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小栗旬的這個角色,影片中的案件仿佛宿命一般,找上了他,他也在追逐的旅途中,逐漸找到了自己職業(yè)和人生的方向。
“從大阪調(diào)去東京 每天夜訪朝探
回不了家 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
被上司呼來喚去 被警察冷箭相待
孩子
有個還很小的孩子 去世了
我就得去問這孩子的父母
是個怎么樣的孩子呀
是個溫柔的孩子嗎
有照片嗎
有什么生日時的小故事嗎
在切蛋糕前 那孩子把小手伸進了奶油里
那真是不錯啊
一臉悲傷地點頭稱是的同時
腦子里也在想
再一個 能再聊一個話題的話
篇幅就夠了
就能贏過其他的新聞了
為了什么
一旦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就已經(jīng)不行了
所以我在30歲的時候離開了社會部
現(xiàn)在 記者的自尊
想要說給世人聽的故事
都已經(jīng)沒有了
不好意思 身為一個這么不堪的記者”
—— 高速橋下,小栗旬述說自己離開社會部的緣由
“這是離我們很久遠的事情嗎
現(xiàn)在每天都有事件發(fā)生
被那些自私的借口奪走人生的
總是那些弱小的人
……
如果說闖入別人的人生是記者的宿命的話
那我就陪伴他們左右吧
傾聽那些沉入深淵的微小的聲音
轉(zhuǎn)化為文字 傳達出去
這是我對他們的誓言”
—— 結(jié)案后,小栗旬的心里自白
“我們工作就像是做因式分解
不管多痛苦 都必須直面眼前的不幸
心里喊著為什么吧
在找出質(zhì)數(shù)之前 要不斷的分解 分解
直到最終找出真相”
—— 結(jié)案后,社會部部長在整理辦公室資料時的感慨
其實是沖著小栗旬和星野源才看的。前半部分節(jié)奏很慢,劇情也不抓人,我一邊看一邊覺得可惜了這么好的卡司。然而看到電影中后段,我才漸漸能品出味道,后半部分一口氣看完了。
給我留下記憶點的有三個片段:
-首先是聰講述了因為活在罪之聲的陰影下,連接受別人的好意都要擔心給別人帶來麻煩的、躲躲藏藏的半生經(jīng)歷。他講完之后問曾根過得怎樣的時候,我甚至有些共情有些支支吾吾的曾根的窘迫,是幸運者面對不幸者的莫名愧疚。再加上記者告訴聰,其實五年前黑道組織就解散了,他大可以堂堂正正做人。我越發(fā)覺得聰被打亂的人生真是可惜。
-然后是在最后揭露事情的真相的時候,鏡頭在倫敦的舊城墻和曾根家的裁縫店反復(fù)切換,從兩邊不同的視角還原當年的事實,尤其是曾根母親的故事,頗有一種人生好像有些時候不受自己掌控的宿命感。覺得這個鏡頭的反復(fù)轉(zhuǎn)換很妙。
-最后是電影里幾次提到的,關(guān)于夢想的話題。最后真相解開之后,導(dǎo)演安排了一段對想成為電影翻譯的15歲少女望的故事。其實望的故事前面也都基本講述得差不多了,加在這里多少讓我覺得有些突兀,但是倒也能體會幾分導(dǎo)演想把這故事娓娓道來的感覺。畢竟夢想這個話題在前面也提到了多次。從反復(fù)提到的,望一直向往的,成為電影翻譯的夢想,到曾根的妻子提到了年幼的女兒的夢想,夢想這個關(guān)鍵詞可以說是默默穿插在整部電影之中。望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可能也就是被利用了聲音的幾個孩子人生中被毀壞了的部分。
