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畫面、色彩真的特別美。
當(dāng)知道真相之后的憤怒、無奈、痛心等各種情緒夾雜在一起,女人們開會討論該如何是好?
列出三種方案,大家投票,最終在兩種方案中糾結(jié)、剖析,列出各自的利弊。探討過程中會有沖突,做決定總是痛苦的。中間穿插的一些劇情,推動決定的產(chǎn)生,當(dāng)她們最終選擇離開,那是她們?yōu)樽约鹤龅眠x擇,雖然不識字、不認路、不會看地圖,但是為了日后不要遭受痛苦,為了保護她們的女孩們,她們必須離開!
最后她們準(zhǔn)備離開,離開這個地方,離開這個她們曾經(jīng)聚集在一起探討的屋子,剩下的只有釘在墻上她們抉擇的利弊分析,還有女孩在大家討論時畫下的插畫,還有記錄員、唯一的男性August……
August作為本片唯一男性角色,本應(yīng)是對立的,卻與女性在同一戰(zhàn)線。本·衛(wèi)肖的表演太精彩,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情都很抓人。作為理解女人的男性角色,但因為是男人,他無法與自己愛的女人一起離開,日后卻只能與女人們痛恨的男人們一起,誰知道他將會在遭遇什么,想想都很絕望。August其實也早已做好了打算,那就是在她們離開后,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當(dāng)他掏出那把原本想要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手槍,交給Salome去保護女人們時,真的直接淚崩!
女人幫助女人,當(dāng)她們選擇離開的那一刻,她們就已經(jīng)強大起來,不再需要依附男人!
一場由女性領(lǐng)導(dǎo)的民主實驗,以及對男權(quán)暴力壓迫的反抗。深刻而震顫人心的作品。
民主討論過程有政治小品的引子,但植根于女性如何言說自己的經(jīng)歷、如何決定自己的命運。分享幾個有意思的小點和自己的理解:
(1)當(dāng)有人問“為何選項里沒有ask the men to leave”時,大家哄堂大笑。不是因為提議愚蠢,而是在極端男權(quán)架構(gòu)下女性即使為了自保尋找尊嚴(yán)也只能自己做出改變,而無法要求本應(yīng)承當(dāng)責(zé)任的男性做任何事。這種畸形體制下的屈辱和不公,以及正當(dāng)?shù)珶o法實現(xiàn)的訴求,形成雙重反差的黑色幽默,令人啞然失笑。
(2)大家討論要不要帶上(心愛的)男性和男孩子一起離開時,產(chǎn)生爭執(zhí)的根源,是“男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成為女性抗?fàn)幍腶llay”,以及男性對女性的系統(tǒng)性壓迫,是否源于男性的本能、是否能夠通過教育改變。影片通過男老師的敘述給出了對教育的期望,但他本人卻未被邀請/允許一起離開(即使他似乎欲言又止地想表達一起離開)。他的家庭背景(母親是最先質(zhì)疑男權(quán)的人然后被驅(qū)逐)以及他本人的思想與共情,使他成為真正意義上女性的allay,但卻終究無法成為女性群體的一員。不識字的女性群體請他來做會議記錄,其實是為了讓他知道母親過往的抗?fàn)帲皇且驗榕詫λ男枰?。這個情節(jié)的設(shè)計體現(xiàn)了女性天然的、完全的獨立和尊嚴(yán),雖然對那個男老師(個體的男性)而言有些殘忍。
