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黑色電影,我的愛【譯】
作者:Imogen Sara Smith / Criterion(2016年8月14日)
校對:Issac
譯文首發(fā)于《虹膜》
如果你想在黑色電影迷這個群體中引發(fā)一場爭論,沒有比提議增加或剔除一部經(jīng)典作品更簡單的方法了。所有這些爭論都指向一個永遠棘手的問題:什么是黑色電影?黑色電影是出了名的狡猾,往往指向眾多敘事混亂、道德模糊的作品。
它是一種類型,一個系列,還是一種風(fēng)格?太多時候,它面臨著成為某種標簽的危險,而定義它的是一份有著一目了然的主題的清單。一定有一些男人,穿著風(fēng)衣,下巴如同花崗巖般,軟呢帽的帽檐向下拉著,遮住了眼睛。還一定有一位蛇蝎美人,她那涂了口紅的嘴唇像濕瀝青一樣閃閃發(fā)光,鞋跟嘎吱作響。槍必須在某個特殊時刻拔出,香煙的煙霧必須在百葉窗的光線下繚繞,毆打必須發(fā)生在霓虹燈閃爍的雞尾酒酒吧后面的死胡同里??隙〞蟹缸?、不痛不癢的玩笑和一個被命運絆倒的笨蛋主角。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和其他黑色電影迷一樣喜歡這些標志性的元素,但我也看到了黑色電影的本質(zhì),它們別具一格。這種本質(zhì)隱藏在犯罪和暴力的表象之下,隱藏在一個異化、焦慮、癡迷、幻滅的內(nèi)心世界里?;蛘哒绶缸镄≌f作家大衛(wèi)·古德斯在他的小說《夜幕》中總結(jié)的那樣:「某種程度的困惑,夾雜著一些沮喪、孤獨、苦澀,最后是一絲絕望。」
這些元素在很多電影中都能找到,并不是經(jīng)典黑色電影的專利。一些影迷喜歡巡視這些界限,拒絕那些沒有合格的電影進入。我相信界限是可以滲透的,黑色電影有一種像傳染病或瘴氣一樣的傳播模式。這一法則也有例外——色彩明亮的黑色電影(《愛到天堂》或《沙漠狂怒》),鄉(xiāng)村黑色電影(《夜逃鴛鴦》《搭便車的人》或《艱辛的米》),黑色年代戲(《極度重犯》或《癡心女子負心郎》)——它們無法反證法則,而是證明了,像其他許多黑色電影一樣,規(guī)則是用來被彎折的,直到它們因張力而折斷。
在此鄭重聲明,我不認為黑色電影是一種類型。
電影類型是根據(jù)題材或場景設(shè)置來定義的——西部片、戰(zhàn)爭片、黑幫或盜竊片、浪漫喜劇——而黑色電影則是一套情節(jié)元素、主題、視覺和敘事慣例的靈活組合,這些都是在好萊塢某一特定時期形成的,大約是從1940年到1960年。黑色電影有著大熔爐的血統(tǒng),其來源包括美國低俗小說、德國表現(xiàn)主義和詩意現(xiàn)實主義,而它又涵蓋了從半紀錄性的警察犯罪劇到華麗的心理劇,從詼諧的客廳謀殺推理劇到殘酷的監(jiān)獄電影。這并不是說,定義黑色電影或追溯經(jīng)典序列的起源和軌跡是不值得的。但這種討論只有在考慮到黑色電影的源頭、同類或分支時才會更為深入——即其他國家的黑色電影系列、無聲黑色電影、前海斯法典時期的黑色電影、黑色西部片、黑色情節(jié)劇……
情節(jié)劇是一些人猶豫不定的地方。作為一種飽受非議的形式,它經(jīng)常被視為黑色電影令人尷尬的、大驚小怪的同父異母姐妹,而冷酷風(fēng)格的流行,以及它干澀、男子氣概的堅忍,往往掩蓋了他們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在「黑色電影」一詞被廣泛采用之前,我們?nèi)缃穹Q之為黑色電影的那些電影往往被稱為「犯罪情節(jié)劇」——詹姆斯·阿吉在1946年關(guān)于《繡巾蒙面盜》《黑天使》和《死角》的一篇評論中寫道。)黑色電影的故事總是以強烈的、暴力的情感為燃料——偏執(zhí)的愛或恨,復(fù)仇的貪婪、恐懼或欲望。黑色電影和情節(jié)劇都是關(guān)于人們被無法控制的力量所困或纏身的故事。硬漢面無表情的神態(tài),就像情節(jié)劇中歌劇般的過激行為一樣,是一種程式化的反應(yīng)。在情感爆發(fā)中達到高潮的沖突,真的比在槍戰(zhàn)中達到高潮的沖突更令人難以置信嗎?
