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題材中自黑已不算是新鮮事,黑政府,黑警察,黑檢察官,看不慣的事,韓國導演都能拍出一段黑歷史來,曾拍出過《熔爐》的導演黃東赫這次真的拍出了一部自黑韓國歷史的《南漢山城》,背景是1636年的丙子戰(zhàn)爭,在韓國稱為“丙子胡亂”,以儒家文化正統(tǒng)自居的朝鮮人稱呼蒙古和滿人為“胡人”,以至于日治朝鮮時期燒餅都被稱為“胡餅”,正是當年滿人入侵朝鮮時帶去的食物,后被朝鮮人學會販賣時便稱為胡餅,電影《詞典》有提到過。這段故事的起因是1627年曾爆發(fā)丁卯胡亂,后金政權曾與朝鮮定下盟約,稱“后金為兄國、朝鮮為弟國”, 1628年,皇太極計劃進攻明朝,向朝鮮征調兵船。朝鮮仁祖故意拖延三日后才接見后金的使臣,并對他說:“明國猶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國,可乎?船殆不可藉也。”皇太極聞聽后大怒, 1636年稱帝后不久,因不滿朝鮮在結盟后但仍舊保持著與明朝的關系,率領數(shù)萬清軍攻打朝鮮,逼迫其稱臣。十二天后便抵達朝鮮京城漢陽城下,朝鮮仁祖出走南漢山城避難。翌年正月三十日,在南漢山城被清兵圍困47天后,仁祖著青衣在三田渡向努爾哈赤稱臣,行三跪九叩之禮。韓國人將此次事件看作國恥,稱之為“三田渡之屈辱”。我要說的是,就是這奇恥大辱,韓國導演居然可以拍出來,而且還對史實一一還原,導演要還原朝鮮大臣們稱之為蠻夷的侵略者,要還原朝鮮朝廷內部主戰(zhàn)主和的爭執(zhí),要還原當時朝鮮士兵的懦弱,要還原仁祖愛國憂民忍辱負重的勇氣。甚至導演還原了女真人的對白是用滿語。這部電影的累計觀影人數(shù)達到384萬人,這個數(shù)字是韓國總人口的1/13,可見其影響力之大,一部反映國恥的影片卻票房飄紅,在中國簡直不可思議,這類題材是中國影人的禁區(qū),而且毫無票房而言,但為什么韓國電影可以獲得如此成功,想必和其寬松的電影環(huán)境和開放的歷史觀決定的,屈辱史也是歷史的一部分,無法回避,更不應該刻意掩蓋。我國的近代史充滿了屈辱與不平等,貌似只有《火燒圓明園》和謝晉的《鴉片戰(zhàn)爭》,之后再無新作而言。這類作品放在當下是與“兩個一百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厲害了,我的國》相悖的。在這一點上韓國影人更加勇敢,韓國的觀眾也更加理性。 大連和旅順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一環(huán),作為租借地的旅大兩地,保留了大量日俄時期的建筑和當年殖民者城市規(guī)劃的痕跡,1899這個年份正是俄國沙皇頒布敕令宣布建立達里尼港,并以港建市的年份,正是大連城市的開端。大連誕生于沙俄殖民者的母腹,成長與日本殖民者的搖籃,侵略者在城市留下的印記猶如嬰兒誕生時帶來的胎記無法抹去,但這并不影響1945年光復后,大連以獨特的姿態(tài)在新中國“長大成人”。大連的城市和市民身上有著獨特的性格與文化,這與它的“童年經(jīng)歷”不無關系,而如今的官員在宣傳大連時對待大連的“出身”問題,試圖回避,甚至希望被外界所遺忘,這是何等狹隘的歷史觀。 說回到電影,如今滿人已不是中國的主宰,曾經(jīng)的滿洲已不復存在,滿語只存在于故宮的匾額之上,滿族人已無法從自身上找到任何民族印記,而韓國自明亡后以儒家正統(tǒng)自居,雖屈尊為王,但韓國文化之精髓從未間斷,薪火相傳,現(xiàn)在已融入到韓民族的血液之中,在韓國社會至今仍可以找到這種影子,而多數(shù)時候,經(jīng)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我們對其早已嗤之以鼻。如今我們又主張重視傳統(tǒng)文化,韓國這個當年與中國父子相稱的國家,儼然已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文化上我們向韓國可以學習的東西有很多,從這一點看,仁祖那一跪,真可謂大丈夫,用最小的代價換來了民族文化火種得以保留。這并非恥辱,只不過是在地緣政治之中尋求的一種生存之道罷了。 影片的始末有兩句話首尾呼應:“那年冬天大雪紛飛,寒冷無比”;“那年春天,蒲公英再次開花了”…
都說今年是韓影小年,可再怎么樣也不能如此慘淡吧,群咖大戲無一幸免地撲,一次次期待,一次次失望,砸得我都沒脾氣了。
來盤下最近兩個月的“大戲”:《軍艦島》、《V.I.P.》、《出租車司機》、《殺人者的記憶法》、《犧牲復活者》、《大將金昌洙》…都是我超愛的男神們吶,卻沒一個能創(chuàng)造出我眼中的經(jīng)典。一部《我能說》就夠掛起來推好幾遍的,可想而知今年有多慘淡,應該說是慘烈。
有了這么個背景,對《南漢山城》的期待感遠不如之前幾部強了,甚至有點不明所以的否定傾向,終于,感謝字幕組的無私貢獻,等來了今年最后一根獨苗。結果出人意料,很喜歡啊很喜歡!??
