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位導演能貼上的標簽特別多,貼上標簽之后又特別長。
奧地利導演,奧地利文藝女導演,奧地利單親媽媽導演的科幻片,四次入圍戛納“一種關(guān)注”單元后終于入圍主競賽并最終奪得影后大獎的奧地利單親媽媽導演的英語科幻片……
采訪中,她有三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
她說,她有個9歲大的兒子,竟然愛看《冰雪奇緣》,她覺得這簡直跟吸毒一樣。全奧地利人都只看美國電影,她的內(nèi)心是可怕+恐怖!
她還說,自己在奧地利做導演的過程中,遭遇過一些不受尊重的待遇(是metoo嗎?咱也不好說,咱也不敢問)。她還被周圍批評不是一個好母親,因為生下孩子后,她沒有完全在家待著。
她反復說,人類是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人的,這種不可能的意思是,就是不可能。而她的科學觀是,中國的基因編輯嬰兒是大好事,積極,正面,引導我們往正確方向走,和國際輿論的譴責截然相反。
她說的這幾件事,都可以在這部電影里找到對應的表達。 這位導演叫杰茜卡·豪絲娜,繪畫藝術(shù)家庭出身。電影叫《小小喬》,豆瓣上有些爭議,但不失有趣,今年歐盟影展的開幕片,國內(nèi)暫時還不能在商業(yè)院線上看到。
它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
小喬是女主角愛麗絲兒子的名字,小小喬是她另一個“兒子”——一種能讓人聞了就心情好的紅色花朵(不就是嗑藥嘛)。女主在通過測試后,安心地把小小喬送給小喬,誰知道,測試是不準確的,小喬被小小喬“控制”了,性格變得古怪,并且,越來越多的同事也被小小喬“控制”了。電影里,最終只剩下愛麗絲一個人是“人類”,她必須做出選擇,歸順“小小喬”,或者對小喬放手——尼瑪,這根本就是一件事,哪有得選??!
聽上去有點《天外魔花》+《恐怖小店》+《怪形》+《科學怪人》……
但《小小喬》有它自己獨特的節(jié)奏,詭異,深邃,很抽離,失真。但它的不真實,又與我們?nèi)祟惿缃坏牟徽鎸崢O為相似。
能看出來,杰茜卡·豪絲娜來自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有良好的教育,衣食無憂,她可以盡情思索哲學,安心做導演。
來吧,上干貨。
第一導演:《小小喬》算是你影像上最具野心的一部戲嗎?
杰茜卡·豪絲娜:怎么樣的野心?
第一導演:比方說你把一切成熟的想法都放在里面了。
杰茜卡·豪絲娜:那我不確定它算不算最有野心的一部,我就是通過電影講述對我來說重要的故事,沒想那么多,不能說它和我以前的電影相比更具野心,不能這么形容。
第一導演:這次離金棕櫚更近了一步。
杰茜卡·豪絲娜:我只能說我的電影變得更復雜了,但我也沒有辦法拍出一部獲獎概率更高的作品。
第一導演:整部電影到處都是模棱兩可的情節(jié),人物動機的多義性,很想知道你從幾歲開始懷疑人際交流上的“真”與“假”?
杰茜卡·豪絲娜:我也不記得我是什么時候有了這個想法,它源自我對生活的一般性認知和過去積攢的經(jīng)歷,這些是你我都曾擁有過的,而非我自己所特有的。
有一瞬間你會意識到,人們不總是一直說真話,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們會試圖忘記這一點,通常我們會忽略它,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去相信,希望所有都是真的。
你并不了解他人,你永遠無法真正理解他們,你只能去猜測。這部《小小喬》就試圖去告訴大家,這或許才是人類最普遍的狀況。
第一導演:《小小喬》是一部很完整的女性電影,但是,你為什么想到把它和當代科學結(jié)合在一起?在科幻這方面,你的起點是什么?
杰茜卡·豪絲娜:對我來說,《科學怪人》這個故事是我創(chuàng)作的其中一個起點,它是關(guān)于一名科學家創(chuàng)造了一個怪物的故事,這個怪物逃離到了外面的世界并傷害人類,我想展現(xiàn)這個故事的一個女性版本,即女科學家版本。
確實,這部影片是關(guān)于科學的,因為所有的科學家都會創(chuàng)造新的事物,但沒有人能夠百分之百地確定新事物后來會如何發(fā)展,是否會有一些沒有預見到的副作用,從這個角度上講所有科學家都在給世界創(chuàng)造怪物,因為他們無法控制自己創(chuàng)造的東西,這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是這個科學家既是一名女性,也是一位母親,她不僅創(chuàng)造了花朵,也孕育了自己的孩子,這是《科學怪人》中沒有的元素,但我們發(fā)現(xiàn)在當下,職場母親是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第一導演:那這部電影背后的科學家團隊都是來自哪些領(lǐng)域?
杰茜卡·豪絲娜:我面試了很多不同領(lǐng)域的科學家,其中有一位是做腦研究的美國科學家,他也參與很多美國商業(yè)電影的制作,同他談話非常有趣,因為他已經(jīng)熟知如何把科學最好地結(jié)合到電影中。
我曾跟他討論,我們需要干預大腦的哪個部分來改變?nèi)藗兊男袨?。但最后,只有三個科學家真正同我們合作編寫劇本,包括一名神經(jīng)學家、一名植物遺傳學家和一名人類遺傳學家。
第一導演:那么,你是否有關(guān)注到去年中國那次基因編輯嬰兒的報道?
杰茜卡·豪絲娜:有的,我聽說過這個新聞,我覺得這是個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這與我們在歐洲和美國所展開的討論很相似,都是關(guān)于倫理問題的,自從那位中國科學家對胎兒進行基因干預后,這方面的討論更為熱烈,我覺得這是件好事。
因為有科學家開始編寫針對科學家們的倫理指導目錄,這是非常重要的,從這個角度出發(fā),這個事件有正面意義,因為它讓人們意識到,我們需要相應的指導,幫助把握這項新的研究領(lǐng)域的方向。
那科學家是否有可能對人類進行真正的基因改造呢?我并不清楚這個問題的全部答案,但現(xiàn)在科學家都在制定倫理指導目錄,這件事是特別正面和積極的。
第一導演:你剛才有提到電影中的職場母親,你自己也是一位母親,你是如何平衡母親和導演這兩個工作的?
杰茜卡·豪絲娜:其實,《小小喬》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信息不僅是給女性觀眾的,更多是針對男性觀眾的。
在我生活的奧地利和整個歐洲,大家對于女性的母親形象認知仍然是非常傳統(tǒng)的,社會認為母親就是要愛自己的孩子勝過其它一切,但我想要表達的是,其實母親跟父親很像,雖然她很愛自己的孩子,但同時她也可以把自己生活的其它部分拿出去做別的事情,例如成為一名科學家或者像我一樣做一名導演。
我作為一個女性,也曾經(jīng)被周邊的人批評,因為他們無法想象女性如何能做到在工作上全力投入同時又不耽誤做一個稱職的母親,我覺得這根本不是什么問題,因為大部分父親就是這樣的,這是可以實現(xiàn)的,所以我認為母親們的生活中應該要有這些方面,毋庸置疑她們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她們也應當能夠參與到其它事情當中。
第一導演:電影中有一場戲,本·衛(wèi)肖站在艾米麗·比查姆家門口和她表白,表白的同時,旁邊走過來幾個女人,她們嬉嬉笑笑,仿佛是在嘲諷男主剛才的示愛?本·衛(wèi)肖在此時像一個利用情感的人,你有這層對男性的批判隱喻嗎?
杰茜卡·豪絲娜:這不是什么隱喻,我只是在擾亂那個時刻,因為當時他正在表白他的愛意,那些走過來的女孩有點打斷了他,我時常在我的電影中使用這種方法,創(chuàng)造一種幽默的感覺,當你試圖嚴肅起來的時候,突然一些搞笑的事情把氛圍破壞了,例如不合時宜的聲音忽然出現(xiàn)把你的注意力給分散。
這也涉及到你在采訪開始的時候問到關(guān)于整部影片的那個問題,什么是真與假?什么是真相?真正的感受是什么樣的?
也許本·衛(wèi)肖正嘗試表達他真實的感受,但他被那些女孩打斷,狀況就崩塌了,我們也就不再相信他了,當他再說“我覺得我愛你”的時候,聽起來有些尷尬,但女主也并沒有做出真正的回應。
也許他說的是實話,但我們并不知道。
整部電影中都充斥著這種特質(zhì),我想提出的問題是,“那個真正的我在哪里?什么時候我才是真正的我?什么時候我表達的是我真實的感受?”
人的身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方面,由于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人們很難做到真正本我的表達。
第一導演:去年的Metoo運動有影響到你嗎?
