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片導演Joe Berlinger在準備Ted Bundy記錄片的時候,意外地得到了一部以Ted Bundy為主角的電影劇情片劇本,之前只拍攝過一部恐怖劇情片的續(xù)集還最終沒能上映的他打起了這部劇情片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的主意。本來并沒抱多大的希望,但在順利卡司到Zac Efron和Lily Collins挑大梁之后,制片方為這部電影的拍攝開了綠燈。這個劇本據說是以Ted Bundy多年的女友Liz的視角來看Ted Bundy這個人,跟以前以Ted Bundy實施犯罪為主角大開殺戒不同。在2019年圣丹斯電影節(jié)放映后,Netflix購得了它的北美發(fā)行權。電影自從在圣丹斯放映以來,遭到不少爭議,焦點都放在請Zac Efron這名受歡迎的外形出眾的演員扮演連環(huán)殺手有美化嫌疑;不少媒體也在觀看后給了并不是很理想的評價,還惹得導演Joe Berlinger在媒體訪問時候吐苦水,覺得人們因為他拍連環(huán)殺手而對他的電影產生了偏見,好好的作品被不公正地給了差評??赐曛幌胝f,差評一點不冤。
從最基本的來說就是線索不清楚。劇情介紹,包括每個主創(chuàng)做采訪都會說:“這個故事是從Ted的女朋友Liz的視角來探索他這個人的?!钡聦嵤遣皇沁@樣呢......并不是。視角亂套了,前半部分,確實有一些Liz和Ted的幸福生活,Liz對Ted的懷疑以及擔心,還有她本人和朋友之間的一些故事,這時還是能夠看出這是Liz的視角;但從第二次庭審之后Liz就再也沒有去過法庭了,電話也不接,信也不會看,基本和Ted斷了關系,整個電影的重點突然被轉移到法庭戲上面,突然變成了“Ted和Carole Ann的奇怪關系”,關于Liz的鏡頭也僅僅是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庭審之類的零碎鏡頭,直到最后一場戲才把重點拉回來。Liz寫過一本書,叫做The Phantom Prince,講述了自己和Ted Bundy在一起的日子,很平凡瑣碎的流水賬,但卻為電影提供了很多可拍的素材,Liz對Ted的懷疑不止給警察局打匿名電話那么一點點,她的掙扎和罪惡感從湖邊目擊者描述的畫像開始,到找了警察之后稍微輕松一點,再到Ted學校附近又出了女生命案,她又陷入了自責和恐懼的漩渦,多次與警察聯系,不同層次的信息交匯,而且她一直在跟好幾個警察保持著私下通訊;Liz不滿Ted喜歡小偷小摸,多次跟他因此吵架又因為Ted的好言相勸負荊請罪超級抓馬地復合,這些都可以拍出來,也能給演員更多表演的空間。有了這些就根本不用加那些重點不清的法庭戲份了,導演對那些真的是過分癡迷了,一點用沒有還分散重點,油管上法庭視頻搜起來好多,看真實的史實視頻總比拍得過家家一樣有沖擊力吧。導演說,這部片是通過Liz經歷過Ted的鬧劇,提醒觀眾要注意身邊看起來無害的人,因為殺人犯并不總是能看出來的。感覺他說的這些,他都沒拍出來,沒有實現。