循往例先說導演,黃東赫,知名度不算太高,沒有金基德、樸贊郁、李滄東、羅泓軫那樣個性化標簽化,然而說起他的代表作幾乎是無人不知,《熔爐》、《奇怪的她》,無論你是否喜愛韓影,但一定會聽說過他的作品,并且為之鼓掌。就是這么一個導演!好吧,我至今想不明白這兩部居然會出自同一導演之手,現(xiàn)在又多了部完全不同風格的《南漢山城》,有那么一霎的恍惚,史詩感、厚重感,拍得像林權澤的筆觸,細膩微妙情感的掌控又有點兒李濬益的畫風。敢于挑戰(zhàn)不同類型,且很有想法的導演,實力自然不容置疑!該片將隱忍與克制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沒有強行篡改歷史,也沒有雞血式的個人英雄主義,比較客觀地還原了歷史,正視了與強國之間的實力差異,可謂一股清流。(反例參見《代立軍》)
再說演員,又一部男人群戲,講真,看大咖們飆戲感覺超過癮,尤其是韓國演藝圈這群讓人愛得欲罷不能的大叔們,當之無愧的真男神,豈是區(qū)區(qū)流量小鮮肉可及。韓國人顯然是很喜歡這種不均衡的搭配,近幾年的大制作幾乎都是男人群戲的版子,但即使再不均衡,也多少會插入一兩個女性角色,像這部戲里完全沒有旦角,僅靠一個女童就能成型的作品實在少見??赐瓴]有缺失感,說明大叔們的精湛演技篤定駕馭整部影片。
李秉憲、金允石、樸海日、高修、樸熙順、趙宇鎮(zhèn),6個男人的大戲,狠狠驚艷了一把!李秉憲經(jīng)歷丑聞風波掉粉無數(shù),可我想說,不管你們說他私生活有多混亂,甚至人品有多低劣,都不影響我喜歡他,因為他面對一切質疑,從來不回應,依然堅挺地演戲,我心目中的實力派就該是這樣的,為他點贊,更為他對“演戲”這件事的執(zhí)著點贊。金允石嘛,不在我的男神范圍內,雖說是個正兒八經(jīng)的影帝,可我總覺得他的表演過于單調,一味耍狠多少讓人有些失望。僅個人喜好啦,勿噴!
關于這倆男主,有3場戲必須重點提及。
一是崔鳴吉勸王投誠,并諫王不要舍棄金尚憲這個忠臣時,王說:“愛卿也是寡人的忠臣”,此時注意李秉憲的表情!是痛心,是惋惜,又是無可奈何的抑郁,把撕心裂肺的疼痛強壓在眼眶里,寧可忍受千古罵名也要保全王的性命,這一份堅貞,這一份忠義,這一份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凜然,盡在這10秒之間,完全演技炸裂!
二是朝堂辯論,這場戲也是全片的高潮了。兩位影帝表現(xiàn)相當出色,這并不是高談闊論某個政見那么簡單,而是把人物性格與信念融入到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里。在王面前表達的不是該怎么做,而是整個朝鮮王朝該何去何從。是和?是戰(zhàn)?是跪著活?還是站著死?帽檐或許遮得住面部表情,卻怎么也遮不住影帝們揮舞演技,情感總是最藏不住的。
三是金尚憲于炮火中救下小女孩,隨后又向鐵匠托孤時,金允石演得是很好的。一改往常狠厲的形象,也無之前朝堂辯論那場戲里的強硬執(zhí)拗,轉而化作源于內心深處的惻隱。我覺得這就是人物形象豐滿之所在,哪怕他曾經(jīng)毫不手軟地殺了她爺爺,于她,他還是會憐憫。再惡的人也總會有善的一面。沒有什么絕對的善惡之分。這場戲我覺得比最后金尚憲自盡更有看頭。
這片最成功的地方是打破“非黑即白”的陳朽觀念。何謂忠奸?主和派未必就是漢奸逆賊,斥合派也不見得就有多可歌可泣,兩方甚至都是忠臣,只是政見不同理念不同而已。按現(xiàn)在的眼光去看,崔鳴吉的決策無疑是睿智的,當時的情形要是不投誠,整個朝鮮王朝分分鐘被滅不是夢,天下再無“朝鮮”二字??扇敉墩\,大明與滿人之間的混戰(zhàn)尚不明朗,站錯隊也是會引發(fā)團滅的。另外,哪怕是個從屬小國,可畢竟也是個王啊,讓他給滿人行三叩九拜之禮,王之顏面何在,國之威儀何在?這也是最矛盾糾結的地方,難抉擇,難取舍,猶豫著,掙扎著。樸海日演的特別好,左右為難的困頓,他難掩悲愴與凄涼,一國之君被逼逃困入南漢山城,妻兒老小被扣押在江華島做人質,面對齊刷刷跪在堂下的臣子,他想活,可他卻不敢說出想活的話來,他是王,朝鮮需要他,百姓也需要他,該他死的時候又豈能獨活?哎,看來任何位置都不是輕松的,哪怕是至高無上的王位。
最可恨的是絕大多數(shù)臣子并不如崔鳴吉與金尚憲那般態(tài)度分明,說難聽點就是墻頭草,一會兒說支持把世子送出去給滿人當人質,一會兒又說要砍下崔鳴吉的人頭彰顯崇明擁明之心,最后看情況不對馬上甩鍋說讓王自己看著辦,我勒個去,這些人才最該被砍頭!也難怪王會感慨崔金二人才是忠臣!
