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戛納有嫡系導演這種說法,柏林電影節(jié)也有一批相對穩(wěn)定的???,近年來也有意招攬越來越多的新導演,日系壯大自己的嫡系成員俱樂部。這對意大利導演兄弟算是一個典型例子,法比歐·迪諾森佐和達米亞諾·迪諾森佐兄弟二人的處女作長片《青春挽歌》兩年前入圍柏林全景單元大獲好評,而他們的第二部作品《爛故事》破格進入去年的主競賽單元,最后更拿下最佳劇本銀熊獎,可謂成功捧出了屬于柏林的嫡系導演。當然,他們與戛納的達內(nèi)兄弟相比仿佛大象腳下的小螞蟻,不過這部作品在表達和內(nèi)容上仍有不少值得贊賞之處。
人物和情節(jié)全像是從美國獨立電影模子里刻出來似的:郊區(qū)的破敗中產(chǎn)、奇葩的家長、絕望的孩子、黑色幽默、青春期性萌動、暗流涌動的家長和子女關(guān)系,最后指向一個無可挽回的悲劇結(jié)局。關(guān)于青春成長反叛的核心,這個故事與前兩年一部法國影片《失控班》有不少類似,同樣是孩子們在暗中組織結(jié)盟,企圖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成人世界的不滿和絕望。不過,這個故事重點不僅僅在孩子身上,對父母家長的刻畫也占據(jù)不少篇幅,用以解釋孩子們走向悲劇的終極原因。
這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社會新聞題材,敘事結(jié)構(gòu)奇特,采用旁白介入,說是來自一本小女孩的日記,以及由旁白者本人續(xù)寫而成。因此,情節(jié)里混合出現(xiàn)小孩、父母,甚至是旁觀者的視點,無序混亂地交織出一幅郊區(qū)破敗中產(chǎn)的墮落生活圖景。從社會批判因素來看,這一點應(yīng)該是影片獲得最佳劇本的殺手锏。然而,兩位導演的風格不夠突出,散亂的情節(jié)難以支撐起足夠的戲劇張力,過多使用畫外空間的隱藏敘事手法使得人物刻畫不到位。這種手法用在群像電影里算是一種挑戰(zhàn),尤其對患上臉盲癥的觀眾而言。盡管如此,影帝埃利奧·杰曼諾表演一如既往地令我印象深刻,雖說他在這屆競賽里是靠另一部電影獲獎。
1、這一年暑假,暴雨前天空中轟然的雷鳴就像砲彈或炸藥引爆那樣,震醒了這個社區(qū)。爛故事(Favolacce,2020)中的孩子們,受一名缺乏寬容與愛的理化老師之引導與煽動,受既功利又冷酷家長之對待,受社會充斥的災(zāi)難性新聞之宣傳,他們終於失去了童年的純真與人類真情的感受、體會、理解、同情宇表達。當假期過後,學校開學之際,他們不像以往那樣不捨於假期的短暫,對世間一切帶有留戀的表現(xiàn)——世界已然改變了他們,他們製作炸彈傷人或者吞殺蟲劑自殺,這樣的暴力方式不論是對外、對他人的,還是對內(nèi)、對自己的,他們的血液中再也沒有熱騰的溫度,對世界與人群只有疏離、沮喪與絕望。關(guān)於疏離,幾次水中場景最具有代表性,包括一名孩子沉入鄰居家水池,兩名孩子在公眾泳池中憋氣,以及全家到海灘度假時,父親自顧自的日光浴,隨波漂流,遂與兩個孩子漸行漸遠。
2、古典的悲劇是人衝撞無可違抗的命運所造成,莎士比亞的悲劇是由人的性格所導致,當代的悲劇之原是冷漠的社會。
3、作家從畫外音中說他拾獲一本女孩子的日記,根據(jù)線索,這本日記是阿萊西亞(Alessia)所寫,那麼,問題是:哪些情節(jié)的部分是這名男作家所續(xù)作?而女孩的日記又結(jié)束於哪個章節(jié)呢?答案是呼之欲出的。形式表現(xiàn)上說,由於日記是不連貫又不成篇章的生活段落,這是導演特意讓觀影者不覺影像與劇情連貫的主因。拾獲的日記文本與男作家的加油添醋交錯,這則故事最終以帶著魔幻與寫實的感受被領(lǐng)略和閱讀。
4、導演對片名的解釋:fiaba+parolacce=favolacce We changed it five or six times, giving it horrible titles, until we got to this one. It’s impossible to translate, but in Italian fiaba is “fairy tales” and parolacce is “bad words”; so, Bad Tales indicates bad words and fairy tales.
