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Duqan和Mike的分道揚鑣
Ain’t no nostalgia to this shit here. There’s just the street and the game, and what happen here today. 西游記里總是回憶和夸耀。但是水滸傳里的所有人都只有驚人地沉默。我們會想武松會不會想起過去。所有的人都活在當下,只活在當下。the wire里一個非常不堪的小角色cheese的這句話可以給水滸傳做一個極佳的腳注。不管這個game的發(fā)生地是巴爾的摩還是梁山泊,都是一樣的。The game is always the game. The street is the 江湖。
在最后分道揚鑣的時候duke問micheal記不記得第一次打仗扔尿泡的事情了。micheal認真地回憶了幾遍說不記得,我相信他是真地不記得的。這就是所有美好、溫暖的過去在他的黑暗的回憶的無底洞中都是被吞噬殆盡的。而軟弱的duquan記得所有的這些事情,他會回憶,會傷感,我相信他在未來的任何時候,都會記得mr. P.
2 ) 得為神劇寫個長評
感覺不給這部劇寫個長評簡直對不起自己過去幾個星期里像上了癮一樣看劇的狀態(tài)。雖然這幾年劇沒少看,經典老劇也一直在補習,但是真沒有看見過哪一部劇像《火線》一樣,不僅塑造了鮮活立體的人物,還對美國社會來了一場全景式的審視并加以深入剖析?!痘鹁€》絕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罪案劇,第一季看起來的時候會有這種錯覺,似乎是一場單純的警匪對立,但是隨著第二季故事鋪陳開來,編劇的野心也一步步展現出來。第二季重點寫碼頭工人,寫美國工人階級面臨的困境;第三季引入政治線,同時通過Stringer Bell試圖從黑道洗白的經歷開始寫政商勾結的官場腐敗;第四季切換到教育系統(tǒng),講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和教育系統(tǒng)如何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送上吸毒、犯罪的道路,或是讓他們一輩子生存在貧困中無法脫身;第五季加入了新聞媒體線,一家越做越不景氣的報社在維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自身的生存之間做著艱難的抉擇。更難能可貴的是,盡管人物越來越多,線索越來越復雜,編劇有足夠強大的駕馭能力,不僅在單集中把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寫清楚,同時把每個人物的發(fā)展做好規(guī)劃。在第五季看到結局的時候真的是有草蛇伏線,灰延千里的感覺。
《火線》有著紀錄片一樣的寫實感,從臺詞、到布景、再到情節(jié)和演員的表演,都簡直像是真實事件,實地拍攝?!都埮莆荨纷罱鼛准竞喼笔前颜魏诎诞斪髁吮c與賣點,《火線》則與之相反,不管是寫官場腐敗,司法無力還是執(zhí)法部門的無能,抑或是巴爾的摩街頭上的暴力以及黑道中人的尊嚴與榮譽,《火線》都是在采用一種冷靜的敘述方式——沒有花哨的敘事技巧,也從不在鏡頭拍攝上面炫技,基本沒有背景音樂,永遠是用密集的臺詞或者演員生動的表演來使觀眾全情投入。編劇與導演用這種幾乎比紀錄片都要冷靜抽離的敘事向觀眾強調著劇中的故事里生活有多么接近。
剛看完劇時,覺得《火線》傳達著一個悲觀的世界觀。雖然警探們抓住了Avon Barksdale,又成功逼迫著Marlo Steinfeld金盆洗手,但是又有新一代的毒梟在崛起;警察局長換了好幾任,卻最終還是一個不懂警務,只玩政治的官員;認真辦業(yè)務的警探還是需要請求法官給警局施壓才能開始辦案;寫新聞跟寫小說一樣的記者可以代表報社獲獎,誠誠懇懇做新聞的記者卻要被調到偏遠小報社;政客的承諾即使一個都沒有兌現也不影響仕途,做完市長留下一堆爛攤子之后,照樣可以當選州長……雖然每個人被劃分的角色換了一換,但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整個社會其實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一切矛盾與沖突都還在,而最根源上的問題似乎沒有人能解決,簡直可以看到這五季里發(fā)生的故事在下一個五年里再次發(fā)生一次——更高級的手機,更先進的技術,但是官員依舊操心著連任的可能與民調的支持率,案件能不能被調查取決于輿論的呼聲,一代代的癮君子培養(yǎng)著一代代在街頭閑蕩的孩子,成為未來的癮君子……簡直是看不到頭的黑暗。
