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天的時間看完了意大利電影《燦爛人生》,細膩而溫柔,一向?qū)τ谶@種溫情的文藝片就毫無抵抗力,而六個小時的電影,帶給人的又豈止是感動。尼古拉和馬迪奧是1960年代羅馬城的兩個青年,哥哥尼古拉為人仁慈、沉穩(wěn)、豁達、擔(dān)當(dāng)、幽默、溫雅,簡直就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并且老少皆宜;弟弟馬迪奧一頭長發(fā)像極了米蘭的皮爾洛,就比皮爾洛帥了點,性格卻遠比不上球場上的皮爾洛那么冷靜瀟灑。跟哥哥相反,馬迪奧沖動、倔強、毛躁。相同的是兄弟倆都有一顆善良的心,而性格的差異也導(dǎo)演了他們極為不同的人生。
如果可以選擇,我一定會選尼古拉做我的朋友,但看電影的時候我卻對馬迪奧更有興趣。電影的跨度接近40年,而尼古拉從在學(xué)校時起就一直是那么完美,他如此懂得愛別人,尊重別人,引導(dǎo)別人,陪伴別人。兄長、兒子、父親、情人、朋友,他都處理的恰到好處。而馬迪奧,我一直在期待導(dǎo)演對他的性格安排一點變化,六個小時的電影,長得我都不敢預(yù)測情節(jié),但我希望他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兄弟倆的差別在送佐珍回家的時候,第一次展現(xiàn)了出來。當(dāng)我還在納悶馬迪奧怎會如此和一個失常的女孩那樣較勁的時候,尼古拉出場了。他把弟弟勸回去,在雨中用笑容、愛心、智慧、幽默很快就讓佐珍平靜了下來,又拿自己的干衣服給佐珍換上。這是片中尼古拉第一次展示他的風(fēng)采,真的是瞬間就被一個人的風(fēng)采給秒殺了,那種內(nèi)心散發(fā)出來的氣質(zhì)根本是學(xué)不來的。之后他與青春期的女兒的交流,給獄中的愛人寄去巴赫與貝多芬的樂譜,扮旁人扶買菜歸來的母親上樓。那種溫柔的愛,世間每一個渴望愛的人無不會為他傾倒。所以他在頭發(fā)花白的時候,依然能在女兒、媽媽、朋友面前有此純真、燦爛的笑容。如果你愛他,你會懂得是怎樣的悲傷與喜悅松弛了他的皮膚、染白了他的頭發(fā)。溫柔,這是一個絕對溫柔的男人,溫柔,是我能給一個人最高的贊賞。我從來不把和顏悅色、低聲細語就當(dāng)作溫柔,溫柔絕不是一種單一的品質(zhì),溫柔是尊重、理解、包容、愛與智慧的融合。溫柔就像花香,吸收了陽光、雨露,才能在暖風(fēng)的搖曳中把那種氣息傳遞到你的身邊。
而馬迪奧,他始終學(xué)不會控制、表達他的愛,為此錯過了臨終前的父親,并長期與家人分離。他其實一直想成為哥哥那樣的人,甚至在邂逅女友的時候,刻意報上了尼古拉的名字。而最終,卻在新年夜突兀的從陽臺跳了下去,一如他的脾氣?;蛟S如果美拉利接了那個電話,一切就會不同,或許如果他沒有在新年會回家又離開,悲劇就不會如此發(fā)生。我一直覺得最勇敢的人是能夠面對自己內(nèi)心的人,承擔(dān)自我的責(zé)任,直面自己的缺點,按照一種美好的意愿去生長。其實在馬迪奧自殺前,他和女友有一段時光還是非常美好的,他幾乎能壓制住性格的缺陷去好好愛一個人了。甚至,有那么一刻我覺得,這個弟弟終于有點像哥哥了。但女友在不該出現(xiàn)的時候出現(xiàn)卻打亂了這種步調(diào)。克爾凱郭爾說:人最大的痛苦來自于自己與想成為的自己的差距;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zhì)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我說:生命如果沒有支點,在低落的時候就容易跌落,生命如果沒有動力,在平淡的時候就無法前行。他的支點不足以支撐他的痛苦,他的動力也無力推動。我不認為馬迪奧的自殺是一種選擇,自殺只不過是他在一個瞬間的表達。馬迪奧與尼古拉,真的一個是鋒利脆弱的生鐵,一個是能化繞指柔的百煉鋼。
