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生前不被注視,死了之后,警方、媒體、觀眾卻費盡心機搜尋你的身份,你的經(jīng)歷,這是劇名折射出來的吊詭與諷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李雅均和江曉孟為他們策劃出來的死亡儀式也為他們贏得了一次重獲凝視和重拾尊嚴的機會。
“遺愿命案”中的所有死者,基于一個共同點,都有遺愿想要實現(xiàn)。
遺愿命案的引擎者是李雅均。李雅均給江曉孟灌輸了自己的死亡價值觀,江曉孟拔掉母親的維生系統(tǒng),讓她永遠結束了痛苦。江曉孟加入李雅均的死亡之局。
李雅均與江曉孟進入心理咨詢機構,“收集”那些想要尋死的人,他們便是之后的一系列死者:游誠皓、蘇可蕓、張聰健、莊秉榮、劉光勇。但遺愿命案的死者還應將周洋囊括進來。
周洋的名字出現(xiàn)在所有死者之后,但事實上周洋死于所有人之前。連環(huán)案中的死者出現(xiàn)順序不是按照死亡時間來排列的,而是根據(jù)遺愿實現(xiàn)的順序。它的邏輯鏈條是:每個人都因前一人的死,實現(xiàn)了自己的遺愿;每個人也都以自己的死,替后一人實現(xiàn)了遺愿。
游誠皓是邏輯鏈條的起點,她打扮成蘇可蕓的模樣,實現(xiàn)自己成為女人的遺愿,并且同時將自己死亡的現(xiàn)場布置成蘇可蕓未發(fā)行的新專輯的封面,實現(xiàn)了蘇可蕓的遺愿。由于游誠皓前面沒有替她實現(xiàn)遺愿的死者,所以她算是一個小小的特例,她的遺愿實現(xiàn)也借助了后一個死者。
游誠皓的死亡設計或許會引發(fā)反詰:她明明可以我行我素地做女人,不用參加遺愿交接計劃啊?其實游誠皓并不是無法自主地成為心理甚至生理意義上的女人,她是無法成為一個社會性意義上的女人,也就是說社會不肯承認她是一個女人。通過變身為一個有名的女明星,這算是變相地讓自己實現(xiàn)了這種社會性意義上的性別身份。同時,她的自殺也是一聲絕望的叫喊,她以死向社會明志:我就是女人。
由于游誠皓實現(xiàn)了蘇可蕓重獲關注的遺愿,于是蘇可蕓在安邦公司樓頂以張聰健的名義自焚,引發(fā)公眾對血汗工廠的關注,實現(xiàn)了張聰健的遺愿。
接著張聰健死在莊炳耀的工作室,曝出藝術家莊秉耀的造假新聞,實現(xiàn)莊秉榮讓自己的藝術才能被公眾得知的遺愿。
再往后,莊秉榮以劉光勇的名義投水而死,實現(xiàn)劉光勇為少年時殺人罪過的懺悔。
最后,劉光勇戴著周洋的手環(huán),從安光護理院十樓墜下,實現(xiàn)了周洋曝光護理院虐待老人內幕的遺愿。
整個遺愿命案的運行機制就源自這樣一個高概念設計,它擬定了這場被害者游戲的運行規(guī)則。
按照遺愿命案的自殺邏輯,必須是目睹前一人為自己實現(xiàn)了遺愿,自己才會坦然去為下一人實現(xiàn)遺愿。但是這個邏輯并非一直奏效,它在劉光勇和周洋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上說不通。劉光勇最后在求生的情況下,被李雅均強行注射死亡。
而周洋實際上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了這個游戲,他的確失去了活的勇氣,也有想要曝光護理院的遺愿,但他并非死于自殺,而是李雅均的藥物他殺。如果說這一邏輯缺陷還能基于周洋的確想要自殺卻無法自主完成,而李雅均是在幫他解脫痛苦而自圓其說的話,那么另一邏輯缺陷則很難說通了,那就是周洋死之前根本沒有目睹自己的遺愿實現(xiàn),直到遺愿命案發(fā)展到最后,劉光勇的尸體戴著他的姓名手環(huán),從安光護理院十樓墜下,引發(fā)轟動,他才算是實現(xiàn)了自己的遺愿??墒谴藭r目睹遺愿實現(xiàn)的,已經(jīng)是他的“在天之靈”了吧。所以周洋的遺愿實現(xiàn),基于的是李雅均的守信??墒堑踉幍氖牵苎蟛]有與她建立契約,這一契約是李雅均單方面書寫并簽署的。按照遺愿命案的自愿邏輯,李雅均本可以征詢周洋的意愿,讓他自愿入局,但她沒有這么做。無論她基于多么善意的前提,事實依然無法改變,周洋的死是一個陰謀,一場謀殺。
李雅均的扮演者林心如在第八集幕后采訪中分析李雅均的心理時,說李雅均生命意志的崩潰是因為她所愛之人周洋生命意志的崩潰。遺愿命案從此開始。而李雅均踏上了幫助他人實現(xiàn)遺愿——抑或說教唆殺人——之旅。可是在劇中,李雅均的這一心理動機建構很大程度上并沒有實現(xiàn)。
不過,也正是這兩處邏輯上的破綻,令散發(fā)著“犧牲”、“自由”、“價值”這些美麗光環(huán)的一組自殺藝術蒙上有悖倫理的陰影。
李雅均基本上只是一個功能性人物,劇集對她本人的刻畫顯得倉促、薄弱,基本就是讓她自己念了一遍編劇的背景設定。
她真正的作用是拋出那些“大哉問”:
協(xié)助他人自殺是可以的嗎?
她的行為究竟是在救苦救難,為人超度;還是通過洗腦教唆殺人,狂妄地裁決他人生死?
自殺是可以比活著更有價值的嗎?
這些問題還可以有進階版本:
如果說協(xié)助自殺是可以的,那么在什么條件下才可以?
助人解脫痛苦式的協(xié)助死亡與基于洗腦和教唆的謀殺界限何在?
如果自殺有可能產(chǎn)生價值,什么樣的自殺比活著更有價值,什么樣的自殺比活著更沒有價值?