杰茜卡·豪絲娜:Metoo運動影響到了整個歐洲社會,包括導演群體。我認為Metoo運動的核心是男性和女性如何對待彼此,曾經(jīng)人們普遍缺乏對女性的尊重,在我成長的過程和成為導演的路上,我曾經(jīng)常受到這樣的影響,我不是說人們都很壞,但對男性導演的尊敬程度就是和對女性導演不一樣,所以我會認為男性更受待見。
如果一名男性導演拍了一部奇怪的影片,人們就會說他是鬼才,如果是女性導演的話,人們會傾向說,這電影也太奇怪了吧,簡直是一部失敗的作品。 我感覺人們在評價女性時缺乏信任和尊重,女性也能在電影和其它方面出類拔萃,但這個事情并不是那么顯而易見,因為大部分時候是男性主導的。
第一導演:Metoo不能單單只體現(xiàn)在性別觀念上,它其實是一種政治。
杰茜卡·豪絲娜:對,我覺得性別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方面,重要的是在更高的層面開展交流對話,而不是貶低和輕視女性。
第一導演:說到兩性,這部電影有一個設定,我覺得很有趣?!靶⌒獭边@朵花不能繁殖,電影里有場戲很微妙,男主有一天和女主約會,按常規(guī)的情節(jié)發(fā)展,他們有可能在當晚確定關(guān)系,但是在約會那天下午,男主意外觸碰了“小小喬”的花粉,然后他似乎沒有再對女主有任何性行為上的企圖了,他很可能被花控制了。那么問題來了,一朵不會繁殖的花,阻止了兩個人類的交配,請來講講這個設計吧。
杰茜卡·豪絲娜:是的,電影中繁殖這個主題與愛麗絲作為母親的身份相呼應,她自己生了一個孩子,同時也賦予了植物以生命,這甚至不算什么發(fā)明,因為這些植物都是經(jīng)過基因編輯的,大部分都無法進行繁殖,這正如影片中說的那樣,這可以防止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繁殖,因為我們不知道基因編輯的植物是否會有什么副作用,這就是為什么影片中大部分植物都沒有繁殖能力的原因。
第一導演:當代獨立女性在慢慢覺醒,反婚反育的女性比重在加大,如果這個選擇是基于兩性公平,基于社會健康,那會不會意味著,一部分女性會從社會性上正確地遠離子宮這個器官?在絕對公平面前,人類的繁衍是不是也不太重要?
杰茜卡·豪絲娜:這已經(jīng)產(chǎn)生影響了,例如在一些兒童看護服務不是很健全的國家,他們的出生率和兒童數(shù)量都在下降,例如在德國和奧地利,我們都不是很擅長(撫育孩子),很多孩子去上幼兒園,中午十二點就回家了,那你該怎么辦呢?所以大多數(shù)家庭的母親都是待在家里的。
法國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形,女人生完孩子后,過六個月就回去上班了,孩子會在很好的公立機構(gòu)得到看護,如果女性能夠繼續(xù)工作,同時她們的孩子可以有人照看,那么她們是會繼續(xù)生育的,但如果她們必須在職業(yè)生涯和養(yǎng)育孩子之間做出一個選擇的話……就像我的母親一樣,她選擇了后者,丟掉了自己的工作。
對我而言,我沒有做這樣一個選擇,我有自己的工作,同時也有孩子,因為我會雇人照看我的孩子。我覺得這是問題的關(guān)鍵,現(xiàn)在的女性想要工作,所以需要她們的孩子能夠得到很好的照料,以確保她們不會因此感到愧疚,這應該是未來的方向。
第一導演:你當前的一切的看法,和你的繪畫藝術(shù)家庭的出身有什么聯(lián)系嗎?
杰茜卡·豪絲娜:我父母是藝術(shù)家這個事情對我對女性的認知沒有必然影響,因為不管是從事什么職業(yè),像我父母那代人,大多數(shù)女性都是跟孩子一起待在家里,不管是藝術(shù)家還是在郵局工作都是一樣,每個家庭基本都是這樣。
但我的父母作為藝術(shù)家是對我在藝術(shù)方面有影響的,我們會經(jīng)常一起討論和欣賞藝術(shù),因為他們熱愛藝術(shù),所以他們會向我和我的姐姐講解很多關(guān)于視覺藝術(shù)上的東西。
第一導演:那你厭惡商業(yè)流行電影嗎?
杰茜卡·豪絲娜:我的兒子今年九歲,他的學校組織他們看了《冰雪奇緣2》,我這幾天在中國也看到影院貼著《冰雪奇緣2》的海報,這讓我有點擔憂,好萊塢的造片機器非常強大,人人都對其著迷,這讓我感到害怕,一部影片怎么能影響這么多人呢?
孩子們都會去看這樣的影片,我覺得它們都很容易讓人上癮,就像吸毒一樣。《小小喬》確實也反思了這個問題,有一些影響是可以進行操控并讓人上癮的。
第一導演:漫威和DC的電影對奧地利的影響大嗎?
杰茜卡·豪絲娜:是的,對奧地利的影響過于大了。你知道嗎,現(xiàn)在奧地利人只看美國電影,這簡直就像一場噩夢。
我覺得這些美國電影里的音樂是很關(guān)鍵的一個東西,像《冰雪奇緣》中使用的音樂,不管對成年人還是孩子都非常有吸引力,在一些場景中,當音樂響起時,你會不自覺地哭起來,或者感到恐懼,音樂創(chuàng)造出了不同的情感。
這與我在《小小喬》中所做的恰恰相反,《小小喬》的音樂也很引人入勝,但也很怪異,它制造了一個間隙,讓觀眾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部電影,但漫威等美國票房大片永遠不會這樣做,他們努力讓你忘記你自己,變得被動,所有的信息都自動被消化,因為你已經(jīng)停止思考了。
第一導演:那么問題又來了,如果你阻斷自己的孩子看流行大片,他就會在這個主流群體中被孤立,變得孤獨,你不阻斷,你又會因為孩子看這些電影感到難以接受,這可怎么辦?
杰茜卡·豪絲娜:你說得對,我覺得可能沒有辦法阻止他們看這些電影。
我自己的話,會給孩子提供一些其它可以看的影片,有時候我們也會一起看卓別林的《大獨裁者》,這對孩子是有益的,卓別林幽默,影片也更具智慧,他讓孩子明白,電影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不一定都像《冰雪奇緣》。
第一導演:我也是這樣做的,我的孩子五歲了,我沒法阻止他看一套兩只大熊和一個禿頭伐木工打架的動畫片,雖然這套動畫的某個劇場版拍得還不錯,但我會有意無意地給他看上世紀中國上海美術(shù)制片廠的經(jīng)典動畫。
杰茜卡·豪絲娜:如果你的孩子五歲了,那我建議你去看一個日本導演的動畫,他叫宮崎駿,他拍的《千與千尋》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第一導演:已經(jīng)給我孩子看了無數(shù)次了。
杰茜卡·豪絲娜:哈哈,它很具有娛樂性,但同時也很怪異,如果你的孩子能喜歡《千與千尋》,他再去看《冰雪奇緣》也是沒有問題的。
第一導演:話說,好萊塢有沒有給你發(fā)射過什么合作信號?
杰茜卡·豪絲娜:我這部《小小喬》就賣給了一個很棒的美國電影發(fā)行商,叫木蘭花影業(yè),他們有發(fā)行歐洲文藝片的經(jīng)驗,也做過一些有意思的美國電影。
當然《小小喬》的成功主要在文藝片觀眾群體中,而不是商業(yè)影片那里。我也從好萊塢和美國對我感興趣的經(jīng)紀人那邊收到了一些有趣的邀請,但我覺得我還是會保持獨立。
第一導演:最后一個問題,李安,也許你有關(guān)注,也許沒有,但是他現(xiàn)在有些困惑,他開始鉆入“電影結(jié)界”里出不來了,你是一個有興趣探索“未來電影”的導演嗎,或者說,你會覺得電影會被某種別的媒介取代嗎?