《苦雨戀春風(fēng)》(1956)以一聲槍響開場,伴隨著一陣由落葉和破碎的威士忌酒瓶發(fā)出的聲響,故事以閃回的方式展開,追溯著通往死亡之夜的路徑。然而,塞克的黑色情節(jié)劇很少在黑色電影的語境下被提及;他的風(fēng)格是獨一無二的,既狂熱又莊重,既華麗又冷峻。但他的作品,就像許多黑色電影一樣,是關(guān)于自我轉(zhuǎn)變的美國夢中所隱藏的謊言和失落,關(guān)于因豐衣足食和自滿而滋生的渴望和執(zhí)迷不化的自我毀滅?!犊嘤陸俅猴L(fēng)》中,石油百萬富翁的子女在情感上有缺陷,他們陷入了欲望受挫和積怨已久的糾結(jié)之中:兒子是一個軟弱的花花公子,用廉價的玉米酒來治療他的不安全感,而他的妹妹是一個享樂主義的浪蕩兒,用廉價的性來撫慰她的單戀。最后,她為哥哥寫了一段傷感的墓志銘:「他很悲傷。是我們當(dāng)中最悲傷的人。他需要的太多,得到的卻太少?!?/p>
許多黑色電影都蘊含著警示性的寓言或黑暗童話:完美的搶劫以每個人都死了、錢隨風(fēng)飄散而告終,有著天使般外貌的美人卻暗藏了一顆黑色冰冷的心,自由的夢想在離邊境幾英尺的地方被掐滅。欲望是致命的,野心是荒蕪和失敗沙漠中的海市蜃樓。安徒生的童話殘酷地描寫了索求得不到的東西而遭到的懲罰;它們源自對什么是需要那么多卻得到那么少的深刻理解。小美人魚深愛著一個男人,她放棄海里的生活換取了雙腿,但每走一步都讓她感覺痛如刀割,而當(dāng)他娶了別人時,小美人魚因心碎而死。賣火柴的小女孩,陷入溫暖而美麗的幻想,她不斷燃燒著火柴,最終凍死,就像一個沉溺于致命物質(zhì)的癮君子。
邁克爾·鮑威爾和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執(zhí)導(dǎo)的《紅菱艷》(1948)的高潮是一段長達17分鐘的芭蕾舞,該片改編自安徒生的同名故事,一個女孩渴望一雙紅舞鞋,但一旦穿上,她就不得不跳舞至死。在這部技巧精湛的杰作中,那位在劫難逃的女孩在一個越來越具有黑色意味的世界里旋轉(zhuǎn):一場不詳?shù)募文耆A,荒涼的城市廣場上漂浮著報紙,可怕的夜景下妓女群集在路燈旁邊,蒙面而野蠻的人群的夢魘般的狂歡,最后在一場葬禮上,這個衣衫襤褸的女孩倒下死去了。這段芭蕾舞由羅伯特·赫普曼編排,他還與光芒四射的莫伊拉·希勒和萊奧尼德·馬賽因演了對手戲,后者詮釋了邪惡的鞋匠這個角色:
在安徒生的故事中,這個女孩最終要求一個樵夫砍下她的腳。影片中并沒有發(fā)生如此可怕的事情(盡管萊蒙托夫愛撫著用尖頭鞋扎著一只被砍斷的腳的雕塑的畫面可能是一種狡猾的暗示),但它在心理上的暴力也同樣殘忍。這種殘忍潛藏在一個燦爛迷人的世界里,這個世界里有金碧輝煌的劇院和洛可可風(fēng)格的休息室,科文特花園充滿活力的喧囂,地中海深沉而哀切的藍色,以及蒙特卡洛一棟別墅上破碎、浸透著陽光的石頭。但美是要付出高昂代價的,萊蒙托夫(安東·沃爾布魯克飾)告訴芭蕾舞女演員維姬·佩吉(莫伊拉·希勒飾),想要成為一名藝術(shù)家,她必須忍受「身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鮑威爾寫道,影片真正的沖突不是藝術(shù)與愛之間的沖突,而是「浪漫與現(xiàn)實之間的沖突,戲劇與生活之間的沖突」。萊蒙托夫就像梅菲斯特一樣,為維姬提供不朽的承諾,但要求她在跳舞和生活之間做出選擇。
那么《紅菱艷》是一部黑色電影嗎?它看起來不太像,而且它缺少我們所期望的許多修辭。但維姬熊熊燃燒的欲望在影像中爆發(fā)了出來——例如那個令人震驚的特寫鏡頭,黑色、白色和紅色以一種惡魔般的兇猛在她臉上變幻著——這一靈感直接來源于黑色電影的表現(xiàn)主義,這場幾乎讓她崩潰的沖突,以一種令人痛苦的心理洞察力來展開,而這正是黑色電影的精髓所在。
今年一月,當(dāng)鮑威爾和普雷斯伯格的這部杰作出現(xiàn)在舊金山黑色城市電影節(jié)的片中中時,有些人提出了異議;就連每年主持電影節(jié)的黑色電影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埃迪·穆勒也承認,2016年的策展「超出了預(yù)定范圍」。他的選擇從深受折磨的藝術(shù)家的戲?。ā峨p凰奪鸞》、《大刀》)到探索藝術(shù)與瘋狂之間模糊的邊界(《玫瑰花魂》、《偷窺狂》),都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藝術(shù)與金錢和性一樣,都可能是一種致命的癡迷。我們都知道,犯罪沒什么好下場,但最純潔的理想也可能毀了我們,那是一顆難以下咽的苦果。為什么我們要懷著難以滿足的喜悅吞下黑色電影的苦果呢?這是一個無窮盡的有趣問題。
2 ) 信仰·愛情·真相
/Yomi
“你怎么理解芭蕾舞?你把它當(dāng)作運動、詩,而對我來說,它是一種信仰。” 萊蒙托夫?qū)δ菋D人揚起他高傲的頭,起身離去?!都t菱艷》(THE RED SHOES),一部1948年的老片子。源自安徒生的童話《紅鞋》,永不停歇的紅舞鞋是上帝對虛榮與瀆神者的懲罰。
“你為什么跳芭蕾?”萊蒙托夫問維多利亞。
“你為什么活著?”維多利亞的反問使她進入了萊蒙托夫劇團。
