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愛很怪,怪到超越性別
原文發(fā)表于《看電影》12月上,轉(zhuǎn)載請注明
艾拉·薩克斯(Ira Sachs)這個名字有點陌生,但他并不是一位新導(dǎo)演,從九十年代至今,他已拍攝不下六部作品,其中《藍色的40道陰影》榮獲2005年圣丹斯電影節(jié)最佳劇情片,《點亮燈光》榮獲第62屆柏林電影節(jié)泰迪熊獎,比起這些有距離感的榮譽,他的新片《愛很怪》來得更為平易近人,絕對是一部意料之外的溫情佳作。還是同志題材,但比起《點亮燈光》里戀人間的甜蜜與傷痛,《愛很怪》成熟、飽滿,充滿熟悉的生活氣息,道盡感情的真諦。這部電影的出現(xiàn)標志著酷兒電影正在向主流靠攏,當然,西方社會的社會文化壞境提供了背景保障。導(dǎo)演在《點亮燈光》中就已選擇了對同志題材抑或同志視角的主流化表達方式,而這次他確實又往前走了一大步。
影片講述了一對生活在紐約的同性伴侶喬治和本的故事,喬治是教會學校的音樂老師,本是畫家,他們在一起生活了39年,終于舉行了溫馨浪漫的婚禮,但問題也接踵而至,喬治因此失去了教師的工作,經(jīng)濟問題使他們不得不搬家,而在未找到新公寓前,兩人被迫分居,各自寄住在朋友和家人的住所。在肖邦鋼琴曲的陪伴下,情節(jié)漫不經(jīng)心地娓娓道來,正是一系列生活流般的細節(jié)鋪陳,使影片平靜、流暢,又如生活本身一般有質(zhì)感和重量。導(dǎo)演用最平實的方式探討著最讓人無法平靜的兩件事——愛與偏見。
導(dǎo)演在表現(xiàn)這對伴侶之間的愛時,將重點放在了兩人的相互依賴上,“奇怪”的愛竟讓兩人在一起這么多年不分開。導(dǎo)演沒有在同性婚禮或親密鏡頭等一般酷兒電影更關(guān)注的方面浪費一點筆墨,而是一筆帶過,準確、克制因而十分動人。當本寄住在侄子布魯克林家時喬治來看望他的那個夜晚,兩人滑稽的一上一下躺在布魯克林的兒子,也就是本的侄孫喬伊狹小的高低床上聊天,當他們終于控制不住擠在一張小床時,兩人相擁在一起,那一刻愛是陪伴與習慣,是比欲望和激情更讓人動容的部分。當兩人難得有機會去酒吧喝一杯,逗逗酒吧服務(wù)生,聊聊朝夕相處的曾經(jīng)時,愛更是兩人對視時默契與信任的眼神,盡管現(xiàn)實的無奈與不易已經(jīng)在他們臉上留下深深的痕跡。這晚約會結(jié)束時,兩人背對鏡頭走在夜晚紐約的街道上,邊聊天邊走向鏡頭景深處,本說起他們以前一起去畫廊時,他曾希望有一天也能舉辦自己的展覽。當喬治送本去地鐵站,本慢慢走下臺階,消失在地平線下,剩下安靜又暗流涌動的紐約街景,而這一次也是導(dǎo)演呈現(xiàn)給觀眾的兩人最后的離別。當侄孫喬伊出現(xiàn)在喬治的新公寓時,我們從兩人的對話中得知本已經(jīng)離世的消息,喬伊帶來了本寄住在他家時未完成的畫作,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幅畫,他畫筆下的紐約簡單、清澈,充滿柔情,當喬治久久注視著這幅畫時,我們不禁想到本未能實現(xiàn)的愿望,真愛與遺憾同在,本的一生已足夠精彩。當喬伊離開喬治家時,有一個喬伊在樓梯痛哭的長鏡頭,真是點睛之筆,本叔叔和侄孫喬伊這條感情線清晰地展現(xiàn)了本與家人之間的情感變化。喬伊痛哭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來源于愧疚,愧疚于自己曾對同性戀抱有偏見,而更重要的一方面來源于感謝,正是本叔叔教他什么是愛,這會令他受用一生。所以當下個鏡頭,喬伊與女友一起出現(xiàn)時,答案不言自明。