(3)大家對短發(fā)“假小子”和抽煙女孩的排擠到最終接納,是女權(quán)內(nèi)部包容度的具象體現(xiàn)?!翱雌饋硐衲腥恕钡呐吮慌园?,抽煙的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壞女孩”被女性包容。對弱勢群體中的少數(shù)/更弱勢者的包容度,決定了這個群體對不平等制度的革命性有多深和能走多遠。
(4)影片中沒有一個男性出現(xiàn),甚至掌握權(quán)力的“長老”也一直隱身,但字字如血、恐懼的眼神和流血的臉頰,體現(xiàn)了男性權(quán)力與暴力的無處不在。
(5)人口普查的車放著大喇叭播放著年份(2010)和鄉(xiāng)村樂,作為和“外面的世界”的連接,把這個好似架空的與世隔絕的社會一秒拉回現(xiàn)實,放置于具體的現(xiàn)代時空下。
此外,基督教的寬恕與和平主義,也是除女權(quán)主義外理解影評的一條重要脈絡(luò)。從對“寬恕施暴者”作為一種社會規(guī)訓(xùn)與價值觀的反思(施暴者制定規(guī)則,要求女性寬恕性暴力),到暢想真正意義上的寬?。x開后能認清男女都是男權(quán)架構(gòu)下的受害者),對寬恕的執(zhí)著與基督教價值觀分不開,對寬恕的反思同樣也是對宗教權(quán)力的反思——誰能代表上帝要求我寬恕,誰能以上帝之名寬恕我。此外,對“留下來成為“殺人犯”(murder)”的擔(dān)憂,雖可以用“犯罪阻卻”來做法律道義層面解釋,但卻過不來基督教罪(sin)這一關(guān)。
最后,那位在民主討論會上暴脾氣的女性,最后被臉被打腫、手被打斷,但卻無能為力,別無選擇。希望能讓很多遇到米兔就張口“為什么不報警”、“為什么不反抗”的人閉嘴。無權(quán)弱勢的人,被欺辱后忍氣吞聲,本身就是人之常情、社會常態(tài),沒什么不好理解的。
1. 這個故事是為了解讀服務(wù)的,它有一個萬能框架
頭20分鐘演完我就有很強烈的感覺,這會是一個含義上、解讀上都很豐富的故事。
讓我們高度濃縮一下這個故事:一群女人遭受了侵害,一開始她們甚至都沒有想清楚、說清楚這種侵害是什么,但她們中的大多數(shù)最終逐漸明白了一切,這時,她們將面臨幾個選擇:(1) 什么也不做,一切跟原來一樣,日子繼續(xù)過下去;(2) 留在這個環(huán)境里,反抗;(3) 離開。
你看,這個簡直是個萬能框架,可以對應(yīng)上幾乎所有種類的女性困境,不管是歷史中的還是當(dāng)代現(xiàn)實中的。它們基本上都經(jīng)歷了這個流程,只不過可能最終達成的進程不同。
而且不僅是框架,主角們在谷倉里開會時所討論的那些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字字句句,樁樁件件,都可以跟大量的現(xiàn)實對應(yīng)。真的,她們每說一句,我腦子里就會飛快閃過一大堆熟悉的人事物。她們所關(guān)心的就是我們所關(guān)心的,她們所擔(dān)憂的就是我們所擔(dān)憂的。我們和她們面對著同樣的一系列母題,比如 price of fight、self-protection、justice、revenge、forgiveness、impact of social environment、education、patriarch authority、imposed doctrines......etc.
每一個角色也都不僅代表她自己,而是一個類別的女人的縮影。
這三種人實在太眼熟了,你可以在今天任意一個討論版塊看到她們的身影。
還有孩子們,代表著更加模糊但也更加回歸人之本性的新生思維:"We saw him! Why do you have to make it so complicated?"
