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處理他們的經(jīng)驗的方式時常是反轉(zhuǎn)的,也就是說,如果對他們的文藝有所喜愛,則這喜愛易建立在誤解之上。在這類影片中,他們對虛構(gòu)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出的超出常理的無力感,只能因他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壓抑而得原諒。在電影和小說中,日本人處理現(xiàn)實的方式很有限,就是由三個詞連成的一個過程:壓抑—逃避—暗爽,西方人不懂也不屑逃避,他們的精彩來自和現(xiàn)實永不言退的碰撞,中國人則常常結(jié)合境遇為自己量身定做一個你無法苛責的逃避,而日本人的特長卻在于用漂亮的自爽爽他使人忘記他們的逃避,他們對孤獨感的絕對崇拜像個滴注器,持續(xù)的輸給依靠文藝了解日本的我們所必需的多巴胺。因此你會發(fā)現(xiàn),當影片處理大寫的“孤獨”時,靈感頻現(xiàn),比如京子的指甲油,小茂的泥巴,小雪那會叫喚的鞋,尤其是明在母親剛離開后直面外界時的茫然以及由一條圍巾牽扯出的思念;我不清楚是否所謂的“真實的故事”即是第一篇評論所引的報道,也不確定導演對它的現(xiàn)實期望有多高,然而就影片來說,當它約在一小時后始涉現(xiàn)實,始向外界尋求溝通和路徑,也就是講明的犯罪傾向時,人物的內(nèi)心卻簡易至漫畫化:在“朋友/罪”和“孤獨/自由”間寧選前者;孤獨就像是日本人的墨菲斯托,誘惑他們獻出靈魂以獲得短暫的安慰,剩下腐壞的肉體他們將其包上層層糖紙,手捧這糖果木乃伊面向陽光,留給我們一個虛構(gòu)的剪影,在這部影片中,這層層糖紙即是不斷閃現(xiàn)的以輕松愉悅的背景樂為標識的光亮片段;然而,也許導演也覺到這由對孤獨的懼怕所主導的自慰式處理并不能為它的現(xiàn)實效果增加砝碼,所以,當明重回四人小屋,影片再次縮回觸角,這一次,這四個孩子將徹底放棄和現(xiàn)實抗衡的興趣,持續(xù)的走向自娛自毀的小世界,影片以打包的方式使我們吞下這糖果,于是腐壞成了身體的一部分。有趣的是,這種反轉(zhuǎn)現(xiàn)實的逃避如果有效,皆是被壓縮進了少年和青春期,比如這一部,還有某種程度上極為相似的《螢火蟲之墓》,以及他們拿手的一干青春物語,似乎他們也知道一旦以成人為載體,一再的回避現(xiàn)實經(jīng)驗只能讓人敏感于他們的刻意和自戀,這過猶不及的方面有《松子被嫌棄的一生》和《秒速五厘米》,而無興趣于創(chuàng)作過程的觀眾則會認為:“你能要求孩子做些什么?”——他們始終懶于區(qū)分影片中的“孩子”和他們心中的“孩子”。起初,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剪輯不夠經(jīng)濟,因它徘徊在治愈和現(xiàn)實之間,不夠純粹,它不會虛構(gòu)一個怪大叔來治愈(《菊次郎之夏》),也沒有借愛情之名(明和女孩)以隱蔽必須正視的殘酷現(xiàn)實,但它對自己的忠實一面讓我原諒了它的自戀,同時放棄了編織現(xiàn)實訴求的野心。影片在和自己的爭斗中逐漸退回了內(nèi)心,它終究只留存下一個虛幻的安慰和日本人永遠解不完卻樂得永遠去解的孤獨之謎。結(jié)尾,幾個孩子消失在街面上,幾乎就像消失在黑洞視界,不必去猜想的結(jié)局終于掉入了混亂的現(xiàn)實黑洞,就像當影片結(jié)束燈光亮起前,那一刻的黑暗就像是混沌之初。