現在電影拍的不好大多數都是因為角色挖掘不夠,沒有生命力和真情實感,說服不了觀眾。這部電影也有同樣的問題。感覺導演沒有給Ted和Liz這兩個角色任何的深度,一切對于角色的描述都流于表面,整個電影就好像劇本里一鏡一鏡的這種片段合集,沒有銜接,沒有層次,沒有足夠的感情留白,排列組合的幾個事件也沒能有效地體現Ted和Liz這兩個角色的內涵,導致想探索也不知道該往哪兒走。這兩個角色都是非常值得挖掘的角色。在劇本里有一場戲,Ted越獄逃到佛羅里達,在大學姐妹會旁邊租了公寓,出門就裝模范公民,關上門則在那公寓里醉生夢死,任憑惡魔侵蝕自己的身體,這是多好的一場內涵呈現,但在電影里居然被改成了Ted戴個假胡子跟姐妹會女生調情這種簡單的敘事性鏡頭;而Liz之前多次打電話給警察的恐懼和焦慮,跟不同的警察層層推進的交流,對于呈現她的立場和性格也是非常有幫助的,不知道導演為什么會選擇不拍這些東西,真的暴殄天物浪費好東西。
然后這個剪輯實在是災難,心疼兩位主演吭哧吭哧演那么辛苦最終被導演和剪輯一刀刀剪成碎布頭。而且不挑不重要的剪,就挑一個長鏡演員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的那種,把演員的好戲拆分單元格,然后插入他心愛的俗到不行的慢鏡閃回,美滋滋地配上特別抒情的圣母音樂。最后一鏡尤為明顯,本來Liz的釋放和解脫是有點Mindhunter第一季最后那一鏡的感覺的,Lily演得也很好,但是被導演和剪輯插入的閃回不斷打斷了節(jié)奏,毀了觀眾跟Liz一起解脫的心情。這個剪輯不僅影響了演員的表演,還影響了整個電影的節(jié)奏,每場戲馬上就要到融合交匯最精彩的那個點了,馬上剪斷不知所云毫無邏輯的接上一段不知道是什么玩意的戲,真的服了。
兩位演員的表演還是很辛苦很努力的,Lily Collins本應有更多發(fā)揮的空間,表演也很不錯,她的角色也是一個受害者,是被Ted Bundy蒙騙以及心理虐待傷害過的,但她最終敢于決定,敢于面對,是平凡樸實又勇氣十足的普通女性。但是過于單調的戲份和奇葩剪刀手讓她的角色支離破碎,毀掉她辛苦的表演。Zac Efron表演也很好,在圣丹斯得到壓倒性好評,甚至有拯救影片,男主種子等過分彩虹屁言論:) 其實還可以了,有的時候感覺媒體大眾對他期待過低,所以如果他能發(fā)揮出真實水平來還是能被媒體使勁夸的,開心。但實話說,作為粉絲我覺得其實并沒有媒體說的那么好,不到他本人在《我和奧森威爾斯》《報童》中達到的演員生涯最佳水平。演成這樣是值得表揚的,雖然還是沒有改掉架著演的毛病,但是這部里面已經自然很多了。有兩個地方演得特別好,一個是監(jiān)獄接受采訪的那段,“我是無辜的”那一下真的太像Ted Bundy本人了;還有一個是最后的Hacksaw,寫完擦額頭鼻子那一下,那一下就感覺啊演得真好,真的演出了Ted Bundy這個人的本質,在他殺人的時候應該就那樣吧,眼睛里閃著冷血又殘暴的光。但我不太滿意的一點就是他對Ted Bundy的還原其實做的很不好,模仿一點都不夠。有的鏡頭只是外表像了,穿的衣服一樣,但是Ted Bundy那種低調沉靜的語氣聲音,還有故作淡定基本不激動不抓馬的行事風格,都還差得遠。后面法庭戲基本都有對照的史實視頻資料,尤其是念起訴書那段,Ted Bundy看到鏡頭馬上從壞脾氣鬧情緒的犯人變成蓄勢待發(fā)的掠奪猛獸,穿上他演員本色的偽裝用玩笑的口吻挑釁Katsaris,鋒利的眼神一臺臺攝像機看過去,鏡頭里都好像能看到他大腦的齒輪的運轉,聲音帶著盡力控制又故意流露的憤怒,全程都仿佛在舞臺上獨束追光燈下的獨白,完全正常的舉手投足之間顯現的不尋常的憤怒和蔑視,表情的變化非常微妙,也從未失去他的冷靜。 而影片里這一鏡應該只看到Ted笑嘻嘻鬧脾氣,就是演得層次不夠。其實整部電影都很奇怪,所有人都沒有口音?Ted和Liz原型本人北方口音都非常重,電影里兩位演員都完全沒有。之后到了佛羅里達州,紀錄片里面全是南方口音,但演員們也是全部沒有口音......作為傳記片還原這類真實細節(jié)不應該是自然的嗎,不知道為什么對這個不做要求呃?
