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爛俗的愛情片都會讓一個富家子弟或千金,突然失憶或暫時失勢,然后在危難之時遇到了真心朋友或者真命天子,然后重回高位讓勢利之人丑態(tài)百出,讓真心之人幸福美滿。這種編排說爛俗歸爛俗,但至少說明了人們的一個心理,就是想方設(shè)法證明你對我的情感與金錢無關(guān)。
Linnet說所有人都讓她不安,就是因為她無法證明這一點。蜜月旅行請的自然都是最親近的人,然而每個人都有殺她的動機。Simon的出場,前一秒還和人激情四射的熱舞,鏡頭一轉(zhuǎn)就和另一個人蜜月了。渣男沒好貨,因此即便沒看過原著,也基本上會帶著他是兇手的預(yù)設(shè)繼續(xù)后面的行程。所以當Linnet和他在阿布辛貝神廟的平臺上找古尼羅河之蛇時,在認真看文件被Simon一句趕快簽了咱們回去休息就打算違背父親多年的教誨時,在睡夢中被槍頂在頭上還面帶笑容的叫了聲Simon時,你是會隱隱的痛心。這個女人擁有世界,但她太缺愛了。
Poirot所有的推理都有些想當然,似乎一切都在他的腦子里,但證據(jù)支撐相當薄弱。他只是坐在那里說,然后對面的人就半推半就的承認了。這似乎是所有名偵探都有的心靈感應(yīng)吧。最后的推理也是一樣,當Poirot舉槍向前,所有的傭人瞬間鎖上了所有的門,訓練有素的像是Poirot偵探事務(wù)所的元老員工一樣。而這三條人們,兩個兇手,所有的過程,證據(jù)無法就是一個紅色退去的手帕而已。這里最大的bug就是,為什么這個手帕就是Simon捂住傷口的手帕,為什么就不能是別人因為被顏料染色了,而扔掉的呢。而且這條帕子是和槍包在一起打撈起來的,如果Simon默許了這就是他的,那先不用說上面的紅色是血還是顏料,單單為什么它會包著槍你就解釋不清了。帕子上的紅色是顏料,所以你們兩個是兇手,你們殺掉三個人的過程是這樣的。親愛的,老師是不是說過,應(yīng)用題是需要寫上推導(dǎo)過程的。
最后,Simon想要錢,那他得到了呀,順便還附送了全世界最美的女人。然后他決定殺了她,和另一個人雙宿雙棲。所以說或許不能相信男人,但愛情還是可以相信一下的。
(對非原著黨來說也是酷刑,別看,去看原著。)
影院亮了,朋友終于張口,語氣遲疑:“我們剛才看的那個偵探是誰來著?”
我沉默了一下,“是波洛?!?/p>
“看的電影是?”
“......尼羅河上的慘案?!?/p>
說完我倆互相點點頭,一句話都沒說,起身回家去了。
然而我現(xiàn)在坐在電腦前,越想越覺得不對:這根本不是阿婆的《尼羅河上的慘案》!
這個喪愛人而苦大仇深的暴力冷漠中年(美國人)叫波洛大偵探?不!
這個東刪西剪、支離破碎的故事叫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經(jīng)典?不!
肯尼思,求求你不要再拍了,故事講不好,角色脫離原型,單看鏡頭無趣、乏味,三流里的三流。
故事
首先故事。
其實我看預(yù)告片就感覺有點不對勁,宛如新蜘蛛俠拍成了青春疼痛,數(shù)學變成了物理,要說有關(guān)系那還是有關(guān)系,小蜘蛛也是高中生,物理里也要用到算式。但這個苦大仇深的氛圍和深沉的腔調(diào),總感覺哪里不對。
以至于正片剛開始我迷茫了。我在哪里,我怎么在看一戰(zhàn)?
過了一會我才明白,哦,這個機智的小兵是波洛!
行吧。等等......為什么??!