總之我個人感覺這部電影作為犯罪題材的電影,可能更多地側(cè)重于犯罪行為對被無辜卷進來的三個孩子的人生的影響。還有就是,時代的洪流對人的命運的影響、以及代際之間的影響,例如曾根的祖父和曾根的外公這類無辜受過的人,以及他們孩子心中從小埋下的對不公社會的怨恨。這多少有些讓我想起村上的新作《棄貓》里,他的父親從軍的經(jīng)歷,以及父親不肯言說的這段經(jīng)歷對他的影響。我覺得這部分內(nèi)容,“夢想”這樣的漂亮字眼不能消解,對應(yīng)這部分的,更像曾根最后抱著女兒的嚎啕大哭的片段。
多年前在自己無意識下被錄下的聲音被大姑利用,成為了懸案罪犯的作案工具。由于愧疚、不安、憤懣,決定尋找真相。
似乎很多罪犯都是想要破壞現(xiàn)有的,他們認為腐敗的制度,但這樣做,破壞的只有弱小之人的人生。這部電影里是小望小聰以及沒有展現(xiàn)出來的人,《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里是哥譚市民,《源代碼》里是一火車的公民,《火影忍者》里為了施行月之眼計劃就更多。我曾和朋友討論過,想要摧毀現(xiàn)有世界建立新制度的人太天真了。制度建立在社會的基礎(chǔ)之上,拋離社會空談制度是盲目的。但社會又是復(fù)雜的,因此他們是無法建立烏托邦的理想制度的。
再者,何為正義?何為絕對的正義?黑格爾曾說過,絕對的光明,如同絕對的黑暗。因為絕對的光明之下,人也是看不見任何東西的。況且絕對的正義也是無法企及的。人類是有限的,所以人類所追逐的正義一定也是有限的。
同理性一樣,對正義的狂熱追求,遲早會淪為非正義。如馬丁路德金所言,“手段代表著正在形成中的正義和正在實現(xiàn)中的理想,人無法通過不正義的手段去實現(xiàn)正義的目標。”我們必須承認現(xiàn)有制度是有缺陷的,人的認識能力也是有限的,我們只能通過既定的程序追求有限的責任。
影片屬于是中規(guī)中矩,趨于平淡。這種類型看過的話其實不是很必要看,像《聚焦》這種,都是記者追根溯源,尋求真相。其次這種雙線同時進行然后交織在一起的處理也還不錯,只是我一開始沒看明白的時候還以為小栗旬演的是光雄。不過我看這部一半是因為喜歡小栗旬和星野源哈哈哈。
不過我覺得這部影片最主要的意義在于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由格力高森永案而來。電影里,幾次提出,把舊帳翻出來有什么意義呢,不過是大多人的消遣談資,但對有些人是不敢面對的傷疤。但這不代表真相就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還有遺憾可以彌補,還有人需要被治愈,還有人需要被原諒,還有人需要被審判。
另外片尾曲很棒。
報復(fù)社會,社會也不會改變什么,而只會讓無辜的人陷入悲劇。“被那些自私籍口奪走人生的,總是那些弱小的人?!薄凹以L式推理”,實在不甚高明;如果只把它看成社會調(diào)查記者的日常,會稍微放低期待。小栗旬提到對工作的懷疑時,相信能引起一些從業(yè)者的共鳴,而他最后的選擇,恐怕也是一種理想化的結(jié)果。電影中幾個被社會事件改變命運的小人物,是這部作品不多的閃光點。