5、辛意雲(yún)老師論語辛說卷一百一十四:
曾子言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乖诱f,一個領(lǐng)導者,要隨時隨地注意到自己的姿態(tài)儀容,並由此展現(xiàn)出感動人的儀容和態(tài)度,表達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善意,這樣不只能帶動自己,也能助成人們遠離粗暴傲慢的心理情感和狀態(tài);同時一個領(lǐng)導者還要能意識到隨時隨地都能夠端正調(diào)整自己的細部表情,展現(xiàn)自己真正的真成,這才使人們能夠相信、信賴為政者,同時也能帶動社會大眾懂得守信、實踐允諾的重要性;還要意識到說話所用的辭彙、用字遣詞,包括口氣,要和平、堅定、安詳,有著高度的理性。能如此,這就能使自己遠離了粗鄙,甚至於下流、乖違人性的相互對待和衝動。曾子認為為政最重要的是調(diào)整自己——作為一個執(zhí)政者,調(diào)整自己的內(nèi)心,使自己真誠、高尚、公平、守信,並用語言、態(tài)度作為一種感動人們的機會,以此提高社會群眾的心理情感,不停留在粗鄙、下流、兇暴上。曾子認為這是為政者最重要的工作,至於形式上的禮儀制度,則是事務(wù)官的專業(yè)工作,不是行政領(lǐng)導者或政務(wù)官的工作。
曾子的這段話也就是提醒人們,政治與社會人心、社會風氣,其實是切割不斷的,是息息相關(guān)的,同時曾子這段話也是要提醒為政者,當深入人的內(nèi)心,要能成為人們內(nèi)心的引導者,如同基督教的牧師一樣,或者說是印度的咕嚕(guru),也就是生命的導師,在日常生活裡,要能夠負起帶動的這分責任。即使是為政者也該具有生命導師的的色彩,因為生命的引導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我們在生活上只學習生活技能是不足以解決我們的生活問題,我們有錢並不就代表幸福,只有知識的教育其實也不夠的,人們需要有一種生命覺醒的教導,如此,才能在生活中當遇到種種挫折的時候,當我們的情緒不安的時候,我們能夠被教導,能夠被調(diào)理,而後我們才能夠往下去走,才有未來。
尤其是當人們在自我覺醒的過程中,沒有意識的懵懂的發(fā)展裡,人們會不斷的問:「我活著幹嘛?我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我工作的意義在哪裡?人生的價值難道就只有功成名就嗎?」在這一連串的疑惑,不斷的反問的過程裡,如果能夠有老師,有生命導師的開導,那不只是從一個宗教信仰上,還能夠從日常生活裡就直接解決問題或者理解問題,進而有了選擇。
今天的社會,老師只負責知識技能的傳授,生活上該有的心理能力、道德性行為的自我約束和訓練,在學校裡是學不到的。而至於父母,在今天家庭裡會不會教孩子這些呢?父母好像只負責給錢,至於在家裡面可以學到的與人最基本的相處、情感的處理與表達,都沒有了。父母忙得見不到孩子,或者有的時候,父母不會處理情感、情緒的問題,孩子從小就送托兒所、幼稚園、安親班,到了初中高中的時候除了去學校,就是拚命跑k書中心、跑補習班。而這還是好的,另一些不喜歡讀書的或者是學校功課跟不上的,只有徘徊在遊蕩之中,同時摸索著長大了。他們的內(nèi)心,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情緒,包括他們的欲望,也因而沒有被開導而失去了調(diào)理,當他們崩潰的時候,自然就等同一顆炸彈爆炸了,不是傷人,就是自傷。
唉呀!現(xiàn)在每家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過度寵愛了孩子,過度的保護,所造成的結(jié)果。當然,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不過,在生活裡面沒有人教導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沒有人及時開導,提供聰明者有關(guān)人生種種的思考,這些孩子無法得到適當?shù)娜松鸢福蔀橐粋€困惑者,或者是長期的困惑者。困惑,讓他們覺得活著是件辛苦的事情,時間久了,自然就會失去生存的勇氣跟毅力。不要說孩子了,我們大人不也是這樣?