李雅均和周海茵在第八集的對話在這些問題上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角力,結果以李雅均基于死亡的升華理念失敗、周海茵基于生命的希望理念勝利告終。但這樣的探討未免受困于主流,顯得野心不足,更像是一針安慰劑,并不能起到太強的啟發(fā)性。其實生死的意義問題不可能有唯一答案,死和生也不是消極與積極的二元對立。李雅均的死亡觀念的確出于她生命價值的崩毀,具有消極性和欺騙性,但她的故事遠不能囊括死亡話題的全部面向。其實我們用不著擔憂消退生的光環(huán)、承認死的意義之后,人類會陷入彷徨。為了價值正確而去崇高生命、矮化死亡的做法,對直面復雜而艱深的問題徒增泡沫,并無裨益。其實劇中對死亡的態(tài)度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比較客觀和開放的,但是最后這場對話實有糾偏之嫌,仿佛擔心先前的客觀呈現(xiàn)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相比這些無解的終極命題,故事中投射出來的那些社會議題與邊緣群體的處境會顯得更為當下與實際。
游誠皓的故事關照到性少數(shù)群體的心理與社會對性少數(shù)群體的認同度問題。這里我使用的詞語本來是“寬容度”,但我意識到“寬容”一詞背后也帶著威權感,仿佛非異性戀者需要得到主流社會的批準似的。我認為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力,我們應該做的是認同、接納,而不只是寬容。游誠皓的父母不能理解她,在工作中又被歧視、欺負,她只從青青(江曉孟)那里得到一種相依為命的安慰。
蘇可蕓的故事折射出明星這種特殊的公眾人物身背的壓力。潮漲時刻萬人呼嘯,潮退之后無人問津,反智浪潮下的追星現(xiàn)象就是這樣。明星所經(jīng)歷的巨大落差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他們的心態(tài)是很有可能失衡的。
張聰健的故事反映出職場奴隸的生活狀況與黑心企業(yè)、血汗工廠奴役員工的事實?!?96”話題之所以引人關注,就因為這類受害者太多,而正義的追訴又如此之難。
莊秉榮的故事是一個藝術家尋求認可的故事,一方面他創(chuàng)造出杰出的作品,另一方面他生活在孤獨陰暗的世界,無人知曉。這也是一個表現(xiàn)兄弟之間的愛與剝削并存的故事。表面上看莊秉榮是那個殘缺之人,實際上弟弟莊秉耀殘缺在內心,他嫉妒哥哥的才華與父母對哥哥的親情傾斜。他盜取哥哥的藝術榮耀,獲得一種變相的代償,這又令本就殘疾的哥哥反過來產(chǎn)生巨大的失落。但揭開這層剝削關系,兩人其實又是共生的,就像莊秉榮講述的兩只小狗的故事那樣。這個故事令人對親密關系產(chǎn)生更多思考。
劉光勇的故事是一個曾經(jīng)犯下大錯的少年犯四十年后的自我救贖。在十七歲時,少年劉光勇在青年流氓的威逼恫嚇之下,心態(tài)崩潰,殺死一個無辜之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對一個少年來說莫過于此。當時的他只是一個孤立無助而又心智不夠成熟的少年,殺人又是在脅迫之下的行為,他并不是一個暴徒,也正因于此,他才會備受良心折磨四十年,仍然覺得自己只能以死謝罪。這個故事令人聯(lián)想到青少年間的霸凌問題,社會的容錯機制,以及對過錯犯的心理關注。但這個故事有更高的價值,因為某種程度上來說,劉光勇在那時那刻的作為是無可避免的死結,這種具備永恒性的悲劇,人類該如何面對,值得不斷地深思。
周洋的故事則牽引出老年人的弱勢處境。一個健全的社會,應該給弱勢群體提供基本保障,老有所養(yǎng)是對對人的關懷與尊重,一個社會如何對待老年人,體現(xiàn)出對是這個社會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死生亦大矣,可生死問題不僅在哲學層面上顯得重要。如果一個社會是唯利是圖的,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無法再創(chuàng)造經(jīng)濟價值,那么他們就很有可能被這個社會所拋棄。因為這樣的社會是人性喪失的叢林,生命是可以被利益踐踏在腳下的,每一個普通人基本的生命權利都會變得無從保障。但人人都會變老,每個人肯定都不希望自己在變老之后就被社會所拋棄,因此我們應該追求建立一個老有所養(yǎng)的社會。
死者的故事中,比如張聰健和周洋的故事,還反映了金權交易的內幕。無良企業(yè)長期作惡,卻始終屹立不倒,這與權力部門的失職或腐化是分不開的。
我們也別忘了幾個主角身上投射出來的現(xiàn)實問題。
調查記者周海茵本來用冷漠嗜血的態(tài)度處理一切新聞素材,為了第一手報道不擇手段。但當她的一篇報道不可避免地催化了命案的發(fā)生之后,她這才開始反思,承擔起了媒體本應具備的責任。這體現(xiàn)在她重復對方毅任說的一句話:“我們可以阻止這一切。”媒體不能只是商業(yè)機構,媒體有其天然的使命應扛起,有其天然的倫理應恪守。媒體應該追尋真相,監(jiān)督權力,對抗強權,聚焦弱勢群體和社會痼疾,塑立公序良俗。而劇中的媒體行業(yè)卻可說很大程度上放棄了使命,背離了倫理。徐海茵的上司囿于政府和企業(yè)勢力,規(guī)避尖銳的社會新聞。徐海茵一個男同事在面對張聰健的案子時一語道破媒體的失職:很多記者都收到過他的檢舉信,但是沒人敢報。
方毅任患有亞斯伯格癥,這令他在情感與交流方面存在障礙,情緒控制能力不佳。這反映在他與人說話直來直去,不知轉圜,容易狂躁、吼叫,而且家庭破裂。演員張孝全給這個角色賦予了痙攣的挑眉動作,和回避他人目光的扶眼鏡動作。某種程度上講,他促成了這個悲劇的發(fā)生,若不是他對女兒的忽視,江曉孟也不會推動遺愿命案的發(fā)生。但他這樣的人難道就不配獲得幸福嗎?當然不是。作為一個會被歧視為不正常的人,他又其實比一些所謂的正常人做得更好,至少當案件發(fā)生后他在努力改變。從某種角度來看,這個故事可說是一個自閉癥父親有關親情救贖的故事。
