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又把張國榮和王祖賢拍的倩女幽魂翻出來看了遍,結(jié)局還是讓我牽腸掛肚,難以忘懷。在豆瓣翻劇照的時候發(fā)現(xiàn)還有1960年的版本,今天便找出來看了看。
李翰祥導(dǎo)演的功力確實高,整部電影劇情有條不紊的給觀眾講述了聊齋里的這個故事,甚至在看電影的同時我還回憶起小時候看聊齋里這一段貪財會怎么死,縱欲會怎么死的片段。但是跟徐克監(jiān)制的這一部比起來,在觀影過程讓我少了很多代入感,李翰祥的這一部就像講的是一位行俠仗義的落魄書生路見不平幫助一位客死他鄉(xiāng)的女鬼重新投胎的故事,但是徐克的這一部,帶給我的沖擊則是在世俗壓力下的兩個人為了愛情拼盡全力卻依然無法相守的遺憾,這種遺憾在最后逃出陰間為了不讓小倩被陽光照射,兩人甚至不能相見那一刻達到最大。
我想了想,其實我挺容易被這種劇情所打動,無論是這部倩女幽魂,還是大話西游,或者兩部我最愛小說誅仙和昆侖,里面的男女主角感情都是這樣,所以最美好的愛情通常是悲劇。有時我在想人生是不是也是這樣兩個人想要相處,最好只愛對方七分,留三分給自己。是不是生活的雞毛蒜皮最后會磨滅掉愛情的美好,所以所有最美好的愛情,都是在雙方感情的最高點戛然而止,留給對方,留給世人的,才是值得被歌頌的愛情。
何時的倩女,何地的幽魂(一)
偶然間看了1960年李翰祥版的《倩女幽魂》.驚為天人.那種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古典文人式的素雅情懷,穩(wěn)健開闔的敘事方式,都是今天的人們無法重拾的.這部充滿古典文人氣質(zhì)的電影,實在令人著迷.
重又找來1987年程小東的版本看.這一版承載了我們這代很多人的記憶,所以也是被奉為經(jīng)典.
比較了二片.心里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時代真是變了.二十七年,時光荏苒,歲月變遷,高丘化作池水,樓臺變成瓦礪,更有多少英豪化作一抔焦土.寫完這句時代的悼詞,下面試比較二版本的不同.
1.時間.
李翰祥版里時間很明確,明清交替之際.所謂國家之亂,必有妖魅.山河破碎社會動亂的時代背景造成了世道險惡人心惶惶的氣氛,為這個鬼怪故事做了很好的氛圍舖墊.兩個主要角色寧采臣和燕赤霞,也是因為同懷著報國無門的憤懣才成為莫逆之交.家國之恨,正是傳統(tǒng)文人始終耿耿於懷的,故事中寄託著李翰祥也是蒲松齡的家國情懷.時代背景在全片中起著推動故事發(fā)展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而27年以後,人們已經(jīng)更多地把電影作為一種娛樂,而不願多提對於國家,民族,責(zé)任等等宏大的話題.程小東版完全模糊了時代背景,不再有國破家亡的沉重抑鬱,代之以極具港片特色的輕鬆的氣氛.時代背景仍是亂世.整個縣內(nèi)秩序混亂.盜賊橫行.官差則為了賞金到處亂抓人.但無論是糊塗的縣老爺,蠻橫的衙役,還是在暴雨中艱難行路的寧采臣,都帶著一些喜劇色彩.時代背景在這個版本里已經(jīng)無關(guān)宏旨了.20世紀(jì)末的人們對宏大的時代話題沒有了多少興趣,而把關(guān)注點轉(zhuǎn)向了人.
2.地點.
李翰祥在第一個場景里就交代了故事的主要發(fā)生地:金華古寺.那個城的名字沒有交代,但可以肯定是南明統(tǒng)治下的南方某地.在程小東版里,古寺的名字變成了蘭若寺,而縣城也有了名字郭北縣.郭北縣這個名字顯然是從原作"古寺在城北"而來的.至於蘭若寺這個名字,顯然比金華古寺更動聽,更能讓人浮想連篇,更有型,更酷.
我們先來看看那座城,在兩個版本里,同樣都帶有蕭條的意思.但程版把城里的混亂無秩序氛圍渲染得更加濃重,加上先進技術(shù)的支持,使這座城看起來具有很重的荒謬色彩.李版用的基本是寫實的手法,其城市的內(nèi)涵並不深.而程版在表現(xiàn)城市和城市人上入木三分.郭北縣那一大群喜歡插科打諢的看客一定令人印象深刻.我想只有80年代以後的香港影人才能拍出這樣的涵義.這種內(nèi)容已經(jīng)是香港電影的一個重要特征.