因此,一個領(lǐng)導者的領(lǐng)導,重要的不只是在事務(wù)性的處理,還要能深入人心來作引導,那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就如同生命的導師。當然,作為一個領(lǐng)導者不必隨時隨地跟人說話來開導別人,這倒不用,但是他在整個展現(xiàn)上得具有這種生命導師的感動力。這似乎對一個領(lǐng)導者要求太多了嗎?不過曾子是這麼提出的。他說,當我們能夠真正的意識到,而表達出我們內(nèi)心的真情——當然,這是代表著我們內(nèi)心已經(jīng)有真情了,那麼就能讓人遠暴慢,同時也能夠讓人懂得守信,懂得生命的實踐力,還有能夠不再受來自自私自利生存能滿足的要求,同時也能夠不受本能的衝動推動而乖離了人性,只有自我發(fā)洩的情緒。
Favolacce, oder Bad Tales, ist ein italienischer Spielfilm von den Gebrüdern Damiano und Fabio D’Innocenzo aus dem Jahr 2020. Er wurde auf der Berlinale für den Goldenen B?ren nominiert und mit dem Silbernen B?ren für das beste Drehbuch ausgezeichnet. Aber warum ragt eine Geschichte über die Banalit?t von ein paar spie?igen Familien in Roms Vorst?dten so hervor?
Durch die schwüle Sommerhitze beherrscht die Tr?gheit eine Wohnsiedlung in einer Vorstadt Roms. So manche Familie wohnt hier, aber geh?rt trotzdem nicht richtig dazu. Hinter der sommerlichen Langeweile versteckt sich ein mysteri?ses und schleichendes Gefühl des Unbehagens. Die Eltern sind st?ndig frustriert, weil sie nicht aus einem besseren Randbezirk kommen und die bürgerliche Lebenshaltung, die sie sich gewünscht hatten, au?erhalb ihrer Reichweite ist. Ihre Kinder sind jedoch die echten Protagonist*innen der Schockwelle, die die ganze Siedlung in einen Zusammenbruch treibt.
Ein fast primitiver Zorn glimmt in den Beziehungen und Ereignissen, die vor einer streng konstruierten Kulisse stattfinden. Ein unglaubwürdiger Erz?hler leitet die Zuschauer, sü? und sarkastisch, durch dieses finstere, moderne M?rchen. Das ist kurz gesagt eine nonchalante aber überw?ltigende Geschichte über M?nner und Frauen, die mit ansehen müssen, dass ihre Hoffnungen und Tr?ume urpl?tzlich auf der Strecke bleiben.
Durch diesen Film nimmt das Brüderpaar Damiano und Fabio D’Innocenzo sowohl die Zerbrechlichkeit der Spie?bürgerlichkeit als auch die dadurch verursachten sch?dlichen Belastungen für die Kinder unter die Lupe. W?hrend die Eltern damit besch?ftigt sind das Image der komfortablen, mittelst?ndischen Familie aufrecht zu erhalten, verlieren die Kinder die Orientierung nach und nach, bis sie vergessen, was es bedeutet ein Kind zu sein und was das Leben lebenswert macht. Was die Kinder am Ende tun, unterbricht die Monotonie und die Sicherheit des bürgerlichen Lebens und wirft die Frage auf, ob es Sinn macht, auf ein vorbestimmtes Ziel hinzuarbeiten ohne darüber nachzudenken, was man im Leben wirklich will.
Es ist kein angenehmes Erlebnis diesen Film anzuschauen, aber er regt zum Nachdenken an. Der gr??te Teil des Films ist langsam, seltsam, und manchmal auch langweilig. Aber wenn man es schafft bis zum Ende durchzuhalten, wird man sprachlos zurückgelassen.