日本新片《罪之聲》的主題應(yīng)該是清算。記者和案犯的后代對二十多年前一個大案進行調(diào)查,盡管已經(jīng)過了起訴期,但還是還原了真相,無論何種名義的犯罪,都被送上了歷史的恥辱柱。要點贊電影里的記者,他們咬住目標不放松,從事艱苦調(diào)查工作的精神令人感動?;蛟S有人認為這是為了錢,沒錯,生存是各行各業(yè)的基本牽引,但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講求職業(yè)道德。我們不也有物質(zhì)、精神兩手抓的說法嗎。還要點贊電影里涉案人的孩子,也就是那位裁縫,他懂得社會公道與人的尊嚴。 對隱藏至深的事件真相,從個人層面上說,有些事或許還是不要弄明白為好。但從社會層面上,對曾經(jīng)的罪惡不給予清算,得過且過會造成歷史重演,這是對社會和后代的犯罪。黑勢力是社會的毒瘤,為了錢財而涉黑真是愚蠢至極,這從電影里可以看得很清楚。以Z的名義就正義嗎?政治被ZY化了之后,更好地與烏合之眾行成互動,復(fù)雜的東西往往不被人理采,簡單愚蠢的卻忽悠人們盲目行事。極Z總漠視情感或是虛情假意,電影里的主犯說到底就是思想狹隘,憑仇恨情緒和空洞的口號,以犯罪的方式來報復(fù)社會。他們沒有改變社會卻改變了這些涉案家人和孩子們的命運,制造了人間悲劇。
三星都給演員了 演技集體在線。故事倒是自圓其說合乎邏輯,硬傷過于冗長看過的都覺得。
一個我個人特別不能接受的點:三個小孩明明只是無意中被利用憑啥要背負這么多?不合法也不合理。我知道,在日本這很合理,恥辱感讓他們哪怕是無意中被利用也不能接受這樣對自己。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以及思維正常自尊自愛的人類個體,我只感覺到了荒唐。首先法律就不會給這么小的幾個孩子判刑,15那個還有一點點可能性她知情之類的,6歲8歲不明顯是被利用的嗎?你家孩子那么大的時候都會綁架老板操縱股價了???有啥可怪罪的?但凡是個有腦子的都不至于給孩子扣帽子吧?法律不會判,正常社會也只會同情這幾個孩子吧,大人犯罪小孩背鍋?再者假設(shè)我是這個被利用的孩子,我也幾乎不會有什么負罪感啊,我不是主謀更對事件毫不知情,只是被信任的大人利用了,只會怪他們,為什么要自責呢?那萬一罪犯身邊沒有小孩用了電影里小孩的聲音剪輯錄音,被剪輯聲源的那個童星還要自責嗎???整個就是日本社會自己的一些沒必要的蛋疼文化整出來的幺蛾子,換個國家根本屁事沒有。我知道他想表達的是公權(quán)和反社會雙方都是互相加害巴拉巴拉...且不說這個篇幅過少,只審判了其中一方還沒說清楚。聲音這條主線實在太蛋疼了,基本的邏輯都不成立。最后只能說一句當日本人好累吧。
我覺得劇本改編得很不錯,格力高森永案原本就不是命案,驚悚血腥基本不存在,劇本這樣的編織我覺得是合理的,也沒有簡化事件的復(fù)雜性,還處處尊重了普世價值觀,挺好。
枯燥//栗子我來了!!
…基本都停留在幻想里
都是miu和unnatural的演員團,怪不得男主爸我第一眼看到他的笑就汗毛一豎。這是個很溫柔的故事,雙線交叉的一瞬,兩人還未相見,但我已經(jīng)kdl。兩人端著罐咖坐在堤壩邊聊天是我最喜歡的一段,鏡頭環(huán)形拉近又遠離,他們真的是很溫柔的人。
周六全場幾乎滿座、看來兩位主演的召喚力還是很厲害的、幾位證人大媽大叔的演技并不比主演遜色、尤其是nozomi醬的同學(xué)大媽竟然讓我到了最高的淚點、整體有些紀錄片的質(zhì)感、uru片尾曲真是太驚艷了、閉上眼睛聽可以讓音色浸入身體、還有小栗旬關(guān)西話和英文的轉(zhuǎn)換也是很佩服、看來是真的想在好萊塢發(fā)展、希望新冠之后有機會看到
電影重心不應(yīng)該放在這么淺的地方...