我一直期待導(dǎo)演能讓歲月給馬迪奧帶來一種質(zhì)變的成長,而我期待的,卻一直沒有發(fā)生。我很想說這是我對這部電影唯一的不滿,但導(dǎo)演想表達的并不是成長,也不是性格如何決定了人生這種拙劣的主題,而是通過這種靜止來告訴人們一個事實,愛與痛。我們?nèi)垡粋€人,就一定會痛。而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去掌控自己的愛,將會帶給自己與摯愛的人帶來多大的傷害與悲痛。即便完美如尼古拉那樣,也只能從一扇門永遠地放開了兩個心愛的人。我們可以愛一個人,尊重一個人,理解一個人,陪伴一個人,開導(dǎo)一個人。但拯救一個人,實在是件太難太難了。我們可以從正確合理的角度出發(fā),然而力度卻無法拿捏得恰到好處。也許根本就不存在拯救,只有自我救贖。
馬迪奧死后,媽媽想從他的房間里帶走幾本書,但這是多么蒼白的挽留。失神的抱著書走到院子里卻拿不住掉在地上,兒子撿起來再給她。她卻把書扔了,她想要的是兒子。母子三人終于在雨中擁抱著痛哭了,這種細膩動人的刻畫實在是太賺眼淚了。一個母親該怎么去承受這種老來的悲傷,或許只能依靠那些歡樂吧。她和丈夫去看尼古拉的女兒時喜悅的眼神,女兒弗蘭斯卡婚禮上那個搞笑的牧師,真是又溫馨又好笑??唆斠练蛘f過:如果你不能享受足球的樂趣,你就承受不了足球帶來的壓力。人生,不也是這樣嗎。我們最悲傷的淚水只會在最摯愛的人面前流,最燦爛的笑容也只能為最摯愛的人綻放。所以,尼古拉會有幸再次遇到佐珍,所以,他還能找到馬迪奧的女友,所以,媽媽還能在生命的最后發(fā)現(xiàn)她還有一個孫子,馬迪奧的兒子,所以,他還能在再不帶過往的去愛一個人。
影片的過程已經(jīng)極為美麗了,人物的生死悲歡,意大利的陽光,西西里島的海面,挪威的森林,阿爾卑斯山的雪峰。而結(jié)尾卻給了觀眾一個神來之筆,當(dāng)馬迪奧出現(xiàn)在尼古拉和美拉利的身后,我就知道導(dǎo)演要干什么了,并為此激動不已。其實美拉利送尼古拉坐船走的時候,我就感覺到這倆人要“出事”了,起伏顛簸的帆船,搖晃的容顏。最后馬迪奧出現(xiàn)在尼古拉與女友的身后,撫著他們的雙肩,把他們送到一起,轉(zhuǎn)身消失在小路里。然后他們相擁、親吻,“尼古拉”和美拉利終于走到一起。人常說,初戀是美好的,因為年輕,沒有痛苦,沒有見過陰云。但這樣經(jīng)歷了歲月滄桑,眼睛還依然帶著晴空的顏色,還能夠彼此不帶過往的相愛,才真是珍貴得讓人由衷祝福。
愛讓人生如此燦爛。
最難以忘記的是,Giorgia重新出現(xiàn)后,兄弟兩人也不知是誰說了,“我想當(dāng)時我們都愛著她?!?br>年輕時的兩人帶著瘋女孩的那次出行真是最美好的時光,一路上有女孩枕著Matteo酣睡時哥哥掩不住欣羨之色的捉弄,也有Nicola溫柔體貼的無微不至。然而忽然間一切就讓被警察帶走的女孩驚慌失措的眼神打破。
Nicola繼續(xù)前行,而他身后的Matteo卻沉默地踏上了返程的旅途。其后佛羅倫薩抗洪相見時的一個擁抱,父親死時返回羅馬途中的激烈爭吵,20年內(nèi)兩人確實并未再有太多交集。我們看到的是人生乃至人性的兩面,卻還要為其間掙扎維系的血濃于水唏噓不已。
看完整部電影后再重新回顧的片斷之一,有瘋女孩發(fā)現(xiàn)Matteo看到自己日記之后的歇斯底里,我記得那上面寫了Matteo的名字。大雨中試圖自我辯駁的Matteo在哥哥的勸說下倉皇離去,而后者不出意外地安撫了女孩。被雨淋濕的Matteo一側(cè)臉部的特寫陰郁低沉地出現(xiàn)在了鏡頭前。身后Nicola的發(fā)問沒有得到任何回答。
17年后打開屋門的Matteo欲言又止,送別的Nicola依然是一句困惑的“怎么了”。對方笑了笑,迅速地走入了夜色。
也不知那夜是不是在Matteo縱身一躍之后,才下起雨。
Matteo之死在一瞬間突兀無比,此時電影還余下兩個小時,要講其后的20年。瞬時空白的思緒開始往前捋,從那夜哭訴著找上門來的Mirella和警局里的窮兇極惡,到另一夜望著女人背影猛的一個急轉(zhuǎn),到多年前與父親的最后一面,到一次失控的襲擊,到學(xué)生時代一次離經(jīng)叛道的自我表達。