藝術(shù)家應(yīng)該舍棄愛情,以藝術(shù)為信仰。這是萊蒙托夫的觀點,他對維多利亞寄予了同樣的期望。然而作曲家朱利安的出現(xiàn)粉碎了他的事業(yè),也一并葬送了脆弱的維多利亞。朱利安確實很有才華,但在藝術(shù)中他只是個瀆神者。他對事業(yè)毫不尊重,他扔下了正在等待演出的觀眾,他在指揮的過程中向情人拋飛吻,而當(dāng)時維多利亞所跳,卻正是天鵝湖第二幕結(jié)尾天鵝與王子的傷感離別。他的不認真恰恰褻瀆了萊蒙托夫奉為生命的芭蕾藝術(shù)。
而對維多利亞也是同樣,她為芭蕾而生,沒有了芭蕾她一無是處。芭蕾是她的生命,但在無法割舍愛情的情況下,維多利亞的選擇就會和所有的女人一樣,舍棄芭蕾,舍棄生命。
曾經(jīng)有朋友問我,如果有一位戀人在身邊,我還會不會去英國讀書。我說會,她說我不是女人。選擇愛情,舍棄夢想,或者說,從此愛情成為女人唯一的信仰。離開劇團的維多利亞,中夜醒來,偷偷找出藏在柜底的芭蕾舞鞋捧在掌心。永遠不能再跳《紅舞鞋》——女人選擇愛情,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
如果她所愛的人不是那么偏執(zhí)狹隘,也許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也許維多利亞很快就會進入另一個劇團,也許她仍然可以升到主角的位置——就像芭蕾史上那個神話般的人物尼金斯基,他的閃電婚禮曾讓佳吉列夫一氣之下將之從劇團除名。
可是維多利亞畢竟沒有尼金斯基那時如日中天的聲名(尼金斯基當(dāng)即自組芭蕾舞團,并與倫敦皇家劇院簽下了周薪一千英鎊的巨額合同),再善良的猜測也挽救不了事實的絕烈,朱利安無比殘忍的對戀人說:“芭蕾和我,你選哪一個。”
這個隨便就把整個劇院觀眾拋下的瀆神者,他當(dāng)然不會理解維多利亞對芭蕾有如生命的熾熱感情,維多利亞奔出劇場的一刻,在失去芭蕾的同時失去了生命。呼嘯的火車撞飛她的身體,腳上的紅舞鞋被鮮血滴染得更加殷紅。
“幫我脫下紅舞鞋,”維多利亞對朱利安的遺言。童話里劊子手斬下了小女孩的腳,小女孩不再跳舞了。朱利安就是那個劊子手。
藝術(shù)與生活似乎從未好好結(jié)合過,1998年的《她比煙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再次顛覆了我們的夢想。影片講述了英國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的一生,劇本根據(jù)杜普蕾姐弟的回憶錄改編。
電影是很好的電影,但據(jù)說與事實嚴重脫節(jié)。EMI唱片公司更是認為該片有損提琴家形象,所以拒絕為影片提供任何杜普蕾的演奏錄音。寫到這里突然想到一部同年拍攝的法國影片,《阿特米西亞》(ATERMISIA),同樣的藝術(shù)神童,十七世紀歐洲最偉大的女性畫家。那部電影把一樁丑陋的強奸案轉(zhuǎn)為浪漫的愛情劇,而19歲女畫家當(dāng)時心理所承受的痛苦卻被淡化至無形。
“虛構(gòu)的世界總是令人陶醉的,它的淺薄時刻就是觀眾陶醉的時刻?!币黄u論的結(jié)尾,語出驚人,但想想莫不如是。
另一部同樣根據(jù)真人歷史改編的影片《法瑞內(nèi)利》(FARINELLI IL CASTRATO),可信度更加低。它講述的是意大利十八世紀最偉大的歌唱家Carlo Broschi,他的成長,成名,以及親情與愛情。法瑞內(nèi)利的扮演者是意大利的Stefano Dionisi,一個如此美麗的名字,一個如此美麗的男人。手上有法瑞內(nèi)利的銅版畫肖像,所謂androgynous美貌最多不過“珠圓玉潤”而已,笑,哪里及得上Stefano自然純美的一分。
在巴洛克時期,因為羅馬教庭禁止女性在教堂唱圣詩,在變聲期之前接受手術(shù)的男童,成年后也能保持純凈高亢的音質(zhì),據(jù)說有連女高音也無法企及的高度,同時具有男性的渾厚感和持續(xù)力。那時候他們絕對是歌唱界最耀眼的明星,正歌劇的男主角幾乎都使用castrato(閹伶)來充當(dāng),而男高音往往只是反面人物,男低音不是老朽就是奴仆。那時的著名作曲家?guī)缀醵紴閏astrato寫過曲子,而那些難度極高的曲譜,如果不經(jīng)過改動,現(xiàn)代最優(yōu)秀的女高音也無法演唱。
法瑞內(nèi)利就是那個年代最最偉大的歌唱家。比起樂壇對杜普蕾的評價“上帝讓她降臨人間,就是為了讓她拉大提琴”,法瑞內(nèi)利得到的是王公貴族的專寵與整個歐洲聽眾們忘我的狂呼:
“天上有一個上帝,地上有一個法瑞內(nèi)利!”
根據(jù)那個時候的記錄,法瑞內(nèi)利的嗓子可以涵括三個半八度,在一次呼吸中變換250種音調(diào),持續(xù)超過一分鐘之久。在那個年代的歐洲,他唱的歌曲難度極高,除他外根本無人問及。據(jù)說他驚人的唱技時常使樂隊忘記演奏,女性觀眾則成批成批的暈倒。
想起了《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1900與JAZZ大師Jelly較量的最后一場,他瘋狂的彈奏使在場所有觀眾瞬間凝固。起身,Tim Roth優(yōu)雅的拈起煙卷在熾熱的鋼琴弦上觸燃,插到已經(jīng)完全呆住的Jelly口中:“給你抽,我不抽煙?!?
