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感覺,故事其實還是蠻有意思的。
勞模姐一家,深夜趕路,就是要赴一場所謂的上流社會的無聊聚會。
半路上,撞死了當?shù)氐囊粋€小伙子。
然后,看這一幫人在這起事件中的種種表現(xiàn)。
故事名為“寬恕”,到最后究竟是誰寬恕了誰,其實是個未知的答案,或者,這個答案也沒那么重要,上流社會的浮華,根本不會留下關于此事思考的影子。
說起來,那個年輕的少年半夜攔車,究竟是為了賣化石,還是想半路搶劫,故事里頭并沒有做明確的交待。
個人感覺,貌似半路搶劫的多一些。
可是,畢竟是未經(jīng)實施的行動,也就有了“無盡探討”的空間。
男主撞了人,等到派對現(xiàn)場,大家一致認為,賠點錢就可以了事兒,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兒。
可是丈夫不愿意,這就是一場意外,誰都不想的。
可是,不管是不是意外,派對現(xiàn)場的人,大都是沒什么興趣的,至多,是閑談時的一段八卦。
此時的派對,可不會為了一起“意外事件”而敗了彼此的興致。
在這個偏遠地區(qū),策劃一場狂歡。
這不是吃飽了撐了,而是實力的體現(xiàn)。
等到失去唯一兒子的父親上門討還尸體,眾人的表現(xiàn)也是非常有意思。
他們只是要錢,給點錢就可以打發(fā)了。
可是,丈夫一根筋的認為,這個不是賠錢的事兒,真的是一場意外。
這個問題,其實爭辯也沒什么意思了。
因為死者家屬并沒有要錢,而是要求丈夫一起參加死者的葬禮。
一個人,到了對方的地盤,會發(fā)生什么?
十有八九回不來的節(jié)奏啊。
可是,這幫人認為,既然苦主提出了要求,那就必須去啊。
至于生死,又有什么關系呢?
于是,丈夫和苦主一起回家鄉(xiāng)參加葬禮。
回家的路上,他們探討過很多的問題,其中一個,是“莊周夢蝶”的故事,要說一個快死的人(基本上大多數(shù)都是這么認為的),還有心情探討這個問題,也是相當?shù)挠腥さ摹?/p>
而此時的勞模姐,已經(jīng)把那個參加葬禮的丈夫拋到了九霄云外。
參加派對嘛,當然得彼此happy。
于是乎,三下五除二,勞模姐就解除了武裝。
紅酒要從頸部拿,女人要從腰部抱。
勞模姐要是徹底放開,這也是相當?shù)南闫G的說。
派對主辦者,事后還有心思和勞模姐探討既然已經(jīng)紅杏,是不是考慮離婚的問題。
勞模姐也是相當?shù)乃剩x,當然離了。
(等我家那位,有命回來再說)
當然,這種潛臺詞,勞模姐是不會說出來的,上流社會得有個上流社會的樣子不是。
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那個大家認為已經(jīng)是個死人的丈夫,竟然回來了。
故事里頭的仆人,被呼來喝去。
然而,也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當死者的父親離開,大門剛關,那邊已經(jīng)放煙花慶祝。
他們,哪有時間來表示憐憫?