再一起去到那座古寺.李翰祥那座古寺是全片中最驚艷的,既有斷井頹垣,荒煙漫草,險惡林莽,也有荷塘睡蓮,戲水鴛鴦,雕樓畫欄.美不勝收.怪不得戞納會給他技術(shù)大獎.順便說一句,這是華語片第一次在戞納得獎.邵氏首次進軍國際,把此片拿出來參賽,確實是對李翰祥在此片中取得的藝術(shù)成就深表讚賞.李翰祥版里的古寺細節(jié)則很豐富,寧采臣住的屋子內(nèi)景,燕赤霞住的屋子內(nèi)景,他們住的院子,二人喝酒的高臺,繁華時的後院全景,頹敗時的後院全景,小倩彈琴作畫的屋子,姥姥打麻將的屋子.每一個場景都獨具特色.例如,寧采臣住的屋子牆上有個類似心形的殘破,枝葉掩映其間,很有詩情畫意.燕赤霞住的屋子則看起來像獵人房間,表現(xiàn)燕赤霞的豪俠氣.
再來看程版的蘭若寺.首先,蘭若寺在故事中的地位比金華古寺要低,出現(xiàn)的時間相對較少.細究起來,蘭若寺到底是甚麼樣子的,我們沒有看到.程版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蘭若寺的一些片段.比如,上寫"蘭若寺"三個大字的石碑,寧采臣借住的屋子內(nèi)部,小倩彈琴的湖上亭子,小倩住的樓外部一角及內(nèi)部.蘭若寺不過就是一些不完整的片段.一般來說,不給個全景的話,觀眾總會感覺不完整,對一個地方不夠了解.但可喜的是,蘭若寺並沒有給人這種感覺.究其原因,我們發(fā)現(xiàn)蘭若寺跟金華古寺是非常不同的.如果說金華古寺是個現(xiàn)實存在物,那麼蘭若寺是完全架空的.蘭若寺的世界,是一個魔幻的世界.因而不必用一般俗世的眼光來看.所以,我們絕大部分時間看到的蘭若寺外景都是:漫天藍色煙霧,後面的建築物模糊不清,說實在的有沒有建築物都不知道.但這都不重要,只要把它歸為魔幻世界,觀眾就是能接受的.
比較了兩座古寺,我們可以的出結(jié)論,1987年程版的古寺離我們遠了.而下文我們要討論的是,程版的人物離我們近了.
何時的倩女,何地的幽魂(二)
上篇文章是用臺灣的輸入法打的,著實把貧道累得不輕.習(xí)慣了漢語拼音的bpmfdtnl,再來用著趙元任的ㄅㄆㄇㄈㄉㄊㄋㄌ,心裡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如果立足於大陸本位,一定會覺得趙元任這套字母多麼的繁瑣,有現(xiàn)成的英文字母可以用,為甚麼非要再造出些奇形怪狀的字母來.尤其這些字母跟日文頗有些相像,又令今日的那些民族主義國家主義份子們很是不滿.但我認(rèn)為,那些使用ㄅㄆㄇㄈㄉㄊㄋㄌ輸入的人起碼對於漢語的元音輔音順序更了解.把ㄅㄆㄇㄈㄉㄊㄋㄌ跟英文的bpmfdtnl區(qū)分開也有個好處,即讓人知道中文的這些發(fā)音是不能等同於英文音標(biāo)里那些發(fā)音的.比如,中文的t跟英文的t發(fā)音是不同的,不能夠?qū)Φ绕饋恚弥形牡陌l(fā)音方式來讀英文,聽起來就不倫不類.
這是閑話,不題.上篇文章已經(jīng)討論過李翰祥版與程小東版《倩女幽魂》在時間、地點上的不同.按三元素的順序,下文將要討論的是人物.