所以,與其說Women Talking講的是新大陸某殖民地的一群女人的故事,不如說它是一部小小的、用fiction形式寫就的《Feminis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這樣的創(chuàng)作思路無疑是有意思的,但如果觀眾不是我,不能在她們說的每一句話外想到千千萬萬的現(xiàn)實原型,這個故事又會呈現(xiàn)什么面貌呢?失去了豐富的解讀可能之后,那就真的只?!皐omen talking”了,作為一個故事這屬實太過單調(diào)。
此外,如果去掉隱喻濾鏡來看,一群不識字的女人們有如此優(yōu)雅的語言習(xí)慣、語法如此嚴(yán)密的邏輯表達,確實不夠合理。
但好在文本之外的東西本片處理得都不錯,演員的呈現(xiàn)啊,足夠壓抑粗糙不“完美”的服化啊,blocking與一些肢體情節(jié)安排 (比如那些大笑) 啊,還有曲風(fēng)大幅變換的配樂,都不錯,能夠撐起一部劇情電影該有的情緒感染力,這也是我最終打了四星的原因之一。
2. 唯一的流淚瞬間
可能片子里的絕大部分東西我都在其他地方或多或少見過、感受過,真正擊穿我的瞬間只有一個:“I'm sorry, Mariche.”
Mariche這個角色在女性主義語境下常常被用來當(dāng)靶子,或者反面的、反動的案例。她告訴觀眾一個頑固又看不清楚真相的家伙在困境面前會呈現(xiàn)怎樣一種搖搖欲墜、讓人捉急的嘴臉。在現(xiàn)實中也是,尤其是當(dāng)年輕一代的小feminists聽到年長女人種種“不夠女權(quán)”的發(fā)言時,恨鐵不成鋼的情緒很輕易就能把我們引導(dǎo)向一種態(tài)度:“她是錯的,而且我們犯不著去拯救,她愚昧無知落后到?jīng)]救了?!?/p>
而Women Talking給了這樣一個角色爆發(fā)的機會,更是給了她我鮮少在別處見到的真心關(guān)懷。
“對不起,和人渣生活數(shù)十年,并且還保護住了自己與孩子的不是我,與丑陋殘酷的現(xiàn)實朝夕相處并且活下來了的不是我,我沒資格批判你?!?/p>
“對不起,勸你留在人渣身邊數(shù)十年的是我,沒告訴過你怎么保護住自己與孩子的也是我,我沒資格奚落你?!?/p>
“我跟你說對不起,不是因為我覺得我該想辦法讓這事翻篇,而是我真的為了我說的那些話而感到對不起?!?/p>
即便在那些對我而言與信仰無異的問題上,你和我持有不同的意見,我依舊徹頭徹尾地理解你的困境、全心全意地感受你的痛苦,你和我依舊在一種非常幽暗廣袤但綿延不絕的層面上緊緊相連。我怎能不為此流淚。
只可惜咯,這種程度的solidarity在現(xiàn)實中還不太常見。
3. 關(guān)于“離開”
對女性主義創(chuàng)作者來說,“l(fā)eaving”似乎是個繞不開的主題,或者說元素。因為她們首先在寫的肯定是困境,既然有困境,那必然要討論“逃離”的可能性。
記得中學(xué)語文課上,講到魯迅的文章《娜拉走后怎樣》,老師在上面講一大通,我在底下邊走神邊悠哉悠哉地想,“?。繛槭裁匆甙??”
那時候的我還什么都不懂。后來慢慢長大,才明白“逃離”對于無數(shù)的女人來講是一種近乎救命稻草一樣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Lenu會離開那不勒斯,Laura會離開洛杉磯,Thelma & Louise會離開Arkansas,而Furiosa會帶著一車的女人拼了命也要離開不死老喬的Citadel。
說真的,我第一次看《時時刻刻》還完全不理解Laura怎么能做到拋棄兒子。這種掙扎在Women Talking中也有體現(xiàn):“what should we do with the boys?” 女人們總是在為所有人考慮??墒蔷拖馤aura多年后在兒子的葬禮上陳情的那樣,“I had no choice. It was death. I chose to live.”
有時候離開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
但是呢,話又說回來,“離開”也許只是我們需要跨出的第一步,世界上無數(shù)的女人們也的確紛紛在精神上或物理上跨出了這一步。But then what? 《狂暴之路》里有一條短評我至今印象深刻:
我們的前輩中有多少曾選擇過leave?我們之中的多少人又正是因為這個決定而誕生、長大、接受教育?我們和我們的后輩呢?會有選擇 stay & fight 的一天嗎?