《尼羅河上的慘案》從頭到尾半句話都沒提到一戰(zhàn),更沒提到白月光。
我開始疑惑,接著看,然后......波洛你怎么跟蒂姆認識——不對那是Bouc——溫德爾沙姆勛爵,為什么這里有他——我的瑞斯上校,好科妮利亞,弗格森人呢——我放棄了。
知道原作人物多,但人際關(guān)系并不復(fù)雜,而電影版肯尼思導(dǎo)演一刀切,也不知道是為了省事還是水平不行,人全沒了。他刪完還洋洋得意地畫了個圈,來吧,都來參加琳內(nèi)特的婚禮,結(jié)果原作里本該是“陌生人“的乘客們?nèi)际煜ど狭?!明明毫無交集、各自有各自登船理由的嫌疑人們才是本作的樂趣!
從這里開始這故事就和阿婆的小說沒有了一丁點的關(guān)系。角色沒了,東墻西補,填上;瑞斯上校的查案沒了,雙線直接變成單線。還剩下什么?哦,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角色刪得就這么幾個人,比起上流社會的香檳派對更像春節(jié)見三姑六姨,帶著自家閨女。
全片的氣氛也不像度假。這是我最不滿意的地方,我覺得《尼》的一個特點就是看起來有多輕松愉快,就有多少激流暗藏于水面下。旅途是美好的,充滿陽光和沙子,優(yōu)美的的異國風光也讓讀者心情愉悅,我猶記得埋在沙子里的幾個小孩。明面上大家還是在好好玩的,波洛也是真的來感受風土人情,“而他度假的時候是不辦理案件的,”無案一身輕。而電影變成了波洛上來就有工作,要幫Bouc看對象人怎么樣。那Bouc你面子很大啊?
加班和勾心斗角讓氛圍不像書里那么自在,直接把大事放到臺面上,反而太直白,沒什么意思。電影整體深沉又黑暗,波洛不像笑瞇瞇的外國小老頭,反倒像絕命毒師。
肯導(dǎo)你敢動波洛的小胡子我跟你拼了!
角色塑造
說到這里必須罵一罵角色塑造。
爛到看不出誰是誰。
我還記得電影里路易莎對波洛說,“Don’t be a cool detective, be a human?!碑敃r我就生氣了,她說波洛沒有人情味,就像有人跟我氣焰熏天地跟我說阿婆不會寫人性,過于離譜??夏崴嫉牟鍥]有一點一點原著的從容自若,電影里他舉著槍瞪著眼睛,不知道的人以為還是什么暴力保鏢。他也沒有幽默,也少了紳士的風度,這不是那個懇切,富有人情味,時而俏皮,但永遠正義機敏的比利時人。
琳內(nèi)特也是。電影里沒展現(xiàn)出她的強大、自信和機智。她是游刃有余又高傲的女人,習慣享受贊美,雖然對波洛展現(xiàn)過自己的脆弱,但沒有第二次。這個一直紅著眼睛的人是誰?沉迷于戀情,簽文件都要人提醒不能太草率的傻姑娘是誰?琳內(nèi)特是女王!
所有的角色都沒能展現(xiàn)出半點原著的魅力,杰奎琳矛盾的人格,西蒙的稚氣,鮑爾斯女士本該是冷靜沉默的護士。什么都沒拍出來。尤其是杰奎琳,她的魅力被概括在一支舞、一小段談話里,實在是太過草率。
她大笑,學著租驢子的人的吆喝聲說道:“那是一顆壞星星,先生!那顆星星會掉下來……”。
這句名臺詞去哪兒了!
鏡頭
最后說鏡頭。
一句話:電影不是舞臺劇。
我看膩了掃過眾人臉的鏡頭,對傭人跳舞一般的姿態(tài)無語,也不想再看到角色排排坐,各自拍特寫,就好像全家福。刻意不說,我只覺得無聊又低級,流水線影業(yè)都不會這么拍了。群像戲拍得確實難,但你就算跟著原著故事視角走,也比舞臺劇拍得好看,沒有金剛鉆,別攔瓷器活。
終于我發(fā)出了這句感慨:為什么要把原著改得這么面目全非?看得出來導(dǎo)演野心很大,但為什么不去寫原創(chuàng)劇本,要來糟蹋它?沒有阿婆的余味,也沒有浪漫的場景,這一切到底為了什么?
