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I #CinematicSorceressTheFilmsofNinaMenkes 非常喜歡!內核上看帶有很強的女性主義表達,整體在表達上和劇情上與《讓娜迪爾曼》的內容差不多,只是增加了很多對于司法系統(tǒng)和宗教的諷刺,并且形式上更加先鋒一些,舞臺劇感非常強,臺詞極少并且在形式上幾個女性角色對話基本如同舞臺劇的獨白!
所有的女性在片中可以看成一個整體,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感覺是對圣經的解構,女主在影片中是被圣化成了彌賽亞的形象,片中監(jiān)獄中那耶穌像時刻提醒著我們,而所有嫖客名字皆為John也似乎預示著男性這個群體(朋友看字幕表提醒我所有嫖客的名字),因為我記得我看實習醫(yī)生格蕾時在醫(yī)院中,所有的男性病人將被稱為John Doe,女性則被稱為Jane Doe。男性在影片中借由性給她帶來苦難,而她最后也身死達成“啟迪”女性的作用(其中甚至有“猶大”的形象出現(xiàn))。
結構上,非線性碎片化敘事,感覺看一遍是很難有條理的捋清所有碎片的信息,但幾場非常重要戲先后被完全非線性的展示時帶來的宿命感非常強。碎片化的剪輯帶來的另一種好處就是某種程度上剝離時間屬性,再結合那重復的臺詞,無序中得到一個空間上極其壓抑的闡述。
視覺上,大量的固定鏡頭,非常的克制,類似于《讓娜迪爾曼》中的壓抑與克制,但同時大量的搖鏡頭結合特寫帶來的情緒傳遞作用對比固定鏡頭更強烈,也讓觀眾在這類場景中情緒能得到一些釋放,而更加遞進情緒傳遞效果的幾次手持帶來的失控感讓我的印象更為深刻。還有兩場室外的戲,也是那僅有的“自由”,在“自由”之后,她救贖了一切!
聽覺上,基本是現(xiàn)場收音,效果非常好,時不時的警笛聲傳遞的信息也是非常明顯,還有幾場音畫分離的處理,非常喜歡。
等一波5月11上線BFI Player的二刷了!
“你還要如此憤怒多久?我的憤怒不足以去死 我的憤怒足以殺人”
攝影滿分 內容太形而上
看的Nina的第一部作品。這部片子是Nina年輕時候對女性不想成為性的客體的先鋒表達。引用了詩歌作為對白,不斷重復的對白也是一種體驗。性愛鏡頭沒有任何的身體裸露,對于觀眾也沒有任何的愉悅觀感可言,Alda充滿了憤怒和暴力,全片的各種隱喻也是非常的有趣。時至今日依舊先鋒。
Akerman×Memento
#bfi
#BFI #CinematicSorceressTheFilmsofNinaMenkes 長評-我的身體,我的房間。很強女性主義表達,對比《讓娜迪爾曼》形式上更加先鋒并且舞臺劇感非常強,尤其臺詞如舞臺劇的獨白!女性在片中可被看做一個整體,情節(jié)感覺是對圣經的解構,女主在影片中是被圣化成了彌賽亞,所有嫖客名字皆為John似乎影射男群體(醫(yī)院中男性未知身份病人將被稱為John Doe),男性借由性給她帶來苦難,她最后也身死達成“啟迪”女性的作用。幾場非常重要戲非線性的展示時帶來的宿命感非常強,某種程度上還剝離了時間屬性,結合重復的臺詞,無序中得到一個空間上極其壓抑的闡述。大量的固定鏡頭和搖鏡頭,結合特寫做情緒傳遞,室外也是那僅有的“自由”,在那后她救贖了一切!現(xiàn)場收音效果拔群,音畫分離非常喜歡。
對實驗有點..接受無能
在實驗敘事領域nina menkes是美國獨立電影界的一個獨一無二的人物
電影作為一種巫術,一種奇異的力量,同樣作為孤兒的三姐妹,是屬于女性的三位一體嗎?沾滿我們全身的,是來自體內的經血還是我們手刃的仇人的血?在火焰,在水域,在自然中才是我們感到安全的地方
“I am never angry enough to die; I am angry enough to kill”/ Feminist depressi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gender is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 Perception is fatal(Witman)./ Guilty of being fem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