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近一個樓盤,在售樓部門口建了一個小藝術公園,之后等房子賣得差不多會推倒藝術公園建商業(yè)大廈。藝術公園,狂舞街,游戲樂園等等不同形式。
2、繼續(xù)生活在圈子內,不對外開放,才能保持原有生命力?有那么點“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意思。這或許也是部分香港人對香港未來的選擇?在類似問題上,大陸選擇了堅持社會主義,改革開放。
3、成年人,能不能在一起有很多影響因素,生活不僅僅包括愛情。發(fā)展不同,跟“愛不愛”無關。
2014年,一部名不經(jīng)傳的歌舞片令我大開眼界,一向對歌舞類型不感興趣的我也為之傾倒。當年振奮人心而創(chuàng)意十足的《狂舞派》令我記住了黃修平這位導演,以及顏卓靈和蔡瀚億這兩位出色的新演員。相隔七年后,沒想到《狂舞派》竟然拍出續(xù)集來了,而且以《狂舞派3》為片名。為什么從一突然跳到三呢?相信看過影片的觀眾會恍然大悟。
導演在這部續(xù)集里設計了戲中戲的結構,因為當年第一集相當成功,所以影片一開頭就安排了一幕《狂舞派2》上映后依舊大受歡迎,演員們到場謝票慶功的場景。這混淆虛實的一幕顯然是虛構出來的,有點像大鵬導演的《吉祥如意》。黃修平用這種敘事方式埋下懸念,究竟這部《狂舞派3》講的是什么?當年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有什么樣的命運遭遇?
《狂舞派》里的青春熱血、毫不服輸?shù)木裱永m(xù)下來了,不過這部續(xù)集的主題更為宏大,從青春成長話題擴展至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劇本前半段仍著力描繪各人對舞蹈的熱情以及嘻哈文化的普及,一群生活在社會邊緣、事業(yè)剛起步的青年依舊我行我素,在艱難的環(huán)境里追求著理想。而后半段情節(jié)轉向城市改造計劃,政府和地產(chǎn)商有意將社區(qū)打造成狂舞街,于是,這群年輕人漸漸陷入迷惘,走上了背棄初衷的道路。
城市化改造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不是簡單地清理掉臟亂差的現(xiàn)象就能實現(xiàn),也不是用政治包裝文化的手段可暢行無阻。影片中政府和地產(chǎn)商用亞文化去收編叛逆青年,目的顯然不是為推廣年輕人喜愛的舞蹈和嘻哈文化,而是為實現(xiàn)官員政績和商業(yè)利益。片中插入一段美國嘻哈元老級人物的采訪記錄片段,佐證了嘻哈文化一旦與政治/商業(yè)結合,就會失去其反抗的本質,淪為基因改造品。
黃修平的野心不可小覷,采用群像敘事在多個話題之間游弋:新世代青年對社交媒體的依賴、工廈社區(qū)和底層人士的生存狀態(tài)、嘻哈音樂的本質溯源等等。顯然,導演無法全面兼顧眾多人物的刻畫,導致前半段情節(jié)過于松散,但是在眾多話題之中,地產(chǎn)霸權和年輕人價值觀的沖突不斷凸顯,成為劇情的重心所在。 由此,影片提出了尖銳的問題:夢想和面包,哪個更重要?這群逐漸擺脫底層走向體制的青年還有可能保持著那份叛逆和沖動嗎?最后一幕挖土動工儀式上的慶祝舞蹈演變?yōu)橐粓龌靵y沖突,具有無比精準的諷刺意味。那是理想遭遇幻滅的時刻,也是青年人天然具有捍衛(wèi)家園土地的熱血表現(xiàn),再聯(lián)想到最近這兩年的事情,無法不讓人動容。
等了那么久,狂舞派還是出了續(xù)集了,這一次導演依舊在抗爭。
