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開頭的基調就很平緩,直到15′,慢慢習慣了它的節(jié)奏,一首插曲,當真令人心曠神怡,劇情也慢慢的吸引我……
18′再來一個插曲,更加的詩意好聽
這一幀,畫面太有質感了!是油畫中我最喜歡的一種風格:色澤雖不甚艷麗豐富,但飽和度極高、構圖沒有太強的設計感卻極端和諧舒適,從整體效果來講,沒有表現(xiàn)出太多作者主觀的感情色彩,卻可以觸到人最細膩情感。
我覺得好的文藝作品應該充當一個“敘述者”的身份,而不是一個“表達者”。
雖然聽起來差不多,但細想?yún)^(qū)別卻很大:“敘述者”是符合海明威的冰山原理的,顯露的部分僅僅七分之一,至于怎么敘述,方式有很多,從美學來講,有王家衛(wèi),有侯孝賢,從攝影來講,有李安,有哈內克,從風格來講,有希區(qū)柯克,有托納托雷……這些導演每一個人都可以自成一家,因為足夠的有特色,特色足夠的鮮明,若說他們的共同點我想就只有克制的鏡頭和壓抑的情感。也正是這兩點,讓他們的作品足夠的高級,幸運的避開了爛俗。
談及此處,不得的不說《藥神》,我不知道為什么這個電影在國內竟有如此高的評價,我覺得這部作品典型的充當了一個“表達者”的身份,主觀的情緒代入感過于強烈,甚至某種角度來講和《人在囧途》差不多,只不過主題比后者嚴肅。還有《戰(zhàn)狼》的結尾、《地球》的部分片段,似乎很多國產電影都有類似煽情、類似替主觀情緒找存在感的傾向……國外的最近看的《羅馬》,奧斯卡提名,但是我的觀影感受特別的不好,導演的存在感和操縱感突出,這都導致一種很強的“表達感”,而不是“敘述感”。反觀李安,就恰恰相反。
智慧就是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聰明就是你知道自己喜歡什么討厭什么
幸福就是你喜歡的人恰好能給你最想要的東西
如此說來生活其實很簡單,就是由喜歡的討厭的想要的不想要的構成,至于幸福與否,取決于你如何選擇。
電影看完了,還在回想莫娣姨媽對她說:
“我們家里只有你一個人是幸福的”
為什么呢
明明一開頭她就沒有安身之處,外表滑稽,孤苦無依,然后寄人籬下,挨打挨罵,明明她那么可憐,可是最后卻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幸福的模樣,我想這才是全片最打動我的地方。
我想她之所以幸福
原因是:從未覺得自己不幸
即便生活給了她那么多耳光,即便所有遭遇都沒有意義,她依然緩緩前行。
已經(jīng)很久沒畫觀影手帳了,
無奈看電影的時間越來越少,
遇到喜歡的電影也是不容易。
像《莫娣》這樣的電影,
對我來說就是且看且珍惜。
命運或許不公,
但還好有熱愛的事。
有時會想如果我早早放棄畫畫這件事,
現(xiàn)在會是什么樣?
還會不會時常覺得自在快樂。
莫娣在做那個境遇下她或許僅能做的事,
她沒有那么遠大的抱負,
只是慢慢地用熱愛把喜歡的事進行下去,
畫到最后一刻,
僅此而已。
而回頭再看那些所謂的“成績”,
也只是堅持畫畫的路上的小禮物罷了,
真正珍貴的是享受這件事的本身。
當被問到靈感從哪里來時,
她說:
我喜歡窗戶,
浮生一切都已被框成一幅畫。
窗外風景多變幻,
飛翔的鳥,
駛來的船,
飄過的云,
遠處的山...
它們就在那里。
所以不要問靈感從哪里來,
畫就是了。
一個受不了寂寞又害怕有人進入甚至改變自己生活所以不停宣示主權的漁夫 而莫娣用她的畫一點點浸入漁夫的世界 莫娣雖然外表看上去有點笨拙可是非常堅強有個性 內心充滿靈感的美好之人 兩個人的磨合從一開始漁夫的打罵→允許你畫畫→一起罵小商販傻蛋→你畫吧我來掃地→結婚后各種口是心非地為莫娣做事→吵架和好還幫莫娣找到女兒 兩顆孤獨的心相遇 被彼此需要是件很幸運的事 結尾很感慨啊 一方面莫娣留下足夠漁夫回憶半生的滿屋子畫 一方面在這屋里住著 思念的痛將一直圍繞著他 電影最后看到了真正的漁夫與莫娣 感動的哭了?? 因為漁夫推門而入的笑顯得是那么慈祥 而莫娣老奶奶也笑得好好看
桑德拉算是莫娣的伯樂吧 第一個認可莫娣的畫 很有眼光的一位女性 也很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 另外表白下愛爾蘭小鎮(zhèn)的房屋 一個地段的房屋都是紅白藍 看上去非常漂亮 看完這部傳記電影 最大的啟發(fā)是 像莫娣這樣被親人漠視 行動困難的人都在樂觀生活 有些人還在瞎抱怨啥??