那精彩的一幕印象無比深刻,但那只是傳奇,是小說,而法瑞內(nèi)利卻真有其事。他1705年出生在那不勒斯的安德利亞(Andrea),本名為Carlo Broschi,在跟波波拉(Porpora)學(xué)習(xí)過程中,他被Farina兄弟收養(yǎng),為了感激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根據(jù)當(dāng)時的習(xí)俗,他起了藝名“Farinelli”。
他15歲首次登臺,之后聲名大噪,32歲時被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五世編入宮廷,直到1759年費迪南六世去世,他才回到意大利的故鄉(xiāng)。他在博洛尼亞定居,潛心于音樂之中,只接見如莫扎特,格魯克等杰出作曲家的來訪。1782年他去世,遺產(chǎn)留給了他的侄子和照顧他的仆人。按他的遺愿,法瑞內(nèi)利被安葬在博洛尼亞的山腰,之后墓園被拿破侖的軍隊踏過,什么都沒有留下。
就是這些了,簡簡單單,記錄中留下的只是他的慷慨大度,在西班牙宮廷任職期間,他竭盡所能頻繁幫助西班牙人民,舉辦音樂會捐助孤兒院。對他的哥哥利卡度(Riccardo),只是提到他曾為弟弟作曲,沒有影片中的哀哀怨怨牽扯不休,更沒有那些吸引眼球的畸形愛戀。真相總是如此平實而簡單,是虛構(gòu)的電影給了我們太多的想象,太多的疑問,也有太多“淺薄的陶醉”。
導(dǎo)演和編劇們總是喜歡挖掘歷史背后人物的內(nèi)心,然后根據(jù)他們的理解,捏造一份驚世駭俗的愛戀或者理想,用以挑逗熒幕之下觀眾們旺盛的獵奇欲與虛偽的道德心。亞歷山德拉是否真有其人已無法可考,然而傅聰先生憤怒的說,杜普蕾根本不是那樣的人。
所以我們聽到那著名的艾爾加協(xié)奏曲并不是最完美的1968年版本,而現(xiàn)實中的交響樂大師Daniel Barenboim甚至也并非影片中的情濃義深。
還是讓我們回到最初吧,討論信仰與夢想,藝術(shù)與生活的關(guān)系。王爾德主張藝術(shù)應(yīng)該游離人生,藝術(shù)先于生活。然而就在成就到達顛峰之時,他的阿多尼斯為他敲開了雷丁監(jiān)獄的大門。
要么選擇藝術(shù),要么選擇生活,這似乎是每個藝術(shù)家的人生必經(jīng)之路。如果沒有castrato的存在,亨德爾時期的音樂絕不會那么絢爛多彩,法瑞內(nèi)利更只會是一個普通的歌唱家,名不見經(jīng)傳。如果杰基真如姐姐希拉里一般隱忍,甘于平淡,如果她也選擇了愛情與家庭作為信仰,那么《艾爾加協(xié)奏曲》就不會再與她有任何關(guān)連。
“你要為它付出你的一生,”年輕的杜普蕾從贊助者手中接下了那把著名的David Dorf大提琴。
她是英國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神童,她的大提琴演奏激情蕩漾充滿個性。然而美麗往往短暫,如怒放后的煙花,杜普蕾28歲患上絕癥,她真正的舞臺生涯只有十年。選擇了十年的輝煌而放棄家庭的溫暖,巴倫勃依姆回憶說,杜普蕾不抱怨病情,她對恢復(fù)演出充滿了希望。
如此,很難再與影片中那個瀕臨崩潰的任性小女孩聯(lián)系到一起,如果她真的那么憎恨大提琴,她如何還能演奏出如此慷慨激昂的樂章?同樣很難相信由Stefano扮演的法瑞內(nèi)里,他深為同代人所贊揚的謙虛品性與人格魅力在影片中根本毫無反映。
總喜歡學(xué)HILARY AND JACKIE,而稱呼《法瑞內(nèi)里》為RICCARDO AND CARLO。兩部同樣根據(jù)“真實人物”而改編的影片,前者寫姐妹,后者寫兄弟,而他們又都與音樂有關(guān)。片中主角所效忠的藝術(shù)信仰,正在后人所編攢的親情與欲望的旋渦里糾纏不休。
杜普蕾28歲因病被迫息琴,死時年僅42歲;法瑞內(nèi)利32歲從公開演出的舞臺上退隱,每晚只為怪癖國王唱歌解憂,浪費了長達十年的寶貴光陰。
還有19歲的尼金斯基,1909年的俄羅斯演出季上,他的舞姿在一夜之間征服了巴黎城。然而這個才華橫溢的芭蕾天才只在舞臺上跳了九年。30歲時尼金斯基患了精神分裂癥,從此被監(jiān)禁在療養(yǎng)院,直至1950年去世。
1948年影片《紅菱艷》的最后,萊蒙托夫在沒有女主角的情況下上演了《紅舞鞋》。1931年1月巴甫洛娃去世,英國皇家劇團終止了現(xiàn)場演出,樂隊奏起圣·桑的《天鵝之死》,一束追光在舞臺上緩緩移動。
(13/02/2003)
3 ) 《紅菱艷》——我的女性意識流
1948年的《紅菱艷》作為一部音樂劇情劇在如今想必是少有觀眾會去欣賞的,筆者是在前年的一次電影調(diào)查報告中,向系主任問起他喜愛的電影時,才得知此片名的。當(dāng)時只知道是個關(guān)于一個芭蕾舞者的故事,早就下在電腦里,卻一直沒去看。
今天一看,電影原來看似平淡無奇的芭蕾音樂劇的包裝下,實際上確實頗富內(nèi)涵的。影片描述了一位名叫佩吉的女孩,熱愛芭蕾到了熱愛生命的程度,而正是這種單純有力的熱情打動了歌舞劇團的老板萊蒙托夫,于是,再加上一個同樣杰出的青年音樂作家朱利安,三人完美地締造了轟動一時的芭蕾舞劇《紅舞鞋》。(《紅舞鞋》的故事來自于安徒生那個恐怖的童話:一個熱愛跳舞的小女孩,穿上了一雙施咒了的紅舞鞋,從此一跳再也聽不下來,她跳過了山間,跳過了墳?zāi)?,跳過了森林,直到筋疲力盡地死去。)影片在《紅舞鞋》出世之前,穿插了一段預(yù)示結(jié)局的情節(jié),即萊蒙托夫得知同是歌劇團中勤奮熱情的芭蕾舞女一號伊莉莎要結(jié)婚的事實的時候,頓時怒火中燒,對伊莉莎嗤之以鼻。在他看來,一個只知道愛情的女芭蕾舞演員是無藥可救的。然而,身為一個人,不懂愛的怎么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呢,就別說充滿熱情的年輕人,愛情終究會來到的,美麗的佩吉與作曲家兼指揮家朱利安相愛了,正如之前的態(tài)度一樣,萊蒙托夫是絕對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fā)生的,更何況是寄托了自己理想與愛的對象,佩吉。于是萊蒙托夫公報私仇開除了朱利安,但令他意外的是,佩吉這個曾視芭蕾為生命的女孩,既然為了愛情,犧牲了自己的事業(yè)和夢想,與朱利安前往巴黎結(jié)了婚。然而,婚后沒有了舞臺上受人歡喜鼓舞的生活,讓佩吉失去了自我,尤其是眼看丈夫還能繼續(xù)著自己鐘愛的音樂,她更是眼饞。于是,再萊蒙托夫的再次邀請下,她回到了舞臺。眼看馬上就要登上那個光鮮艷麗、受人矚目的舞臺了,佩吉十分激動,但心思畢竟還是在丈夫那邊的,她一邊準備著上臺,一邊不忘從收音機里收聽丈夫在英國即將開演的情況,卻意外聽到丈夫突然得病的情況。正當(dāng)她詫異不已之時,丈夫突然出現(xiàn)在了她的身后,兩人傷心地抱在了一起,朱利安要求佩吉一起離開,佩吉強烈要求至少演完這一場戲。這時,萊蒙托夫也出現(xiàn)了,他是不會允許佩吉就這樣放棄了自己的理想,也不愿朱利安再次打斷他的完美計劃的。于是,兩人都在各自要求著,一個讓走,一個讓留。佩吉痛苦不已,她只能告訴朱利安,她是愛著他的。朱利安似乎明白了,佩吉的潛臺詞是不會和她走,于是,落寞地離開了。萊蒙托夫得意的笑了。而佩吉則同樣失落的準備登上舞臺。突然,她意識到了這種不可調(diào)和性,要么是芭蕾,要么是愛情,只要還活著,必須要痛苦地選擇一樣,于是,她沖出了陽臺,跳了下去。影片最后,丈夫傷心地為她脫下了紅舞鞋,正如在芭蕾舞劇中,最后她的丈夫為她脫下紅舞鞋那般,然后才安然的死去。