可是后來想,也許真的是在面對社會這個巨大的機器,無力從根本上改變什么,卻依然不依不饒地選擇嘗試的那群人才是讓人這么喜歡這部劇的原因。這城市有那么多無能腐敗的政客,有那么多殺人不眨眼的黑幫成員,可是這里也有一群認認真真、不求官職、不求名利,只想踏踏實實做警察的好警探;有只關心考試成績的上級領導,也有真的關心這些孩子的好老師;有一路靠撒謊拼湊報道的記者,也有認認真真體驗生活,寫干干凈凈的故事的好記者……于是《火線》的寫實也使得這部劇突然很有正能量,一旦感覺劇里所有的陰暗面都是真的,就會覺得那些讓你感到這個社會還有救的、讓你感到一片冷色調里還有溫暖的東西也都是真的。
編劇David Simon曾經說過,”《火線》不是一個關于美國的故事,而是一個關于那個被遺棄的美國的故事?!氨绕餗ajor Colvin、McNulty、Lester這些人更讓人感動的可能是那些被這個社會遺忘了,但卻依然有情有義、有尊嚴有氣節(jié)的人,私以為,整部劇最出彩的也就是這些人。從來只劫殺毒販,不碰正派人士的Omar,是全劇里最有黑道大哥氣質的角色,每次出場必然是伴著街上小孩兒一邊喊著Omar一邊四散逃竄的場景,簡直是都市傳說一樣的存在。Bubbles如果放在現實中,估計是最不起眼的一類癮君子,既不是敢殺人敢販毒的黑幫成員,又戒不掉毒癮,在街頭混一天是一天,但是從劇里來看Bubbles的成長簡直是一場史詩性的回歸,一路過來簡直沒有那個角色三觀要比Bubbles更正:同伙勸他不要做給警察告密的內奸,他教育同伙通過勞動謀生的道理;第二任同伙沒接受過任何教育,他會把自己收拾干凈把孩子送去學校;本以為會得到Herc的保護,卻被警方辜負了一次之后,依然沒見他憤世嫉俗;更是在意外害死自己同伙之后,靠著悲痛的力量靠頭換面。真的是有一種看了這么多社會陰暗面,可是有這么一個滿滿的全是正能量的故事,就讓你覺得一切努力與付出都是值得的。就像第四季里Prezbo教過的那么多孩子,最后只有Namond有了好的歸宿,離開了街頭,但是哪怕只有這一個,之前的那些努力也都值得了。
當然最后必須得提一下全劇里最喜歡的角色Stringer Bell。忘了哪一季里從紐約來的殺手質問自己傻呵呵的領班:你知道他們最怕什么人嗎?他們最怕讀書的黑鬼。不過紐約來的殺手只是讀讀雜志,舉手投足之間都是一個裝字,Stringer卻是真的有頭腦有學識,一面是黑幫二把手,取條人命無非一句話的事兒,一面是社區(qū)大學的好學生,不僅認真上課,還勤學好問地要把經濟學原理應用到毒品交易里。第三季結尾的時候,幾個警探沖進Stringer家里大吃一驚,家里布置得如同宜家樣板間一樣規(guī)整有品味,藏書更是讓McNulty都感慨不知道自己這么多年調查的到底是個什么人。不由得想以Stringer的才華與頭腦,如果能有一個不同的出身,必然是能成一番大事的。但是毒販的出身,使得他不僅在生意上被Clay Davis這一群人耍,最后更是淪落到被自己效力了好久的老大害死的下場??峙录词故前雅统錾砭烤鼓膫€更重要這個問題來一場深入的哲學討論,也不能解釋清楚劇中這些人物怎樣一步步走出自己的命運。
經典是可以超越時間的。從第一季用的傳呼機到第五季用的彩色屏幕手機,在當今這個滿世界全是iphone的時代看起來都是陌生的,然而一邊看也會一邊感慨,這么多年過去這個社會原來是一樣的。走在今天的街頭,似乎看見的場景也與劇里沒什么不同;當今的政治依舊在糾結種族矛盾,依舊在糾結警察的執(zhí)法暴力;犯罪率依舊是政客們關心的議題;對毒品發(fā)起的戰(zhàn)爭離勝利也還有著不知多遠的距離;依舊有那么多被這個社會遺忘的孩子,從出生起就注定了他們一生的命運……《火線》似乎觸及到了整個社會最內在的一些東西,無論身處哪個時代的觀眾,都仿佛能跨越時空和這部劇產生共鳴。
3 ) this is Baltimore
1.