DVD花絮的采訪,手動翻譯視頻轉(zhuǎn)文字,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花絮采訪:高橋論治 攝影:山崎裕 是枝:“十五年前最初寫劇本的時候,聽到人們說的最多的還是:這個不行吧,大家都覺得這個無法拍成電影。大家都覺得這樣拍出來,沒有人愿意看,經(jīng)歷了如此種種,結(jié)果放映當天人滿為患,從當天起就不得不成倍增加放映劇院的數(shù)量。這一天我盼了十五年,確實,我對此深有感觸?!? 經(jīng)歷了十五年的《無人知曉》,最初的劇本名為《快樂的星期天》,和十五年前的劇本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是枝:“一件件小事拼起來,就有了拍成電影的想法。劇本可以說基本沒有改動。 1989年劇本初稿時,主人公一直活在其內(nèi)心獨白中,后半部作品中,現(xiàn)實開始透進內(nèi)心獨白。雖然現(xiàn)實如此殘酷,但是在小明的日記中還有美味食物和幸福生活。 在日記的最后,他寫道,死去的妹妹還有爸爸媽媽都回來了。這次在結(jié)構(gòu)上的最大改變就是去掉日記中的夢想,之前有點類似逃避的心態(tài),當然他自己最后選擇了面對現(xiàn)實。關(guān)于如何去面對這一點,一開始就進行掙扎。當然,最初寫劇本時我收集盡可能多的材料,包括各種各樣的事件,我把它們集中在一起,結(jié)果寫出了幾個類似的描寫小冊,因為這次是自己寫的,當然不能遠離現(xiàn)實基礎(chǔ)。我們更要高于生活。在實際制作的前兩年,我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在這個層面講,并沒有做大幅度的變動,但我總的方向是從一個事件到另一事件。漸漸深入的手法,希望通過這個手法挖掘出更多的東西,又是或許會產(chǎn)生完全相反的反應,結(jié)果我就采用了這樣的手法來表現(xiàn)電影。” 高橋:就剛剛的話題,如果概括來講的話,最初是收集線索,然后慢慢發(fā)展。這次電影真正著手的時候,冒昧的說一句,本片與其說是導演拋棄個人色彩的體現(xiàn),不如說更接近于虛構(gòu)。 是枝:“對,我也是這么認為的,從現(xiàn)實來講,它是非常單純的。說虛構(gòu),是試著根據(jù)自己的感覺進行發(fā)揮,最初我們自己覺得最大的不同在于以主人公為中心,并加入登場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也就是說進行了一些心理描寫,比如理發(fā)那一幕留長留短的問題,我覺得是否使用第一人稱是紀實和虛構(gòu)的最大區(qū)別。紀實的話,不管距離有多遠,最初開始的兩人關(guān)系不會崩潰,紀實中有類似這樣的倫理感。而這里所包含的感情, 那一幕所體現(xiàn)的感情,我努力想使之得以充分體現(xiàn)。當然,這也是我應該做的。 拍《距離》的時候,非常有趣,但是它給演員增加了不少負擔,(此處指當時拍攝時,表演會讓演員一起討論自己把握,詳見zens雜志)雖然演員也覺得很有趣,但是其實我沒有盡好做導演的責任。而是把責任推給了演員,這一點直到完成我才意識到。我接受制作任務時,想到了常用的虛構(gòu)手法。在某種程度上,導演有一定的權(quán)威。這次我考慮要擔負起這個責任來,從意識層面,從心理描寫著手。于是我將發(fā)生的事情進行的動作等等,詳細進行分解并畫出來。比如說要往哪個方向看,或者句尾要如何處理,說完話要有個什么動作之類的等等。因為一種想法產(chǎn)生一種做法,一種做法產(chǎn)生一種效果,所以我就這樣做了。通過這樣的方法,我試圖變現(xiàn)的東西也就慢慢增加,也就是更加遠離現(xiàn)實接近虛構(gòu)。 劇中的媽媽選公寓是有一定要求的,她這樣的收入要負擔四個孩子,媽媽是在百貨商店工作,根據(jù)收入的話,她能負擔的房租大概是9萬6千日元左右??