對于偏見的表現(xiàn),導(dǎo)演同樣拿捏妥當,點到為止卻發(fā)人深省。當本叔叔請侄孫喬伊的好伙伴為他做繪畫模特時,喬伊十分反感,認為這種行為很gay,而“gay”這個詞在他還未完全成型的世界觀里就意味著“stupid”,可見他偏見程度之深。當喬伊的父母,尤其是本的侄子布魯克林發(fā)覺到兒子與伙伴關(guān)系過分親密的危險苗頭時,他馬上出面干預(yù),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喬伊的恐同心理來源于他的父親布魯克林,布魯克林可以接受自己的叔叔是同志,支持他擁有同性伴侶,但當他的兒子表現(xiàn)出一點可疑跡象時他就無法忍受,這的確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jié),這種時候本反而站出來支持喬伊,建議他們不要反應(yīng)過度,至少喬伊現(xiàn)在不那么孤立,擁有了一個朋友。當天晚上,睡在下鋪的本叔叔和侄孫喬伊聊天,本問喬伊是否有過愛的感覺,喬伊馬上回答說他不是同志,而本說的只是愛,無關(guān)性別,他讓這個男孩對愛情真正開了竅,如果沒有本叔叔的建議,或許就不會有最后那個鏡頭。與本受到的這些來自家庭內(nèi)部的偏見不同,喬治受到的則更多來自于社會,宗教和道德處處限制著他的選擇。當他給一位小女孩教授鋼琴課時,鋼琴聲和喬治的旁白混合在一起,他在讀寫給小女孩父母的一封信,感謝他們多年來對他私人感情生活的寬容和理解,但很遺憾,他不能再教他們的孩子了,然后他偷偷抹去眼角的淚水。
雖然同性戀婚姻已在多個國家合法化,保護同性戀權(quán)益也被歐美多國視為絕對的“政治正確”。但實際情況是,很多人依然無法接受。今年10月初,法國巴黎依然有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游行活動,而在去年5月法國國民議會通過該項法案前,憤怒的群眾就已經(jīng)抗爭的十分激烈??梢?,從“合法化”到能夠被正視和真正接受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些微妙的態(tài)度和情緒都被導(dǎo)演捕捉,從而更好地為敘事服務(wù)。
該片是一部酷兒電影,盡管在觀影過程中我們幾乎忘記這個標簽,兩位主角不僅僅是酷兒,他們更是一對相愛多年的生活伴侶,在導(dǎo)演的話語中,愛是能夠超越性別二元論的。其次,導(dǎo)演沒有用某些酷兒電影的程式化方式為噱頭,如裸露、被觀看的性愛場景等,把影片的受眾限定在酷兒群體,這也是該片呈現(xiàn)出主流化特點的重要原因之一。當酷兒電影主人公們的社會身份合法化后,他/她們依然需要面對生活的無奈與煩惱,盡管現(xiàn)階段,他/她們自身的困惑已經(jīng)解決。
導(dǎo)演艾拉·薩克斯坦言,故事的靈感來源于自己的生活,而片中本最后那幅未完成的畫作,正是導(dǎo)演的丈夫所畫。
2 ) 非影評,個人感想
對這個片子本身感觸不是很大,想記錄的是一個情節(jié)引發(fā)的個人感想。
Kate在婚禮上對互相攙扶了39年的同志伴侶大加贊賞,愿他們愛情永存。這并不意味著她能在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年人不斷地絮叨下進行寫作工作,而無一點怨言。Joey對Ben的態(tài)度并不好,多次出言傷害,Ben離世后他也流露些許后悔的感情。我愿拋下一切同你一起,但愛情本身并不能成為沖破陳規(guī)的武器。這都在再正常不過。畢竟概括生活,是不會感受到具體事件帶給每個人的痛感。
被生活操,大概才是所有理論和實踐面對的最終敵人。很多時候我們心知肚明,對親友惡言相向是不對的,熬夜不鍛煉會使身體變差,逃避現(xiàn)實不能解決問題等等。但各種因素綜合下,我們最終還是走到了各不相同的道路上。有時候你可以給這樣的內(nèi)因外力找到名字,比如懶惰,膽怯,甘于平庸,市儈。更多的時候,它無可名狀。
而愛情,或者是愛,好像是那個人在千千萬萬條路上找到你,與你同行。不了解路況,不清楚目的地,唯一能確認的僅僅是有人相伴。你們一起走過荒誕和重復(fù)的人生,扮演著在別人眼中可笑的角色。人本如此,總將“歷史悲劇又將上演”當做是人為錯誤,其實總有看不見的手似在掌控。給了人智慧的蛇是魔鬼,讓人沉浸在混沌里的上帝是神??偟米哌^這些,還是有人陪著好些。