3.人物
a.寧采臣
對於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來說,張國榮版的寧采臣形象可謂深入人心.這是個文弱但癡情的書生.用燕赤霞的話評價他就是"亭亭玉立、兩袖清風(fēng)、花拳綉腿、學(xué)非所用、一事無成".寧采臣還悄悄對燕赤霞說:"我沒你說的這麼好."這是港片特有的詼諧.其實寧采臣從一出場就已經(jīng)是極度窘困,但是即使風(fēng)雨大得走不動路,饅頭硬得能敲碎石頭,要帳的帳本被雨水澆沒了字,殺戮近在眼前,他也沒有灰心喪氣,用小人物的阿Q哲學(xué)樂觀地面對著一切.寧采臣身上有著很多香港人的影子,永不灰心,用市井式的詼諧來消解沉重的苦難."要知道宇宙是無限的,真愛才是永恒.要相親相愛,千萬不要互相殘殺!因為愛才是有力的武器."說出這種話的寧采臣不再是個古代的書生,而更帶有一代香港人的精神特質(zhì).
再來看1960年趙雷飾演的寧采臣.這個同樣英俊的書生沒有香港式的幽默詼諧,身上更多的是文人的倜儻氣質(zhì).雖然貧窮但是堂堂正正.會陶醉於庭院荷塘,古琴字畫.也會激憤於國家危亡,江山破碎.這是個典型的傳統(tǒng)文人形象.這種不同決定了,趙雷版的寧采臣不會像張國榮版那樣油嘴滑舌,詼諧市儈.趙雷版寧采臣是精神上的貴族.這種人在現(xiàn)代社會基本上已經(jīng)消失殆盡了.陳凱歌的電影裡多有精神貴族的氣息,但是時代和文化的斷裂使這種精神貴族咄咄逼人,已經(jīng)失去了傳統(tǒng)的儒雅的美.這種美在華語片裡並不多見.能擔(dān)得起這種傳統(tǒng)的茲後恐怕只有李安的《臥虎藏龍》.所以在這一點上這版的《倩女幽魂》尤為難得.
b.聶小倩
看六七十年代的邵氏電影大多還是看男人戲.看到那個時代的女星,我經(jīng)常會感慨人們幾十年來審美眼光變了好多.用今天眼光看,那年代相貌演技俱佳的女星實在很少,比現(xiàn)在還少的樣子.好在,樂蒂的演出是令人滿意的.我松了口氣.幸虧李翰祥沒有用當(dāng)時頗流行的圓臉女星.不然一定遭遇《茶花女》首演的命運.當(dāng)時確實不著調(diào),找了個大胖子演身患肺病的瑪格麗特.結(jié)果票房慘拜.我們的小仲馬差點沒被這胖妞氣死.選角是重要.樂蒂飾演的小倩比不上王祖賢版的凄惻迷離.但其繾綣情意也很有可看之處.與寧采臣相識時情意綿綿,別後又深夜來訪的戲都很有趣.李翰祥在來來回回之間不瘟不火地講述著這個纏綿的愛情故事.這些愛情戲的吸引力確實證明了愛情是超越時代的.無論她是裙裾飄飄白衣勝雪的現(xiàn)代版幻境美女王祖賢,還是庭院深深才色俱佳的古典美人樂蒂,都令人牽腸掛肚.
評論者多認(rèn)為李翰祥把小倩拍得過於寫實,缺少了作為鬼魅的神秘感,這是此片的美中不足之處.程小東版鑑於此,把新版的小倩表現(xiàn)得媚惑迷人,更動用了新式技術(shù),讓小倩飄飄而來飄飄而去,平添了神秘.儘管如此,小倩的琴棋書畫才藝,這些古典的內(nèi)涵,都是高科技表現(xiàn)不出來的.1960年版小倩彈的古琴發(fā)出來的是古雅清麗的古琴聲.而1987年版發(fā)出了奇奇怪怪的電子樂聲,全片也沒有用一次真正的古琴.不禁讓人感慨,會彈古琴的人真是越來越少了.用今天的耳朵來廳,古琴確實清奇得有些孤傲,不如電子樂器的靡靡之音來得纏綿.所以說,1987年版又向大眾化邁了一步.另外,1960版出現(xiàn)了多次的傳統(tǒng)調(diào)子唱"十里平湖綠滿天,玉簪暗暗惜華年。若得雨蓋能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在1987版裡不見了.傳統(tǒng)歌調(diào)不太符合今人欣賞習(xí)慣吧.
上述詩作為二人的定情詩,在1960版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正是因為畫和詩而定下了情意.李翰祥用了很多篇幅描繪這畫與詩.在筆墨畫卷之間充滿了東方意韻.詩畫的反複出現(xiàn)對愛情主題一次次強化.也能讓人發(fā)懷古之幽思.新版裡捨棄了詩畫這條線索,詩只出現(xiàn)了一次,而且變成了:"十里平湖霜滿天,寸寸青絲愁華年,對月形單望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更加淺顯易懂.
