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宣彥導演在校園片領域里的地位舉足輕重,1999年的“那年夏天",別的不說——單說少女時代的宮崎葵驚艷出場就足夠留下濃墨一筆(看過人的都知道)。大林導演的影片色調溫馨節(jié)奏輕松對話生動、故事有趣風情優(yōu)美主題溫暖,特別是尾道系列、將日本地方小城的風俗作為大背景,更加有那么一種小城故事的味道。 本片如果不看劇透的話,還以為是一部發(fā)生在小城中學里的一對普通男孩女孩的故事,而且開頭是黑白效果讓我誤以為是一部致敬五六十年代的片子,很快影片在一列電車緩緩駛出鏡頭后變成彩色,但是在最后的幾分鐘內又恢復成黑白色。導演用鏡頭的色彩來強調:少男少女相遇的那一段時光是多么色彩斑斕——發(fā)生了只能是對方才能展開的美妙的體驗。 放到現在來看,身體互換的題材已經屢見不鮮了,在80年代初這樣的構思還是頗有新意的。即使是現在,我個人也沒有看到過發(fā)生在少年之間的身體互換的電影(估計這樣的題材還不如用到更成熟一些的青年男女上,票房更有保障)。我在欣賞影片的過程中完全被劇中的人物帶入,一氣呵成的看完,不由得感慨青春萌動的感覺多么美好,也隨著劇中的人物體會他們的歡樂和親情。片中的父母和老師都是那么的寬容和善解人意,對孩子們從來沒有呵斥和之責,同學們之間有善意的玩笑但沒有惡意的心機。 最讓我佩服的是,日本影片對于青春期教育的大膽和坦誠,孩子們之間對于自己或異性身體上的變化,可以公開的表達好奇心、也可以大大方方的討論,大人們也從來不避諱少男少女之間的正常交往。大林導演用一種純真而沒有邪念的表達方式來展現青春初長新鮮靈動的胴體,隔著屏幕彷佛都能感覺從他們身體的每一個毛孔里發(fā)散出來的生機和活力。 小林聰美阿姨在38年前里的形象、她的臉龐和音容笑貌與現在一模一樣,感覺歲月沒有在她的臉上留下太多的痕跡,還是那么率真和可愛。小林阿姨的這種平淡又很治愈的風格早在年輕的時候就顯露出來了,樹木希林也在這部片子里扮演了小林的母親,不過戲份不多。小林阿姨當年為了這部片子也是拼了(看過的人都知道),我在小林阿姨其他的片子里沒有看過類似尺度的。不過再強調一遍,那幾場戲都是劇情需要,為了反映劇中主人公的男孩思維少女身體的需要,完全不需要有別的想法。 非常輕松有趣的一部片子,我接下來要去看大林導演在2007拍的續(xù)編了。
《轉校生》是大林導演第六部電影,雖然他以活潑且不受拘束的影像而獲得觀眾好評,但是在《轉校生》之前,大林宣彥在影評人心中評價并不高。
原作設定為小學六年級,但由于考慮到難以找到同年齡,卻又對于性別與性有所意識的演員,導演將人物設定改為國中三年級,在兩千多位演員中提拔小林聰美與尾美利德。
此外,電影制作前期,原本決定出資的三麗鷗社長,卻以男女靈魂互換的題材“寡廉無恥,與我司形象不合”為由,在拍攝前兩周中止合作、撤資。電影尚未拍開就面臨嚴峻的制作危機,使得兩位主演光是排練,就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雖然《轉校生》劇組前一個月可說是身無分文。全片是在導演的老家尾道拍攝,但是沒有錢的劇組只能挨家挨戶地尋找拍攝地,電影中的小道具也都是和一般家庭借來的,最慘的是就連工作人員和演員的住宿費,也是欠繳一個多月才付清。
