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惡毒女兒”提供了羅生門一樣的多重視角,以前我會很想知道哪一個是真實的,哪一個是虛假的。現在的我意識到,所有的體驗都是“真實”的,對于每一個心靈來說,那一刻它的感受就是真實,無論是女兒記得的那一個巴掌的傷痛,還是媽媽記得的那一巴掌的悔恨,都是真實。
永遠的媽媽
“這是母愛,它是我們一生中最感動和最難以忘懷的記憶,是所有發(fā)展和變化的神秘根源;這種愛意味著回家、 庇護及一切事物從其開始、從其終結的長時間的沉默。它像“自然”一樣,既熟悉又奇怪;像命運一樣,既親切又殘酷 ?!?/blockquote>——榮格短短的六集中,對女兒弓香和媽媽佳香的描寫筆墨最多。
第一集里女兒弓香是一名演員,雖然身已離家,但時時會受到媽媽的監(jiān)督,媽媽對她的工作評價多多,對她的生活約束多多。媽媽對弓香的遲到不滿意,對女兒不否認別人的夸獎不滿意,教育完女兒還要來一句“都是自己的錯”。一來一回這個如同圣母般的母親實在太可怕了,完全是一個以愛為名義的控制型母親。
被迫和自己喜歡的男朋友分手后,弓香在電視直播上被問到母女的關系,她一陣恍惚,完全不受控制的說出了大段的吐槽、指責,“媽媽是個僅憑學歷和工作判斷他人的虛榮的人!”
有意思的是,作為驚喜嘉賓來到現場的媽媽在節(jié)目后只是冷靜的向工作人員道歉,因為女兒的任性影響了拍攝進程。
第二集來到母親佳香的視角。你會發(fā)現她是真的很善良,她對所有人都很溫柔,她也真的是深深覺得女兒的所作所為作為母親的自己是有責任的。她是毀了女兒年少時的友誼,但是對方的媽媽是個只想利用女兒賺錢的人;她是毀了女兒的戀愛,但是對方其實是個已婚男人;甚至最后她的死亡也是為了去救一個快從橋上掉下去的小姑娘。
我差點就要覺得這樣的媽媽簡直是全世界的難能可貴啊,她不像劇中幸奈的媽媽,女兒只是晚一點回家就報警、大吵大鬧;她不像乃愛的媽媽,對女兒拳打腳踢,毫不在乎女兒死活;她不像淑子的媽媽,只因女兒多買了一個面包就怪她亂花錢……佳香一直溫柔、一直善良,也只有在為了女兒的時候,她才會與前來勒索的對方撕打,完全不顧自己的形象。
弓香從來不知道媽媽行為背后的原因,媽媽也不想讓女兒知道背后的真相,佳香只想著護女兒周全,她想讓女兒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不受全世界的傷害。為此,她愿意犧牲生命的所有,只做一個“好媽媽”的角色。
她確實做到了一個完美的媽媽典范,但是她卻成了女兒世界里最大的惡魔。最終,她親手給了女兒一個全世界的傷害。
永遠的女兒
佳香去世后,弓香想起小時候媽媽夸她表演的好,想看她繼續(xù)表演。在這痛苦的分離之后,似乎她終于可以開始自己的人生。
明日實沒有那么“幸運”,她一刀刀狠狠的刺向她的命運,就像《與狼共奔的女人》所寫,“白天她們的臉上總是掛著友善的笑容,但在夜晚她們卻會像野獸一樣磨牙—她們精神世界里的芭芭雅嘉正在努力把自己釋放出來?!?/p>
在小時候,明日實的媽媽就一直告訴她,你要做一個溫柔的人,對可憐的人伸出援手的溫柔的人。甚至成年后媽媽給她介紹對象的理由也是,對方很可憐,對方需要你??疵魅諏崟械竭@真是個讓人生氣的角色,好想對她吼,不要理那個人啊,為什么要這樣溫柔??!而我們又何嘗不被“對別人好一點”心理綜合癥所束縛。有朋友問我,他這樣給我發(fā)信息我很困擾,但是我要是不回復或者刪了他會不會不好?被打了一巴掌還要擔心對方的手疼不疼,我不得不嘆氣,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時刻。