傊荒艹^10萬元吧??紤]到這點,但是人又不少,房子應該一共三間,再多一間恐怕負擔不起。這次從選公寓開始就一直和制片白石治并肩作戰(zhàn),找公寓確實費了不少勁。 我們想找河邊的房子,因為從窗戶可以看到四季的變更,如果河堤櫻樹成行,就能有櫻花在風中飄落順河流而下的鏡頭。 最終找到的那個公寓不是臨河的,說道到底哪一點令我們滿意的話,首先是比較隱蔽。其他的住客都不會從那棟公寓前經(jīng)過,對于劇中的媽媽來說,這所公寓不易引人注意。還有就是樓梯轉(zhuǎn)角處的窗口,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而正是我們想要的效果。然后關(guān)于附近區(qū)域的考察。比如孩子們?nèi)绻≡谀抢锏脑?,他們可以去附近那里玩,去哪里購物等等?比如便利店的位置,超市的位置,我畫圖詳細描述了地圖還有各處的生活設(shè)施。最后結(jié)合各個拍攝點選定車站的位置?!? 開拍前四個月,在幾百個孩子中進行casting。小朋友們在試鏡后的三個月期間完全不能進入角色狀態(tài),而見面互相了解,熟悉成了必要的一件事。 是枝:“我覺得最費勁的還是選演員以及安排角色。和孩子們見面很有意思。在挑選演員時,有很多極有表演欲的孩子,當然我們最后沒有選他們。但是在面試中,我們也感嘆這樣的孩子真是了不起。這次選四兄弟姐妹,對各項因素進行比較分析, 結(jié)果那些很有表現(xiàn)欲很會表演的孩子落選了。反倒是那些很單純的孩子,我更愿意走近他們。關(guān)于我想選的和最后我們選擇的孩子,首先是見面感覺不錯,然后在考察是否適合我們這部電影。這種感覺其實很微妙。在攝影上的信賴關(guān)系以及彼此不錯的變現(xiàn)力,讓拍攝進行得很順利。還有就是四個人的配合相當成功。所以在拍攝過程中,他們四個漸漸融入,變現(xiàn)比我預想的還要好。所以我覺得這個四個人的組合還是很成功的。當然也有賴于孩子們自己的努力。 成為四個孩子朋友的韓英惠(飾沙希)的加入,使陣容擴大到5人。我想,如果加入一個別的孩子,可能會變成一部完全不同的電影, 他們兄弟姐妹間看起來也會有不少改變。 拍攝現(xiàn)場是非常有趣的,來拍攝現(xiàn)場成了孩子們每天的一大樂事,一邊在猜測著今天會拍什么,一邊快快樂樂的來到。其實我也一樣,我也總是在想今天要如何拍攝,要進行新的嘗試。對于拍攝,我也充滿了期待。 拍攝時現(xiàn)場氣氛也很好,充滿了希望?!? 對于母親出走是他們困擾的根源所在,但您沒有掩蓋這個母親的存在,我覺得可能無需如此用力刻畫母親的形象。在電影的前半部分減少母親的戲份, 一筆帶過就可以了?;蛘咂鋵嵞]有這么著力刻畫母親的形象。但我總覺得您并不想一筆帶過這個角色。您為什么要這樣處理呢?為何要讓母親登場并加以細致描繪呢? “我覺得公寓中媽媽的出現(xiàn)使之很有存在感。提到我想刻畫的東西,雖然母親是不負責任的,但她也是愛孩子們的。而孩子們也接受這樣的媽媽并愛著她。 在公寓確實有過美好的時光。深深留在孩子們心中,也留在觀眾們心中。所以我覺得對母親的刻畫還是有必要的。 為什么他們后來一直生活在公寓里,長子也盡量不讓外人進入,也都是這種記憶產(chǎn)生的影響。所以我塑造了這樣一個媽媽的形象讓她存在孩子們的心中也存在觀眾心中。這里通過媽媽和孩子的眼神交流得以很好的表現(xiàn)。如果能捕捉到母子之間的眼神交流,雖然不是非常直接,但還是可以體現(xiàn)其中感情。 打開行李箱的那一刻,孩子好像玩游戲一樣從箱子里出來,我覺得這一幕是非常必要的。做這樣違背常理的事卻依舊那么開心,媽媽大笑著打開箱子這一幕,是電影開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里產(chǎn)生的情感效果正是我想要的。 