話說該片今年入圍青龍N個重量級獎項,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倆),最佳劇本,另外包括攝影、美術、配樂、照明等技術類獎項,咱們一起大膽預測下花落誰家吧。
另外,關于被困47天那段歷史詳情,可參考首篇長評,漲姿勢啦。
《南漢山城》是一部記錄恥辱的戰(zhàn)爭片,卻把朝鮮的恥辱拍得大義凜然。故事有不符合史實之處,固然有影片方的立場原因,同時也正是這些處理,使得觀眾得以更好地思考生與死的問題。如果在電影中那種理想化的情況下都不能很好地解答這個問題,那么在更加復雜的現(xiàn)實中,應該是確乎無解了。 電影中線條很多,可以是每個人物都能作為一條線索,代表一種人生。開篇的領路人,他的孫女娜露,守城將領李時白,鐵匠與七?!斨凶钪饕漠斎皇谴廾骷c金尚憲。在這兩人之中,金尚憲是表現(xiàn)得更加立體,也更加突破傳統(tǒng)主戰(zhàn)形象的人物。兩人都不是一味站在朝堂與國君的立場上主戰(zhàn)或主降,在對社稷的思考中加入了百姓的未來,這就使得兩人的主張都變得沉重起來了。然而,主戰(zhàn)的金尚憲沒想到,相較于他所說的尊嚴,百姓們更關心的是自己的小小生活,是夏播與秋收;主和的崔明吉想必也沒有想到仁祖下跪投降時的那份屈辱,從未流淚的自己也會哭泣不已,而在幾百年后,大清不復,韓國會拍這樣一部電影,重現(xiàn)當年的景象。 利鐵是其中不大不小的一個角色,卻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寓意。他為了送檄文,逃出了清軍的層層圍追堵截,卻幾乎死在了自己的援軍手中,因為都元帥有自己的考慮,不希望為救仁祖而冒此大險,卻又受制于自己為將者須聽君命的一點仁義,因此選擇“沒有收到檄文”。利鐵放過了軍士,導演卻沒有像其他影視作品中的那樣,接下來是以德報德還他恩情,卻是再次被軍士的弓箭所指。最后呢,清軍跟隨軍士找到了都元帥的營地,全營被滅,而都元帥,正是朝鮮王苦苦等待的援軍。在這樣的糾纏與巧合中,仁祖仿佛被命運所捉弄,實際上卻是被自己、被自己的官員所捉弄,以至于最終不得不選擇出城投降。 在出城時,崔明吉說“殿下,從這里開始不能騎馬了?!币簿皖A示著,之前是朝鮮王的他,即將成為滿清的臣子,馬后是曾經(jīng),馬前是未來,曾經(jīng)是仁義尊嚴,未來是屈辱難料。投降時一邊是仁祖對皇太極行三拜九叩之禮,沉重的呼吸清晰可聞,一邊是金尚憲舉刀自刎,汨汨的鮮血在地上流淌。導演將兩者的行為緩慢而又詳細地表現(xiàn)出來,或許是有意引導觀眾思考二人所說的生與死之路。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只是記述了歷史中小小的一個片段,所反映的、思考的卻是貫穿所有歷史的問題,生死之路,當夾雜了人的尊嚴時就變得錯綜復雜。就拍攝手法而言,南漢山城也是無可指摘,對于戰(zhàn)爭場面采取直視,又有意將觀眾拉離故事,使之跳出故事本身進行思考,是最好的地方。金尚憲殺老者時的遠鏡頭與他自殺時的背影、死后的特寫……這些遠近變換的鏡頭,恰到好處、不即不離的配樂,還有整部片子中單一的黑白色調(最后春天來臨時的色彩鮮亮起來,既是色彩對比,也是呼應金尚憲對娜露所說過的話),考究的朝鮮服飾和滿清金錢鼠尾辮,這些細節(jié)對于我這樣一個注重歷史微塵的人來說很重要,恰恰也是吸引我過了這么久也來看這部電影的緣起。 最后,蒲公英開了,船也系好了,娜露與金尚憲的約定卻永遠留在了丙子胡亂的冬天里。 記錄一些小片段: :小人熟悉這冰路,等清軍來了,就給他們帶路,換取些糧食吃。 :你可是朝鮮的百姓,為何昨天幫國君,明天又幫清軍? :小人昨天幫御駕渡河,卻連一碗小米都沒拿到。 傳令兵的頭被無知的兵士砍下,只為了一頓飯的賞賜,于是自己士兵的頭顱和敵軍將領的掛在了一起。 :朝中的大事,怎能交給卑賤的鐵匠呢? :現(xiàn)在國家處于危機之中,哪有什么貴賤? :吃喝玩樂,打人關押的時候,都是有貴賤的??隙ㄓ腥吮任腋线m。 :如果你能送完這個檄文之后,安然無恙地回來,主上殿下會給你大大的賞賜。 :我做這件事并不是為了主上殿下,殿下和士大夫是獻上城池還是獻上性命都與我無關。像我這樣的人,只要在夏天播種子,秋天有收成,冬天不餓肚子,我們的愿望只是如此而已。 :微臣愿意死的輕于鴻毛,支撐比死還要重的生命。 :死并不輕于鴻毛,殿下。尚憲所說的死,是無法支撐性命的。 :鳴吉無法分辨生和死,是將生死混為一談,將生變成了恥辱。 :無法忍受恥辱,但可以忍受死亡,殿下,請不要想和天下百姓一起死。 :一個國家的君王,在面對蠻夷的時候,應該接受的是正大光明的死,怎可在全天下的百姓面前恥辱地乞求活命!臣無法旁觀,侍奉這樣的君王。請在此地砍了微臣的腦袋。 :到底什么是國君?就算在蠻夷的腳下,只要能為了自己國家的百姓創(chuàng)造活路,才是微臣和百姓的從心底跟從的國君。請先砍了微臣的腦袋,請殿下忍受……這份恥辱。
7.8分。這場戰(zhàn)爭從開始就注定失敗,中間掙扎了一下還是失敗了。題材有限,導演發(fā)揮不出來,一直在拖劇情。一個本來就注定結果的故事,劇情太拖沓,不過導演很用心的去拍。演技沒得說。140分鐘太長了,這個故事本來就沒什么觀賞性,看起來很燜,如果不超115分鐘左右我會給8.0分。 雖然沒有拿影帝,但所有人的表演都可以堪稱古裝劇教科書級別的。
在電影方面,相較于中國,韓國是脫離了小學生趣味的了,無論是題材還是主題,都在跟好萊塢靠近,但更具歐洲的寫實風格 電影都是在兜售某種價值觀。一部電影在稱為一部好的電影之前首先要能提出一個好的問題,讓人衡量思考。一刀切的價值觀基本可以判定不是好的價值觀 南漢山城講訴的是朝鮮“丙子之役”,皇太極率清軍侵襲朝鮮王國,把朝鮮君王及眾臣圍困于南漢山城 皇太極圍而不攻,是因為他要的不僅僅是勝利,還有人心:只有他們自覺的走出城池,皇帝的威嚴才能普照天下。只有朝鮮君王主動出城跪倒在自己腳下山呼萬歲,一切才能塵埃落定,這是上謀,上謀伐心 皇太極是強者,朝鮮王君是弱者,強者像熬鷹一樣熬弱者的心,弱者只能戰(zhàn)戰(zhàn)巍巍考慮是戰(zhàn)還是和 每到這種時候,都會出現(xiàn)三派:主戰(zhàn),主和還有帽子派 主戰(zhàn)派是為面子,以前是主子,變成以后的狗腿子,是恥辱,與其屈辱茍活,不如有尊嚴的戰(zhàn)死。求和的人無法分辨生和死,他們是將生死混為一談,將生變成了恥辱?!耙粋€國家的君王,在面對蠻夷的時候應該接受光明正大的死,怎可在全天下百姓面前恥辱的企求活命?微臣無法侍奉這樣的君王?!? 主和派是為了活著,生命是第一要義:如果強者隨意對待弱者,弱者也會為了活下來而忍受任何事情。主戰(zhàn)派的話說得很漂亮,也很正確,但那只是話,話只是面子的臺階,如果認為話語重于生命,那是荒唐。無法忍受死亡,但可以忍受恥辱?!熬退阍谛U夷腳下,只要能為自己國家的百姓創(chuàng)造活路,才是微臣和百姓從心底跟隨的君王。” 最多的是帽子派。帽子派的原則是除了表態(tài),不能承擔任何責任,也不要承擔任何風險。他們不用奔戰(zhàn)沙場,沒有戰(zhàn)死的風險,但也不愿求和二字從自己的口中流出,這樣顯得貪生怕死沒骨氣,他們只會站在制高點給主戰(zhàn)派、主和派戴帽子,為他們請罪。主戰(zhàn)派戰(zhàn)敗了他們重言痛斥:殿下,這般恥辱是史上未有的,請砍下他的頭,送到蠻子那里,以重樹君王的威嚴;他們是為了免罪,夸大自己所見,用于脅迫殿下,他們在禽獸般的蠻子面前,使殿下和宗廟社稷受辱,請?zhí)幰詰土P。