而至于言語的傷害,更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
故事的結尾,非常有意思。
雖然是預料之中,但卻又有點意料之外。
勞模姐憋著一肚子話要和丈夫說,但丈夫說,沒有必要。
那一段歷程,大概讓他明白了很多。
最后的最后,還是看一看勞模姐平時看的什么書。
至于資源……其實公眾號只是專注于影評,所謂的資源,均來自于網(wǎng)絡。 可是接到侵權投訴,實在是誠惶誠恐。 再次聲明,本公眾號只是提供網(wǎng)絡已有的分享,如果喜歡,請支持正版。通關密碼見封面,你懂的。僅供個人學習之用,請勿用于商業(yè)用途。
一對無聊的白人,來到北非。去沙漠中心的宮殿里參加白人聚會,可半路發(fā)生了車禍。白人享樂,有色人種表演,影片從開頭就營造出人種等級差異。
聚會的組織者,擺平了當?shù)鼐欤瑢⒕岂{撞死人的車禍定為意外事故。影片首先設置了一個觀念,那就是在這片沙漠,白人可以草菅人命,因為他們有權有勢所以為所欲為,而被害者只不過是個無名小卒。
問題擺平,接下來可以繼續(xù)享樂,好像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過。
沙漠中心建造了一座宮殿,本身就具有象征意義,意味著白人在北非民族中建立起奢華的統(tǒng)治。
死者的父親前來收尸,他并非一個無名小卒。從道義上說,肇事者需要予以補償。這補償不是錢,而是白人對北非民族最缺少的東西,尊重和敬意。肇事者必須親手埋葬受害者。
狂歡和葬禮同時進行,巨大的反差表現(xiàn)了這個世界的瘋狂和荒謬。高高在上的白人和忍辱負重的北非民族間充滿隔閡和敵視。
影片分兩條線進行,一條是妻子留在沙漠宮殿的放縱,一條是丈夫前往受害者家的遭遇。
在去往受害者家的途中,白人見識了北非民族的艱辛和痛苦。一次白人浴室裝潢的錢就夠一個撒哈拉人吃喝一年。而淘盡最后的化石,這片沙漠將一無所有。
兩條并行線令影片的基調越來越沉重陰暗,一條線上沙漠宮殿里的妻子越是享樂放縱,另一條線上深入沙漠內腹的丈夫的命運就越是前途未卜。仿佛所有被欺壓被掠奪被蔑視的北非民族的憤怒都將會在這次旅途中爆發(fā)一樣。白人的歡樂其實建立在北非民族的痛苦之上。
白人世界里喪失了的一切道德,在北非古老的土地上依然存在。丈夫的贖罪,是一次尋找。失去的墮落的一切,將在沙漠腹地里,在古老荒蕪的土地上,在黑暗的地心中,找到和回歸。
死者的父親讓肇事者住在兒子的房間里,去體會死者生命的意義,他不是一個無名小卒,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愛好,夢想,喜怒哀樂。
寬恕的含義,是放下仇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無論是白人,還是北非民族,都要切身的理解和尊重對方。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敵視和爭斗,不會讓沙漠成為隔閡和仇恨的舞臺。
這場車禍導致了兩個結果。兒子偷竊了父親的化石,渴望尋找新的人生,但死亡終結了他的夢想,而另一結果,是妻子獨自留在沙漠宮殿里的放縱終結了名存實亡的婚姻。
寬恕,不是受害者的父親給與的,而是自己的良知發(fā)現(xiàn),是通過懺悔而得到的。丈夫的這次穿行沙漠之旅,其實是良知發(fā)現(xiàn),道德回歸的旅程。他不僅得到了對方的寬恕,也交到了真正的朋友,同時也有了真正的罪感。
拉爾夫·費因斯曾經(jīng)扮演過納粹軍官,而且本片中的他也曾經(jīng)是種族主義者,因此他的懺悔和贖罪才更有震撼意義。白人的種族優(yōu)越感在此片中是作為背景存在的,而顛覆這種邪惡的優(yōu)越感,從而使真正的良知與平等得以回歸,使得本片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tài)沖擊力。
殺人償命,最后的槍響,丈夫以死贖罪。他的死洗清了他的罪惡,也終結了白人的優(yōu)越感。作者和導演告訴我們,在這片被種族優(yōu)越感統(tǒng)治的土地上,平等和良知,顯然比寬恕和隱忍的更重要。
這部戲的戲眼全在男主和被男主撞死的少年人的父親身上。