我覺得YOU對媽媽的樂觀和不負責任都把握得很好?;蛟S很多人覺得她正是在演自己??傊矣X得YOU是很優(yōu)秀的演員。 片中有一幕她仿佛是很隨便起床, 但其實她也在揣摩,在被子里面流淚,被長子看到的一幕,她最初對這一幕不大贊同。她說這里哭了嗎,為什么?如果是普通女演員的話,雖然面對這樣一個壞媽媽的較色,總想融入些自己的溫柔在其中。但是她卻相反,不想要讓人覺得是那樣的媽媽。而通常我們的演繹方式與此相反,所以最后演變成了一個哈欠。兒子怎么想是另外一回事,即使他覺得那并非因為打哈欠也沒關(guān)系。也就是說在YOU的心中,媽媽會做哪些事,不會做哪些事,會有哪些表情,不會有哪些表情,都有一個明確的定位。這一點在演戲過程中很重要。YOU很有天賦,她能有準確的感覺把握。” 在一年的拍攝中,柳樂長高了十幾厘米,伴隨時間的流逝,孩子們也有成長吧 “孩子們真正得到了成長,所以能拍出這樣的效果。拍攝時間的延長不僅為了拍攝季節(jié)的變化,對我自己在制作構(gòu)思方面,一年時間也相對寬松些。一般的拍攝計劃是用一到兩個月的時間集中拍攝,拍攝全部結(jié)束后進行制作。 可以說是一蹴而就。雖然這種做法也有它的有趣之處,但如果這樣的話,就失去了寫實的趣味。日常生活中就沒有時間思考這部影片,感覺上就像是未經(jīng)日常思考的產(chǎn)物。 寫實的好處在哪里呢?在于拍完一個制作一個,拍一下幕之前我們還有充分的時間,其間可以慢慢考慮影片中的東西,有時在作別的事情時突然產(chǎn)生了靈感,下次拍攝的話會這樣改,是攝影現(xiàn)場和日常思考的反饋。這種長期取材的好處在于可以隨著自己內(nèi)心演戲時加入一些變化。一般而言,長期取材如果拍了對方的變化,通常會忽視自己內(nèi)心的改變,但可以通過和對方的長期接觸,自己凝視對方的眼神變化來表達,長期取材在這點上很有優(yōu)勢,我自己是這么認為的。 在這部影片中,我考慮到的這種變化,在四次攝影中,有類似寫實的表現(xiàn),之所以要花一年時間表現(xiàn)四季的變遷就是其中一種手法。這種類似寫實的手法在電影制作過程中豐富了情節(jié)。影響也是巨大的?!? 高橋:下一個問題是關(guān)于剛剛提到過的,沙希在劇中的出現(xiàn)是什么作用,她的作用在于和長子一起運小雪到機場那邊嗎?為什么要安排這一個角色呢? 是枝:“說真的,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只是最初寫劇本的時候,寫到了和朋友一起去海邊的事情,正如你剛剛說的,沙希和那一家兄弟姐妹的生活環(huán)境是不同的,但也是被拋棄的孩子。被拋棄的孩子和被拋棄的孩子去拋棄另一個孩子。而為什么兩人一起去做這件事,這個問題倒是值得深思的。我總覺得這件事不應該是兄弟姐妹幾個人一起完成的。到底為什么那么想我不是很清楚,直到拍完我還不清楚。這個無根據(jù)的想法早在拍攝之前就有。讀過感想之后,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的吧。在最后一幕沙希出現(xiàn)在兄弟們中間,感覺一個片的基調(diào)反倒一亮,有一點很重要。去埋葬妹妹的那一幕,小明在劇中嘟嘟囔囔說自己心情很糟糕,如果是對著弟弟妹妹,那是無法啟齒的,只能對外人倒苦水。我讓她擔負起這種使命,因此對于小明而言,埋葬小雪的時候,她相伴左右是很有必要的,這一點也是拍攝完才意識到的。我再看一次影片之后終于理出點頭緒,也是看完影片之后的再一次尋找” 這是《距離》之后,是枝第二次參加戛納電影節(jié)的競賽單元。 “這次反響真的很不錯,媒體評論的反應相當不錯,而且暢銷三十多個國家,可以說這次的成功是相當引人注目的,在日本拍攝的電影得到全世界的認可。