看到母親珍藏的Matteo學(xué)生時代全A的成績單,我們應(yīng)該還沒有忘記多年前坐在教授面前的Nicola,甚至清楚地記得那位老人說:“你的成績本應(yīng)得B+或者A-,但是因為你的態(tài)度,我給你一個A?!?br>理所當(dāng)然地,我們?yōu)镸atteo的迷人、驕傲、自我、孤獨、反叛、矛盾,甚至是難以理喻而無法自已。在面對Nicola時卻不失一刻從容與淡定??晌乙矝]有忘記他對被自己投進監(jiān)獄的Giulia說,“嫁給我”。
記得上一部看至流淚的意大利電影是[兒子的房間],昨晚面臨Matteo死后的片斷又有了相似的沖動。母子三人的哀痛是在走出Matteo公寓之后才昭示的。蹣跚的母親松開了手里的三本書,妹妹Francesca哭著撿起,而另一邊的Nicola也早已淚至失態(tài)。
而Matteo與哥哥一家趕回父親葬禮的片斷更是難忘。暴怒失控在下車后瞬間化為軟弱的眼淚,他和Nicola在陰冷的夜色中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母親的死訊由醫(yī)院的孩子不連貫地讀出,兩鬢斑白的Nicola去到海邊小城在墳頭擺上一束花,業(yè)已平靜的還有時代。
印象中最深的一個淡出般的鏡頭停留在Giorgia似空白卻又飽含神情的臉。隨著點唱機奏響的一曲[A Chi],我們希望或者肯定,Matteo本可以向前一步。
他沒有走到那一步。多年后變得和當(dāng)時的他一樣高大挺拔的年輕人踏上他從未駐足的土地,來信告訴另一位父親Nicola,“生活正如你所說的那樣美好”。
落日因此是完美的句號。
史詩電影有兩種,一種是講述大人物推動大歷史的,特征就是宏大,描述了一批英雄人物的歷史命運和重大事件,比較典型有《埃及艷后》《戰(zhàn)爭與和平》等。還有一種是講述平凡人在歷史背景下的生活,把歷史帶入平凡人的生活中去,讓歷史推動個體的發(fā)展。我認為這種電影來的更自然,更能在歷史的平靜中震撼人心。毫無疑問,《燦爛人生》就是這種史詩級的電影。
我非常喜歡這種把平凡人放到歷史進程中去的設(shè)定?!稜N爛人生》在長達40多年的時間跨度上娓娓講述了巨變中的意大利歷史對不同的人生軌跡的影響。這段時間無疑是意大利戰(zhàn)后最混亂的時期,大洪水,學(xué)潮,工人暴動,足球世界杯小組被淘汰到奪冠,黑手黨橫行,菲亞特工廠大裁員,紅色旅恐怖組織的興起... 每個歷史點都在推動著劇情和人物的發(fā)展,他們即在歷史中相遇,又在歷史中分隔。
1. 電擊療法
電影中第一個歷史背景點就是電擊療法治療精神病。電擊療法正是1938年由意大利精神病學(xué)家切萊蒂和比尼發(fā)明的。弟弟馬迪奧在醫(yī)院兼職照顧女孩佐珍時發(fā)現(xiàn)她在接受痛苦的電擊治療,馬迪奧于是和哥哥尼古拉一起把女孩帶出準(zhǔn)備送回家,在一個火車站因照顧不周而導(dǎo)致佐珍被警察帶走。兄弟倆人命運從此開始分道揚鑣。
2. 意大利在足球世界杯小組賽上被朝鮮隊淘汰
小鎮(zhèn)的廣場上,兄弟兩人同佐珍坐在一起,背景正是意大利隊被淘汰的那一刻。這成了三人在全劇中最開心的一段回憶。
3. 1966年佛羅倫薩城大水災(zāi)
佛羅倫薩國家圖書館在大水中損壞嚴重。哥哥作為志愿者趕到弗洛倫薩救災(zāi),弟弟所在的部隊也趕來救災(zāi)。哥倆在這個歷史背景中重逢了。哥哥尼古拉也在這里與未來的妻子朱莉婭一見鐘情。佛羅倫薩城廣場上朱莉婭彈起了一首莫扎特鋼琴曲,這時的意大利無疑是平靜的,也帶給了人們?yōu)暮笾亟ǖ南M?。后來,長大后的女兒和媽媽朱莉婭相認,也是在這個國家圖書館門前。電影首尾呼應(yīng)的自然而感人,一段歷史見證了一個普通家庭將近三十多年的人生。
4. 都靈學(xué)潮及暴動
六七十年代是意大利社會最動蕩的時期,工人不斷罷工。最嚴重的事件是1968年3月發(fā)生在羅馬朱利亞區(qū)的街頭械斗,在這次械斗中有500名學(xué)生和大量警察受傷。還是學(xué)生的哥哥尼古拉和朱莉婭一起參與了學(xué)潮,他們僥幸躲過了警察追打,知道朱莉婭已經(jīng)懷孕的尼古拉決定不再參與政治斗爭,但是朱莉婭卻越陷越深。同一時刻,當(dāng)了警察的弟弟馬迪奧因暴力毆打?qū)W生而被調(diào)職西西里島,在這里認識了攝影師美拉莉。那一天,在海邊的遮陽傘下,馬迪奧告訴美拉莉自己名叫尼古拉。電影發(fā)展到這里達到了一個小高潮,歷史再一次影響了幾個平凡人的人生軌跡。至于為什么馬迪奧要用哥哥的名字,有太多的解讀和討論。我認為這是馬迪奧內(nèi)心的投射,他潛意識里意識到了美拉莉的最終歸宿。