也許短評中的“勝者”可以換成“勇者”:真正的勇者不是離開去尋找新世界的人,而是留下來改變舊世界的人。
希望我們永遠不要停止表達,就像這部電影一樣,keep talking ?
Many times doesn’t watch Hollywood movie, still contains presented characteristics, continuous editing, which doesn’t block the spectators and let them focus on the narrative, it dose, because at the screening, audiences behind me were attracted by the narrative and reacted the narrative actively. I think the narrative is the substitution of other kinds of Hollywood films such as the hero film. It too focus on the narrative about the content that the superficial contents regarding as feminism, which can cater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because at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 many people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evels of female, mentioning about female stuff, they almost open their eyes larger and appeal for female in definitely high excitement. So the narrative of the film in support of the feminism but I think it is very obvious and superficial ways. And also, in most Hollywood films, they must be related to romance, this film also dose. By the way, the lighting of this film impressed me because the lightings on most of the characters are half light and half shallow which is harmony.
TIFF觀影后導(dǎo)演Q&A記錄
今年在TIFF看了八場電影,Women Talking是電影結(jié)束后觀眾掌聲持續(xù)最久的,也是唯一一場在片后導(dǎo)演入場時全場自發(fā)起立鼓掌的,掌聲一度停不下來。坐在TIFF最大的觀影廳之一,滿滿兩層的觀眾,感受到了2016年Women’s March的溫暖和solidarity。在今天的北美,不得不說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體驗。
下面記錄一些還有印象的導(dǎo)演問答(穿插個人感想):
1. 為什么沒有呈現(xiàn)任何一場暴力本身,也沒有呈現(xiàn)任何一個男性施害者的臉?
導(dǎo)演表示不想呈現(xiàn)任何一個具象的“反派” (villain) ,而是想聚焦在暴行發(fā)生之后的“impact”,對女性本人的,對她的家人親屬的。
導(dǎo)演在這里說了一句話我很喜歡,影視作品里想通過直接拍攝強暴的鏡頭所表達的,很少可以justify把它演出來的必要性。
一方面女性之間的辯論很快就從具體的暴行上升到結(jié)構(gòu)性的問題,從未譴責(zé)過任何一個男性個體。另一方面August作為唯一一個有“臉”的男性,影片想通過他把重點放在男性有可能變成的樣子,to show what is possible。
2. 電影和現(xiàn)實之間的聯(lián)系,選擇在2022年拍攝這樣一部電影跟美國此刻正在發(fā)生的重大倒退有什么關(guān)系?
導(dǎo)演說,電影的最后一幕,women marching together的畫面是最后拍的。每家每戶,老老少少的女性,哪怕彼此有再大的矛盾,針鋒相對的觀點,還是各自驅(qū)趕著自家的馬車,匯聚成長長一條線,一起走出了colony,走向了未知的未來。
導(dǎo)演在此希望美國女性在今天,不管自己的在政治光譜的哪一頭,可以放下對彼此的成見,放下在其它議題上巨大的分歧,匯聚到一起,為美國女性的未來走出一條路來。
個人最喜歡這部電影的一點就是對女性內(nèi)部分歧的展現(xiàn),觀點上分歧,性格上的分歧,代際上的分歧,位置上的分歧,哪怕大家有著一樣的信仰,對信仰的解讀也可以截然不同。辯論時,這些根本上的分歧看似已經(jīng)沒有調(diào)和的空間,但恰恰因為迫在眉睫的危機,其殘酷程度逼迫她們必須放下這些分歧,作為一個集體,走出一條路來。這種程度的true democracy在現(xiàn)實中很難在宏觀層面踐行,但是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啟發(fā)。電影展現(xiàn)了一群有著根本分歧的人怎么通過平等的辯論,充滿共情的協(xié)商,一起找到了一個大家都愿意接納的出路。
3. 電影為什么選用這個色調(diào)?