??2月,冬夜?jié)u暖??
2020年第一個假期,前所未有的漫長
立春過后,天氣也還是很陰沉沉的
只能在家看看電影,轉換一下心情
—我們是一雙落單的襪子,我又破又長,上面還破了洞
—那我一定是只純白的棉襪
—不,你是寶藍色的,上面還鑲有黃色的金絲雀
莫娣,一個患有關節(jié)炎,跛腳的怪女人
埃弗里特,一個傲嬌又暴躁的漁夫
這個故事里,最初的相識并不美好,暴躁、脾氣怪癖的男人從不看好這個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女人
直到有一天莫娣說“我喜歡你,你需要我”,他才終于正視自己的感情。
整部電影的色調非常豐富,就像莫娣的畫一樣。
昏暗的秋黃色,天空的漸沉紫色,空曠的原野綠色,房間里氤氳的人物昏黑剪影輪廓
整部電影像是運用多角度的多時空的鏡頭,彩繪出了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四季景色,無論是主人公還是觀影者都宛如置身畫中。
莫娣和艾弗里特,兩個處在社會邊緣的怪人,孤獨又笨拙。
莫娣雖然身有疾病,但是她的善良,她豐富溫暖的內心世界,卻足以成全她的"完美"。艾弗里特不懂浪漫,古板執(zhí)著,最開始她很抗拒莫娣進入他的生活,卻又逐漸習慣,滿滿愛上這個"完美"的女人。
莫娣的到來讓他單調的世界有了色彩,艾弗里特的人生成為了"所有美好季節(jié)的集合"。他雜亂空洞的房子,被莫娣的畫筆彩繪,被莫娣的愛填滿。
這是一個很溫暖治愈的故事,影片敘述的非常平淡,卻有讓人流淚的力量,艾弗里特從來不說愛莫娣,但是他的包容和支持卻是莫娣所得到的最好的愛,當莫娣生病躺在病床上,嘴里也一直重復的是,"我被愛過",她能懂艾弗里特的愛。
他們居住的房子也一直被保留了下來,顏料可能會隨時間褪色,時間未曾改變的 ,是你我相對時,我無處遁形無法躲避的不得不愛你
在看這部電影前,并沒有多去了解這部影片的背景,直到電影落幕,黑白的畫面上可愛的老太太和小老頭憨厚的笑著,才知道這部電影是真實故事改編
Maud Lewis(1903-1970),加拿大最著名和最受人喜愛的民間藝術家之一。從未學過繪畫的她,用幼稚的筆法描繪著她眼中色彩斑斕的世界。她的畫被稱為“沒有陰影的世界”。她在采訪中說她憑著自己的回憶畫畫,畫自己記憶里最美好的部分。
看Maud的畫,我總覺得,現(xiàn)實應該比電影更美好吧。
看完影片,想來談談莫娣和丈夫埃弗里特之間的愛情。
莫娣和丈夫似兩極,莫娣溫柔待人,說話細聲細語,心思細膩,從她的畫里便能看出來;埃弗里特完全大老粗一個,易怒,大男子主義,不懂浪漫,顯然如他的同事調侃:除了莫娣,哪有人可以忍受他。就這么兩個人,從一開始的主仆關系,從埃弗里特只把她視為家里的第四地位:自己、狗狗、雞、莫娣,慢慢發(fā)展為自己的愛人。其實剛開始我是想不通的,難不成一起生活久了還能自然而然產生愛情,并且結婚嗎?顯然不是。 我想,一開始埃弗里特確實是把莫娣當成清潔工看待的,并認為自己收留這位無家可歸的坡腳女人已是相當好心,盡管她沒有狗狗和雞在他心里的地位重要。后來埃弗里特一次魯莽的床上之舉,讓他認清了這是位有自尊、不愿被欺負的女人,善良并不妥協(xié),這下子莫娣在他心里的形象便有了變化了。后來到莫娣對埃弗里特主動時,埃弗里特雖然拒絕了,礙于內心的不確定,以至于兩人彼此結婚時,我仍然覺得兩人的感情也只是喜歡罷了。正如莫娣對埃弗里特說:“我喜歡你,你需要我?!保虼硕Y婚。但是到后來口嫌體正直的埃弗里特給莫娣安裝紗窗,用小車子推著莫娣去賣畫,覺得自己配不上莫娣而泄氣大吵一架,再到放下大男子姿態(tài)勸莫娣回家,帶莫娣去見自己的孩子,那就是愛了。從需要彼此式的結婚,到真正的愛彼此,從影片中埃弗里特望向莫娣的眼神其實也可以看出來。