江曉孟這個角色承載著那些家庭破碎了的孩子遍嘗的凄苦、辛酸。由于父親的缺位,她身體上留下了永遠的疤痕,但更難撫平的卻是刻在心底的傷害。她獨自承擔起母親病痛所需的花費,在底層淪落掙扎。她鼓起勇氣希望從父親那里獲得親情的支持,得到的卻只是擦身而過的父親頭也不回的背影。在她失去生活的信念之時,她遇到了同樣失去信念的李雅均,在李雅均的誘導下,她加入了遺愿計劃。她幫助那些想要放手的人在死之前實現(xiàn)遺愿,為他們點起守護的蠟燭。而她自己也準備一走了之,但她也有一個放不下的遺愿,讓父親想起她,找到她。在懸崖邊,父女倆終于見面。江曉孟一字一句背出小時候在父親的卷宗里記下的殺人手法,這與遺愿命案中的被害人死法一一對應。這揭示了站在江曉孟的側面,遺愿命案只是一個女兒對父親的一番執(zhí)念與深情。
藏身遺愿命案之后,最隱秘的主角是李雅均。她是印度尼西亞人,從她嫁過來之后沒幾年老公就進入護理院這點來看,夫妻倆年齡懸殊,而且她很有可能是被買來的妻子。她說自己被護理院聘為黑工,可見她是非法移民。這樣的身份表明她就像黑暗中的老鼠,是與陽光下的社會和人群相隔絕的,這加塑了她的孤立處境。這樣的經(jīng)歷表明她沒有體會過愛情,因此愛情的一線閃光就會令她感動莫名,因此周洋對她如此重要,周洋的消沉會令她喪失對人生的期盼。如果她沒有經(jīng)歷過愛情,她反而能夠熬過這漫長無望的生命。
在這些角色中,很多人都是可能被社會選擇性忽視的那種人,也就是所謂的弱勢群體。他們生前不被注視,死了之后,警方、媒體、觀眾卻費盡心機搜尋你的身份,你的經(jīng)歷,這是劇名《誰是受害者》折射出來的吊詭與諷刺,這個劇名并不只是一個概念,一種懸疑。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李雅均和江曉孟為他們策劃出來的死亡儀式也為他們贏得了一次重獲凝視和重拾尊嚴的機會。而將主題設計為尋找受害者,而不只是罪案劇通常的追兇,概念上反其道而行之,頗有新意。而且劇名所呈現(xiàn)出的矛盾還在于,既然他們是自殺,為什么要稱他們?yōu)椤氨缓φ摺蹦??這正是要引人思索的地方。當然,答案泛泛說起來也很簡單,因為有一些自殺并不是個體性行為,它們可能具有社會背景、家庭背景,與個人的成長過程和生活經(jīng)歷有關。這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經(jīng)體現(xiàn)得很明顯。
這一系列角色與故事都有其現(xiàn)實的土壤,可見劇組著實耗費了一番心血。但還是不得不說,這方方面面的反映都只是點到即止,能夠引發(fā)一定的關注和思考,但并不能起到太強的反哺現(xiàn)實的意義。當然,這主要是一個犯罪推理劇,社會現(xiàn)實是套在其中,為“被害者游戲”這個概念所服務的,它的重點在展現(xiàn)如何突破層層關卡,而不是停在某一層,深挖下去。因此在這方面苛責,會顯得文不對題。
我知道《誰是被害者》是一部很不完美的作品,它最打動我的地方也的確不在劇中,而在劇外。它最好的地方在于,它是一部群策群力、踏踏實實做出來的作品。它表達出了在基本完備的工業(yè)體系之中,一部用心創(chuàng)作的作品能達到的較高水平。犯罪技法向醫(yī)學與媒體取經(jīng);概念設置標新立異;懸疑的構筑與瓦解有趣有理;敘事手法如片頭閃回的運用引發(fā)觀眾對人物的深切共情;對十幾位重要角色的背景豐盈比較到位,對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也做到了鮮明。
但最讓我欣喜的是與內容無關卻又大為交關的地方,那就是我在臺劇中看到了如美劇般標準化、專業(yè)化、體系化生產(chǎn)的訊號。這充分表現(xiàn)在每集結束后的滾動字幕中和幕后紀錄片中。在當下的華語劇集市場環(huán)境中,我期待的根本就不是零星的爆款,而是體系的建立。而臺劇市場,有資本注入,有自由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正是群雄逐鹿、猛龍過江的好時節(jié)!
(公眾號:段雪生)
講真的,這部包括之前看的《人間課堂》,整體觀影下來我個人認為都要比現(xiàn)有的分數(shù)略高一些的,但是實際上8分出頭在豆瓣的電視劇板塊并不太夠打。
個人認為最大的原因是網(wǎng)飛的播出方式。眾所周知Netflix是少有的會一次性全集播放的視頻網(wǎng)站,這種運行方式會造成觀影的連續(xù)性。這其實是好事,但是對于其在觀影平臺的口碑評價上就相對很吃虧。
舉個栗子,之前ocn的《火星生活》其實整體看來并不會比被害者好太多,包括最近的mbc的《365》,個人認為其實并沒有比《人間課堂》更好,但是分數(shù)卻相差明顯。其實究其原因我還是覺得與這種播出方式有很大的關系。一次性放出全集固然使觀眾有了流暢的觀影體驗,但是相對的,觀眾更像看了一場8-10小時的電影,由于連續(xù)觀看,所以其中的缺點或不合理處也會被持續(xù)放大。相反,如韓國電視臺的播出方式,更看重與觀眾的互動,因此即使某一集有一些瑕疵,但是由于結尾的懸念和反轉會無限弱化這種缺點,而只要結局不崩的太厲害,對于已經(jīng)有感情的觀眾來說一般不會有太大程度的改分。因此電視劇的分數(shù)往往比電影要高很多。
其實說了這么多,主要想說的就是,對于這種一次性放完全集的電視劇來說,是不是也能以稍稍寬容的分數(shù)來對其進行評判呢(唉,其實只是稍稍有點鳴不平啦!)
話歸正題。其實《誰是被害者》對于我而言是有些些失望的,畢竟在看過《與惡的距離》和《想見你》之后,對臺劇期望還是蠻大的,又是和網(wǎng)飛合作的犯罪懸疑。但是看完后其實有點好像講了很多但是啥都沒深入的感覺。(唯一驚喜的確實是場景道具布置,很逼真)
影片從疑似過氣歌星死亡到之后一系列的死亡引發(fā)最終懸念到達高潮,其實整個過程看下來還是流暢的。這里要著重說一下劉光勇這個角色。還特地搜了一下,演劉光勇的這個角色明明還是個老戲骨?。康菍τ趧⒐庥逻@個這么重要的角色給我的感覺就是他的抱歉和悲傷完全浮于表面,完全感受不到那種深入骨髓想要自殺的抱歉。就,其實劉光勇是個很重要的角色,他其實是后期破解整個案件的關鍵,但是真的給我的感覺太拉胯了!