主和派寫了乞降文書,他們痛哭流涕:崔鳴吉的文書是把整個宗祠獻給蠻敵的逆賊之書…請馬上將文書燒掉,砍下逆賊崔鳴吉的腦袋,以示三軍 這三種人說了那么多,都是在等一個人表態(tài),君王。君王想要面子,也想活著。以前是一朝之君,之后要變成他朝之臣,這榮光放不下,面子上也過不去,必須嘗試一戰(zhàn)。但一戰(zhàn)之后,發(fā)現(xiàn)根本就沒有扭轉的可能,這時候,主戰(zhàn)派再說寧戰(zhàn)死不茍活的話,君王就變得慫了:我想活,為什么你口出死亡 在整個事件中,還有一類人被排除在討論圈之外,但事件對他們的影響卻是最直接,也是最巨大的,那就是普通老百姓,他們不管是戰(zhàn)是和,也不管誰折了面子誰賺了里子,他們只希望戰(zhàn)爭趕緊結束。電影中,主戰(zhàn)派找了個鐵匠突破封鎖山城外送勤王檄文,他說:我做這件事并不是為了主上殿下,殿下和士大夫是獻上城池還是獻上性命,都與我無關,像我這樣的人,只要春天播種子,秋天有收成,冬天不餓肚子,就可以了。他冒著丟掉生命的風險外送勤王檄文,僅僅是因為:只要我把檄文送出去,戰(zhàn)爭就能結束嗎? 我們常常在談愛國,其實大多數(shù)時候都只是妄談,只是各取所需,得看你是在什么樣的位置上。你談愛國是為了榮光?面子?明哲保身?還是為了生存?或是在談一個概念?什么時候談愛國是在生拉硬扯,什么時候談愛國是在一個框架層次內的凝聚力量,這是需要辨析清楚的 或許,對于局外人、后來者來說,關鍵的問題并不在于該戰(zhàn)還是該和,而在于國家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到了這樣的境地。什么樣的境地可以為之死,什么樣的境地可以棄之逃,一個國家的路該怎么走?南漢山城最后,主戰(zhàn)派與主和派有個生而死、死而生的對話,雖然說得有些玄乎繞口,但也算是點了一下主旨: 一起回都城,重建朝廷吧,這才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正如我所走過的路,我就算要死,也絕對不是在蠻夷腳下 何出此言,明明有活路,為何偏偏談起死路,你所說的死路上真有活路嗎? 那你所說的活路究竟是什么 活著才能走的、新的路 那是百姓的路,還是國君的路? 百姓和國君一起走的路 我也那么想過,但我錯了,為百姓而走的新的活路,只有在除舊革新之后才能有,你是,我也是,我們所擁立的國君也是,這就是我在城中領悟到的
來源于微信公眾號:周鹿鳴
私利與公義的扭打
之前就發(fā)現(xiàn)韓國的歷史片有獨到之處,尤其像之前的《鳴梁海戰(zhàn)》《思悼》等給人印象深刻,而《南漢山城》一出,感覺不僅是韓國歷史片的新高度,也是世界歷史片的新高度。
電影難得之處在于直面歷史,我們很多觀眾一看韓國歷史片,尤其是涉及清王朝的,都會來句“我大清”,好像自己姓愛新覺羅、鈕鈷祿一樣。這樣,在心態(tài)上就輸了。
簡單地說,故事的背景是:17世紀初,圍繞著東北亞地區(qū)的霸權,與明國對立的女真族改國號為清,并要求朝鮮成為其屬國。朝鮮秉持民族自尊心和與明國之間的邦交義氣奮力抵抗。1636年12月14日,清國大軍越過鴨綠江,攻向首都。仁祖和其大臣們南下江華島的路被阻,因此逃至南漢山城。當然,朝鮮是經(jīng)不起清軍的攻擊,最終朝鮮國王出城投降。也就是說,韓國人這次講述的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其實無論直面恐懼或者直面恥辱,人都會更加的理性,更加的警醒。這部電影,我覺得可以作為廣泛思想教育的素材,也可以成為愛子愛女的私家教材。因為對于國民而言,大到治國安邦,小到炒股買賣,都可以從中獲得安身立命的教訓。
因為直面歷史,直面恥辱,所以電影展現(xiàn)了很多“患難真理”,相當富有啟發(fā)性。
朝鮮為什么不一開始就投降?