所謂的電影節(jié),其實也是商業(yè)運作的場合,最大的目的是要得到出品方的認可,進而得到世界的公認。如果能夠在各國熱賣,那才算合格。影片引起各國觀眾的評論,當然我很樂意聽。真的非常開心?!? 柳樂優(yōu)彌成為了戛納電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帝。而且是日本至今為止唯一一位最佳男主角。(2004年) “大家都親熱地叫他小柳樂,這對他本人可能帶來一點影響,但對于影片而言卻是個好現(xiàn)象,平常一般不看電影的人這次也特地到影院來看?!? 《無人知曉》構(gòu)思十五年,拍攝一年零五個月,外景拍攝七周,拍攝膠卷204卷。后期制作三個月。
影片以明的行動作為主線貫穿了整個故事。他已經(jīng)掌握了諸如購物,做飯,交費,與人打交道等基本的生活本領(lǐng)。并有了自己的道德準則。他管理著家庭,照顧著弟妹。他對未來有憧憬,他想上學,想打棒球。母親的離去,隨之而來的是經(jīng)濟上的入不敷出,更多的是獨自面對世界的恐懼與迷茫。世界是如此的大,如此的陌生。那一張張面孔,一道道目光,一條條馬路,一棟棟樓房… 他開始尋找朋友,可他的朋友卻是靠金錢維系的。游戲帶來的快感不是明需要的,他需要的是同齡人的認同感。不愿偷竊使他失去了朋友,臟臭的環(huán)境同樣也留不住淡漠的友情。而一個逃避學校與家庭的女孩成了明的新朋友。她在這個封閉的世界里發(fā)現(xiàn)了美好的東西,那生機勃勃的植物,柔弱的妹妹,頑皮的弟弟,溫柔善良的姐姐,還有那沉默的肩負重擔的明。她想幫助這個難以為繼的孤島,這個也許是心靈的圣潔之地。她選擇賣笑伴唱的方式賺到錢給了明,可是明拒絕了她的錢。 這是一個奔跑的長鏡頭,在燈紅酒綠的夜市里,明奔跑著。慢鏡中一切聲音都已消失,剩下的只有風聲和單調(diào)的跑動的拖鞋聲。從嗒嗒聲中我們仿佛感到了明內(nèi)心里極度的疲憊極度的悲傷。明在女孩身上看見了媽媽的影子,看見了一切掙扎地存活在世界上又遭到世界瘋狂蹂躪的弱者的影子。這是這個光鮮快樂的世界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那痛苦陰暗的真實的一面。 媽媽的世界,女孩的世界,明的世界,這三個世界都是弱者支撐的世界,都是強者環(huán)伺的世界,冷漠到令人絕望的世界。
看完這部片子相當壓抑,相信大部人都有此感受,只是大家壓抑的點有所不同,我是被影片前后的相互矛盾,那種近乎變態(tài)的結(jié)尾卻要以是枝裕和不痛不癢的方式去表達而感到壓抑。
影片觀看過程中以下牽強的點一直在腦海中徘徊:
惠子這種毫無責任感(無論是家庭責任感還是社會責任感)的母親竟然養(yǎng)育了以明為首的四個如此懂事的孩子?我一直覺得原生家庭健康度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但不是必然的,孩子的基因和性格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自己的走向。然而四個不同生父的孩子性格居然出奇的一致,都那么乖巧和聽話。實在很難想象。
惠子的很多孩子他爸無論是出租車司機還是游戲機房店員有一份正常收入的前提下惠子為什么不靠一些兒童組織和機構(gòu)去協(xié)調(diào)生活費,偏要靠一己之力?雖然影片后面提到如果靠兒童組織那勢必兄弟姐妹會分開,也許會被不同的家庭所收養(yǎng)。然而一個不愿意彼此分開而選擇艱難地走下去的家庭,不是應該充滿了許多的愛嗎!由這樣的愛構(gòu)建的家庭是不會最終以那樣的方式支離破碎的。如果是可以如此輕易為了自己的幸?;蛘吒笠饬x上是卸下自己的包袱而拋棄孩子的人何不早點為孩子找一個至少愿意撫養(yǎng)自己的家,你真的以為十幾歲的明可以強大到承擔你都承擔不了苦海嗎?