除此之外整部影片就,中規(guī)中矩,其中穿插了很多想要說,或者可以繼續(xù)深入說的話,比如資本和政治持續(xù)勾結,比如過氣明星的痛苦,比如少數(shù)群體如何能夠正常的生活,以及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其實最后一條還不太準確,江曉孟的成長其實還摻雜了太多這樣那樣的東西。那其實說了這么多到底想表達個啥呢,好像都涉及了一點,又好像都很弱?
影片最后徐海茵和李雅均的對話就好像雞湯和邪教的碰撞,最終雞湯獲得了勝利。
ps:吐槽下說林心如演技好的,當林心如表情正常的時候確實還行,但是當她癲狂的時候那個瞪眼+青筋暴起的絕活,實在....你們看那個表情不會想到大寶貝嗎???大寶貝一生氣起來也是這一招...
吸引人的看點:1.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尸體 2.懸疑的案件 3.主角的鑒識專業(yè)知識
可惜,隨著第三具尸體身份被確認,懸疑緊張的部分就蕩然無存,整個事件已經(jīng)攤開讓觀眾明白了,于是看警察追查的部分失去了意義。
接著,后面連所謂“鑒識”的部分都懶得拍了,剩下就是看老爸莽撞尋女的劇情,毫無戲劇張力……
尸體部分,可能預算都用在前面,后面沒有新尸體道具,直接讓演員裝死。所以,開始讓人眼前一亮的三個看點,在后面都讓人失望。
得分點:
- 溶尸的場景做得非常出彩~尸體的部分是挺用心的。
- 每集片尾有花絮可看。也是通過花絮知道主創(chuàng)們想表達什么,因此知道了他們在劇中沒有把想做的表達出來。例如他們想寫不近人情的方毅任因為女兒的事,慢慢變得想去了解別人(真沒看出來);想表達有些邊緣人活著的時候沒人去了解,變成尸體之后,鑒證科的人卻拼命想了解它生前的故事(這一點很有意思,但不說的話,看劇感覺不出來)
如果不是有花絮,真不知道原來主創(chuàng)這么有想法的。(可惜啊,成品沒做好)
扣分點:
- 警察從頭到尾辦案都很水。警察的調查一直落后于記者,要看新聞才知道內幕;放劉光勇回家監(jiān)視他,然后劉光勇回家自殺;劉光勇送醫(yī)院,兩個警察遠遠的在外面聊天,劉光勇就這樣被人殺了。——現(xiàn)實有這種警察你能放心?算實實在在的辱警了吧 囧
- 男主性格孤僻,跟同事都無法相處,是怎么結婚的?這也是很多人的疑問,但完全沒交代。顯得人物很假。同理的還有徐海茵爸爸為什么要自殺。(也有網(wǎng)友指出,以為徐海茵的爸爸是怕自己死后,巨額債務要由妻女來償還所以拉家?guī)Э诘厝ニ???墒呛髞韯∏橹?,徐海茵和母親雖然生活的不富裕,但也沒有被瘋狂追債的樣子啊。 )能明顯感覺到編劇創(chuàng)造人物只是為了劇情服務。
- 突然的父愛。離婚后對妻子女兒不聞不問,期間妻子重病、女兒陪酒……直到在案件中看到錄像才想起自己原來有個女兒!然后就修改證據(jù),瘋狂尋女。這樣的轉變超突兀。
如果,你真的關心女兒,是為了不想傷害她們母女才選擇離婚,那離婚之后也會默默關注吧?又沒有說媽媽帶著女兒出國了或者媽媽禁止父女相見,怎么會十年都不管妻女的死活?只能說是渣男。
- 人物缺乏成長曲線,性情突變。嗜血精明的記者因為發(fā)布了雕刻師哥哥的新聞,一步到位完成良心發(fā)現(xiàn)變助人為樂乖寶寶;曉孟突然就2年后想通了;警察寬哥在最后一集變大好人到處幫人……
- 李雅均家里不鎖,等著方毅任隨便進去、警察隨便進去,家里還一直循環(huán)播放被害人自述視頻。能不能拍得再假一點……(還真能……后面她居然自首去了……)
- 沒有交代李雅均犯罪的決定性證據(jù)。1 李雅均怎么殺劉光勇的?——沒監(jiān)控沒證據(jù)。2 怎么在殯儀館偷尸體的?——不知道。3 怎么捉到李雅均的?——她自己大搖大擺走進警局自首的。是有多敷衍觀眾……
原以為自首是完成最后一步,結果只是因為劇情需要讓方毅任找到女兒……
- 缺乏交代案情。這些連環(huán)案是怎么一步一步策劃的?被害人是怎么同意的?是怎么決定順序怎么具體實施的?一概欠奉~
- 父女相見,總是互相數(shù)日期。爸爸數(shù)女兒的成長重要日子,這點也符合爸爸的怪人性格,但女兒緊接著數(shù)爸爸經(jīng)手的案子日期,數(shù)自己受傷日期、殺媽媽日期……你們兩父女為什么愛一見面就互相數(shù)日子???要從這點來確認是親生的?