很明顯,正如影片所言“民族自尊心”還有“與明國的邦交義氣”。正如日本歷史上政客處理“黑船來航”(美國的海軍進入其港口,逼迫其通商開放)一樣,先擺出作戰(zhàn)的準備再說,如果只是一味見到強大的敵人就投降,那么就會讓民眾對民族失去信仰,對國家失去信心,也會讓國家政府對世界失去信用。所謂民無信不立(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所以,一開始以和談為名出使清軍大營,實際窺探清軍強弱虛實的吏曹判書(簡稱吏判,我理解應與吏部尚書相當,因朝鮮為明朝屬國,而降低一級稱呼)崔鳴吉,發(fā)現(xiàn)沒有勝算:清軍糧草充沛,兵強馬壯,十倍于己。所以一早就提出投降。畢竟此時,被困山城,又逢寒冬,不僅糧草短缺,而且缺乏御寒的衣物,兵器也殘舊。而且之前也做過抵抗,不算是不戰(zhàn)而敗。但是崔一提出,就遭遇了其他大臣的反對,甚至有人主張要拿他的人頭懸掛在墻上,穩(wěn)定軍心民心。
為什么忠臣良將俱在,卻無法絕境反生?
處于優(yōu)勢,只需要謹慎,大致不會有岔子;但是處于敗局,弱勢,就好像看到自己手里的股票不斷下跌,指數(shù)也在下跌。心里慌張,精神緊張,雖然有很多選擇,但是似乎每一個選擇都可能指向毀滅或者生機,不知道該怎么辦才是“對的”!的確,人類本身并無法控制“偶然性”,不到最后一刻,誰也無法判定誰輸誰贏。
朝鮮君臣陷入了一個困境,在這個困境中,似乎看不到一個“奸臣”(回頭我們可以拿這個去反思、檢驗中國歷史),每個人都是殫精竭力,忠君愛國;不論是主戰(zhàn)派還是主和派。片中,主和派崔鳴吉的思路是對的,百姓有生機,國家有生機才重要。主戰(zhàn)派的思路也是對的,就算要死,也絕對不是蠻夷的腳下。而且,主戰(zhàn)派的戰(zhàn)略和決策其實也沒有“錯”:一、雖然敵我懸殊,但是山城易守難攻,敵人也受苦寒影響;二、發(fā)現(xiàn)敵人虛弱的位置,準備突襲,向勤王軍隊表決心;三、發(fā)布檄文給勤王軍隊,里應外合,突破重圍。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關鍵是“大勢已去”?不是,歷史上并不缺乏絕地反攻,并不缺乏以弱勝強,更不缺乏抵御外侮的勝利。關鍵其實是“私利與公義的扭打”。比如說,朝鮮國王,他的利益難道就和國家捆綁?不是的,即使是一國之君。他在意的更多是“王位世襲”,他怕死,也不愿意送兒子去做人質換取和談。至于大臣,領相(對應首相,宰相)也是忠心愛國,身先士卒。但是他也有“私利”,他堅持貴族的待遇,堅持貴族的尊嚴,更堅持傳統(tǒng)的禮節(jié),所以不愿意捐獻出衣物給守城的士兵,所以即便突襲也要鳴鼓而出兵。在國王宣布投降之后,禮判金尚憲最后以死表誠,更是忠心耿耿,但是他也有“私利”,就是自己的名節(jié)。即便是從頭到尾,我看不出有“私利”的崔鳴吉,正如他自己所言“臣以后便是萬古逆賊”,是他草擬的投降書(本來該有禮判金尚憲寫,但是金拒絕),是他堅持的和談投降,所以他就像李鴻章之于中國歷史一樣,難逃“賣國賊”之名。連名節(jié)都放棄,只有像司馬遷那種使命感十足的人才能做到。我們看不到他的“私利”,那畢竟也是放在現(xiàn)在來看,是他保留了朝鮮的生機血脈。放在歷史上來看,真實的他,也完全可能是為了自己妻兒老小,自己的富貴榮華。更不要說那些勤王的軍隊,掌握救援大軍的都元帥,竟然畏懼敵人,逡巡不前,接到檄文(表現(xiàn)君王抗戰(zhàn)決心,命令出擊的文書),居然想出“殺了送信使者,當做沒有收到檄文就好”的辦法。與國家同命運的國家統(tǒng)治者、朝廷重臣尚且如此,可見,即便在危難關頭,個人的存亡興衰與國家的存亡興衰始終是不一致的。追根到底,私利與公義在扭打,終究兩敗俱傷。
而所謂的“不一致”,關鍵是統(tǒng)治集團與百姓的利益本來就不一致。一開始,金尚憲要追上國王,靠一個老人帶著過冰路。他問老人:清軍很快就要來了,你為何沒有隨御駕一起走。帶路的老人回答:雖然他們生性野蠻,但總不至于和糟老頭一般見識吧。小人熟悉這冰路,等清軍來了,就給他們帶路,換取些糧食吃。金又問:你可是朝鮮的百姓,為何昨天幫國君,明天又幫清軍?老人回答:小人昨天幫御駕渡河,卻連一碗小米都沒拿到!金轉身就把老人殺了,沒錯,他很理性,很識大局。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問題。后來,金讓鐵匠徐利鐵替君王送檄文給勤王軍,一開始就許諾:主上殿下,會給你大大地賞賜。徐卻冷靜地說:我做這件事情并不是為了主上殿下,殿下和士大夫是獻上城池還是獻上性命,都與我無關。像我這樣的人,只要在夏天播種子,秋天有收成,冬天不餓肚子,我們的愿望只是如此而已。更不要說,領相出使清軍大營,指責那個為清軍翻譯的朝鮮人:鄭大人,我聽說你祖上也是朝鮮人。結果對方反詰:你怎么能這么說呢?領相,我的父母是奴隸,所以我一出生就是個奴隸,在朝鮮,奴隸可不是人?。≡僖矂e說我是朝鮮人。
所以,崔鳴吉和金尚憲在困境中,在山城里都琢磨透了:新的路,那是百姓的路還是國君的路?百姓和國君一起走的路,為百姓而走的新的活路……只有在除舊革新之后才能有,你也是,我也是,我們所擁立的國君也是,這就是我在城中所領悟到的。國家利益捆綁的其實是百姓,但是朝鮮君臣卻始終忽略了百姓。如果百姓不被當作奴隸,他們絕對不會背叛,因為國家滅亡,他們連磕頭作揖當奴隸的機會都沒有。當然,要實現(xiàn)新的路,就得改革。
要放開私利與公義的扭打,只能借力百姓。
究竟崔和金兩人領悟出來的道理從何而來?