希望不會再有下一部《尼羅河上的慘案》,不再有我們這些可憐的原著黨們哀嚎。
愿全世界改編電影都能埋頭干事,不要添油加醋,阿門。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面,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和動機。首先是女主角是一個聰明、機智且富有魅力的女子,與其他人物之間產(chǎn)生了復(fù)雜而微妙的關(guān)系??帐亲孕徘衣斆鞯呐?,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緊張。還有其他一些次要角色,如聰明的偵探和神秘的女仆路易斯,他們的出色表演為整個故事增添了神秘感。
以尼羅河為背景,以一次豪華游輪旅行的慘案為引子展開。從開始到結(jié)束,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秘密和動機,觀眾隨著劇情的發(fā)展逐漸揭開了一個個謎團,令人猜測和推理的空間不算小,轉(zhuǎn)折間也會讓人感到意外。
但整體的評分沒有太高,主要是看過小說后覺得發(fā)展過于平鋪直述,沒有偵探思考細節(jié),就很直接的述說他的猜測,角色不太立體。最開始看,有很大的期許,希望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可以充滿著克里斯蒂一貫的狡猾,每個線索都似乎指向一個嫌疑人,卻又在最后一刻轉(zhuǎn)向另一個方向,但是在影片中并無過多體現(xiàn)。
他家什么背景?
哪里都有他
除了自戀想不出別的有點
導(dǎo)和演自信心爆棚
拍出來總是差那么點意思
翻出老視頻,他連倫敦奧運會開幕式都能軋一腳
他的水平真的不應(yīng)該是一線
回到最開始
他是鋼鐵俠吧???
我最滿意他的表演,只有陰謀里的海德里希
真的是本色出演
一個過度自信的人
還沒到140??????????????????????
這是一次對路人黨極不友好,對原著黨則是一次徹底的折磨的改編。
肯尼斯·布拉納在2017年,改編過阿婆的名篇《東方快車謀殺案》,結(jié)尾處暗示續(xù)集《尼羅河上的慘案》要來了。
但《尼羅河上的慘案》的定檔也是一波三折,從最開始的2020年12月跳到2021年的9月,然后跳到2022年的2月11日。
而這部電影中國大陸很早就引進并且譯制完成了,但由于國外檔期一直蹦來跳去,所以遲遲沒有定檔,最終,這部遲到的謀殺案晚于國外一周跟我們見面。
作為阿婆的書粉,因為有了前“車”(東方快車的車,翻車的車)之鑒,所以走進影院前還是比較擔憂的,畢竟見識了導(dǎo)演在[東快]里的魔改。
事實證明,“爵爺”肯尼斯不僅喜歡魔改,還特別愛加戲,導(dǎo)致這部電影幾乎全面崩盤。
可以說,這部[尼羅河上的慘案]比阿婆的小說《尼羅河上的慘案》里面描寫的“尼羅河上的慘案”還要慘!
阿婆的原著故事本身并不復(fù)雜,說到底就是一個帶著陰謀的三角戀導(dǎo)致的命案。而小說的特別之處在于第一起命案發(fā)生時,已經(jīng)接近小說的一半篇幅,在前面小一半的篇幅里,阿婆都在鋪墊各種關(guān)系與沖突。
讀過小說的朋友知道,這部小說里出現(xiàn)的人物是比較多的,但阿婆安排他們的出場很有意思,都是以兩三個人為一組出現(xiàn),這兩個人是一對母子一起來的,那兩個人是一對母女一起來的,那三個人是一對親戚加一個護士,通過幾個“小團體”,讀者將故事里的人物自然而然地串了起來。