李翰祥的故事起承轉(zhuǎn)合有板有眼,而1987版就不管這一套了,加入了現(xiàn)代特色,感情表達相對直白.港片的一個特色就是,只要有型,某種程度上不必太多考慮合理性的問題.實際上1987版是穿著古代衣服的現(xiàn)代人的故事.到這個時候,香港已經(jīng)把這個故事徹底消化了.這已經(jīng)是個香港的故事了,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能講出這樣的故事.
c.燕赤霞
兩個版本的燕赤霞外形塑造都很成功.1960版燕是獵戶打扮,身披獸皮,手拿獵叉.而1987版就是個普通俠客打扮,後來在縣衙那場裡知道他以前是個捕頭,這是對燕身分的合理想像.其實1960版燕赤霞是比較神秘的.不知從何而來,往何處去.這保留著筆記小說裡的敘事方式.即從一個書生的視角講述一段奇聞異事.新版把他的神秘剝除了,使他變得和藹可親起來,像是個住在隔壁的老哥們.
燕赤霞是佛是道,這是貧道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1960版沒有交代,非佛非道,是個方外高手.1987版讓他帶上了大耳環(huán),卻稱他為道士.而且他唸的是"般若波羅密",交給寧采臣的是《金剛經(jīng)》,這都是佛家的特徵.至於寶劍,符咒,又是道家的法器.看來是個佛道合一的方外人士.肯定是個沒有受過戒的,沒有度牒的假道士.亂世裡疏於管理,讓一些沒有度牒的假出家人到處遊蕩,違法化緣,甚至招搖撞騙.對於社會治安也是很不利的.(哈哈.)
1960版結(jié)尾燕赤霞與姥姥的打鬪被人詬病,因為這場戲是短兵相接,而且雙方看起來手腳不太靈活,這成為全片的一個敗筆.1987年版自然不會有這個問題,編導(dǎo)都是動作片的行家裡手,把動作場面拍得天花亂墜.兩片這種不同自然有技術(shù)上的原因.但是從根本上說還是因為兩片的類型是不同的.1987版融合了鬼怪愛情奇幻等因素,但歸根結(jié)底是武俠片.而1960版是誌怪/愛情片,對動作戲並不重視.
d.以姥姥為代表的妖怪集團
1960版裡除了小倩以外的妖怪,有名有姓的就是姥姥.另外還有三個,就是陪姥姥打麻將的那三個老太太,其中一人被小倩稱為四姨,另外的應(yīng)該就是二姨三姨了,因為看起來姥姥是其中法力最強的.姥姥的恐怖更多是由演員來表現(xiàn)的,本來這張臉就很有恐怖潛力,演員更是把這老妖怪的眼神表情表現(xiàn)得如木三分,讓人不寒而慄.後半段在姥姥臉上做了一次恐怖的化妝,這張驀然轉(zhuǎn)過來的臉也達到了很好的驚悚效果.
1987版的妖怪內(nèi)容就豐富得多了.不僅有陰陽怪氣的姥姥,還加入了小倩的妹妹.這個角色雖然不出彩,卻對敘事的趣味和連貫有用處.小倩住的地方也有了跑龍?zhí)椎氖膛经h(huán).寧采臣住的屋子裡還有幾個倒霉的僵屍.這幾個僵屍完全是西方僵屍片裡的那種,不過在這裡明顯模型用得不夠純熟,採用定格的拍攝手法的這些鏡頭看起來跟整部影片不太搭調(diào).
作為老樹成精的姥姥,在新版裡也是變化多端.那個繞著屋子轉(zhuǎn)的大舌頭真是又惡心又刺激.這些都是從西方借鑑來的.可見當(dāng)時的香港影人的衝勁.
打一個姥姥還不過癮,還要讓燕赤霞寧采臣闖入另一個世界去大戰(zhàn)黑山老妖.這黑山老妖更是有型,黑盔黑甲,黑色斗篷,黑色帳幕,黑色軍團,有點美式漫畫的意思,更是香港漫畫裡常描繪的,怎一個酷字了得!
e.苦主冤大頭
既然是鬼怪故事,肯定會有無辜受害的冤大頭.這種角色本不值得專門來寫,但是片中這個人物恰恰很能說明編導(dǎo)的意圖.這個人物就是在寧采臣住在古寺期間遇害的倒霉蛋.