淑子也沒有那么“幸運”,她一生與父母相伴,她不明白為什么媽媽對她會更嚴苛,她畏畏縮縮的行走在家、行走在熟悉的街道,面對妹妹的嘲諷,她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么。
如果再換一個視角,明日實的故事和淑子的故事可能又不一樣,畢竟我們都習慣了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了解問題。
女兒眼里的媽媽,媽媽眼里的女兒,外人眼里的媽媽、女兒。
當她們的名字被抹去,只是媽媽,當她們的名字被抹去,只是女兒。
當媽媽只能是媽媽,當女兒只能是女兒,她們彼此束縛,兩個人的人格都失去了成長的機會,誰都沒有辦法成為真實的自己。
wowow出品,湊佳苗原著改編。奔著精品爆款去的,沒想到前三集全面崩盤。文本曖昧混亂,刻意反轉語焉不詳。本打算棄劇的我啊,意外看到講編劇的第四集,人物塑造、故事完成度和情感鋪墊都好過前篇,身為編劇狗真真扎心的哭了一夜。
女主專業(yè)技能過硬,擅長交際,左右逢源,懂市場,目標明確,又自律又努力,omakeni長得還漂亮。即使是這樣的女主還是敗給了各方面都不如她卻碰運氣獲得劇本大賽金獎的業(yè)余寫手。業(yè)余選手一路開掛嫁給一線大導平庸之作斬獲國際大獎,真正優(yōu)秀的女主卻一再被制片人利用,白寫,白寫,到頭來只有一張張空頭支票,說著會給她署名,卻永遠沒有兌現的那天…所以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由何構成?qz?笑止。個體的才華和努力都成了上層建筑的墊腳石…
人生就是一張張空頭支票,你知道沒有兌現的那天,可你還是要去寫。你知道最后不會署你的名字,你知道99.9%的項目只是靠劇本套錢,你知道那些信誓坦坦的試稿都是白瓢,你知道甲方只認流量不認質量,2%的人占有了98%的資源和話語權,你知道討不回欠了三年的劇本尾款,你知道你的善良和能力成了別人賺錢的機器,你還是不愿放棄。因為寫下去,是你對這個無聊世界最后的求愛。寫劇本也好,寫歌也好。不寫cliche的旋律和故事,是你生而為人最后的底線。
如果有一天為了存活我不得不去寫cliche的故事和口水歌,那我寧愿我沒有活著。
昨天看了本劇的第二集。
現在人的空閑時間有限,想要把所有的劇和書都看掉,真的很難。在這一方面,我一向認為只能是看精品,選擇與自己趣味相投的來看,那些自己不喜歡的就不需要浪費時間了。
但之所以還看了第二集,是因為我看劇情介紹的時候說這本日劇是以幾個短篇來寫的,以為是第二集的開始是另外的一個故事。沒有想到,原來還是一集故事的后續(xù)發(fā)展。
我一直都挺佩服日本的電視劇,他們將聚焦于社會的熱點問題,也會討論一些比較深刻的社會話題。當然也是因為他們寫作者可以在許多方面能夠自由的發(fā)揮緣故。
關于父母子女的問題,不僅是日本,中國人一樣有。像我自己的孩子,暑假一開始,并不是快樂的假日生活,反而比之前上學時更加忙。這樣的暑假輔導課幾乎是全天的,從上午上到晚上,中飯和晚飯都在外面吃外賣,壓力真的很大。
這樣的生活是他本人想要的么?不是的,這都是他媽媽的安排,當然是在愛的名義之下。
為什么會有“毒父母”一說,其實就是子女對于父母包辦的反抗。當然本劇中的女兒已經27歲了,還在母親的羽翼之下,是有點過了。但是在我的現實生活中,還有人35歲了,還依靠父母的接濟來生活,這也算是媽寶男了吧。
不管怎么講,我想,西方世界里父母子女關系與我們東方世界中的家庭關系既有缺點,也有優(yōu)點。優(yōu)點就是他們的孩子更加獨立,更加能夠適應社會的競爭,而不是依賴父母。當然這樣的環(huán)境下親情比東方世界中要弱一些是自然的。有其利必有其弊。萬物均有其道理!