隨便看片,結(jié)果又看到了一部好片子,或者我認為的好片子,雖然真的是從視頻網(wǎng)站隨便點開的電影(后面查了下原來是柏林電影節(jié)最佳劇情),但其精致的、充滿人文氣息的內(nèi)容,真的很能讓人代入其中,尤其是通過小孩子的視角,展現(xiàn)了羅馬郊區(qū)一個“病態(tài)”社區(qū)的故事。有些黑暗也有些壓抑。
- 1. 結(jié)構(gòu) -
首先要理清一下電影的結(jié)構(gòu),大概就是主線劇情+一個日記的殼,主線劇情完全可以是個獨立的真實的故事,但電影將其更復雜化了,將其整體放進了一個虛構(gòu)的場景。開篇畫外音就說,這是個叫阿萊西亞的小女孩的日記,就是主線的小女孩女主,但我還是覺得主線的主角是小男孩,權(quán)且就把小男孩丹尼斯當做男主,因為實在是描寫了太多丹尼斯的故事,和妹妹、和老師、和爸爸、和孕婦女、和女朋友等等,反而女主阿萊西亞并沒有過多描繪,或許正是因為這是阿萊西亞的日記,所以基于原始內(nèi)容很難對其修改,只能續(xù)寫腦補其他人的劇情。
所以,看到這里也就明白了,說白了這就是個杜撰的故事,是一個通過叫阿萊西亞的小女孩的日記擴展出來的故事,由一個人物擴展出整個社區(qū)的人物,所以你說這是不是基于現(xiàn)實,是的,但這又是個完全虛構(gòu)的故事,而且在劇情中,影片開始和結(jié)束時播放的一對男女自殺新聞,其實就是給男主人奶奧利奧的孕婦女,這也算是在給觀眾提醒:故事純屬虛構(gòu)。
再說主線,基本上,劇情沒有一個可見的線索,大多是零星的碎片鏡頭,大體按照日記的流水賬形式,介紹了一個夏天內(nèi)社區(qū)的各個家庭發(fā)生的事情。但其實看完后你會發(fā)現(xiàn)有些隱藏的線索一直在發(fā)展:一是社區(qū)的父母們與孩子們的距離越來越遠,二是學校的胖老師一直就存在厭世情緒。
- 2. 崩壞的父母 -
說起父母和子女的關(guān)系,這部外國電影反而拍出了一點中國家長的感覺,成績至上,只關(guān)注物質(zhì)需求從不注重孩子內(nèi)心,以至于最后孩子們在家里的“炸彈”都做完了,家長們都渾然不知。顯然,電影中的父母們?nèi)遣缓细竦母改福?/p>
男女主的父親竟然會被女兒氣哭、竟然會為了兒子被卡到喉嚨而勃然大怒、竟然會小肚雞腸到劃爛自己買的(被公用的)游泳池、竟然會只因為兒子質(zhì)疑自己和老婆的關(guān)系就對兒子大打出手,甚至,在早起發(fā)現(xiàn)兒女自殺后竟然懦弱的又回到床上繼續(xù)睡...
顯然他根本算不上個男人,遇事扛不住,脾氣臭毛病一大堆,這簡直就是現(xiàn)實中一類父母的縮影,電影里他們最終失去了孩子,而現(xiàn)實中,什么時候這類父母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呢?
關(guān)于孕婦女,作為母親,她也已經(jīng)崩壞,看似對未來充滿希望,但實則早已心灰意冷,對女兒的漠不關(guān)心(放在車里任由哭泣)以及經(jīng)常的情緒失控,都是病態(tài)氛圍折射到正常人身上的病態(tài)反應(yīng)。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麻疹男孩的父親,顯然這是對家境優(yōu)越但不正常的父親們的嘲諷,社區(qū)里最懂得關(guān)心兒子的父親,竟然是最不正常(腦子有點問題)的父親。也正因為他搬離社區(qū)的決定,讓麻疹男孩躲開了集體自殺事件。
- 3. 早熟的孩子 -
片中出現(xiàn)的孩子,大概都在上小學的年紀,除了日記主人阿萊西亞比較正常(暗示本來就是正常的日記、正常的社區(qū),只不過電影給虛構(gòu)了一個崩壞的社區(qū))之外,其余的小孩,丹尼斯、假發(fā)女該、麻疹男孩、以及丹尼斯的小女朋友,都成熟到可怕,片中丹尼斯可以自如的和孕婦女進行交流,談吐之間感覺那不是個男孩,而是個“男人”。
在缺乏父母的關(guān)心和交流的情況之下,孩子們的思想肆意的被一些思想所左右和操控,而這一切都無從被察覺。大人都沒有絲毫克制的氛圍:孕婦女給丹尼斯各種性暗示、丹尼斯的父親和假發(fā)女的父親一起對別人的妻子說些污言穢語。這些終究導致了孩子們的早熟,所以丹尼斯居然和小女友想嘗試愛愛...