1960版裡這人物是個書生,帶著一個僕人.客店滿員,只好到古寺借宿.一來就同燕寧二人飲酒聊天.一聊就發(fā)現(xiàn),這個書生一心為名利,心術(shù)不正,沒有點氣節(jié).話不投機,燕寧二人都很不待見他.晚上回去就給鬼害了,腳心被戳了個洞,精氣吸了去了.
而1987版人物不是書生了,變成了江湖俠客,來到古寺只為找燕赤霞比武,以取得天下第一的稱號.結(jié)果比武沒贏,晚上又讓女鬼害了,比原來那個書生還慘,被吸幹氣血變成了一具乾屍.雖然冒出這麼一個人多少有點無釐頭,但明顯是武俠片的路數(shù).
從這裡看二片的主旨就比較明顯了.從書生到俠客,恰恰體現(xiàn)出從文人審美到武俠片審美的變化.
http://mafu1881.spaces.live.com/blog/cns!EB7375E4CCF6DEE!641.entry雖然此片年代久遠,但是片中人物形象卻更貼近原著,也更吻合古代男女的情況。
最近,觀看老片時發(fā)現(xiàn)了這部片。影片中,男女情感得到了升華。女主的溫婉,不像是女鬼,更像是閨房小姐。男主也不是一概柔弱,有屬于他自己的能力。
與女主不似單純的私情,而是知己般的心心相惜。鬼怪也更像是,尋常百姓。大俠妖亦有道,人亦有道。
「十里平湖綠滿天,玉簪暗暗惜華年。若教雨蓋長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這是寧采臣送小倩的題畫詩。這首詩很有意思。
玉簪,詩裏指的什麼?髮簪嗎?不是(所以和青絲寸寸無關(guān))。玉簪花嗎?也不是。答案是白蓮花。宋朝初年,楊億作過一首《白蓮》:「昨夜三更裏,嫦娥墮玉簪。馮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便是以玉簪譬喻白蓮花的舊例。其他還有。
知道這個典故,整首詩渙然而解。正是一首模擬白蓮花聲口的詠物詩。是白蓮花在惜華年,是白蓮花希望有綠葉長給它遮雨。在這寧馨安全的小天地裏,白蓮花盼望著愛情。
依照舊詩的傳統(tǒng),這詩不會僅僅是詠物。詩中另有人在,一位盼望愛情的姑娘。當(dāng)然是小倩。
是先有了小倩在溶溶月下沉吟那首《虞美人》,之後才有了寧采臣送她的白蓮詩。依照舊詩的酬和傳統(tǒng),後者要不呼應(yīng)前者,那就很奇怪了。且看小倩的《虞美人》:「夜深人靜天如水,閒把欄桿倚。微風(fēng)暗暗送幽香,妒煞白蓮花底嬉鴛鴦」。詞中美人說她羨慕死了白蓮花下的一對鴛鴦??刹皇桥瓮麗矍?。
寧采臣讀出了小倩詞中寄意,於是送了她這首詠花兼詠人的題畫詩。詩意和詞意差不多,但是多了一層?!队菝廊恕分徽f盼望愛情,卻沒說是怎樣的愛情。寧采臣幫她設(shè)想出來了。是一種能有雨蓋長相護,在一方小天地裏溫馨安全的愛情。正說中了小倩的心事。
小倩伴隨著一池子白蓮花出現(xiàn)在寧采臣眼前。小倩一邊吟誦《虞美人》,李翰祥一邊給池裏的白蓮花打燈光拍特寫。小倩就是白蓮花,白蓮花就是小倩。
寧采臣還幫小倩修改了《虞美人》。「妒煞白蓮花底嬉鴛鴦」,嬉字不合平仄,必須換成一個仄聲字。「似笑單衾孤枕難成眠」,難字也有相同的問題,他也給改了。任何有詩詞常識的人都該發(fā)現(xiàn)這兩個錯誤。小倩按譜填詞豈能不知?分明是賣個破綻誘人上勾,有如古人所謂「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絃」。詞填錯了,寧采臣一聽就該發(fā)覺聲調(diào)不對,竟也裝糊塗,說「嬉鴛鴦也不是不可以」,真是溫柔蘊藉,值得我努力學(xué)習(xí)。兩人一來一往,風(fēng)光無限旖旎。