Polley將電影的色調(diào)形容為 “the color tone of a faded postcard from a world that’s already gone” (那種陳舊明信片的色調(diào),來自一個已經(jīng)不存在的世界)。Polley特意選擇了一個這樣懷舊的色調(diào),為了避免影片有任何現(xiàn)實主義的色彩,否則很多對話將顯得很奇怪。
確實是,在觀影時看到一群不識字,不知道“逗號”是什么的女性用最嚴(yán)謹(jǐn)?shù)恼Z言進行充滿哲思的辨論,會有一種違和感。如果是更自然的現(xiàn)實主義色調(diào),肯定會加深這份違和。
4. 電影在哪里拍攝?故事原型發(fā)生在哪里?
電影就是在多倫多附近拍攝的。Polley強調(diào)她特意避免了任何具體地點的影射,這是一個虛構(gòu)的故事,一個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地區(qū)任何時代的故事。原著的靈感來自于一系列發(fā)生在保加利亞的強奸事件。
相比之細膩的還原性侵給一個具體的community帶來的創(chuàng)傷,這部電影更像是基于這世間千千萬萬類似悲劇的一場抽象思辨。
5. 電影的背景時代?
2010(笑)
6. 為什么把旁白音(narrator)從August改為小女孩Autje?
原著的敘述者(narrator)是August。團隊中Chris提出異議,覺得這樣一個故事用一個男性的聲音敘述出來很奇怪(原詞:feels alienated)。導(dǎo)演本人并沒有這種感覺,畢竟women talking這個故事本事的意義就不僅僅在于女性自身的表達,也在于男性的傾聽和記錄。
但是閱讀文字和觀看影像是非常不同的體驗,在小說里沒有違和的設(shè)定,用耳朵聽則未必。所以團隊開始大開腦洞,修改設(shè)定。有人提出改為小女孩Autje的聲音,有人提出改為女主Ona在未來此刻還未出生的孩子說話。Polley將兩者結(jié)合,改為Autje在未來講給Ona孩子的話。
個人非常喜歡這個改動。一直覺得“姐姐”是一個很神圣的身份,以Autje的聲音,對Ona孩子講述母輩在ta出生前經(jīng)歷的苦難,以及為了ta的未來所進行的抗?fàn)?,比August的視角更多添了一份代際的傳承和跨越血緣的姐妹關(guān)懷。
7. 影片中有很多對基督教信仰的探討,這跟導(dǎo)演自身的成長背景有沒有關(guān)系?
Polley坦言自己成長在一個無神論者的家庭,雖然確實是把她送到了一個教會幼兒園,因為離家近。她對所有信仰都很好奇,都很想了解,如果非要說一個宗教的話,可能最像是一個佛教徒。
導(dǎo)演強調(diào)影片沒有一絲評判或者諷刺這些女性信仰的意思。雖然她一直對附著在信仰之上的社會制度和機構(gòu)充滿警惕和批判,但對信仰本身是非常尊重的。影片中,女性哪怕面對死后進不去天堂的威脅,還是在漫長的辯論后選擇離開。離開不是對信仰的摒棄,而恰恰是更深層的虔誠。
恰逢婦女節(jié)前夕我就開團募集到四個姐妹一起來看,然后又加入幾個姐妹聚餐討論了一晚上。有姐妹收到邀請糾結(jié)許久還是覺得題材太沉重不想看了,看的時候我和一個姐妹都在抹淚,但我們的淚點又不相同,她傷心的感覺居多,我振奮的感覺居多,而另一個姑娘沒太看懂一臉困惑,這都是很正常的。
畢竟這個題材就沒法討好所有人,首先男性和女性的觀感肯定是大相徑庭,其次同性別的觀眾內(nèi)部也是各有各的立場。這一群女人在一個閉塞鄉(xiāng)下谷倉里的談話,竟和前一陣上野老師對談引發(fā)的全網(wǎng)大討論不謀而合:女性主義到底希望追求什么?女性能否克服四分五裂的現(xiàn)狀走向光明的未來?我們對于性別暴力至少達成了不能再沉默無視的基本共識,但是正確的對策是以暴制暴(拿起菜刀剁他丫的)還是遠離暴力根源(不婚不育保平安)?我想沒有人能夠得出正確答案,但這不能說明沒有討論的意義,也沒有人配或不配參加討論,能夠讓各個立場的女性自由表達加入討論本身就已經(jīng)是很大的進步了。