不管怎么說,我覺得吧,讓孩子在該獨立的時候獨立,是每一對做父母的明智選擇。
第一集和第二集為一個故事,之后每集一個故事,看過第二集,第一集也不用怎么看。
最后一集水準失常,和前幾集對比很普通,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
這種劇不好推薦,過于隱晦真實,不過在路人眼里,劇里人基本沒一個正常的。
病態(tài)成為枷鎖,鎖住母親,母親也鎖住子女,或被世俗所裹挾,從開始被灌輸的困惑,到中間的接受,再到最后反抗,母親或許有毒,最后子女在壓抑中也逐漸變得有毒。
所以說,里面的人物沒一個正常的。
大千世界中人物的縮影,只希望父母在子女未長大時做到父母的責任,長大后放手。子女在長大后也希望能承擔起成年人的責任,成為能夠守護父母的人。
【7.5】 01:惡毒女兒(足立梨花)-控訴。長大成人后,要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自己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拿出勇氣擺脫父母的束縛,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注意方式方法,不要采取過當的方式,那畢竟不是你的敵人,是你的父母。 通常情況下可以不理解父母的愛,可以不按照父母要求的那樣去做,但遠沒有到恨的地步,保持距離,彼此尊重。 02:圣潔母親(寺島忍)-控制欲。[臺詞1]過度干涉孩子,支配孩子的母親,就是毒父母。愛本身沒有錯,但選擇如何去愛,愛的方式有對錯。 沒有父母可以周全孩子的一生,該放手的時候放手,該獨立的時候讓他們獨立。給彼此的愛一個空間,才能感受到愛,自由,過猶不及,就只感受到的就是壓抑,痛苦。 03:罪孽深重的女人(清原果耶)-妄想癥。由于母親對自己管教過度嚴格,感到壓抑痛苦,又無力反抗。產生幻想,尋找同類,過多干涉他人的生活,將自己的幻想強行和他人捆綁在一起。自己的不幸傳遞給他人,給原本還算幸福的家庭帶來不幸。 每個人都有童年,都有父母,童年的不幸,對以后也產生巨大的影響。父母請愛護自己的孩子。 04:最好的朋友(中村有理)-羨慕的才華。從小得不到認可,極度渴望成功。正視自己的能力,正視自己的不足,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嫉妒他人的才華,希望別人毀滅,并不一定就能讓自己成功。 一身才華,反而被他人利用,默認這些潛規(guī)則的人,就是吸血鬼。所謂的成功人士,不僅沒有傳承,教導有才華的年輕人,反而且還竊取他們勞動成果的人,可恥。 05:溫柔的人(倉科加奈)-不會拒絕的人。從小教育做一個溫柔的人,什么是溫柔的人。與他人和善,“喜怒不形于色,好惡不言于表“,遇到可憐人,弱者,同情并且?guī)椭麄儭? [臺詞2]對誰都好其實是對誰都不好。就是電視劇中就是“圣母婊“了,生活中的“中央空調“。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容易給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做一個溫柔的人,做一個保持距離的溫柔的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往,需要保持微妙的距離感。 06:我最親愛的(伊藤步)-懂事的孩子最傷心。一個很嚴厲,一個很溺愛,雖說這種區(qū)別的愛都是愛,但這種雙標換做任何一個人,都不容易讓人接受。 作為家人,相互尊重也是基本素質,基本的長幼有序也是需要尊重的。也許可以體諒一時,但壓抑的情感無處訴說,忍耐到極點,犯下罪惡也是在所難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長大成人后,出現更多的應該是感恩父母,而不是憎恨父母毀了自己。 沒有愛是不能被理解的,能夠讓人產生誤解的愛,或許那份愛本身并不是那么純粹。
偶然間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了博主推薦的《惡毒女兒·圣潔母親》這部日劇,劇名燃起了我的好奇,于是今天晚上我便追完了1集。
畫面的開頭是這位母親的自白:“媽媽錯了,可能真的如你所說,我是毒父母沒錯”說完這句后,母親便跑到了車流里,緊接著畫面轉到母親的葬禮,葬禮上,親戚指責著女兒:“全都怪你,是你殺了你的母親。?!迸畠撼聊疽詾榕畠簩ψ约耗赣H的去世感到傷心,沒想到下一秒女兒拿起了母親的遺照狠狠的摔倒了地上,鏡頭從摔在地上的照片以及破碎的玻璃轉回到女兒的臉,接著便是女兒的回憶了。
在回憶里我們知道了母親對女兒的控制欲非常強烈,“不準你和那個孩子玩”,”不許你和那個人交往“,“我都是為你好”,“你就那么想讓我傷心嗎“等等一系列的話語中,不難看出母親希望女兒活成自己所期望的樣子,甚至想要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無時無刻想要掌控著女兒的一切,小時候便是如此,長大之后更是如此,已經是27歲女演員的女兒甚至是節(jié)目上用到的照片都需要經過母親的審核批準。
看完第一集,心里很難受,如鯁在喉?,F實社會中不難發(fā)現有很多這樣的家庭,家中大人一邊說著“我是為你好”一邊幫我們做出了各種決定,只是想讓我們變成他們心中期望的樣子。某種程度上,“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是一種道德綁架,父母為了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卻沒有變成父母心中期望的樣子,于是父母就開始埋怨孩子不聽他們的話,不懂他們的一片苦心。愛一個人的方式并不是把“我是為你好”當作口頭禪。
紀伯倫說過: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并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你屬于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在我看來,這部劇中,女兒恨著她的母親不是不懂事,不是叛逆,愛一個人的方式錯了就是錯了。
——Noemie
養(yǎng)育之惡,人間的大真相,是我最喜歡宣傳的一種負能。前后1年多終于把全6話看完了,開心啊,多少日常溫暖假象下面藏著齷齪。
這份愛也太累人了。(點題作有點無趣)
暫已看過的第5集來看, 母女線就是在對人要溫柔, 但很多人對人溫柔都沒出事, 似乎係遇人不淑,....指向仍是日式太壓抑自我的代代相傳模式令發(fā)洩情感易走火/暴走....這個是從女性角度來拍.....記得不少珠玉在前....女性做刑偵劇也有很多側寫這方面....