「妒煞白蓮花底宿鴛鴦」,寧采臣改成宿鴛鴦。既然「夜深人靜」,鴛鴦也不好戲水個沒完,還是趕緊結(jié)個好夢為妙。改得好。從羨慕鴛鴦玩耍到羨慕鴛鴦共宿,愛情的內(nèi)涵更深一層。小倩說「宿鴛鴦是比較好」,她也同意我的看法。
寫到這裏,可做個小結(jié)。依照《紅樓夢》所不屑的「才子佳人」小說傳統(tǒng),兩個回合的酬答迆逗下來,足夠?qū)幉沙己托≠幌嗷A心了。在這樣的情感基礎(chǔ)上,後來寧采臣拒絕小倩的色誘,就有了情感張力。這一位寧采臣,不是聊齋原書「生平不二色」的舊采臣,也不是張國榮塑造的新采臣。這位民國時代的寧采臣,他絕非傻氣淳樸不解風(fēng)情。他心裏是想要的,只是自我克制而已。和聊齋相比,他風(fēng)流而近人情,和徐克版相比,他成熟而複雜。
這種古典詩詞電影,今日還真是拍不出來。
◎後記:我後來又在豆瓣上寫了兩篇影評: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967794/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181815/電視版里選陳曉東來演寧采臣,大致是欲取效哥哥玉面朱唇溫柔蘊藉之情態(tài),然聊齋中的寧生,一開篇便說是廉隅自重,其后小倩百般勾搭不得,嘆言此漢當(dāng)是鐵石,可見此人性格實是古板亮烈兼有之。徐克后來翻拍,端的是春色繚繞妖冶動人,但原作里的聶小倩和寧采臣,卻也未必有多少纏綿情愛。
舊式文人多有些上不了臺面的狹邪癖好,李導(dǎo)最為人共知的是他對三寸金蓮有執(zhí)念,此外就是愛紅樓愛金瓶,一再翻拍,這都是老生常談,本也無甚可說,他的風(fēng)月片我看了七七八八,覺得他是細節(jié)控,并無多少誨淫之意。只是我料他這樣人物,雖愛紅樓,卻不大會愛寶釵,見他幾部早期片“品格端方,容貌豐美”,真?zhèn)€有趣。
王小倩素衣紅唇行若飄風(fēng),是女鬼亦是情妖。樂蒂的小倩則服墨重彩淵渟岳峙,宛然大家閨秀,于衣履不整蓄意引逗時尚覺矜持。她雖演過黛玉,依這品貌該當(dāng)寶釵。這劇本也不是不可艷情,李導(dǎo)控制得極有分寸,縱有情思仍眉目不驚,這廂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亦不過詩畫傳意。徐版有別一種風(fēng)流情調(diào),于沉緩細密處實大有不及。
我從不待見落魄書生,戲文話本演義小說,多是下作行徑。徐版寧生懦弱敦厚,行止有幾分可愛,泰半還是占了哥哥容姿俊秀的便宜。李版是個典型的傳統(tǒng)文人,感時憂國,面對美人誘惑也曾心猿意馬,但畢竟大節(jié)無虧,嚴(yán)(注意這個“嚴(yán)”)詞拒絕時毫不含糊??磥碛馗?,也只有這般義字當(dāng)先的品格,方能在不過萍水相逢的情面下立施援手。電影拍到老妖遇日照而亡已是劇終,比之徐版的婉轉(zhuǎn)哀痛,這里倒可以期待一下鸞鳳和鳴琴瑟和諧多子多壽,不過也都是頂無聊無趣的后事了。
看了影評才懂:
原來是寫清朝、民國時期的民不聊生,惡勢力權(quán)勢滔天,各種不法傾軋行為層出不窮,天下苦秦久矣。底層民眾,生活的壓抑而沒有希望,動蕩而不安。
這背景下,發(fā)生了反噬事件:寧采臣聯(lián)合燕赤霞反殺惡勢力BOSS,順帶解救被綁架平民——聶小倩的故事。這里寧采臣和燕赤霞既是象征所有普通民眾,也就是普通民眾自己。聶小倩既是惡勢力斂聚來的民脂民膏,也是不正當(dāng)強占來為奴為妾的民眾等。
總的來說故事耦合和農(nóng)民起義推翻暴政的概念。又有艷鬼——聶小倩的加入,所以故事容易傳播。聶小倩像是精神鴉片,以弱女子形象,喚起了普遍的惻隱之心。