劇中的小孩子完全沒有小孩子的樣子,以至于最后他們說造炸彈,就真的造出了炸彈,但即便如此他們心智依舊不成熟,還是小孩子般的在放有炸彈的房間內(nèi)看動畫片,這種情節(jié)設(shè)定,明確的告訴人們,種種問題不是孩子們自身的問題,而是整個環(huán)境給他們施加的影響。
這里不的不說一下日記主人阿萊西亞。整體看小鎮(zhèn)的孩子,其實有正常情緒的就只有妹妹阿萊西亞一人(木訥的麻疹男孩可能也是一個),阿萊西亞只要看到父親生氣就會哭,在最后和丹尼斯準備自殺前也在哭,這種正常反應(yīng)在電影中的崩壞社區(qū),反而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這也從側(cè)面告訴我們,或許小女該的部分皆為真實,其余部分才是虛構(gòu),也就是說小女孩的哭是寫在日記中的哭,但為什么哭,就屬于虛構(gòu)的“爛故事”情節(jié)了。
- 4. 反社會的老師 -
一個人究竟可以造成多少壞的影響,片中給出了一個殘忍卻可能在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答案。作為老師,反社會的情緒傳遞給三觀未建立的小學生,簡直不要太簡單,以至于,只需要一節(jié)課,就可以摧毀一個小區(qū)。孩子們做炸彈是男老師所教,最后的喝農(nóng)藥自殺也是男老師所教,但到底男老師有沒有教唆孩子們自殺呢,電影沒有說,我認為沒有。
丹尼斯想把社區(qū)“炸飛”的念頭,更像出自他自己,也就是說,孩子們內(nèi)心對自己的父母們有一種“恨”,對自己的人生有一種“不在乎”,這是丹尼斯父親教給他的、這是孕婦女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教給他的,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孩子們或許早已厭世,男老師只是順水推舟,給他們提供方案,順便發(fā)泄自己的私憤(他自己討厭孩子,但卻不得不教,卻又因為這些孩子丟了工作)。
- 5. 啟示 -
所以這部電影究竟想要表達什么?絕不是一個“爛故事”而已。我想有幾層意思:
一是意大利普通社區(qū)內(nèi)普通人的壓抑生活狀態(tài);
二是父母和子女不正常的交流狀態(tài);
三是學校對教學人員/內(nèi)容監(jiān)管的失職;
四是孩子們在壓抑環(huán)境下的內(nèi)心世界。
至此,電影的啟示也很清晰了,關(guān)注更多普通人的內(nèi)心世界、作為父母要更加關(guān)注孩子、作為學校要更加注意老師的思想是否健康。
- - -
總體來看,電影以及其平靜的敘事方式,外加及其慘痛的教訓,給觀眾以警告,以喚醒人們對家庭、子女的重視,讓人們關(guān)注這種“可能的”壓抑的社會狀態(tài),不要“不見棺材不落淚”,正如開篇丹尼斯一家人整整齊齊“慵懶”的看著一對男女自殺的新聞,殊不知他們自己就是整個災(zāi)難的受害者。
Sic transit gloria mundi, the once illustrious Italian cinema has stalled in the doldrums for decades, Fratelli D’Innocenzo (brothers Damiano and Fabio D’Innocenzo) is the latest new blood might give the status quo a boost. BAD TALES, their sophomore feature, was awarded a Silver Bear for Best Screenplay in Berlin. It is a quietly disconcerting portrayal of the slow demise of Italian suburbia.
Set in the outskirt of Rome, not the sink area in Matteo Garrone’s DOGMAN (2018), the locality of BAD TALES is more petit bourgeois, similar to a tract housing project, denizens have a nice terraced house with a garden, plus an inflated swimming pool if they can afford one. But neither personal contentment nor domestic bliss can be traced from adults and their children alike.
The film unfolds as a man’s husky voiceover (Tortora) narrates the content of a young girl’s discarded diary which he chances upon, it takes some time to identify the girl as Alessia Placido (Rebeggiani), she and her brother Dennis (Di Cola) are straight-A students, but their father Bruno (Germano) is a lackadaisical, fickle reprobate, who is jobless and emotionally unfit, his mood swing becomes a terror to both Dennis and Alessia, their mother Dalila (Chichiarelli) is the bread maker but also cowed by Bruno’s hissy fit.
Essentially BAD TALES is an ensemble piece, there are other families with similar issues, the dissociation and incommunicability between kids and their parents. Viola Rosa (Melillo) is a victim of her vulgar, hypocritical, emotionally aloof father Pietro (Malatesta), who covertly despises the Placidos (because is belittled since he is unable to keep up the Joneses, school grade is a parent’s top-line asset to own one-upmanship), but thick as thieves with Bruno when they exchange their lecherous talk to a woman of their base desire; Ada (Borgioli) is a sexually curious tween who reads dirty messages in her father’s cellphone and wants to experiment the birds and the bees with Dennis. But the latter is bewitched by a much older, corn-fed, potty-mouthed girl Vilma (D’Ambra), who has a bun in the oven (and milk on tap, a tad barnyard though), but her life seems as aimless as those around her.