3 ) 在這個溫情世界,愛很怪
在電影快結(jié)束之時,George和Ben一同在一間酒吧喝酒。那是一次難得的相聚,因為兩人雖然已婚卻被現(xiàn)實所迫分居兩地。結(jié)束后,George送Ben去地鐵站,路上兩人親切交談,就像久別重逢后再次相聚的情侶,談起B(yǎng)en辦畫展的夢想以及老來的失意與無奈。
觀眾大概想象不到這是見到兩人的最后一面,也是兩人出現(xiàn)于電影中最后一次交談。緊接著這一幕的便是侄孫(Joey)的登門拜訪,他送回了Ben寄居在他們家的時候所創(chuàng)作的一幅畫作??帐幨幍男录抑皇O翯eorge的形單影只,這時,我們才獲悉Ben剛剛離世不久。
導(dǎo)演艾拉·薩克斯在這里所使用的處理方式是一種我們所熟悉的“留白”:兩人共同喬遷新居的甜蜜、Ben彌留之際的痛苦以及離世后的悲傷都被刻意地省去了;這是一些動情的時刻,將引發(fā)觀眾的情緒波動。艾拉·薩克斯非常聰明地戕止觀眾的這種移情,并且將“留白”使用始終,從而令影片飽含溫情與親切的質(zhì)感。
這些被刪去的戲劇性沖突原本在影片的整體構(gòu)架內(nèi)有用武之地。比方在一開始,兩人婚后遭遇的賣房事件中,艾拉·薩克斯只保留了發(fā)生在前與后的兩個動作:家庭成員間的討論和寄居后輩家里,而將中間的具體討論、可能發(fā)生的爭執(zhí)和最終決定悉數(shù)刪去。這些具有情感力度的動作,原本將產(chǎn)生劇烈的戲劇沖突,一如我們在處理家庭倫理問題的普通電影中所能見到的那樣。
但艾拉·薩克斯的意圖非常明顯,他嘗試采用一種溫情的方式來處理圍繞在這兩位耄耋老人間的愛情波折和家族限制。故而,我們不再能見到發(fā)生在傳統(tǒng)家庭內(nèi)部的沖突,那種沖突往往是被個人利益所包裹的無謂尖嘯。即便在兩位老人分別住進年輕一代的家里,這種沖突也沒有被放大,而是以隱形地方式加劇。
我們絲毫不排除Ben在寄居侄子家的時候?qū)χ杜椭秾O所帶來的困擾,那位從事寫作的侄女內(nèi)心自然是不如意的,但她表面的寬容與和氣卻不是“裝”的,雖然他們內(nèi)心也會有小困擾,但他們不是表里不一的人(這由導(dǎo)演的創(chuàng)作定位決定)。唯有一次,當兒子被發(fā)現(xiàn)與同學一同偷竊圖書館里的藏書,再加之丈夫?qū)鹤舆^度嚴厲的呵斥,她才爆發(fā)出對Ben寄居家里致其寫作不順的不滿。
如同肖邦在音樂中所營造的那個令人感懷憂傷的世界一樣,艾拉·薩克斯有意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個溫情世界。這是為何影片中不斷出現(xiàn)肖邦鋼琴曲(多是夜曲)的原因所在,實則與影片的情調(diào)相互契合。故而在電影最后,送完畫的Joey在樓梯上痛哭之時,這同樣不是一種動情時刻,而是類似于侯孝賢“發(fā)現(xiàn)”的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想想《刺客聶隱娘》中隱娘的掩面哭泣)。
雖然艾拉·薩克斯的成效明顯,但是當最后Joey騎著滑板車與女友一同在街道上飛馳,我們還是感覺到了導(dǎo)演過度的用意。這一幕無非是讓觀眾聯(lián)想到那天晚上Ben對Joey所講的戀愛道理:下次見到,你要主動打招呼。而此時此刻,Joey尋獲愛情的成功也便可以告祭Ben的在天之靈。這個動作-影像因而成為本片的一處弊病,實則可以換種方式處理,而不是像現(xiàn)在所看到的這樣一味地將觀眾拉向“Love Is Strang ”這一電影主題。
4 ) 無
在豆瓣上看到一條非常有趣的評論,我從沒想到可以從藝術(shù)的角度如此分析。確實最后joyce的評論確實表明了他的藝術(shù)傾向。這條評論最后講的真好:從此他們將獲權(quán)享受藝術(shù)帶來的沉迷和狂喜,也必將終生承受把生命交付于藝術(shù)的脆弱和煎熬。熱愛法國文學得以看法文原著。不由得再次對這個二十多人的進行反思和自我鄙夷。你對于自己所熱愛的到底付出過什么呢?一紙空談;把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盡快看完我就原諒你。