杰茜卡·豪絲娜:我覺得當我開始創(chuàng)作電影時,出發(fā)點都是一些簡單的想法,隨著作品的推進,我會做一些研究,寫劇本、選演員、拍攝、剪輯、完成影片,而最初那個想法始終沒離開過這部影片,如果不是這樣,那就說明我的創(chuàng)作失敗了。
當然,影片最終不一定跟我當初想象得完全一致,過程中會發(fā)生很多變化,可能比我最初的想法更好或更差,有些特別棒的新想法會蹦出來,但也可能會漏掉一些東西,就是會這樣。
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那個基本的想法需要傳達出來,貫穿始終,直到影片與觀眾見面。
電影還能表現(xiàn)這些基礎(chǔ)想法,我就會繼續(xù)拍電影。
(這是我們第一場歐洲導演專訪,同時,也是我們首次聯(lián)合大平臺——貓眼娛樂一起推廣電影深度內(nèi)容。 王婆不賣瓜,先把logo刷。)
*文中圖片源自網(wǎng)絡,如有疑問請聯(lián)系本號。
剛看完電影,沒太看懂,上豆瓣看看大家怎么評論,深受啟發(fā);
1.我認為小小喬,隱指女主的事業(yè)。這份工作聽上去高大上,但是是違法道德的。它的盛開讓周圍的生物死亡。女主開始時并沒有想到,但它騰空出世,就無法阻止它的殺傷力,和誘惑。也許是毒品,武器,教義。。。。
2.她的那個老女同事, 貝洛 。她也曾經(jīng)是個成功的研究員,但是她曾經(jīng)一度崩潰過。她告誡女主,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會讓人自以為快樂,幸福。但你心里明白這個研究是不負責的。人為的控制溫度,讓人情緒高漲,如紅色的海洋。有人希望她一起來參與,她不得不假裝參與以自保,當她看到事態(tài)升級時,忍無可忍,最后被封口。
3.男同事希望女主不要放棄事業(yè),他需要她的幫助。
4.老板,在女主沒有成功的時候懷疑她,在有前途時不想讓她放棄。甚至把說出真相,提出質(zhì)疑的 貝洛 封口。
5.喬,是真正她的孩子。她是依戀他的。但她的事業(yè)傳到了家里,她的同事甚至來和他談論,洗腦。她非常擔心孩子被傳染。女主不得不假裝被花粉感染,然后把孩子轉(zhuǎn)給了在鄉(xiāng)間的爸爸,她高高興興的走了。
6 心理醫(yī)生,是女主潛意識的想法,故事主線。從對自己大膽設計驕傲--懷疑--反抗---妥協(xié)---偽裝
最后,女主,她是一個離異的女科學家。什么是真正的快樂?這也常常是現(xiàn)代知識女性的困惑。兒子喬終是要走的,她明白。留下來陪伴她的只有她的事業(yè)--小小喬,她是它的媽媽,它沒有生殖能力(有生殖能力的都會離開你,無論人還是狗)。雖然它不好,但是別無選擇,不是嗎?她是旁觀百姓的代言人,弱者,心里明白但為自保強裝歡顏,看似快樂。細思極恐。
介于蒂凡尼籃和草綠的配色構(gòu)成了小小喬的誕生地-植物研究所 所里的制服配色如此小清新 研究院們看似呆在象牙塔里埋頭研究卻也始終不能免俗 擁有獨立思維的不為所里同事所容 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不被允許的 小小喬沒有按照預想地生長 仿佛有了自己的意志轉(zhuǎn)而操控它的造物主 能說它是邪惡的嗎? 培育小小喬初衷是為了療愈人類身心 然而人為的去除某種基因反而讓小小喬朝另一個方向發(fā)展 人工智能反制人類既視感… 影院中獨自一人觀影 戴著口罩 看著熒幕中溫室里的小小喬 那樣鮮艷搖曳生姿 不寒而栗 配樂確實很契合影片 一個鼓點戛然而止定格畫面 片末女主結(jié)束心理咨詢轉(zhuǎn)身離開 那個笑容立馬變臉 她到底還是麻痹了自己
這是我今年上海電影節(jié)的第三部作品,也是讓我覺得很深刻的一部影視作品。故事線和結(jié)構(gòu)并不復雜,主要講述了一株被命名為“小小喬”的花會分泌一種令人產(chǎn)生快樂情緒的花粉,女主愛麗絲違反規(guī)定將一株“小小喬”送給他的兒子喬,漸漸地事情走向了不可預估的局面。
因為對于片子的理解跟我同行的兩位小伙伴圓子和曾哥有著截然不同的說辭,我就無法以我的主觀敘述說全整部劇情,畢竟任何的語言敘述都具有傾向性。
對于本部電影的大致理解,主要使我聯(lián)想到的是《奇葩說》第四季的半決賽辯題:奇葩村有一口愚人井,只要有人喝了愚人井里的水,人們就變得意識錯亂、顛倒黑白,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喝了,你喝不喝?
我覺得花粉就是另一個愚人井中的水,它代表著一種最強大的意志,試圖同化和消解任何他方意志,讓世界只剩下唯一的獨立意志——照顧“小小喬”,就像影片中喬殺死了所有的螞蟻,他說:我沒辦法照顧這里的一切。他做出了選擇,選擇照顧小小喬,所以另外的東西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好了,接下來我試圖從影片中的幾個重要人物著手,試圖將我現(xiàn)在很混亂又很明朗的思緒中,整理出個大概的我的理解:
1.心理醫(yī)生
對于心理醫(yī)生是否被“小小喬”同化依然存疑。但是最后心理醫(yī)生家里出現(xiàn)的那顆“小小喬”使我堅定了心理醫(yī)生在最后依然被馴服了。
影片中,心理醫(yī)生所起到的作用不小。
心理醫(yī)生是女主內(nèi)心的解惑者和敘述者,她的主要作用是試圖歸因女主作為母親角色所遇到的失敗。影片從始至終,心理醫(yī)生使用了一次錄音機,那一次她說的是:她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試圖擺脫兒子。
在這個時候,我相信心理醫(yī)生也是“小小喬”意志了。
因為她站在了女主的對立面了。
2.具有20年植物培育經(jīng)驗的老人——貝洛
貝洛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清醒”人,她對于所有的“小小喬”的認識都權(quán)威而理性。她能夠理性到在發(fā)現(xiàn)自己最愛的狗出現(xiàn)感染后,立馬殺死了它。這才所有的人看來都是一個瘋狂的舉動。她就是那個愚人井里的那個選擇不喝、試圖融入大家而找到解決方案的一個智者;是“真理的掌握者”;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那個“獨醒人”,對,這個獨醒的人并不是女主,而是貝洛。但是,她最終失敗了。
貝洛在被老板和克里斯推下樓的那一刻,“真理”死了。影片的走向其實也明朗了起來。因為導演一直試圖將女主塑造成一個意志不堅定的動搖的角色,她全程沒有任何的救贖行為,
任憑事態(tài)的發(fā)生。當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都信奉于一個意志之后,所有的其他價值觀都會被殺死,不可能得到生存。——這可能是作者想要試圖表達的哲學態(tài)度。
【不和諧之音:狗吠聲】
影片中兩次用了類似貝洛的狗的bgm,非常不和諧。這種不和諧一定帶有某種劇情的暗示,在小伙伴們的回憶下(也許有錯),一次就是在貝洛在被金發(fā)男(我又忘記了名字......)鎖在“小小喬”的養(yǎng)殖地后,貝洛通過一扇窗子逃了出去,在逃出去之前她回頭看了一眼那些“小小喬”。這時,狗吠聲的背景樂響起,預示著貝洛做出了一個選擇,融入大家,假裝自己是“小小喬”意志。她甚至蒙混了愛麗絲。她試圖救贖所有人。
還有一次應該是在喬的鏡頭,可能預示著喬的行為也發(fā)生了變異,但是具體我記不大清了。
3.喬和塞爾瑪
女友塞爾瑪?shù)淖饔檬峭ㄟ^對話體將喬的所有情緒得以表達。但兩者都是“小小喬”的意志奴隸。他們對于“小小喬”的強烈崇拜使得他們表現(xiàn)出快樂情緒以外,甚至表現(xiàn)出其他人所不具備的勸服能力。
喬:一開始我也覺得吸入花粉有些異常。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它沒什么不好的。你根本注意不到自己有什么變化,就可以假裝一切都和原來一樣。
塞爾瑪:就像你注意不到死亡一樣。
喬:好比喻!
喬和塞爾瑪放聲大笑。
喬:嘿!這是個笑話!
愛麗絲嚴肅臉,她已經(jīng)無法救不回孩子了。
我認為這段話在影片中起到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我認為,它是導演試圖明晰全劇觀念的一個核心:當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吸入了花粉,所有的人都不是原來的自己了,他們失去了個性,改變了性格,變成了純粹的樂天派——甚至在貝洛死去的下一分鐘,就對于博覽會的舉辦而歡呼(影片中出現(xiàn)了刺耳的笑聲)。這時候所有人都死了,但是沒人注意得到了。
這段很神奇,讓我想到了顏如晶在半決賽上講的那段故事(《紅色的月亮》):
我簡單的講一下這個故事以及它所表達的東西。
世界上被大部分吸血鬼充滿,男主和女主是最后沒被感染的兩個人。他們互相約定他們兩人中的誰被感染了,另一方就殺死他(她)。最終女主被感染了,男主沒有把女主殺死,而是將她帶到山上捆綁起來。最終男主依然被感染了,當他在醫(yī)院中醒來的時候,他的孩子、父母都過來擁抱著他,說你到底去了哪里呀,我們好想你呀。他的女友也跑過來說:我也好想你!