因為,愛是藏不住的,閉上嘴巴,眼睛也會說出來。
把莫娣視為清潔工的埃弗里特,眼神里總是不耐煩;當知道莫娣畫畫的天分可以帶來錢財時,埃弗里特更多把她視為合作伙伴,最多是一個喜歡的朋友,因為莫娣從來沒有向他討過要賣畫的錢;但是后來,那就真的是愛啦。
影片讓我突然落淚的地方是在醫(yī)生檢查莫娣身體后夫妻倆的一段對話。突然落淚想來也有趣,以前看電影的時候我往往是被配樂和編劇強行設計的煽情片段共同創(chuàng)造的內容而落淚,總是有目的性的落淚,知道會很煽情,自己淚點低,這種情節(jié)對我這種人太討好了,但是這次我確實不經(jīng)意間眼淚便滑落臉頰。片段無十分渲染的背景音樂,只有兩人的眼神和對話,莫娣似乎知道自己的生命快到盡頭,便同埃弗里特說,“你應該再養(yǎng)幾只狗”、“你喜歡狗。”,而丈夫眼神溫柔得已經(jīng)溢出屏幕了,他說:“我有你了啊?!?,如果說莫娣的第一句“你應該再養(yǎng)幾只狗”我未能體會到,后來的再次強調,意會之后,潸然淚下。
莎莉塑造的莫娣形象可謂是相當成功了,飽滿而不夸張。在影片中我了解到的莫娣是位美麗可愛的女人。她善良,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原諒誤會她的人,甚至同小動物親切的打招呼;她溫柔,說話細聲細語,喜歡交朋友;她堅強,盡管天生患病,行走緩慢,卻想要自力更生;她熱愛生命,沒去過什么地方,心里卻記憶著自己熱愛的場景,繪成自己獨特的畫,正向她所說:“畫畫這種東西學不了的,你想畫就去畫?!?;她懂得愛人,極力保護丈夫的自尊心,包容真實的他,所以她在自己的人生里過得很幸福,她值得被愛。
正是莫娣,埃弗里特得到了改變,從強硬的咄咄逼人學會了溫柔,學會好好生活不僅是或者,也學會了愛;也正是埃弗里特,莫娣得到了陪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被阻止,得到支持?!八谷巳舨屎?,遇上方知有”,這句話既是形容莫娣,亦是形容埃弗里特,形容他們的愛情。
影片沒有將Maud的疾病及藝術生涯作為重心,而是將多數(shù)時間花在刻畫她與丈夫的關系上,但由于這種取舍并沒有被把握好,導致敘事在微觀層面上令人困惑,包括疾病的影響與藝術創(chuàng)作這些可以增強主角塑造與境遇刻畫的非主要因素都沒獲得應有的回報,即便表演再優(yōu)秀,這種缺失也使得敘事難以真正進入角色內心
看到蘇演了maud恍如隔世
偷偷望一眼女兒,不敢靠近,淚流滿面。我喜歡她看那些花花草草自顧自的笑,浮生萬物皆畫筆,萬般可愛。8.7
“我們像兩只 落單的襪子…”“我是被拉長、變形了的那只,上頭好多洞,灰土土硬邦邦。”“我像單調的白色棉襪子…”“不,你是寶藍色的,明黃色,像金絲雀那樣…”
“我不喜歡這世界上的大部分人。” “這世上的大部分人也不喜歡你......但,我喜歡你?!?/p>
四星半。加拿大版余秀華,一個完全不作、低姿態(tài)、易滿足的文藝女。疾病、藝術與愛情,三大主題都講了。戲份上偏重的是愛情,但是感覺女主最需要的還是藝術,只要讓她畫就夠了,藝術本身就足夠讓她快樂。女主演技棒,看到伊桑成了個老糙漢有一絲憂傷。
全程哭成狗,哭得眼淚鼻涕一把。這是一個懂得人間美好,性格溫柔的人?;盍诉@麼多年,我切切實實知道,錢不是重要的,智力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一顆溫柔的,純真的,包容的心。用人格去融化冷酷和自私,一點點的,非常自然的,讓周圍變得更美好,如那一幅幅美好的畫。