在故事層面,除了主線,還有兩條支線伴隨著主線展開,一個是“瑞斯上校查案線”,一個“女主珠寶丟失線”,這一主二副三條線,使得故事本身已經(jīng)非常飽滿了。
所以當我看完小說覺得,這個故事如果要搬上熒幕必定是一次不小的挑戰(zhàn),不管是人物的設(shè)置還是故事線的處理都是需要進行改動的。
在之前1978版和2004版電影中,基本都在“刪減”和“整合”兩方面下功夫,比如兩版都刪掉了“瑞斯上校查案線”以及吉姆·范索普這一角色,78版將上校和英國律師的身份進行了合并,兩版同時也刪掉了一些人物。
78版的改編痕跡比較大,04版更還原小說。但兩版電影的改編都很成功。目前在豆瓣都收獲了超過8.0的評分。
到了肯尼斯·布拉納這里,導(dǎo)演不著重于“刪減”和“整合”,反而在做“增加”:加人物、加情節(jié)、改關(guān)系、改人設(shè),統(tǒng)統(tǒng)魔改!而且整個影片的節(jié)奏把握的非常差。
人物這里,取消了瑞斯上校這一角色,那自然“瑞斯上校查案線”就不存在了。
相反的,前作[東快]里的布克回來了,充當了原著里上校和蒂姆·阿勒頓的角色,布克扮演了蒂姆·阿勒頓的角色,上演了“女主珠寶丟失線”的故事,卻走了奧特本夫人的結(jié)局。真不知導(dǎo)演這是玩的什么小心思。
溫德爾沙姆勛爵本身在小說里就沒多少戲份,就占了開篇的幾頁篇幅,一個活在角色描述中的人物在影片里代替了貝斯納成為醫(yī)生;
女主在美國的財產(chǎn)托管人變成表哥;
范·斯凱勒成為女主的教母,護士跟表妹的角色合并,你以為合并就完了?那你太弱了,范·斯凱勒居然和自己的護士是同性伴侶你就說意不意外!導(dǎo)演你這加戲加的有點過分了。
而奧特本母女改為侄女,奧特本夫人原本是一位?情色小說的作家,改成歌手,并且和女主早年間有一次不愉快的經(jīng)歷。
如果說次要人物的魔改尚且能被接受,那主要人物的塑造才是崩盤的開始。
女一號林內(nèi)特找蓋爾·加朵來出演可能就是看中了顏值這一點,除過年齡問題,原著里林內(nèi)特也就二十剛出頭,林內(nèi)特的英倫范,獨立干練,心細,高傲幾乎沒有表現(xiàn)出來。
西蒙·多伊爾的選角也挺失敗的,前兩版的西蒙演的都挺文質(zhì)彬彬,04版的西蒙甚至非常秀氣。
對比一下,阿米·漢莫顯然有點過于“偉岸”了,而且那兩撮八字胡是怎么回事?那隱約露出的胸毛是怎么回事??那尷尬的演技又是怎么回事???
倒不如請[CMBYN]里的另一位來演,不過若是把他請來,對于搭戲的加朵年齡又太小了。
最不能忍受的還是咱們的肯爵爺飾演的大偵探波洛,上部里就被吐槽徹底顛覆波洛的形象,這部里導(dǎo)演在魔改的路上徹底走到黑了。
首先無端端的加了一場戰(zhàn)爭戲,解釋了波洛為什么要留胡子,你覺得觀眾在乎嗎?在上部里就有一小段追憶凱特琳的戲份,這部里直接加了一段原創(chuàng)戲。
不僅如此,這部里波洛還和奧特本夫人有那么一段不清不楚的曖昧,結(jié)尾處居然剃了胡子觀看奧特本夫人的演出,這是波洛嗎?給波洛加感情戲你是認真的嗎?
而且這部里波洛繼續(xù)上演全武行,“手杖控毒蛇”、“持刀追兇手”、“持槍道真兇”!眼疾手快,健步如飛!要知道波洛探案基本就是聊天、散步、談話。
要說還原度最高的,還得是大衛(wèi)·蘇切特飾演的波洛,要是真有波洛這個人,那大概率就是這個樣子:
本片最致命的一點就是導(dǎo)演把一些東西“放大了”。
波洛在原著里就是一位有點小自戀,小自負,過分講究整潔,時不時來一句法語的和藹可親的比利時的小老頭,導(dǎo)演將這些特點過度放大,導(dǎo)致波洛成為一個自戀、自負的強迫癥,把死者的腳撥弄一下是什么騷操作?