這位阿拉伯老人得知唯一的兒子被撞死后,他來到“白人”的領地,卑微的下跪,請求帶走自己兒子的尸體。他原本主張獲得賠償,但是當他看到肇事人(男主)在面見苦主時竟然還端著酒杯(毫無悔改之意),他改變了主意,他決定要從精神和肉體上擊潰這個肇事者。老人表示不要賠償,只要男主陪同他們回去安葬男孩。男主想著息事寧人,于是大著膽子跟著苦主回家去。
當老人帶著男主離開“白人”的領地后,他的憤怒不再“克制”,從他猛踩的油門和時不時拔出來擦拭小刀的動作都能看出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宰了男主),而這一路的精神折磨也把男主折騰的夠嗆。而擊潰男主心靈防線的最后一擊,是老人把男主安排住進兒子原來的房間,并且用英文向他訴說了一個有關男孩的故事。男主不再傲慢,在“阿拉伯人”的領地里,他無助、弱小,他看到老人拔刀相對的時候是真的害怕了。他怕苦主要他抵命,這才誠懇道歉,結果老人還是放走了男主(因為老人已經(jīng)安排了事故的目擊證人去“完成”他的心愿)。
逃出生天的男主感謝老人“寬恕”了自己,回到朋友家后他以為一切終于可以恢復正常。結果卻發(fā)現(xiàn)妻子在自己去老人家的時候(生死不明)與人通奸,男主那好不容易重新建立起來的自信開始崩塌,堅持連夜開車離開這個是非之地是男主最后的臉面。然后,在他撞死少年的那個路口,男主的車被少年的同伴攔下。這時候男主才明白,沒有寬恕,只有血債,一切早就回不去了。
民族矛盾和認知差異貫穿了整部影片,白種人的奢靡與傲慢,阿拉伯人的困苦與冷酷,看不慣身為同志的主人家的男主,鄙視男主粗俗市儈的主人家,冷漠無情的party派友,只會放嘴炮的環(huán)保主義者,抱怨女友不忠轉頭就勾搭有夫之婦的金融男,這部電影值得細細品味。
看到?jīng)]人寫影評,便來湊個趣??赐觌娪昂笙炔樵兞艘幌略髡?勞倫斯-奧斯本(Lawrence Osborne)的介紹,發(fā)現(xiàn)原小說是2012年出版,第二年就被譯成中文。這位作者的情況如下:
“ 勞倫斯?奧斯本(Lawrence Osborne)出生在英格蘭,現(xiàn)在居住在美國紐約。作為一名游歷廣泛發(fā)表文章眾多的記者,他還是法勒?施特勞斯與吉魯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幾部小說《意外鑒賞家》(The Accidental Connoisseur)、《裸體游客》(The Naked Tourist)、《曼谷時光》(Bangkok Days)的作者。他曾在墨西哥、意大利、法國、摩洛哥、柬埔寨與泰國度過一段游牧生活。這段經(jīng)歷為他的小說與非小說作品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他的短篇小說還曾在諸如Tin House、Bidoun與Fiction雜志上刊登發(fā)表過。 ”
這位作家相當勤奮,近年來連續(xù)出版了多部小說?!秾捤 愤@部小說內容如下:
“大衛(wèi)與喬?漢尼格,分別是醫(yī)生與兒童文學作者,他們在倫敦的生活并不快樂,于是為逃離那里他們準備踏上旅程。正巧在二人的一個老朋友要在家中舉辦一場縱情狂歡的宴會。于是接到邀請后,他們來到了一棟位于摩洛哥荒漠深處的別墅。然而由于大衛(wèi)酒后在黑暗的荒漠公路上駕駛,沖出馬路的兩個年輕人在汽車猛轉彎的瞬間……撞死了一個男孩。 等到大衛(wèi)與喬抵達宴會的時候,那些摩洛哥侍者早已對他們之中那些富有、享樂至上的賓客感到前所未有的厭惡,并很快聽聞了大衛(wèi)之前犯下的不可原諒的罪行。隨著男孩怒火中燒的父親的出現(xiàn),事情開始變得越發(fā)不可收拾。 作者憑借少量引人共鳴的片段、灼熱的色情描寫與一份出人意料的大禮,描繪出一群令人過目難忘的賓客。他們是特權階級,他們在這樣一塊偏僻、美麗的荒漠之地上竭力隱藏著內心的秘密。隨著小說的情節(jié)逐步邁向最終那個令人震驚不已的結局,作者也將不幸去世男孩的過去緩緩揭露,同時大衛(wèi)的命運也慢慢走向懸崖邊緣。 ”
電影完全忠實于原著,用影像展現(xiàn)了摩洛哥荒漠中發(fā)生的這件小事。說實在的,看這部電影還沒有讀小說有意思,因為304頁的小說提供了更多細致的心理、風俗等方面的描繪,比電影的浮光掠影更深入、更耐人尋味。
那這部電影有什么意義嗎?還是先看看一些報刊對小說的評價:
