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祝賀羅馬尼亞導演拉杜·裘德,他在剛結(jié)束不久的柏林電影節(jié)上憑著一部大尺度之作《倒霉性愛,發(fā)狂黃片》拿下本屆的金熊獎,成為名符其實的柏林嫡系成員。盡管并沒有這種說法,但是裘德深受柏林青睞是不爭的事實,從2009年他的處女作《世界上最快樂的女孩》開始,先后有六部作品入圍過柏林各個單元,其中更入圍過兩次主競賽,2015年《喝彩!》拿下最佳導演銀熊獎,然后就到今年這部金熊之作。近年來,裘德保持著相當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去年他有兩部同時入圍柏林“論壇”單元,沒想到時隔一年,又有新片出手并輕松拿下大獎,實在令人贊不絕口。
其實,我對這位羅馬尼亞導演的認識來自兩年前的《野名留史又如何》,他在作品中運用各種影像素材和實驗手段,在不同類型的風格里自如地穿梭表達,簡直令人眼花繚亂,卻又給沉重的大屠殺主題增添喜出望外的新意,這是他的作品我最欣賞之處。而去年這部《大寫印刷體》同樣是一次影像實驗,不過這回的沖擊力顯然不及氣勢如虹的史詩作品《野名留史又如何》。影片根據(jù)羅馬尼亞80年代一樁反動標語案件改編成舞臺劇進行排演,在演繹的場景間隙里穿插著不少當年羅馬尼亞的電視節(jié)目以及政府宣傳片,展現(xiàn)齊奧塞斯庫統(tǒng)治下的社會幸福面貌。
用舞臺劇這種虛構(gòu)形式演繹歷史真實案件的手法跟《野名留史又如何》最后高潮一幕在廣場上重演屠殺猶太人的段落十分相似,然而,這回裘德卻沒能將過去(歷史)與當下(現(xiàn)實)連結(jié)起來(也許是缺少現(xiàn)場觀眾的觀看反應?)。其實,當年這樁反動標語案牽涉的人物和細節(jié)都是真實無誤的,舞臺上的演員也表演得很傳神。導演利用布萊希特的間離手法,傳達出那個年代里秘密警察對人民的殘酷監(jiān)視對待,學校教育對學生思想的禁錮。而肇事學生和家長之間的親情,他和同學之間的友誼也遭到專制統(tǒng)治的侵蝕,這些都讓我歷歷在目。
費解的是,導演在劇場表演的間隙里毫無預警地插入80年代的電視節(jié)目(聯(lián)歡會、老歌MV)和政府宣傳片(交通違章者采訪、齊奧塞斯庫接見授勛官員的典禮、閱兵儀式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紀錄素材與案件內(nèi)容沒有任何聯(lián)系,如果說只是為塑造和渲染時代氛圍,這些頻繁切換的畫面只顯得太過零碎而不斷分散觀眾對案件的關注度。
裘德在此沒能建立起兩種素材間的準確聯(lián)系。觀眾自然會在觀影過程中不禁產(chǎn)生疑惑:為什么不直接用紀錄片形式還原當年的案件呢?導演是在質(zhì)疑影像的真實性嗎?從這一點出發(fā),似乎能找到一些指向不明的答案。電視上播放的影像在真實性上存疑,而充斥著虛假表演的劇場卻演繹著真實事件;事實的真與假在兩種不同介質(zhì)的媒體/影像里呈現(xiàn)出耐人尋味的效果。導演似乎想借助這種形式實驗來喚起觀眾對歷史檔案與影像真實性的思考。不過相比起這種意圖,當年案件的沖擊力顯然更為強烈,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也更開闊。裘德這次的影像實驗顯然沒能達到《野名留史又如何》般震撼人心的程度,頗為可惜。
運動使我放松,保持肌肉張力,也有助于戒掉安定藥物。 “推動緩和政策、多民族合作政策、和平與獨立政策 取得勝利” 我們自古以來的愿望,在此刻抵達永恒,這是祖國的圓夢時刻。歷經(jīng)了千難萬苦,千秋萬代。 發(fā)現(xiàn)它的人將它命名為“思想者”,與羅丹的著名雕塑作品同名。 愛是爭取來的,但她連試都不試,我們的關系只會越來越差。 這是對未來的承諾,也是對當下的保證。 人們要議論,你又攔不住。 那又怎樣?大家經(jīng)常胡說八道啊! 游樂園,它們娛樂我們,我們沒有愛惜它們。 “在葬禮上,我親耳聽到人們說……,看看落得什么下場。但沒有人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說穆古爾是英雄?!? 那不是監(jiān)視,那只是獲取信息。 “我發(fā)誓……,防范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罪行?!? 科利內(nèi)斯庫回答道:“朋友的背叛才是最可怕的,我明白了任何人都不可信,身邊都是懦夫,你根本無能為力。”