5. 紅色旅
紅色旅是一個意大利的極左翼軍事組織,成員是一些激進的工人和學(xué)生。這個組織通過搞恐怖暗殺等活動對抗政府。在影片中,哥哥尼古拉的妻子朱莉婭加入了這個組織并一心要干革命。朱莉婭受到了組織的洗腦決心要丟下女兒離開家庭。絕望的尼古拉沒能阻擋朱莉婭的出走。電影鏡頭里這一刻讓人印象深刻,從朱莉婭身后望去,擋在門前的尼古拉顯得單薄而無力, “讓我走,讓我走…”朱莉婭眼神驚慌,帶著一絲恐懼。而尼古拉眼睛看似木訥地凝視著對方,絕望中透著一絲悲涼。歷史又一次投射到了這個家庭,身為精神病科醫(yī)生的尼古拉,身邊有個精神走向極端的人,他卻沒能及早覺察。紅色旅對朱莉婭的影響導(dǎo)致了后面一連串悲劇的發(fā)生。
6. 菲亞特大裁員
菲亞特的大裁員在意大利歷史上也是重重的一筆。直接引發(fā)了一系列社會的動蕩。在影片中,兄弟倆共同的高中好友也在裁員之列。與片中自卑的馬迪奧形成鮮明對比,天生樂觀的好友并沒有因此失去生活的動力,他開始創(chuàng)業(yè),最終也有了屬于自己的事業(yè)。在生活命運拋棄了你時候,你會選擇哪條道路?
7. 意大利首例精神病人狀告精神病院虐待案勝訴
身為精神科醫(yī)生的尼古拉這次直接參與了這個歷史。他幫助精神病人打贏了官司并解救了飽受虐待的佐珍。自從車站分別后三人再次聚首,人生的軌跡已經(jīng)改變,相對無言中透著悲涼的氣氛。
8. 1982世界杯意大利奪冠
博物館中,尼古拉帶著女兒去見朱莉婭。意大利奪冠的聲音從保安的收音機中傳出,尼古拉沒有勇氣回頭去看朱莉婭,女兒莎拉覺察到了身后的人,回頭看了一眼卻沒能認出媽媽。一邊是人群慶祝奪冠熱鬧的歡呼聲,一邊是一家人在博物館冰冷壓抑的場合中相互窺探。
9. 意大利司法部大法官法爾科內(nèi)在西西里遭黑手黨殺害
1992年5月23日下午,意大利司法部刑法司長、被視作反黑手黨“旗幟”的著名法官喬瓦尼-法爾科內(nèi)在西西里島被黑手黨炸死。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尼古拉找到了在西西里拍攝法官葬禮的攝影師美拉莉。相同的地點,海邊的遮陽傘下,尼古拉知道了弟弟留下了個孩子。時空再次交匯了,同一個名字,不同的人,尼古拉與女?dāng)z影師墜入了愛河。
電影的結(jié)尾無疑是溫暖的,一個家族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痛苦后生生不息,歷史還會前進,生活也要繼續(xù)。
當(dāng)一切已成定局時,我們總是會頻頻回首,發(fā)現(xiàn)過往如此美好。那時我們對將要到來的苦難和疼痛都還沒有知覺,我們擁有一顆敢愛敢恨的心,那時一切都有可能。
有些東西是注定要讓人熱血沸騰的。
Matteo和Nicola送Giorgia回家的旅程是那樣的美麗,典型的意大利的夏日,攝影師仿佛帶著青春的過濾鏡,所有的圖像于是鍍了金似的,流動著溫和明快的調(diào)調(diào)。水洗似的透明感讓人激動不已。還有被風(fēng)拂動的思緒,裊裊繞繞,盤旋而起。當(dāng)Giorgia在火車上枕著Matteo的肩膀安睡時,她第一次走出了戒備的屏障。她的睡眠那樣安詳,讓兄弟倆的眼神染上溫柔的霧氣。 當(dāng)他們在雜貨店里為了意大利隊輸球而歡呼時,當(dāng)Matteo在自動售賣機上為Giorgia點歌時,他們的心息息相通起來。
A Chi,F(xiàn)austo Lealie 的歌聲讓我陷落。據(jù)說這首歌原來是來自美國,它的原版歌詞如下:
I am so hurt
Much more than you'll ever know
Darling I am so hurt
Because I love you so
而Fausto重新演繹了它,他的身音充滿了一種被壓抑著的痛楚,仿佛能穿越時空,穿越堅硬的殼。
我不懂意大利語,所以我無法參透這首歌的意思。我只知道他大約在說,當(dāng)我憂傷無比時,我到底要向誰述說呢?這世上會有誰了解我并愛我象你這么多?