小說中故事是圍繞“愛情”這一主題開展,但主要是三個人之間的糾纏,本片將愛情這一主題過于延伸,延伸到了配角身上,布克為了愛情最后意外殞命,還有那段同性伴侶的設(shè)置,大可不必,還有最不能忍的波洛的感情戲。
而且影片在節(jié)奏上做的也非常不可,對于將近一半的時間來鋪墊第一起命案,影片前面的節(jié)奏就顯得非常跳躍,比較雜,原本靠“三角戀”的沖突支撐起來的篇幅在影片里也沒表現(xiàn)出來,都是靠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事來走過場。第二起和第三起命案以及最后的結(jié)局又明顯比較趕。節(jié)奏的失控造成了觀影體驗的下降。
還有為什么說對路人粉不友好,波洛在揭示真相的時候都是慢條斯理,層層遞進,前兩版均是如此,而肯爵爺飾演的波洛這語速,恨不能一口氣給你說完,觀眾可能還沒反應(yīng)過來,波洛都說完了。
而且再說這部電影的埃及尼羅河沿岸的布景有多華麗壯觀?倒也沒覺得,就算有,對于一部偵探懸疑電影來說,這只是錦上添花的部分,你不能當做雪中送炭?。?/p>
再者就算你魔改成這樣,原著里是有一些名臺詞的,你好歹說說名臺詞也是加分項??!名臺詞就是送分題啊,你也不說?。。?/p>
所以,這是一部另原著黨十分失望的改編電影!我甚至覺得肯爵爺根本不想拍電影,他只是想演一個過度自戀的波洛。
雖然結(jié)尾并沒有關(guān)于下一部的預(yù)告,但影片里波洛曾說去當個農(nóng)民,改良西葫蘆瓜的橋段,隱隱覺得肯爵爺下一部可能要對《羅杰疑案》下手了!在這里懇請導(dǎo)演手下留情?。?/p>
由衷的希望各位路人黨省下電影票錢去買一本原著小說讀,比電影實在多了!
看電影那天本來是有一場很重要的面試,但是很不幸,失敗了。坐在地鐵上搜索電影,下午兩點十分的一場,出站已經(jīng)兩點了,想到下一場將近五點,還是果斷買下——寧可冒著錯過片頭的風險,我也不想等待。電影院隔壁是一家茶百道,好在人不多,我居然還去點了一杯葡萄冰沙才取票,果不其然電影遲了。
電影院人不多,萬達的IMAX廳,連我在內(nèi)不到十個人,可見行業(yè)越發(fā)不景氣。對觀眾來說,人不多倒是一種享受,排除了干擾因素,更能沉浸入電影的世界里。錯過的不多,剛開始是黑白的一段戰(zhàn)爭景象,我反復(fù)確認自己是不是進錯廳了,怎么沒有尼羅河,后來終于畫面一轉(zhuǎn),才知道前面是在鋪墊波羅偵探的成長故事。本以為我不知道劇情,應(yīng)該能沉浸到故事中,跟著一起破案,看到二十分鐘左右,等人物關(guān)系都交代出來,我竟然恍惚記得自己讀過原著,兇手是誰記得尤為清晰。可惜劇透的人是我自己,罵都罵不出來。
看完了出來覺得還不錯,起碼值回票價:尼羅河風光不錯,還近距離參觀了金字塔里的景象,演員看著都很養(yǎng)眼,錦衣華服在沙漠中的豪華酒店翩翩起舞,非常上流。在幾個知識網(wǎng)站搜了評價,發(fā)現(xiàn)罵聲一片,說沒拍出原著的味道,又援引1978年的版本,總結(jié):改了太多,敘事稀爛。
敘事確實稀爛,波羅偵探這個人沒立住,弄成了滿腹牢騷的怪胡子老頭,很難讓人產(chǎn)生好感,偏偏又花了大量筆墨去說他的過去,劇情中又反復(fù)回扣,略顯生硬,不夠巧妙。倘若塑造的討喜一點,跳來跳去的劇情和臺詞也許更能讓觀眾接受,甚至還會像某三集片一樣,粉絲天天在英國官方賬號底下求更第五季。人設(shè)立不住也沒關(guān)系,關(guān)注放在案件上,強調(diào)案件本身的離奇也是種不錯的方法,但是導(dǎo)演顯然非要強行去完善偵探的人設(shè),給了大量鏡頭。我后來一查這個片,發(fā)現(xiàn)導(dǎo)演和偵探的演員是同一個人,終于理解了原因。不建議導(dǎo)演和主演是同一個人,容易過于主觀,把握不住力度,變成自嗨。自嗨不是壞事,片子好,嗨了,是錦上添花;片子不好,觀眾看著導(dǎo)演嗨,不明所以。