因為討論本身能夠擴大聲音讓人聽到,而現(xiàn)狀就是男性對于女性苦難的感受還很微弱。比如今天某人跟我說他在和很多年沒見的中小學(xué)同學(xué)聚會時,小時候看起來很強大的女生現(xiàn)在回憶哭訴小時候被老師體罰和欺負,他十分震驚這和自己上學(xué)時的記憶完全不同,但也只能默默地聽著?!拔覀兌忌系耐粋€學(xué),人和人的感受就相差這么大嗎?“他困惑地問我。
我說是的,人和人、男人和女人的經(jīng)歷感受就是相差這么大。你因為個體幸運沒有經(jīng)歷過的苦難,有的人可能每天都在無聲地忍受。我自己小時候也曾因為性格懦弱被老師和同學(xué)語言霸凌,甚至工作后也發(fā)生過同樣的事情,但也正是因為性格懦弱都不知道如何反抗,甚至還會以為是自己的問題。所以如果我是你的話,我會認真傾聽,嘗試?yán)斫夂头此?,作為老師更有?zé)任防止同樣的悲劇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就像電影中本喵飾演的August那樣。我雖然總體上是個悲觀主義者,但是我又相信通過不懈的對話和行動,我們想要實現(xiàn)的進步還是有可能的。
“We have been preyed upon like animals.
Maybe we should respond like animals.“
"We didn't talk about our bodies.
So when something like this happened there was no language for it.
And without language for it, there was a gaping silence.
And in that gaping silence was the real horror."
"Ask the men to leave?
None of us have ever asked the men for anything.
Not a single thing, not even for the salt to be passed,
not even for a penny or a moment alone or to take the washing in
or to open a curtain or to go easy on the small yearlings
or to put your hand on the small of my back as I try,
again, for the twelfth or thirteenth time, to push a baby out of my body.
Isn’t it interesting that the one and only request we would have of the men,
is for them to leave?"
將女性遭遇性侵、家暴等侵害后的決定講出來,真的是“講”出來,大段大段文縐縐的臺詞從設(shè)定上沒有文化大字不識的女性嘴里講出來,說教味很重,但這似乎又是種能讓男權(quán)世界“聽懂”女性聲音的好辦法。片中每名女性各有各的代表性,面對困境有忍耐的,有中庸的,有激進的,還有化恐懼無助為怒火向自己同伴開炮的……整體基調(diào)還是向上的,女人們的出走也是向往更好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她們抓住了可以選擇的權(quán)力。三星半
“女人們不識字她們是怎么知道那么多的?” 殖民地的女性們的思考不源自于她們是否識字、是否受過教育,思考源自于她們所受過的不可湮滅的折磨,更源自于她們在苦難后仍抱著愛和寬恕的本能。 對這群女人們來說,這場談判不會在離開后就結(jié)束了,因為只要壓迫和欺凌存在一天,談判就會一直延續(xù)下去,它昭示著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反抗。 如最后女人對男人所說的:“We'll meet again”,also leaving is not fleeing.