《轉校生》之所以能在尾道完成拍攝,其實多虧大林宣彥導演的身世。出生醫(yī)生世家的導演,靠著醫(yī)生父親在家鄉(xiāng)的名望,才博得當地居民的同情與信賴。
原本尾道人在看了電影后,認為《轉校生》只拍出臟兮兮的尾道風景,“這樣才不會有觀光客來,電影別上映算了。”
沒想到電影不僅叫好又叫座,更吸引數十萬的觀光客前往尾道。本片可以說是“圣地巡禮”的始祖。
尾道3部作..小林聰美好多露點..黑白美..G弦上的詠嘆調..尾美.夏天以及喫茶店放的草の想い
古典音樂與日式青春毫不違和,能在故鄉(xiāng)拍電影真好啊……大林宣彥的電影總有那神神叨叨的異能時刻。小林聰美原來是《海鷗食堂》里的啊。佐佐木史郎監(jiān)制,多賀祥介企畫,風格轉向 后的ATG。
黑白與彩色的分界線,像是相遇、相知與告別的分界線。雖說片名是轉校生,但其實更多還是關于男孩的成長,學會站在他人的視角思考問題、成為可靠之人,所以最后男孩也成了轉校生,的確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呢。
最后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給5星。一趟青春旅途的終點都是一場對自己的告別 和美最后奔跑的情景和《銀河鐵道999》中最后鐵郎飛奔追逐列車的情景如出一轍 同樣是散發(fā)著淡淡的只屬于青春的憂愁 那一趟夕陽下瀨戶內海的放逐之旅又何嘗不是理想中青春最美好的形態(tài)?話說G線上のアリア配日式青春都成為定番了 侯孝賢在《風柜來的人》中有相同的情景;《你的名字》講了同樣的故事 但卻遠不如這部30年前的作品動人
女主滿分演技!搞不懂為什么導演要在07年重拍了這部電影
大林宣彥80年代“尾道三部曲”已看《穿越時空的少女》《轉校生》繼續(xù)找《寂寞的人》。《轉》沒《穿》好看,不過17歲的小林聰美老師厲害,反串男生超有型,還敢……呵呵后,更喜歡原著名《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尾道不大,導演很有心,換個視角就像陌生的小鎮(zhèn),除了標志性的大橋、碼頭、山城、巷道。
笑得肚子疼~少女小林聰美阿姨,真心敬你是條漢子啊哈哈^^大林拍身體互換這種現在看來太過俗套的片子也是清新自然,而且確實是把電影史(視覺上)都濃縮到了一部電影中。尾道美美美一定要去!包子臉叔你這么正經我都沒認出來...樹木林希也還那么年輕。結局看似傷感,但其實你們倆肯定分不開的嘿嘿~
「オレはアイツで、アイツはオレで」這里的小林阿姨又可愛又搞笑!這本是我看過的轉校生里面最搞笑的,而且日語里面男女用語的區(qū)別更是增加了許多亮點,還有音樂頭尾的黑白,棒!「さよならアタシ。さよならオレ?!?/p>
日本性別轉換電影的鼻祖 女主演技炸裂 是我看過男女換身里演的最像像男生的 難以想象是第一次演電影 原作是本學生性教育讀本 但是導演卻拍出了濃濃的青春味道 “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 如果你想要死 那我們就一起死”最后兩人身體換回來 男主卻要離開的時候 兩人說的那句 “再見 我自己“ 簡直淚崩