- 還有鑒證方面的水份,嚴謹老爸居然不關門讓女兒受傷……等等的不提了。甚至還有這種情景——劉光勇自殺未遂,躺在醫(yī)院床上,警察急著詢問:
挺可惜,這些情節(jié)元素可以發(fā)揮得更好的。例如,前幾案可以像日劇那樣一集一案,前半集查案,找到被害人信息,后半集挖掘被害人的故事,引觀眾當成連環(huán)殺人案來看——“生活遇到不公的人,居然恰好都被人殺了,兇手選被害者有什么標準?”到總體過半才讓主角從關鍵證物發(fā)現(xiàn)真相,再找女兒,從女兒口中得知為什么會湊在一起實施這件案。但女兒不可能拿到芬太尼,也沒有殺劉光勇的機會,再找出幕后大boss,捉到大boss之后,她再交代一系列案件的起因經(jīng)過(交代清案情很重要)。
客觀來說,這部劇不是一部爛片,它言之有物,有想表達的主題,有自殺者與施救者的立場對立,有些發(fā)人深省的對白(例如劉光勇老婆說,“世人記得的他,只在他犯錯的那瞬間,但我記得的更多,有他的愧疚,有他的體貼與善良,那才是他真正完整的樣子。”)主創(chuàng)有想法,但想到卻做不到。
能看出編劇或者導演的稚嫩,好牌亂出,越到后面越無聊,第8集結局的節(jié)奏讓人昏昏欲睡,簡直像是多余的。
————分割線————
看到一篇影評,從另一個角度點出這部劇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
《為什么這部劇里每一個糟糕的父親和丈夫都能得到原諒?憑什么?(誰是被害者)劇評》
//movie.douban.com/review/12605396/
————分割線————
蘇可蕓在劇中唱的那首歌,是陳小霞的《還活著》。
歌詞很點題,是每個脆弱者的心聲。
————分割線————
看到有一個短評是——
上一部達到這種水準的華語懸疑推理劇,我已經(jīng)不記得是什么時候了...大陸的這些懸疑劇能有這個一半能看,都可以燒高香。離奇案件、縝密推理、復雜人物、完整的社會群像鏈,這個類型能給出的基本都給出了。雖然部分情節(jié)點有僵硬處理痕跡,后段遺憾也不少,但放在華語劇的層面來說,的確要用“極度罕見”來形容。另外最值得表揚的就是這群演員,他們出演的都是極端人設,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還有鄭人碩一人兩角的情況。但大家還是能對角色產(chǎn)生很深的理解和體認,即使部分表演有點“臺式”過火,真摯與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觀大陸的懸疑劇,“過場感”很強,演員很難把他們的真心拿出來給人看到。
——
不明白為什么要踩大陸劇,也不知道ta到底多久沒看過大陸作品,反正上一個讓我覺得驚艷的華語推理劇是《唐人街探案》網(wǎng)劇,就今年的事~而且《唐人街探案》網(wǎng)劇前8集水準完全秒殺《誰是被害者》。
如果你是一名過氣歌手,已經(jīng)完全被市場遺忘,被人們遺忘,這個時候,有人告訴你可以讓你再次“火”起來,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你和你的最新專輯,但是,條件是用你的生命去交換,你愿不愿意?如果你是一名性別錯亂者,從小到大一直想要變成女性,卻從來不被父母所理解,被別人嘲笑和霸凌,這個時候,有人告訴你可以讓你實現(xiàn)愿望,并且成全另一個人的夢想,代價是犧牲掉你的生命,你愿不愿意?如果你是一名房地產(chǎn)公司的員工,在以付出自己健康為代價的基礎上,一次又一次為公司獲得更大的利益,最后卻因為患胃癌而被公司無情拋棄,連售樓獎金都拿不回來,這個時候有人出面說可以幫你搞垮公司,但是要你去公司最新開發(fā)的樓盤自焚,你愿不愿意?...... 就是這樣的五個人,因為他們都想到自殺,都在同一家醫(yī)院看過病,而結識一個幕后大BOSS,再加上警察局鑒識科(法醫(yī))科員的女兒,一起設計很大的一個局,把所有人都列入一份“遺愿清單”,以所有人的死亡來換取別人對他們的關注和同情,這就是臺劇《誰是受害者》所講述的故事。該片一開場,浴缸溶尸,自焚等兇案現(xiàn)場的大尺度,血腥程度就要嚇走一波人,不過請不要被嚇跑,堅持看到最后,結局很溫暖人心。當然,歷來寫觀后感我都不會過多的去敘述劇情,因為:第一,劇透太多的話大家去看就沒多少意思啦;第二,平鋪直敘的去講述劇情是沒有生命力的文字。所以,老規(guī)矩,我從兩個方面來探討看完這部劇我的感受。 第一方面,在這樣一個新聞媒體,網(wǎng)絡自媒體,網(wǎng)絡大V等各種信息狂轟亂炸的時代,作為一名記者,在做新聞報道的時候,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布任何內容的時候,是完全不顧被報道者及其家人的死活(參見另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只管商業(yè)利益最大化還是面對自己的良心,考慮到有可能對別人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是傷害而中肯的去發(fā)布文章?這應該是擺在每一名記者,甚至在今天這樣的時代,擺在每一名用文字或鏡頭記錄別人生活的人面前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們有太多的“網(wǎng)紅”為博眼球,博出位而不擇手段,有的假裝去幫助貧困山區(qū)的孩子,結果在分發(fā)完所謂的“捐贈物品”,擺拍完畢后立馬就收回;有的以模仿,嘲笑,捉弄傷殘或有智力缺陷的人為樂;有的為制造“噱頭”和吸引關注就造謠甚至是發(fā)布不雅視頻等等?!墩l是受害者》里的女主,也就是那個女記者,因為從小被她父親帶著全家在車上“開尾氣”自殺而留下陰影,用她自己的話說,從而變得“嗜血”,一心只追逐利益最大化和名氣;而在跟隨男主一路追查這些案子之后,開始慢慢關注到人性,回歸到理性思考,回歸到人性里的“善”。希望每一名媒體人,都能夠秉持新聞報道的職業(yè)操守,在充分為被報道者考慮的前提下,保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不要誤導試聽,簡單點說就是“接地氣,說人話”。 第二方面,其實整部電視劇的主題是探討“自殺”這個話題。劇中幾個主角都被設定在不完美的家庭中,刑偵隊隊長“寬哥”,因為一心放在工作上,而忽略對自己家庭,尤其是有殘疾的兒子的照顧,導致他的兒子患上抑郁癥和父子關系的疏離;鑒識科的“方毅任”,不但忙于工作,而且自身患有“艾斯伯格”癥,從癥狀描述來看,應該也是屬于“自閉癥”的一種,導致家庭離異,女兒長期處于被忽視的狀態(tài),多次進出“少管所”,而且和還和本片的幕后大BOSS一起策劃這一系列案件來引起他的關注。導演和編劇對這些角色的設定是有用心的,就是為引起大家對于這些社會特殊人群,邊緣人群,甚至說弱勢人群的關注。幕后大BOSS叫“李雅均”,由林心如飾演,一直到最后,她都還是執(zhí)迷不悟,認為勸那些人自殺是在幫助他們,其實不然,誰都沒有權力決定別人的生死,包括那個人自己。從基督教來看,《圣經(jīng)》里雖然沒有直接說不可以自殺,但是在“十誡”里有記載,“不可殺人”,殺死自己也算是殺人,所以穌哥的態(tài)度是明確的;佛教里的《成實論》、《梵網(wǎng)經(jīng)》和《大智度論》等經(jīng)典里都明確說明自殺乃是一種“大惡”的做法;而中國的“道家”一直以來都追求的是“修行”和“長生”之法,所以更不可能支持自殺的。