最后還是說一下關于美化Ted Bundy的爭議......美不美化的,其實還是看大眾的心理預設了,很多人就認為,殺人犯就是從心里丑到臉,必須丑得像鬼人神共憤才對,卻忽略了事實往往不是這樣的。審美是很主觀的一件事,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Ted Bundy確實是相貌英俊風度翩翩,這是眼見的事實。而Zac Efron相貌英俊正是符合這個事實的條件。如果傳記片連還原事實都做不到的話,那這部傳記片還有什么存在的意義?正像他自己說的,演這個角色心里沒想著美化或者什么的,只想著把真相呈現出來。
非常獨特的視角,從犯罪者的情感生活,以及法庭上的辯訴,從一開始到結束,導演都用一種類似敘述性詭計的手法,讓觀眾產生了一種錯覺,甚至是同情,讓我們會想說這樣的一個人,怎么會是一個不擇手段的連環(huán)殺人犯?
他可以讓女人為他著迷,一次又一次地選擇相信和原諒;他可以在重重包圍之下,在獄警的眼皮子底下,逃出生天;他可以將法庭變成自己表演的舞臺,將原告方的律師氣得七竅生煙。
不可否認,TED是一個高智商,而且富有魅力的人。
可是最終,他的才華還是沒有能夠挽救他扭曲變態(tài)的靈魂。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正如最后判定他死刑的那位法官說的,如果你繼續(xù)你的律師生涯,你將來一定會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律師。
可路都是自己選的,我們欣賞你的才華和天賦,但是對于你的所作所為,我們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制裁你的才華。
看完這部電影,我只想知道現實中的泰德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以及他到底罪行幾何?而這可能也是電影的失敗之處吧。 讓我把片頭摘引的歌德名言再用一次: few people have the imagination for reality。
以下轉譯內容含大量劇透,慎閱?。。。ㄈ缬绣e誤,歡迎指正:-)
原文網址: http://www.historyvshollywood.com/reelfaces/extremely-wicked/ (該網站主要就真實事件/人物與改編電影/角色做參照對比,其史實均援引自官方資料或當事人傳記內容,所以可信度應該算高的)
泰德大學曾獲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學位,并在位于鹽湖城的猶他州法學院攻讀碩士學位。而他將在后來被控謀殺的庭審上使用大學所學法學知識為己辯護。
1972 年,當泰德在華盛頓大學攻讀本科學位時,西雅圖及周邊區(qū)域開始不斷有女性失蹤。經確認的泰德的最早受害者死于1974年1月31日,地點就在華盛頓。據報道稱,該女性最后被目擊到時,是與一名名為泰德的男性一起。這一趨勢(女性失蹤)一直持續(xù)到1974年,泰德同年搬離華盛頓,前往猶他州攻讀碩士學位。
是的。影片中,泰德(扎克·埃夫隆飾演)于1969年在一間西雅圖的大學酒吧遇見了當時是辦公室秘書的麗茲(莉莉·柯林斯飾演)。而現實中的酒吧名稱為“Sandpiper Lounge”。正如影片所述,麗茲確實是一名單親媽媽,有一個名叫緹娜的女兒。麗茲后來開始和泰德同居,同居七年間泰德則一直連環(huán)犯案,罪狀累累。但是,根據 Ann Rule(曾與泰德共事并與之交好,后來發(fā)現其連環(huán)殺手身份)的傳記書籍《身邊的陌生人》(The Stranger Beside Me)所述,泰德曾在就讀猶他大學法學院期間約會過“至少十二名”其他女性。麗茲也有其他約會對象。