cheese說,“你在Baltimore販毒還賺不夠90萬,你該為此感到羞恥”
他說得沒錯。這里有太多的人需要那玩意兒。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場,平房區(qū)、高樓區(qū),每一個能開車經過的街角,你都能看到毒販的售賣。
2.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任何跟毒品有關的東西都是非法的,不受保障的,要進入這個市場只有靠槍和拿槍的人,打手,他們是這么叫的。擴大市場份額只有一條路:干掉搶生意的黑鬼
所以,這個市場的商戰(zhàn)總是伴隨腥風血雨。
3.
the world never changes
Barksdale,joe,marlo,一批批玩家進來了,又出去了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藍蓋貨,黃蓋貨,就像任何一個千面女郎,她總是以不同的樣子出現在人前,但她還是她,來自紐約的小妞,可卡因,才是永遠的焦點
4.
為什么毒販總是不能被消滅殆盡
忘了是carv還是herc說的:如果他們搞砸了,就會挨槍子兒或者進監(jiān)獄;而警察搞砸了,只會讓你領退休金
5.
為什么總是有人買毒品
這是一個好問題,劇集花了整整三季試圖來解釋原因——
①教育的缺失
ZF只想省錢,學校想更少的成本拿到更多的預算,只能做足表面功夫?;ㄥX請退休的江湖人把孩子揪到學校刷出勤率,讓教師給一幫狗屁不懂的孩子上數月的課程再拿已經教過的考據考試,刷平均成績。家庭教育更是糟得一塌糊涂,dukie沒爹沒娘,Michel有個吸毒的媽和她愛好小菊花的男朋友,raymond還是dasmond的爹都是蹲監(jiān)獄的打手,媽也是個江湖人,有個正經人家繼母的randy算是好的,但只是訂下各種規(guī)矩無視孩子心理也不能算教育。
這里,老辣的編劇用了全劇最狠的諷刺:最熱心教育的是一個前警察局長,前幫派打手和一個癮君子流浪者,他們都做出了一些其他人做不出的成績,但更多的還是失敗。
孩子在學校混不下去,就只會走上街頭
②缺少工作機會
碼頭工人,絕對的藍領,偉大的馬克思口中偉大的無產階級
他們在干什么?整天無所事事。想要有機會干活要排到三個禮拜以后,還要論資排輩,任何一個年輕人都基本沒戲。沒有工時,就沒有錢,交不了房租,只能住在爸媽家的地下室,早餐只是加了生雞蛋的啤酒。滿腔憤懣需要宣泄,渾身精力沒處使,卻哪也去不了,車沒油。
想著第二天醒來還會是這樣的生活,估計就會讓我做噩夢。現在有個擺脫這種生活的機會,你會怎么選擇?