有人認為,這部影片是在傳遞藝術(shù)和生活的不可調(diào)和性。他們認為,是朱利安的向往凡夫俗子般的生活的欲望,將佩吉與自己心愛的芭蕾拉遠了。但是,試想一下,同樣是作為一個對藝術(shù)堅持不懈的人,他怎么可能會想去扼殺自己妻子的藝術(shù)追求,佩吉婚后不是沒有跳芭蕾的,她也在跳,只是跳的少了,在一些不太有名氣的劇院,跳著不太出名的曲目。這才是癥結(jié)所在,佩吉再次回到萊蒙托夫的劇團不是只是單純的想跳芭蕾了,她渴望成名,渴望繼續(xù)火熱,成為萊蒙托夫口中世界一流的芭蕾舞者。七宗罪中之一是驕傲。佩吉享受那種驕傲的感覺,因而在宗教觀強烈的西方人,尤其是英國人眼里,這怎么能有好下場呢,正如《革命之路》中,最后婚姻失敗了的萊奧納多一樣,為了繼續(xù)享受事業(yè)上的驕傲,最終放棄最本真的生活,最單純的生活。這就是佩吉把自己毀滅了的原因。所以,我不茍同“藝術(shù)和生活是不可調(diào)和的”這種觀點,這絕對是不可能的。只是大多數(shù)的藝術(shù)家,太過極端的沉湎于自己的個人精神世界中,那才是他們不能好好生活的原因。關(guān)于這個話題,不在筆者論述的重點。我想表達的是在豆瓣網(wǎng)上,關(guān)于此片沒有看到的角度的影評。或者說,觀后感吧。
萊蒙托夫正如童話《紅舞鞋》的造鞋者一樣,他自己對感情生活憎恨,這或許是受過傷,或者只是很單純的對藝術(shù)的偏執(zhí),但是他的做法,正如中國觀眾都無不知曉的滅絕師太一樣,也似《巴黎圣母院》中的副教主一樣,他們看似有著更為崇高的理想,對感情的事情嗤之以鼻,然而,他們卻是那個最想要去愛,和被愛的人。萊蒙托夫自己依舊意識不到這點,于是像魔鬼般的一直催促著佩吉成為他的另一個伙伴——一個可以為了理想,而終身不嫁的人。但是,人生來,就是應(yīng)該去愛,和被愛的,這才是人最幸福的事情。
看過英格瑪?伯格曼的《野草莓》或者安哲洛普羅斯的《永恒和一日》這兩位大師的作品的觀眾,一定都能理解,也懂得,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雖然我們沒有像《野草莓》中的物理學(xué)教師那么老,也沒有到《永恒和一日》中即將離世的著名的希臘詩人那把年紀。但是幸運的是,我們見到了這兩部電影,我們至少知道了,在以后對自己的事業(yè)的追逐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偏執(zhí)到忘了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愛,給親人的愛,給愛人的愛,給身邊愛自己的人的愛,不然,等到即將離開的時候,一定會空虛,傷心不已。因此,毫無疑問,這部電影雖然不是什么大師所作,但是作為好萊塢當(dāng)時出名的兩位導(dǎo)演,不可能會蠢到連藝術(shù)和愛哪個更為重要都不知道的要去宣揚鼓勵佩吉為了藝術(shù)而獻身的。
電影與文學(xué)作品一樣,是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guān)的藝術(shù)。1948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不到三年的時候,二戰(zhàn)期間。西歐、美洲,大部分的男子都出門打仗去了,留下了大批的老弱病殘和婦女繼續(xù)著基本的社會生活,以及戰(zhàn)爭中的物質(zhì)資料生產(chǎn),于是大批的婦女不得不走出家門,進入工廠,成為社會生產(chǎn)中的中堅力量。也是那個時候,成就了我們毛主席對“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表揚。這是一種表揚,更是一種不得已的鼓勵。男人不在家,女人,你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難道還等著撒嬌嗎?中國女人的動手能力向來比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后的西方婦女要強一些,對于西方的婦女來說。二戰(zhàn)不得已的工作,讓她們意識到了,自己也是有獨立的能力,生產(chǎn)的能力的。這對于他們來說,不得不說是個又驚又喜的消息,這是對于女性的生存手段的解放。不管男人與否,女人與否,首先必須地是一個獨立的人,之后才能去談他的性別意義的。所以,這種獨立生活生產(chǎn)的能力的發(fā)現(xiàn),不得不說是被壓抑了幾千年的女性的一次進步發(fā)展。然而,好景不長,二戰(zhàn)勝利,男人們回來了,他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女人離了他們不但活得好好的,甚至在社會的各種崗位上都突然充斥著女性的身影。為了重新奪回男人的統(tǒng)治地位,各種“女人該回歸家庭,才是最幸福的”言論通過媒介,充斥在女人們的四周,希望能夠借此給這些智商較低的女人洗腦。但是,發(fā)展了的事物怎么會回流呢,見過天空了的鳥兒怎么還愿意回到鳥籠呢?由此,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的高潮就此發(fā)生。影片在那個時代生產(chǎn)出來,即便是兩位導(dǎo)演不是婦女解放運動的支持者,但是影片中人物的行為透露出的思路是不可能會隱藏得住的。佩吉生為一個能在事業(yè)上如日中天的女子,也同樣痛苦地徘徊在家庭與事業(yè)的兩難的抉擇中,這是那個時代,不可避免的時代特征。女性的破繭的痛苦也作為整個社會的集體無意識反作用于社會中各式各樣的人。