If adults are shrouded by malaise and crippled by their own petty failings, D’Innocenzo brothers devise something more wicked in the school kids’ surreptitious rebellion, and what is so horrifying is not the action itself, but the gaping negligence, how those parents can let the danger fall through the cracks when it is right in front of their eyes every day. When BAD TALES finally unleashes its sinister tragedy (Lino Musella leaves an ambiguous mark in a limited role as the kids’ abetting professor who holds a grudge against the community alter being hard done by), it doesn’t pounce upon you like a shock, the disturbing discovery is arranged as a well-measured reactive long take of Bruno (before allotting a full shot of the upshot), and Germano is singularly exceptional to pull off the brothers’ tricky maneuver, Bruno is a man who is overpowered by sheer devastation, and his delayed reactions are viscerally harrowing to the core. You can dislike Bruno like nobody’s business, but credit when credit is due, Germano’s protean acting is of the first order.
Also there is a bright side, Geremia (Korovkin), an effete, taciturn, sensitive boy who lives with his loony, virile single father Amelio (Montesi) in a prefab, unwittingly gets out of harm’s way because however odd this father-son pair looks, they actually establish a more salutary bond in spite of all the difficulties. They surely don’t share the same wavelength and his uncouthness can put you off, but Amelio never gives up talking to and cheering up the androgynous Geremia, this is what a father should do.
Through and through BAD TALES is a cautionary critique of today’s generational rift, and D’Innocenzo brothers are confidently and well versed in their own syntax of storytelling, the film is often graced with a prismatic exuber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peculiarly arresting atmosphere of ominousness is also helped by their acuteness in the incidental music (a bricolage of existent pieces), these are a few things which can add some faith in the futurity of Italian cinema, so go figure!
referential entries: Matteo Garrone’s DOGMAN (2018, 7.9/10); Damián Szifrón’s WILD TALES (2014, 8.3/10).
English Title: Bad Tales
Original Title: Favolacce
Year: 2020
Country: Italy, Switzerland
Language: Italian
Genre: Drama