當然,其他地方做的還是不錯的。蓋加朵演的神奇女俠早已深入我心,但是這里明顯演出了區(qū)別,把年輕女富豪的表面優(yōu)雅友善,內(nèi)里狡猾傲慢表現(xiàn)的很到位——坦然搶了閨蜜的男朋友還委屈巴巴求和“真心還想和你做朋友”“你是我唯一不圖我錢財?shù)呐笥选?。(可笑的是,杰奎琳就是圖她的錢財才設(shè)下圈套讓她鉆,這是個很巧妙的諷刺)
演軟飯男西蒙的演員艾米漢莫,前段時間還被曝出食人癖,鬧了好一陣。帶著這個濾鏡再去看他這個角色,表面憨傻實際上會裝又心狠手辣,看得心驚肉跳,效果到了。
杰奎琳的演員也有這種濾鏡,太像“小丑女”了,角色一股瘋癲勁,偏執(zhí)冥頑,最后的結(jié)局也順理成章。
其他角色各有特色:佛系教母和她的傲慢女陪護,心懷鬼胎的經(jīng)紀人表哥,歌手母女精明又自尊自愛,女畫家刀子嘴豆腐心,其實非常愛兒子,偵探的摯友雖紈绔但是愿意為了愛情改變自己,在金字塔放風箏又是那么天真浪漫……
我趁熱又看了1978的版本,但是人物沒有這部這樣出彩,只是交代自己的故事,完成了就退場,不會讓人牽掛他們的未來。但是新《尼羅河》里,角色不再是“工具人”,在偵探片里等著被殺、被懷疑、被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而是更加深刻立體,閃耀著自己的魅力,讓我與他們共情同感。
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第一點是讓觀眾“認識”他們。膚色不同或許是為了政治正確,但確實是區(qū)分角色的好辦法。想描述群像,又是清一色的白人,其實很容易讓人臉盲。同時,歌手母女兩個人在那個年代受到的歧視,點到為止,更讓人看到她們身處困境卻不甘墮落,力爭向上的精神。
第二點是深入挖掘。教母和陪護之間的情感被新版解讀為是表面主仆,實際上是情人。是不是為了迎合LGBT不談,這個改編確實有合理的成分。原著里兩個人奇特的相處模式看上去就不太一般,強勢的主人卻允許這樣一個“膽大妄為、口無遮攔”的看護長期陪伴在身邊,用現(xiàn)代的視角去解讀,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第三是大膽融合。原著角色很多,1978版本也基本遵循了這點,但是這版做了大刀闊斧的刪改,甚至把好幾個角色的特點濃縮起來。人物多的用意是作煙霧彈,誰都有可能是兇手,這是小說的高明。改成影視,就需要有取舍,為了塑造典型人物,大膽融合在所難免。比如教母這個角色,在她身上同時聚集了康米主義者、女富豪的唯一親緣繼承人、慈善家多個角色。人本來就是復(fù)雜的,多重身份讓角色看起來更有真實感。特別是結(jié)局里,最視金錢如糞土的她卻一人獨享所有遺產(chǎn),別人踏破鐵鞋,出賣良心、親情、人性,甚至機關(guān)算盡丟了性命都沒得到的,她反而什么也沒做就能得到,還打算繼續(xù)捐獻給貧窮的人,讓人哭笑不得又唏噓感慨。
其他精巧的地方也有,偵探的摯友,一個在金字塔上放風箏的男人,最后也為了愛情而死。愛情有時候讓人迷失,高尚的人也會墮落去追求他的美滿。偷竊不對,但他付出的代價卻遠超過他的罪。我又重新想到那個經(jīng)典的道德判斷故事:丈夫沒有錢去救重病妻子,只好去藥店偷藥。如何衡量,對我來說依然無解。
改編的電影很少有不被罵的,尤其是大IP,好本子。劇情觀眾早就熟悉了,電影上映了像交作業(yè),觀眾是老師來改作業(yè),不是欣賞,是挑錯。拍的貼近,無過也不算有功,珠玉在前,導(dǎo)演只能算中規(guī)中矩;拍的創(chuàng)新,是要被戳著鼻梁罵胡編亂造的,出力了也不討好。但是時代在變,同樣的作品,與當代的距離越來越遠,改編可以說是用新的形式再給原著刷了一波存在感,同時也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力。1978年的技術(shù)不夠,尼羅河風光、金字塔盛況沒辦法充分展現(xiàn),如今技術(shù)發(fā)展了,能重新拍,拍的更現(xiàn)代、更華美,新的導(dǎo)演,新的面孔,新的演繹,未嘗不是一件樂事。