真的好棒,據說新海誠在推特上承認《你的名字?!返撵`感來源是這部片子?然而該片并沒有把性別轉換作為一個喜劇噱頭,愛情也只是在結尾稍微點綴了一下。更多是通過男女互換,加深了青春期兩性對彼此的理解和包容,以及對性別刻板印象所作出的有限反抗(娘娘腔與女漢子)。
壓根不算美的小林聰美和尾美君卻能拍成這麼好看的兒童電影,節(jié)奏細節(jié)好極,尾道小城如畫?!霸僖娏?,我的身體”那段笑慘了,“再見了,我!”也戳中了。最喜歡的細節(jié):最開始男生尾隨女生回家路上隨手擼到路邊矮牆上的貓背,貓“咪~~”了一聲XD
明明饒有興味的東西卻演出的過度緊湊。因此...完全變得讓人看的過程中渾身不自在。有點...太牽強了吧。那種演技?!冈僖姟⑺?、」和「再見、僕」的時候很有感覺。但是、好像一直被碎碎叨叨的臺詞充斥著耳朵。就像大街上看熱鬧的人群似的。太吵了。
小林聰美阿姨真是太敬業(yè)了,奉獻太多實在是太震驚了。最近跟她真是緣分啊……面包湯是她的,佝僂喵也是她聲優(yōu),哈哈哈……
失去自己之后,世界是黑白的。//竟然很喜歡,很久沒有看到這樣真正青春的電影了。轉換性別的各種細節(jié)都好可愛,小林聰美是典型的第二眼美人。但更戳我的還是后面,惶惶終日、沒有未來,所以才有殉情一樣悲傷的愛。這是青春的兩面。雖然收尾有些倉促,但是至少小林的追車和突然轉身很靈。
拉拔這些青春繆思的同時,也寄託於「偶像」在日本流行文化本身帶有的「未完成」意味。少女加上偶像的雙重未完成,反面來看即是不存在最終型態(tài)的無限可能--這世界,或許不過是無精卵小雞的一場夢?大林宣彥的少女學在八〇年代「尾道三部曲」進一步提煉。少女偶像是他作為魔法師寄託創(chuàng)作精神的傀儡,但魔法師的場景不是暴風雨孤島,而是他的家鄉(xiāng)尾道。臨海山城多狹窄彎曲的坂道,無法展開全景、總是互相遮蔽的密密麻麻的屋與路呼應著「未完成」。少年少女日常在學校-家屋往來,天然地勢的曲折,恰巧適合打造自我認同迷惘的內在風景,在這裡傀儡也能長出自我意識,而最厲害的魔法大概是能為傀儡煉出細膩的靈魂:是男生,還是女生?而又是誰認為我該是什麼?他人和自我的界線如何區(qū)分?那我可以決定自己是什麼樣的嗎?為什麼事物總是非此即彼?
好片果然能一掃連日陰霾疲乏,這才是真正的治愈系!借“互換身體”貌似穿越的題材,意在揣摩少男少女互窺對方肉身及心靈的遙想感應;太可愛的女漢子,太靦腆的扭捏男,如果世上真有如此奇妙的旅行,估計這輩子他們不會再愛上其他人,這真是一個最最美好的夢。
2007年有重拍版,但是,還是老版的最經典,真的,有些時候,難道真的只有互換身體才能touch到彼此的心意么?
沒用原宿味鋪張(浪費)(砸場)(喂!),所幸是溫婉的黑白灰色謝幕。有趣又苦澀的一出青春祭戲,借著互換靈魂打悶球慢燉豆腐,嗯心急可不行,臨近尾聲的“我最喜歡你”,“嗯我也最喜歡你”,那么,“再見了,我”,“再見了,我”,思春期甘辛被漂亮利落地一語道破。
大林宣彥鐘愛的魔幻題材,性別錯位的身份互置就成了女漢子和死娘炮,充斥著青春期帶來的性別笑話和青春感悟。以黑白片開始和結束,以滾樓梯開始和結束,以“一美的來”開始和“一夫的去”結束,其實就是個輪回。
日片“交換靈魂”題材的鼻祖,滾樓梯手法后被多次引用(《山田君與七個魔女》)。從性別倒錯到兩性認同,濃筆描家鄉(xiāng),淡墨綴青春。奔放有余,細致不足。當時兩位少年演員小林聰美、尾美利德因出演本片,而徹底改變了命運。喂,兩位請演一次夫妻吧!