Director/Screenwriter: Fratelli D'Innocenzo
Cinematography: Paolo Carnera
Editing: Esmeralda Calabria
Cast:
Elio Germano
Tommaso Di Cola
Barbara Chichiarelli
Giulietta Rebeggiani
Justin Krovkin
Gabriel Montesi
Ileana D'Ambra
Max Malatesta
Cristina Pellegrino
Giulia Melillo
Lino Musella
Laura Borgioli
Federico Majorana
Aldo Ottobrino
Massimiliano Tortora
Rating: 7.8/10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遭遇,但他們總有相似的問題。
《爛故事》講述的是在一座小鎮(zhèn)發(fā)生的兒童集體自殺的故事,導致這場巨大事故的發(fā)生的原因錯綜復雜,但矛頭都一致性地指向了成年人。
在這座小鎮(zhèn)里,幾乎每個家庭的父母都存在很大的問題:他們只在乎孩子的成績、整天抱怨連連、對孩子隨意使用暴力、對待他人的善意絲毫不領(lǐng)情并惡意揣測他人、隨意在背后侮辱他人、毫無理由的迫害他人、懦弱、極度害怕解決問題,即使是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在家中自殺了都沒有勇氣去面對!這些問題說起來都非??尚?,但是在孩子們無奈的生活中卻不得不承受面對他們的可笑。
這些“大人”究竟是怎么了呢?這是自殺兒童們至死都無法理解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自殺的原因肯定是與這些大人們的行為息息相關(guān)的。
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的小孩們,他們過早的認識到人是很壞的,這本來是需要在小孩成長過程中慢慢去理解的,過早的見識這些使他們心靈遭到重大迫害,于是他們會過度早熟,小小年紀就已經(jīng)開始接觸性愛,甚至會被父母們唆使;他們也會內(nèi)心陰郁,無法開心地思考問題,因為父母們肯定會對他們當頭一棒。
電影中有非常令人感到無奈的一幕:一位鄰居買回來一個充氣游泳池,好心開放給所有鄰居公用,可是一位每天都憤怒不堪的丈夫面對這個行為卻非常嫉妒,他覺得這是別人在向他炫耀,他表面上感謝別人提供的便利,一回到家中就惡狠狠的咒罵別人,甚至因為自己的憤怒拿刀插破鄰居的游泳池。這一幕實在是令人無奈,因為這種情景在我們生活周圍太常見了,你好意的施舍一旦放到公眾面前就會產(chǎn)生無限的揣測,令人無奈的是這其中必然存在大量惡意的揣測,倘若這些惡意早已被小孩子們認識那將是多大的悲劇。這部電影只是很殘忍地展示給我們看已經(jīng)發(fā)生的悲劇,隱藏在我們周遭的悲劇其實仍在不停上演。
影片中設(shè)計的很多橋段都是令人不適的,其中有一段最令人感到絕望的情節(jié):作為一位老師本來職責是在教室中傳輸知識,可是他卻把對生活的不滿發(fā)泄在教室中,他的“發(fā)泄”不是抓兩個學生痛打一頓那樣的發(fā)泄,而是更加可怕的發(fā)泄,他教唆孩子們制造炸彈,當父母們發(fā)現(xiàn)自家小孩竟然在家里做炸彈,一旦發(fā)生操作錯誤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他還在教室中告訴孩子們可以很容易買到一種很便宜但是危害極高的農(nóng)藥,也是“得益于”他的教唆致使兒童集體自殺慘劇的發(fā)生。
導演將這部作品命名為《爛故事》可能是想說對于人們來說這個瘋狂的故事的確很爛,據(jù)說這部影片的劇本靈感是來自于一個小女孩寫的日記。
這些不幸的發(fā)生或許離我們很遠,或許它也離我們很近,甚至正在發(fā)生在自己身上,至于解決問題的答案,很遺憾這也是需要各自去尋找的。
影片中所有的大人都出問題了,但是有一個看起來最暴躁的父親他卻讓兒子躲過了這場災(zāi)難,原因僅僅是在生活中他在乎孩子的感受,盡管他的孩子看起來最瘦小、最陰郁,但他對孩子的話語幾乎都是很大的鼓勵,因為他的生活從來都不是用來埋怨的,而是不斷在前進的。
以上影評僅為個人感受,我也尊重每個觀影人自己的看法。
《爛故事》榮獲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獎提名、最佳劇本銀熊獎;第33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編劇提名;第66屆意大利大衛(wèi)獎青年大衛(wèi)獎提名、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導演提名、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提名、最佳制片人提名、最佳女配角提名、最佳男配角提名、最佳攝影提名、最佳美術(shù)設(shè)計提名、最佳發(fā)型設(shè)計提名、最佳剪輯提名、最佳音效提名等。
殘酷、曖昧,試圖揭示又語焉不詳?shù)幕孟霠€故事集。把一套社會和教育觀察,試圖用一個危機四伏的夏天里、一堆行為夸張詭異的成人和孩子去講述,不一定是恰當?shù)陌伞?/p>