改編不是要去取代原著,再怎么比較也沒有多大意義。不妨消除敵意,權(quán)且把它當做獨立的作品,去看,去品,多一點寬容。
這部就敘事來講比前一部"東方列車謀殺案"改進了許多,節(jié)奏進行得不錯,漏洞也比上一部少了很多。情節(jié)交代得很清楚,演員表演精彩(除了波羅本人)。服裝置景經(jīng)過精心考量,沒有選擇完全還原時代感而是采用現(xiàn)代化了的20年代的美術(shù)服裝等等細節(jié)。這些是優(yōu)點。缺點也有,第一,情節(jié)改編是可取的,只是一些細節(jié)有些失真(比如小小的22口徑手槍能射穿兩個人等等)。第二,波羅的人物性格設(shè)定有點福爾摩斯化,這點我不喜歡,因為波羅和福爾摩斯在書中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波羅彬彬有禮,笑容滿面;福爾摩斯則是酷炫狂拽加高冷的典范。這兩個人物不應(yīng)被混為一談。我體諒導(dǎo)演想要現(xiàn)代化的心情,但改變?nèi)宋镄愿癫皇潜匾摹2粦?yīng)把所有偵探都面俱化福爾摩斯化,少了多樣性則少了精彩??傊€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放心,不會浪費錢。
#影評/尼羅河上的慘案
這是根據(jù)英國著名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提的小說改編的。其中的框架、手法、套路我都已經(jīng)滾瓜爛熟?;诋敶鐣h題下,必須做一些改進方有意義。這是這本小說被拍的第三個電影。
選角問題
這個電影在我看來是雙女主,琳內(nèi)特和杰奎琳占據(jù)戲份和拉扯,以及對全局重要程度是一樣的。這個電影里后者無論是每次突然閃現(xiàn)及演技來看都優(yōu)于前者。 還有一個選角就是琳內(nèi)特女仆,第一部她可是由簡鉑金出演。你不認識她可以,但鼎鼎有名的鉑金包就是取自她的名字。 至于其他角色上的選擇就沒啥可圈可點了,因為其實除了上述三個女人,其他人都沒太重要。且女仆完全是因為第一任演員才變得特殊起來。
改編問題
故事整體框架沒變,殺人手法和殺人細節(jié)也都沒變。改了一些無關(guān)重要的場景,比如三人認識的那場舞會。也改了一個重要的場景:杰奎琳發(fā)瘋般的去探望受傷的西蒙,西蒙也在那短短一瞬間給她塞了紙條,告知她女仆目睹了殺人現(xiàn)場。這個情節(jié)沒有了,波羅在最后結(jié)局推理時間又很短促,會讓觀影人摸不著頭腦。 還有一部分改編是人物關(guān)系的重構(gòu)。痛恨著琳內(nèi)特的依舊是她周圍那些人,編劇這次增加了里面的關(guān)系。醫(yī)生附加了前男友屬性,律師附加了表哥屬性,而那對反轉(zhuǎn)的主仆被賦予了女同性戀的角色。還有一些黑人的政治正確性問題,一部邏輯推理小說里強塞進了兩個不屬于它被創(chuàng)作時的東西,不知道該謂之幸與不幸。
赫爾克里波洛問題
這個問題困擾我一些。在我心里的波洛,就是一個毫無感情的斷案機器。大雪天的波洛就該把自己圍的里三層外三層而且還很漂亮,在船上也要穿精致小皮靴 ,再熱天也要穿西服,不愿去泥地里,怕水沾濕自己皮靴,這才是波洛。他有著自己的固執(zhí),毫無真情實感??蛇@部里面賦予了他更多人性和感性,他也曾擁有過愛情,在影片結(jié)尾也暗示著他將會再度陷入愛里面。
波洛的問題令我深思,阿婆把所有的聰明才智和跳動的灰色細胞都賦予了他,理性的代名詞。而擁有愛情和感性則是其筆下的湯米夫婦,最新的這系列波羅電影里:上一部的《東方快車殺人案》和這部《尼羅河慘案》,導(dǎo)演似乎把波羅做了更加人性化的處理,也給了大偵探一個偏感性的結(jié)局。
您真的覺得大家對胡子的起源感興趣嗎??
