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遠離家人,走進西伯利亞森林深處,不問歸期。 沉重的腳步一踏上貝加爾湖的冰面,即刻變得輕盈自在,自由舒展。 混沌的眼睛里頓時涌入大片澄澈。 這白茫茫覆蓋著的森林,這空寂而遼闊的貝加爾湖畔,奔跑,滑翔,呼喚,仰躺,俯瞰……浩瀚蒼穹,滄海一粟。 從欲望都市里走出來需要強大的魄力,讓生命整個徹底的,完全的轉(zhuǎn)向,去重新發(fā)現(xiàn)靈魂里潛藏的珍貴。 當那頭饑餓的熊近在咫尺,當遭遇暴風雪時命懸一線,當與藏身在山林十多年的的逃犯不期而遇…… 他一步步逼近自己,激活,喚醒生命里最原始的本能。 艱辛,節(jié)制,正義——完成了他靈魂的轉(zhuǎn)向,也實現(xiàn)了我對隱居生活的所有向往。 離開貝加爾湖的那刻,他的內(nèi)心注滿了真實的平靜與快樂。
這個端午陸陸續(xù)續(xù)終于看完了《在西伯利亞森林中》。
第一次知道這部電影是被B站upNANAaaaaa_的一個短視頻打動,標題叫“希望我們都有孤獨且自由的靈魂”。
一直沒找到機會看來源的這部電影,這次端午因病宅在上海,屋外下著停不下來的梅雨,終于找出它看完了。
電影改編自法國作家西爾萬?泰松的2010年在貝加爾湖畔獨自住了半年之后的同名日記集。
法國探險家西爾萬?泰松曾自許四十歲前在森林深處過一段隱居生活。于是,他在貝加爾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亞小木屋里居住了六個月。最近的村莊在一百二十公里以外,沒有鄰居,偶爾有奇怪的訪客。冬季,氣溫降至零下三十攝氏度;夏季,熊在湖岸陡坡出沒。他帶了書籍、雪茄和伏特加,在這片荒原中,自創(chuàng)了一種樸素而美好的生活,時間縮減為幾個簡單的行為:面朝湖泊和森林,注視著日子流逝;砍柴,釣魚,做飯;大量閱讀;在山間行走;在窗前喝伏特加。豆瓣
書寫得頗有點當代《瓦爾登湖》的意思,表達出了一種遠離塵囂遺世而獨立的感覺。
但電影和書很不同,男主角從法國來到冬天的貝加爾湖畔小木屋,從一開始的掙脫枷鎖后興奮地在荒原吹著小號、對著曠野吶喊、在貝加爾湖冰面滑來滑去,到之后遭遇種種險境的窘迫,還杜撰了一個書中根本沒有出現(xiàn)的人物來點醒男主。
書所展現(xiàn)的是一個厭惡喧囂的人最終在大自然中得到平靜,而電影似乎在說一個人想脫離社會去大自然里尋找自由并不會真正得到自由,他最終是還是要靠另一個人來拯救。
比較起來,偏愛書一點。
畢竟,時代背景下,我們的日常充斥著各種各樣信息流,社交網(wǎng)絡的興盛更是讓我們迷失在各種主義和表面社交之下,喪失了探尋靈魂的能力。
摘錄了幾句書中的句子,和大家共享:
要殺死某個時刻的醇厚感,最佳方法是感到應該為它拍張照片?!?引自第153頁他人的存在使世界變得索然無味,而孤獨則是一種勝利,使人重新開始享受萬物?!?引自第18頁我更喜歡那些類似于冰凍湖泊的人性,而非類似于沼澤的人性。前者表面上堅硬冰冷,底下卻深沉、翻騰、生動。后者外表溫和輕軟,深處卻呆滯、無法滲透?!?引自第40頁孤獨是一種勝利,使人重新開始享受萬物?!?引自章節(jié):二月 森林《在西伯利亞森林中》
對于西伯利亞我是一直有執(zhí)念的,如果沒有西伯利亞,很難說陀思妥耶夫斯基還能不能成為陀翁。
2017年的2月份我曾經(jīng)鼓起勇氣一個人從北京搭火車去過一趟,也曾在貝加爾湖的藍冰上大大踏步的前進過,當時缺少的可能就是一把能開心吹響的小號。
附上當年去西伯利亞之后寫的攻略,僅供參考。