--------------------------------------------------------------------------------------
另外吐個槽,標題the wire并非貫穿全劇的主題,但也算一根主線,只是翻譯成竊聽線或者其他什么不好,翻成火線讓我搜索出來的結果除了火線警探、盜火線就是穿越火線了,實在蛋疼
4 ) 角色短評。幾乎每一個角色我都喜歡,大愛泛濫
昨天晚上看完了The Wire 第五季, 徹底服氣了。 什么叫神作,這就是神作。
我挺喜歡看電影的,IMDB 250 里的我基本全看過了, 不在IMDB250里的亂七八糟也看了好幾百部。我看完沒看完的英文連續(xù)劇大概有50部上下,算來看過的片子也不少了,至今認真寫過兩個劇評,一個是 電影 The Cinderella Man, 中文叫鐵拳男人, 這片子純從電影角度看不算頂尖,但是著片子完美詮釋了啥叫男人,實在打動我。 還有就是這部 The Wire,比較喜歡另外一個翻譯:竊聽風云。這部片子在IMDB 排第二,在我個人排名第一。 套用別的劇評里的話,再過10年,就算別的經典作品,比如24小時這類的作品,都被人遺忘的時候,The Wire 仍將熠熠閃光。 The Wire, 可以稱得上“偉大”。
一定有人會有疑問,這么牛逼的作品為什么沒拿什么大獎,播放時收視率也不是最高? 因為這部作品不純粹是以娛樂為目的電視劇。我非常同意當年 Chicago Sun-Times 對這部作品的評價:“這是一部最有野心的電視劇,但是受制于劇情的復雜性和情節(jié)的緩慢展開?!边@部作品真的夠復雜,出場人物眾多,片子里滿是連英語地區(qū)觀眾都不懂的俚語黑話,主題涉及廣泛。單單想看破案劇的觀眾不能忍,單單想看黑幫片的觀眾也不能忍,單單想看律師片的觀眾不能忍,單單想看友情親情劇的觀眾也不能忍,單單想看政治陰謀,校園暴力的觀眾也不能忍。只有一種觀眾忍了,看完了,高潮了,這種觀眾就是最有野心的那部分觀眾:嘿,老子還真不服,我倒想看看你編劇把這么多東西夠揉巴在一起能整出個什么幺蛾子?于是, 最有野心的觀眾被最有野心的電視劇折服了。別人服不服我不管,我徹底服了。
說說這部片子的題材。這部片子的內容大約可以用以下關鍵詞概括:毒品、黑幫、警匪、政治、陰謀、法律、教育、就業(yè)、媒體、工人階級……靠, 連工人階級都弄出來了,這到底是什么玩意???你很難想象把這么多內容湊在一起,還要把幾十個人物,發(fā)生的大小故事全部理清楚,是不是一件可能的事情。但是編劇和制作人,站在一個更高的立足點來講這個故事:他們想描繪的是城市,Baltimore,當代美國眾多城市的一個典型代表。時代雜志評此劇: "no other TV show has ever loved a city so well, damned it so passionately, or sung it so searingly(沒有其他任何一部電視劇象本劇一樣如此的深愛一個城市,如此激情的批斗一個城市,如此熱情的歌唱一個城市)。
本作的編劇是Baltimore Sun 的前記者,干了12年的市政記者工作,整天就跟這些教育問題、就業(yè)問題、政治、兇殺、毒品打交道。人家用了十二年的積累憋出來一個劇本,你可以感受得到里面的含金量。每一句對白都那么精辟,那么真實,每一個角色都栩栩如生。說到這里得說一下國內的電影,國內的電影制作現在不差錢,攝影、特效,演員也不差,但是那個劇本真的讓人吐血,把觀眾都當傻B呢?
本劇沒有主角,對我而言全都是主角兒。任何一個角色,都可以拿出去單獨拍一個電影講它的故事。下面對我喜歡的角色做一個短評。
Omar Little: 夠膽,夠酷,夠狠,有情有義,江湖豪俠, Indeed ! (我買了兩件Omar 的T恤,有一件是Omar’ coming, YO. 酷斃了)
Bubbles: Bub’s depot 那小推車太有型,是反抗毒品、反抗自我沉淪最好的象征。有劇評說Bubbles 自殺了, 我擦,人家明明最后活的好好的。
Snoop: 邪魔小女魔頭,殺人不眨眼,說話超級吊。臨死之前很鎮(zhèn)靜的對著汽車后視鏡疏了疏自己的小辮,問殺手:姐的發(fā)型咋樣?那一刻,哥真被你迷住了……
Jimmy McNulty: 私生活混亂的破案專家,我行我素,從來不服上級管教,敢于打破常規(guī)達成非凡的目標。他和喬布斯本質上是一種人,推動世界前進的那種。人家Beadie 挺好的,以后就不要亂睡覺了,……估計不太可能。
Bunk: 真正的兇殺組警察,找朋友就得找這樣的。那肉肉的黑臉越看越可愛。
Avon Barksdale:他不要當生意人,不想統(tǒng)治整個城市,只想要他的Corner. 江湖大哥。哥混的就是名氣,義氣 ,當大哥就得是帶兄弟,占地盤,誰不服就打他到服。Marlo, F you.