這是從宗教的角度來闡述不可自殺,從電視劇和人性的角度來說,莊子提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個道理用在電視劇里的幕后大BOSS身上也是再適合不過:子非彼,安知彼之苦?她一心只想勸他們自殺,然后用他們的命,他們的血來報復社會,報復曾經(jīng)傷害過他們的人,卻忘了幫助他們去尋找別的解決辦法,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就有出路,而自殺,死亡,只不過是懦弱的表現(xiàn),對家人,對自己,對生命,都是及其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很開心有部劇能夠關注到這些問題,去年開始到現(xiàn)在,一直就是臺劇的“爆發(fā)年”,當我們的腦海里還回響著"last dance"的旋律時,又給我們眼前一亮的驚喜,希望臺劇繼續(xù)這樣的拍下去,希望大陸這邊也能夠拍出如此深刻的,揭露社會問題,關注弱勢群體的好劇。其實,話說回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方方面面的進步和人們意識的覺醒,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已經(jīng)可以很驚喜的看到“人性”的回歸和“人文關懷”的覺醒,當我們在酷狗音樂的搜索欄內打上“自殺”兩個字的時候,出來的歌單是如此的治愈和安慰,17年的時候我們也驚喜的看到一個非常暖心的廣告:這個世界,總有人在偷偷愛你。 是的,這個世界如此美好,這個世界也總有人在偷偷愛著你,因此,無論怎樣,都不要放棄,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加油~
反轉高潮點,在於最後一集女記者跑去幫女魔頭上了一堂「勇氣」課。
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覺非常屌,一上課就瞬間打通任督二脈,感覺好有道理,但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第二次看果然沒錯,有點牽強,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跟一上課就開始播配樂有很大的關係,配樂在一段時間醞釀後一上課就順勢響起,有很強的引導效果。
女魔頭觀點 + 他們很痛苦,我是在幫他們,讓他們有勇氣面對死亡,並且完成遺願
女記者觀點 + 他們只是需要一點希望 + 想盡辦法活下去,才是有勇氣 + 因為之後會有XXX
< 想變女生男 > 因為無法獲得父母認同,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收到妹妹的禮物,知道人間還有愛...巴拉巴拉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想變女生男,只要有一些志同道合或是認同他的人,加上不要太在意爸媽的想法,看個心理醫(yī)生說服自己,自己沒有錯,應該就OK
< 過氣藝人女 > 因為無法東山再起,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如果知道還有很多人還是愛他、關心他,就...巴拉巴拉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這還是心理問題,要自己調適,即使無法東山再起看開就好 或看個心理醫(yī)生放下太高的要求,應該就OK
< 雕刻男 > 因為名聲被弟弟搶去,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不要太在乎他人眼光,其實已經(jīng)向世界證明自己了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這個故事整個很牽強,因為如果真的想要名聲,要奪回是非常簡單,打個電話就好了
< 江曉孟 > 因為爸爸不理他們母女,只在乎工作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需要的是溝通和體諒
但是以上女記者win的人,嘗試過之後,可能還是失敗,自己心裡過不去,應該還是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生命的走向。
< 殺人男 > 因為殺人內疚,非常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能活下去,就能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 --> 女記者與女魔頭平手 這應該自己決定該不該死,女記者講的好像是「痛苦的活下去」跟「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是同等的時間,但是因為殺人內疚是每天的每時每刻,而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當然是快樂的,值不值得要得看自己,應該自己要有選擇的權利。 這有點類似終峰法則,好像因為之後會XXX誒,你先忍耐一下吧。但是是每天的每時每刻,是非常非常久的時間。 如果衡量下決定要死,女魔頭給的藥也許就真的是解脫。
< 加班男 > 因為公司翻臉不認人,不給獎金又投訴無門,又癌末,家裡又窮,非常痛苦 。也想用死來看看能否在法律層面上報復公司。 女記者觀點:如果能活下去,就能看到家裡的植物是開什麼樣子的花 --> 女魔頭Win 看開花這理由實在太爛,但是同殺人男一樣,應該自己決定死或不死。如果衡量下決定要死,女魔頭給的藥也許就真的是解脫。
總而言之,我認為 < 想死不是就是「惡」> 人應該要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這劇本還是偏向活下去就是「善」,死就是「惡」,這種觀念應該也是臺灣的一般觀念,所以安樂死還是很禁忌的話題,想讓老人家安樂死也不能說,因為會有人說不孝。 哈拉瑞的書說到,近代歷史上,人權的觀念是「人的生命是神聖的」,但是如果走進老人院還是安養(yǎng)院,有時候看到的情景會讓人覺得「到底有何神聖可言」,太過痛苦淒慘地活著,根本不值得,至少也要讓人家可以自己選擇,而不是為了你認定的「善」而活著。
< 每天痛苦的生活不是什麼勇氣 > 女記者說因為之後會有什麼好事發(fā)生,所以現(xiàn)在先想盡辦法活著,才是有勇氣 但是這樣的意思是要忍耐,但我覺得每天都是生活,應該想盡辦法,先讓每天都是OK的。 該找協(xié)助的、該看醫(yī)生的,什麼都要想辦法,忍不是長久的,如果每天很痛苦,一定要想辦法除根,不是幻想著未來的什麼東西,每天就是生活,太過長久的忍耐很容易中途就自爆了。
方毅任,亞斯伯格綜合征(抄下百度詞條——亞斯伯格候群(Asperger's syndrome,Asperger's,簡稱AS)是神經(jīng)發(fā)展障礙的一種,可歸類為孤獨譜系障礙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其中一類。在外界一般被認為是“沒有智能障礙的自閉癥”。)學生時代孤僻不合群受排擠,但學習優(yōu)秀。他以為結了婚生了孩子成了家,自己就會和別人一樣,就會好起來。
(結婚的理由是想試著治愈自己?所以妻女只具有功能性的意義嗎?)