只是,影片中的丈夫朱利安也還算是一個先進的藝術(shù)青年,沒有徹底地禁止佩吉外出工作,但是依舊逃脫不了那種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思路,他以愛為名,要求佩吉回去,實際上事業(yè)與家庭是跟本不沖突的,兩個人應(yīng)當(dāng)一起工作,一起照顧著家庭。從這個角度來看,萊蒙托夫又象征著極端的婦女解放運動者,女人,要事業(yè)不要工作!的確,也許是生理特征,但我更偏向于相信這同樣是幾千年來,男性話語權(quán)的男性為女性定義的性別特點:女人對愛情的渴望遠遠高于男性,因為,女人一旦觸碰到愛情,立即智商為零,心里想的做的都是一心為男人著想,想著如何小鳥依人,想著如何與她天長地久。這不得不說,一部分都是由歷來的男性創(chuàng)造的文學(xué)作品中這樣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反作用于現(xiàn)實社會中的女人,而形成的結(jié)果。很多女性想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換個角度想想,從弗洛伊德的觀點說文學(xué)作品都是作家的一種心理發(fā)泄,是其實現(xiàn)夢想的一個途徑的話。那么他當(dāng)然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貏?chuàng)造出各式各樣癡情的女子了,因為他想被這樣愛啊。所以,世界各個國家首先覺醒的婦女,幾乎都會首先創(chuàng)造出她覺得的屬于女性自己的作品。所以,想說的是,愛情,不是女人的全部,不要被從小到大的觀念左右了你自己的勵志,不過,不得不承認,愛情是美好的,也是值得追求的,只是在愛情中,千萬不要受了那種男人給你的定義左右,做成了那個天天哭哭啼啼,心里只有男人,失去了自我的女人。
當(dāng)然,還是那句話,“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的角度只是筆者的一點意識流。引述過去的歷史只是為了借古鑒今。當(dāng)今,至少在中國,這么明目張膽地阻礙婦女追求自己的價值的事情是不在有了,但是經(jīng)過了幾十年的回流,男性的思想統(tǒng)治漸漸把大多數(shù)女性又洗腦得不成樣子了?!皩W(xué)得好不如嫁得好”“要嫁就要嫁有錢,有車,有房”的,這些思想,根源上,由這男性話語權(quán)的社會中的處于上層地位的男性發(fā)出,不過,最終,又害到了他們自己,或許,確切的說,害到了男性中處于下層地位的屌絲男們。所以,女性意識到與男性一樣,首先獨立的追求自己的事業(yè),完善自己的人格,在這個亞歷山大的中國社會中,無論對于屌絲男們還是物質(zhì)女們這些失去判斷力的孩紙們,甚至對于整個社會的有利發(fā)展都是有幫助的。
4 ) 為什么,是不得不~
“你為什么要跳舞”
“你為什么要活著呢?”
“我不知道,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吧,只是我感覺我必須活著?!?——《 The Red Shoes》
有多少事情,是我不知道為什么要做但仍然去做了,有多少人,是我不知道為什么要愛,但不得不愛呢?
不是人類只用了10%的大腦,是只有10%的人用了大腦。
生活充滿了不理智而瘋狂的決定,但根本也無從判斷對錯好壞。
我在陽光明媚的午后閱讀失戀時寫的日記,傷心落淚,突然覺得不會再愛別人了,可是眼淚干了之后,《Once》的原聲《Falling slowly》想起,我仍然想你,想你的輪廓想你的線條,想你明媚的微笑。Falling slowly, fall in love with you. I know this is an unwise move, But I have no choice but to love you~
5 ) FIFF10丨DAY10《紅菱艷》:舞!舞?舞!舞?
第10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第10個放映日為大家?guī)怼都t菱艷》,下面為大家?guī)砬熬€芭蕾舞女的糾結(jié)不已的評價了!
kc512:
不瘋魔不成活。
zzy花崗巖:
中間那段紅菱艷舞臺劇棒極了!
野凡:
然后他們跳了一場舞。另外,紅菱艷這個譯名真的非常糟糕。
法羅島島主:
歌舞設(shè)計過于精彩,一氣呵成令人咋舌,藝術(shù)誠可貴,家庭價更高。
我們敏熙:
若是能以首演同樣的篇幅來以一出無主角的紅舞鞋收尾,會更鬼氣逼人。
果樹:
制作非常精良,考慮到其年代,就更加厲害了。在制片廠時代能通過對安徒生原版童話的再創(chuàng)作拍出這樣一部電影,與原文還有極強的互文性,真是難得。
飛檐:
故事確實是女性的悲情,矛盾中的生命祭奠。但20分鐘的舞臺劇太精彩,暗合劇情走向,在有限技術(shù)中把超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發(fā)揮到極限??此剖菒矍榕c事業(yè)的抉擇,實際是大視域下女性作為男權(quán)社會祭品的犧牲。
Pincent:
也許很多人以當(dāng)下思維來看這都不算一個通俗意義上的“好故事”,但是真正大膽的地方就在這里,把能留在影史的超長首演華彩段落放在了中段,而這段以后的aftermath才是重點,鞋/戲如何改變表演者、生意人、藝術(shù)家,攪亂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以女性的獻祭來給予男權(quán)社會重擊,仿佛《迷魂記》的結(jié)尾,將這種余波延續(xù)至電影落幕之后,鮑威爾是真大師,查澤勒還年輕。
子夜無人:
色彩美得讓人驚嘆,歌舞段落的編排和表演極好,美感、創(chuàng)意、表現(xiàn)度俱佳,與日常生活場景高度融合統(tǒng)一的設(shè)計,更賦予一種能動的想象力。但與之相對的反而是情感關(guān)系的處理令人迷惑,在我看來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分量,完全不足以匹配最后落點的沉重和抉擇的艱難,用它來作為最后悲劇的施壓點總是頭重腳輕了些。如果那雙紅舞鞋真的具有讓人永不停步的魔力,那么男人之間狹隘的私欲完全不該捆綁住她,而是走向更加義無反顧、絢爛淋漓的自我探索,看著蜂蛹破繭成蝶,見證彩虹穿云而出。
#FIFF10#DAY10的主競賽場刊評分稍后會為大家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紅綾艷》中的舞臺問題(一)