是的。片中喬安娜(安吉拉·薩拉弗安飾演)人設的靈感源自名為Marylynne Chino的真實人物,即麗茲當時的閨蜜,和影片如出一轍,泰德和麗茲相遇時她就在一旁。據Chino說:“與麗茲同居時,他會在半夜外出。如果有人住我家,然后半夜離開再回來,我肯定會有所懷疑。你也知道,大半夜出去能干什么???”當麗茲給她看報紙上警方發(fā)布的素描頭像時,她立刻就認出那是泰德,而這讓麗茲驚慌不安,甚至落淚。她們當即就報警,可是當時警方并未重視。
是的。1992年發(fā)布的一份由美國司法部指示、多人團隊合作的調查報告證實了影片所述屬實。該報道稱,“泰德會佯裝受傷并暗示自己需要幫助,或是假扮成警察之類的公務人員。他以這種方式說服受害者自愿地陪同前往他的棕褐色大眾甲殼蟲汽車旁,而汽車后輪附近就藏匿著一把行兇用的鐵鍬。一抵達汽車旁,泰德就會拿起鐵鍬并攻擊受害者頭部,直至其昏迷。隨后他會用手銬銬上女性受害人并將她拖上汽車事先已做過調整的副駕駛座?!痹搱蟾娴囊罁碜蕴┑卤粓?zhí)行死刑前的一系列采訪內容。
是的。泰德確實強奸了數名受害者。但他并非只是強奸了受害人。根據1992年司法部的那份報告,“他會性侵半昏迷或昏迷的受害人”。幸存者Rhonda Stapley回憶稱,因泰德掐住她的喉嚨,她的意識時而模糊時而清醒。期間他對她實施了數次性侵,而趁他事后返回自己的汽車(應該是去拿殺人工具)的間歇,她成功逃走并掉進了一條山間小河,順河漂流之后幸存下來。Rhonda將這段可怕的經歷寫進了一本名為《I Survived Ted Bundy》的書里。
正如影片所述,泰德認罪的有 30 例女性謀殺案。盡管如此,他的辯護律師John Henry Browne以及其他相關人士都表示,他于1973年至1978年間可能殺害了多達100名女性受害者,以及一名男性受害者。
前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William S. Sessions于1992年說過:“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他所犯罪行的總量”。泰德的大肆殺戮橫跨全國;他所供認的受害者包括華盛頓11人,加州1人,愛德華州和俄勒岡州各2人,弗羅里達州和科羅拉多州各3人,以及猶他州8人。——摘自美國《People》雜志
沒有。影片中,泰德和麗茲去流浪狗收留所看狗。當他們看中的一只狗與泰德對視后就開始狂吠,而這也成了兩人后來的玩笑噱頭?,F實生活中從沒發(fā)生過這樣富于警告意味的事情。本片導演喬·伯靈格(Joe Berlinger)說這一幕是虛構的,他進行了自己的詮釋,以在敘事中增加一些蛛絲馬跡。
是的。依據真實事件,影片中泰德對麗茲的愛戀確實屬實。根據麗茲1981年所出的回憶錄《The Phantom Prince: My Life With Ted Bundy》所述,他對麗茲的情感是真切的,他甚至在被捕后因想到會失去她而驚慌失措。
會。根據上述司法部報告稱,泰德會回訪自己所有的犯罪現場。
是的,正是基于這一原因,直到影片片尾麗茲知道真相時才出現泰德實施犯罪的片段。但是,就像影片所述,盡管泰德堅稱自身清白,麗茲還是產生了懷疑,也因此開始酗酒。而影片中未提及的是,麗茲逐漸發(fā)現的一些疑點才是令她煩惱不已的緣由。其中包括在泰德家里發(fā)現拐杖(新聞報道稱嫌疑人曾使用拐杖打暈一名受害人)、看到他從自己家里拿走一把鐵鍬、在他車里的副駕駛座下面發(fā)現一把短柄斧以及在他的書桌抽屜里發(fā)現熟石膏(報道稱嫌疑人會在手臂上打上石膏佯裝受傷)。
本片改編自麗茲所著書籍《The Phantom Prince: My Life With Ted Bundy》,她是以筆名麗茲·肯德爾(Liz Kendall)出的書。泰德在死刑采訪中說,他“本質上是一個正常人”(essentially a normal person)。他有朋友和女友,看起來和他人無異。
其出處是法官 Edward Cowart(即片中約翰·馬爾科維奇飾演的法官)在判泰德死刑時所說的一席話。他稱泰德的連環(huán)謀殺行徑為“極端的邪惡、駭人的惡行”。