戲劇感與喜劇感包裹的民族歷史。德國人要么熱烈地跟唱每一首出現(xiàn)的歌,要么沉默地睡得很香。這段歷史于我來說陌生遙遠,但是謝幕前最后一個標語,不懂語言也能理解,“真正的民主”。與我們無關,與我們息息相關。
富強 民主 文明 和諧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如果在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做詩朗誦,就是正能量,如果涂鴉在拆了一半的廢墟上,就是反動標語~
一種更加徹底的去演繹化和去加工化,反而是一種同樣更加徹底的媒介自噬化。歷史中的影像和照片所反映的信息是否實在,若不是,那么這一切的背后又躲藏著何種真相,同理,我們今天的回想又真的是準確而恰當?shù)膯?,可能同樣也是為了讓觀者接受某一特定的觀點和看法。關于記憶遺棄與拾撿的悖論,拉杜·裘德處在一個創(chuàng)作生涯空前的懷疑和探索相交織的節(jié)點,或許能從一個側(cè)面引發(fā)出對電影乃至所有媒介屬性虛偽與無為的思考,進而實現(xiàn)真正的檔案意識獨立和觀眾理性解放,成為能夠站立在權(quán)利機器統(tǒng)治對立面的客體,讓我們拭目以待。
誦讀的共振。
B+/ 相比《野名》的另一種與好萊塢式批判拉開距離的方式。并非所謂的“個體”發(fā)起一種天然又必然的反抗,而是權(quán)力的話語本身就給出了“個體”的模型,并召喚、培育著強有力且與之接合的“個體”(各種歷史影像實在是刷新了我對很多“新”東西的“舊”印象)。因而檔案與舞臺成為最佳的展布場所。一方面能夠揭開社會運轉(zhuǎn)中無數(shù)游動的中介——這些中介同樣是“死”與“生”交纏的點——從而瓦解單一的權(quán)力想象;另一方面,在走馬燈一般的舞臺切換中,在縫隙中,聯(lián)結(jié)出結(jié)尾那超出扇面/鏡頭/檔案記錄者的空間——這是昭示無權(quán)者的權(quán)力創(chuàng)造因而也難逃被追蹤被消抹的空間。當然,既然引用了《聲名狼藉者的生活》,恐怕仍然缺失了一個出示姿態(tài)的時刻——但更有可能的是,拉杜裘德并不相信這個時刻能在電影中被實現(xiàn)。
算觀看之前沒有足夠多的準備,導演依然成功地讓我大吃一驚,在敘述故事的同時加入如此多的真實的紀錄片段下,非但無半點的突?!獰o論這些片段是彩色、黑白抑或是無聲的,還成功地產(chǎn)生了對于影片敘事的整體而言的連貫性與對與以年份為劃分的段落與段落之間的互文性。我從未想過有如此充分飽滿的拍攝內(nèi)容和原始記錄材料相互支撐的呈現(xiàn),更沒想到呈現(xiàn)的結(jié)果能夠如此貼近文本的同時又跟Documentray/Essay Film拉開了非常遠的距離。它們都歸功于導演精準且有的放矢的組織編排。
#6900. #70th Berlinale#論壇入圍,羅馬尼亞點映場+導演-制片人等映后。7分,不算最好的拉杜·裘德,不過倒是他最近創(chuàng)作中對既得影像思考和研究的成果。1981年北方小城Boto?ani一起“反動標語”案,由國家電視臺在1981-82及1985年播出節(jié)目的檔案影像,和根據(jù)此案改編的“Docu-theatre”的“re-enactment”構(gòu)成,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舞臺紀錄片-archived footage紀錄片。不過電視影像資料只是用于氣氛創(chuàng)造,用了很多齊奧塞斯庫的段落,跟案件無關,其實算是濫用了。對案件的搬演方面,因為有“紀錄舞臺劇”的底子,還是相當不錯,很注重間離效果(還有一處暴露劇場機制),對小地方秘密警察的工作方式有著不錯的展示。
8.7 舞臺上演員的僵硬表演是編排好的,電視機里一片祥和,歌舞升平的真實影像也是假的,可將兩者結(jié)合在了一起,卻產(chǎn)生了“真實”的情感:畏懼著舊時代的政治恐怖,又為完全的變革感到慶幸;而最終這種感覺又被另一層“紀錄下來”的“自述”給完全摧毀。羅馬尼亞真的改變了么?一切都在重新上演,舞臺劇能不斷重復,歷史也是。在這場荒誕又絕望的謀殺紀實背后,拉杜裘德所想表達的遠不止舊時代的罪惡。