在被快節(jié)奏的城市生活碾到快崩潰前,法國記者西爾萬·泰松決定前往西伯利亞的泰加森林住上半年,他幾乎沒有戶外生活的知識,所以難免困難重重,但在冬季的貝爾加湖邊,他得到了在城市得不到的東西——遼闊與寧靜。此后,他將這段經(jīng)歷寫成了自傳《在西伯利亞森林中》。這部電影就是根據(jù)他的這本書改編的。 不過,考慮到單純的日??质褂^眾感到沉悶,導演和泰松商量,在電影中加入了一個同伴角色。盡管這樣的改編使得電影與小說在形式上不再相同,卻滿足了影像與文字在深度上的一致。 不明就里的媒體將他比作“現(xiàn)代梭羅”,但泰松其實更接近我們,而不是梭羅。這個差距在于,梭羅是帶著豐沛的精神世界與堅實的生存能力融入到自然中去的,而泰松是想要通過毗鄰自然而居來喚醒自己的精神世界,換言之,構建與自我的深切聯(lián)系。 所以我才說電影加入同伴的改編更能契合原著,因為這個同伴能夠具象化深切關系的建立。于是,當我們再去回望困擾泰松——抑或也是大多數(shù)人——的現(xiàn)代生活的煩惱,將發(fā)現(xiàn),真正讓生活變得單調(diào)無聊、讓身心窒息的,是我們與所有的人、事、物都只維系著淺淺的浮于表面的關系,失卻深度思考,失卻有意義的關系,失卻好奇與追問的心氣,甚至對自己的感受和思維也失去探尋的興趣,當然會焦慮、會厭倦。 電影開篇的自語非常打動我:“我渴望緩慢、簡單,而又奇特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其實不一定非要隱居,但一定依托于一顆豐饒的心。
Teddy:“Je suis venu me rapprocher de ce que je ne connaissais pas: le froid, le silence, l’espace et la solitude. En ville, les minutes, les années nous échappent. Ici, le temps se calme, je suis libre parce que mes jours le sont. ” (“我慢慢走進這對我而言十分陌生的環(huán)境:寒冷、寂靜、廣闊、孤獨。在大城市里,時間走得飛快。但在這里,時間停下了腳步。日子閑了下來,我也自由了起來。”)
Teddy:“?a faisait longtemps que je croyais que j'aurais le temps de fonder une famille, d'être heureux et de construire quelques chose. Un jour, je suis réveillé, je n'ai rien construit. Ma vie est ennuyeuse et vide. Un vent, je suis perdu. Mais ici, je me sent vivant.”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自己還有時間,有時間去組建自己的家庭,去過幸福的日子,去成就一番事業(yè)。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從這些幻象中清醒了過來。其實我一事無成,我的生活無趣且空洞。一陣風飄過,我覺得自己迷失了。但是在這里,我覺得自己重新活了過來?!保?/blockquote>每次去旅行,經(jīng)過一些風景完全有別于大城市的地方,比如草原沙漠等,它們都能瞬間征服我的靈魂。
不僅僅是一瞬間的事情,是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的牽掛。
在大自然的寬廣遼闊下,我會思考人生的意義。
其實人生一遭,所有的感受都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復雜的關系改變著你,讓你奮進也讓你迷失。