沒有。影片中,泰德不斷地向麗茲提到作家Henri Charrière所寫的越獄小說《Papillon》。他甚至在她來探監(jiān)時把這本小說當作禮物送給她?,F實生活中,麗茲從沒有在她的回憶錄中提過《Papillon》這本小說。相反地,影片中增加的這一象征性元素看起來是為了讓泰德懷有希望,終有一日他會出獄。
是的。這看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但事實證明這確實發(fā)生了。泰德于1975年被拘留并被控綁架和蓄意謀殺Carol DaRonch。監(jiān)禁數月期間,他被控謀殺一名居住在科羅拉多州名為Caryn Campbell的女性。這一謀殺案在科羅拉多州阿斯彭進行審判,泰德在進行庭審前被移交至位于科羅拉多州格倫伍德溫泉的加菲爾德郡監(jiān)獄。他在擔任自辯律師時從法庭二樓的圖書館窗戶跳下潛逃成功,并于八天后被捕。
是的。距離阿斯彭法庭跳樓潛逃僅六個月之后,他使用一個獄友提供的鋼鋸條從格倫伍德溫泉的監(jiān)獄越獄。他在自己牢房的天花板上切出了一個一英寸大的正方形鋼筋管,然后從里面狹小的空間中越獄。雖然影片中未提及,泰德還花了四個月時間減重了約35磅,就為了能成功擠入天花板的狹小空間。那時的他骨瘦如柴。但我們在影片中并沒有看到男主角扎克有任何體重變化。 泰德于1977年12月30日越獄,當時正值圣誕節(jié)假期,多數監(jiān)獄員工正在休假。他把書本和文件放在被子底下擺放成自己在睡覺的樣子,而直到第二天中午監(jiān)獄守衛(wèi)才發(fā)現他不見了。他先是搭乘巴士前往丹佛,隨后逃往芝加哥,最后前往加州塔拉哈西。正如影片所暗示的,他正是在這里犯下了幾宗最殘忍的謀殺罪行。
沒有。奧斯蒙在參加圣丹斯電影節(jié)時表示:“杰瑞是一個虛構角色,他的作用是為了把麗茲從泰德的黑洞中救出,以及讓她能夠過上沒有泰德的生活。”(引自IMDb)在麗茲的回憶錄中,他并沒有一個名為杰瑞并可以尋求幫助的同事,最后她是向一個名叫漢克(Hank)的男子傾吐心事,而她是在匿名戒酒會上認識他的。
譯者PS:就是那個長殘了的童星,希望你已經看過,要不然會出戲呢。
正如影片所敘,泰德在弗羅里達進行大屠殺不久之后被捕,當時彭薩科拉巡警David Lee正好注意到泰德被偷的大眾甲殼蟲汽車。當被告知自己被捕時,泰德踢了這名警官的腿然后掙脫就逃。隨后Lee警官在追捕時開了兩槍以示警告,最終制服泰德。在泰德的大眾汽車里面還發(fā)現了三個弗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女學生證件,以及其他被偷物品。
是的。泰德是于1978年在弗羅里達州立大學女生聯誼會犯下謀殺罪行時留下的咬痕,正是在那里他用一根橡木棒攻擊四名女性受害人。其中兩名女性死于重傷,官方證實其中一名女性死者的臀部咬痕與泰德的牙齒模型吻合。
即使1970年代并不遙遠,法醫(yī)學也是那之后很久才出現的。例如,直到1980年代晚期,執(zhí)法者才開始采用DNA鑒定(1988年美國法庭才開始承認其法律效力),這也是距離泰德最終被捕約十年之后。
是的。泰德當時差不多就是一個名人,就如影片中所敘,泰德的仰慕者真的要求他在自己的通緝令上簽名。
是的。作為曾經的法學院學生,泰德在將政府任命的律師罷免后就自行辯護。而這次庭審是美國史上首個全國電視直播的審判,這讓泰德立即成了紅人。他確實也穿了藍色西裝并佩戴著一個黑色的大領結,就好像自己是一名演員(或二手車銷售員),準備向觀眾販售自己的清白。
是的。Carole Ann Boone是泰德在華盛頓奧林匹亞緊急事務管理署(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ervices)的昔日同事和老友。他們一起共事了六年。1979年,在弗羅里達州謀殺案庭審期間,泰德作為自辯律師對Boone就兩人關系進行了問詢。而正是在那時他直接問她是否愿意嫁給他。她答應了。他們的女兒——羅絲(Rose)是獄中結晶,出生于1981、1982年間。她被認為是泰德唯一的孩子。Boone在1986年與泰德離婚,三年后泰德被執(zhí)行死刑。