Russell 'Stringer' Bell: 真讓這哥們甩著膀子干下去,真有可能一統(tǒng)江湖,只可惜他太超前了,太心急了,心太黑了。
Jay Landsman:這哥們就是極品啊??匆娝掷锞碇S色雜志,色迷迷的,圓咕隆冬的滾過來,兇殺組警察們每次都心里暗罵:F, 麻煩又來了。罵歸罵,上級喜歡他,下級也愛戴他,就算換十個警察局長,他依舊還是兇殺組的組長。
Frank Sobotka : 不惜以身試法,想以一己之力挽救前途渺茫的港口業(yè),盡力維護照顧每一個生活困難的工友。傾盡全力,努力了,失敗了,他永遠活在港口人民心中。 罵完編劇接著看下一季。
Marlo: 知道我是誰嗎?我是Marlo! My name , My Crown!!,一拳把街角拿槍的小嘍啰干倒,滿意的笑了。會咬人的狗不叫,Marlo不吭聲, 只咬人,嗜血的街頭之王。
Cedric Daniels: 知進退,更可貴的是知道堅守底線,做大事的人。有他當警察局長,乃人民之福。可惜君子斗不過小人啊,古今如此,我擦。
Herc:典型的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玩弄點小聰明,愛貪點小便宜,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Lester Freamon:神探是怎么煉成的?如果你被冷落了13年零4個月,還一直想著怎么破案,你多半也可以成為神探。
Bodie:模范小弟。找50個Bodie幫你守街角,你就無敵了。
Kima' Greggs: 模范女偵探。找20個Kima 去破案,你就無敵了。
Clay: 完美詮釋了啥叫:Shiiiiiiiiiiiiiiiiiii t !
'Bunny' Colvin: 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領導,敢于頂住壓力和風險進行改革,獨自承擔失敗責任。哥,讓我跟著你干行不?
Carcetti :我相信Carcetti 是真想為人民做點實事,但是政客嘛,注定要用妥協來換取利益的,有時候只能讓自己的良好愿望妥協了。
最近在重看所有季,補充幾個角色的短評。
Prop Joe: I got a proposition for you". 講文明,有大局觀的黑幫好主席。越看到后面幾季越順眼。
Chris : 這哥們真乃煞星是也,看他那一身黑漆漆不合身的長衫,誰晚上見到他都得到廢棄屋躺下。
Michael: 少年版Omar。送弟弟分別那段,真讓人傷心。淚抹完,槍上膛,Michael 的時代到了。
Slim : 忠心耿耿,老大咋說咋干,不打折扣的兄弟,靠得住。
Ervin Burrell: 就一個見風使舵奉上欺下的爛人,無恥無原則。
Randy: 這小子笑起來太燦爛了,給第四季添彩了。
5 ) McNulty的慰籍(沒有善惡,只有家人)
我試圖不要讓那句“應該得諾貝爾獎”的評論來誤導我,于是我想盡量客觀的回憶我的觀看經歷。也有人評論說,這是美劇中的紅樓夢,而它的精彩,讓我這個被美帝文化無限浸淫的人想要去翻紅樓夢來看。說他好的人太多了,于是我只想就最后一季中大家的質疑說一點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對于第五季的編劇有很大的吐槽。開始我也覺得,這部劇似乎也不可避免的變的瞎扯蛋了,它的冷靜呢,客觀呢,真實呢?但是仔細一想,這是冷靜客觀真實的,只是太過真實到我們不愿意相信這是真的。因為比起毒販的警匪故事,新聞離我們更近,一旦接受了這件事情,我們的下一個疑問就變成了,所以什么是可以相信的?但整部劇的藝術性反而因為第五季的編寫而超越了紀實風格,真正邁向了一個好故事。所有人都依舊在自己的生命之河中扮演者自己的角色,干著符合自己性格的事情。整部劇也依舊嚴絲合密一針一線的把所有人編制在生活的畫面中。
McNulty之前那些shit事情能夠讓人接受,因為他挑戰(zhàn)的不是我們的規(guī)則,是眾人在道德上法律上都能輕易判斷為錯誤的腐敗和墮落。但是最后那一季,作者通過McNulty的手開始挑戰(zhàn)美國第一修正案,通過新聞的真實性與言論自由而挑戰(zhàn)了民主與所謂的真相。才讓這部劇真的上升到了一個不忍直視的高度。他的性格是會不惜一切不留余地的做出這樣的事情的,如果我們認為這夸張了,是因為我們依舊沒有準備好接受生活原本的樣子。生活原本就是包含了所有,并沒有應該的樣子或者不應該的樣子。也沒有人有力量真的改變自己,我們每個人都在既定的軌道上行駛,做在某一個位置就會坐出這個位置該做的事情。我認為這也是這部劇最核心的內容策略。并不是鼓吹宿命論,而是冷靜的告訴我們真實的game是如何的。它看似給了我們很多選擇,但是人終究不會去選那些東西,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能改寫那手發(fā)給我們的牌。出生和性格確實替渺小的個體決定了很多事情。
