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瑞士制作的故事片中,一個青少年必須在忠于家庭和國家與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之間做出選擇。
在《奧嘉》有一個微小但關鍵的時刻,這位15歲的烏克蘭體操冠軍,阿納斯塔西婭·布迪亞什基娜(Anastasiia Budiashkina)扮演的各種兇猛,在一場關鍵比賽之前遇到了她的老教練瓦西里(Aleksandr Mavrits飾)?,F(xiàn)在是2014年,在她的祖國,數(shù)千人在基輔的獨立廣場抗議由時任總統(tǒng)亞努科維奇領導的親普京傀儡政權。
奧嘉現(xiàn)在是瑞士隊的一員,這要歸功于她已故的父親,她的父親是海爾維蒂亞人,這是她母親鼓勵她的選擇,因為這樣可以讓她遠離家鄉(xiāng)的暴力;瓦西里已經叛逃去執(zhí)教俄羅斯隊,也許是為了錢,也許是為了和這個領域最優(yōu)秀的運動員一起工作的機會,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在體育館的走廊里,他試圖祝她好運,她卻嘲笑他選錯了隊。“這是體育,不是政治,”他無力地咆哮道。但奧爾加知道,你不能把政治從體育或藝術中抹去。就像提高成績的藥物一樣,它們通常最終都會曝光。
《奧嘉》自信滿滿,被認為是瑞士導演埃利·格拉佩(Elie Grappe)的第一部故事片,本周將在比正常電影發(fā)行過程更廣泛的范圍內上映,因為其利潤將通過災難緊急委員會(Disasters Emergency Committee)捐贈給烏克蘭。雖然故事背景大多發(fā)生在親歐盟運動革命(Euromaidan Revolution)時期,但令人痛苦的是,它與當下的現(xiàn)實息息相關。像許多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一樣,奧爾加必須在忠于家庭和國家與個人利益之間做出選擇。值得注意的是,自戰(zhàn)爭開始以來,布迪亞什基娜本人就逃離了烏克蘭,從受災的哈爾科夫逃到了波蘭的安全地帶。
在影片中,安全也是一個關鍵問題,一開始奧爾加的記者母親伊洛娜(Tanya Mikhina飾)突然遭到暗殺,這讓兩人都處于危險之中。體操天賦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奧爾加最好的朋友薩沙(薩布麗娜·魯茨索娃飾)非常理解這一點,盡管她選擇留在基輔參加抗議活動。
在轉向電影制作之前,Grappe高標準地學習了古典音樂,他在這里喚起了在音樂或體育方面取得優(yōu)異成績所需要的偏執(zhí)的專注,正是在青少年神童情緒最不穩(wěn)定的時候需要的奉獻精神。所有這些在這里都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在奧爾加訓練和練習的孤獨蒙太奇中,然后在無情的日常中訓練和練習更多。
即使冒著身體遭受不可挽回的傷害的風險,她臉上那種堅定不移的表情也會讓任何俄羅斯對手感到恐懼。
成年人會說:「This is sports, not politics.」