結果發(fā)現(xiàn),還是好不了。好不了那就拜拜嘍。在因自己疏忽而導致女兒手臂被化學藥品燒傷后的第二天,他向妻子提出了離婚,女兒的撫養(yǎng)權交給母親。
離婚后對前妻和女兒不聞不問,等到女兒15歲的時候,他才發(fā)現(xiàn),女兒去當了陪酒女,女兒又進了少輔所,前妻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已經(jīng)死掉了。
(前妻得了腎臟癌,花費很大,女兒去當陪酒女是為了給媽媽賺醫(yī)藥費
即便錯過了這么多年,女兒心里遭受了那么多比胳膊上的傷疤更深的傷害,編劇最終還是讓他們在兩年后共撐一把傘。我知道他這兩年是有不間斷地去看望女兒,即便女兒不見他,也堅持去看,他有很努力地改變自己,但我想說,有一些來自至親的傷害和忽視就是后來不管你怎么努力都無法彌補的,那個傷就是會一直在那里,永遠都露著新鮮的創(chuàng)口。
劉光勇,17歲的時候在旁人教唆和逼迫下打死了被他們綁架的人質,因為是未成年沒有被判死刑。他的妻子是一個“知道他過去但看到過他的善良”所以無怨無悔選擇他的女人。
因為當年的案子,劉光勇內心一直備受煎熬,煎熬到他決定為了贖罪去自殺。即便他的妻子苦苦挽留,他還是要自殺。
劉光勇前腳和妻子舉案齊眉,還讓妻子幫自己多煮碗面,結果支開妻子后,他轉頭就反鎖房門繼續(xù)自殺
在他死后,他賢惠的妻子找到當年被劉光勇殺害的那家人,代夫向受害者賠罪。
不僅要愛他,原諒他,他犯了錯還要替他贖罪(女德老師的教案
徐海茵的父親,回家跟妻子和女兒說,咱們出去玩吧!年幼的女兒高高興興出了門,誰想到,自己的親爸爸原來是帶她們娘兒倆去自殺,先往她們的食物里下藥,之后在車內燒炭,要一家三口整整齊齊的去見閻王爺。
結果女兒和妻子命大,被救了回來。過了二十多年,徐海茵成了在工作上獨當一面的大人,但在車里小憩的時候仍然會做噩夢,夢到自己又回到了當年那個全是一氧化碳的車廂里。
女兒對父親怨念極深,在父親的葬禮上直接扔掉花束轉身就走。但徐海茵的母親仍然選擇不拋棄不放棄,哪怕自己手頭拮據(jù),也堅決不賣房子,因為這個房子里有關于(那個想拉全家去死的)丈夫的回憶。
“他卻是個好男人”(重新定義好男人
“至少到最后他沒有選擇拋棄我們”(拉著你們一起去死叫不拋棄啊我的天
編劇在這部劇里塑造的丈夫和父親形象比溶尸,焦尸,腐尸等等等等更讓我覺得毛骨悚然。
下方高能預警!??!(得看看尸體才能平息憤怒
我真的很煩很煩很煩這種“只要他肯改正她就會淚眼婆娑地原諒”,“只要他愿意彌補過去他造成的傷害她就都能好起來”的戲碼。
因為我知道,事實不是這樣的。
誰是受害者?呵,當然是追完劇徹底患上“浪子回頭金不換”PTSD的我啊。
有劇透,但是你如果看完前三集,看下去就沒問題了?;蛘吣阋稽c沒看就看了個預告,也歡迎你繼續(xù)看下這篇評論,因為這是一篇勸退的評論。
看完前三集后面就不用看了,越看你會對這劇打分越打越低,最終就跟我一樣。
警察各種不專業(yè)就不說了,這具尸體男的女的,是否有整容,男主看的一清二楚沒有一點難度,為了劇情需要在結尾告訴你,為了男主自己找到證據(jù),各種現(xiàn)場遺漏證物。浴缸有塑料、針頭遺留算是比較含蓄、倉庫空地直接留空的針管。
監(jiān)控能看到少女手臂的刺青,卻完全沒有從這方面開始偵辦,男主也是早早看到,甚至他都知道女兒為何要刺青,卻也不一開始從這開始找,女記者這里顯得略微可以說得通,因為她要交易情報所以沒有提及這條線索。
我個人不知道臺灣那邊整個網(wǎng)絡媒體在此類事件的情況下,是個什么情況,但是警察要通過看電視新聞才知道媒體最新進展,這未免有點不太像2019年發(fā)生的事情。為了推理和劇情需要,壞點監(jiān)控還是能接受一點的。但是醫(yī)院里面這樣殺人也太假了點,這又不是抗戰(zhàn)片諜戰(zhàn)片。
整個劇情在第四受害者,劉光勇那里開始一路走下坡,平淡無奇的內容,不知為何要用上這么長的篇幅。
再說下,該劇和一部韓國電影《奧羅拉公主》一部分內核很相似,奧羅拉公主中當我知道罪犯和負責調查的警察原來是夫妻,直接從懸疑變搞笑片,老婆在那殺人復仇,老公在那查案,知道是誰還瞞著自己的同事。《誰是被害者》也這個套路,當劇情里大概判斷到女兒是犯人的時候,犯人和警察是一家人,這片就不懸疑了,成了家庭倫理劇?!秺W》與《誰》的男主都是那種卷毛加眼鏡的類似造型。兩者犯罪現(xiàn)場都留有一個標記,前者是卡通貼紙,后者是遺愿蠟燭。暫時就回想起這些。
本劇最大的問號在哪?男主這種怪胎、怪咖是怎么能結婚生子的,這個你用2集的篇幅來寫一下,大概我還能更看得進去一些。做事這么嚴謹?shù)哪兄鳎趺窗盐kU化學試劑藥品放在家里,門開了一條縫什么的,你能接受嗎?我不能接受。男主老婆知道男主這樣,家里這么養(yǎng)小孩也是沒有一點警惕性嗎?這也說不過去啊。這還是2019年,你搞個紅外線之類的報警器什么的也不是太難吧。(其實這段意外的劇情我覺得是借鑒了一首韓國歌曲的mv,因為是女子,mv拍的挺好看挺感人的,歌也好聽)。
本劇最大被害者是誰?就是我們這種看完全劇的人。
最后再勸一下,各位如有緣能看到我的評論,千萬別看這劇,要看的話第三集之后也別看下去了。