另外,片中主要人物的代際關(guān)系也頗令人玩味,以Ben和George為代表的第一代藝術(shù)人生實踐者的執(zhí)著和落魄,對照著第二代實踐者Kate更為“理智”和“職業(yè)化”的生存策略,而新一代的藝術(shù)少年Joey的尚未成型的藝術(shù)傾向和人生態(tài)度,在影片的最后階段異軍突起,成為了一個帶有強勁回響的尾聲。
Joey究竟會成為Uncle Ben那樣的理想主義者還是母親Kate那樣的妥協(xié)者呢?我們無從得知。我們僅僅知道,隨著青春亡期的迫近,做選擇的時刻也不遠了。于是,在影片的最后,我們看到熱愛法國文學的少年Joey敏感于某源自種生命深處的悲傷而落淚,壯烈的夕陽浸沒了他未成年的臉龐——這似乎是新一代藝術(shù)青年的入教洗禮,從此他們將獲權(quán)享受藝術(shù)帶來的沉迷和狂喜,也必將終生承受把生命交付于藝術(shù)的脆弱和煎熬。
5 ) 什么都需要運氣,而有些人卻撐不到那個時候了。
安靜有力,情感是歐美電影中少有的細膩,一般在韓國電影中才會有這么細致的情感,快結(jié)尾的時候(Subway)的那個鏡頭,我腦海里有無數(shù)個想法燃起,比如他們互相往回跑,然后擁抱相吻,可是沒有,當然沒有,因為他們都那么老了這么跑得起來。
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死亡。在男孩去他們新公寓的時候我熾熱的心情瞬間安靜了,我想我是猜到了,不管男孩是愧疚還是什么,我覺得他一點都沒有錯,每個人青春期的時候都是那樣,而重要的是成長。
就好比電影最后的鏡頭是背光對著夕陽,男孩女孩著一樣的步伐前進,夕陽好美,而夕陽總是代表離開和再見,而年輕的活力卻告訴這不是再見也不是愧疚和膽怯,我想最后的鏡頭告訴我的是成長。
6 ) 《愛,不散》:愛情的模樣
愛情充滿奧祕,才會吸引許多人創(chuàng)作論述,試圖探究並分析其模樣。然而深究之後往往發(fā)覺,愛情不只是童話書裡「從此過著幸??鞓返娜兆印鼓菢訂渭兦颐篮?,也不會像連續(xù)劇或愛情片裡處處是激情。那麼,愛到底是什麼?音樂老師喬治(Alfred Molina飾)引述《聖經(jīng)》,解釋:「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Truth)?!顾^的「Truth」既是真理,也是事實,愛情的事實正是奠基於平凡的日常。
《愛,不散》的開場讓我印象深刻,演員略顯蠟黃、粗糙的腳掌和鬆弛下垂的肚腩就這麼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導(dǎo)演艾拉.薩克斯(Ira Sachs)毫不修飾或遮掩,因為這就是生活的痕跡,是歲月刻劃在人生之上最為真實的樣貌,映照出的是喬治和班(John Lithgow飾)相愛相守近四十載的時光。從一場趕赴婚禮現(xiàn)場的戲,便讓人看見他們在個性上的互補,更深感他們無間的親暱,這些細微到容易讓人忽略的小地方,正體現(xiàn)出那份誠摯的愛。不過,作為一個局外人,很容易像凱特(Marisa Tomei飾)一樣,只看見甜蜜到令人欽羨的部分,甚至舉杯稱頌並引以為榜樣,卻忘了/忽略這份愛是如何才能堆砌起來。
導(dǎo)演以一對同樣步入婚姻的夫妻做對比。凱特不諱言是喬治和本的恩愛模樣,才使她只羨鴛鴦不羨仙,接受艾略特(Darren Burrows飾)的求婚。婚後育有一子的兩人,順利完成標準的「幸福家庭」圖式,然而在班借住進來後,或大或小的爭執(zhí)不時上演,兒子喬伊(Charlie Tahan飾)也開始浮現(xiàn)青春期少年常見的叛逆問題,完美家庭幾近分崩離析。原來愛情不是表面上看來那麼簡單,尤其是在摻入各種變因之後更難掌控,包括寄居的班。班雖然始終像個「他者」,難以融入艾略特一家任何一方的生活,有趣的是,他的存在的確引起某些變化。我認為導(dǎo)演安排班入住艾略特夫妻的家有某種政治性意圖,如同的護家盟堅信多元成家和同志婚姻會破壞原本的家庭倫理與秩序,班的「介入」也確實造成此結(jié)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難道異性戀婚姻組成的家庭就這麼容易撼動嗎?又或者當中早已存在問題,而班只是激化其發(fā)生罷了。