但是對於15歲的Olga來說,她的家鄉(xiāng)在她身後燃燒著;這不單是一場奧林匹克的競技,而是國土的存亡之際。
2013年烏克蘭爆發(fā)了所謂親歐盟示威運動,稱為「Euromaidan」。與其同時,15歲的Olga正在瑞士為奧運前的歐洲錦標賽做準備。她每天透過視訊電話與人在基輔的母親、摯友聯(lián)繫;當烏克蘭的情況每況愈下,她內心所產生的排斥與焦慮愈發(fā)令她感到萬分痛苦。
儘管瑞士提供她簽證,讓她最終能成為一名擁有瑞士國籍的體操選手,可是Olga卻從未遺棄她的故鄉(xiāng);最終在示威抗議運動落幕後的2020年,Olga回到了基輔,擔任體操選手的訓練師。
《Olga》是本屆「導演雙週」的入選作品,來自里昂的年輕導演Elie Grappe所執(zhí)導的劇情長片。
二代移民的緣故,許多體育選手在她他的職業(yè)生涯起步時,經常會遇到國籍的選擇題;《Olga》遭逢「Euromaidan」事件或許受到更大的重視,卻也無法改變國際間的反應。當他的教練對她說:「This is sports, not politics.」,她怒氣沖沖的回他:「You chose your side.」,因為她內心知道,只能由自己做出選擇。
借由一位烏克蘭體操少女的故事打開矛盾的內在,她生活于惶惶不可終日的社會環(huán)境下,她看似只專注于體操卻一直關心著烏克蘭的時政,她的母親是一位揭發(fā)真相的勇敢記者,但她的生命受到了威脅,這就是烏克蘭,不斷動亂,未曾擁有現(xiàn)在,更遑論未來。
現(xiàn)今烏克蘭或許將成為過去式,更有可能把沉寂已久的戰(zhàn)火重新點燃,這幾天歐洲基礎設施接連被破壞,雖看起來戰(zhàn)爭還控制在烏克蘭土地上,卻有外溢的風險和狀態(tài),歐洲民眾怕真的需要準備干電池和收音機了。
滿嘴正義與自由,心里全是生意。就這么一部強行灌輸價值觀的電影,真是受不了。沒有多少內容,空泛地提及了關于推翻烏總統(tǒng)的畫面,人群被煽動,推倒馬克思雕塑,走上街頭打砸搶燒,一片混亂。這部電影也是東歐老牌圣母們眼鏡下的樣子,沒有看到死人,僅看到人群在街上為自己發(fā)聲。那么這一群人真正的訴求是什么?可以安居樂業(yè),怎么會沒事走上街頭。我看到了本片中這位少女被盲目的情緒所裹挾,這也是整個歐洲年輕人的一個縮影,她的一位同伴甚至在運動場上聲援烏克蘭,體育精神全無,被政治綁架,平白斷送前途。而現(xiàn)在正在發(fā)生的俄烏戰(zhàn)爭,同樣正在斷送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的未來。他們僅有的作用就是化為土地上難以辨認的碎片,他們被征兵入伍,端起槍朝向未知開火。這是場無論如何都會爆發(fā)的戰(zhàn)爭,或早或晚,只是選擇在了一個微妙的時間節(jié)點發(fā)生了。它的走向影響了全世界,也必將影響未來與當下的所有人。和平發(fā)展可能不會存在于西方人的腦中,他們沒有這樣一種思考方式。十分慶幸生在中國,擁有足夠的力量自?!,F(xiàn)在擺在眼前的最大的愿望就是祖國完整,完成偉大復興的夙愿。
如同芬蘭人編導的《六號車廂》,如果不涉俄烏地緣政治,本片憑技法不可能獲得戛納電影節(jié)青睞。作為首部長片技法可諒解。本片和《六號車廂》同時參加2021戛納影展,戛納電影節(jié)已淪為歐洲地緣政治非誠勿擾大會了嗎?