香港的大廈只能用作商業(yè)用途,不能住宿過夜。但是這個彈丸之地的樓價貴得有多離譜大家都知道,于是很多白手出去闖的年輕人只能屈就在這些大廈的小房間里,一邊躲著警察的追查,一邊熬著泡面沙發(fā),繼續(xù)發(fā)夢——這就是龍城大廈的基本情況。所以感覺導演首先抗爭的 就是香港虛高的樓價。電影里多次提到“地產(chǎn)霸權”,大抵也是同樣的意思。香港這群住在大廈里的年輕人,政府沒有想辦法給予他們生存空間,不出政策好好培育這些小眾文化,只因他們阻礙房地產(chǎn)這樣的泡沫經(jīng)濟而想盡辦法除掉,實在是有點讓人唏噓。我能理解電影中噴狂舞街的網(wǎng)民,他們覺得狂舞街只是一個增加地產(chǎn)產(chǎn)值的噱頭,除了使樓價更加貴沒有其他實質性作用,但試問一下如果你是主角們你會怎么選?他們不接這個工作,樓價就能降嗎?不能呀,狂舞街只是其中一個可選擇的形式,沒有狂舞街可能有可樂街、球鞋街等等,面對這些我們所以有人都很無力,我們做不到什么。但起碼,大家還在抗爭著。
接著,導演直面了新潮文化和經(jīng)濟逐漸難以并存的社會問題,這是《狂舞派》的核心,1和3都亦然。導演在為像嘻哈、街舞、街頭涂鴉等這樣小眾文化的生存抗爭,因為好像由始至終它們都不被社會接納,要知道,它賺不到錢就是原罪。像電影里,就算是開了舞蹈室的奶茶,依舊會因為加了租金而難以生存,而Hana能賺錢了,卻是因為離舞蹈越來越遠等。當然,這些東西并不是糟粕,不然不會一直存在。社會不能沒有文化,文化不能一家獨大,上述提到的這些東西,都是有存在的價值的,就如在第一部里,這些都帶給阿花阿良他們樂趣過,他們?yōu)橹?、他們愿意為此傾盡一生,帶著樂觀、強身健體、積極向上的心,去奉獻社會建設社會。雖然,帶來的社會效益遠遠不及建一個商圈甚至不如開一個家政公司,但又如何,想要這些個文化發(fā)揚光大不要提到跳舞的就鄙視,不是光靠一兩部電影一兩個大火的綜藝,還有很長遠的路去推廣。沒事,路再遠,他們也不放棄,導演也不放棄,大家還在努力著。
他們很開心啊,大家一起吃宵夜談理想談以后很開心,在見湯主席前坐在桌前玩很開心,導演就是在為大家爭取快樂啊。跳舞為了什么,因為喜歡跳舞,跳舞讓自己開心。阿婆收紙皮為了什么?為了養(yǎng)家糊口吃頓好的讓自己開心。商業(yè)大鱷開發(fā)房地產(chǎn)為什么?他們說為了造福社會你信嗎?還不就是為了賺錢讓自己開心。我們做所有事情的這份滿足人人平等,區(qū)別就是跳舞嘻哈收紙皮賺錢少房地產(chǎn)賺錢多。我相信不止香港,大部分的社會青年都還有良心有格局有毅力去完成自己的夢想,面對社會大浪撲過來的無力感還能想盡辦法生機勃勃地反抗。因為我們要開心,明明喜歡中國文學卻偏要去做水電工,不行;明明喜歡開車卻被迫去做程序員,不行啊。做這些不開心啊,于是,他們和對立面相互推搡,他們憤怒地跳著舞,他們rap著鋒利的歌詞,他們都在為自己的開心抗爭著??!他們是無名之輩,渺小得如同那個阿婆推著幾十塊的紙皮走在幾十億基建工程旁邊對比度極強的鏡頭里那份不足一提一樣,但起碼,他們都在抗爭著啊。
Stromy說,只有B-boys和B-girls,沒有B-men B-wome,這句對我觸動很大。對呀,只有從小朋友開始去審視這個社會,拋開了金錢利欲,才能純真地發(fā)現(xiàn)這個社會的美好。如果這樣,就不用那么辛苦地抗爭了。但老話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所以,繼續(xù)抗爭繼續(xù)努力吧。
本片延續(xù)了前作中青春熱血,毫不服輸?shù)母凼骄?,但主題似乎更加宏大。前半段仍然是描繪年輕人對舞蹈的熱愛以及嘻哈文化的普及,生活在社會邊緣的年輕人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下依舊有一份屬於他們的理想。只是後半段的城市改造計劃,似乎讓年輕人走上背離初衷的道路,而政府的這種商業(yè)計劃並不像他們所說的為了推廣年輕人熱愛的舞蹈和嘻哈文化,更像是為實現(xiàn)自己的商業(yè)利益,黃修平的野心可謂昭然若揭??上膶W⑶啻撼砷L到對社會問題的關注顯然還是有些吃力,用群像結構去描繪多種社會議題,誠意可嘉但也未必能面面俱到,導致情節(jié)過於鬆散。但編導在探討夢想和溫飽的衝突上,還是具有一針見血式的觀點,結局動土儀式上的舞蹈成了一場混亂不堪的矛盾爆發(fā),這種諷刺的情況,象徵理想幻滅,不僅是香港青年面對現(xiàn)實的憤怒,更是他們用舞蹈和音樂抗爭的一場時代曲。