大多數美劇都避免不了高開低走,但是這部劇并沒有。故事需要矛盾沖突和張力,有開始終有結束。不能無止境的出新的東西,只為博眼球。但是第五季只是結束在該結束的地方,并給我們對于生活完整而有驚鴻的一瞥。生活之河繼續(xù)輪回,前一朝人走了,自然會有新的Marlo,新的Omar,新的Rowls,新的Carcetti的出現,這些牛逼大佬們會以新時代該的東西來呈現那個時代的風格。唯一不停的只有生活。The game is the game。于是這個時候我們唯一能夠期待的就是,人群中依舊有McNulty。
這部劇從戲份來說或許看似沒有主角,因為編劇對于每一個人物都給出了足夠的篇幅,第二季和第四季,McNulty的戲份很少,但是如果要有一個,他依然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因為沒有他,所有的故事就都沒有了。沒有他,所有人都終將被game吞噬。
為什么我認為McNulty是主角的另一個原因是,編劇依舊是多給了他一點love的。謀殺案的破案以及Marlo得以金盆洗手,這種程度上的正義伸張能夠讓他在劇中,最終得以安靜地和Beatrice坐在自家門前的樓梯上,聽著夏天的蟬叫,而不至于流連于酒吧和鐵路旁。我們也得以看到人性中依舊保留的勇敢與執(zhí)著這些讓我們慰籍的閃光點被慰籍。
套用一句Beatrice講了兩遍的話,Family is what matters most, and maybe a friend or two who are like families if lucky. 只有家人最終是重要的,如果幸運的話,還有一個或者兩個像家人一樣的朋友。這不僅符合美國生活的核心價值觀之一,也是一條放置四海皆準的道理?;蛟S這也是編劇想要告訴我們的。
Business is business,就像the game is the game, system is system。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規(guī)則,贏家永遠是那些制定規(guī)則有能力篡改規(guī)則的人,而不是按部就班玩游戲的人。生活就是生活,它也有自己的規(guī)則,它并不是被人制定的,也沒有人可以修改它,于是某種意義上,生活是公平的,只有理解它的規(guī)則,才能過好人生。而家人以及朋友或許這理解規(guī)則的路上得以讓我們喘息依靠的唯一的慰籍。
最后說點題外話:
從04年開始看美劇,幾乎那個時候之后出現的經典,沒有一部錯過的。(有資源的情況,那些國內看不到的也沒有看過)。然后前兩年,突然不知道是真的全球故事荒,還是審美疲勞,不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充斥著看不下去的僵尸超能英雄吸血鬼古裝以及和翻拍改變劇外,有亮點的極少。隨著breaking bad的落幕以及mad man馬上要落幕,唯一值得稱道的好像只有前三季的國土安全。然而突然之間,我輾轉發(fā)現了這部wire。突然之間,就橫掃了我的觀看歷史紀錄,是一部爬上了無比崇高位置神作。我希望所有我認識的人都能看看,但是我知道幾乎沒人會去看。五季,但是每季只有12集所有,一共也就是60個小時的事情,但是我還是覺得,我這個年紀,幾乎沒有人會去看。
首先它太長,不是一部電影,但是如果不夠長就看不到他的美?,F在讓人重新看一遍教父我都認為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三集教父一共要9個小時。
大家都在為生活奔走,匆匆忙忙,汲汲營營。我正好陰差陽錯的得以偷來半年閑日子,于是過著自己的風格,看故事。
第二,它的風格并不輕松,他的真實很難讓人在已經很鬧心的生活之后,依舊有心情想要涉足更難堪的內容。
第三,因為真實,初期觀賞并不具備娛樂性。是一塊難啃的骨頭。真實的黑人生活和口語已經讓大多數人都暈頭轉向,外加上所有fuck shit和罵人的段子,估計如果要打星號的話,這劇里面很多對話幾乎就一直在嗶。再來根據現代審美,它所有的主角都丑。我認為全劇唯一帥氣的只有Stringer Bell,而他當然是一個黑的。
