要循環(huán)放這部電影,讓它成為背景,聽聽有一搭沒一搭的對話,聽聽奔跑的腳步,偶爾也會被慶典和爭吵吸引過去目光,它是一部太好不過的情緒電影,它的開闊之處像是可以直接走進電影里。我今天又泡了一杯咖啡看它,在這部電影里從人的消失開始講起,你不知道它會收獲什么,與喝咖啡能品嘗到的收獲不同,咖啡的味道散去就好像這部電影,余韻悠揚的飄走。
分鏡頭,攝影,美工,調(diào)度都次的一逼。
某個瞬間突然懂得長鏡頭代表的就是穿越,從行走到奔跑,一種焦點逐漸模糊的浪漫。從消失到新生,平淡順遂又痛苦隱忍,這種情感偶然爆發(fā)幾場爭吵,又移回交錯縱橫的巷子里,奈良稀疏平常的夏日光和蟬鳴之中。沙羅節(jié)一場野性狂放的舞蹈尤其洗腦。
十年前哥哥失蹤后以及十年后警察帶來噩耗時這種看似應該最悲痛的時刻,導演都以戛然而止的手段跳過或省略,她意在以迂回的方式表現(xiàn)一種滲透進生活的悼亡狀態(tài),因而利用自己所擅長的紀錄片手法極力去展示真實和日?;?,這種日?;宫F(xiàn)和人物內(nèi)心微妙的異樣形成了自然且不露痕跡的對比。自始至終的攝影機亡魂視角又為電影本身賦予了一層新的獨立意義——擺脫攝影機,也暗合了文本主題——走出陰霾,帶有窺探屬性的鏡頭(哥哥視角)如同魔咒一般始終“纏繞”在家人身邊,直到結(jié)尾新生命的誕生(象征輪回),攝影機終于退向屋外穿過走廊升上天空,同時影片結(jié)束。
手持跟拍,在這里顯然要被允許,因為每一步都那么踏實地被看到,每一步之間都昭示著細微的變化——房梁的柱子劃過整塊銀幕,這運動中有著無限秘密,像個雨刮器,突然間你就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河瀨直美:拍電影就像生活一樣艱難,克服這些苦難的力量不是車,也不是錢,而是風、陽光和走在我們前邊的人們。
03的沙羅雙樹比97的萌之朱雀好,不過同樣喜歡這四個四個近乎唇語的詞,那是釋迦牟尼涅磐時臥床四邊的樹木。奈良是河瀨直美的故鄉(xiāng),除了燈全片沒有出現(xiàn)過帶電的現(xiàn)代產(chǎn)物,鎮(zhèn)民們趿拉著木屐進出于神社,在沙羅節(jié)的街道上肆意舞蹈——做翻譯的又省力(對白很少)又頭痛(鄉(xiāng)音太重)。圭在街道的盡頭憑
88/100,格局雖小卻意境悠然。手持攝影賦予了靈魂活力,讓他一直以一種追逐者,監(jiān)視者的姿態(tài)縈繞著家庭。但河瀨直美來自奈良的眼睛又是如此的善良多情,溫潤如水的家庭生活,一花一草的禪意,還有自始至終柔和的光暈。 但生者對于死亡始終是困頓和執(zhí)著的,少男少女的感情似乎也因此無處安放,雙生子一如沙羅雙樹,一枯一榮,哥哥的“神隱”始終帶著獻祭的意味,以求達到了佛教中“四無”的境界,但導演依舊賦予了哥哥以生命,最后靈魂以退出者的姿態(tài)離開了房間,孩子出生,既是生命的輪回,靈魂的涅槃,亦是對夕的一種超度。禪意頓浮于光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