為了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第一集風靡全網(wǎng)的金句放在第二集看特別蒼白諷刺,誰的夢想是甘願一文不值?誰的理想是想要被昔日好友看不起?然而,一次次主角們告訴自己是為了夢想才這麼做,被討厭和犧牲原則都是不愉快的過程,但是當堅持的和在乎的人事物一退再退,最後成就了什麼,真的重要咩?想起Hana看著試鏡學生說要像她一樣,她陷入思考,這麼不堅定的她有辦法成為其他人的idol嗎?電影提出的質問尖銳又直接,扣緊社會議題卻不說教,沒有火氣的音樂唱不出我城人的傲氣,舞蹈很燃,記得看完的那個晚上,充滿力量,時代再差,也要跳下去,也許是此時此刻能給出最好的回答
2020 金馬閉幕片。鬱結與火氣,對故事有想法。喜歡最後的嘔吐與看臺。
這部片很好地反映了當下香港人的困惑 這個世界需要年輕人的態(tài)度 中國人更加需要 希望大陸人能好好看看香港人面對壓迫怎麼反應!這麼好的電影需要世界看到!
戲名與內容不相乎,應該正名為狂RAP派w與前作狂舞派風格南轅北轍,各走極端,可側面反映香港這幾年來墜落如跳樓機的速度。KIDA想起梁山泊各路英雄被朝廷招安,震動的佈景板想起新聞小花2被眾人拉倒的牆。無疑狂舞派3很真實克制抑壓悲觀,但沒有一悲到底,畢竟在艱難的時代,最後大家仍然在各地方各地點繼續(xù)跳。故事中可以如此代入現(xiàn)實情況。龍城-->觀塘、優(yōu)化計劃的機構-->發(fā)展局、狂舞街-->起動九龍東,所以不是單單用地產(chǎn)霸權可以概括的。至於起動九龍東有沒有改善居民生活就不知道,倒是知道觀塘成了從日頭塞車塞到晚的地方,歌都有得唱 - 哪裡只塞駿業(yè)里。(PS: 動土儀式有位飾演嘉賓的演員好像777,好故意www)
比起第一部轉移了焦點是很有想法的策略,但是藝術和資本的問題顯然在這里是說不清的,只能具體落在香港當?shù)貑栴}上簡化為一種情懷訴求,所以最后還是打不透。其他方面都還正常,但是顏卓靈已經(jīng)過了演這種片子的氣質了
「這是一部很有社會意義的續(xù)集Vlog電影。」
你要當佢documentary咁睇
觀塘不是龍城,Hana不是阿花,在虛構上移植從「天星皇后」到「起動九龍東」的保育與反士紳化的對抗樣式,是2014年前的模樣,讓想像發(fā)生。黃修平的理想與現(xiàn)實擴展至一條街上眾生,改變是,逃走再不是唯一出路,香港值得留下來,雖然不見到會有成功。次文化作政治化裝還會擺出文明開放之態(tài),被收遍的年青人不是為追求無目進步,而是探問自我(單單是這一點,他比任何香港導演更懂得珍惜年青人的存在),不幸是導演未察覺過身體變化已直根在人的內心,還有他無法掘出人的陰暗面(黃的場面調度簡單失去判斷力)。這是一條街上的人和官僚機構的對抗,在覺醒前的天真年代,容讓多一點文明存在,圍牆有拆下的可能。只怪時代又快又殘忍,現(xiàn)在是一座城市面對整個帝國機器的抵抗。但面對任何時候的巨人歌利亞,反抗的真意,亦只能彰顯自身抗爭意志,好人一生平安。
長大以后為了生活賺錢不得不接受被人喂屎吃,這滋味真是難受。呈現(xiàn)了各路人物,群像真實有細節(jié)。一邊是資本權力媾和下的拆除重建,一邊是立足本土照顧邊緣。我們?yōu)榱松嬉膊辉撏宋覀儊碜阅睦铩S捌终宫F(xiàn)了鏟車、吊塔下的香港,導演還是將街舞元素很好地有機地和本土故事做了融合。