不是。導演承認影片最后兩人面對面那一幕是虛構的。泰德實際上是通過電話告知前女友麗茲真相的,而不是在監(jiān)獄里見面相告。圣丹斯電影節(jié)上,導演伯靈格向知名電影媒體Collider 表示:“電話通話遠沒有最終面對面對質的戲劇性,但就那次對話所產生的情感真相而言,無論是面對面還是通過電話,觀眾所獲得的是一樣的。而這正是我的哲學?!备鶕腿宋稃惼澦裕┑聫臎]有直接向她承認罪行,這與影片中所展現的是不同的。實際上他只告訴她“我是有哪里不對勁……我無法控制它……我反抗了很久很久……但它變得太強大了?!碑斔屗吻鍟r,他回答說:“不要逼我承認。”他始終都沒有認罪,通話也結束了。
是的。現實生活中,麗茲在與泰德的最后通話中問過這個問題。他承認他曾有一次關了她家煙囪的風門,這樣煙就出不去,而她當天剛好宿醉在睡覺。泰德離開屋子之前,他還在門口放了毛巾進行密封,以防煙霧外漏。在麗茲的回憶錄中,她也寫到自己記得有一次被煙霧嗆醒。
針對他在弗羅里達州所犯罪行,泰德于1989年1月24日被執(zhí)以加州的電椅死刑,終年42歲。
首先,這個電影是基于真實事件改編的,相對其他連環(huán)殺手電影在第一印象中是更有代入感的。比較有意思的是導演和編劇有意忽略了作案動機和過程的刻畫,反而一直在交代案件的審理過程,對于不了解事件本身的我來講,讓我更加相信編劇沒有大幅度篡改故事。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故事整體顯得比較平,沒有很強烈的戲劇沖突。
故事情節(jié)中逃跑的橋段安排的恰當好處:男主一個法學生在智力和專業(yè)知識都到位的前提下選擇逃跑,隱晦顯示男主在女主有意疏遠他后的焦慮感。而男主在法庭上的辯護,在初看的時候顯得游刃有余慷慨激昂,但仔細想想并沒有顯示什么專業(yè)素質,只是單純的狡辯而已。至于年輕女性的采訪,從側面說明了為什么男主在作案手法并不高明的情況下還能屢屢得手的原因。最后的男主對女主坦白罪行的橋段再加上之前二人親熱的鏡頭中的細節(jié),再次證明男主最開始就是把女主當做一個獵物,只是最后動了真情才沒有下手。
總得還說電影本身有鋪有墊,故事情節(jié)前后對應,邏輯嚴謹。導演編劇還是用了心的。演員顏值也在線,值得一看。
1.黑狗第一次對男主喊叫,之后就慫了,那時已經漏了底了 2.男主幾次逃獄,逃獄后對女性又有極大的興趣,被抓后再逃,然后又開嫌疑車型甲殼蟲,讓人費解:那為什么他肆無忌憚的繼續(xù)獵殺?他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不直接一逃出來直接聯系女主?卻反復的找別的姑娘?即使這件事有原型,作為電影來說,前50分鐘,感覺浪費了不少篇幅 3.男主和女粉絲在監(jiān)獄商量輿論策略的旋轉鏡頭(59分10秒)挺有意思,增加了陰謀感,感覺影片從這個時候才開始 4.法官宣判結果時(1小時28分28秒),鏡頭不斷逼近男主,直到眼睛的大特寫并流下淚來,令人印象深刻 5.通過《極端邪惡》能看出本片是對之前真實案件的再現,一個聰明卻魅力的十足的惡魔的出現,反映出“知識就是力量”和“大多數人只要看見美麗的事物智商就會降低”之外,缺乏探討更深層次的事情,比如:為什么他能殺那么多人?是什么讓他變成了那樣?為什么他不殺女主?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女人到庭充當他的粉絲? 故事:6 情感:6 結構:6 節(jié)奏:6 得分:6
她也太美了!這baby face即便有皺紋、極度浮夸的表情也好可愛啊啊啊啊)