法國人編導,法國影人色彩觀當然傳承。瑞士的體操訓練館全球一流,法國三色旗隱于其中,法國人從來認為自己是歐洲代言人。
已入瑞士籍的olga和原烏克蘭隊友在2014年歐洲杯體操賽現(xiàn)場,疊化同時發(fā)生的基輔獨立廣場事件。象征意義明確,歐洲就是烏克蘭的夢想彼岸。 烏克蘭的歐洲夢,卻是法國人締造的。并借瑞士地位狠狠復興了一把法語。法語雖然只是瑞士第二大語言,次于德語,但是瑞士法語最接近法國本土標準法語,緬懷法國榮光的法語。
olga寧愿自傷,放棄代表瑞士征戰(zhàn)奧運的機會,回到媽媽的祖國烏克蘭。
片尾,olga最終退役成為基輔一名體操教練。 olga不僅僅是敢于在高低杠上挑戰(zhàn)“葉格爾空翻”的歐洲一流體操選手,更是被影片塑造為媽媽為烏克蘭自由而戰(zhàn)的斗士。 俄烏沖突仍在持續(xù),期望和平早日到來,邁丹恢復寧靜。
一開篇,以爲導演編劇會不會太貪心,把運動與政治這兩個題材結合在一起寫。但仔細想想,設身處地地想,何嘗有脫離過關係。這些軟實力在今天太重要。因爲它能夠牽涉到權力與國際關係。該片導演是法國出生,在瑞士畢業(yè)的。在一個歷史上中立國受教育的人,然後導演再去拍這個跨國題材的故事,很有趣。作爲第一部劇情片,展現(xiàn)出極其成熟的鏡頭調度與流暢的敘事,未來值得關注?!铩铩铩?/p>
這是競技運動中的一場政治斗爭,還是政治運動中的一場競技對抗,需要關注「RW沖突」局勢,以及關心運動員《奧嘉》未來動向的觀眾自行分辨和厘清。作為一名沒有「裁判」特權的普通觀眾,我所持觀點是一貫的:看自我身份認同??础秺W嘉》是誰,從哪來,到哪去。顯然,來自「單親」家庭的她正在試圖借助一個個訓練有素,宛如長在高低杠上、不斷流汗流血流淚的身體,沿著相對激進的「集體主義」道路更加溫和、公平和可行的「個人主義」路徑贏回原本屬于自己的尊嚴,并寄希望于以身殘志堅的「超人」形象融入歐盟這個同心圓。對于這位「幸運兒」來說,流亡只是一個小麻煩。一種源于本能,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伺機在她渺小卻壯闊、冷靜又熾烈的內心里也掀起了一陣波瀾:打著「中立」旗號的瑞士并不中立,亦不像政客、教練、記者和同行吹噓和許諾的那樣美麗。待續(xù)
從政治表達到競技精神 統(tǒng)統(tǒng)都給講個遍 不成熟的少女身心倒是成了最好的承載容器 但也因不知不覺負擔了太多以致于疲乏受傷而不自知//其實還蠻好的
借由一位烏克蘭體操少女的故事打開矛盾的內在,她生活于惶惶不可終日的社會環(huán)境下,她看似只專注于體操卻一直關心著烏克蘭的時政,她的母親是一位揭發(fā)真相的勇敢記者,但她的生命受到了威脅,這就是烏克蘭,不斷動亂,未曾擁有現(xiàn)在,更遑論未來。現(xiàn)今烏克蘭或許將成為過去式,更有可能把沉寂已久的戰(zhàn)火重新點燃,這幾天歐洲基礎設施接連被破壞,雖看起來戰(zhàn)爭還控制在烏克蘭土地上,卻有外溢的風險和狀態(tài),歐洲民眾怕真的需要準備干電池和收音機了。
不知道可以說什么,又能夠說什么,只想說我懂,我都懂。革命和訓練的平行蒙太奇橋段處理的很有力量,看得揪心。最后,一切好像又恢復了原樣,真的如此嗎?他們總說,遠離zz,讓體育脫離zz,讓藝術脫離zz,好像從此就能夠歲月靜好??墒侨松谑?,又有什么是與zz完全無關的呢?因為人本身就活在zz里呀。
從熾烈到洶涌、從堅毅到無畏,它代表了烏克蘭的負隅頑抗。自由是注定的陣痛,反抗是命運的選擇。源自身體情緒上的直覺反應與地域民族的精神樣貌連結在了一起,奧嘉目睹了同胞的犧牲才得知為何而戰(zhàn),離開了過去的土地才開始真正理解現(xiàn)在。處于動蕩邊緣的國家與個體都被傾注了關乎“運動”最本能的體態(tài),被剪入進幕間的現(xiàn)場實況與闖入賽場的政治口號別無二致,兩者已經遠遠超出了其本身所代表的意義:身份流亡的迷惘、無根浮萍的惶恐、身體疼痛的劇變,時代歷史的無解心結都伴隨著人民的街頭怒吼宣泄而出,體操運動的眩暈速度被攪入進群眾示威的憤怒焦灼,不解的世界和觀眾曾經冷漠圍觀過這場發(fā)生,而現(xiàn)在隨著全面戰(zhàn)爭的開始,所有人都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此刻的人們終于明白他們?yōu)楹味呦蜻~丹廣場,而那些經歷過的憤怒悲傷、也能夠助推勇敢不屈的波瀾。
非常寫實風格的政治+運動題材劇情片。作為導演處女作來講完成度很高,流暢自然又不失細膩,素人演員調教的也非常好,幾處風格化的鏡頭設計也都簡單有力,擲地有聲。是一個未來可期的導演。政治元素和體育僅僅掛鉤在一起,特別的角度,雖不能感同身受,但換位思考更令人百感交集。希望那些動蕩下的普通人,都能“心有所依”。
lured you up here n ate. we both passed out.