人物和情節(jié)全像是從美國獨立電影模子里刻出來似的:郊區(qū)中產(chǎn)、奇葩的家長、絕望的孩子、黑色幽默、青春期性萌動、暗流涌動的家長子女關(guān)系,最后指向一個無可挽回的悲劇結(jié)局。然而,導演風格不夠突出,人物不夠乖戾,氣氛不夠驚悚,情節(jié)也談不上太意外,除了幾個下流的情節(jié)和不可靠敘事者的畫外音處理,整個劇作顯得較為平庸。影帝的表演一如既往地令我印象深刻,盡管他在這屆競賽里是靠另一部電影獲獎。
#Berlinale20-20 散點式地呈現(xiàn)底層家庭生活狀態(tài),不講前因,也無后果,但是日常生活真實的無理、暴力和畸形卻被有效地呈現(xiàn)。臺詞有些跳脫,對于觀眾而言入戲有些困難。
一個男人撿到了一個小女孩的日記本,以一起社會新聞為靈感,續(xù)寫了小女孩日記本里的故事,導演試圖借此去展示這些人為什么會這樣做,他們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有著什么樣的家庭,過著什么樣的生活。無論這幾個家庭的故事是不是真的,事件的真實感都不會打折扣。片子里選擇的這樣的社會新聞,跟我們最近??吹降哪切┩惖纳鐣侣労芟癜?,當你去腦補新聞背后的真實故事,其實不管主人公生活在哪里,最終面臨的命運和悲劇的根源其實都差不多。這樣一個故事,細節(jié)處理的很聰明,一切問題都來源于不易察覺到的細節(jié)上,把一個群像的故事拍出了幾分新鮮的觀感。
berlinale 70 8 4.5 一直盯字幕影響了觀看。無力,窒息。開頭還覺得無趣,被奧利奧惡心到的惡趣味。越到最后越說不出來話。是根本無法改變的現(xiàn)實。
兒童/成人世界的互文/反襯,顯示出當下世界電影「無中生有」的特征,個人的敘述與個性呈現(xiàn)反噬了電影基本的敘事性。
影片在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以一些很隨機的情節(jié)作為推進,你很難意識到導演究竟想展現(xiàn)這個羅馬貧民社區(qū)的哪些層面。而影片的結(jié)尾一出,如當頭棒喝,凄慘的結(jié)局瞬間喚醒你的大腦。從父母到子女,從學校到教師,他們困惑于自己的生活為何如此混亂,自我的缺陷似乎永遠無法改變??烧嬲隽藛栴}的,是他們難以撼動的意大利社會環(huán)境。埃利奧·杰曼諾如此的優(yōu)秀,即便在這樣的群戲內(nèi),亦能大放異彩。
想起The Cure的《The last day of Summer》,“All that I feel for or trust in or love,All that is gone”“The last day of summer,Never felt so cold”,生命凋零時,夏天也結(jié)束了
太喜歡了
0225 隔靴搔癢癥
#70th Berlinale#主競賽+最佳編劇。又是一部無感乃至看得有點不舒服的片子。影片講述羅馬郊區(qū)的一個社區(qū)中幾戶鄰居大人和孩子的奇葩和作死行為。影片一開始就由敘事人旁白稱這個故事是由敘事人根據(jù)一本撿到的少女的日記續(xù)寫的,并受到了一起(并不具有啟發(fā)性的)社會新聞的啟發(fā),擺明了本片就是不可靠敘事。成人(兩對家長和一個單身父親,以及老師)和孩子(主要是兩男兩女四個少年)各有問題,能體會到導演們想要傳達的荒誕感和諷刺語調(diào),以及這種沒有希望的焦灼狀態(tài),但這種強旁白引導的不可靠敘事加上眾多角色,以及不太連貫的敘事,看得十分焦慮……
無可挽回的悲劇
我喜歡故事里的細微表達,小朋友的演技和畫面外的留白很好,倒是旁白……還不如就開個頭。
超級折扣版的哈蒙尼·科林,旁白其實有點敗筆,既然是松散的非線性敘事,那就應(yīng)該一鼓作氣,為什么還要用線性的線索來吊著觀眾呢?
其實全片最精彩的鏡頭就是父親晚上躺在泳池的那處切換,其揭露效果非常撼動我,圍繞泳池構(gòu)建的情節(jié)也都處理得很棒。原始而漫無頭緒卻讓人毫無睡意地往下摸索,讓我想起意大利電影該有的模樣,主競賽目前最喜歡的一部,觀感類似去年主競賽的《外出偷馬》。另外導演真是太愛男神了,不但在群戲中給了他那五分鐘特把屏幕秒掉的特寫,還附送開場不久全家吃飯的那組俯拍。
馬拉硫磷吃多少能致死啊?
#LFF2020# 3.5。拿獎的劇本,劇本確實是長板。小鎮(zhèn)人物群像,夏日青春性啟蒙記事。這個旁白“敘述者”的設(shè)置可以有不少文學上玩味的地方。配樂竟然走了一個suspense的風格,加上某幾個人物的古怪形象,詭異氛圍有了,感覺又見到一位林奇《雙峰》粉絲。然而雖然這個故事談及不少社會問題,例如家庭暴力、幼兒心理問題,分鏡上的選擇也很豐富,但整體還是感覺看了一部奇情通俗drama的感覺,故事之外的影像深度并沒有太多。鏡頭下的意大利郊區(qū)風貌跟洛爾瓦徹比還是差了很多。
震撼! 缺愛家庭成長特別容易出現(xiàn)兩種情況:毀滅社會和自我毀滅#70屆柏林第六天第二場主競賽11
類似《水瓶座》,一部依靠聲音組織的電影,營造氛圍的、提供暗示的、誤導視線的,勾連起跳躍留白的敘事與局部模糊的情境,將不確鑿的回憶坐實為虛構(gòu)的現(xiàn)實。更適宜做為短片生成概念,試圖傳達的通感幾近無效,因為人物始終是繃直的。
第一個五星,獻上我的膝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