到點了,偵探可以說真相了,至于怎么推理出來的,你不用管
參加蜜月旅行的一群人,上墳的衣服倒是沒少帶,導(dǎo)演用心了。
肯導(dǎo)的表演&導(dǎo)演風格還是一如既往的油膩和抓不住重點
我以為我不是顏控,但是未婚夫男出來之后我想就這也值得倆大美女為他愛得死去活來?
哈哈,爛得我在電影院頭疼。我的一個建議給到大家就是別看,要看電影版看1978版的就行了。不會翻拍就別翻拍了,服化道+風景拍攝還沒78版的來得賞心悅目,劇情線改得亂七八糟,硬cue感情戲,全篇夾雜著黑人、txl的政治正確,這是在干什么?。?!你怎么敢翻拍的啊??!我真是純純大冤種我去看!我恨!
救命,太可怕了,讓人當場取消alist再也不想為了薅羊毛強行去電影院。顏值萎?。?演員本人debuff)的阿米錘演這么個莫名自帶性癮魔咒的男狐貍精誰吃得下呢,所有完全不性感的公共場合play都使我滿腦亂ring“why dont we do it in the road”來緩解惡心感;金字塔特效過時得我全程惦記沒打完的刺客起源,鏡頭和光影和剪輯全部業(yè)余得令人嘆服。劇本做了一些干癟死板的聳動改編,點綴了零零星星的white supremacy凝視和說教,頭尾擰成了徒勞自戀的波洛故事尷尬補完。(以及我實在不想再聽英國演員凹法語口音了,jane birkin也就算了,這么多年過去了何必何必)
第一部東方列車不怎么好看,這次純粹沖著蓋爾加朵去的。結(jié)果比東方列車好看多了,場面陣容表演角色塑造都不錯,節(jié)奏也比較緊湊。作為一部偵探片的缺點大概是推理部分太弱,角色一出場就看到頭了沒啥懸念,“每個人都有動機每個人都可能是兇手”的緊張氣氛沒堆疊起來。
導(dǎo)演力太差了,太差了……是怎么能把這樣劇本拍得臭長的,刑偵部分語焉不詳,愛情部分腳趾抓地,埃及景的大柔光太廉價,合成景毫無大銀幕舒適度。一次完全沒必要的重拍……@MK2OdéonStGermain
鋪墊太長,劇情簡單,缺少反轉(zhuǎn)。劇本殺時代,還不如看看明偵?? 但埃及是真的想去看看
一些動物恐怖+一些異域黃金風光+一些一看就是花了大錢的強造型,Voilà!只是沒想到給波洛加了這么多背景,搞得跟黑暗騎士似的。只是希望下次片頭可以有一些貼心提示,我被恐怖snake嚇到心臟宕機0.01秒,久久不能回神,差點在電影院痛哭。
改編成了一個“愛男人不得善終,搞拉拉才能活命”的故事。
比《東方快車謀殺案》有進步,但華麗的外衣依然不能掩蓋全片的平庸。敘事基本上是很笨拙的平鋪直敘,頭重腳輕在所難免。演員有幾位倒是選的不錯,特別是三角戀的三人。
好家伙,觀影前就猜測,新版應(yīng)該會加點同性之情,種族問題啥的,竟然全中!基本成了這幾年好萊塢翻拍的標配了。和上部一樣,波羅再次展現(xiàn)了動作追逐戲,這次他還加了感情戲,而且是兩段! 期待未來馬普爾小姐有翻拍,老太太手持雙槍,肉搏歹徒!
秦國大銀幕第一對同性情侶
基本沒有存在的必要,除非是作為埃及旅游宣傳片。演技都很尷尬,Gal Gadot快成爛片女王了。
尼羅河上的慘案并不慘,魯榮漁2682號慘案才是真的慘。
《柯南的老年生活》....
開場十分鐘先來一段一戰(zhàn),搞得我以為進錯場,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么,看完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全片最好的部分居然是那十分鐘。
我第一次看電影被電影本身劇透了。。。癡情女對著波洛說自己演查米恩,富家女演克里奧特帕拉,這不明擺著已經(jīng)告訴你兇手是誰了嗎?正是女仆殺死了埃及艷后啊,無語,刪掉這個橋段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