惠子這種女人是無腦的,她讓孩子不要上學因為讀書沒用,她讓孩子不要出門因為出門了他們就被知曉了。這個用下半身思考的女人,經(jīng)歷過那么多男人但從來沒留住過男人。經(jīng)歷過那么多生產(chǎn)卻從來沒思考過養(yǎng)育,也許你說她經(jīng)歷的都是糟糕的男人或是日本當時男尊女卑的現(xiàn)象造成她的遭遇,但這從來都不是個人責任缺失的借口。
明在媽媽一個人辛苦賺錢養(yǎng)家的前提下懂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未免有點太懂事。不僅操持著所有家務,關(guān)愛兄弟姐妹,特別向往讀書,晚上還會自學。那種他年紀應有的男孩淘氣、脾氣、血氣去了哪里?在他這個年紀特別是男孩,擁有這種隱忍度和克制度是很可怕的。只有后面他開始結(jié)交不良少年在超市里偷東西、邀他們上門打電游,家里亂到看不下去,這才接近了他年紀孩童的日常。
明在明明知道媽媽聯(lián)系方式的情況下,在生活拮據(jù)到如此地步時還一意孤行地選擇繼續(xù)活在無人知曉下,雖然之前當媽媽以山本家接起電話的時候明已經(jīng)知道媽媽拋棄他們了,那種志氣也好賭氣也罷,偏要到只剩三個硬幣的時候才肯打出最后一個求救電話,你是不是忘了你只是個孩子?還是你不想破壞拋棄你的媽媽的幸福生活?這樣的志氣是不是應該留到18+?
明和京子在小雪不能動彈的情況下竟然選擇沉默?不報警不送醫(yī)還沒有一滴眼淚?這個家庭前半段的熱鬧恩愛場面哪去了?那個懂事的大哥哥哪去了?被櫻花來冬雪去的一年整的都不成人樣了嗎?還有那個陰郁怪異又善良的女學生,和這幾個小野孩玩在一起,竟然還默認地和明一起“搬行李”,也許她也想加入無人知曉的行列,可是這近乎變態(tài)的反應真是讓人汗毛豎起。
明的活動范圍其實不大,那些超市工作人員,房東應該是眼睜睜看著明從一個正常的鄰家男孩到后面衣著破爛的小乞丐,工作人員有給明提供過期的食品以維持生存,房東太太也不經(jīng)意間看見他們家的情況,但是居然沒有一個人過問一句你們到底怎么了?大家只是談談地看著你們的處境變糟,變得很糟,可是也只是看著,如此而已。不知道這是不是導演想要揭露的社會冷漠,即便這般冷漠,也未免時間太久,欠費、偷盜等行徑終究也會被動地被這個社會所知曉吧?
這樣的矛盾和牽強整整延續(xù)到劇終,在看了電影所改編自的原版新聞后終于化解了,我有了答案。
真實故事是“惠子”確實拋棄了孩子,后來還因此被起訴?!懊鳌贝_實以類似的方式處理“小雪”,可是“小雪”是明和他的伙伴打死的,鄰居因為發(fā)現(xiàn)這個家里只住著孩子而報警,警察在家里還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小雪”......
這個世界本沒有明,這是是枝裕和虛構(gòu)的明。這個我覺得都不值得搬上熒幕的故事在導演向來云淡風輕的影風中變得特別怪誕。這本應表現(xiàn)出強烈情感和沖突的故事被美化了。令人發(fā)指的問題就這樣被避重就輕了。沉重的故事背后響起的是小清新的配樂。
我不得不說我雖然喜歡是枝裕和但是我不喜歡這部電影,把日常和茍且美好化是文藝人的通病,但是把不堪美好化,還是以是枝裕和的形式, 實在是太牽強!