我愛上這部電影,象少不更事的孩子不可救藥地第一次墮入戀愛,不容置疑,全無余地。Giorgia在我眼中,代表著一種清澈,純潔和執(zhí)著的力量。她象一朵初放的羞澀的花,散發(fā)著一種柔和卻有殺傷力的氣息。她年輕時的固執(zhí)和笑容都打動我。
Matteo在我眼中像火焰一樣。他有一顆最敏感的心,他總是把心里復(fù)雜而細致的情感隱藏起來,而后辭不達意地與人交流著。他曾經(jīng)熱愛文學(xué),曾經(jīng)在圖書館里為Giorgia讀詩,安靜而無人的圖書館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去處。而后他又在圖書館里第二次邂逅生命中一個重要的女人美拉莉。書在Matteo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沉迷于書中,來逃避對生活中的自己的不滿。美拉莉曾經(jīng)指責(zé)他,熱愛書,是因為書可以由他決定什么時候拿起和放下。而他的母親在他跳樓以后,坐在他的屋里,看著滿屋的書,仿佛浸潤在他的靈魂之中。最后母親挑了幾本他的書抱在懷里走,象抱著當(dāng)年的那個嬰兒。當(dāng)書滑落在地時,她眼里的痛楚那么深刻,就好像她不能抱住那個她摯愛的兒子。他不僅放下了書,也放棄了他的生命。
他是唯美的,所以父母的吵架讓他認得婚姻是不美好的。這個一直拿A,是父母眼中的驕傲的好學(xué)生,因為不愿意屈從于迂腐的老師,而不得不品嘗考試不及格的后果。他是父母和兄弟眼中最才華橫溢的那一個。這么個人,為了不能如愿地救出Giorgia,不能淘到生活中的公道,伸張他為之而奮斗的正義,棄學(xué)從軍。他離現(xiàn)世是遙遠的,他活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里。他的心被他的理想主義和激情的火焰灼燒而后干裂,他的堅硬,堅硬到無從彎曲,所以注定要破碎而后斷裂。無論家庭的溫情還是愛情于他而言,都是杯水車薪。他的心是自我封閉的,在這一點上,他與Giorgia是如此接近。
我在看到他們第二次相遇的時候,淚水盈眶。他們恪守一個距離,不肯讓別人靠近。但其實他們的兩人的心有著相通的能力和經(jīng)歷。
“還記得我們年輕時的那個夏天嗎?那時的你是怎樣的?那時的我又是怎樣的?我們還去投幣聽音樂,好嗎?”我以為,Matteo是在克服著內(nèi)心對溫情的抗拒,用愛情的語言對那個離他咫尺,卻被多年的創(chuàng)傷阻隔在千里之外,無數(shù)層壁壘之外的Giorgia說話。在此之前,他路過羅馬,曾經(jīng)想去看年邁的父母,他與他們擦肩而過,就像他后來選擇與深愛他的美拉莉擦肩而過一樣。Matteo一直在躲避愛,他只對那些相對于自己而言更脆弱的生命流露他的柔情。比如Giorgia,比如對年幼的孩童。他到底是否是在懲罰他自己。
Matteo的一躍而下,讓我想起頤和園里李緹的一躍而下。從六十年代到2000年,影片里意大利的社會發(fā)展和變遷,讓我總會聯(lián)想到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變化。那些歷史的沉重的篇章,和我們周遭環(huán)境的迅速裝換。那一代人以青春和生命為代價的實踐。而生活中更通常的是,時間打磨掉青春的棱角,而歲月終于在我們的面頰和心里都重重地劃上了刻痕。我們所付的代價到底是什么?