最后男主抬頭看到了紅色的月亮,說了一句:紅色的月亮真好看。
我覺得這個故事和《小小喬》所表達的核心幾乎是一致的,主角都是被迫“合群”的,但最終他們都獲得了自己的“幸?!?。
吸血鬼是溫情,《小小喬》卻是悲劇。
這種差異主要還是來自于配樂的表達,配樂的悲涼說明了導演的立場。
這種烏托邦式的“美麗新世界”是一種沒有希望的地獄。
同樣是上帝視角的觀者,因為全篇充斥著的不和諧之音,觀眾的觀感進入了導演所呈現(xiàn)了悲劇色彩,令人抑郁。
4.克里斯
克里斯是個很有趣的角色。他一直站在愛麗絲的立場去對抗所有人。但他也是“小小喬”的第一受害者。他全程在傳播“小小喬”無害說,即使到愛麗絲都開始動搖的時候,依然在勸愛麗絲別想太多,”小小喬“一點問題也么得。他是一個更為強大的”小小喬“意志奴隸,他勸服愛麗絲;殺死貝洛;最終與喬和塞爾瑪見了面。
所有的意志奴隸,在最后匯合了。
這時這個獨立世界里的人,已經(jīng)只剩下了愛麗絲。
在克里斯的拳頭下,愛麗絲不出意外地也被迫吸入了花粉。
整個世界充滿了歡樂。
5.女主:愛麗絲
作為得了戛納電影節(jié)的最佳女主角。我就假裝認為她演出了我所理解的一切角色定位。
在喬的父親、貝洛以及貝洛的狗的劇情推動下,愛麗絲依然像個沒事兒人一樣把“小小喬”放在家里任憑喬把玩。說明她一直不堅定,一直在庇護“小小喬”,即使她在家依然在研究貝洛的說辭,她仍然做不到殺伐決斷地去解決掉“小小喬,即使”她在影片一開始的時候她很正面地回應:我非常愛喬。
這是一個掙扎的點,一直到影片最后,她都沒能在“小小喬”和喬的沖突中做出自己的抉擇。舍“小小喬”而保兒子的主流價值沒有得到應該有的彰顯,這是影片悲劇的直接導火索。(打完這句話的我又有了新的理解,我決定放在最后說。)
我覺得有很多的機會,她完全可以一把拔掉“小小喬”——然后全劇終。但是她沒有,她選擇聽之任之。她才是前面那個辯題中,在糾結(jié)要不要喝下那口水的人。
全篇的幾個疑惑的點以及以此產(chǎn)生的不同觀點:
1.心理醫(yī)生是否有感染,以及如果感染了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我的理解在一開始已做陳述,但是我總覺得有點說服不了我自己。
2.影片中的父親是否得到感染?
我的理解:沒有。
因為有一個點(我和圓子同時注意到了,說明這可能是導演的刻意為之)是在愛麗絲走出心理醫(yī)生家里,臉上的笑容從有變?yōu)闊o的過程。感覺是卸下偽裝的真實流露。
如果這種理解正確的話,女主就變成了下一個“貝洛”,試圖融入大家來救贖大家,做下一個英雄。而將孩子送到父親那里,是因為父親是一個居住在鄉(xiāng)村里的隱居者。影片的畫面呈現(xiàn)的是一種世外桃源的獨立狀態(tài),兒子在這里能夠遠離世界,父親也許能作為一個保護者。母親這樣做的目的出于對兒子的愛和庇護。
而我更傾向的理解是:父親雖然沒被異化,愛麗絲確實異化了。她和兒子最后晚餐的融洽程度,不得不令人信服,她進到了兒子的世界,感受了兒子的感受了。
對于對于全篇的理解:
棟式理解:雖然奇葩說給出了一個二元對立的選項。但是影片呈現(xiàn)的是一種矛盾而糾結(jié)的狀態(tài)。女主不知道何從選擇,最終交給了命運。而這估計也是導演的悲觀主義:當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信奉的是一種價值觀的時候,這種價值觀會吞噬一切異己,最終成為唯一的真理。正如陳銘說的,價值觀是經(jīng)驗的,而不是先驗的。
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不能感受“小小喬”,那么你錯了。
所以,在“小小喬”的傳播下,人們失去了其他情緒了,大腦中分泌了快樂,并且將除了“照顧小小喬”這件事以外的一切都殺死了。
影片中有四類人:堅定的反“小小喬”意志擁有者貝洛、介于獨立意志與“小小喬”意志之間的邊緣人愛麗絲、被“小小喬”意識馴服的所有人、自由意識者喬爸。
也就是這個當這個世界都瘋了的時候,你選擇喝下這杯水跟他們一起瘋,還是選擇保持你以為的清醒,去救贖所有人。作者的傾向是后者。
作者試圖將這個問題,真實地演繹。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要做這個決定,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和女主一樣的苦痛和掙扎,最終因為寡不敵眾而逼于趨同。然后一切因這種掙扎而帶來想要救贖的行為都被消解為無意義。
這種深深的悲劇感不是來自于女主不知道如何選擇,而是當女主漸漸清晰地意識到自己不能從眾而沉淪的時候,一切都已經(jīng)來不及了。
但是,上帝視角的我感悲劇無法證實愛麗絲的現(xiàn)實悲劇。愛麗絲最終走進了兒子的真實世界。她在“小小喬”和兒子之間做出了選擇,選擇了努力工作,讓兒子跟父親一塊生活。這也順從了喬的想法。她成了一個“成功”的母親。所有人都得到了“快樂”。
另外導演可能試圖想要詮釋快樂。
當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追求無休止的“快樂”的時候,這個世界是需要被警醒的,因為快樂不是唯一的幸福的來源,痛苦也可能是。當世界只剩下快樂的時候,所有的應有的悲傷被稀釋而消滅,人也變成了僵尸。
雖然,我沒有那么感受到曾哥所說的母親失敗論。但是我感受得到,當愛麗絲來到了這個新世界后,她將所有對于孩子的愛都傾注在了“小小喬”身上。這好像也詮釋了“小小喬”的價值理念,你只能照顧一個。
“晚安,小小喬?!?/p>
“晚安,媽媽?!?/p>
小小喬最后還是成為了這個世界唯一的王。
曾式理解:影片主要想要表達愛麗絲作為母親的角色失敗。在遇到青春期的孩子時,她沒能很好地走近喬的內(nèi)心,想他所想。而“小小喬”只是個催化劑。促使愛麗絲在工作和家庭中做出抉擇。她沒法顧全兩者,因為兩者的核心已經(jīng)開始了沖撞。這也暗示了:心理醫(yī)生的錄音,她內(nèi)心是想要擺脫孩子去追求工作上的晉升的。她的掙扎在于她仍然愛著喬,她無法割舍。孩子的任性和遠離是“小小喬”帶來的,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真實出現(xiàn)的——逃避父母、早戀以及爭吵和冷漠。
我覺得有道理,但是如果不從上文的視角去理解的話,仍然把這部影片講淺了。
后來曾哥補充了一段自己的理解:
從母親與孩子的角度來解讀,Alice扮演了一位失敗的母親,雖然她口口聲聲說她最愛的是孩子,但她無法在孩子與工作間取得平衡。數(shù)次面對小小喬摸棱兩可的態(tài)度,也暗示她的愛是對妄圖擺脫孩子的潛意識造成的補償心理。正因如此,小小喬的出現(xiàn)對她而言是一種誘惑,無法承受選擇之苦而借小小喬解脫。
從個體與社會的角度來解讀,Alice工作的植物研究所已成為小小喬的行尸走肉大本營,唯一一位清醒的抗爭者貝洛被殘害。想要存活下去的唯一選擇是pretending——假裝吸食過小小喬的花粉。但隨著小小喬在歐盟獲獎即將被推廣到全世界的時候,Alice的內(nèi)心應該處于一種崩潰的邊緣,也許某一天早上起來,世界上全是失去感情的僵尸,僅存自己意識清醒。此時的假裝意味著每分每秒的演戲,也許已與吸食小小喬別無二異,區(qū)別她是否吸食已失去意義。這就是個體的悲哀,只能被歷史的洪流裹挾著前行,就如同《絕望者日記》中所反映的社會,在巨大的恐懼下,不知何時會變成利維坦的爪牙。
(雖然文筆很好,但是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吧?。。?/p>
圓式理解:這個世界依然是正常的,只是母親瘋了。
圓子的理解是和我完全相反的理解。
圓子認為一切都是母親的臆想,母親被巨大的工作壓力壓垮而精神異常,兒子和克里斯都試圖與她溝通,但是她已經(jīng)無法從中走出來了。
一個線索是,愛麗絲在把花帶回家的時候,一直盯著花看,說明已經(jīng)被吸食了。
(雖然我覺得,影片中所有吸食了花粉的,都有非常明確的吸食動作的暗示。愛麗絲沒有。)
但我認為這只是真實和虛幻的二律背反。畢竟在影片中沒有上帝來界定什么是“真實”,什么是“虛幻”。
所以可以說“小小喬”可以是致人迷惑而沉淪的毒藥,也可以是救贖所有自以為清醒者的解藥。
(這句話也像肖驍在那集里說的一樣。)
畢竟真實和虛假,也只有上帝能分得清吧。
那從這一層面來理解的話,圓子和我其實是同一種理解,只是出發(fā)的角度不同罷了。
一段應該有的總結(jié):
看完的那一刻,覺得導演已經(jīng)盡量淺白的去傳遞一些信號和精神。過于夸張而滲人的配樂,演員過于明顯的異常的笑、皺眉、鋪陳的敘事和不加技巧的敘述,讓人有省視的可能。沒有任何故作高深的懸念。但是豆瓣6.4的分值讓我覺得有點過低。影片耐人尋味的地方還有很多,只是自己的水平也只能看出這些吧。
雖然我覺得相比驚悚,懸疑類型更為貼切吧。
“如果真的有人變了的話,那個人就是你。”
當所有人都改變了的時候,唯一不變的你就是那個需要改變的。
所以在千夫所指中,你要么去改變,要么去假裝,假裝我和你一樣。但是當你選擇后者的時候,你就要做好被戳穿的可能。就像貝洛看到死去的愛犬的玩具的時候,她的真情流露最終導致她的悲劇。
突然,我又想到了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怪房客》
“他人即地獄”可能也是一種能夠的詮釋。
也想到迪迦奧特曼里面的那個霸王花怪獸......好像表達的荒誕是一個類型。
只是大古是那個清醒者,最終他救回了所有人。
曾哥說,這部片子有看到《圣鹿之死》的影子的時候。我恰好在影評中看到有人提到了歐格斯蘭斯莫斯。
也許這種亦正亦邪的結(jié)尾的解讀,并不是小眾的。
畢竟,真作假時假亦真,無為有處有還無嘛!