相較於艾略特一家的衝突,導(dǎo)演在處理喬治與班的問題上就顯得輕描淡寫許多。一場酒吧的約會中,班先是調(diào)皮地說謊欺騙調(diào)酒師,換得兩杯免費的酒,讓人看見他鶴髮雞皮底下的頑童之心,接著牽引出的是他過去曾花心背叛喬治的往事。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下,班的自白說得是雲(yún)淡風輕,喬治聽聞之後也沒有什麼情緒波動,一切依然恬適自得。這段對話只快速帶過,甚至在片中是無足輕重,不過只消心細,相信不難體會到如今的安然,其實是必須經(jīng)過重重困阻,在千錘百鍊下才能成就。導(dǎo)演十分懂得留白的藝術(shù),他拋出眾多隱藏在細節(jié)中的線索,卻不急於完整收尾,畢竟唯有不把故事說完、說滿,才能留下餘韻,讓觀者自行咀嚼箇中深意。特別是難解的愛情習題,更是需要慢慢品味。
愛很怪,因為它無從解讀,但同時又很誘人,常常會使人上癮。導(dǎo)演在前作《為你流的淚》(Keep the Lights On,2012)裡描述的愛宛如毒品,是以就算受傷、就算痛苦,也難以戒掉它的媚惑。到了《愛,不散》,這份愛已不再如此激烈,卻昇華成另一種深刻的印記。這是歲月的洗禮使然,亦是年紀的增長帶來的成熟。誰說愛情是年輕人的專利?喬治和班的親暱舉動讓人忘了社會眼光加諸於愛的年齡限制,他們雖然沒有性的激情,卻轉(zhuǎn)化成一種包容、體諒和互重的相處模式,柔情滿溢,這正是愛在生活中最真實的樣貌。話雖如此,相戀近半輩子的他們,在某些時刻卻仍流露出熱戀般的氣息,譬如班要求喬治和他共擠喬伊的小床,兩人的眼神交流頓時展現(xiàn)出濃得化不開的激情。這是依賴,也是習慣,是旁人無法介入的緊密關(guān)係。
導(dǎo)演將鏡頭聚焦在老年同志身上其實是十分難能可貴。因為同志已是遭排拒於主流之外,老年同志更是非主流中的邊緣體。就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來看,老年人是與情/慾徹底絕緣,也沒有人願意承認或正視他們對此的需求。因此喬治和班的婚禮恰是最好的反動,說明老年人也有追尋幸福的權(quán)利。不僅如此,導(dǎo)演還讓年過七十的班成為喬伊的愛情導(dǎo)師,短短幾句話的交談遠遠勝過父母親大肆的責罵,證明歲月累積的人生智慧是無可取代的珍寶。電影最後的長時間鏡頭(Long take)彷彿是《愛情的模樣》(The Way He Look,2014)結(jié)尾的復(fù)刻,但除了成長的意味,《愛,不散》更多了一份傳承──愛的真諦的傳承。
《愛,不散》講述的不只是同志議題,更多是關(guān)於愛。在迷人的光影和蕭邦的音樂交互相融下,整部電影猶如一首優(yōu)美的愛情散文詩,平穩(wěn)恬淡卻又沁人肺腑。尤其幾個長時間鏡頭的運用是恰到好處,不會過分炫技,讓情緒得以緩緩延伸至銀幕之外,進而深深打動觀者的內(nèi)心。
你知道愛是什麼嗎?《愛,不散》讓我知道愛是什麼。
7 ) 愛很怪 Love Is Strange
佐治同BEN一起多年,他們打算結(jié)婚,誰知一結(jié)婚佐治任教的學校就借口開除他,二人在收入大減的時候只好賣掉房子,分開住,BEN寄住在親友家裡,本來關(guān)係相敬如賓,但住在一起就是另一回事了。大家都不好意思也都無奈,兩方都不好受!分隔不同地方的二人兩三天不見就非常想念對方,擔心對方過得好不好…有幾幕他們因為一人太寂寞委屈終於能夠相見後來個深深擁抱,我都覺得好感動??!