說正題,沉重的膠片感還蠻不錯的,其中的兩主角似乎都是心智不成熟的小孩。女配的,男配的沖動也讓人我覺得合理卻又毫無理智。一個脆弱沖動,一個沖動偏執(zhí)。然卻事實依舊如此,這才是其中最大的悲劇。每一條感情的動線,細節(jié)的穿插,終成所述故事。
劇情的勾連是真的很上頭。非常好的給“第三視覺”觀看者的教育片?!胺床畹慕庾x,比什么故意構造的鬼片更恐怖?!边@是一種不用可以構建卻沒有辦法否認真是的毛骨悚然。當然也許是因為我偏愛Lily的原因,但我不會否認這是“一整部”的好電影,片尾曲選的很哀傷也很平靜撫慰心靈。it’s wort it.如果你對劇情有疑惑,我覺得拍攝成片播放的歷史影像的解讀是最好的告解。這是一部包含了片尾曲的電影。讓你平和的從這撕裂痛苦的真實的邪惡走出。所有的“美化”都只為了最后的單詞,那一刻的共情和沖動是你走出電影創(chuàng)作恐懼的鑰匙,聽完片尾,最終成為一個教育。
p.s看到很多評論,補寫,其實這樣的你們給出的問題可費解,或憤怒;一切所需要的回答就在最后導演的告白中。給看完后還高喊著“帥”、“情圣”們觀眾的警告,放在那時代,你們的視覺就是是聽審的臺下女性/受害者們一樣。這未察覺的危險,就是你們放下防線轉移注意被攻破的一瞬間。
一個很有意思的發(fā)現,Joe Berlinger對于這個案件的過分熱情讓他把早前那部4集紀錄劇搞成了“劇情片”,而把這部劇情片又拍成了平鋪直敘的“紀錄片”。所以很難再專注于故事,而更關心Zac在內所有演員的表演。詮釋起這樣一個兇險但又有“魅力”的殺人犯,以及始終墜入情網又深陷泥淖的愛人,他和Lily無疑是及格的。2002年的那一版電影片尾字幕有談到“1.連環(huán)殺手這個詞語是從這起案件后開始廣泛使用的;2.仍然有很多女性在其入獄時寫信表白” 。這個角色的“特質”沒有在這里被捕捉到,必然就只淪為白開水片了。 [PS 但1hr17mins左右處 我發(fā)出雞叫 補償一顆星【]。
剪輯仿佛還停留在初學者階段……[C]
片子看起來似乎男主是被逼認罪一樣
用一個足夠迷惑的視角把原本盡人皆知的人物和早已劇透的悲劇拍出了不一樣的色調,顛覆性地塑造了一個風度翩翩、從容篤定,甚至有些溫潤如玉的流量殺手,用這種看似美化的手法粉碎了人們對于變態(tài)的刻板印象,也足以引發(fā)觀眾對犯罪崇拜這個荒誕心理的關注。(我是gai不到邦迪的性感,性感的不應當是67歲的馬爾科維奇么?)
來看女神們的舉手!
實在是沒理解這片子拍成這樣,導演的意圖是什么。
導演問題最大,他對stock footage和還原史實場面過分癡迷,對角色挖掘和情感控制簡直是小學級別的,為了還原史實,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毫無節(jié)奏不顧邏輯地瞎鬧,又碎又俗的剪輯讓兩位主演辛苦的表演付諸東流。如果能把重點放在Liz身上多挖掘一些,不要這種懸疑片拍法,樸實真切一點講Liz的故事會好很多,現在搞成這樣子真是撿芝麻丟西瓜??傊娴暮軤€了,導演還天天媒體上叫冤,好可笑。P.S.西皮粉還是要開心一下Zef跟Lily的銀幕結合,幾年前兩人談戀愛時太低調除了路邊社外沒啥同框,現在有整一部電影可以吸,太好惹。
根據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連環(huán)殺手泰德·邦迪真實事跡改編,影片著重刻畫了邦迪這位人格魅力爆棚的淫樂殺人狂的私人性格特點以及為人。通過呈現這位殺手的生活化和個人魅力的一面,引導觀眾以中立的態(tài)度去了解兇手的想法、為何被判決有罪仍擁有大批擁躉,且提醒公眾殺手都是隱藏在人群中間。(莉莉真美啊,卡雅也不錯。。等等,這特么居然是一部后宮片?。。??)熟肉請關注艾森鬧字幕組
本片哪里有在美化兇手?分明是在提醒世人尤其是女性同胞:那種看上去英俊瀟灑、口若懸河、風度翩翩的美男子也可能是窮兇極惡之人。真正的罪犯永遠不會在臉上寫著“我就是罪犯”。非要把一個連環(huán)兇手丑化去拍那才是真的誤導大眾,可長點心吧!