電影《小小喬》慘淡的評分,有些令人驚訝。也許大家已經(jīng)厭倦了人被“人造物”操縱的戲碼,異種通過“寄生”滿足生物的繁殖本能,這種設定已經(jīng)被《黑鏡》《愛,死亡和機器人》等暗黑影視劇玩得過濫,也不新鮮。但本片的奇特性,在于這種“陰謀論”只是電影的一種解讀,它還另含著一種治愈論,即所謂的花,借著散播花粉,殺死真我,讓人變樣,甚至像是附體在了人身上,不過是女主植物培育師愛麗絲在巨大心理沖突下的臆想和投射,最后她沖破了心理障礙,對于愛花“小小喬”的恐懼也就煙消云散了。導演在訪談中,強調(diào)了本片側(cè)重對親密關(guān)系的探討,但也沒否定其他方向的解讀,至少結(jié)尾到底迎來的是一個僵尸的世界,還是一個每個人都更快樂的世界,沒有定論。
從個人觀感來看,一開始覺得女主的心理沖突不足以讓她混淆現(xiàn)實和幻想到如此地步。但還是順著治愈的思路盤一下,她到底遇到了哪些沖突,令她時?;秀鄙踔铃e亂?按照片中的精神分析師的理解,她認為愛麗絲相比兒子更愛工作,但作為母親,不愛孩子這件事,讓她無比內(nèi)疚。整個社會要求父母必須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女性,更是應該把孩子當作是自己的頭等大事,在這種社會規(guī)訓下,她自然會陷入“天人交戰(zhàn)”中,一個母親怎么可以更愛工作呢?那么“小小喬”,她培育的新品種,就會成為她工作的象征,擔心它有害,就是覺得她對工作的過分投入,會傷害她與兒子的關(guān)系,甚至會因為疏于照顧,而讓孩子遭遇不測。哪怕連孩子有時妨礙到了自己,成為了自己的負擔,有時自己想要擺脫孩子,這樣的想法都是危險的,需要竭力克制和壓抑。想要滅掉“小小喬”就好比是順從了社會對她乃至所有母親的苛求——女性尤其是母親不可以以工作為重!然而單是這一重內(nèi)疚,不應該會突然讓她覺得周圍的人都變了,至多就刻意地多關(guān)心、多陪伴一下孩子,比如片中送一株“小小喬”給孩子,代她陪伴孩子,減少自己的內(nèi)疚感;至多就不樂意接受同事克里斯的示好,畢竟自己一旦有了新伴侶,能分給孩子的時間,就更少了。
第二個沖突就是同事貝拉給她敲的“警鐘”,指責她不該剝奪花朵的生育能力,這會逼它以詭異的方式繁殖。她還把她狗狗的“突變”,怪罪到女主愛麗絲的花上。按照基因編輯的設定,花粉應當可以促進人體合成催產(chǎn)素,使人變得更溫柔、有愛、包容,與他人的關(guān)系更親密。但貝拉的狗狗吸入花粉后,反咬了她一口,甚至與她形同陌路。這點觸發(fā)了愛麗絲的兩重沖突。
一個是對自己“杰作”的懷疑,它也許帶不來幸福,甚至會發(fā)生不可預知的變異。照她后來的袒露,她確實使用了違規(guī)的病毒,讓花香味更濃,最開始她是撒了謊的,她一直都掩藏著一份被揭穿的恐懼。而當時研究所的BOSS似乎還耿耿于懷于自己培育的品種意外死亡,遷怒于她品種的存活,各種挑刺,不知會不會引發(fā)過敏啊,是不是有違規(guī)操作之類,對她的品種還未全力支持。這令她陷入了惶恐,畢竟這一得意之作的失敗,可能會導致她整個職業(yè)生涯的崩盤,對于一個工作狂而言,這是無法承受之痛。
另一個是曾經(jīng)貝拉與狗狗親密無間,而今關(guān)系破裂,這也觸發(fā)了愛麗絲心中的隱憂,那就是自己的兒子喬,是不是也會有一天跟自己決裂?如同她當初對“小小喬”的設計,大多數(shù)新品種的花,都是減少照料,讓主人可以更自由,但相對應的,花香也更淡,但“小小喬”卻要悉心呵護,以換來更濃烈的香味。這其中隱約透露出她對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過少的遺憾,也因此母子之間的愛意是寡淡的,若有似無。而在與孩子的“happy hour”中有多少全神貫注,多少心甘情愿,還僅是因為母職所迫,也未為可知。如果當初她傾注更多心血,是否可以讓他們之間的愛更香味四溢呢?不能說她對她的選擇完全的無怨無悔。
貝拉這個人物在很多人的解讀中,被當作了先知,她最先察覺到了“小小喬”是最大的BOSS,意欲通過花粉給全世界人洗腦,而“小小喬”的創(chuàng)造者,愛麗絲應當背負所有的罪惡。在“陰謀論”中這是成立的。然而,在治愈論中,她可能就成了造謠者,畢竟是愛麗絲搶了她的位子,而她被降級了,無法再重現(xiàn)自己曾經(jīng)的輝煌,難以釋懷,就開始覬覦后輩、同僚,尤其是當后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站邊“小小喬”,看好它,守護它時,她就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心魔。而給愛麗絲灌輸“小小喬”威脅論,就可以促使她辣手摧花。
第三個沖突,是她的兒子真的變了。貝拉給她看的其他試用者的訪談又佐證了這一點。但她的兒子更快樂了嗎?并沒有,反而是變陌生了。他跟愛麗絲更少交流,很多事不再跟她商量,父親、朋友成為他更重要的依靠,而不再是母親。他變叛逆了,會偷拿她的門卡,去偷花。兩人還暴發(fā)了口角,甚至肢體沖突。就好像是貝拉和她的狗狗一般。她最害怕的事情發(fā)生了,她沒有想到這是兒子進入青春期,追求獨立、掙脫束縛的必經(jīng)過程,她想到的是,自己太愛工作,對兒子關(guān)愛不夠,釀成了惡果,兩人的關(guān)系一去不復返了,這令她深陷內(nèi)疚的泥沼。而作為超有掌控欲的女強人,她感覺兒子不受控了,唱起了反調(diào),而自己居然在“奪子大戰(zhàn)”中輸給了與兒子相處時間更少、自己還看不上的前夫,自尊心也受到了重創(chuàng)。
在種種沖突交雜之下,她變得敏感多疑。她雖然擅長種植植物,但不善于與人溝通,她對兒子,更多的是干涉、管教,很難自然地與人交流情感。當大家都把“小小喬”捧上了天,對它百般照顧之際,她前所未有地覺得落寞,那種其他人對“小小喬”的體貼多于自己的感覺,何嘗不是她的兒子喬曾經(jīng)飽嘗的——比起我,媽媽更愛工作。她若有此念,內(nèi)疚感自是無以復加。這時“小小喬”就會成為她歸咎的對象,似乎除掉它,自己的痛苦就會蕩然無存,一切又會重回正軌。
貝拉的自殺,大概是把她推向滅掉“小小喬”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時她眼中的“小小喬”已經(jīng)是“萬惡之源”,所有人都為了它而結(jié)成了“同盟”,自己被排除在外,它讓兒子變了個人,讓“執(zhí)著于真相”的同事喪了命。劇尾的轉(zhuǎn)折過于倉促,仿佛是彈指一揮間,似乎僅是她吸入了花粉而看淡了一切,讓她再度成為“小小喬”的守護神。也可能是因為克里斯愿意與她共同擔責,讓她有了兒子之外的情感寄托,讓她可以開始以不同的方式經(jīng)營新的關(guān)系,像是養(yǎng)育“小小喬”那樣;她接受了過去的無法挽回,自己在做母親這件事上并不成功,而工作就是她的最愛;兒子與她的關(guān)系雖沒那么親,也沒那么糟,青春期學會放手,過后又會重歸舊好;而根據(jù)檢測結(jié)果,無事實依據(jù)證明“小小喬”有害,新產(chǎn)品推出后大受歡迎,事業(yè)蒸蒸日上;在事態(tài)轉(zhuǎn)好、心理疏通之后,“小小喬”搖身一變,成了她的“幸運之神”。