愛很奇怪,愛很安靜。當《東京物語》遇上《又一年》,整個紐約市都為這段無聲無息似流云的故事沉默了下來。不單是兩人之愛,還有無數(shù)家庭關(guān)系的投影:在對話中親密,在瑣碎中疏離,在無心中傷害,在回憶時流淚,想書寫卻沒有合適的詞語,藏在心里會時時感懷。四季更替,葉落葉生,總在繼續(xù)。
熱愛chopin的人不會不喜愛電影里這個溫情的世界。
這種反而被西方電影運用的游刃有余的留白實在是很強大,觀影過程幾次忍不住想哭。能夠把生活中的瑣事,小到每一個小動作都真實的電影都是偉大的。主人公從一對老同志到小男孩的轉(zhuǎn)換非常順暢。老年人的生活都是凄惶的。通過這兩個人也寫出了一個家庭和一群年輕人。
導(dǎo)演對俄裔移民一直有興趣;鋼琴貫穿莫非Ira 是《一一》鐵粉?搞藝術(shù)租不起房何況兩個都是搞藝術(shù)的;從教會、房產(chǎn)稅、紐約房價、養(yǎng)老制度一路黑,紐約真的是老年人地獄?托梅戲好不輸倆男主;看這片需要勇氣,嫁漢養(yǎng)老都不保險,錢最重要且理且珍惜。換個人來拍可能就是倆老頭狀告學校了吧。
愛很難
港譯《流離所愛》似乎更傳神。導(dǎo)演是心軟之人,在每個急轉(zhuǎn)直下之處虛掩或轉(zhuǎn)身,留下生活的瑣碎慢慢咀嚼,體會愛的細小卻彌久的香味。是陪伴與習慣讓我們笑和哭,有此方是lucky man。#25th HKLGFF#這個周末最好的禮物。
很紐約,很生活,很政治正確。
真實、細膩、處處留白,在各種煩惱和瑣事中表達著著默默流淌的愛。
婚禮和葬禮的處理非常出色。
愛是理解,是傳承,是分開多日后的相擁取暖,是最平淡的一件小事。
完全忘記了這是部同志電影,它更像小津的“東京物語”、高畑勛的“歲月童話”還有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帶著比生活還生活的氣息。兩個男人抱在一起不是為了做愛、而是習慣了對方存在,這就是我想要的一輩子:愛很安靜。
晚年的分離總有些悲涼,也許所有曾經(jīng)熱烈彷徨甚至淫亂的愛情最后都會變成靜謐的湖面,看到他們擠在小床上親吻也會不自覺的微笑。很欣賞影片并沒有對Ben的逝去著墨,一個讓路的動作足以緬懷。逆光下的青春都是他們的曾經(jīng)。
覺得真跟gay不gay關(guān)系不大,無準備的年老生活,一次逆境一點變故,就足以拿去你所有體面。換對異性夫婦,所遇到的也無不同。寄人籬下當然會看些臉色受點委屈,兩個老人雖然可愛,倒也不是什么隨和活絡(luò)、能放下身段生活的人,尷尬辛酸才由此產(chǎn)生。如果真的老無所依,那就早點死好了,看完這個我跟自己說。
愛很怪,不因歲月而蒼老;愛不散,以各種形態(tài)存在
他送他到地鐵站入口,他們吻別,道晚安,日子就這樣一天天流淌,安靜著,平緩著,什么也沖不掉他們40年的堅持,什么也分不開他們平淡而真實的愛。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拔覒涯钣心阍谖疑砼浴?/p>
導(dǎo)演似乎特別留戀每一個喘息的瞬間,鏡頭在那些地方停留得特別久,也因此留給了觀眾很多呼吸的空間,跳出來的同時更加如主角一般感同身受,那些生命中細小的捉襟見肘的艱難和考驗,沒有大喜大悲,只有隱忍之痛。
這是導(dǎo)演艾拉·薩克斯的【東京物語】觀后感嗎?兩個寄人籬下的老頭像極了那對前往東京兒女家的鄉(xiāng)下老夫妻,他們彼此的習慣和依賴,相濡以沫的愛情觀,一個午夜從酒吧歸家的背影都是十足的克制和催淚,最后其中一個人的命運也是那樣的相似,你看到的不再是同志情感,而是美好愛情的本身。★★★★
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存好錢
手法是克制內(nèi)斂的,劇情是平淡無奇的,只剩一對老基友可愛到令人心酸
老無所依,流離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