我猜測婁燁是否多少受到這部片子的影響。我不斷地質(zhì)疑,頤和園的故事是否可以拍得更好。我想起我的兄長們,在圓明園的水邊放歌的群情激昂,想起那些被理想燃燒的眼睛和年輕的心?!罢垶槲页磺鲑惽媚沁z忘了的古老言語,請用那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我心中的大好河山?!?歲月給于我們什么,又從我們這里拿走了什么?我們的目光開始閃爍,開始回避正視別人的眼睛。我們開始隨波逐流,我們開始擁有現(xiàn)在,然后淡忘曾經(jīng)。而那些努力象斷了線的風(fēng)箏,仍然飛著吧?有誰還能找到那個線頭,讓它越飛越高呢?
還是回到電影上。意大利的文化似乎更崇尚家庭,意大利不曾經(jīng)歷中國文革時的人揭發(fā)人,人背叛人,人投靠權(quán)利,人背棄價值觀的信仰大危機。所以,在意大利的電影里我們會不斷遭遇家庭的包容和友情的溫暖。
那個年幼時的妹妹對Matteo說,長大了我要嫁給你,也要嫁給Nicola。妹妹,仿佛是這個家庭的凝聚力,她代表著善良,平和及穩(wěn)定。
那么大姐呢?大姐仿佛是社會規(guī)范下的正義之眼,她會規(guī)勸早年的Nicola送Giorgia回一個更好的精神病院,會代表整個家庭去停尸房認尸,會幫助Nicola把Sara的母親,那個暗殺行動中的工具交付法律。
還有這部電影中的母親,她的眼睛是我見過的最美的老年人的眼睛,清澈而有力,寫著忍耐,寬容,愛和韌性。在她的房間的墻上,掛著Matteo小時候的成績單。她背著Matteo去照看Matteo的朋友。她的心中有多么深厚的愛,也就有多么深厚的痛。以致于我感謝電影在結(jié)束前送給她一個孫子,Matteo的兒子。
這篇文章寫到這里,我注意到自己還沒有化任何筆墨在Nicola身上。而Nicola似乎是生活中的美好的化身。他幾乎具備了理想男人所需的各項素質(zhì)。年輕時的他就寬容而正直,而這些品質(zhì)從來沒有離開過他。在他和Sara, Sara的母親,他的家人,他的病人和他的朋友的相處中,無一例外,我們都看到他的美德的閃光。
他是執(zhí)著而有行動能力的。這樣的他,會在第一次沒有救出Giorgia以后,化悲痛為力量,選擇了去修精神病科。也是他終于在幾年后找到了Giorgia,并幫助把那些虐待精神病人的人,繩之以法。
他是浪漫而堅定的,他會在Matteo拋下他,又與卡路他們失去聯(lián)絡(luò)后,仍然獨自啟程。他會在對Giulia一見傾心時,追隨去都靈讀書。并在那個城市扎根繁衍下去。
他知道怎樣應(yīng)對生活的考驗和打擊。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抉擇。他是我們理想中的模樣,有一顆善感而堅強的心。有看破塵世的慧眼,還不滅的對未來的希望。
但Matteo打動了我的心。Matteo讓我落淚。大約人總是傾向于愛生命中的脆弱和真實。
這是一場368分鐘的旅途,對于觀眾來說。這更是我們的青春寫照,在生活里。有那么一段時間我沒有辦法寫它,就像你不能去寫你最愛的人,你需要時間和距離給你勇氣。而寫完以后,我還暫且不能看它,還有諸多的想法仍然沉淀在心里,重重還澀澀地,說不出口。
It was a six hours long Italian movie. It was shown in a small theatre in SF’s Richmond district, very close to Pacific Ocean. I knew nothing about the movie, besides its length, before went in the theatre. I went because Gui thought it was worthy. I always trust Gui’s taste in movies. We were well-prepared, carried a small shopping bag full of various healthy soft drinks: chocolate soy milk, mango juice, and water, cookies, and chocolate, plus a small pillow for Gui’s back.
It felt like a school field trip.
Since the movie was shown in two parts with half an hour intermission in between. We only bought tickets to see the first half first. Left our option open in case we wanted to give up on the 2nd half. We ended up watching the movie in full. Before the second half started, we walked up and down the quiet street bathed in brilliant afternoon sunshine. The ocean is visible not far off, at the end of the street. Accidentally discovered a lovely coffee shop, too. (The coffee shop was named ‘Simple Pleasure Cafe’, with loads of old sofa in all shapes and sizes, plus a piano!)