這么梳理一下,治愈論也完全說得通。那么比較古怪的就是“小小喬”到底是怎么讓人更快樂的?當然我們可以大而化之地說,當人人都坦然面對了真實的自我,放棄了假我,哪怕這種真實不那么美好,有時需要經(jīng)歷更難熬的陣痛,那么人人都可以更加快樂。所謂的“小小喬”幫助我們滅掉過去的自己,也可能就是剝?nèi)ゼ傥业膫窝b。
然而我們也要說說,“小小喬”的另一面,它雖然可能是女主愛麗絲的“幸運之神”,但未必是全世界、全人類的;雖然它未必有“思想”、有“意志”,整天處心積慮地借人撒種,但不要忘了它主要的運作機理,是靠激素讓人更快樂。催產(chǎn)素的獲取有其他途徑,即靠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接觸,對視、對話,所有飽含愛意的行為,都可以讓人產(chǎn)生催產(chǎn)素,無需依賴外物?;ǚ鄣男Яσ膊豢赡苁浅掷m(xù)的、終生的,對于渴求快樂感覺的人而言,這可能成了新型“毒品”,把本該靠人與人之間親昵行為產(chǎn)生的,轉(zhuǎn)求于人與花,這雖然可以應急,可以替代,但不該成為全部的來源。
再來,如果愛麗絲或是貝拉覺察到的,周圍人的快樂有異樣是真實的話,那么也許“小小喬”還有其他的副作用。由它人造的這種快樂是否是以掩蓋其他所有情緒為代價?又或者讓他們變得只顧自己快樂而不顧其他?是否會讓人不自察地做出更恐怖的事情?片中從愛麗絲的視角看去,是頗驚悚的,比如她受傷后,兒子和他女友非但沒有顯露出擔心、難過,臉上掛著的竟然還是笑意。也許兒子的離開,只是為了不被母親管束,可以更wild。而一看到愛犬玩具就失聲痛哭的貝拉,被大家旁觀著自殺(也可能是被推下去,她也是反對“小小喬”量產(chǎn)的),可能快樂大家庭里是容不下一個會傷心的“異類”的,這會讓大家不舒服。如果為了讓自己快樂,滅掉別人也可以,那會有怎樣的殘忍?如果大家只是為了“小小喬”上市大賣,為了獲取更極致的快樂,而偽造了所有的檢測結(jié)果,包括克里斯看似由衷的安撫和支持,也不是因為真心愛女主,而是為了事業(yè)成功的終極快樂,那可不就是一個更可怕的世界了嗎?也許就像片中的BOSS所言,感情的真假誰能分辨,誰又在乎?看似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也許已為未來埋下了更大噸數(shù)的炸彈,只是用一種更精妙的偽裝,替代了一種更易被拆穿的偽裝。
以上可能是該片最有趣的地方,那就是為什么同樣一朵花,不同人、不同心境下看去,不同角度、不同時間點看去,會有著天差地別?一朵花到底是什么樣,不開啟上帝視角,沒有人能看得清、看得全。作為人,我們只能說,看不懂一朵花,看錯了一朵花,那很正常。只愿每個人都能保有對全局的敬畏,清醒地知道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局部,我們以為的事實,只是偏見。
(導演很多不同尋常的想法,對我而言非常具有啟發(fā)性。原載于《電影》雜志與“電影雜志 MOVIE”公眾號。女主角采訪→《專訪艾米麗·比查姆:藝術(shù)的作用,就是讓你質(zhì)疑》。)
杰茜卡·豪絲娜第一次到中國,去了澳門,第二次則來到上海。到了酒店還沒歇夠,她就帶著同樣清瘦的兒子前來接受采訪。
初來乍到,她總是有點不太好意思似的說自己知之甚少,關(guān)于上影節(jié)的模式,關(guān)于中國電影的制作,關(guān)于中國觀眾對《小小喬》(2018)的反應,以及,關(guān)于兒子玩的那個無法在奧地利外登陸的足球游戲。
謙遜得有些害羞,連笑意都會朦朧起來。
從電影到見聞,聊到自己獨特的想法,也總是略有靦腆地笑笑。
可她的電影,是如此先鋒、大膽。 表現(xiàn)手法,呈現(xiàn)結(jié)果都是如此之外,還有對評價兩極分化的坦然甚至期許。
她質(zhì)疑希望、信仰與愛,更質(zhì)疑真相。這樣的電影人,不知不覺就把自己泡出了哲學家的深度。聽她侃侃而談,真知灼見俯拾皆是,原來竟有那么多事情,我們從未想過另外一面。
她把電影奉在圣殿中,卻點燃了圣殿不容置疑的存在。而她,杰茜卡·豪絲娜,成了影壇上又一位可敬的戰(zhàn)神。
本·衛(wèi)肖之所以欣然接下《小小喬》中的角色,就是因為“對杰茜卡之前所有的電影極感興趣”。
從維也納電影學院畢業(yè)后,杰茜卡以處女作《任性天使》(2001)登上影壇。等到《盧爾德》(2009)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拿到競賽單元費比西獎,她實現(xiàn)了職業(yè)生涯的突破。以德國文豪克萊斯特入題的《瘋狂的愛》(2014),成為戛納電影節(jié)一種關(guān)注單元的開幕片。而首部英語作品《小小喬》首次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就為艾米麗·比查姆贏得了影后稱譽。
作品不多,但總能讓人看到跟其他電影不一樣的內(nèi)容以及精神內(nèi)核。走到這一步,跟她所處的環(huán)境不無關(guān)系。
杰茜卡生在奧地利的一個藝術(shù)世家,父母和大姐都在繪畫界闖出了名堂,尤其是父親魯?shù)婪?,可謂維也納幻想現(xiàn)實主義畫派的大將,二姐譚雅在服裝設計領(lǐng)域頗有建樹,而她本人則在電影領(lǐng)域嶄露頭角。
這次《小小喬》能夠吸引好演員,還能夠打動戛納評委,正因它不只在講述一個科技與人心的故事,而它攪動的,更不只是這一片小小的精神天地。
女主角愛麗絲(艾米麗·比查姆飾)是個科學家,在新品種植物開發(fā)公司里帶隊培育了新植株“小小喬”。它非但不是速成的,還要人們懷著愛意去撫摸、傾談,才能成長。相應地,它會釋放氣味,激發(fā)人們心底的快樂。
但是,小小喬漸漸有了控制人們情感與思想的能力,甚至“意愿”。
有人說這像《黑鏡》,用冷冰冰的科技來推演一個潛在的未來。杰茜卡表示,“我喜歡《黑鏡》,但我覺得《小小喬》是不一樣的,我不是在想象一個未來。沒人知道會發(fā)生什么,這不是對未來作一個明確的預判。”
事實上,創(chuàng)作《小小喬》的基本思路,就是“設定一個女性版本的弗蘭肯斯坦”??茖W家愛麗絲培育出小小喬,從某個角度看,確實是把生命賦予了一個未知的怪物。
有了這樣一個故事前提,才能進一步探討電影的核心,即愛麗絲如何在對兒子的愛和對工作的愛之間左右為難。
而在這個斟酌的過程當中,愛麗絲驚駭?shù)夭煊X周遭的人在一步步變質(zhì)、異化,自己再也無法確定應當如何去看待他們?!八麄冏兂闪艘粋€個問號?!?/p>
這種疑慮狀態(tài)的投射,來自于杰茜卡在現(xiàn)實生活里或觸動或困擾的經(jīng)歷。她接連舉例說,有些人變了,你會想,“哦,那可不是我十年前認識的人”。又或者,你的孩子變了,因為他們長大了。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所愛的某人,其實并不完全就如想象那般,你會覺得驚訝不已。兩個人去結(jié)婚,兩年后,他們就變得相互厭憎,怎么會這樣呢?我們以為很親密的人,有朝一日,大家的距離會變得非常遙遠,這又是為什么呢?
愛麗絲的同事貝拉(凱瑞·??怂癸棧┑胶髞?,越來越“不在狀態(tài)”、“不是自己”了,但這時候,“是自己”還有什么意義呢?當你瘋了的時候,你還是不是你自己,或者說,當你吃藥了,你會不會沒那么“是你自己”?