#LFF27 與其說是一部充滿女性意識的電影,更像一篇激昂又溫柔的女性manifestation。舞臺話劇感很強。關(guān)于如何處理與男人之間關(guān)系的議題,是女人群體內(nèi)部的私事,每一段對話都充滿了觀點的交鋒、對峙最終達成一致。是一種非常令人向往且充滿力量的女性主義烏托邦。
very empowering,claire foy的某一段表演讓我后面兩個女生都哭抽了
這部電影能拍出來就值得五星。另外我想問問那些質(zhì)疑片中不識字女性能討論深刻問題的人,女性掌握知識、會思考,那么令你害怕嗎
原諒我不理解,連字都不認識的女性,為什么會用這么多大詞,說的都是精英高知女性才會說的話?
開頭點明了劇作的架空性,讓人無法在這個方面指摘,可以的……但我不想再看這種金句頻出的開會大片了,可以想象之后會有各種out of context的臺詞截圖。架空而論,你本的角色也不合適。知道了故事的現(xiàn)實來源發(fā)生在玻利維亞之后感覺更微妙了。
#TIFF2022#4.5. 我們的苦難,與我們的力量,是話語間記錄的口述史,也是指引未來的舉起的拳頭。Miriam Toews的原作改編有一定難度,一些群戲橋段theatrical affect過于強烈,好在cast的表演非常過硬(Claire Foy and Jessie Buckley definitely stole the show),讓情感一直可以連貫下來。離開既是無法避開的創(chuàng)傷母題,也是獲得新生的唯一方法,而那些女性前輩都只是希望your story to be different.最感動的瞬間是Q&A時,一位cast member提到,選擇發(fā)聲,抗?fàn)?,需要勇氣;而選擇留下,沉默,也更需要力量。有的時候你明白電影其實并不完美,但是這重要的訊息最終還是讓你淚流不止。
可能不是不識字的女性會說出來的話,但不識字的女性一定能夠說出這些話。真正的decision to leave。在多倫多看得第一場電影,在加拿大看的第一場電影,一個人的December 24,哭得很厲害,和電影無關(guān),是一下子想起了很多關(guān)于一個人看電影的記憶。Merry Christmas。
女性精英主義的顱內(nèi)高潮,看不下去了,真的該看看第三世界女性的生存狀況…
【NYFF60】劇情就真的和題目一樣,是一群女人在聊天,不過她們聊的卻是在最危急時刻的掙扎、鼓勵、反抗和希望。時而幽默,時而悲傷,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充滿著希望和對彼此的關(guān)心鼓勵。看完整部電影,內(nèi)心是充滿希望和力量的,your story begins here。PS,本韋肖太能哭了,流的眼淚比女演員還多。
TIFF22|幾乎全程都是對話+幾位受害者一起開會討論的場景,跟片名描述的一樣。攝影和剪輯其實比較單薄,我和朋友一致感覺如果能多一點遭遇時的閃回應(yīng)該更具沖擊力。個人給了克萊爾芙伊演技mvp,中間有場情緒爆發(fā)的戲看得雞皮疙瘩都起來了,再疊加臺詞金句,發(fā)揮很頂!還有本喵作為全片唯一男性角色,人設(shè)一點不突兀,完全融入+跟魯妮瑪拉很有姐妹感??