Humburg 2020 好看!舞臺劇+紀錄片的表現(xiàn)形式,為了再現(xiàn)40多年前齊奧賽斯庫時期的圖景引用了’securitate’的檔案,再現(xiàn)一場悲劇。既是一個個體故事的引申,也用此諷喻極權(quán)政治的濫用。拉杜裘德對舞臺劇的運用更偏重“離間”效果,這也與他對歷史的整體態(tài)度有關。實際上他在避免提及過往的傷痛,而更希望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亦真亦幻的超現(xiàn)實風格來反思歷史,而非絕對評判。齊奧賽斯庫的烏托邦亦是媚俗的極權(quán)想象,這一點裘德把握得很精準。
3.5 Forum 裝置感極強的戲劇場景(面無表情讀秘密警察訊問記錄和還原竊聽到的對話場景),與穿插其間的文獻影像相映成趣。一個齊奧塞斯庫反對者的死亡紀事。密布監(jiān)控壓抑與背叛的生活,與今天的我們又何其相似。
咒語般的電影。集體記憶的毒素掛滿糖漿,嵌入個人檔案,站在舞臺中央,用大聲疾呼的口號抗辯,終被血紅的印章釘入死牢。
舞臺 僵硬 一開始有趣 逐漸審美疲勞 不如光剪一個紀錄片我也會看得津津有味 但是最末一場鼠輩最后的晚餐 突顯光芒(大概只怪時代出生 看什么都心有戚戚 只想打破一個個愚蠢保守的邏輯閉環(huán) 消滅政治話術
2021年3月,獲得金球獎最佳導演而備受國內(nèi)矚目的趙婷因其在2013年接受美媒采訪時說的一句“那里遍地謊言”而遭國內(nèi)網(wǎng)民瘋狂攻擊。甚至還沒到電影里這個喜歡聽自由歐洲的學生那般“激進”,甚至不需要秘密警察的監(jiān)視,先天的敏感神經(jīng)驅(qū)使人民主動進行比官方更嚴苛的審查,并嫻熟的使用輿論暴力和權(quán)威封殺解決本來僅是觀點之爭的風波。年輕人憤青幾句罷了,你們在害怕什么。比起政治的迫害,親友的背叛更讓人心寒,比起bigbrother在看著你,everybody在看著你更是賽博朋克味兒的絕望
非常好看。為了一個高中生動用了成百上千人,花了幾十年時間,真的是相當荒唐。拉杜·裘德拍紀錄片的辦法真的太多了,如果說《火車的出口》是用最簡單的方式達到最沉重的效果,《大寫印刷體》就是用最花哨的方式達到體現(xiàn)最深刻的含義:舞臺分區(qū)把幾個空間和勢力有效組合,角色扮演讓死去的檔案活了過來;剪切成為導演體現(xiàn)態(tài)度的關鍵,對于政治宣傳立馬切掉毫不留情,對受害者給足所有時間令人感受。中間穿插各種各樣的歷史鏡頭看似毫無章法,實則側(cè)面完整展現(xiàn)了齊奧塞斯庫時間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而且極大增加了趣味性。結(jié)尾非常悲傷。
Kafkaesque forensics
是在舞臺劇中插播propaganda footage和電視新聞還是在紀錄片里插播現(xiàn)代戲劇我已經(jīng)分不清楚。素材的使用異常自如,洛茲尼察是用歷史影像寫電影,DAU是用電影再造歷史,而裘德在其中找到了有趣的中位值。
no use working with cowards,吃人時代普通人的循規(guī)蹈矩造就了鼠輩之惡,舞臺劇效果不錯,浮夸風的宣傳在今天看來處處都是笑點,斷手還要繼續(xù)工作的畫面實在太可怕了
劇場里分切的大轉(zhuǎn)盤布景即是游樂場里的旋轉(zhuǎn)木馬,已經(jīng)停止了轉(zhuǎn)動,只能看到靜止的獨立扇面,在扇面與扇面之間嵌入檔案影像填充縫隙,以此成為四維場景。
用虛假的形式演繹真實的內(nèi)容+用真實的形式演繹虛假的內(nèi)容
裝置舞臺和歷史膠片組成的電影實驗,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見證齊奧塞斯庫時代的告密和迫害,就像一場草木皆兵的噩夢。大寫在墻上的印刷體標語,隱藏著蘇東劇變的時代預言。不是我說,導演的拍攝手法越發(fā)匠氣了,觀感還不如上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