這恐怕就要跳到另外一個話題“瘋狂”,而這也是很讓杰茜卡感興趣的。
《小小喬》令人驚恐而又興奮的一個地方,是始終想要牢牢控制一切的愛麗絲,發(fā)現(xiàn)自己漸漸深陷于內(nèi)心的流沙,曾經(jīng)以為穩(wěn)固的關(guān)系、觀念甚至自我,都在隨之下沉,但與此同時,她又像是一個接連押錯籌碼的賭徒,再憧憬鴻運都好,也會有一瞬間動念——不如,就讓一切盡毀吧,落得個人神共滅,也好過這灰頭土臉。
有人覺得,到頭來什么都變了,愛麗絲妥協(xié),放任,看來什么都不會好了。杰茜卡談結(jié)局這種放松的狀態(tài),“也許她是迷失了,也許她是高興的”。這就看你要把尋常邏輯,擺在精神狀態(tài)的什么位置。
在挑選演員來詮釋這種不一般的狀態(tài)時,杰茜卡相中了艾米麗。
不久前,艾米麗在《達芙妮》(2017)里演了一個頑固、好斗的瘋女人?!斑@是一個非常摩登的瘋女人版本,因為這些古怪的地方,都挺讓人喜歡的,而且是很正常的。艾米麗有不可思議的天賦,而我的電影正好需要一個看重工作多于兒子的女人,我不希望觀眾去指責她,說她是個不好的媽媽。”
正式拍攝時,杰茜卡就會經(jīng)常跟艾米麗探討,什么時候愛麗絲會發(fā)現(xiàn)別人變了,而通過什么方式,她會覺得自己是在胡思亂想。
杰茜卡盛贊艾米麗的表現(xiàn),“她是在一個很不穩(wěn)定的基礎(chǔ)上表演,因為這不是一部心理學的電影,不會有大場面來展現(xiàn)她的感受,她在電影里只能跟那種不安感合作,而不知道正在發(fā)生什么。這是角色所承受的壓力,我覺得她完成得很好。每一場戲,你仿佛都能聽到一些內(nèi)心獨白?!F(xiàn)在是在撒謊嗎?還是說,他正在說出真相?誰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而這種情狀下,觀眾不知不覺地就會以一種特殊方式潛入角色身上,甚至是代入到看似遙遠的電影世界里。
能潛入《小小喬》世界的人會更明白,對于心理狀態(tài)的質(zhì)疑不過是一角冰山,對真相的質(zhì)疑才是海面之下叫人驚詫的二級內(nèi)涵。
愛麗絲、克里斯(本·衛(wèi)肖飾)和貝拉,全部都是科學家??杉幢闶强茖W家,也無法厘清當下發(fā)生的事態(tài)。杰茜卡分析,“他們發(fā)明東西,發(fā)現(xiàn)事情,能夠拯救人類,卻也有可能毀掉人類?!倍屑氁幌?,能讓科學家也失去自我意識,其實是一件更有諷刺意味的事情。
在創(chuàng)作劇本的階段,杰茜卡跟曾經(jīng)合作過《盧爾德》《瘋狂的愛》的編劇拍檔賈拉爾丁·巴哈德有過許多考量。二人最終構(gòu)建了一個復雜的劇本,力圖保證每場戲都有一些模糊的特征。
比如,貝拉最后倒下了,那么,是克里斯他們把她推下去的,還是她自己跳下去自殺的?究竟是小小喬改變了人們的思想和脾性,還是說這一切,不過是愛麗絲自己的臆想,只為了能讓自己順利工作,不用帶小孩?
這些不確定的場景,就是杰茜卡覺得有意思的所在。
“當你在質(zhì)疑別人的時候,你也在質(zhì)疑自己?!睂@種視角問題,杰茜卡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就像我們這會兒坐在同一個房間里,我看著這個方向,而你看著那個方向。這就很像電影的攝影?!?/p>
她很喜歡擺弄攝影機,譬如讓鏡頭湊近某人,然后又把鏡頭移開?!扮R頭的位置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想要做的是,讓觀眾感受到不安?!?/p>
也就是說,她想讓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腦子里不斷出現(xiàn)各種泡泡,“我這樣判斷,是對的嗎?”或者說,當有事情發(fā)生,角色離開了電影畫面,然后又回來,那作為觀眾,就會有一種感受,“嗯,怎么回事?有什么東西是我漏看的嗎?”
杰茜卡笑說,“我不會把整幅拼圖都攤給你看,總有幾塊是找不到的,而我手上并沒有拿著?!?/p>
這就是為什么說,她的電影兩極分化,很挑觀眾。
其實她也明白,絕大多數(shù)觀眾都希望能在電影里找到線索,并得到明確的答案。但她覺得,既然自己都還處在尋找答案的階段,又如何能給觀眾提供呢?“作為一個電影人,很難在拍電影時稍微留出一個缺口,讓那種懷疑精神保持活力?!?/p>
這種曲折隱晦的做法,當年杰茜卡在《鬼飯店》(2004)里就已經(jīng)做過嘗試。到了《小小喬》,她用了一個新的手段,那就是提供至少2個答案。真相不再具有單一性,并開始背離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
在《小小喬》的試映環(huán)節(jié),特定的一批觀眾會做好“被質(zhì)問”的準備,所以能夠欣然接受電影的特色。但是到了戛納首映,面對大批不同背景的觀眾,情狀就不同了。
杰茜卡說,“當我看到觀眾在我覺得該發(fā)笑的地方笑起來,我會很開心。但我也會跟評委會成員說,《小小喬》是多面性的,會有很多不同的主題,你得讓觀眾選擇是關(guān)于這個,還是關(guān)于那個的?!?/p>
電影的主線是愛麗絲在兒子與工作之間的權(quán)衡,但很顯然,許多不管是意料之中還是意料之外的觀點、指涉、意蘊,都隨著故事發(fā)展?jié)u次出現(xiàn),并被真相與假象之爭給聯(lián)系到一起。
“要是真的存在真相,那會是什么?一切事情是否會有一個絕對的答案?我在提供答案這方面,確實是很猶豫不決的?!?/p>
杰茜卡在自己的電影世界里探究真相,這真相連皮帶肉的,什么粉飾都不加。越敢直面,越顯勇氣。
她深入許多常見的議題,在別人的陳腔濫調(diào)里,別有一種赤誠。
“我有時候會覺得壓力很大,當我在廣播里聽到一些所謂‘會讓你感覺很好’的音樂時,我會想尖叫,我沒法聽。包括一些‘很浪漫的、美妙的’電影,我沒法看。因為這是不真實的,它們遮蓋了事情的本來面貌。”
而愛麗絲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取舍,其實多少投射了一點杰茜卡目前的狀況。她談到當爸爸和當媽媽之間存在的不公平,“我必須得說,很多母親就是很難放手。而且我經(jīng)常想,為什么她們不能說,‘請照顧我的孩子,我要去工作了?!欠N愧疚的不好的感覺是從哪里來的?”
她笑著看了看跟來采訪現(xiàn)場的兒子,小孩正在打游戲,還處在習慣跟著媽媽的階段?!拔易约阂灿羞@種感覺,但沒那么多。我試圖保持平衡,也希望能給孩子找到一個好的保姆,所以這并不難過,哈哈?!?/p>
所以在她看來,電影結(jié)局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那種絕望。
杰茜卡自己就挺喜歡愛麗絲和心理醫(yī)生(琳賽·鄧肯飾)談話的那個場景?!皩ξ襾碚f,這是一個很大的解脫。電影里很模棱兩可——她現(xiàn)在是變了還是怎樣?但這也是個真相。那為什么不放手,把孩子給爸爸?反正爸爸正好想要孩子,而她至少能專心工作……這應該是個開心的結(jié)局。她為什么不能過這樣的生活呢?”
正是讓愛麗絲有了一段糾結(jié)、駭然的復雜經(jīng)歷,她才會有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觀眾同樣如此。很多困擾我們的事情,其實正因為有一層困擾我們的所謂道德在,只是,道德由誰定義?道德為什么沒有隨社會變化而變化?而我們是否太習慣于被不完美的道德所束縛甚至折磨?
在最初打算拍攝一部關(guān)于人們改變的電影時,杰茜卡總是想,“結(jié)尾就是要擁抱人的天性?!薄缎⌒獭返慕Y(jié)局是壞的,因為所有人都改變了?還是說結(jié)局是好的,因為所有人都被治愈了?又或者,哪怕在結(jié)尾出現(xiàn)一個充滿喪尸的世界,也未必是一件壞事。
“這其實正是我想要的感覺。所有東西都會改變,但是,沒關(guān)系的,生活并不會介意如此。”仔細一想,杰茜卡近乎荒謬的“殘忍”,其實已經(jīng)上升到了某種哲學高度。
“人類說白了,就是一些觀念的集合體。其中,最強烈的觀念就是愛。每個人都渴望愛,但愛并不存在,它只是一個非常強烈的觀念,而它使得我們能夠溝通、生存,盡管我們當中有些人知道,它并不存在。這就跟我們其他觀念是一樣的,比如信仰、希望、科學。在當下,我們并沒有那么相信上帝,而我們很多人都會離婚,所以信仰和愛也沒有那么強大了,但是每個人都愛科學,我們總希望科學家會給我們終極答案。《小小喬》則說,科學家也并不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就像是牧師,他們假裝給我們最后的答案,但其實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任性天使》里的女主角麗塔(芭芭拉·歐斯卡飾)就是個始終得不到愛的中學生,哪怕“愛”被有形無形地強調(diào)多次,而最終,對于愛的索求,讓她走向了某種無愛的毀滅。《盧爾德》在一群病患信徒的朝圣之旅中展開神跡是否存在的談論,到頭來,似是而非的一個“神跡”讓眾人在信與妒之間搖擺,也不知道這宣示了上帝的慈愛抑或是殘忍。《瘋狂的愛》在愛與死的關(guān)系上大做文章,在平靜的語調(diào)里,透過起起落落的戲劇沖突,掠過一絲絲嘲諷。
而在《小小喬》里,還有個看起來有趣,但卻有很深意味的設定,那就是培育小小喬的時候,需要付出時間,更需要付出愛,甚至要跟它說話,而它會讓人感受到快樂。可以說,快樂也是一種可以等價交換的東西。
杰茜卡補充說,愉快也是一個強烈的觀念。她在報紙上讀到一篇關(guān)于奧地利學校體系的文章,說的是學校正在摧毀學生的快樂?!拔揖蜁耄@是指哪種類型的快樂呢?我覺得這很值得質(zhì)疑。一個人做他或她想做的,就會開心是嗎?我覺得,在所生存的社會體系里,能夠擔當一個受尊重的角色,這才是快樂的本源?!?/p>
她笑著加了一句,“人不一定生來就是為了追尋快樂的?!?/p>
7.5/10。我觀影的兩個角度:中產(chǎn)階級矯飾的完美和對母性角色的質(zhì)疑。被花粉侵染的人們以維持表面一切完好的假象來保護魔花,最終女主也被侵染,卻儼然一副中產(chǎn)或上流虛假平和之“圓滿”結(jié)局。女主從不以為意到漸漸焦慮,心理醫(yī)生提示她也許魔花的惡果恰恰是她自己潛意識的浮現(xiàn):兒子對自己的依賴感消失也許正是她所希望的,她并不想履行母親的指責,而是投入滿足自我的工作中。科幻和心理戲平行雙線齊下。女主對男主示好的不投入、對兒子無暇關(guān)心的歉意……被花粉感染……一切都美好得可怕(聯(lián)想到《Pity》中男主只能在悲傷中感到愉悅):似乎產(chǎn)生了愛意和理解,但都是為了魔花而形成的同盟cult。終于她自由了,她也不再自由。影片同預想的(概念書)幾乎一樣,完成度不錯。錯過了開頭。觀影于戛納電影節(jié)。05/14/2019
全場都被這鬼畜驚乍的日系配樂嚇得啼笑皆非,詭譎的音效、橫向移動的字幕、向著對話人物間空檔緩慢推進的攝影,視聽手法新穎的后現(xiàn)代科幻驚悚片??吹阶詈?,人類被自己所培育的魔花控制情緒、放下包袱、欣喜地接受當下,表面上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結(jié)局,實際上則是對人類一個個變成行尸走肉般“快樂僵尸”的隱喻。
7分,仍然保持了之前作品悶蛋風格。不過,這次選擇了一個相當現(xiàn)代的題材(其實是科幻)。美術(shù)還是各種大塊的黃綠紅這種,攝影倒是運動起來了。主題其實在之前很多科幻恐怖片都有涉及,好似《天外魔花》之類,好在風格明顯。以及,配樂非常詭異。
被配樂嚇死…如果把小小喬的病毒看成另一層面的“母性”,是否可以理解女性變成母親后的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的失去自我行為?