以其時來看,劇本、燈光、特效、音效、表演,舞臺置景,還有這種古典文學(xué)意境,本片可謂相當(dāng)新穎。當(dāng)彩色電影成為主流之后,彼時的邵氏鬼片使用了往后華語鬼片廣泛使用的這種大冷色調(diào)美術(shù)風(fēng)格,異常鬼魅陰森。李翰祥的國學(xué)修養(yǎng)可見一斑。7.8
宛如讀罷筆記小說之絕妙好文,縱是人物粗線條刻畫,結(jié)尾突兀,亦天然一段婉轉(zhuǎn)風(fēng)流古意盎然。楊志卿有俠氣,趙雷有書卷氣,樂蒂有鬼氣,唐若菁有戾氣,皆恰到好處。小倩月夜急速獨行小鎮(zhèn),表現(xiàn)鬼氣絕佳手段,比吊威亞不知高明多少
好喜歡這個版本!小倩端莊、淑女又對愛坦蕩,念完詩直接一把抱住寧采臣給我笑死,然而更搞笑的是小倩半夜來找他:老實跟你講,我是鬼ˊ_>ˋ。還有后面寧采臣去燕赤霞房間躲姥姥,大半夜找別人聊天,燕赤霞跟他說我不聊我困了,他說那您請睡,燕說我打呼聲音太大你住在這不方便吧(鄙夷)寧采臣說我不睡我就坐在你這待著,死黏ing!那種尷尬的場面真的笑到我打滾.....寧采臣總是一副要被非禮的表情太傳神了!噢對,我發(fā)現(xiàn)66版畫皮女鬼的配音跟小倩一樣耶,這個頓頓的聲音真的好有辨識度,一聽就感覺對方是個好人(
為聊齋的《聶小倩》添上「南明」背景,又刪去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末段,耐人尋味。趙雷書生扮相不錯,「明知廟有鬼,偏向鬼廟住」的大膽王設(shè)定卻有些讓人失笑;樂蒂頗具古典氣息,但不適合紅脣濃妝,以致於看起來比三年後梁祝裡還老。以鬼片說來,六〇年代李翰祥的中規(guī)中矩的棚內(nèi)景,與仿效自好萊塢的西式配樂、嗚嗚音效自是過時,自原作延伸出的書畫情緣為鬼怪作品增添不少東方雅韻,卻不啻為啟發(fā)《山中傳奇》、《倩女幽魂》之作。
還真是沒有一句廢話的佳片。
十里平湖綠滿天,玉簪暗暗惜華年。 若得雨蓋能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
李翰祥懂得收,徐克能放不能收,詩不如舊,電影也一樣。
邵氏早期的logo: http://images.blogcn.com/2006/4/11/11/connie_326,20060411205049.jpg
7/10。李翰祥這版坐實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是南明政權(quán)抵抗清軍侵略的戰(zhàn)亂時期,劍客代表對時局迷茫的隱居者,一段呤詩舞劍的表演將深厚的家國情懷展露無遺,書生因心系國家大事夜難眠,帶有強烈的文人風(fēng)骨不為小倩的美色和財寶所誘惑,姥姥是邪惡勢力的象征,書生在劍客的幫助下戰(zhàn)勝老妖、和小倩結(jié)為夫妻,暗示對中原人擊敗敵寇的期待??梢钥闯鲂炜说姆某錆M了敬意,連寧采臣和小倩定情信物的鴛鴦戲荷畫及畫中提到的詩,都是相同的。李翰祥十分注重東方美學(xué)的含蓄莊重,臺詞文白夾雜、文雅工整,用音樂音效傳達古寺的陰風(fēng)陣陣,小倩對寧采臣的吸引在于大家閨秀的風(fēng)范,棋琴書畫樣樣精通,人鬼相遇的情感發(fā)展欲拒還迎,削弱了之后各改編版中刻骨銘心的絕戀成分,同時劍客戰(zhàn)勝老妖的動作戲被有意簡化了,沒有構(gòu)建出更豐富的人物和曲折的情節(jié),有些沉悶。