很多時候會問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如果逃離了這層關系,是不是所有的壓力都會消失。你是否能找
到一個類似于貝加爾湖畔的地方,在單純的生活邏輯和無垠的寂靜中找到自己。
這個問題困擾時常會想起。
所有這次男主帶著他的也是我的問題,來到了西伯利亞。尋找答案。
電影的鏡頭太美太美,他把一切都變得更加理想化。
當然電影也是藝術的表達方式之一,夸張也是把一些事務的本質(zhì)更加的明顯的展示在觀眾眼前。
在這樣理想的避世地,我一直在等著男主的選擇,最終是選擇離開,還是選擇一留在這里。他的理由是什么。
等到最后,通過巨人,表達出了這個理由,他選擇了離開。我也松了一口氣,這份糾結(jié),終于可以放下。 “你走了一段路了,堅強的走下去,不要害怕,你是自由的”
特別喜歡其它影評中的一句話:
一個人,絕對不僅僅是靜態(tài),而是無限的動態(tài)。什么東西久了,都會感到膩歪,感情,生活,習慣以及口味等俄國大叔:“Non ici, ce n'est pas la vraie vie. Il faut que tu reviennes dans la tienne. Ici tu te caches plus que moi.” (“不,這里的生活并不是真實的生活。你應該回到你的世界去。你在這里不過是躲避,遠遠地逃開,比我這個殺人犯躲的還要遠。”)無限的動態(tài)的生活,使得你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并不會有真正的理想地。終于有一天,你也會厭。
但是其中的一段路,我們可以選擇在這或在那,因為我們是自由的~
地球是監(jiān)獄,世人愛越獄。逃離是對既有生活軌跡的反抗,亦是給自己生命中被揮霍的活力與愛的補償。
趕上了逃離北上廣巴的時代熱潮,巴黎媒介經(jīng)理Teddy從大廠裸辭,充分利用地理套利,巴黎賺錢黎巴嫩花,誰不這樣誰傻瓜,就租下了歐洲冷凍版洱海貝加爾湖旁邊一套冬涼夏暖的房子。
房東為了帶著家人去大城市看病決定租轉(zhuǎn)售,房子只要加多9萬盧布(約1000歐元)就可以買下。也就是說,只需要兩個伍佰就能寫出《挪威的森林》透心涼版《西伯利亞的森林》。Teddy欣然接受。
臨走前,房東說:“這里很適合自殺?!?/p>
后來Teddy遇到了藏匿森林12年的逃犯Aleksei,想逃離和被迫逃離,兩種人生產(chǎn)生交集。
不過,這么些年,Aleksei獨自生活都沒事,遇上巴黎人Teddy后竟然因為感冒發(fā)燒死掉了,難怪法國人不喜歡巴黎人。
再后來,Teddy找人翻譯Aleksei留下的紙條時,我哭了,是真的,我當時就在現(xiàn)場。
從桎梏中感受自由,在死亡面前你才真正活著。水葬Aleksei之后,Teddy從西伯利亞森林的一場深度冬眠中蘇醒過來。北上廣或者巴黎,你可以逃離生活的囚籠,但永遠無法逃脫,生命的枷鎖。
逃離是深陷生活泥潭的人給生命力取的別名,類似于周迅,魯樹人。逃離不在距離,而在心境。此地逍遙不了,別處也是妄想。但,逃離或許有時候是答案,卻無法一直解決你的困惑。
藏匿西伯利亞森林的逃犯,12年于他是一個人漫長一生的審判與煎熬,而在一個民族的生存中不過彈指之間。逃離巴黎的都市青年,以旅居為名尋找生命體驗,圍城罷了。
旅游和旅行都是為了在生活中找到一個出口,但本質(zhì)是不一樣的。旅游滿足淺層的吃喝玩樂的感官需求,而旅行是更深層次的探索,身在外,向內(nèi)求索:離開原本的生活,獨自面對陌生的一切,找自由、謀成長、求療愈。
當然兩者無高低之分。在昨日的茨威格的世界,巴黎只知道對立的事物可以并存,不知道什么是上等和下等。
我成長的年代,時間計量單位是80后、90后、00后。如今,疫情把時間切割成令人不安驚恐的前中后,活在2019年的人與活在2023年的人已經(jīng)有了代溝。