I liked the movie. Couldn’t get my mind clear of the story well into the evening.
A few words from the ever so eloquent Anthony Lane:
"This is how people find love in “The Best of Youth.” They meet in a small kitchen, where one of them calls the other a klutz for not being able to work the coffee machine. They talk about college, and exchange a look. That’s it. And this is how people make out: they fumble warmly in a car, beside a phone booth, with no music surging to their aid; unless you count the Roman rain outside, with its soft percussive beat.
"All of which confirms 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verifiable human conduct. “The Best of Youth” runs, though never dawdles, for an easy six hours, with barely a false note. Directed by Marco Tullio Giordana, it was commissioned by Italian television; here it has already shown at Film Forum, in two three-hour chunks, and will play at Cinema Village before heading elsewhere across the country. There is absolutely no reason not to sacrifice a couple of your evenings for the sake of the Caratis, the lightly bound clan at the heart of Giordana’s epic; not, I should add, because they will offer you a pulsing escape from your own family life but precisely because the rhythm of their pleasures and scarrings will, over time, come to seem like a consoling echo of your own. When a movie starts, as this one does, with a dad interrupting his son’s homework and asking if he can help move a TV set, you know you are on home ground. "
Warning, if you plan to watch the movie. Stop reading now. Don’t want to spoil your experiences.
The story confirmed my conclusion about suicides once again, which was that suicide was never a premeditate decision. It was triggered by a spur of the moment weakness, loneliness. Maybe it was piled up by all kinds of depression and bottled up feelings left unexpressed. But that moment was never pre-determined. So there were many “what-ifs”. And all the “whatifs” might have would have prevented the tragedy. If someone they love would call at that moment, if someone they cared about happened to be with them, happened to show up, even if some stranger suddenly interfered at that moment, all would have turned out okay.
That led to what the character in the movie, Nicola, concluded for himself, that he shouldn’t have left people he love alone. He always thought “people has the right to live however they pleased.” But sometimes the ones we love are not as strong as we perceived. They needed our voice of reason to nag them. They needed reassurance of love and the feeling that they were needed. The modern world, especially the western modern world’s politeness, and the respect for privacy sometimes led to deadly consequences.
Because we are all so alone. We needed to know we are loved and we are needed. Constantly.
That’s why I think gun is such an evil weapon. It helped that moment of weakness plunge into the abyss, with no return, no second chance. It was so final, so quick and so deadly.
A couple of more interesting points about the movie:
# My friend's Gui's comment:
I kept thinking about the movie, too. Of Matteo’s death. Then a “side thought” came to me: if the actor wasn’t so beautiful, would I care as much? I doubt I would (I imagined if the charactor was played by… say, Matt Damon). Matteo was intelligent, sensitive, and well-meaning, but behaved quite a bit like a jerk. His beauty seems to be the thing that completes the package and makes it compelling. But if this movie was a novel — as many critics compared it to — it would be a different matter. Visual elements are always so simple and powerful.
My Reply:
I was actually thinking that the major mis-calculation on all Matteo’s friends and family made was the “intelligent” part. How he always got A’s. Everyone assumed that because he was highly intelligent so he must know what was best for himself. But Intelligence is overrated, not just in the case of Enron. Beauty certain helped. It, like you pointed out, perfected him even more. Turned him into a god, who could do no wrong. But gods do all kinds of stupid things, don’t they? They could get away with their deeds because they are immortal.
- Anthony Lane’s Review from the New Yorker, Issue of 2005-04-25IN TRANSLATION : http://www.newyorker.com/printables/critics/050425crci_cinema
OMG!本來只是為了練習(xí)意大利語聽力,但是從BGM,美術(shù)設(shè)計,情節(jié)節(jié)奏,人物呈現(xiàn),還有借由一個家庭還魂的歷史那個水乳交融。那些我曾經(jīng)去過的城市,讀過的故事都有了新的面孔……下次去意大利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吧。能handle這種超長片而不叫觀眾走神不讓敘事或人物跳針的,都是大才啊~~~
雖然有點長,但絕對是每一個人值得一看的好電影。從一個家庭(具體兩兄弟的家庭)的成長,大到囊括意大利的歷史變遷,小到每一個個人的領(lǐng)悟,轉(zhuǎn)折,和生老病死??吹梦覝I流滿面,而且極度想家,也想擁有一個家庭。Everything that exists is beautiful?。。∫苍S青春以后就不再相信感嘆號了,但是世界依然美好。
動蕩年代年輕人的青春理想和生活。是很難得的,每個人物都有著鮮明的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卻依然異常飽滿的故事。明明不可解的矛盾最后被友情和親情的溫情脈脈遮蓋,可我還是接受溫情牌。故事比立場有力,人物比態(tài)度有力,忘不了Matteo那在漫天煙火背景下的縱身一躍。
6個小時,酣暢淋漓,波瀾壯闊,又見微知著,充滿人性光輝(完美承接了貝托魯奇的<一九零零>);我堅信每個人都會從這部人文史詩電影里看到自己靈魂的投影,去尋找生活的真相、生存的意義與生命的本質(zhì)!——真的無比燦爛,無比輝煌??!// 追加:近十年來已反復(fù)重看了五六遍,這是在絕望中讓我重拾信仰的圣經(jīng)!