于是,此劇另一處神奇就這樣浮現了,因為這部劇自己也不免陷入生活的規(guī)則中。Wire這部劇之于觀眾就是鮮有人愿意真的去搞明白的平民窟的兇殺案之余普通的Pou-leece。真實是那么沉重,普通人根本無力面對,因沉重而那么容易被忽視。即使對于那些曾經面對它的人,曾經授予過它極高評價的人,它也依舊會隨著時間之流,被流行掩蓋,被下一個時代的內容代替。于是我也只能期許,我能夠一直記得那60個小時曾經想要告訴我的,沒有善惡,只有生活原本的樣子,家人和那至親的一兩個朋友或許是我們唯一的慰籍。
6 ) 看完第五季的人請立即由第一季開始重看/談Marlo的抉擇
(此文章含有第一季及第五季的劇透,若未看完整部劇的話我建議你立即離開)
先來一個小的劇透。
相信看完整部劇的人都會知道在後來的季都有呼應前面的集數。除了多次相同對白如"It's all in the game" (Omar, Avon等人都說過), "It's just business" (Stringer Bell, Vondas等人說過)外,劇中畫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呼應。
第四季最後一集的點題句:"If animal trapped call 410-844-6286." - Baltimore, traditional其實早在一季出現過:
第一季中Wallace(可憐的小Michael B. Jordan)住的地方其實正是其中一個vacants。而這句句子正反映了那些社會最低下層的人及被Marlo下令殺死的人,他們的價值對於上層的人連畜牲也不如。
若果大家看完第五季再回顧第一季,你會發(fā)現編劇們對這部原本有可能第三季就腰斬的劇很有信心,因為他們竟然把一個超大的伏筆埋藏在第一季中。
若果你未看完第五季請立即離開,這是你的最後機會。
在第五季的結局,全劇人一起說謊,讓所有角色都得到一個相對較「大團圓」的結局,而生命的循環(huán)讓Sydnor成為了McNulty、Carcetti變成起始時他討厭的政客、Dukie變成了新的Bubs、Michael成為新的Omar、Chris成為了Wee-Bey、Slim Charles成為新的Proposition Joe跟希臘人和Vondas談判等。
Marlo無罪釋放,而其實他的下場早已在第一季最後一集中被爆了。
第一季最後一集中,McNulty, Daniels和Freamon跟FBI開會討論如何將Avon的案件提昇至聯邦層次,FBI拒絕了,當時出現了如此一幕:
很眼熟吧?原來第五季的結局早就在第一季被透露了。
Levy成功說服Marlo與警方合作,不動聲色,沒有判監(jiān),案件重心轉向查Clay Davis的貪污案。城市完全沒有改善過,在眾高層人物獲得最大利益之下,毒品問題沒改善,教育、媒體問題沒有改善,警局內部也沒有變好,社會低下層生活仍然惡劣。編劇用五季去鋪排這一個「看起來是大團圓,但其實近乎完全沒有變化」的結局,可謂非常大膽。
最後的問題是,到底Marlo成為了Stringer Bell還是Avon?Levy希望帶坐擁千萬美元的Marlo到聚會中認識上流社會的人士,投資一些房地產之類的東西,讓他踏上Stringer Bell本來打算走的路。不過Marlo卻選擇重新走到街頭,打走一些小混混,自己站在街角,由零開始重新建立自己的毒品帝國。為甚麼?
這樣,我們可以預視Marlo的真正結局是有朝一日他會被判監(jiān),正如Avon一樣。
你可能會說「甚麼?Marlo不是說好了不再回到街頭賣毒嗎?若果他回來,他很可能被控??!」
第一季中Omar也說過自己要離開Baltimore,不再在街頭搶劫毒販,McNulty更目送他上巴士,但最後他還是回來了。
為什麼?第一季最後一集的最後一句對白解答了你。
而我對這部劇的整體評價可以引用第五季最後一集,主題曲進入前Norman對Carcetti說的那句對白:
"It's too fucking good."
簡評改了42分鐘,最后全刪了,我無法在短短140字內稱贊完這部杰作,只能說很慶幸自己沒有錯過它(曾經看了六遍第一集都沒看下去,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這是我所觀賞過唯一一部能用偉大來形容的電視劇,如果你這輩子只能看一部電視劇,那請選擇HBO的火線
太好看了。一定要到巴爾的摩逛一次。等幾年之后英語學好了,有時間再看一遍。
‘邁克,我頭發(fā)看起來怎么樣?’