0.5/10 #NYFF 充斥著自我矛盾的電影:村落男性的集體缺席,卻仍要描繪年輕男子教師作為“會議”記錄者和他的“愛情”,所導(dǎo)致“男性”的形象在電影中的位置既被抽象化概念化又被單一化“偶像”化;即便故事應(yīng)發(fā)生于“想象中”的與世隔絕的虛構(gòu)村落,卻在臺詞中提到二戰(zhàn)與其他歷史事件,且汽車和電氣又與村落中的復(fù)古環(huán)境(和電影做作的色調(diào))極為不符,這種虛偽的歷史性令人摸不著頭腦。前一小時的各種“開會”場景令人發(fā)指:混亂的調(diào)度與節(jié)奏,除兩位老人外令人尷尬的演技(僵硬地塑造“戲劇性”),陷入非邏輯的邏輯,與各類意義不明的情感波動或沖突,所導(dǎo)致大部分角色的面孔都極為模糊和扁平。太多避重就輕的處理手法,不少被胡亂使用的驚悚元素,自我反復(fù)且無效的討論,唯有在“會議室”(倉房)之外的部分(離開村落前)還值得觀看(最后二十分鐘)。
6-7|基本上是一片大學(xué)生性別研究期末論文….意思就是寫得不錯,但也就是大學(xué)生水平…..(August被問到為什么有槍,他哭著說不出話來,Salome說“不要自殺,你還得教那些男孩”,那一段我還是眼眶濕潤了一下….(魯妮瑪拉好美?。。ㄔ趙b把本大夸特夸了一下這里就不提了
一群人在這里金句大賞式聊天,觀影過程極其痛苦。很少有這種說著英語也能尷尬到我的臺詞了。以及這種電影里的女性永遠是,受苦受難掙扎偉大,仿佛生來就要成為某種符號。我就想看女的追逐野心,玩弄權(quán)術(shù),理智,強大,堅毅,狡猾,怎樣都行,反正先像個人。LFF2022
TIFF 2022| 觀影07 | 少點戲劇場景、擺拍和念白不好么!知道不會寫字沒能上學(xué)的女性心聲需要被記錄,但是電影不是小說,電影不是戲劇舞臺。找了這么多大牌演員一起念臺詞,毫無對話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所有沒有對白,女人們行動起來的戲都非常有張力和感染力!觀感太糾結(jié)了,結(jié)尾依然動人,但是對話戲真的讓人難熬。離開的前夜開太多的會,太多時間唱歌、祈禱、相互療愈,緊迫感全無……把人急死
無論多么“精美”的攝影都無法掩蓋本片電影感的缺乏,從標(biāo)題到內(nèi)容都倚仗的對話更是完全與故事主角中的這幫未受教育、不識字的女性們不相符,而更像是作為高知精英的創(chuàng)作者的傳聲筒。另外更好玩的是本喵居然成了一眾全女明星卡司中最亮眼的,無論是他的角色塑造還是個人發(fā)揮,其他要么角色完全立不住,要么就是處于autopilot狀態(tài)
所有拍攝香艷性侵鏡頭以博取男性眼球的男導(dǎo)演們都應(yīng)該好好看看這部影片,女性遭遇性侵的經(jīng)歷不是你們在電影中展現(xiàn)窺視與虐待的情色符號。你可以書寫她們的憤怒,拍攝她們的勇敢,記錄她們的反抗,大可不必打著“為藝術(shù)獻身”的旗號展現(xiàn)所謂的“宏大敘事”
非常舞臺感的一個片子,基本都是在谷倉場景里的談話戲,從對話里知道這些女性們都經(jīng)歷了怎么樣可怕的遭遇,偶有閃回,卻并不直接展示暴力本體,導(dǎo)演應(yīng)該是更想聚焦于暴力之后對女性和其周遭所產(chǎn)生的影響。Claire Foy和Jessie Buckley各自有情緒爆發(fā)力很強的戲,但總體來說,長篇的對話戲還是比較干。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所有沒有對白的戲,女性們行動起來的戲,都更具有感染力,我說的就是最后二十分鐘,我爆哭到停不下來,從她們決定離開的那一刻開始,到最后那條長長的隊伍開始慢慢前行,離開即便是走向未知,那也是獲得新生的方式,看到所有女性都團結(jié)起來,真的就覺得女性所受的傷痛只有女性自己才懂。本喵作為唯一的男性角色,反而貢獻了全片最多的眼淚,也賺取了我的一大半眼淚,看到他哭我就哭……
《12怒女》,只不過女人們決定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命運。問題是劇情和臺詞都太像舞臺劇了,所有人都妙語連珠,不像真人而像女權(quán)主義傳聲筒。她們說的所有話我都同意,但比起電影更像PSA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