誰是被害者 刑偵現(xiàn)實很符合網(wǎng)飛的口味 開篇就公示主謀 每集案件相連相扣 氛圍用心把控 再加上張孝全和林心如兩位熟面孔 的確有噱頭有看頭 但是 豆瓣八分是不是太給面子了 張孝全在男主和女兒對坐談話時并沒有把懊悔 無奈 痛苦 表達的足夠疼痛;而林心如在和女主記者世界觀碰撞的時也沒有足夠有力 她不應當一下子被鎮(zhèn)住 也不應當一味地重復你不懂他們 她的懂既沒有凸現(xiàn)在眼神里 也沒有反擊在語言里 推薦參考“沉默的證人”和“無證之罪” 一個是09年的刑偵經(jīng)典 結局反轉 雖然觀感的確沒有現(xiàn)在劇作高級 但是王志飛飾演的犯罪心理學家和連續(xù)殺人犯雙面形象印象太深刻/ 另一個是近年熱門 假雪人的決絕 真雪人病態(tài)狠毒 一部戲兩個經(jīng)典罪犯形象 相比之下這部戲演員弱了 除此之外很想和編劇聊聊 去年有一部被我反復推薦給朋友們的臺?。ㄎ覀兣c惡的距離)它在我心里之所以如此與眾不同 是因為它在展開所有事實后 并沒有向觀眾灌輸任何一種道德觀 也沒有做出偏向任何一方的分析判斷 而是把思考的權利留給觀眾自己 這不僅是一份嚴謹?shù)膽B(tài)度 更是一份尊重 而“誰” 在最后通過女主的口 向大家刻意傳達著生的意義與命的重量 首先她并不懂他們的痛苦 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女主幸運的她撐過來了 也是建立在她能夠生存并改寫自己生活的條件上 而那些不得不選擇死的人 是既看不到前方的光也沒有感受到活著的溫度 并不是說他們該死 但是他們選擇了死亡 至少應當被理解 那也是勇氣啊 是啊 誰都知道好死不如賴活著 但是沒有人和他們說句鼓勵的話 沒有人給他們堅持的力量啊 這就是命運
很好看,喜歡林心如~
挺精良的劇集。視聽講究,懸疑和氛圍出色。值得咂摸的是許瑋甯和林心如的視角,她們既是參與者,也是旁觀者。并且,兩個人是分別從死與生的角度來理解生命的痛苦與意義。表演集體在線,張孝全各種強迫癥式的動作細節(jié)很加分,包括空洞的眼神。林心如那個自以為善的惡魔形象也不錯。
“我們不要放棄好不好?”我心中本年度目前為止最佳臺劇。網(wǎng)飛出品的幾部華語劇里,罪夢者和這部是最喜歡的兩部,但是也說不好自己到底是更喜歡哪一部的結局。張孝全在兩部里面演的都是苦大仇深的角色啊,但是每次他演苦大仇深的,都很好。許瑋甯很好啊,第一次看她,有點喜歡上。林心如表現(xiàn)很驚艷,但是我覺得稍稍有一點過。
林心如演技很??
這部劇還真的蠻不錯的,特別是林心如讓人眼前一亮。雖然不是主演,只是特別演出。但是超強素顏出演,還化了老年斑、家暴后的傷痕等特效妝,是真的很不錯,讓人看了就覺得她是李雅鈞,沒有林心如的影子。最主要是眼神戲真的超棒,有一幕是摘下口罩笑了,那笑容看了都會有害怕。和以往不同,飾演這么一個有心理疾病的不正常的人,林心如確實表現(xiàn)得很好,一舉一動、一個眼神都是戲,實力演員??????
7分,開場很重口,果然網(wǎng)飛尺度可以。懸念也不錯,不過中間往后幾集就有點弱了,大概朝著你能想到的方向推進。張孝全這個角色有點意思。
男主是如何一下子從十多年對妻女不聞不問發(fā)展到憶女成狂的?這個情緒有點不連貫啊
劇情很緊湊,林心如演技非常可,值的看!
已經(jīng)是少數(shù)好看的臺劇了 近來網(wǎng)飛的臺劇都很爛 真的滿精彩的 林心如就是亮點 演技真的很好
上一部達到這種水準的華語懸疑推理劇,我已經(jīng)不記得是什么時候了...離奇案件、縝密推理、復雜人物、完整的社會群像鏈,這個類型能給出的基本都給出了。雖然部分情節(jié)點有僵硬處理痕跡,后段遺憾也不少,但放在華語劇的層面來說,的確要用“極度罕見”來形容。最值得表揚的就是這群演員,他們出演的全是極端人設,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還有鄭人碩一人兩角的情況。但大家還是能夠對角色產(chǎn)生很深的理解和體認,即使部分表演有點“臺式”過火,真摯與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觀大陸的懸疑劇,“過場感”很強,演員很難把他們的真心拿出來給人看到。
林心如演技爆發(fā)!劇情很緊湊啊。
netflix資本的注入,東亞文化產(chǎn)業(yè)必然形成新階段,日韓及臺灣看來復蘇勢必成然
還好,口碑吹的來勢洶洶,可過程比較乏味,看似在不斷延伸卻也在原地踏步,靠重口味道具博眼球,警察和鑒證科辦案能力一般,全靠現(xiàn)實阻力推進,偏故弄玄虛的刻意偽裝,前幾集還未見出彩的段落和角色,但也能繼續(xù)追下去,不過內地以外的大尺度華語犯罪題材,也只能靠港臺來辦了,全部看完了還是臺灣現(xiàn)實呈現(xiàn)和關照的那一套,完后一派和解氣息,涉及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不新鮮但確實有警醒的意義,另外最后一集被林心如尬完又被張孝全尬,直接就跳戲了,角色張力吃重,總覺得他們努力在想怎么演和如何說好臺詞,有種間離的搞笑感,哈哈哈
3.5 一群想要放手的人,和幾個想要抓住的人。每個被害者都加入了自己的議題和社會元素,聯(lián)結在一起還是覺得不深刻,倒增加了推理的娛樂性,蘇可蕓比較有趣。許瑋甯和張孝全穩(wěn)定發(fā)揮,林心如的演出竟是有突破的。最后一集臺詞寫得不好,活下去的意志討論還不夠公允
因為林心如的參演,五星觀望
可以提前預定年度最佳臺劇,尤其最后兩集非常有感染力,許瑋甯特別好特別好,小女孩有點像周冬雨演技也在線,唯一的不足是林心如表演太過了讓整個故事給人的震撼程度大減分
臺劇越來越能打了,以受害者為切入點,“有的人死了比活著有意義”,探討了蠻多東西,社會/人情/親情/無良記者…張孝全和許瑋甯的細節(jié)處理的很到位,林心如演的瘋子也可圈可點。節(jié)奏有點高開低走,到了第六集勁就不足了。
臺劇在復興。。男主不錯,每個角色都豐滿林心如一點不像以前的林心如了,角色張力??。
劇情不如《暗黑者》,動機不如《心理罪》,鑒證不如《法醫(yī)秦明》,獵奇不如《十宗罪》。
林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