我們可以看到,片中最應該被稱為歷史罪人的,不是崔鳴吉,而是領相。明明守軍無法御寒,連武器都拿不起來,身體沒有能量如何抗敵殺敵?而他的觀點是:收集宗親和士大夫們的衣服,有損體統(tǒng),王室和士大夫若失去威嚴,在這寒冷而孤獨的城里百姓將失去依靠。沒有軍隊保護,國家就完蛋了,還說這樣的昏話,可想而知。作為軍事指揮,他更是“不懂裝懂,食古不化”。將領提醒他清軍悄寂,得先派人查探虛實,風大得等待時機。他居然說:今天可是巫婆算出來的必勝吉日。還敲鼓進軍。前軍中了埋伏,被突襲,毫無生機,他居然還要把剩余的軍隊全部撒出去送死。過后,還把罪責推到領軍將領上,導致他們一人受杖責,一人被砍頭?;栌篃o能不可怕,關鍵是食古不化,成為歷史的絆腳石。
相比之下,金尚憲懂得聽取鐵匠的意見:修改槍筒,提高攻擊力;發(fā)送草袋,讓守城將士保溫。甚至最后還對鐵匠委以重任,讓他突出重圍,去給勤王軍隊發(fā)送檄文。因為他聽懂了關鍵,誰更有能耐,誰更聰明。肉食者鄙,統(tǒng)治者總是忽略了百姓的智慧;百姓的智慧都是被逼出來的,是九死一生總結出來的,能一樣嗎?相反領相,不懂軍事,卻不聽取軍事統(tǒng)領的意見,肯定只能起到反作用,越盡忠職守,越禍國殃民。
經(jīng)此一事后,朝鮮君臣是否反生變革,我們不清楚,也無需過問,這畢竟是歷史。但是影片所展示的目的和主題很明確:處于劣勢,要圖存求生。改革要與民同心同利,發(fā)掘新生智慧和力量。這對于我們而言,也應該深有啟發(fā)。
此外,影片展示的大量政治哲學,可以讓我們看到中國儒家思想的精髓,比如片中“民無信不立”“名義之辯”(片中被翻譯為大義和名分,其實應該直接翻譯“名”“義”)。17.11.10
看到了說滿語的滿族人 跟五阿哥什么的真的不一樣呢
高麗省的表演體系對我真的是很不友好了,每個人的表演在我眼里都像是身嘶力竭地感染觀眾,只是感染力僅限于感動了演員自己。
就觀賞性而言無疑是不出彩的,但是靜下心來看,特別靜下心來看,是出彩的,歷史很多時候沒有對錯,我猜,他的票房,好不到哪里去
沒想到黃東赫執(zhí)導起這樣嚴肅的歷史題材也是相當穩(wěn)健,摒棄了過往的煽情招數(shù)回歸事件本身,拍出了當時朝鮮在夾縫里求生存的窘境,并且還設置了兩種主張在朝廷上的分庭抗禮,看李秉憲和金允石兩位過招也是十分過癮,另外對于清兵的描繪沒有一昧黑化,滿語設定尤其難得,結尾投降可以說是將悲涼推向極致了
不太喜歡韓國人對任何歷史事件的史詩化情結。演員們瘋狂飆戲,坂本龍一配樂不過不失。
四十七天的丙子虜亂,天子和臣子可以選擇生與死,可“亡,百姓苦”,庸臣得勢,忠臣失信,庶民的生死取決于天子的一個決定,生在這時變得沒那么重,死卻輕的不能承受。黃東赫把小國的悲哀拍的不能更精確,他理性面對這段屈辱史,清、明、朝三方對峙之下,他所關注的卻是電影中孩童、鐵匠那樣的普通人。
今年的韓國電影終于有一部能拿得出手的,但仍比不上《思悼》...