1919年,四年戰(zhàn)爭終于結(jié)束。人們從僵化與順服中歸來,在變了樣的、窮了的、被轟成碎片的世界里重新尋找曾經(jīng)向往又恐懼的自由。
成長中不復清醒敏銳的感官和神經(jīng),磨平了年少的無邊法力,包括創(chuàng)造力、生命力和活力,四時欲振乏力,四處無能為力。年輕的凱魯亞克在路上潑灑了還沒喝的酒,把年少時璀璨的極樂夏夢,悄悄換成,買一套房子,和一輛凱迪拉克。
生命或是溫水煮青蛙,有人隨波逐流,有人坐井觀天,生活這口鍋,你背著蹉跎,以熱情燃燒的生命,煮著煮著就熟了。
在每個人的西伯利亞森林中,莎士比亞講,這么惡劣的天氣,沒有一場暴風雨是不會放晴的。莎士比亞又講,我們命該遇到這樣的時代。
克林索爾最后的夏天,黑塞不再將飛馳的車輪推回,默認血液中安寧的死亡。不再索求荒唐,亦是你我如今的智慧和善良。
三月,去了一次盧浮宮,又見到了閱人無數(shù)看見的手機更多的蒙娜麗莎,高高在上但給人有臺階下的勝利女神,因為斷臂而無法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維納斯。
哦,還匆匆路過了《自由引導人民》,六年滾滾東逝去,霎眼二十八,Viva La Vida。
人很難與過去決裂,避世和旅行只是旅行中的落腳點,而不是歸屬。 “小木屋不是收復失地的根據(jù)地,而是一個落腳點。 它是遁世的避風港,不是醞釀革命的平民街區(qū)。 它是一扇出口的門,而非出發(fā)點。 它是船上休息室。船長在那里喝下沉船前的最后一口朗姆酒。 它是野獸包扎傷口時的坑洞,而非磨尖利爪時所在的巢穴”
十七點,太陽消失在山脊后面。陰影逐漸覆蓋了林間空地,小木屋里暗了下來。為對付焦慮,我找到了一種即刻起效的解毒劑:在冰面上走幾步。望一眼天際,我就能堅定自己的選擇:這座小木屋,這種生活。不知道美能否拯救世界,但它拯救了我的夜晚。
西爾萬·泰松在他的隱居日記《在西伯利亞森林中》這樣寫到。
十九點,我打開百度網(wǎng)盤,看完了這部根據(jù)此書拍攝而成的電影。終于有機會一睹“如同韋索斯筆下冰宮殿的天花板”的西伯利亞冬天,那些“激浪、喧鬧的瀑布、鳥兒啁啾、冰塊撞擊聲”、“躺在一片壽命達兩千五百萬年的液體化石上”的肆意,以及主人公Teddy在小木屋的窗前書寫每日思緒的身影。
如果說,隱士的富有在于美景。那么本片“樸素的美”則堪稱“奢侈”。貝加爾湖畔到底有多美?冬季,冰層厚度可達一百一十厘米。太陽向白茫茫的大地散播著自己的愛意,光束穿透云層,在雪地上投下流轉(zhuǎn)的光斑。春季,天空碧藍,每個早晨山雀都來輕啄窗畔,那嘟嘟嘟的聲響成了鬧鈴。熊在湖岸陡坡出沒。簡言之,這兒是天堂。Teddy帶去了書籍、雪茄和伏特加。至于其他——天地、靜寂、孤獨——已在那里。因為寒冷,一切都變成了荷蘭油畫:精細而有光澤。
于是關上電影,不禁讓人感嘆:這是一部很美的影片。美也許尚未拯救世界,但它確實拯救了看電影的我的夜晚。
“我更喜歡那些類似于冰凍湖泊的人性,而非類似于沼澤的人性。前者表面上堅硬冰冷,底下卻深沉、翻騰、生動。后者外表溫和輕軟,深處卻呆滯、無法滲透?!?/p>
“Terdy! Terdy! Terdy! 你已經(jīng)走了一段路 不要害怕 你是自由的?!蔽鞑麃喪鞘裁礃幼?阿列喊他他時候是說再見吧 他喊阿列的時候是說有希望吧 一起活吧
自然的寂寞與我的寂寞相遇了,兩種寂寞由此證實了自己的存在。有機會看看泰松的這本書。
比較美,而已。
讓Teddy真正感受到alive的,不是西伯利亞的荒涼,是人,是Aleksei。