三星半,幽暗華麗,古色古香,布景真的是李翰祥特色,比起徐克那版的旖旎纏綿,這一版本更多是抒發(fā)文人情懷,正如燕赤霞的劍舞與寧采臣的對話,無處不是那種懷才不遇時乖命蹇的氣氛。再次表白樂蒂?。。?!樂蒂演古裝,真的是無處不美,無處不古典!演美色惑人的女鬼也還是端莊中帶點兒微嗔。
胡金銓是明式家具,宋單色釉,刪繁就簡,古意盎然。李翰祥是元青花罐,清硬五彩,宮闈市井,以俗為雅
古色古香,充滿古典韻味,相比于87新版,這部老版更讓人喜歡。李翰祥和蒲松齡一樣,在聊齋故事中還有一些別的表達,“國之將亡必出妖孽”、“往往人之可憎有甚于鬼者”。老嫗骷髏猛回頭,和希區(qū)柯克《驚魂記》如出一轍,巧合的是兩部作品都誕生在1960年,中西大師的一次暗合,別樣兩生花。
f083ed2c 趙雷真俊美。初覺得雖無程小東的傳奇色彩,卻更具聊齋其味。但委實不成節(jié)奏,贅余也多。樂蒂本是美人,雖扮鬼也不用把嘴畫那么大吧,王祖賢比她更對得起“月夜不寐,愿修燕好”。
這個版本又古樸又精致啊!音樂很棒,用了很多theremin吧... 道具,燈光和布景非常細膩,很有舞臺劇的感覺啊。
我OUT了,現(xiàn)在才知道倩女幽魂改編自蒲松齡的書;樂蒂的古裝扮相可真沒書上她的時裝照片來的漂亮,臉型和嘴巴都顯得偏大,不過李翰祥的服裝造型依舊是賞心悅目,里面樂蒂大概有四套衣服造型,搭配的都是古色古香,現(xiàn)在幾乎銷聲匿跡的“步搖釵”,所以即使我對傳說中的“古典美人”樂蒂的姿彩有所失望,卻也沉浸在那精致的發(fā)釵中;楊志卿的燕赤霞很有愛,趙雷的寧采臣怎么也比他的正德皇帝要好得多,雖然演技上沒多大成色,但也可算得上是俊朗,再加上角色本身還是很讓人認(rèn)可的;查了一下原來江山美人也是李翰祥導(dǎo)的,不過倩女幽魂還是比前作要好,戲里的樂蒂還是比那戲里林黛要好些,趙雷的角色也是好些,這樣寫下去我才發(fā)現(xiàn),兩部戲里的主要角色除了女主,基本就沒差
竟然用到了表現(xiàn)主義手法,李翰祥你真的太強了。從《梁山伯與祝英臺》到《倩女幽魂》,看過李翰祥原版后才知道翻拍不值一提...
趙雷像紀(jì)委書記,是現(xiàn)實讀書生的寫照,有報效之心,有貪圖閃念,心眼多,話藏半句。張國榮版則更多是赤子的善與真,與小倩兼有友情。小倩不及她自己的蘇三風(fēng)流婉轉(zhuǎn)。整體風(fēng)格簡直像從童年的小人書(有一本改自《聊齋》的《鴉頭》)上走下來的
攝影、燈光、美工如同工筆畫,一絲不茍,布景簡陋。助導(dǎo)胡金銓大概沒想到二十多年后自己的飄逸空靈會被徐程二人拿來徹底翻新這部名作吧?那種魔幻的打光估計那時比較少見,小倩在寧房里,背后的窗戶紙破得如同骷髏。聽到慘叫,燕赤霞先來看寧采臣,親疏立分。人妖之戰(zhàn)呼應(yīng)著人間的正邪。
樂蒂的長相約束了一代代的女鬼?。ㄐΓ┻@才真的才子是才子,佳人是佳人,劍客是劍客,各自都是有規(guī)矩的。半段愛情故事,半段隱俠傳說。時代背景宏大但虛寫,發(fā)案(?)地點精確且細置,一個鬼故事的“現(xiàn)實感”就產(chǎn)生了。寧采臣帶著小倩骨灰趕路-->遭遇姥姥那一段好看死了。
3.5;修復(fù)版的色彩太美了,古典味臺詞蘊藉婉約,亭臺錯落,花草疏落,布景相當(dāng)精致,頗有戲曲舞臺風(fēng)味;人物皆一派端莊;搭配以西式驚悚(窗上的移動影子、窗格的破爛、夜幕藍色煙靄的氛圍營造),在小體量的空間內(nèi)騰挪移轉(zhuǎn),敘事效率高,幾無廢言。以明清易鼎之際為虛焦背景,言之以“國亡則必有妖孽”,可謂對現(xiàn)實的虛妄指涉——人間的正氣流失,倒映至幽冥彼岸亦妖氣蒸騰,終須一柄利劍刺破虛假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