“這本小說對當代東西方矛盾沖突與人性的缺陷進行了如實、精彩的演繹……在捕捉道德復雜性方面,奧斯本采用的手法可謂如火純青,卻不讓自己筆下的角色或讀者輕易放松精神。而本該顯得冷酷無情的故事,也在他的敘述下變得栩栩如生。在此向您強烈推薦?!?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荒漠智商,所有生命與情感都在太陽的暴曬下,逐漸暴露出其真正的核心本質。在奧斯本第二部杰出深刻的小說中,所有存在于不可理解之謎與毫無感情獸性之中的人性被表露無遺,而我們的旅行記者則將那些令人難忘的畫面逐一捕捉,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圖書榜單》(Booklist Online) “引人注目、發(fā)人深思……在奧斯本的小說中,我們可以見到道德那份強大卻幾乎過時的力量……在小說戲劇性的結尾中,你可以指責說奧斯本設計的因果報應有一點點過——但那卻絲毫不會減少他在整本書中控制得恰到好處的情節(jié)張力,而他對這類審查與道德扭曲的人物角色行為的壓制更是會給人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愉悅。” ----《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London Sunday Times)
“奧斯本將上流社會的空虛琳琳極致、形象敏銳地描繪出來,并將其與文化不安一同刺入那片讓人無法原諒的荒漠?!?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看了這些評述,也許觀眾能較好地去理解電影了。
本人去過摩洛哥,對當?shù)匚幕L俗有過一些了解,這是本人有耐心看完這部電影的一大原因。雖然電影中寫的是一件小事,卻反映了一些普遍、深刻的問題。觀眾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去體味、理解這部影片:
1、片中的歐美人將摩洛哥荒漠作為樂土,來體驗沒有約束的放縱,當?shù)鼐煲捕紴樗麄兇驁A場,但是,如果你觸犯了當?shù)厝?,當?shù)厝藭凶约旱囊?guī)則教訓、懲罰他們。
2、歐美人按照自己行事的習慣,以為靠賠錢、悔罪就能解決問題,但在柏柏爾人那里,他們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法則,饒是你西方人,也逃脫不了這種古老的法則。
3、注意一下男主大衛(wèi)、女主喬-漢尼格的身份,一個是醫(yī)生,一個是兒童文學作者,但大衛(wèi)并沒有施行人道主義,及時搶救被撞的孩子;漢尼格也缺乏對兒童的熱愛,以及對兒童心理的理解,只沉浸在自我放縱的肉欲中。
4、引申一點來看,這就是歐美人在當今的國際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遭遇的某種困境。他們忽視亞洲、非洲、中東甚至南美固有的文化、民俗特色,一味沉迷在自我的狂歡中,以為用他們制定的法則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結果可想而知,就是一次車禍這樣的小事,他們也解決不了,甚至最終還會讓他們覆滅。
倘若如此來看這部電影,可能會感覺意味深長,余韻繞梁。
我無限喜歡的英國病人拉爾夫·費因斯以及我無法不喜歡的勞模姐杰西卡·查斯坦,還有我一直無法喜歡的馬嬸和戛納影帝卡·蘭·瓊,無疑他們都是有神經(jīng)特質的好戲之人,駕馭了一部讓人叫絕的杰作,卻說服不了蕓蕓眾生沒法高分。恒久的主題,超前的表達可能讓人水土不服,就和當年的《無極》一樣,是寫意寓言,你卻非要求人家當故事來講。慶幸自己可以審美這摩洛哥的沙漠,沙漠里以化石為跳板夢想羚羊一般跳脫放浪女人的底層阿拉伯男人,以及,沙漠里馬嬸搞的超級高那啥格的歐美上流的極端無聊無趣的派對……何為體面?無論底層還是上流,沒人能活成自己想要的人生。馬嬸的沙漠,即便鋪滿地毯,也難掩虛偽與裝腔作勢。越發(fā)乏味的世界,貌似都只需要攪屎棍。結尾絕筆,總有人 #《寬恕》# 不了你,邪惡的影響,都是謎。世界殘酷,其實是人殘酷。
the world is cruel. my father says so.