隨著歌舞片尤其是戲曲片的衰弱,使得怎樣在影像中表現(xiàn)舞臺這個問題,似乎已經(jīng)變得無足輕重。這個問題一度對以舞臺化場景為基礎(chǔ)的戲曲片與歌舞片非常重要,但是現(xiàn)在戲曲片已經(jīng)絕跡,歌舞片則更傾向于生活化場景,舞臺與鏡頭,似乎從來沒有離得像今天這樣遠過。
電影在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之后漸漸遠離舞臺(戲?。┑臍v史,同時也是其發(fā)展出令人眼花繚亂的自身理論的歷史。在各國的電影新浪潮的詞典里,戲曲片似乎與“電影性”或者“影像純粹性”之類的詞毫不搭界,甚至由此連累到歌舞片。在擁有豐富戲曲資源的中國與意大利,早期都把歌劇與民間戲曲搬上熒幕,但也無一例外的,到了當(dāng)代,它們的這一片種都消亡了。另一個戲劇大國印度似乎有所例外,但是寶萊塢的歌舞片似乎從來沒有獲得過世界性的藝術(shù)聲譽。
這種關(guān)于戲劇與電影的由一種偏見滑向另一種更深的偏見的現(xiàn)象,雖然早已經(jīng)被清算過,但是這種清算的聲音并沒有通過歷史的沉淀流傳下來。所謂的另一種更深的偏見,就是第一種偏見(即電影和戲劇至少有某種藝術(shù)本質(zhì)上的聯(lián)系)的矯枉過正。
在今天,我們不能擺一架攝像機在舞臺前,一秒不落地拍下整個表演過程,然后宣稱一部電影完成了。電影的發(fā)展已經(jīng)把這種方法稱為落后(盡管這么做是否真的“落后”還有待探討),被打上“技術(shù)落后”與“觀念落后”標簽的電影,受到媒體影響的觀眾,是不會買賬的。舞臺戲曲片與“落后”在觀眾腦中所形成的強大的聯(lián)系,使得電影興高采烈地扔下舞臺這個包袱。而從此以后,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舞臺的鏡頭語言,也在一片“政治不正確”的聲音中越發(fā)少見了。
電影由于早期對舞臺的依賴,使得它成熟以后,對舞臺完全的不寬容。電影樂于體現(xiàn)鏡頭的“畫面性”、“音樂性”、“文學(xué)性”、“時間性”、“運動性”,但電影從來不樂意被稱贊為具有“舞臺性”,對它來說,這勾起了它早年的屈辱史,這種幼年時代的記憶,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影響了電影在舞臺方面的開拓。
這便是《紅綾艷》中16分鐘鏡頭與舞臺完美融合的橋段的價值所在。既然電影甚至可以是除了一片藍之外什么也沒有,那為什么不能是機位毫無變化的一場舞臺表演?更不用說,電影有如此之大的開放性,以至于它能攝入一段舞臺表演,也更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鏡頭以發(fā)揮其“舞臺性”。就像它與音樂的關(guān)系,它可以錄下一段音樂,配上一個畫面;它也完全可以沒有任何音樂,而使自己的鏡頭行云流水節(jié)奏得當(dāng),具有某種深得音樂精髓的“音樂性”。這才是電影與其它藝術(shù)的真正關(guān)系,淺薄的電影“綜合藝術(shù)論”者,恐怕只是認為加上配樂,加上臺詞,加上各種東西,就“綜合”了。
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鏡頭以表現(xiàn)“某某性”,比直接拍下某某或錄下某某在藝術(shù)上更高明,這么說并不是因為后者更“落后”,相反,后者完全具有自身不可撼動的藝術(shù)合法性(這是由影像的表象現(xiàn)實性所決定的);而是因為,前者更能發(fā)掘鏡頭的潛在可能性。而《紅綾艷》的發(fā)掘,在鏡頭關(guān)于影像“舞臺性”的可能性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典范。
http://www.mtime.com/my/Lyeast/
1.朱利安的音樂作品被老師帕爾馬教授盜用,他前去找萊蒙托夫,結(jié)果卻陰差陽錯被其聘用;2.故事聯(lián)想到《黑天鵝》,但佩姬最后那一跳有些刻(mó)意(huàn),在事業(yè)和愛情之間選擇死?那“魚與熊掌”不就都得不到了?3.……一輛火車從天而降,終結(jié)了她年輕的生命?!?豆瓣的劇情簡介還能更胡扯點嗎?4.《英文電影片名文化意象轉(zhuǎn)換的翻譯原則》:Red Shoes 這部英國影片片名被譯成了“紅菱艷”,細細品味“紅菱艷”這一譯文,譯者把那雙纖巧的紅舞鞋比作了中國觀眾婦孺皆知的紅菱。它寓意紅菱雖生長于濁水污泥卻嬌艷迷人,特別是那兩只彎彎的紅菱角,猶如中國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蓮”?!叭缃鹕彙彪m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淚,有的甚至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因此“紅菱艷”這一片名隱含穿著如紅菱般舞鞋的舞女艷麗卻薄命?!?/p>
E&M太會寫人物和對話啦,男孩子一個個討喜得不得了,劇作也不落俗套,拒絕精神分析,拒絕對號入座的態(tài)度真喜歡,舞臺效果甩黑天鵝十幾條街,缺席的演出回味無窮。她不再是童話里的誘惑者,她是一個真實的人。
1. 為什么女人必須在事業(yè)和愛情之間做出選擇,而男人就不需要?2.舞臺背景有質(zhì)感。
推薦的是片中長達16分鐘的舞臺劇,非常,非常精彩。
萊蒙托夫無疑是具有慧眼同時又是善嫉的商人,扮演者將萊蒙托夫的形象扮演得很不錯。電影的前十分鐘鋪墊過于冗長,得耐著性子看。中間的劇中劇架構(gòu)通過芭蕾的形式表現(xiàn),1948年的舞美布景是花過大心思的,而且音樂與舞蹈結(jié)合得相當(dāng)棒。
舞者與角色之間的吸引、迷戀與重合,真像是一場艷紅的夢,沉睡時被永不停歇的紅舞鞋帶到天地盡頭,醒來時確切知道,能被紅舞鞋主宰是一種殘缺的幸福。舞臺上痛快,馬車上甜蜜,轉(zhuǎn)眼身邊至親的男人不是利用就是曲解,哪有童話故事純粹?即便絕路,也曾酣暢。@ 資料館,修復(fù)版。
多好一姑娘 哪里是紅舞鞋殺死了她 分明是那兩個男人~ 萊蒙托夫的占有欲固然無恥 朱利安的自私更虛偽 還不如萊一直擺張臭臉呢。。。劇情有點不飽滿 但彩色修復(fù)真的讓我驚艷?。?! 還有 怎么我看什么紅什么 最近預(yù)熱的黑天鵝不是就是向此致敬之作么
戲里戲外的紅舞鞋,高度統(tǒng)一的故事
1080p首次呈現(xiàn)Technicolor的風(fēng)采,可惜沒有邱岳峰的配音,否則就完美了。7年修復(fù)一個電影,而且是老馬籌的款,中國人何時能做到?比如讓馮導(dǎo)出錢修復(fù)《北京你早》?