韓國能拍出這樣比較公允對待歷史的片子實屬難得。作為中國人實在覺得無聊,你們那點面對生死存亡的朝廷斗爭,比起中國的那些王朝來,實在差得遠。
朝鮮抗清神劇,但的確韓國導演在處理這類大歷史題材的類型化方面已經(jīng)非常成熟。作為一部強烈民族主義傾向表達的韓國主旋律題材,并沒有刻意回避歷史,反而深入到大歷史背景下的不同階層,關乎信念于抉擇,攝影構圖大氣,服化道堪稱精細,戰(zhàn)爭戲非常震撼,堪稱近年最好的韓國戰(zhàn)爭片,金允石演技令人折服
一部關于投降的悲凜電影,主戰(zhàn)與求和的兩個人,互不讓步,但又好像知道做出大義選擇的后果。終歸還是實力上差距懸殊,無可奈何。庭上的嘴仗,還有群臣的見風使舵,把朝鮮王推到了一個茍且求全的境地。最諷刺的是明朝作古,滿洲漢化得連滿語都不會說了,而這樣打臉的一部電影,還是韓國人自己拍了。
偷生算不算茍且,赴死是不是忠烈?三叩九拜卸掉自己的尊嚴,換取一城百姓的生,這算是偉大還是恥辱?“我們不知道國家社稷,只知道春天播種,秋天收獲”,這是百姓的價值觀和真實的日子。兩個大臣,一個說著實用的方法論,一個說著悲壯的價值觀,該如何評價他們?美術,配樂也都很贊。
韓國難得不黑清國的影視作品,對強大的敵方刻畫也相當客觀,不再臉譜化,滿語表演相當具有氣勢。對百姓的刻畫打破了戰(zhàn)爭片、朝堂片的局限,增添溫情和殘酷元素。從朝鮮每每求和清軍就停下來不打,以求徹底降服朝鮮這一點來看,清國能有中原絕非僅憑兵馬。投降的悲情主義,跪下來求活也是需要勇氣的。
站隊學,死活要做明朝人學。
荒謬悲愴。把下錯的每一步棋予以嚴肅審慎的姿態(tài)重現(xiàn)于鏡頭前,是所有陳述敗家辱史者的最高修養(yǎng)。忠君雙臣于國亡定局下延伸出對亡國之道的探討,在黑幕后鐵匠煉鐵的余響中找到了答案——肅殺之恥不因歸春埋葬,卻讓子民得以勞作如常。不僅代入了一段陌生的歷史,更顛覆了我對韓影的部分印象。年度十佳。
一個又一個的國家在吹噓自己多牛逼,國力多強盛,軍事多厲害,古往今來,縱橫全球,都是這樣,可是搞來搞去,不過是自己人蒙騙自己人,結果卻搞得國民自尊心日益膨脹,面對他國挑釁,下不來臺,甚至自己都以為能打的贏,于是真的去打一仗,接著政府垮臺,新政府另立,再繼續(xù)吹噓,循環(huán)于是不斷往復…
清人全程說滿文,全部老戲骨演技好評!沒想到影片里最大戲精是領議政金鎏,本以為會主要展現(xiàn)崔鳴吉和金尚憲對撕。其實朝廷里有主和派斥和派很正常,麻煩的是滿朝廷大部分是投機派。后面金尚憲拿刀自殺不符合史實,金是上吊自殺后被救下。待我有空寫個長篇影評。
對韓影是越來越?jīng)]有興趣了,就算是熔爐導演、金允石、李秉憲強強聯(lián)手也看得我昏昏欲睡
挺一般的,140分鐘的片長看得實在是煎熬。朝廷紛爭,各種站隊,各種明爭暗斗。唯獨小女孩那條線還覺得看得挺有感覺,除此之外前半部一大部分都顯得有點多余。坂本龍一的配樂這次倒是沒有驚艷到我。了解了一段歷史也算是小小收獲了吧…
禮判送不到檄文,拂衣重于鴻毛地赴死,讓君茍且三拜九叩地偷生;吏判寫好了答辭,站起做萬古唾罵的逆賊,留君跪下當臥薪忍辱的帝王。檄文是傾墜城堞通往生的橋,答辭是飄蕩閭閻不會死的路。殿下請踩著路,睥睨金丹山燃起的烽火;留臣等守在斷橋,回望南漢山散去的硝煙。這也算,臣對君最后應盡的情分。
朝韓還在,而滿洲已亡,四百年前的鐵蹄錚錚何等耀武揚威,如今千余萬滿洲人連母語都已丟失,要四百年前三拜九叩的戰(zhàn)敗之王后裔的韓國的電影,來重說滿洲語,又是何等諷刺,可見任何龐大版圖與豐功偉績都是過眼云煙,但文化和歷史敘述,卻可以超越國家大小、時間長短,一時勝敗,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