剪輯好亂。差點以為導演是要給Ted Bundy翻案呢
不屬于傳記類,更像是一部驚悚犯罪懸疑故事片。可看性還是很高的,剪輯很碎但對于整部電影的定位來說是好的,開頭足夠噱頭足夠吸引我。事實上電影節(jié)奏也不錯,一顆心一直吊著等待著導演如何揭曉真相,還好hacksaw的戲碼很刺激,算是個不錯的收尾。兩個演員都很喜歡,zac的亦正亦邪非常到位,和狗狗對視的戲份讓人背脊發(fā)涼。ps:謝耳朵說you gotta be shitting me的時候我以為在看TBBT呢。。。
扎克 艾弗隆的選角還挺成功的,真的是那種偶像派的迷人,管他是不是連環(huán)殺手。劇情也是不解釋泰德 邦迪的犯罪動機和過程,像我這種最開始不確定他到底是不是兇手的觀眾而言,倒是還有幾分懸疑感。
人們忘記了TedBundy在沒有死刑的情況下只獲得了終身監(jiān)禁的好處。他在最后一刻拒絕了,這使法官大為震驚。我仍然喜歡2002年與邁克爾·賴利·伯克(MichaelReilly Burke)合拍的邦迪電影。這是扎克一次嚴肅的角色,并表明他是一個偉大的演員,不像他的一些糟糕的喜劇。
片尾說獻給所有受害者,我尼瑪受害者的棺材板還壓不壓得住,你這快要把殺人魔拍成情圣了,你獻給受害者?
一個具有良知的人必然在與自己墮落的人性作著斗爭,然而像Ted Bundy 這樣的人卻始終在與自己的虛榮心為伍放縱邪惡的人性。回到電影本身,這是一個多么老套而又不明所以的英雄故事啊!作者對于《極端邪惡》的對象性指涉竟是如此含混不清。借此真實事件,你不知道他是蓄意嘲笑美國的司法體系還是暗自諷刺令人發(fā)脹發(fā)昏的愛情。最終影片成了一部毫無批判立場左右討好的個人秀,這種曖昧而復雜的處理方法其結果極有可能落入弄巧成拙的境地——既默許了前者又肯定了后者。
好家伙 這拍的 連我這種明察秋毫 嚴謹不阿的鋼鐵直男都頗喜歡這個曾真真實實存在的“連環(huán)殺手” 都甚至覺得他是無辜的。。 這能算本片的成功之處么 或者說 敗筆??他實在待這對母女情真意切 也確實沒感覺他的罪行證據鑿鑿 搞得沒看劇情簡介的我以為在抨擊邪惡的司法系統(tǒng)呢、、I need some air...
一個殺人犯拍的像被冤枉的一樣……
70/100 這部傳記電影的切入點選的很好,它不急于用血腥殘酷的故事去表現惡來吸引眼球,而是重點呈現主人公生活化的一面以及個人魅力的一面。這樣的做的好處是提醒公眾真正危險的人并不都是可以輕而易舉被發(fā)現的;嘗試讓觀眾理解為什么像Ted這樣的人仍然有大批簇擁;以及保持相對中立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
片尾字幕說“謹以此片獻給泰德·邦迪的受害者們”,可我覺得這完全是“謹以此片獻給泰德·邦迪大哥”好嗎。把他拍得聰明帥氣風流(還有點癡情是怎么回事),那可是Zac Efron,是Zac Efron啊諸君。在玻璃板上寫“HACKSAW”的時候帥死了。Zac Efron的演技大有進步(連環(huán)殺手演一波,戲路又拓寬了幾里),除了對面是John Malkovich的時候會被無聲碾壓之外一直很靈光。以及……看到謝耳朵的時候笑出聲了。 電影敘事的節(jié)奏不太舒服,人物塑造也水,攝影和配樂還不錯。
所以導演是把自己的紀錄片又拍了一遍?三個演員演技都還可以,只是感覺導演沒能脫離紀錄片視角的局限,雖然結局很清楚,但Ted的心理層面還是有很多探討空間的。導演手法上也無甚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