其實她要嫁給劇團老板就沒這破事了
【造就電影的時刻】補標再看藍光 —— 電影院沒有看過,但是我直接看過DVD和藍光CC版,也為那個時代有這樣美輪美奐的電影而感動。在《造就電影的時刻》推介下我打開硬盤再次觀看電影(當(dāng)然電影會越看屏幕越大,我期待100吋高清再次觀看的時刻)首先,我對芭蕾沒有什么特別的愛好,而電影就是和《莫扎特》一樣在究極了藝術(shù)追求完美極致上的那種“愛的妒忌”,而最后的女主角也因為左右為難而跳軌自殺,成為藝術(shù)的犧牲品,而那雙沾滿血跡的“紅舞鞋”會停下她的舞步嗎?電影的色彩、音樂、舞蹈、漂亮的演員,都可以讓電影在硬盤里循環(huán)播放,我們或者沉浸在一段經(jīng)典的旋律中忘掉一切;也可以跟著故事替男女主角的命運扼腕嘆息,說天妒紅顏也好,說愛情事業(yè)的矛盾也罷,總之電影把一個經(jīng)典的文學(xué)故事用影像給我們還原成一部唯美的畫卷,亦歌亦舞
8.6 她本可以成為一名偉大的舞者,一個男人的毀了她,她也可以成為一位賢妻良母,但另一個男人毀了她,她為紅菱艷所累,但當(dāng)她脫下紅鞋子之時,便是她死的時候。色彩濃重但不油膩,鮮艷但不浮夸,怎么看怎么舒服。
剛發(fā)CC版,重看一下。
非常經(jīng)典的海報但第一次看就是一直入不了戲,老膠片效果不佳也犯困。劇情為了和紅舞鞋契合還真是非常抓馬,女主有幾個段落演的很好尤其最后對鏡一瞪。那場著名的舞蹈戲用電影的蒙太奇完成了舞臺上不能達到的效果在當(dāng)時可以了,地中海風(fēng)景美。2020.9.25資料館修復(fù)影展二刷加一星。
邁克爾·鮑威爾&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聯(lián)手打造的又一經(jīng)典之作,影史最佳芭蕾舞題材影片。1.探討女性在藝術(shù)/事業(yè)與愛情/家庭間的兩難抉擇,獻身舞臺vs相夫教子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由男性的自私逼迫所極化。2.影片中17分鐘的[紅舞鞋]芭蕾舞劇段落堪稱色彩的盛宴與樂舞的極樂園,亦為[雨中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蓬車隊]等后世歌舞片爭相效仿,開創(chuàng)了影片中插入整段歌舞的傳統(tǒng)。3.借助剪輯、機位變換、疊化特效等方式讓舞臺劇電影化,成為奇崛超凡、流光溢彩的典儀:橘黃,湛藍,虹色層云,燭臺,汽燈,簾幕,骷髏,高聳歪斜扭曲的塔樓契如德國表現(xiàn)主義變奏,黑色古堡與魔怪頗具哥特氣息,暗夜中的孤寂房屋+無盡紙片+無限縱深令人憶及基里科畫作,與報紙人的雙人舞則漫溢著童話感。4.Moira Shearer與Anton Walbrook的表演贊絕。(9.0/10)
昨晚失眠的時候看完...其實覺得這故事沒啥意思,不是搞藝術(shù)的不懂他們這種感覺。不過配樂和特寫用得很漂亮。
這是穆里尼奧吧!
red shoes成名 red shoes落幕
敗筆和亮點一樣多,當(dāng)然仍然是好片。對于舞蹈/作曲/芭蕾的執(zhí)念把所有人都逼上了絕路,紅舞鞋成了最佳象征,有好幾個段落拍的相當(dāng)有意思,在事業(yè)和愛情的選擇,或者說自我實現(xiàn)和人際關(guān)系實現(xiàn)的選擇中,電影最后還是推崇了后者,可以看出導(dǎo)演的判斷。
嚴格來說這并不是在藝術(shù)和愛情中選擇啊,Vicky其實也能跳舞的,只是也許舞臺沒那么好,當(dāng)然因為版權(quán)問題,她也跳不了《紅舞鞋》。而兩個男人的對峙,其實是因為他們有仇啊,Boris是恨Julian奪走了他即將完成的完美作品,Julian是因為Boris為了拆散Vicky和Julian,因此解雇自己而生恨,但這個矛盾是可以解決的,畢竟Irina也回來跳舞了。舞劇開演前好好溝通,說明情況就不至于Julian放棄首演來搶人,畢竟Boris也能輕易說服Julian放棄追究Palmer剽竊。這么戲劇化地爆發(fā)矛盾,把女主硬生生害死了。還有為什么高級酒店露臺旁就是火車軌道,難道住客們是來享受轟鳴聲、震動感和煤煙蒸汽熏蒸的?還弄出個安娜卡列尼娜式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