關于體育與政治密切相關的”運動電影“。瑞士這邊,在體操館日復一日的訓練運動;基輔那邊,在廣場夜復一夜的革命運動。導演態(tài)度當然明確,捍衛(wèi)烏克蘭的民主自由,于是寫就并拍攝了這么一個瑞裝上身卻心系祖國的女孩。
【瑞士】在重壓之下努力將要消化的孤獨,體能與精神上的折磨卻執(zhí)意前行;繼續(xù)探索體育世界的無情與成長,那個“國”這個“國”不斷地拉扯著她。它本身是個無甚驚喜的殘酷競技體育故事- -就像近些年好些電影都在選擇的方向與路數(shù)一樣;但當下的事件、當中的時事背景以及混亂與訓練間的不斷交錯,都賦予了它更多的特別。早看到不會是這樣(的感受),晚了也不會;或許就屬于觀影和邂逅的奇妙命題。
不倫不類,矯揉造作。再一看瑞士法國烏克蘭合拍的,所以這是?
它講的是過去,卻某種程度上恰巧預言了未來。歷史從來不是獨立于現(xiàn)在與未來而存在的。
???
撞車就給了不小的震撼。母親、朋友、國家、隊伍、未來、榮譽,這所有的一切都壓在了一個15歲小女孩的身上,她其實沒有足夠強大的身體和內心去扛下這一切,在和Zoé兩個人嬉鬧那一刻,立刻顯現(xiàn)了她孩子的一面。但是她必須挺住,并且要在心里辨清重要性,必須要做出抉擇。訊
一個烏克蘭女體操運動員的故事,導演將其放置于當時烏克蘭趕走親俄總統(tǒng)亞努科維奇的背景之下,并讓女主角在瑞士的訓練及歐洲的比賽與基輔的狂亂場面形成交叉與對照。在這個時間點上觀看這樣一部影片,確實頗讓人感慨。當時烏克蘭人民頗有勇氣,也爭得了自己的權利。未料九年之后,歷史又以另一種方式在重演。女主角表演挺有力度,還有超高體操技能。影片結尾是她在二零二零年返回烏克蘭,共享著祖國的和平,現(xiàn)在可能又在承受戰(zhàn)爭苦難了。
視聽很不錯~
國家都快折騰沒了,誰賺了? 7.0/388 短評145條 %47/44/9
這個世界屬于年輕人,我們必須相信他們的勇氣和智慧,就算不能助一臂之力,也不要成為阻礙。
6.5/10
#金馬2021,當政治和體育混在一起,那就變成一部政治宣傳片,而不是一部體育競技電影。這部電影就像一個包裝精美的糖果,當你撕開華麗的糖衣,里面是卻是一個黑色的石頭。小女孩是如何從一個糖果變成這塊石頭的,電影的結局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