6個多小時,長得不像話,讓人想寫詩,不寫白不寫:美國往事意難平,步履不停愛且行。美好何需添感嘆,燦爛寂滅總關(guān)情。體制自由各孤影,他朝黃梁幡然醒。一生幾屆世界杯,人間正道是悲憫。
我們應(yīng)該以怎樣的方式來愛這個世界?是馬提奧那樣寧為玉碎,朱莉葉那樣飛蛾撲火,還是像尼古拉那樣柔情似水?追尋自由之路究竟通向何方?到底怎樣才能用愛換取愛?這些最重要的問題,我們從來也得不到回答,多少人的一生就這樣枉惘而過。數(shù)度落淚,想給六星。
六個小時真有閱盡人生之感,雖然這種人生仍不免理想化,過于美好總叫我恐懼;自由的代價是死亡,可是為了追求生命中最微小的幸福和最飄渺的美,即使死亡也不足惜;要有多大勇氣重溫歷史重溫回憶;蒼老的愛情多么美麗,為了等到那一刻,漫漫長夜,我愿意等。
三星到四星到五星躁動中的平靜最后勝出
人生如夢,跌宕起伏。生老病死,幾度哽咽。黯然銷魂,唯別而已。燦爛人生,生生長流。
昨晚,獨自三瓶燕京啤酒之后,是一部六個小時的電影,意大利的《燦爛人生》。第二遍看它,感觸愈深。電影是關(guān)于兩兄弟和身邊一些人的事,四張碟,六個小時,故事從1966年進行到2002年,應(yīng)該可以說算是意大利的近代史了。關(guān)于歷史兩字,實在不怎么喜歡,以前接觸的無非是課本上堂而皇之的一些玩意兒:某個年月某個人某件事,缺乏細節(jié)的幽默與驚喜,看了如同嚼蠟,無趣之至。關(guān)于細節(jié)的印象,建立在一次影視賞析課,那是看了《天使艾米莉》之后,老師布置了一個當(dāng)堂的作業(yè):每人寫十個細節(jié)。實在分不清像艾米莉迷戀把
你有沒有試過,看完一遍,立馬跳到影片前10分鐘看幾分鐘,恍如隔世。★★★★★
對于我這種極其沒有耐心的人來說這就是一部罪大惡極的爛片=。 =
我愿肝腦涂地地深情推薦這部電影。所謂“人生中不能錯過的六個小時”,我看,可遠不止六個小時,因為,看完一遍還會想看第二第三第四遍。我記憶中的意大利,我所不知道的意大利,真實溫暖或熾烈燦爛的感情。漫溢于所有的畫面。
他讓激進的朱莉婭彈得一手好鋼琴,讓暴躁的馬蒂奧成為一個書迷,讓美瑞娜在失去馬蒂奧之后得到兒子,讓尼古拉在女兒離開后重新得到愛情。他端詳、雕刻、安撫每一個輾轉(zhuǎn)反側(cè)的靈魂,讓你覺得世界可以變得更好,正在變得更好,還會變得更好。
我電影名單里永遠的第一名。影片里充滿了哭泣,但不是為賺取你的淚水。影片里充滿了悲傷,但不是為賺取你的悲傷。影片里充滿了堅強,但不是為說教你堅強。你是馬迪奧,你也是尼古拉。
6個小時,1個家庭,44年的世界跨度,一晚上看完一群人的一生,太完美了!★★★★★
平民史詩也可以如此回腸蕩氣。366分鐘里濃縮了40年的時光流轉(zhuǎn),用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徐徐描繪意大利戰(zhàn)后人事變遷。對積重難返的社會,導(dǎo)演顯然是如第一男主一樣的溫和改良派,并把人情置于理念之上,這點相信也是意大利人的民族性。劇情演進的前后呼應(yīng),結(jié)尾的輪回與傳承,精妙絕倫。
從耐心上來講。。我是不推薦的
"「眼前一切都很美麗」,還有三個感嘆號,你現(xiàn)在仍然認同嗎?" "我不認同那三個感嘆號.."
愿每一個骨子里住著馬迪奧的人,都像尼古拉一樣溫柔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