埋葬妹妹時,黑暗中特寫哥哥微微顫抖的手,那是一雙12歲男孩的小手,它將土慢慢撒到箱子上。死亡的主題再次讓人動容。真正理解的生命的人不會在死亡面前別過頭去,真正勇敢的人即使在不斷的失去中也能找到安頓自己生命的力量,但當這種堅韌出現(xiàn)在這些無人知曉的孩子身上的時候,卻只讓人感到生之殘酷
對于成人世界的不信任在電影中幾乎無處不在——媽媽,爸爸們,房東以及房東太太,便利店的店長,援助交易時的男人……
還是喜歡早期的是枝裕和,不帶煽情的寫實就像扎進心臟的一根針,讓人刺痛到無解。少年柳樂優(yōu)彌的眼睛太傳神了,像是有很多話、又像什么也沒說,擔當?shù)闷痍┘{最年輕影帝。
家中早已經(jīng)沒有了媽媽,生活早已經(jīng)很拮據(jù),水電早已經(jīng)停了,今天吃過的泡面湯要留作明天拌飯,喜愛畫畫就畫在水電停用通知單上,從公園偷水飲用,把摔死的妹妹埋掉......這一切,都沒有人知道
難受死了。用這種小清新風格表現(xiàn)如此悲涼的故事,心在流血,欲哭無淚。片中僅僅出現(xiàn)了一滴眼淚,還是狠心的媽媽的。最可怕是“真實故事改編”幾個字。
看完以后,也還是沉默,沒有煽情的眼淚,沒有明顯的憤怒,就和這部電影一樣,平靜的說一個難過的故事,但沒有一個人流淚,甚至連埋怨都沒有。被拋棄真的很可怕。
寂寞放入時間,死生藏進四季。你怎么不來玩了?問出的都是寂寞離散;這就算告別嗎?道盡的皆是生死喜悲。泡面桶種下了盛與衰,行李箱藏匿著生與死。頭發(fā)長了蠟筆短了,寂寞隨季節(jié)更迭;燈泡暗了蠟燭亮了,生命與時光流轉(zhuǎn)。日復一日無所事事,只好承載思念。最好的一次是枝裕和,最殘忍的一場成長悼念。
男孩一次也沒有掉過淚,你看見了嗎。
意識到y(tǒng)uki已經(jīng)死掉的那一刻,我一連說了十幾個shit。難過卻哭不出,像是被誰狠狠打懵了,完全不知該如何反應。
為什么可以把拋棄和壓抑拍得這么美,這么安靜。小小的生命被裝在箱子里,帶進這個家,最后又被拖了出去,連同箱子一起埋葬,無人知曉?!皢斡H媽媽有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嗎?” 希望世上不要再有問出這樣殘酷問題的母親,既然將無辜的生命帶來世上,請守護他們到底吧!
艾小柯寫的:兩個十幾歲的孩子,白衣服上沾了泥巴,迎著微曦的曙光,在空曠的早晨一語不發(fā)的從黑暗走向黎明,耳邊響起的是《珍寶》的歌聲:“姍姍來遲的春光,讓人深吸一口氣……我逐漸成長,沒有人可以親近……”——這段情節(jié)最美了
初工作時認識一位同事,有次一起出差時他忽然對我說起,他從小是被遺棄的孤兒,曾在垃圾堆撿廢品為生,那是個夏天,他說話時常走在我前面,白襯衫上有星點的汗印。昨夜看此片,明在午夜霓虹中奔跑的身影,又讓我想起他那件刺眼的白襯衫,一瞬間心酸莫名。這些,都是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里,真實的人生啊。
身為人母居然能無恥到這個地步也算奇觀一件
明明有光,光裡卻有無盡的暗。無語卻哀傷,是結(jié)束那一刻最真實的感覺。
四個孩子的求生記錄,諷刺地展示了在文明社會中,文明就在身邊崩潰卻無人知曉的一面。很流暢,一點都沒有炫技的意思,所有手段都是為了故事服務。服裝和道具的變化營造出了一戶人家生活崩裂的過程,讓人心悸。柳樂優(yōu)彌后來長裂了。娃娃音的江原由希子扮演遺棄孩子的自私媽媽,很是貼切。
兩個多小時一直是非常壓抑,卻找不到釋放情緒的出口——就像里面的孩子一樣,從黑暗到黎明的機場,生死的告別也未有一滴眼淚。(當然那首歌的歌詞太殘酷了)無人知曉,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屬于每個人的最平常的生活也是他們不敢奢望的寶物。細節(jié)好美啊,是枝裕和真是。。。唉。。。
真是可愛的孩子啊。從《距離》之后,是枝裕和的電影就越來越生活化,有些紀實的風格,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兩個小孩甚至算不上表演,即興發(fā)揮的表演也讓這部電影充滿了生活氣息。更難得的是,面對這種狗血的題材,是枝裕和卻并沒有煽情和大喊大叫,只是讓所有角色一起忍耐、承受著,連同觀眾一起
可能是我看過最壓抑的電影了吧 在明亮的空氣中絕望卻找不到出口
為什么一部如此沉重哀傷的電影,要用如此平淡甚至輕快的筆調(diào)來描述?無法上學、無人疼愛、停水斷電、缺衣少食,甚至最后面臨死亡。但是不是日復一日的生活會讓我們變得麻木?亦或者是變得堅強。一人でも生きている。
我的平常生活就是他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