黑鏡什么時候能回歸這個水平
【今年的SIFF驚喜】就是非常特別。聲音設計做得真好,soundscape as a (vital) role,倫敦公寓門外的搖曳樹影搭配古箏過耳難忘;每一個角色都是既模糊又堅定冷靜,女主也是,在這種超現(xiàn)實設定里還能演出(讓我)可以identify的效果(我與世界:我?世界?愛咋咋滴吧),我覺得影后是實至名歸;難以定義的小尺度敘事創(chuàng)造巨大文本空間(存在主義?探討幸福?自我意識?心理分析?隨便怎么解釋吧,但這可解讀性沒有消弱我看故事的樂趣);影像語言既有詭異獨特風格(比如每一場對話的zoom in鏡頭都是對準一個虛的點)而且成體系,形式主義強迫癥也沒啥可抱怨的。
#72nd Cannes# 影后。7分。影片觀感就像蘭斯莫斯拍了一集《黑鏡》的劇場版。豪斯娜的研究工作做得還是相當細致的,片中各種生物學技術(shù)細節(jié)都很說的過去,對科學原理和話語都保持了很好的尊重,影片的美術(shù)和服裝設計得相當出色,驚悚感主要是來自希臘詭異浪潮式的無表情表演(營造某種“uncanny”的感覺),但更多的還是靠日本風的音樂來營造一驚一乍的氣氛,寫得雖好但是真得有點濫用了。影片對(技術(shù)帶來的)“快樂”的倫理探討十分有趣,也討論到了“主體性”這種大問題。影片顯然是有著頗為精心編排的的隱喻和豐富的哲學探討面向。最可惜的一點就是花粉控制人這件事,其實由愛麗絲的心理咨詢師給出了另一個解釋:作為工作狂的愛麗絲對自己疏于照顧兒子這件事心懷歉疚。如果能保持住這種曖昧性就更好了……
政治意味很強啊。片中很多極具裝置藝術(shù)氣息的場面輔助電影敘事,比如老研究員爬窗戶回頭看到一動不動卻似餓虎撲食的花叢、心理醫(yī)生墻上的畫醫(yī)患相擁,現(xiàn)實中卻冷漠地例行查問的對照...當然,這部電影最后也像一個裝置藝術(shù),很好地拋出了議題,卻欠缺電影真正應有的感染力。
前半程特別討厭,覺得又一驚一乍又故弄玄虛。然而漸入佳境,驚悚懸疑逐漸引入心理學和形而上的悖論,真假虛實、假快樂與真現(xiàn)實的界限逐漸模糊,以至于結(jié)局一黑到底,假快樂最終也變得勝似真快樂,everyone is happier,導演的聰明勁兒真是用對了地方。電影完成度很高,配樂也可能是年度最詭異最wtf,嚇得幾次差點從座椅上跳起來。
B / 開頭干癟,但之后隨著配樂表演多個層次的旁逸斜出調(diào)性逐漸豐富,甚至在這個一眼能望到頭的單薄科幻設定之下發(fā)掘到了極其細微的當代癥候。它并不同于《圣鹿》一般直接的病態(tài)具象,而是著力于捕捉對“常態(tài)”與“非常態(tài)”進行“分辨”這一行為本身的焦慮,這恰似一種“塑料”包被的困頓狀態(tài):批判與批判的無力之間的無休止纏斗。為了呈現(xiàn)這種狀態(tài)導演所采取的手法可以說是無比謹小慎微了,她讓幾乎每一個部分都出現(xiàn)偏離與失常,又讓它們相互團結(jié)成一副欣欣然的科幻類型模樣。
風格接近“圣鹿之死”,劇情卻是“天外魔花”。聲大于形,伊藤貞司的詭異配樂比鮮紅欲滴的畫風還驚悚。女主全程表情呆滯,竟然KO“燃燒女子”拿下戛納影后,除了分豬肉我找不到別的解釋了...
花吃了那男孩,原來我非不快樂。
赤色恐懼
怪異而有趣。從開頭第一個畫面起就陷入一種催眠又一驚一乍的情緒,彈幕般飄過的字幕,旋轉(zhuǎn)著的培育室監(jiān)控畫面,一朵朵紅艷詭譎的花。見過太多人工智能顛覆人類世界的故事,但你聽說過植物智能的危害么?它甚至很難被判定為有害,因為每個人都因為它變得更快樂,相敬相愛,不再糾結(jié),保護著小小喬花。結(jié)尾那聲“晚安,媽媽”過后,旁邊老外抽了口氣說,scary!各種東瀛風竹笛、擊鼓、犬吠等奇怪大音量音效突然冒出,真真科幻驚悚片。PS,半英國片,有句臺詞是我們將把這種快樂花推向全世界,甚至歐盟XD
韋斯·安德森憑借本片中男扮女裝的精湛演技,成功獲得戛納最佳女演員獎。
在軟科幻的外衣下,講述的其實還是當代人內(nèi)心深處隱秘的不安全感。盡管滿屏的紅色花朵顯得如此觸目驚心,它們彌散出的花粉亦可能只是人們潛意識中的幻覺。這也是豪斯娜在《小小喬》中做得出色的一點,正如影片中不停復現(xiàn)的撓人音樂,也許只是某種焦慮情緒再明顯不過的外化。故事本身并不完美,甚至某些部分帶有后現(xiàn)代式的空洞(特別是影片前半部分),但隨著敘事的深入,究竟什么是真實,什么是臆想,逐漸混做一團,解讀的空間也隨之被打開。
飼養(yǎng)螞蟻觀察如何筑巢,飼養(yǎng)愛犬相信足夠忠誠,飼養(yǎng)孩子需要陪伴孤獨。溫室里的花朵,它不用說話就能帶來快樂,于是人類終于集體放棄了悲傷與痛苦的情感。某天小小喬終于上市推廣開來,每個人都培育小小喬并吸食了它的花粉而變得快樂,作為地球上唯一一個知道真相且清醒的人,你,會選擇吸食小小喬嗎?
#22thsiff#《小小喬》絕對是我上影最大的驚喜。它是一部存在主義的恐怖電影,講述了我們無法理解自己復雜的情感,以及對一種無思想、無負擔的幸福的誘惑。特別要說導演豪絲娜為電影做了一些令人不安和特殊的事情,除了在原聲帶上偶爾的無調(diào)性尖叫,她提供了一種更克制的不安,電影中的女主角無法理性地接受可能發(fā)生或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從某種意義上說,她采取了一段微弱的恐懼和不確定性的時期,這段時期通常會引發(fā)這個經(jīng)常被講述的故事。從隱喻的角度來說,這不是一部容易歸類的電影。從視覺上看,這是一場盛宴,將裝飾藝術(shù)的粉紅色和薄荷綠與對稱的白框形成對比,隱約地喚起了70年代一些失傳的科幻電影的美學。
驚呆!學生作業(yè)一樣的質(zhì)感居然進了戛納競賽單元!這配樂真的是審美扭曲的典范了。
概念先行的電影,但文本其實十分貧瘠,意象搭建完全失敗,顛來倒去還是浮在這個概念框架上,經(jīng)不起推敲。冷感梳理的鏡頭和怪異的配樂十分刻意,導演一頭鉆進形式的囚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