TGHFF57-《狂舞派2》在《狂舞派3》裡面… 導演說這部片是在2018年寫的本,2019HK街頭事情發(fā)生之前已經(jīng)完成了拍攝… 但其實 反[爸權] 一直都是年輕世代的[主旋律] 不論把HipHop定義為[次文化](或其他一些什麼) 公部門/政客利用這些所謂[年輕人的語言]去包裝都更計畫/填充自己的政績… 但其實,[次文化]是無法被主流[收編]的 被收編的那一刻,就已經(jīng)[死]了…片中有到紐約拍 帶到hiphop的歷史… (故事面就不多說了 劇本有點鬆散… 拍攝[拍片的過程] YouTuber/宣傳片…)… 有些演員/主創(chuàng)就是住在[工業(yè)大廈]裡面的… 導演說 他也在提問/探索,電影和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電影可以讓整個世界更好嗎? 片頭的塗鴉字(呈現(xiàn)工作人員名字) 超有創(chuàng)意XDD
社區(qū)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人在其中爭吵、痛苦、煩惱,也在其中體諒、包容、互助。以為可以輕易挪用它孕育出的藝術、人文成果作政績的附麗,利益輸送的粉飾,而不在乎其下深厚的社區(qū)根系,是當權者的倨傲和貪婪。就像現(xiàn)實裏以"儘快恢復往日繁榮"為名的打壓和破壞,才正正摧毀著這個城市"繁榮"的根基。Fxxk 狂S舞A街R。你哋不斷地 不斷地 不斷地 壓榨就只係 壓低水準!你哋不斷地 不斷地 不斷地 扼殺就只係 殺雞取卵!
你們先把舞跳好,跳好了再憤怒。
香港的青年導演創(chuàng)作者都在關注當下社會的困境,而內地青年導演卻到處在翻拍···
你哋嘅城市,唔好畀佢哋
《狂舞派3》的靈感明顯來自《舞出我人生4》,試圖將城市運動與舞蹈相結合。但,導演想說的太多,以至于運動與反思的占比遠遠大于舞蹈,整體節(jié)奏崩壞,高潮與結局更是潦草。他們終于不再全力跳舞,變成用力思考人生??裎枰呀?jīng)沒有派,只剩下LIE。
3.5 沒想到被跳過的《狂舞派2》是本片的戲中戲,而片中涉及的諸多媒介拍攝手段則成了又一種戲中戲?!爱斠恢焕匣榱俗C明自己是老虎而走進動物園,它還是老虎嗎?”時運之至,一部在亞文化與資本彼此之間勾兌而又充滿“不和諧音”的過程中,反思HK復雜現(xiàn)狀的電影。多線人物敘事,串聯(lián)起矛盾一觸即發(fā)的社會圖景。每個年輕人都有滿腔的憤怒要宣泄,疲憊、沉重、內斗——唯有通過舞動的身體,鏈接無數(shù)圍繞身旁的電子媒介,以近乎“徒勞”的姿態(tài),守住自己最后的一點領土。
沒有想像中那麼差 及格分是有的 比1好很多 缺點不少 演員不好 可導演善良到你不會計較這些 換句話說 是這部戲的good intention撐起全部 129分鐘也沒有覺得很難熬 印象中很久沒有見到本地港產(chǎn)片的end credit這麼多人了 更甚者 這恐怕是近年唯一去到美國那麼遠拍實景、訪真人的本地製作了吧
18/2/2021 @ Cine Times。夢想同搵食,是否永遠只能夠二選一?為了生活而走入體制內,是否就等於背棄初衷?一次又一次的退讓,到底又可以忍到幾盡?黃修平固然無辦法給觀眾一個答案,但片中那種鬱結苦悶相信依個城市的人都能夠感同身受。
很可惜,以劇本想要表達的東西來看,這大概是這五年來港影最難寫的一個劇本,它需要精雕細琢,一句對白都得在合適的位置,人物的關系如何拉鋸,要表達的主題層次如何區(qū)分,比例和重量感又如何分配,在劇本洋洋灑灑的情況下,有些戲拍得并不太好,例如見房地商的那個宴會戲,景和粗糙,不耐看,顯得假,又顯得認識上的膚淺,餐桌上的道具也做的不好,那個有戲份的“蛋糕”有種隨處可見的廉價,重點放在了他們的不習慣,表演錯誤,和道具的關系錯誤,好不容易烘托了一大段情緒之后迅速收掉了這場戲,轉入了下一場“采訪”的紀實戲,更加得不好。黃修平絕對是有綜合實力的導演,不靠強調一技來搏噱頭,在這個時代更難做,希望他的下部影片會更加精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