不知道坐在我旁邊啜泣的老奶奶老爺爺想到了什么動人故事,想必這些長者伴隨著兩個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的靈魂之歌內心流過的,是一個個時光荏苒,樂觀于世,真愛永存的瞬間。活過一世,縱使再坎坷再貧窮,做了自己所愛的事,愛,與被愛,足矣。(當然是在NovaScotia)
其貌不揚、身體畸殘的女主用畫筆一點點把脾氣暴烈、直男癌末期的糙漢改造成了深情的丈夫。超級瑪麗蘇的故事,看到結尾發(fā)現(xiàn)是真人真事直接哭暈在廁所。女演員氣質太獨特了,難怪會被陀螺相中出演“水形物語”啊~
伊桑霍克演這么大老粗的角色,每天穿得跟劉能似的,居然還有種別樣的性感!床上擁抱那兩場戲我心跳跳了,好想給他做住家女傭哦(但是不能打我
@renoir 很喜歡的一點是女主的病癥在劇作中被弱化,因而絲毫沒有乞憐的企圖,只是非常溫柔地記錄下這段被邊緣化的平凡人相偕相愛的生活。男女主都演得非常棒。伊桑霍克這個角色實在太蘇了,傲嬌暴躁的冰塊臉寵妻狂魔(結尾原型老爺爺明明看起來很萌很可愛!
關節(jié)炎禁錮了腳步,小推車卻帶我周游世界;視網(wǎng)膜限制了視野,小卡片卻替我飛去夢園。若不是你張貼了廣告,我便不會敲開那扇門;若不是我闖入這小屋,你怎知生活如斯溫柔。只說反話的你叫人多歡喜,于是我畫下黑色的貓、白色的雪、紅色的樹葉,畫下更迭的四季和更迭不掉的回憶。而每個回憶里,都有你。
算上<北齋之女>,近期的兩部女畫家傳記片都很動人。葛飾應為在畫技的鉆研精進上有相當清醒的自覺,而莫娣不同,她的一切出于直覺和本能,不止沒有對畫家身份的執(zhí)著,也并不覺得藝術是一生志業(yè),更不懂什么方法論,她只是在天生熱愛的驅動下,不畫不行。所以我反對身殘志堅的說法。兩位主角演技太戳人!
所謂最美好的生活也不過是在一個美麗的地方,擁有一間小小的房子,房子里畫滿了五彩斑斕的小精靈;有一個自己愛也愛自己的伴侶,雖然嘴上難免吵吵鬧鬧,但終究誰也離不開誰;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買得起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事沒事去海邊吹吹風,就這樣一起走過一個又一個日出日落,花落花開,雪融雪來
前面一直想哭到后來真的控制不住掉淚。Sally Hawkins作為女主的演技好的自不必說,但Hawke毫不遜色,甚至在我看來他的表演更精準更打動我,并且這個角色實在是夠可愛,一個暴躁的大老粗逐步變成嘴硬心軟的溫柔體貼丈夫。結婚當晚抱著妻子說我明天還是愛說反話,說著我們就像一雙落單的襪子,覺得好浪漫
你來過我的世界,讓冰雪融化,讓我的屋子開滿了花。
原來是一部浪漫的愛情片,身為社會邊緣人的一男一女相伴走過人生的30年,互相學會如何包容,如何去愛。電影很細膩,并沒有強烈的導演風格,只是給人娓娓道來的感覺,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塑造人物身上。不僅塑造了莫娣的角色,她丈夫埃弗雷特甚至比莫娣的角色更立體,莎莉·霍金斯的表演值一座奧斯卡。
看到莫娣摸起畫筆就能忘記這世界的不幸和操蛋,羨慕。
莫娣這個角色是很像松子的,不是境遇,是那種內心里源源不絕的生的欲望,熾熱濃烈到純粹,幾乎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而干凈的力量了。莎莉霍金斯將莫娣的內心戲演得非常之準確,她面對瑣碎的小事如何反應,太厲害了。而伊?;艨烁菫橐粋€看似扁平的角色注入了靈魂,慢火煲湯,快刀做料,非常高明。
The whole life already framed,right there.浮生三千既夙定,畫意萬載皆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