這么好的一個故事拍成這樣可惜了,劇情拖沓語焉不詳,另外配樂師是中途跑路了嗎?只有一小段配樂來回不斷重復。不過導演把我查拍得好美,很久沒在電影里看到這么美的查了。
看看摩洛哥的風土人情挺好,也了解一下穆斯林異教徒的想法,和邪惡的感召力,最后男主離開酒店,店主說關上大鐵門的時候,就覺得有不好的事情發(fā)生。ps:酒店那幫人享樂的畫面太多了,挺無趣的。
比想象中好看,群戲贊,調情的jess真辣。把工作人員名字放片頭,結尾the end。導演的手法還挺舊好萊塢的。
很好的底子,世間就是這樣,有人伏地受苦,有人酒池肉林??上兄鞯霓D變反差雖大,卻找不到由頭。英國人拍電影大概就有這樣的好處,找?guī)讉€有名的演員來紙醉金迷地客串一把,框架就搭起來了。PS尤其是片頭,遍及世界各地男性對女性的污名也可見一斑。
7
男士線和女士線雙線敘事,看似拖沓,其實很有必要:男士的轉變和女士選擇遺忘,相比兩人最初的態(tài)度,顯得有點諷刺;受害者爸爸這種老爺子滄桑臉實在看得我很沒抵抗力
把卡司放片頭果然是為了片尾的一擊
頭重腳輕,語焉不詳。人物動機到后半部分幾乎是莫名其妙,節(jié)奏也非常不好。片子旨在諷刺白種富人的奢靡?還是種族碰撞?或者其他什么?勞模姐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從頭到尾沒什么勁,所有上層與底層的階級鴻溝以及矛盾的呈現(xiàn)都很淺白直觀,只有勞模姐的美貌越品越醇。原著小說要更復雜,被撞死的少年并不簡單是賣化石的,而更可能是搶劫。當?shù)厝藢W美人的恨意并不是簡單的謀殺的是嫉妒其擁有的自由。馬丁麥克唐納的哥哥對劇本的簡單化處理投射出了一股西方視角下的傲慢與圣母心,總之,失望的改編
這是一部小眾電影,有些沉悶,估計大多數(shù)人不太喜歡,也沒耐心看下去。本人去過摩洛哥,喜歡那里的異域風情,對那里的文化、民俗也有一些了解,所以看的時候,多少有些沉浸感。片中的故事也很簡單,就是一次車禍引發(fā)的,讓人有點瞠目結舌。
西方文人的北非情懷多來源于homo煉銅,這廂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那廂殖民地豪宅派對煙火歡呼,一塊拿去做北歐桌子的化石可養(yǎng)活整個村一年,對沖交易敵意收購華爾街話術調情101,解析阿拉伯的蝴蝶之夢和卡薩布拉卡地方特產一樣 made in China,管家侍應哲學金句適合開推,沙漠綠洲是真的會被綠……一場撒哈拉碰瓷的罪與罰,作為小說改編作,導演 John Michael McDonagh 的個人惡趣味算有所收斂,不過又 Matt Smith 又 Dalek 的,胡博士情結真的很可以
加分的是文本自身的優(yōu)秀與豐富,還有一眾實力演技派的演員,讓即使混亂與沒重點的劇本也能比較不無聊的看完。敗筆當然就是改編+剪輯,看得出是個不會講故事的導演... 結局我還挺喜歡,大膽且引發(fā)思考,預感之后會越來越多這類white guilt/privilege guilt的故事。
白人的特權與優(yōu)雅?
59歲的白男在摩洛哥沙漠醉駕,撞死穆斯林。小14歲的太太卻和金融男糾纏不清,哪怕上一分鐘還在批評他們每十年給世界帶來災難。
表象的白人狂歡,表象的白人入村。年輕死者看似的無辜以及他父親的釋懷只是表象。白人特權階級在相對落后國家驕奢享樂的生活。身處于窮境困境中的摩洛哥人,被剝削被利用甚至生命被視作一文不值。但同時在這種困境下他們又學起騙人的招數(shù)甚至拿起武器來生存。一個人幾天摩洛哥鄉(xiāng)村之路就改邪歸正勇于直面并承擔后果的行為很難讓人信服,充滿了西方人的自我感動。是的他們永遠不會被寬恕,這太明顯了沒必要用這個結局來再強調一下。不如男女主重復撞人再逃逸的結局來的更現(xiàn)實更黑暗。更何況難道小男孩的報復之后。是要誰寬恕誰呢?
居然還放煙花。難以置信。
《全民戰(zhàn)爭》的五年后,導演才有新作回歸;依然是足夠吸睛的實力陣容,依然有電影節(jié)履歷加身,但沒有發(fā)生改變的,還有同樣的表達停滯;不清楚故事究竟意在何處,也迅速地被冗長的故事和沒有一絲生氣的環(huán)境給吞沒。除去全片最開始對角色架設了足夠引觀眾好奇、想要追隨下去的道德困境(甚至是可以“發(fā)散”至近來一系列熱門的新聞事件),余下的部分大概只剩愚蠢、自大的西方入侵和這些人是有多么討厭和偽善的生動呈現(xiàn)。Matt Smith和Caleb Landry Jones搭配有意思,但仍然需要這部留著在勞?!负?影后時代」上映的作品給埋了。
浪費了這么頂級的劇組,里面還有鳥鳴里的姐姐呢。但依然是一出無聊沉悶毫無邏輯的悶片。非洲也罷歐美也罷,一起無心的交通事故充其量也只是個不幸的意外,總是有很流程化的處理辦法,這又不是什么食人族的地盤,五百美元可以妥善處理的事情又何必搞到如此麻煩.....除非,導演就是要把佛地魔刻畫成一個丑陋又愚蠢的庸人
雙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