此劇看了兩遍,美劇中的神劇,美劇中的莎士比亞,我這一輩子也不敢奢望、幻想能寫出這么深刻這么牛逼這么現實這么神這么精彩絕倫的電視劇。瑕疵:風軟翻譯的版本是閹割版,許多細節(jié)去掉了,最初翻譯的第一季被和諧了,雖然完美但已經找不到。
看碟中諜什么的就像吃過一頓飯,看the wire 就像愛過一個人!
五十年后, 當人們已經忘記《迷失》和《24》,甚至忘記《黑道家族》時,《線人》仍然會被反復地觀賞播放,不只是在電影學院,還在歷史學和社會學的課堂上。
搞定!Jimmy McNulty用他40歲的雙眼和134歲的愛爾蘭雞巴,帶我們最后瀏覽了一次這個五年來被劇組以極大熱情描繪的城市,以及城里這些鮮活的人們。再見啦,毒販、警察、老師、學生、混混、俠盜、律師、法官、碼頭工、政客、癮君子、記者、流浪漢們。
神作完結,感謝風軟字幕組的貢獻
我竟然沒有標最后一季…這部劇是當初加入風軟的理由,所幸被我趕上翻譯最后一季,由于有翻譯壓力,一集要看好多遍導致失去了一氣呵成的激情,但看完之后那種欲罷不能的空虛感記憶猶新,當時感覺自己再也看不下去別的劇了緩了好久.那時的HBO還完全不像網飛絲毫不屌觀眾的觀影愉悅感,可惜這樣的劇再也不會有
好警察必須是人渣。如果時光停留在503多好,Omar在圣胡安的海邊,買菜歸來,身邊是 Renaldo。我想像那群孩子一樣,一邊叫著Omar來了Omar來了,一邊從他手里討要糖果
the wire絕對是完美的劇本典范,一夜過后醍醐灌頂,涵蓋整個美國社會的不同層次,任何一個角色都有可能下一刻被爆頭,即使最后沒有一個人成功,無畏的后繼者已經在繼續(xù)他們的事業(yè),無助卻隨處可見溫暖,這樣一個劇集永遠都不會終結,因為歷史永遠沒有結局。
看到最後,唏噓的東西太多。有感於Carver和Herc這對從第一季就在一起的難兄難弟,一起說黃色笑話,沒什麼身為警察的使命感,只想升官,誰會想到最後兩人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周看完五季,我仿佛過完了一生。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言表達現在的心情。任何褒揚對這部劇來說都是不夠的。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
這應該確實是看過最好的美劇了。不整虛的,不追求無謂的觀影愉悅。只有對巴爾的摩毒品世界各個細節(jié)的刻畫。對這個城市的憂慮與責任。他們憤恨又愛著這個城市。桀驁不遜的jimmy,敏銳智慧的lester,叱咤風云的omar,精明卻被改變的carcetti。這你媽就是最好的美劇。
代表了當今電視劇最高水平。完美結合紅樓夢的情懷和金瓶梅的現實主義;資本論的最佳詮釋,秒殺古拉格群島,直追老人與海,這不是電視劇,這是一個關于毒品、黑幫、警察、政治、陰謀、法律、教育、就業(yè)、媒體、種族、工人階級的社會史詩。
"You feel me?"
這個世界不會因你而改變,但是理想主義永遠不死。
看完只覺得其他美劇都索然無味
做你natural想做的,可以做的事情。如果你想獲得名利,到頭來也只是被名利玩轉。別想試圖改變系統(tǒng),象征界的能指鏈就是死本能,永遠致力于重復它自己。任何想要改變系統(tǒng)的人,總有一天會發(fā)現自己也變成了系統(tǒng)中的一顆棋子,跟前人一樣自動必須按規(guī)則行為。快樂最終取決于你的天分的驅使,跟隨它
街角的生意還是會興旺繁榮,政客們還是會許著空頭支票慷慨激昂地演說,警局還是會有人和稀泥混日子有人豁出去前程安危也要查案,還是會有值得更好生活的善良的人深陷毒癮……沒有仙丹良藥也沒有救世主彌塞亞,只是一代新人換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