2020年日本獲本國電影編劇獎的影片,破解80年代犯罪懸案的推理電影。新意倒是不多,但既讓觀眾了解了這個過去多年的歷史事件;編劇將筆觸放在今天的人物性格及心理刻畫上,又提煉出“以犯罪暴力的方式去復(fù)仇或追求正義,只會造成自己或他人、社會的災(zāi)難”之反思主題,值得肯定。是近期看的日韓電影中較好的一部。
反對1984的人被困在了1984,全共斗的昭和尾聲回響;不惜一切代價挑釁腐壞的體制,然后從“代價”們的角度追溯了一次“完美犯罪”;英倫定制西服裁縫店,除了可以作為《Kingsman》的基地外,更可以來象征老派資本主義帝國中小布爾喬亞的幸福,用這種代表性背景人物來痛斥父母輩反抗威權(quán)之罪,總覺得哪里不太對?
看到了松本清張的影子,典型的社會派推理。 孩子無辜被卷入犯罪的漩渦,被黑幫劫持毀掉人生的滋味真的是難過。不過不敢求助警察和社會,明知自己只是被利用也不敢出聲求助,怕被人歧視排擠,也是日本社會對待犯罪的獨特“潔癖”導(dǎo)致的。| 影片改編自塩田武士的同名推理小說
那個《熱血高?!防锏聂骠婷郎倌暌呀?jīng)被西裝領(lǐng)帶裹成年近40的大叔了。
報復(fù)社會,社會也不會改變什么,而只會讓無辜的人陷入悲劇?!氨荒切┳运郊趭Z走人生的,總是那些弱小的人。”
開篇部分拍的有點走過場,但是徐徐展開后還是挺精彩的,不過,對案件背后的社會問題,反思的還不夠深入
野木想說的不復(fù)雜,真正的斗爭應(yīng)該empower弱者。奔波的栗子最終做到的也是這么一點點微小的事,故事圓滿。但和某種巨大的空洞的結(jié)構(gòu)比起來,依舊太過微弱。
3.5 最大淚點是nozomi的同學(xué)的哭訴 破碎的夢想和女生間的友情 這條線在那一段已達高潮 最后的重復(fù)就有點贅余了 然后是頒獎季看到很多次名字的宇野祥平 戲份不多 平靜又帶著些怯懦的說出「也做過一些不能見光的事」厚厚的鏡片下低垂的眼 讓人心碎…故事本身挺一般的 不如昭和64年
敘事本身還是挺沉穩(wěn)的,但作為社會派推理來說,把過多的筆墨放在了推理過程上,背后的社會問題卻未得到深入探究,還是有些遺憾的,尤其當視角站在了被無辜牽連的孩子身上,無政府主義者的行為就被簡化成了以暴制暴,而事件背后的始作俑者——龐大的公權(quán)力則沒被有力的抨擊,加上導(dǎo)演拍劇出身,整個影像沒有什么加分點,權(quán)當看看栗子和源桑吧。
関西弁、勘弁してくれよ!挺好看的。劇情細節(jié)豐富,演員演技在線。片子里記者問上司都過了這么多年了,現(xiàn)在還調(diào)查這個案子有什么意義?上司說,我們新聞行業(yè)在幾十年前的事情中沒有做好,值得更深地去反思。結(jié)果這個反思是,用受害者視角去質(zhì)問左翼的父輩犯下的錯誤,相當膚淺且愚蠢。在后現(xiàn)代價值觀的話語中,質(zhì)問幾十年前的價值觀的罪行,這真的能叫反思?日本的影視作品不行。一面警惕左翼,一面逃避歷史罪責,只會用受害者視角敘述一切,這樣下去只能是死胡同越走越深,和抗日神劇沒有區(qū)別。
最恨日影兩個點,無意義的冗長和自以為是的故作深沉,這片占全了,尤其是自以為是這一點,讓人非常受不了。原本看評價還挺好而有所期待,看下來實在是失望。不過比較驚喜(?)的是小栗旬在這片里的英文臺詞估計得比哥斯拉里還多,這點還挺好笑的……不過水平確實進步了!
可惡居然沒有縫扣子
給媽媽聽的望的聲音 仍然是那盤磁帶...
分解質(zhì)數(shù)這個比喻還真沒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