不能出去玩,看大自然的照片不如看有美景的影片。本片可以領略西伯利亞森林冰封的貝加爾湖畔,一棟小木屋里一個想避世尋找人生意義的法國男子,以真人經(jīng)歷為基礎改編的故事,森林中隱藏十多年的兇犯是虛構的,但不妨礙主角在除了冰天雪地就是白雪皚皚的世界里探索。如果沒有網(wǎng)絡,沒有社交,一個人該如何在自然界中生存?前半段都是看男主角自己zuo,在冰面鑿井洗澡,被棕熊打劫,因捕獸夾受傷;后半段看兩個男人相互照顧,逃犯生病,男主角為他進城買藥,兩個人在戶外彼此一聲聲呼喚對方的名字真的震撼人心。冬去春來,貝加爾湖開始融化,故事也告終,逃犯去世,男主角依從他的遺愿,將他沉入湖底,人際關系情緣血脈或許是某些人的羈絆,但是在生存之際,每個獨立的個體之間產(chǎn)生的共鳴更有力量。
我要打五星。讓我懷念在貝加爾湖的日子,在懸崖邊,在小木屋的窗前凝視過那片湖。只有面對過那樣寂寞又蓬勃壯闊的自然之湖,才知道人生的一切沒有什么大不了Don’t be Afraid,You are Free……喜歡沉湖那一段,想起直江醫(yī)生。
絕世卻不能獨立。
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震撼的景色 少而精彩的臺詞 簡單卻也深刻的思考 覺得走進了片中 想像自己站在木屋窗前看著貝加尓湖畔 緩緩地說:我一直覺得自己還有時間,有時間去組建家庭,去過幸福的日子,去成就一番事業(yè)。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從這些幻象中清醒了過來。其實我一事無成,我的生活無趣且空洞
還是要先有一件加拿大鵝
我也不知道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但終究要去遠方,內(nèi)心什么時候才能獲得平靜和安寧,這片子看哭了。
這部影片的好,大致就在于,那些內(nèi)心對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開始質(zhì)疑,并對生命的本質(zhì)開啟追問的人才會有所共鳴,一種無以言說,難于用答案式的概括來叩擊對人生的探求。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人類只是一個弱小的生物。人與自然的平等,并不應該來自于人類中心主義的俯視般的口號,而應是看到了上天造物主并沒有特別青睞于人類,大自然的緘默從不表示它已被人類所控制,而只是它的深沉,以及人類自身的狹隘和自大。倘若人類謙卑,人于自然便是虔誠的孩子。倘若人類繼續(xù)狂妄,人便是加速自身的滅亡,令大自然加快對惡細胞的吞噬與代謝。就像有評論說,這部片子只有對到了一定年紀,經(jīng)歷過些事情之后,才會體悟到背后的那種深沉和震動。
好像也沒什么特別,但私心想打五星。并不是什么《瓦爾登湖》的故事,甚至也算不上在《烏蘇里的莽林中》,也許起初以為自己是去看自然,但最后最動人的仍然是人。
貝加爾湖旅游廣告,西伯利亞買房置業(yè)廣告,零下50度野外交友指南。勁兒太大。站在冰湖上迎著日出吹小號,冰湖解凍隆起巨大冰塊的聲音,還有你自己,隨著片尾曲一起盤旋。
逃去的地方才不是家。
一次暴風雪,幾句臨終寄語,從身體和精神上,阿列克謝拯救了泰迪兩次。在泰加林教堂里,阿列克謝的死,讓泰迪如煥新生。Don’t be afraid,you are free.逃避現(xiàn)實的地方,永遠不是真正的家。一個失去了自由的人,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一個已經(jīng)“死了”的人,才明白活著的意義。
teddy~~aleksei~~
中規(guī)中矩的文藝男的中年危機。
部分體驗及感悟,必要到一定的年紀,經(jīng)歷了些世俗事,人群里的一些,方明白其中之七八。風景片同思考片的分水嶺即在此。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