雖然沒有孩子但是有時候卻會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劇里的問題很真實,值得做一番深入的探討。
最后的反轉肯定是媽媽的決定都是“正確”的。但是未必每個人都是結果論者,最好也不要插手幫人做決定。
就是覺得母親的臺詞,估計大部分人都聽過自己的母親說過一句或多句,什么那個孩子成不了大器不要跟TA玩,你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遲早會分手,人家說你漂亮你要謙虛地否定否則會覺得你性格差??
第一個故事后半部分崩掉了,想用反轉來增加戲劇性卻讓整個故事邏輯都崩盤了。
六個短篇故事,第四集看的好難過。那種個人苦苦堅持的不甘心和敏感脆弱受傷的心情。這種明知機會渺茫,但是還不甘心,還要繼續(xù)嘗試下去的勁兒,看著太有代入感。不明白為什么要弄這么一個凄慘的結局。演的真好,也最有感觸的一集。第一二集探討的母女關系也帶來了不同視角的新奇。其他三個故事的女性,被塑造的都是有很怪的世界觀,摸不透。
我覺得非常好看誒~而且很多細節(jié)值得深思。第一話第二話反而是最臉譜化最不特別的,不良少女的出現非常多余(沒有人告訴那個媽媽,事情是可以講清楚的嗎?)。第三話,超特別,看白夜行上癮的女兒和精神病媽媽搞死了一家人;第四話,那種嫉妒而又欲罷不能的心情很有共鳴,結局出乎意料;第五話,被教育成討好型人格的女孩,生活痛苦(同感)。第六話,被像修女一樣養(yǎng)大的女兒(擁有極其嚴苛的超我),對自由長大的女兒懷有深深的恨意。每一話之間有小小聯(lián)系,看的很過癮意猶未盡,我們每個人,確實都是自己最愛,又最恨的孩子,不是么?
東亞三國的父母都無法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看待,總在外人前貶低自己孩子,是什么毛病
幸運的人一輩子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愈童年.
六個角色五條故事線巧妙互動,緩緩敘事編織黑暗人生;前兩話是母女A面B面劇情,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認知;第三話也走AB面劇情,扭曲反轉神打臉;第四話5星推薦,努力奮斗卻比不上隔壁不如自己的她,共鳴感強,結局也不套路;第五、六話較常見的黑暗風,主要吃演技。
喜歡寺島忍&足立梨花,中村友理這幾集。清原果耶的部分扣題與反轉都比較牽強,但是靠果耶的演技撐住了。每個獨立的故事中有其他故事里人物巧妙的“出場”。
前三集全面崩盤,本打算棄劇,意外看到講編劇的一集,從人設到故事完成度和情感鋪墊都好過前篇,同為編劇狗扎心的哭了一夜。人生就是一張張空頭支票,你知道沒有兌現的那天,可你還是要去寫。你知道最后不會署你的名字,你知道99.9%的項目只是靠劇本套錢,你知道最后可能根本不會拍,你知道討不回甲方欠了三年的尾款,你知道你的善良和能力成了別人賺錢的機器,你還是不會放棄。因為寫下去,是你對這個無聊世界最后的求愛。寫劇本也好,寫歌也好。不寫cliche的旋律和故事,是你生而為人最后的底線。
跟以前波琉一個劇的設定很像
空想劇本痕跡太重了,前后文不搭。白擔視角看來違和感太重了,小時候的正幸和長大的正幸根本不像嘛!沉默小孩長大后成為殺人犯的來龍去脈也沒說清楚,女主最后還迷之車禍……
這幾個故事的共通主題是“家庭是如何毀掉一個孩子的”,大型恐生恐育現場。湊佳苗寫女性的陰暗面特別狠,那種纖弱的搖擺不定的失控感,幾個故事里都有這種轉折瞬間。中村友理表現不錯,倉科加奈難得一次不拖后腿。3.5
好走不送
惡毒女兒.圣潔母親:編劇那個故事特別走心,街頭無差別殺人那個沒有說清楚,最后一個故事對單身女性滿滿惡意,她們有那么變態(tài)?
毒父母,過度干涉子女的生活。日劇到是啥社會主題也可以拿出來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